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共15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1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掘出更多更有效地方法是笔者多年来的思考。在下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童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或以小品文、或以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的课本之中。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应试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师搞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朗诵功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俗语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施文言文的朗诵教学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及发展的能力,是笔者在这个部分重点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觉,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继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诵教学的实施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朗诵功底,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实施朗诵的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加以指点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和获得提升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进行文言文的朗诵,然后教师在巡视的同时注意听学生的朗诵,发现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纠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朗诵教学分析。这样的方式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实现了在针对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教学,这样必然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配以背景开展朗诵

配以背景开展朗诵主要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这样的方式则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强学生语言感觉。

例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的朗诵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配以虫鸣鸟叫的声音背景以及富有色彩感的乡村图片继而更好地实施朗诵教学。

朗诵教学的实施在以上两种方针并举的情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自信心。这些都为有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文言文内部的字、句的现代含义的阐释,却总是忽视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主旨。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出来趣味。皆有对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这种情趣的表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这篇文言文。

而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阐释文章所传达的内容。

例如:在《童趣》这篇文言文中,作者就这样写道:“余常于土墙凸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一段,这是作者在对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的回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有些学生就会选择对这个情景再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来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情景再现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充满趣味化又充满现场感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也将实现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

所谓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施的一个教学步骤。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化服务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一种表现。

此外,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梳理文义,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诵以及请教教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上好了《童趣》这一课。而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也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投入得以有效地发展和提升。

所以,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深化,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第7期

[2]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第6期

[3]卓玛措.浅析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软件·教学,年第12期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种种困惑缠绕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实际中。本学期我们语文组进行了一次“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选择”的研修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中, 我获益颇多, 在选择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浅谈一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彰显朗读吟诵。

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尤其是文言文, 更应该自始至终贯穿朗读。放声朗读, 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自己字词读音上存在的问题, 所以文言文教学之初, 就应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如自由读、点名读、齐读等等, 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则,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有固定的节奏和停顿, 学生会读意味着内容掌握了大半。回顾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 留在脑海中的, 能脱口而出的就是老师要求背诵的经典句子和文章。在这里, 特别要指出的是, 我们要强调“诵读”,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诵读”虽然包含“背诵”, 但背出不等于“诵读”, 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所以把朗读作为一块敲门砖, 敲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种策略究其实质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满堂读、满堂思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满堂讲、满堂灌。

2. 翻译关键字词句。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翻译本身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所以逐字逐句翻译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好的。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并不需要老师重点讲解, 比如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或文中有注释的。而有些字词句只是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一是因为这个词语能够表达文章主旨, 体认作者的情意和思想。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一词, 就是诗人落寞、孤寂的情思和闲适、乐观思想的凝聚。还有一种情况也须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句法, 这类词语和句法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所以应强调, 需要记忆并且反复练习。

3. 质疑问难, 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就会产生想要学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很有效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向课文下面的注释质疑, 向文本内容质疑, 向教师的解读质疑, 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惠子相梁》一文, 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中的“见”为什么要翻译为“看望”?2.“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下庄子为什么还敢去“看望”惠子呢?之前, 我并没让学生查阅资料, 在后来的介绍中, 学生了解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也知道了这两人原来是一对亲密的好朋友。这一环节, 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4. 联系学生实际, 加强个性感悟。

