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共8篇)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 篇1

余国良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运用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对话;创新策略

对话,自古至今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从孔子与学生坐而论道发展到今天言教改必谈对话,无不证明对话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对话仿佛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的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参予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芽新的理解和共识。”[1]故此,当今各科教学都积极倡导开展多向对话,语文教学尤其突出。一时间,探究语文教学对话的公开课、研究课遍地开花,凡上课,必有讨论、必有多向对话,好象是胡椒粉与味精,什么菜都撒一点,结果表现在一些课堂上,讨论热热闹闹,评课都说时髦,再问学生所得,似乎无啥收效。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语文教学对话是必要的;不过必须在规律的寻找中落实对话的实际效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究对话的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对话究竟应该怎样创新呢?

一、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传统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由于问题的封闭性和突然性,结果有的学生有话不知从何说起,从而失去对话的机会;有的学生虽然想努力顺着老师的意思说,由于没有时间思考,往往言不由衷、不着边际;有的学生虽然被请不得不站了起来,但慌不择词无言以对;有的学生反映特快,教师话音一落,就抢着发言,表面看起来反映敏捷,实际上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回顾反思,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提问的形式、内容与时间等方面都要进行变革。形式上,变单一的师问生答为师生互问互答或生生互问互答,提问者不单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不单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或学生问学生。内容上,变陈述性问题为程序性问题,答案无论对错,一样有价值,创新答案可启迪他人进一步创新;错误答案,既可让他人在辩误中进步,也可让自己在师生的帮助下通过改误进步。时间上,变提问即答为“等待时间”再答或允许暂时不答;这应是对传统提问答问的一种改进。因为增加了“等待时间”,等于增加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自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1974年提出了“等待时间”这个概念后,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上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变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进行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2] 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由被动应答变成了主动交流,由不假思索的应差变成了心灵深处的思考,由单一考虑问题的答案变成了反思自己或他人答案的合理性,由单一述说答案变成了述说答案和反思如此确定答案的过程与方法。而教师则不会为了赶进度,只设计一些陈述性问题,使课堂有教学对话点缀就好。相反,教师会深刻地体察学生的生命活动,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设计那些切合学生心灵发展历程并具有开放性与程序性的问题。因为增加了等待时间,教师不再担心学生没有时间思考,答不出来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

一位教师教《中国石拱桥》,不问“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而问“中国石拱桥有好几个特点,你最喜欢它的哪个特点?”两种问法结果迥异:从目的看,前者是为了学生通过回答重复、记忆课文的内容;后者则为了使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文,主动与文本、同学与教师对话。从过程看,前者只需学生看看课文,记忆一下就能完成任务,无需过多思考;后者须学生 1 调动自身情感,沿着心灵发展的真实历程,叩问自己:我喜欢中国石拱桥的哪个特点?理由是什么?必须有一个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从效果看,前者除了让学生记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外,别无收获;后者不仅让学生在选择中记住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张扬了自己的主体个性,学习了反思与对话。因为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声音,在接受他人意见时,会考虑那些值得吸收;在评价他人时,会反思他人的理由是否充分;在补充意见时,会思考在此基础上怎样回答才最完美;这样边思考边对话,自然会提高对话的质量。

如果想拓展深化课堂讨论,教师还可跟踪提问:“如果你是桥梁工程师,借鉴现代桥梁建造技术,你会怎样设计现代中国石拱桥?”这样,学生不仅会和文本对话、和赵州桥或卢沟桥的设计者、建造者进行对话、和所有了解的梁桥、浮桥、吊桥、拱桥与立交桥进行对话,还会和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人进行对话;通过现代人的视角,反思古人桥梁建造的智慧与技巧、局限与缺憾,反思现代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借鉴与创新。甚至会把立交桥和石拱桥进行嫁接,设计出立交式石拱桥;也许会把吊桥和拱桥融为一体,设计出悬索式石拱桥,当然也可将浮桥与拱桥进行组合,设计出浮桥式石拱桥。

这样,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了等待时间,也等于拓宽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他们思维的翅膀就可以在时间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既培养了学生继承创新的科学精神,学习了组合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还改变了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在放飞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不再担心教师的突然提问,是对自己不安分的一种警示或答错了被人笑话;因为他们明白无论答案对错一样有用,都会争取到师生对自己的了解和帮助。教师也不再担心学生答不出或答错,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或思想开小差,因为足够的时间、开放的教学氛围与富有吸引力的教学问题,能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饶有兴趣地探究。于是课堂互动会更加频繁,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他们不再寄希望于参考资料上的答案,而是在愉快的对话中与同学一起讨论和建构自己的理解。

二、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

合作探究对话是教学活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对话方式。

从教学进程看,在教学前,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要和教材、教参、学习资料及其作者进行合作探究对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讨教学内容与形式,无论是质疑问难、探究创新,还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都要进行多向合作探究对话;教学后,教学延伸到课外及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范围更广,除了学校外,还有家庭与社会,要想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对话。

从合作对象看,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对话、学生与教材编者对话;因为,就某一学习主体而言,老师、同学、课文作者、教材编者等,构成了学习主体外在的学习环境,都是客观的学习条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则形成了学习主体内在的学习潜力,是主观的学习条件;学习效果的取得,全在于这两种条件的充分利用和相互作用;利用与作用的前提是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是探究对话。实践证明,多向探究对话的效果优于单向探究对话,这也许是人们喜欢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群体相互启迪的原因。

