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精选13篇)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成员可以形成融洽、愉悦的学习气氛,相互鼓励、激进,促进共同进步.本文作者根据教学经验简述实施的策略.
作 者:段建生 作者单位:河北唐县南店头乡红山庄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23.5 关键词:数学教学 合作学习 策略
1 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的生生互动学习活动, 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合作学习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 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 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 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达成共识, 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即针对某一问题, 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 在小组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2 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和有效策略
2.1 合作学习中针对教师自身的策略
2.1.1 认真学习, 树立新课程新方法理念
首先,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文件精神, 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 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其次, 合作学习,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此, 可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来训练教师的合作态度和合作精神.
2.1.2 转变角色, 建立合作学习的师生观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与服从”关系逐渐要变成“指导与参与”的关系.因此,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 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 而是合作者.
2.2 合作学习中的组织策略
2.2.1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或兴趣分组, 因此, 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 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 这样便于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 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应以4—5人最好.目前根据教学班级人数较多的实际, 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也可以考虑将7—8人学生分为一组.一般而言, 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 对空间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 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马蹄形排坐, 8人分组可以采用双人双排课桌前后相邻等等.另外, 合作学习的分组也要兼顾关注学生的高矮、视力的好坏等因素, 综合协调, 优化分组, 这样, 才能使合作学习有一个适宜教学需要的人员结构.同时, 必须注意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结合, 学生个人的意愿只能作为参考;也一般不需要事先做正规的测评, 各类考试成绩、班主任的评语、与家长、学生沟通时所得到的信息都可以作为合作学习分组的参考依据.
2.2.2 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首先,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 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报告者等;其次,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 分工不同, 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同时, 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 更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做, 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 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 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 增强每位同学的信心, 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2.3 合作学习中的评价策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因此,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 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 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 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评价应以肯定的态度,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3 合作学习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使学生明确共同完成的合作目标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让每一个合作对象明确需要完成的合作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这是学习的导向.当合作对象对目标表示认同时, 才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才会以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3.2 要给学生充裕的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空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 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和能力, 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3.3 要重小组合作学习更要重其它学习方式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 一方面要继承已经成熟的、基本的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形式与方法, 在教学中使用, 另一方面还要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其它的学习方式.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怎样引导师生学会合作?要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提出五点建议。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教学;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坚定目标
合作学习能否顺利高效开展,取决于师生之间联动配合机制的优劣。因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师生的观念认知要统一、角色定位要明确、目标要坚定。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合作学习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和把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是整个课堂的掌控者,因而要大胆舍弃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还主体于学生,还课堂于学生,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的同时,不放任、不随意,适时给予指导,摆脱传统课堂中懒、等、靠的消极状态,真正作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摆正姿态,深入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建立在了解与信任上的合作才更坚固,也更高效。
二、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强化学习小组的后续建设