学生如果缺乏生活体验, 就很难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其的陌生感。如在理解《塞翁失马》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寓意时, 举例考试失败的例子, 学生就有直观的感受, 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这样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很大的提升。再如《伤仲永》一文, 前两段是叙事,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问题是最后一段的议论性的文字, 老师讲得再清楚, 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这并不是学生笨, 我认为这段文字就是要得出文章观点“天赋固然重要, 后天教育和学习更重要”, 所以, 老师在教授时, 可以联系学生个体实质, 进行举例说明。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我以为, 在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的“文气”是最少不得的, 如此, 才能得心应手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2]王荣生宋冬生主编.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言文;鉴赏;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珍宝。因此,初中语文教材里选用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章。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文言文学习起来很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呢?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曾经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文言文学习虽然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背后大多含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学生也许对枯燥的文字学习没有兴趣,但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再加上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从而间接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慢慢的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木兰诗》、《出师表》等等具有历史典故的文章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好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时,可以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比如《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分别让学生表演庄子和惠子,把他俩的对话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的另一大难点就是断句,我这里说的断句也指划分句子朗读的节奏。朗读是检验学生语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习虚词化繁为简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辨析虚词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法,含有语气、与句意无关虚词的可以轻读,无关语气词和与句义有关的虚词要重读。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虽破受冻死足矣!”一句中,“呜呼”是语气词且与句意无关要轻读,“此”是个突出词,“足矣”是最后发出的感叹则可重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划分句子节奏,要注意诗句的声调、内容、节奏和思想感情。如:《论语十则》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如果句子的节奏划错了,那么句子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会影响阅读效果,还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积累文言词汇,从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由于语言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其实难就难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言文翻译。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呢?我认为有这些:1.对:一般是指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译为多音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古今异义词,有些词在发展,用法和语义变化很大,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3.留:人名、地名、书名、物名等指物词可保留不译。4.删: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可直接删掉。5.补:一般指词类活用,包括句子省略的部分、代词等等。6.调: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句子颠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装句,翻译的时候为了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要把句子顺序调整过来。这里列举的六种方法,前四种一般用于解词,后两种一般用于调整特殊文言文句式使其符合现代语序及其语法习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翻译,还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知识,学会探究,发展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会鉴赏文言文,揣摩文章特色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理解文言文那么简单,而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不遗余力的教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文言词汇的用法后,可借助《古今汉语词典》等等典籍来理解句子意思和全文内容,翻译全文,理解中心意思。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揣摩文言文写作特色、鉴赏文言文和品味文言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能力。

五、结语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4

摘要:中华五千年,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流传至今。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的浅显易懂,在教学中,初中生基本上是以接触白话文为主,文言文对于乡镇学校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较为吃力。主要分析了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文言文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乡镇学校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难学,但只要学生合理掌握学习方式,就能感受到来自于文言文的美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文言文和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并将其实践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一、存在问题

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般通俗易懂,乡镇学校的学生以外来务工子女为主,从小学开始接触的文言文就不是很多。到了初中,一下子接触到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中的内容难以理解,就很难提起兴趣,文言文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文言文教学效果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找出其源头,以便加以改进。1.自主学习空间不足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应该首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来应该让教师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该授之以“渔”。但是对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都是教师作为主导的,其讲授方式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全文,让其能够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和其相应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大概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落实句意为主,让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对象,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都受到了挫伤。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文言文中的历史借鉴与人物思想都没有相应的领悟,就囫囵吞枣,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课程改革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2.学习目的尚不明确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字的应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文言文年代久远,不同于白话文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习汉字,还需要克服学习期间存在的枯燥、困惑情绪。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学习书面上的人造古汉语,导致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明确学习目的,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但是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形式之一,有着不容置疑的传承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明确引导学生了解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让其能够明白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1]。

二、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阅读兴趣对于文言文教学,六年级的入门阶段至关重要,教师需要在这个关键阶段把握好教学时机,适时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和积极学习的态度。针对文言文的学习,教师需要避免传统模式下的文章翻译与讲解,可以尝试从美学的角度来启发学生,并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中华古典文化的相关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探究,让其能够在古典文化中发现美、感受美。2.指导含情朗诵,倡导自主学习文言文具有哲理深刻、节奏感强的特点,且我们课堂中所学的文言文,大多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在主题的设计、词汇运用以及语言表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哲学理念。文言文中的含义和优美还需要学生用心来体会和感悟,当其能够感受到文言文中的美感时便能激发出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古训中有一句话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适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的障碍,让其能够学会领悟文言文的正确方法。在对文言文进行理解时,可以创设出语境,并借助课程内容作出合理教学[2]。针对初中生的特点与文言文的特征,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带入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教师需要先转化教学观念,尝试用文言文的美来启发学生,同时教师还需要合理地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其能在朗诵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方式对学生的教学作出相应的情境设置,让其融入教学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让其能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5):111.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 篇5

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讲精练;灵活方法;提高实效;积累迁移

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不同的是学生遇到语言障碍较多,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障碍,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 传统的语言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我们想到鸟类育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不难发现,这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仅靠老师教会的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三遍进行

1、自己默读一遍。学生自读,有生字障碍,不得不看注释。这一遍读,让学生批注生字字音,粗知文章大意。

2、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二、学生笔译课文,加深理解学习的内容

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用小号字在课文行间笔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难句的障碍横亘在面前。他们被逼近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咀嚼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清教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说说笔译的文字,领悟翻译的准确性

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四、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