从探究内容看,不管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是与课文作者、教材编者对话,在内容上应是反思性的。反思才能有所领悟、促使继续探究,反思才能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反思才能扬长弃短、逐步接近规律,反思才能恍然大悟,催生超越创新。为此,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要尽到的首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3]可见,帮助学生反思,就是合作探究对话的一种创新。

如何帮助学生反思呢?教学实践证明,要突出探究内容的反思性,教师必须重在引导;因

()为“教的本质在于引导。”[3]128古人倡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强调“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时,还要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当学生面对新的感知对象不知从何入手时,引导就是点拨,点拨学生在迷茫中找到感受的抓手。如:

小玲同学,你对文中父亲四次背影出现的叙述是准确的,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层层铺垫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吗?

这个问题就是理解全文的抓手,有了这个抓手,学生就会握住它登堂入室,在课文的层层铺垫中以自己的心灵叩问作者的心灵,在不断反思中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感知全文。

当学生的探究难以深入时,引导就是激励,激励学生思考的触角继续延伸到一个新的层面。如:

我非常欣赏陈波同学的观点,他说《桃花源记》既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陶渊明理想的幻灭,很有创造性;请问这位同学,你能从课文中和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找到根据吗?

先肯定观点的创造性以激励,再分别从“课文中”与“当时的文化背景”两个角度以问疑,学生无论从一个角度还是两个角度深入反思都是一种收获,因为学生从中学会了联系文本或文化背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阅读方法。

当学生发现文本中有悖常理的矛盾无力自解时,引导就是启迪,启迪学生通过与作者对话进行反思。如:

陶老先生,您确实写出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但您写桃源人要求渔夫“不足为外人道也”,受到热情接待理应守信的渔夫,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您这样写人物的矛盾想表现什么呢?

先指出渔夫行为上的不合情理,再询问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与反思,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可能有一种新视角的发现与理解。

当学生有了困惑暂时无法解开时,引导就是帮助,帮助学生大胆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设。如:

《蜡烛》只写了一位南斯拉夫的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新婚喜烛,点在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并没有写她的心理活动,编者您在课后却要求我们,设想文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怎么设想啊?这位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她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设想与体验如何?

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无论问题是否能解决,学生都一样有收获;因为遇到问题先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顺着思路进行思考与体验,以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最大的收获。

上述对话,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课文编者对话,虽然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对话的示例,但对话的内容与落脚点却是帮助学生反思。学生学会了反思,就会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有更高质量的对话,就会出现不同角度的新理解。阐释学中有一种“问答逻辑”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问答逻辑模式中,被理解的文本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能够主动提问的‘另一个主体’,文本将一个又一个问题主动呈现和言说出来,为了回答文本问题,我们也必须相应提出自己的问题,历史文本本身也包含着对 问题的一次解答,只要了解这种解答以后,才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去重建相互视域融合后的新理解。”[4]可见,新理解是建立在发现文本问题和提出读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与文本、文本作者和其他对象的对话,才能获取的。这说明新理解既是合作与探究的的产物,也是对话与反思结晶;因此,只要教师在合作探究对话中注重帮助学生反思,就能引导学生获取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解。

三、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

对话,除了口头对话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书面对话方式,那就是作业反馈对话。这种对话,相对于传统的作业批改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改进。传统的作业(包括作文)批改,教师只根据对错好坏,给学生以分数作为评价反馈,部分作业(作文)批改才是评语加分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发生了什么作用呢?教师们观察发现,学生拿到新发下来的作业本,看评语的人很少,看分数或比较分数的人却很多。这一现状引起了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巴特勒(Ruth Butler)浓厚的兴趣,为此,她做了一项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她给学生三种不同方式的反馈信息;只给分数、只给评语和分数加评语。研究显示,只给评语的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收益最大,其他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学习收益。[5]这一结果引起了教师们极大的关注与反思,纷纷探索改革作业反馈的方式。经过改革,探索的教师们大多只用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 3 反馈,目的是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评语指点更加有效地矫正作业,进一步深入学习。评语的写法一般有如下三种:

1、指点式评语。评语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欣喜地指出学生作业的优点与进步,另一部分诚恳地点出存在问题与改进方法。如:

晓霞:你对叙述与描写的区分是正确的。你能模仿例句,再用叙述与描写各写一句话吗? 亚男:你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妈妈,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你在昏暗的洗手间里怎么能看到妈妈那双冻红了的手呢?能告诉老师吗?