小组组建一定要在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能力、习惯等个性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切忌随意性。要遵循相对均衡、自愿与调整相结合、相对固定化的基本原则,并要对小组成员角色进行合理分工。组与组之间的成员数量、学习能力要相对平衡,优秀生、中等生与后进生要合理搭配,以利于小组内部的相互帮助及小组间的公平竞争,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对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调整和解决,因为相互了解、相互团结是合作的前提,避免“赶鸭子上架”和频繁调整组员。小组组建后,教师要指导小组对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根据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等方面,赋予其相应的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评论员、观察员等角色,各成员间相互配合,各司其职,确保顺利高效运行。教师还要指导构建具有小组特色的核心文化,如组名、组歌、组规、奖惩机制、口号、活动等等。实践证明,具有核心文化的小组更团结,更具有凝聚力,运行也更规范高效。
三、注意对小组成员培训的及时性与长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和高能高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探讨、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因而,小组组建后,教师要对小组各成员进行培训,指导其充分发挥特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探究任务,教师还要适时给予指导和培训,授之以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对少数懒、等、靠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指导和纠正。比如,任务下达后,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仔细观察并适时介入,在小组对任务还不清楚、讨论偏离主题、合作出现矛盾冲突等情况时,教师要耐心指导,以保证整个课堂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四、科学设计探究问题,精心筛选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的成效是由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决定的。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制定出合理的、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难易适中的,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思考价值的探究任务。当一个问题多数成员可独立完成,问题的结论、思考角度具有相对唯一性,或者探究问题太易或太难,这时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另外,学习内容要多元化,听、说、读、写、演各项训练要相互穿插渗透,除小组讨论外,还可采取辩论、竞赛、演出、朗诵、展览等多种方式,让合作多样化地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评价要及时、精准,评价方式要丰富多样
只要有学习,就要有评价,无评价就没有标准和方向,也就没有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奖惩机制,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有针对性、多样性,奖惩分明。对于学生的展示和成果,做得好的,要及时鼓励,要点评到位,以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发扬;不好的要及时指出予以纠正,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一定要明确,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切忌片面笼统。评价方式要摆脱教师“一言堂”的习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内部互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要精准、真诚,注意说话方式。评价的结果一定要落实到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上,能在小组内部以及小组间形成一种积极的、热烈的竞争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当今的课改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但对于很多教师而言,合作学习还属于新生事物,因而在实际的认知和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笔者旨在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一些参考和借鉴,期望与致力于合作学习教学的教师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参考文献:
[1]周燕芳.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马丽娜.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您的位置:首页-->论文荟萃
浅谈网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青小陈青)
浅谈网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也进入了学校的课堂,它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更佳的外部环境。如今网络课教学比比皆是,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领域,网络能够充分体现出其优势吗?笔者从自己教学的一节网络数学课“探索年月日”说起,谈谈网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的创新提供了更佳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学习再也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或媒体的帮助,通过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信息含量丰富的课堂学习材料,教师通过优良的交互性对学生学习进行及时辅导和及时反馈、评价,以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下面我就自己上的一节数学网络课“探索年月日”来谈谈网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网络给课堂带来生趣。
美感,是网络课带给孩子的第一感觉。教学设计一开始就呈现了一幅关于年月日的动态图,抓住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适时的提问复习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并自然地导出继续学习年月日知识的必要性。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愉快、积极探求知识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网络课件的主页面上就呈现了关于日月的动态图片,老师的提问“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大胆地思考。
二、自主探究,有利于名符其实地实施个别化教学。
网络教学下,学生利用课件中的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学设计中把教学内容分成了几大块:日月时空、平闰王国、机灵岛、课外资源、智力大比拼、与我交流,实施个别化教学。
(一)新授知识的个别化教学
前两部分内容分别在老师的指导下先讨论,再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然后全班进行反馈,最终自行巩固,有目的、有层次地自主探索完成学习任务。
(二)巩固练习的个别化教学
“机灵岛”为了使不同程度学生可作不同的选择,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一定量的课堂练习。课堂反馈题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达标级,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第二层次为提高级,在达标级基础上增加了分析层面的学习和变式练习,第三层次为优胜级,增加了新旧知识联系的综合层次的学习与练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当面批改作业,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等到下一节课时才能知晓,得以纠正。而计算机可以对学生的解答立即进行反馈。计算机还有很强的评价功能。经过几道题的练习,计算机就可作出评价(评分),使你了解学习的效果,鼓励你努力学习。典型的、反复出现的错误,计算机还可以针对性地让你在这一簿弱环节上反复学习。同时在网络教室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调阅任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的进度、难处,以便及时地加以纠正。能力差点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关心。好的方法、典型的问题、典型的错误可以再展示在大屏幕上或板演到黑板上,或者指示其他同学调阅学习伙伴的学习情况。