五、小结每课知识要点,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印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6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试验的推开而提上了教学的议事日程,语文课也不例外。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们的认识不同,做法各异:有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加大课堂密度,于是对课文条分缕析,详加讲解,一堂课45分钟,一点不剩。有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于是围绕课文介绍大量的知识;有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课堂上多学几篇文章——就是对于相当于半门外语的文言文的教学,也是采取上述方法。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或只记住一些章旨、技巧,而忽略了文章本身或疲于应付“知识”的包围圈;或水过地皮湿,不起任何作用——当然更谈不上教学效率的提高了。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效率是否提高,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不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多大,而在于知识的教学是否“精要、好懂、有用”;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篇文章,而在于能力的训练是否“务实、得法、有效”。其次要有的放矢,紧扣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本文着重谈谈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二、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

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心,就是针对文言文的.特点——半门外语,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客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这样讲,也许有人会说,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当然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再说,也没必要去整篇翻译,逐字逐句去讲解、翻译,只会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讲到九霄云外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适当地导入 ,创设情境 ,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氛围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 ,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 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 , 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地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课堂情景剧 , 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 , 就尝试了一下 , 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初中学生。因为他们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或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分小组讨论, 小组内存在的“疑难杂症”再上交老师。讲授过程中,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串讲课文(不准看任何资料),本组成员则边听边看参考资料, 遇到中心发言人讲错的地方予以指正。有争议的地方共同研讨,疑难问题可当堂向教师询问。这种变教师讲为学生讲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到了参与教学的滋味,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让其无形中养成钻研的习惯。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寻”字,即“寻向所志”、“寻病终”,这两个“寻”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寻找”的意思,后者是“不久”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 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 、以、乃”等字 ,这些虚词其实也是多义词。在教学中可以把这些字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 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篇8

一、注重诵读,培养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诵读不是机械的重复,应是有目的、有计划、逐步深入的。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围绕“读”设计为“仿读—解读—悟读—品读”,“仿读”就是先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然后模仿试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初步培养语感;“解读”就是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理解课文大意;“悟读”主要是结合整体阅读,探讨分析,研究文章主旨;“品读”就是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的作用内涵,有感情地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贯穿始终,教师是学生探求真知、寻求规律的指导者和督促者,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总结语言规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创设文言文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挖掘课文本身入手,有情节的文言文,可以组织学生复述;有对话的文言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或改编成课本剧表演;介绍物品或描绘风景的,可以让学生想象绘画,然后为全班学生讲解,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或综合活动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公输》一文,先让学生试读,分析墨子、公输、楚王的心理变化,并根据他们的身份、处境,细心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语调,从而把握人物性格,进行课本剧表演。又如,《核舟记》一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讨论,画一幅图画,并提醒学生仔细研究文章的说明方法,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就可以逐步了解文意。无论选取哪种形式,都要切合实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方法和思维的训练。

三、互动合作,调动兴趣

师生互动是促成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合作学习是实现多向互动的最佳形式,学生间具有积极的、支持性的同伴关系,对学习更热情主动,能完成更多的任务。文言文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4~6人学习小组,明确活动任务,成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全组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平等的交流有助于每个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在教师范读课文之后,小组成员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然后分角色朗读,为朗读比赛做准备;检测初读情况之后,小组成员分角色表演,学生兴趣高涨地初步理解了课文大意、把握人物性格;小组成员研讨交流文章主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而且把竞争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无定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大胆实践、不断总结,这样就能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稳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能力。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9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 丁慧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讲轻读,教与学脱节,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探索与实践,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则强调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情感体验。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教学,新课程,有效策略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执教者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透析

(一)教学目标单一。

传统文言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一味强调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二)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文言文教学总习惯遵循一种固定的格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内容解析”,或者“主题归纳”。教师是成了课堂的主宰,喋喋不休,一味强调灌输,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欠妥。

传统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懂“反三”的结果。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之现状

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单一,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全文的翻译,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

以美的享受。②自读。同学们按要求进行重点朗读,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④领读、齐读。就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⑥配乐朗读、朗诵。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⑦当然指导学生搜集、背诵名句、名段、名篇的训练也不可少。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媒体助学,生动形象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像、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尽量让学生饱眼福——多看,饱耳福——多听,通过视听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又动脑。

例如:在教学《三峡》这课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游三峡时拍摄的DV和照片,加上自己收集的三峡的风光照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按照从上游到下游,从春季到冬季的顺序,再配上本文的配乐朗诵和课文的活动字幕精心制作了《三峡》一课的风光影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象看电影一样高兴,在轻松愉快中欣赏了三峡风光,听了课文朗诵,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只需再读读课文,看看课下注释,问问个别不懂的地方,背背写写优美的语句语段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氛围,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四)授之以渔,实践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因而“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篇10