这样评价反馈,先直呼学生的姓名,使学生觉得老师在和自己对话,从而产生一种亲切感;再肯定了学生的长处,使学生受到鼓励;后指出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指点学生通过反思如何改进才会更好;这是很多教师都喜欢使用,且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往往在老师的指点下,有让老师更惊喜的再反馈:

老师,请看:叙述句——我喜欢听花开的声音;描写句——大海摇着小船,就象狂风卷着树叶。

老师,那天妈妈要我点灯进去寻找一颗从衣上掉到地面的纽扣,才发现妈妈的手被洗衣服的冷水冻红了;我在修改中已经加上了这一点,觉得这样写才能交代清楚。

这样对话,虽未见其人,却如闻其声,既亲切自然地交流了彼此的看法,又获得了作业反馈对话的独特效果。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不仅矫正了自己的作业,还发现了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得教师评价反馈的作用落到了实处;这实际上是课堂口头对话的延伸与深入,促进了学生深入学习。

2、拓展式评语。评语在学生叙述相关事实或现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拓展思维,作进一步设想与探究,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晶晶:你对《羚羊木雕》大意的概述切合课文实际,假如你是文中的“我”,遇上这类“伤心事”会怎样处理呢?你可请教他人后拿出自己的主见。

学生面对这样的评价反馈,会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待和真诚的关心,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到没有见过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他们会从老师的要求中感受到一种期待,从老师的启迪中感受到一种关心,他们会在老师的期待与关心中去反思、去实践、去拓展,从而作出自己正确的再反馈:

老师:通过参考他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我想要是遇上这类事,我会为自己的擅作主张先向家长道歉,并表明以后遇上要紧事要多和他们商量,毕竟家长的人生经验比我丰富;同时还要向他们说明友谊比财物更重要的道理,薄伽丘说过:友谊“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我相信家长会支持我。

这样拓展,学生既学会了与他人、家长、老师的多向对话与沟通,又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处理问题,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人文精神,确有一种在对话中创新的教学意义。

3、发挥式评语。评语针对学生作业中的毛病,既不能“一路绿灯”,又不能“使劲一棒”,必须在包容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借题发挥,以引起学生反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老师看得真累呀!蓝天、白云、鲜花、绿树、车马、行人……何时才能到达参观的目的地——小水电站啊?老师真想多看看小水电站是什么样儿,你能满足老师的要求吗?

这是针对一篇作文写的评语。文章的标题是《参观小水电站》,全文写了五百多字,三百多字写的是去小水电站路上的见闻,仅用了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写参观小水电站的情景,犯了“头重脚轻”的毛病。教师借题发挥写下这样的评语,学生看后一定会反思:老师是什么意思啊?心领神会之后,不仅印象深刻,感受到老师用心良苦的真诚爱护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还会在老师的指点下尽力修改得更好。

实践证明,只给评语进行作业反馈对话,能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一是促使了学生反思,学生在评语的指点下,会不断地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学习中的得失及其原因后,才会在学习行动中思考改进的策略;二是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的努力,反思之后,随着而来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加倍努力,经验与教训的评点,都是很好的老师,都能给人以鼓励、借鉴与促进;三是促使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自然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他们不再迷恋分数或不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开始重视教师的作业反馈,注重反馈对话,注重在对话中反思自我,改进自己的学习;这样,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都能在对话中有所改进和提高。

综上可见,教师只有科学而艺术地运用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在课堂提问对话中增加等待时间,在合作探究对话中帮助学生反思,在作业反馈对话中只给评语评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对话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伯姆.论对话[M].王松乔,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2]Rowe,M.A.(1974).Wait Time and Rewards as Instruc-tional Variables, their Influence on Language, Logic and Fate Contr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11:81-94.[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4]孙景尧等主编.比较文学.阐释学与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8.[5]Black, p.;Harrison, C.;Lee, c.;Marshall, B.& William, D.(2003).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utting it into Practice.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p.43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innovation strategy

Yu Guoliang(Shant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Chinese departmentGuangdong Shantou 515041)

Abstract: The teacher only the science but the artisticutilization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innovation strategy, increasesthe standby period in the classroom inquiry dialogue, in the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in the dialogue helps the student toreconsider, in the work feedback dialogue only to the evaluationappraisal, can truly enhance the language teaching dialogue thequality.Key word: Language;Teaching dialogue;Innov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余国良(1952-),男,湖北赤壁人,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通信地址:广东汕头市金园路23号汕头教育学院中文系 邮编:515041 电话:0754-8391346 2895144 电子邮箱:yuguo511228@126.com

作者简况:余国良(1952-),湖北赤壁市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所撰拙著有:《中学作文百法》(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版)、《语文导学艺术》(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语文教育写作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发表论文有:《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研究重点》(《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4.)(《语文教学应使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主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4.)、《语文新课程精读理解的对象与方式》(《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原则》(《文学教育》2006.6.)《对话必须抓住阅读教学的重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2.)《叙事: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反思型教师的自我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10月录用待发)等20多篇。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 篇2

一、以兴趣激发对话,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枯燥乏味,难度较大,如果学生们一直被这种负面情绪所影响,势必会对数学学习不利.小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那么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

如在讲授“生活中的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贴近儿童生活的童话故事引出话题.我先在黑板上贴上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且对学生们说:“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猴妈妈奖励它两个大桃子.”与此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只新鲜的桃子.这时学生聚精会神地看.借此机会,我接着讲故事:“同学们请看,小猴是不是十分开心?”随后,小猴开始“吃”桃子.

我先从盘子中“拿出”一个桃子,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这时学生们都说出了盘子中只剩下一个桃子的情况.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回答“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拿出”一只桃子,并且说:“小猴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不知道了,同学们能不能帮助小猴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在我创设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索兴趣明显增强,借助有趣故事情境,我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氛围之中,唤醒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开启了学生的智慧.