(三)进行课外知识拓展的个别化教学
“课外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舞台,提供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既可培养数学特长生,又可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辅导和启示。
三、“与我交流”提供交流平台。
学生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例如:一同学遇到问题“一年中的2月究竟是大月还是小月?”,学生将问题发到交流平台后,其他学生给予了及时的回答,老师也给予了正确的指导。平台很快地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利于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这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在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境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从而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学生在经过多次的网络课后,渐渐地会掌握自己寻求知识的方法,他会利用网络搜索、利用交流平台寻问„„等各种依靠网络的方法,这样更好地培养及形成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网络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已经显而易见,当然也存在着网络教学模式的一些问题,如:
1、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否有创新精神,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制作课件的能力或会写出能体现教学设想的脚本。
2、学生的基本素质:是否熟练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及收集、分析、吸取信息的能力。由于数学符号较难编辑,因此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尽量不让学生输入过多的内容,而是运用滚动菜单进行选择。
3、探索内容的制定必须注意:(1)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时可根据个人需要自主选择要了解的部分。(2)强调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探究知识,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数学课都适合运用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些内容运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也许效果更好,有些课制作课件耗时、费力,所以,如何将网络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数学各种课型的教学上,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玉仁著《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2、盛大启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3、曾凡芳、董秀清《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电教》,2003.4。
附:数学网络课“探索年月日”教案
【教学内容】
“年月日”是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简单介绍了年、月、日的知识,没有说明年、月、日产生的过程以及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由来,学生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也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问为什么。教材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本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的知识,自主建构想得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进行自主研究,巩固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有关年、月、日的产生知识;了解人类创造历法、认识世界的过程,知道现行历法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和特点。
3、正确判断公历是闰年的年份,探索闰年出现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判断公历是闰年的年份,探索闰年出现的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但对有关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尤其不知道年、月、日产生的过程以及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由来。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爱问为什么,喜欢对问题探个究竟。另外,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简单操作。据此,我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通过internet直接浏览信息,自行或分小组进行研究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建构知识。
【学习策略】
网络课的大众化、普及化是总体趋势,但任课老师并不一定都会制作网页,或会有精力花大量时间去制作一个网页。所以这节课只是利用非常简易的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幻灯片,其中穿插了一些链接,把老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以及学生想自己探索的知识进行了一个整合。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信息,自主探索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并辅以讨论、协作、交流及教师的帮助获得知识。学生登录论坛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习体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引导者、监控者。
【学习资源】
http:///(百度搜索)等
【学件设计】
探索年月日
日月时空
平闰王国
机灵岛
课外资源
与我交流
Google搜索
地球与年月日的关系
图解平闰年
综合检测题
历法知识
日月资源
平闰年的由来
IQ题
天文大观
日月练习
平闰年练习
年月日综合练习
天文探索„„
【教学过程】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有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了解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你还想了解一些关于年月日的什么知识?
导入: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电脑网络来进一步探索“年月日”。(出示课题:探索“年月日”)
一、日月时空:
*我们知道了一些有关于日月的概念知识,一年有*月,一个月有*天?那年、月、日究竟是怎样来的呢?请你自已看一看。
*我们知道了年月日的由来,那么关于日月你们还是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呢?你想研究一下吗?请你在“日月时空”中自己浏览有关信息。
*你通过浏览,知道了些什么?向大家介绍一下?
*这么短的时间我们就知道了这么多内容,现在就自己检测一下你有没有掌握?打开“日月时空――日月练习”,独立完成并汇报。(挑选同学有疑问的问题说一说)
二、平闰王国:
*看来我们关于日月的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不过你发现没有,在年月日的学习中,同学们都感到年的知识,特别是有关于闰年的知识还是比较难掌握的,尤其在判断平闰年时更感觉比较困难,不知道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更不知道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今天我们也来深入地研究一下。
出示:图解平闰年。
*你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什么?指名说。
*我们发现平闰年有这样的规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请看:出示平闰年的由来。
*看来,平闰年的产生是和天文有密不分的联系的,请你做这样一组练习。(平闰王国――平闰年练习)
三、机灵岛:
谈话:今天我们的同学用电脑查看各种资料获得了许多知识,你想来测一下你掌握年月日这方面知识的程度吗?
*独立做“综合检测题”。汇报。
四、课外资源:
谈话:我想今天同学来到这里上课非常高兴,通过浏览已经获得了不少知识,但肯定你还想知道更多,现在老师就给你提供了一些网址,你可以自己到网页上浏览,你也可以通过Google自己搜索。把你寻找获得的知识介绍给大家?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我交流”寻求解决。
了?