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如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存的空间。

首先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第三,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意识,他们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更别提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了,那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无从谈起。

下面就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谈几点我的改进建议与策略:

(一)读、记结合,培养文言语感,夯实文言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而且教师应在字音、停顿、语气感情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达到“理解的朗读”。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 记的方面,具体来讲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对常用词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等的记忆,再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注重知识迁移与积累,授人以渔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迁移与积累。比如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主题相近(反)的、描写同一人物的作为迁移材料;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不懂笔墨不看书”,新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三)改进教法,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欣赏美文

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篇11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文言文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而当前农村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尽人意。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虽言辞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农村中学生阅读较少、学习习惯不佳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阅读缺少兴趣,产生望“文”生怕的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生本课堂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此浅谈教学中的几点有效作法:

一、熟读成诵,语感提升。

文言教学过程中,诵读是最重要的环节,新课标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言的音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诵读前明确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大意、读出情感。在教学《陋室铭》一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读中品文,体会音韵的整齐美与变化美。不但浅化了文言,同时朗读形式的多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与兴趣,有效的促使学生成功地跨越初中文言诵读的障碍。初中生正处于第二个黄金记忆期,在教师地引导下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积累,谈古论今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学习文言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文言积累过少、文言阅读有限,所以阅读文言,实词积累至关重要。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谈古论今的方法。《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有一实词“月色入户”的“户”,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解释为“窗户”。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将《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中的“户”进行比较。同时从“户”字的甲骨文入手,形象的使学生看到甲骨文中的“户”是“门”的一半,为此学生轻松地理解古汉语中的“户”是指小门。此种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追本溯源,挖其深意,提升积累,夯实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三、打开视野,拓展延伸

文言是文化的传承,文言的背后是精彩的历史、可歌的故事、荡气的传奇、深邃的哲思、真切的情意。所以文言文教学另一有效途径,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外补充课内。《圯上敬履》是长春版教材中节选于《史记》的文章,主人公张良善良、隐忍、敬老、勤奋。然而能成为帝王之师的张良,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司马迁又对张良怎么的一种态度?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再拿出《史记》中的原文,不喜欢文言阅读的学生也迫不及待地运用工具书来完成阅读,与同学合作交流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无非想进一步了解张良,这比教师的满堂灌或硬性翻译更有效。也为日后所学《毛遂自荐》、《垓下之刎》等有关《史记》文章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示范与经验的总结。在此过程中,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最基础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为阅读文言扫除阻碍。

四、运思练笔,丰富情感

文言是语言的凝炼,是文学美的起源。教材中所选文言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过程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仰望群山,直插云天,虎虎有气;倾听山间,百音交汇,和谐悦耳,一派生机。这样的美景、美文、美情,引导学生陶醉其间。借用图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文中闲适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感知作者的情感。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功底,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陶冶情操,运用筆端,丰富情感。

五、课本表演,体会内涵

传统文言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思路,呵护学生兴趣,甚为重要。变文言教学为课本剧,学生在创作修改剧本的过程中是对课文的解读与挖掘,在揣摩人物表达语气的过程中是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在尝试展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过程中是对人物的感知与评价,所以将文言转化为课本剧,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对文言的学习。《狼》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狼的贪婪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表演过程中淋漓尽致。课前的剧本创作、角色选定、道具制作、表演演练、人物揣摩,就是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过程,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会方法,自我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更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的语言习惯表述清楚,做到文清意顺。在阅读文言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文化的吸收,民族精神的汲取,传统美德的学习,人生态度的借鉴。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篇12

关键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策略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大纲》规定,初中文言文教学就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否真正达到了这一目标呢?从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遇到的文言文章的阅读情况来看,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

通过几年的观察,笔者发现农村学校多数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手段呆板单一。为完成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学生对文言文朗读都还不十分通顺的情况下,就用一成不变的步骤,即默读、诵读、整体翻译古文大意、了解古文的出处及背景资料,然后句句翻译,字字落实,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使学习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2.教学效果片面化。许多教师片面理解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以为初中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一点就行了,忽视文学的欣赏、文化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更忽视文言文教学向课外迁移。在大多数农村学校,文言文阅读的课外要求和辅导几乎是零。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常用的文言文实词、文言虚词、典型句式,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课外的文言文阅读,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吸取中国古典文化。在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那么,文言文教学的途径在哪里呢?