二、以提问生成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言:“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想创设一种对话氛围,必须要以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使得对话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们不断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创设难度较大的问题,因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需要一种循序渐进式的问题作为引导,他们才能有动力去解开数学奥秘.

如在讲授“认识钟表”这一内容时,笔者与学生通过十分精彩的一问一答形式,促使师生通过对话完成了教学任务.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空白的钟面,然后向学生提问:“钟表上面有什么?”学生很轻松地答道:“有数字,是1、2、3……12.”接着我问:“那老师写到钟面上,要先写什么呢?”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先写12.”我故意借此提问:“哦,那12的对面该写哪个数字呢?”学生们又给出了统一的答案“6”.

这时我给予学生鼓励:“同学们真聪明,12和6把这个钟面分成相等的几份呢?”学生说:“2份.”我接着说:“真像是切蛋糕呀,还能用其他的数来把钟面平均分一分吗?”学生说:“添上3和9就把钟面分成4份了,再添上其他的数就把钟面分成12份了.”我又提出问题:“现在钟面上面有什么呢?”很多学生都说:“看到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最后,我鼓励学生说:“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真聪明,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l、2、3……12.”通过这个对话小环节,我与学生们一问一答地认识了所学知识,认识了钟面特点,几句简短的对话解决了教学任务.可以说,提问是对话氛围产生的不竭动力,只要运用得好,学生自然会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三、以幽默推动对话,注重教师幽默语言

著名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助手是幽默.”可见,幽默的话语风格对教学是多么重要.以往教师只注重知识是否讲授清楚,并不会过多地体会学生的感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越发受到推崇.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特别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新校园、新教室都充满了好奇心,总是喜欢到处看看.那么,如何让学生们的心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专心听讲,这是令很多数学教师头疼的难题.其实,教师的语言极其重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四、以氛围创造对话,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传统数学课堂注重灌输教学,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受支配的听众,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对话,以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对话式教学具有平等性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两者的沟通、交流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营造一个良好的平等对话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数学对话式课堂的生成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放低姿态,俯下身体,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们成为真正的朋友与伙伴,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创设出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学生才会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交流.教师还应注意那些比较内向、腼腆的学生,要多关心他们,看到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鼓励他们,从而构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提高语文对话教学效率的策略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18-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理念也渐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所接受,并落实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对“对话教学”的理解有失偏颇,从而降低了对话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预设过于充分。在开始对话前教师就对对话的话题和相关答案进行了预设,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二是对话浮光掠影。教师预设的话题缺少一定的深度,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出来,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三是对话形同虚设,为对话而对话。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公开课的教学上,教师放不开,学生也总是试图迎合老师的答案,缺少真实性。四是对话的时机和形式不当。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地感知,就被教师分组进行所谓的“对话”——分组讨论,导致理解和体验不深。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对话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讲台下的座位形式,让学生围坐在教师周围,或者教师站到学生中间去,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空间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

在对话教学中,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解答,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

二、给予充裕的有效对话时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熏陶,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真实的体验。当然这个对话过程不仅仅限于课内,可以是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也可以是在课后布置学生背诵积累、拓展阅读时。其次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对话时间,让学生在与同伴、老师讨论交流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与感悟,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感知。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为学生顺利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课后我又布置学生通读《呐喊》以及鲁迅同一时期的相关作品,使学生进一步认清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本质,丰厚他们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设计有效的对话话题

话题是对话教学的核心,一个好的话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合适有效的话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趣味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三是综合性,涵盖面广,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四是启发性,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展开丰富的想象;五是开放性,能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多角度考虑问题。上《始终眷恋着祖国》一课时,我设计了几个话题:1?郾钱学森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2?郾作者为什么说钱学森始终眷恋着祖国?3?郾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悟?4?郾以“若我出国留学了”为话题,展开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交流。这4个话题环环紧扣,文本的指向性和目的性明确,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跳一跳可以顺利摘到“桃子”。

四、倡导开放性的对话局面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体验。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以自己个性化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针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其次,在对话过程中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要担当好“主导”这一角色,注重细节,善于捕捉学生对话中有价值的东西,科学引导,及时调控。只要学生的解读不背离文本,不背离价值取向,就应该加以肯定和保护。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看法。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孔乙己自命清高,实则迂腐,认为“窃书不能算偷”;有人说孔乙己是个邋遢的人,不讲卫生;有人说孔乙己好吃懒做,以致穷困潦倒;也有人说孔乙己很有才华,能写得一手好字。这些答案都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生成的对孔乙己个性化的认识,有些虽然不够贴切,不够深入,但我们应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后产生的真实想法。

尽管当前对话教学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对话”的理念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已经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在对话中成长。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 篇4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中教师文本解读的策略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李 娜

【摘 要】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使得我们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对小学生进行对话教育,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与学生谈话的方式以及谈话的内容进行统筹,使得其说话具有层次感、具有重心,不断加强小学生的实际谈话交流能力,从根本上使得他们通过对话教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对话 教师 文本

一、对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的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中要不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采用对话式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空间,使得他们与教师亦师亦友,而且更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对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使学生们在学习中能够获取更多乐趣,使教学课堂存在更大的吸引力,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究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教学非常有效,通过对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们思维的广阔性以及思维的开放性,不会因为教师的灌输教学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小学生对整个社会的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对话教学,能够刺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以此来提升其对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