汇报交流。
五、智力大比拼:
现在你了解了那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就要看你会不会实际运用一下来进行一个竞赛。
1、热身赛。(IQ题)
2、正式比赛。(年月日综合练习)小组自行统计成绩。
六、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上网学习,你掌握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普遍受到重视及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应运新媒体。可以说,没有多媒体就没有现代新课堂,新课程理念就不能很好地被落实。但实际中运用不当、流于形式的案例比比皆是,不但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反而对教育教学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能力没有提升,基础知识却给弄没了。如何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好这一技术,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希望自己的拙见能与同仁交流,一起成长。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反思
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实验教材以专题的形式编写,传统教学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课程教学三年来,我深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没有多媒体运用就没有现代化历史课堂。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比较好地应用多媒体,让它服务课堂,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会制作课件,并理解课改的实质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试行)》中指出: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大力推动学科信息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逐步实现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
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不会制作课件(参加过教师技能培训的,有的还是不会),或者是仅仅会放课件,就在课堂上大量运用。哪里来的课件,网络上随便下载的。网络啊,亦喜亦忧,靠网络下载过日子日趋沉积出来的是老师的懒惰和虚誉,以及带给学生的欺骗和做人的虚伪。网络上有大量的课件和历史知识网页,但是比较实用、内容充实的、和学生学习实际相结合的却非常缺乏。我们在应用中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
课改之后,局面显得更为槽糕,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解的偏差,在教学中过多地向形象化、生动性、趣味性方面靠拢,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整合性课改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上的革新;前者为外在的、形式上的,后者是本质上、实质上的。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彰显为课程内容的革新,课改以来,种种教学模式纷呈,事实上,重视教学方式大于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必要的,但绝不是唯一和最重要的。反思课改中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更为重要。那为什么更多的教师却愿意从教学方式上的方式显现自己课改的魅力呢,一则误认为教学方
式的改变就是课改,就是课改的实质;二则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工具性的,显效快;而教学内容改革是内涵式的,显效慢。三则是革新难道不同,教学方式各科几乎通用,无论哪种模式,都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形式易学而且费心较少,实施起来也较容易,而教学内容的革新灵活多变,考验着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积累、理解程度和能力素养,比较难把握和实施,也很难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拿来”,即使“拿来”有些也消化不了,驾驭不了。
二、多媒体的应用目标明确,而且规范
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表”而非“里”。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选择、运用多媒体,不能为了用而用;该用的要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可以不用的坚持不用;立足于正确的多媒体观,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第一需要。衡量一节课是不是教学革新,要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等环节中新课程理念革新程度,而不一定是看多媒体应用的程度。采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不一定就是科学的,也不一定就是教学改革。教师应明确以下两点:第一,多媒体运用追求课堂的活泼、开放,但绝不是为了好看、热闹才运用的。教师在课件中加入声音、运用图片、引入视频、网络等等,目的是服务教学,切记画蛇添足。第二,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目的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现代历史人文素养的公民。学生是生成的主体。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同时让学生跨越历史学科内外时空,拓宽学生历史知识面和视野。以多元化、多样化的手段、途径,帮助学生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个限度,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要充分考虑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第一、在上课前应根据课程内容对课堂的教学流程作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进行周密安排,课件运行、设疑、学生的反馈等细节教师要心中有数;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所提供的丰富资源,打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扩大学生知识面。如讲《罗斯福新政》中关于罗斯福历史评价,教材提供一部分,老师找一部分,让学生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再如游刃有余地实现必修1、2、3之间的知识转换与迁移;第三、运用资料注意其内在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技术性。教师要把罗列在一起的资料进行必要的信息过滤和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无关的、容易引起歧义的资料要删除。避免在多媒体中向学生罗列太多的资料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选材坚持求真求精。克服懒惰习惯,不要下载不符合自己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学实际的课件。第四、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充
分尊重学生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主体地位。教学中容易形成老师强势,学生弱势的现象。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会自主学习,使多媒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和探究手段,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工具。在应用中不断提高学生获取、加工、整理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信心和机会。同时经常提醒自己,给学生一个个尝试机会,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代替他。第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呈现要与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提取、认识过程要同步。切记用放电影的方式呈现多媒体。否则,课堂效果将会更糟。
三、把“讲”好历史和多媒体运用相结合
教学中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媒体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等因素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当前实际课程改革中有一个形式主义的误区,即教学中过分迷恋多媒体技术手段。据学者们调查,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无非是一些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教学模式一如既往。教师使用多媒体,更多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与之符合。我在教学实际中不因循守旧,但比较反对否定传统,任何事物的发展它都不可能割裂历史,只有在传统上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应如此。放弃传统的“讲”,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是完全不可取的。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是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时刻牢记的,也是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组织与设计必须明确的根本。教师仍应有自己不可缺少课堂地位,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的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教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多媒体仅仅是“锦上添花”,一节课的灵魂不是多媒体所赋予的,而是教师对这节课内容的设计和主题的把握。实践中,先是设计好这节课,然后才是寻找恰当的方式,而不是漫天找材料。记得2010年暑假在兰州培训时,结业会上,姬秉新教授用了好多个“讲好历史课”来总结培训,我当时比较纳闷,现在知道了,“讲”好历史多么重要。