一、熟读、背诵必不可少

熟读是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内容,积累词汇,逐步掌握遣词造句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具备文言文的语感,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熟读的方法多样,要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一般比较浅易的文章,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读,内容较深奥的文章可以放在课后读。要求学生读时“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进一步做到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地读出感情的语气来。

背诵是传统的练习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一般要求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历代名篇佳作,篇幅较短,富有节奏感,易于背诵,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都是短小的诗文或文中的精彩片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其学习负担不重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背诵一部分诗和短文。正如苏东坡所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二、综合比较至关重要

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组成,词是构成一切句子的基本材料,古文亦然。所以,翻译句子的基本落脚点是翻译出组成句子的词,只要用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置换出原句中的古代汉语词,这个句子就基本翻译出来了。如何解决“词”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同词的具体比较来丰富学生的一词多义的知识,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清异义,才能解决“词”这个难点。

1. 同词异义的比较。

即在同一篇课文或已学过的不同古文中,根据前后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启发学生比较它的不同意义。例如“道”字,它有四种意思: (1) 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 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 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 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古代灵活的语言中确实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多义现象,要做到“对号入座”,准确译文,就必须注意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依文度意,推导求解,另一方面也是复习巩固已学的词法、辨清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看文识义良好习惯的好方法,从而为解决学生准确译文之难、正确理解课文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古今词义的比较。

对文言文教学中古今词义变化十分明显的词,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作一一的比较。例如:

(1)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2)请:古义,问;今义,邀请。(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3)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注重同词比较,辨清异义。这样加以综合,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再做成笔记,有利于复习。

三、寻找审美轨迹,增大课外阅读量十分必要

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是文学作品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树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除此以外,增大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课外阅读, 这是对的, 但是目前教师们指导课外阅读, 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文, 尤其放在时文的阅读上, 忽视了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训练, 如果仅仅只在课堂上进行, 课外不阅读文言作品, 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即使在课堂上把文言文学懂了, 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也容易退步, 结果就是劳而无功。因此, 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如果我们规定中学生的文言文课外阅读量占整个课外阅读量的10%至20%, 用这个数量标准选择一批与课文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阅读, 并且在关键的地方给以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使精读和博览相结合,那么,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落实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切实地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美,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接受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3]郭焕.古文经典.山东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 篇13

黄巧芳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第一中学

摘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本文从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出发,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教学、策略探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解决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为学生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因此,需要进行阅读教学的策略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决战中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训练策略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

1、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重新定位师生双方的位置,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主体结构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学中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此外,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应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过程,重结果的同时更应重视学习的过程,从知识的认知能力,到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过程的体味以及学生在阅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下面以《陋室铭》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陋室铭》的教学活动以“男女生研究古文对抗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分解为六个环节:一是学生自主阅读并对古文进行翻译;二是教师让学生对刘禹锡作品、生平、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的简要阐述,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些补充;三是让学生分小组翻译整篇文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点评;四是学生提问环节,教师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没弄清楚的问题,或者是让学生阐述自己与教师不同的观点之处;五是学生发言环节,让学生讲讲自己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后的感受,或是对文中所提倡观点的看法;六是知识点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整篇课文学完后的知识点和重点的串联讲解与归纳总结。

整篇课文的讲解和学习过程,大约花费三个课时。教学过程中即找准了师生的定位,以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方法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阅读训练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与开发都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中开放性的特点;此外,师生互动环节、学生自主发言环节等体现教学的民主化、个性化和科学化的结合,师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交流成了语文阅读训练的宝贵资源和经验。

2、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应有多种教学策略,营造严肃活泼的教学氛围,突出师生教学中自主创新精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四种:一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的提问主动探究、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阅读材料中所表现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或人生经验的教学训练策略;二是,学生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阅读材料出发,进行自我指导与激励,以学生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去发现并解决材料中的问题;三是,创造性的教学训练策略,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贯彻,使学生在面临不同题材阅读材料时能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解决问题;四是,师生对话教学训练策略,即将阅读材料中的重点或内容以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对话中取长补短,吸收作品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积累和文化素养的积累。下面以《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训练为例。

教学过程分为个五环节。一是,教师在上课前提出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的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按中心思想给小说分段,并探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内涵;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整篇课文;三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或探讨,交换各自意见;四是,学生自主发言,让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讲解在阅读完课文后对中心思想和主题人物的把握;四是,教师评点环节,对学生的发言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点评,并串讲整篇课文和点明课文中的重难点;四是,概括环节,让学生以片段形式对小说情节进行自我理解式的还原;五是,课后习题练习环节,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这五个环节大约花费三个课时,通过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把握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思想,体味鲁迅对腐朽罪恶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社会的批判,更能在学生之间对话教学中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锻炼阅读思维。