二、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一)现阶段出现对话教学形式化

我国小学语文对话教育的教学形式存在缺陷,很多地方都存在形式化的教学,很多教师对对话教学存在狭隘的理解,他们认为对话式的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课堂要热热闹闹的,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对话教学的核心是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掌握灵活度不够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灵活性控制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没有对对话进行控制,或者控制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对话教学控制太死,使师生对话教学失去了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对话教学控制得太死,会造成教学按照“问题――答案”的逻辑来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始终保持单一的解答,即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的发展随之被教师所规定的标准答案所阻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意义建构仅限于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样讨论的结果不可能让学生领悟出文本的本质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对对话式教学的不灵活性,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的发展存在阻碍性。

三、对话教学的具体途径探索

(一)做好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对话和自由开放的个性,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心理场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和谐的对话心理氛围,这是进行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第一,树立平等的对话意识,平等的对话意识不仅要求教师用心倾听,而且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平等的对话意识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谦逊的胸怀。第二,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学习的话语。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教学对话需要进行持久推进达到一定的深度拓展,一方面离不开学生强烈自觉的主动性和进取心,另一方面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话语。

(二)创造教学的对话环境探究

我们在进行语文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创设适当的对话情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教学环境的和谐,在不断探寻之中寻求对话教学的良好切入点,同时还能够为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契机。例如,在进行教学《生命 生命》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们进行探究,让学生们找出来在课文中比较优美的句子,然后再根据学生们找出的句子的实际情况,询问他们为什么要找出这个句子。然后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若学生们找出的句子是“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们为什么会觉得这句话比较优美呢。然后根据瓜子对生命的渴望以及顽强的拼搏,让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的力度、生命的伟大,以此来教育学生们要珍惜万物的生命,还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为学生们创造出学习的环境。

(三)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课本的知识出发,寻找讨论的议点,对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提问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精心的辅导工作,重视对话教学,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对话教学的进展。例如,在学习《春笋》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给学生们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课本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之中。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进春笋的生长地,对其外在的形态和用途进行详细的说明,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春笋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春笋的用途上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进行教学。课文对春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春笋的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还可以对语文素养进行培养,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文学造诣。总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提升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四、总结

本文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论述,对对话教学进行分析,详细总结出了小学语文在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学生以及课本知识的一些联系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叶登雷。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的方法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8)

【2】李美峰。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90)

【3】李滨滨。让每一朵花儿的语言都芬芳――实施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对策【J】。新课程(小学版),2012(6)

【4】高倩。浅析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1(10)

浅谈初中语文对话教学策略 篇5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我国学者钟启泉先生在引用上面这段话以后,解释道:“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对话原理。”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所说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却又出现了将阅读对话滑向学生独白的篡位。许多教师将教学中的“言说”,较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点上(尽管这是极为关键的一点),从而将隐喻性的“对话”实体化,较简单地阐释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将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对话,较简单地运作为学生“交谈”的行为参与方式,失落了“知识建构”的原本意义,把本来应该占据阅读对话主导的另一主体方——文本撇在一边,许多教师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的专业角色。严重曲解、误解和违背课程标准精神,有悖于对话教学的原理和学理。

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独语,自然少不得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而如何使这种对话有效进行?我个人觉得:平等、科学和精神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以平等科学精神对话为指导,以下对话教学策略才能行之有效。

一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思维活跃,观察力敏锐,想像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随之增强.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对话的欲望,撩拨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极力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学习个性动机与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对话积极性、主动性.对话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学生、教师、他者(文本,社会以至自然)之间自由进行交流,真实、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生命对世界的体验,学生种种无比鲜活的话语,倾泻而出.二、民主平等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说道:“当老师的,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一寸一寸朝前走。”既然语文教师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那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我们,就不能关起门来在教学大纲教材上动死脑筋,做花样文章,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该努力去研究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他们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和文本、学生组成富有活力的铁三角,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呼吸。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首先,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一提到师生关系,人们往往便会想起“师道尊严”,好像尊严就是师道的核心似的,殊不知,这种让学生对老师只有敬畏,只有恭恭敬敬地听和做,师生之间授受关系泾渭分明的尊严,只能算是冠冕堂皇的假尊严,好似皇帝的新装,真正的尊严应该是教师放下架子,树立“我和你,心相连,同住一课堂”的新思想,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彼此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比如背诵朱自清的《春》一文,按规定要一次性背完,但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就先与之交流背诵经验,然后让他们学会按《春》中所描绘的几幅图依次背诵。有人问我:“干嘛这样折腾自己呢?”我笑着答道:“乐在其中也。”其次,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教《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每组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时第四小组的后进生小杰同学站起来,他说道:“老师,为什么不把荷叶比作父亲呢?”此言刚落,引得全班一阵发笑。这时的我,却镇定地先是给小杰同学一个肯定,说:“小杰同学肯动脑筋,不错,希望下次更勇敢一些。”接着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小杰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探讨,现在就请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班上其他学生脑筋来了个急转弯,他们不再笑小杰的“愚”,而是欣赏起他的“智”了。有同学从文中的“勇敢慈怜”的语句上解释,也有同学从文章的结尾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加以分析,我则引导学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上面去找到荷叶与母亲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明白了比喻的用法,又对冰心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可否认,小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准备到的,可正是这一问题,让我当堂的语文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生成。再者,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在潜意识中对问题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见,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敢放手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说三道四”,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了学生的话语权,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就拿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还是既有批判又有表现?无疑地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只要能言之有理,我们都要给予适当肯定。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三、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比如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我就紧紧让学生围绕“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这一问题展开,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柳絮因风起”好,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学生和学生的对话,我并不做定论,而是让学生由此更深一层去思考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这不是一举两得了么?

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例如,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行道树》一文时,提了这么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加强环保,有的学生回答是为了呼唤一种社会责任感以及呼唤人们对尽责任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其实这些也是对文本的有益解读,但是,由于这位教师自己事先在心里预设了答案,因此在与学生对话中就导致他不断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预设答案“歌颂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个主题上靠拢,使得师生对话单向发展,既限制了对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阻碍了对话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这位教师的师生对话是主题式的,但可惜的是,他是“被主题”了,只局限于文本的政治解读,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3.系统式对话。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比如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一话题就是很好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因为“友人惭”了,就应该宽容一些,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无礼在先,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我们年方七岁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呢,我们不应该对元方太求全责备„„实施完毕,反思系统就得运转开来。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四、心灵交流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

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 篇6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唤马镇小学校

寇含平

摘要:“对话”以及由此而生的“对话教学”成为当前教学的新形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对话情境、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等方式促进有效对话的生成。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对话

正文: “对话”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字面上讲,对话是一种纯语言学现象,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会谈,这是人与人的口头语言的交汇;从另一个层次上讲,对话还可以发生在人与文本之间,它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对话可以跨越时空,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中国人可以与外国人对话。进入信息时代,对话已演变为人机对话,囊括了“人”“人”对话与“人”“文”对话,人类进入了对话的新时代。对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而是成为“承载着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沟通的原则。由此可见,发生在教学领域的对话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据此,我们把对话教学界定为:从狭义上看,对话教学是以师生平等为基础,以学生自主研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启发和讨论,领会学习内容,激发求知欲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教学活动;从广义上看,对话教学应该是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目标,以对话精神为原则,合理协调教师、学生及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为特征,开发师生创造潜能,追求人性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对照狭义和广义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前者仅仅将对话作为一种手段,而后者给予对话教学更丰富的内涵,它已将对话作为一种精神和原则,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内涵而不仅仅是形式。毫无疑问,不管以何种方式呈现,只要是在对话理念支配下的教学都可以看作是对话教学。实际上,从狭义认识到广义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我们实践探讨过程的真实再现,是大家的认识和理念逐步深化的过程。

无效对话的出现及其原因分析

有些对话,造成了课堂对话教学的假象,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是闹剧,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我们先看以下两则案例:

案例一:一教师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请学生表演小品“熊掌**”。“熊掌**”结束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甲]:我碰到过„„后来我与我爸去跟经理说,最后经理把钱退还了。

[教师]:很好。(教师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学生乙]:我也碰到过„„消费者协会负责人帮我们解决的。

[教师]:很好。(教师继续一边说一边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

[学生丙]:我碰到过„„不过我没说,自认倒霉算了,反正钱也不是很多。

[教师]:你的做法是错误的。(学生丙想争辩,教师瞟他一眼)继续说:其他同学再说说„„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虽然也设置了师生对话的场景,但教师用自己的思想,想当然地代替学生的思维,把教材要点设置在电脑中,计算机成了教师的代言人,为教师把答案灌输给学生提供了方便。然而在生丙的“创新”意见已脱离教学目标和教育价值时,教师未能及时评价和引导,使对话失去了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类似这两则案例的无效对话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未能真正领悟对话教学的内涵。对话教学是一种教育精神和原则,它最本质的特征和了最直接的要求就是教学将在对话中实现民主与平等、沟通与合作、创造与生成。新课标中所讲的对话,要求对话者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互启智慧,以情感激活情感,以心灵碰撞心灵。而一些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提要求学生讨论、老师出话题学生谈感受等,就是实施对话。实际上这些只是徒有形式的“ 假对话(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缺乏对话的实质,导致对话的无效。

2、忽视对话环节的预设。对话并不是预定好,它在进行中不断地变化,是由对话活动方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的。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不具体考虑某个问题学生究竟会怎样回答,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对话;在安排讨论环节时,也不认真思考课堂上的生成情况。这种疏漏就容易导致课堂讨论时放任自流,敷衍收场,或走过场,最后由老师给出标准答案了事。

3、不愿丢弃导演情结。现在教师不唱独角戏了,但摇身一变成了“ 导演”,他仍然牢牢掌控着教学的进程,预设好教学轨道,通过问答、设疑、质疑来展开教学。教师演独角戏是“自编、自导、自演”,充当“ 导演”则是“ 自编、自导、生演”,结果已经预设好,教学过程就是对脚本的表演。教师的这种导演情结是由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习惯沉淀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定势。在这种定势的影响下,教师普遍缺乏对话的素养,于是只好“穿新鞋走旧路”,在课堂上多些讨论环节,多些学生的感悟,就算对话教学。