3、总结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需要协调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阅读教学的训练策略,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在实践阅读中感受、理解、赏析和评价的课程,不仅要明确“读什么”,更应掌握“怎么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的策略主要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包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训练策略和多种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训练策略。

参考文摘: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 篇14

在七年级入学之际, 对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作具体的了解。诸如,学了多少篇文言诗文,都是些什么文章,能背诵多少,会多少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根据这些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高了学习文言文的针对性和效率。

二、指导预习,引导自读,激发学习兴趣

七年级时, 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文言文更是兴趣不浓,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这时首先教给他们该如何预习:(1)先做到能流利地把文章或是诗词读下来, 不会的字音要自己动手查字典。因为他们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到首位。(2)结合课文所给的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的大意有所了解,不会的或不太懂的难词、句子要圈出来,留待课上老师、同学共同解决。(3)课前布置预习题,引导学生先去自学,让他们去试着找答案。这样,学生“有方可依”、“有标可学”,逐渐激发起他们自学的兴趣,久而久之,自己动口、动脑、动手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上课抓住重点,启发学生思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能否抓住重点, 是教学能否有效的关键。因为在课前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因此课上不必讲得过细, 改变逐字逐句讲解的刻板模式, 抓住重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地进行讲解,这样便于学生接受,而且印象也深刻。反之,则会使学生觉得平平淡淡,拖沓且无重点,迷糊一片,效果欠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如孔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愚公移山》一文时提出问题:“愚公与智叟两人到底谁聪明? 说愚公不愚那为什么不搬家,而要千辛万苦地移山? ”启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在学习《工之侨献琴》时,引发学生思考工之侨两次献琴结果却不同, 说明了什么? 联系实际说说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提出这些问题,在学生积极地回答和热烈地讨论中,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使他们不仅学习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而且还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熟读背诵的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年来诵读被看做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是这个道理。熟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 积累词汇, 逐步获得文言文的语感。古人诵读时一般都未必先疏通字词障碍,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文意。而我们现在可以像古人那样对一般比较浅显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对一般比较深奥的文章要在课后反复读。背诵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掌握文言文词语和句式。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时,还可以增设课外的一些优秀篇目进行背诵。

五、开展多项活动,增加文言文学习的内容

在完成课本教学任务的同时, 教师还开展了几项活动来辅助教学。每周一的诗词讲解、欣赏。在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时,教师首先示范,然后让每位学生一周准备一首诗词的讲解。其中包括全诗和词的原文、讲解的内容及自己的领悟。在周一的课上占用十分钟, 有学生轮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讲解自己准备的内容。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古文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激发起了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每次他们都会积极准备,跃跃欲试,真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展开古诗文、名联、古人奇闻轶事的抄写、朗读、讲解等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了其知识面。

六、贴近实际,教会学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之以渔”教会学法,让学生受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在翻译前, 一定要求学生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老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而且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简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篇15

关键词:策略 诵读 立体 比较 巩固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方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古诗文,我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也没有停顿、断句等常识。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21世纪虽然我们并不提倡“吟唱”,但“书读百遍”(诵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一、朗读诵读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阅读,也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不但能让学生记住生难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节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其次是学生朗读。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朗读时一方面可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出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及名言警句,重点记诵;另一方面可以具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再次是学生诵读。诵读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以求熟读成诵。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指导,避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地朗读。如果每教一篇文言文都能做到范读、朗读、诵读“三部曲”,那么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不会有问题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还要有计划地找一些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来阅读,教师可以在关键的地方予以点拨,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使精读和泛读相结合,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就会越来越浓。

二、“立体学习”的策略

如果把认知文言词语、掌握词语读音含义,看作是“点的学习”;读懂句子、理解句子含义、掌握句式特点,就是“线的学习”;感知文章大意、掌握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面的学习”。据笔者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初中文言文教学大都停留在“点、线、面”的学习上,这样的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现在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教法是走极端的,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它搞成古汉语去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

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己去感受。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成诵,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成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如何达到“立体”的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大量地熟读、背诵,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筛选出課文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立体”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诵读教学,创设文言语境,进行“立体”的学习,就能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文言文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三、联系比较的策略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常用重点实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当心。复习时这些知识需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及时巩固的策略

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学生反复学习,牢固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真正发挥其作用。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下一篇:周记:我学会放风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