有效对话的生成策略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灵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然而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只有正确引导下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才能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

1、教师要树立平等、爱、谦恭和信任意识,创设对话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来,敞开、引发真正意义的对话。首先,创设宽松和谐的交往情境。这有助于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交往的平台,让学生“有恃无恐”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对话,进行自我反省和道德的洗礼,促进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其次,创设开放自由的学习情境。只有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放飞自己心灵的时候,才能获得个性和多种智能的发展。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积累,更包括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去感悟体验。故而,教学“不能以铃声作为起点和终点”。最后,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突出思想政治教材的动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辩论赛、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参与对话,从而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2、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教育所展现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是从属于成人的,而儿童只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地交流、积极地应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采取各种具有层次性的能力发展序列,在兴趣与智慧之中不断地开阔他们的视野与思想。营建层次性对话系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是非性提问、陈述性提问向推理性提问的过渡,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时,也要带有一颗“学生心”,用“学生心”与学生交流对话。

3、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在和谐的对话环境里,教师应当是对话的激发者和参与者,不能凌驾于教学过程之上。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放下架子,将自己的经验、思考、体验与学生分享。而培养学生对话的“集体”环境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学习与他人分享共同生活的情趣,与他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习得共同生活的规则,在共性之中去自主地建立自己的个性,并且通过他人来确立自己在“言语”中的位置。因此,这个共同生活就是学习与交流的直通车。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其他的一切也因此而具备了种种可能性。如果没有形成这种生成空间,对话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

4、立足于文本,善于“倾听”,适时引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

前提──师本先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感悟,首先在备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事先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问题,从而给予整个教学留下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保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发挥观点直接碰撞的作用,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应该充当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不是在那里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成功的课堂,是一个有准备而充满着各种观点碰撞的“意义交汇场”,是新观点、新见解的发源地,是一个既有共同语言与思想,又有不同见解与个性展现的乐园。

关键──适时引导: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而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教师的组织原则是针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淡化主题、偏离目标等状况予以指导和调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引导语言,在学生遇到不知所措的问题时适时点拔,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

中学语文阅读的对话策略 篇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一理念的提出, 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 学生有了理解的权力。学生不必拘囿于教参和教师的领地无所突破, 而应跨越疆界, 开拓自己的空间, 以平等的理念参与到对话中,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阐述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和体会。

巴赫金在提出对话概念之后, 对话才被人们所重视, 并引进教育体系, 以此促进了教育方法、程序和价值的变革, 产生了“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究其本质而言,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 阅读行为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同样, 语文是人的生活世界, 语文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人与人或自我之间的对话。

一、多重对话

中学生的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 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在阅读中正是由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再加上阅读是在受教育者的集体中进行的, 教师有必要参与学生群体的对话。可见, 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为了给学生个体营造良好的环境, 提供多种条件而创设的组合体。因为只有形成这样的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 破坏陈袭, 开启思想, 提高认识水平。教师、学生等众多读者, 带着与文本初次对话的结果进入课堂, 一场多主体、多向度、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就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地展开了。当老师与学生针对文本问题进行讨论时,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调用各种教学资源, 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 青少年的认知水平有限, 知识经验不足, 因而教师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要基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时为学生提供支架, 通过技巧性的提问、探究和讨论, 将讨论的话题简单化, 为学生们所熟悉, 从而轻松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阅读对话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旧经验的提升和新经验的建立的统一过程, 这个过程为以后的阅读提供了阅读经验, 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同时, 学生会发现文本不同, 各自选取的介入文本的对话策略不同, 各自的初步理解和存疑也有差异。这些都要在课堂这一共有的对话情境中汇聚、碰撞。生生间的质询、答疑、赞许、批判, 不仅给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源源不断的话题, 而且其中蕴含了重要的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有六个角色:爱斯特拉冈、弗拉季米尔、奴隶主波卓、幸运儿、小男孩、戈多。戈多作为直接接受者始终缺席, 而又始终被认定会出席、被期望者出席。剧中人物的等待焦虑, 使得人的生存焦虑处于永恒的延时状态。这种等待的焦虑给读者打开了思考与追问人类生存状态和意义的哲学与艺术的巨大空间, 自然而然就会对戈多的身份作出判断, 形成多重对话。

二、心灵对话

朱光潜在论陶渊明的诗句“历览千载书, 时时见遗烈”时, 作了这样的阐述:读书就是“打破现在的界限而游刃于千载”, 揭“英烈的英魂”使自己“感发兴起”, 而“感发兴起”就是作者览历诗书, 有感而发的, 即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从外到里的认识, 达到心灵的沟通、共鸣, 而流露的一种情感。语文阅读不应该只是口头语言的交流, 而是要具有影视一样超越时空的、心灵的、情感的交流。在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对话双方并不一定在同一时空下, 不过有了文本的链接, 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便能超越时空限制, 达到传递文化、传达精神的目的。对话双方层次越高, 达到的精神境界就越高, 这样既可以带动读者在对话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创造性阐释, 又可以在某些方面发现自己, 发现作者, 达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三、平等对话

一般来说, 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 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等都高于学生, 因此, 才可以作为学生的向导, 只有放低姿态, 站在学生的水平线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问题。绝不能把自己对各方面的见解, 强加给学生, 更不能忽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创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气氛中,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因为“对话理论追求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题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 对话应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为前提, 因而对话主要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展开的, 三者都是作为主体参与平等对话的。我们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 对本文的教学, 不能只停留在“借项链”“丢项链”等结构事实层面, 也不能给玛蒂尔德贴上阶级分析的标签———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 加以批判。这是把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当做与己无关的“他者”, 缺乏人的同情心的教育, 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恶”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把玛蒂尔德当做对话者。通过对话, 学生就会设身处地地感受玛蒂尔德的人生经历, 思考追问她那时那地的心理, 就会改变教参上“玛蒂尔德是小资产级妇女形象”的定论, 自觉用人性的标准审视玛蒂尔德的一切行为。通过与文本对话, 学生就会思索:爱慕虚荣是不是人类的天性?如果爱慕虚荣是人性的弱点,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玛蒂尔德的遭遇是否值得同情?值不值得的标准是什么?玛蒂尔德的经历是否告诉我们人生有时会有点荒谬?我们遇到这种荒谬时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这些问题不管学生能否自己解决, 经过一番思索, 至少在内心产生了一个德育的内化过程。再经过师生对话和集体讨论, 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 这比政治口号式的教育要好得多。

四、关爱对话

在师生对话关系中, 相互关爱值得一提。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总强调“尊师爱生”, 这实际上双方的, 教师尊重爱护学生, 学生尊重爱护老师。正由于师生相互关爱, 才使平等富有意义, 真诚成为必要, 合作变得愉快。爱, 成为推动师生双方在对话中不断深入的动力。当师生针对文本问题进行讨论时, 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调动这种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 青少年认知水平有限, 知识经验不足, 因而教师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要基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时为学生提供支架, 通过技巧性的提问、探究和讨论, 将讨论的话题简单化, 促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问题;解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对话式阅读教学得到有效的施行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达到三个主体对话的目的。进行有效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迫在眉睫。

一、鼓励教师成为文本的创造者

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新课改以后,教师成为文本的创造者。首先,教师需要谙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走进“文本底层”,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在语言积累、语感培养和思维发展的同时,深入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实现创造性的意旨建构,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享受,这是学生进行深体验的基础。其次,课前教师应仔细地琢磨教材。只有驾驭好教材,才能谈得上对话与交流。一个合格的老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在教材中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教师既然作为一名读者,就需要主动地思考,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赋予文本新的意义,并将所领会的思想意义与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和交流。一位教师在上高中语文必修三鲁迅的《祝福》时,尝试着摆脱旧的讲解方式,由一个梦的灵感,寻找突破口,春天是个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这个季节应该是快乐的,可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春天和这个春天对比显得太凄凉。教师首先让学生寻找课文中所有在春天发生的情节。最后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春天对祥林嫂来说并不是百花齐放,大地回春的,相反的,祥林嫂的春天总是充满着悲哀和痛苦。祥林嫂的一生似乎总是秋冬天,她的命运以悲剧收尾。从教师对文本特别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

二、注重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

阅读中学生的行为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用来取代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会。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朗读的方式熟悉文本,一遍一遍大声地读文章,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摒弃阴阳怪调、矫情造作的腔调,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每遇朗读就要认真读,不要错看错读一个字,发音要精准,每句话都要仔细理解,反复的推敲。重点让学生在朗诵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强烈的表现欲使得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参考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求知,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分析句子吸引自己的写法与表达技巧。再把眼光放到全篇文章,自主的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悟。引导学生独立的去完成一次对文本的体会,有批判性地分析文本、展开学习。我们一直提倡课前预习,就是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来理解,在老师讲解之前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不容易被带入教师的思维当中,同时还为课堂注入新鲜的因子。

三、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在平等的前提下建立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所悟所感,也不能忽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二者在交流中总结一堂阅读课所学,融合教师、学生、作者的见解分析文章的思想意义。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教师需要融会贯通。除了可以通过朗读、教参等途径熟悉文本以外,更要在生活中留意与文本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做到知识的共融与促进,也可以借助自己身边的资源发掘文本深藏的内涵。第二点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有积极的交流。构建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与老师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交流与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创造一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的环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上教师巧设话题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带动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讨论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我们要抓住关键地方设置话题,在矛盾处设置话题。比如:曹操是一个英雄吗?对薛宝钗的评价是褒是贬?在空白处设置话题,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柳永的词《望海潮》:“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字字之间都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里的空白设置话题,从而使这首诗更加形象。在课文与生活的连接点上设置话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封闭守日、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在他看来“套子”无处不在,思想上的“套子”让他喘不过气,生活上的“套子”让他的一生都充满着讽刺的色彩。在我们周围,不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套子”,此处可以设置话题,我们身边有哪些“套子”,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周边的“套子”。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独白式教学”转化为“平等教学”。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观点上提出质疑,对话教学就在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创设一个平等而和谐的学习环境。

不可否认,我们要看到对话式阅读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积极效果,我们相信对话式阅读教学以其平等、自由的对话态度,必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2]金生宏.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李冲锋.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范式的转型[J].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学院学报,2011.

[4]崔锦华.对话式阅读教学中话题的设置[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售后客服实习报告下一篇:《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