当前,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普及,尽管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看到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扬长避短,采取一些措施,以推动多媒体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甘肃教育网,教育论坛; 〔2〕 人民教育网,论坛热点;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体会
四川省西昌市太和中学 罗文刚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声、像、图、文等信息刺激学生的感观,可以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具体化、形象化,降低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解决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可以解决复习课程中容量大、板书多而教学时间短的矛盾,充分利用时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更不能代替化学实验。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在实际现实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如何应用的及应用的效果.目前比较流行的合作学习方式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出现, 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在教师公开课上, 即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但就其应用的效果可谓良莠不齐, 什么样的都有.有的教师的话音一落, 学生马上分组进行, 合作学习氛围相当浓厚, 讨论也异常激烈 (事实上老师为了能在公开课上出彩排练了不止3次, 有的甚至排练1周多) , 看上去氛围很好, 但对于他人的思想观点见解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也迅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可是参与合作、讨论的只有一两个好的学生在说, 其他学生甘心当看客, 即使听也是听得不在状态.我想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干脆不用为好.
那么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性的?笔者比较赞成这样的提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 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要重视每位合作者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 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注重课堂的生成, 让课堂充满活力, 充满智慧, 充满情趣.”依据此观点, 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客观解读合作学习内涵, 明确运用目标
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 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界定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 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理论学派的专家对合作学习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 笔者认为解读其真正涵义关键还是要从小组、合作、学习三个词语及其关系去解读小组是形式, 合作是途径, 学习是目的, 只有这样去理解在运用中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证明你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 而是有效地解决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依据不同合作模式, 突出运用针对性
国内目前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五种.这五种合作模式分别依据的理论不同,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有其不同因此, 教师在选择模式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详细的掌握与分析, 最大化地有针对性选择.
三、科学分析优劣, 强化运用重点
合作学习尽管已经实践多年, 但并不代表其完美无瑕, 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 客观地评判它, 不能夸大其优点, 也不能缩小其瑕疵.笔者认为不是什么问题都要用合作学习来实现, 或者说合作学习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效, 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运用且运用时要突出重点.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某种模式时要知道运用的重点是什么, 这样我们的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设计与布局, 捕捉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模式比较多, 每一个模式运用时都需要合理设计与布局,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捕捉运用良机.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教师就要设计好多少人一组才最为合理, 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所学习的时间如何确定等.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详细的分析, 那么我们选择合作学习模式及运用时机就轻而易举了.笔者建议, 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先对合作学习的集中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运用时能心中有数.
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 彰显运用科学性
教学对象这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教师进行选择教法过程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盲目地选择后果只能是无功而返.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 叛逆情绪强烈,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 随意性地选择合作学习模式, 那么就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运用的科学性.众所周知, 兴趣是参与的原动力.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 就能找到他们参与兴趣的源头所在, 就能挖掘学生的参与源动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 提升运用有效性
在运用的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理不睬我行我素.有时我们教师真是打碎牙往自己肚子里咽, 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 导致我们无法可依, 最终势必导致合作学习无效性.因此, 笔者建议我们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奖惩机制的完善, 制定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奖罚规则.如, 发言的多少记录、所提的合理性建议是什么等都可作为奖罚的依据, 这样做能消除学生侥幸的心理, 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f2ea970cba1aa8114431d945.html.
【关键词】高中数学;经济建设;运用;设想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深刻体会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首先,高中数学知识是在小学和初中的数学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拔高,难度也有所提升。其涵盖知识相对广泛,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其次,有些人认为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更加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发展以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数学对于经济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中数学知识正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可观的效益。在现代的经济活动当中,无论是与我们相关的日常购物、理财,还是整个国家的生产工作、国际贸易等都离不开数学的参与。另外,作为高中生学习数学,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锻炼了分析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成为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数学建模思想在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中数学的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中之一就是逐渐侧重于培养和锻炼我们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不仅可以让我们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能够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其主要是运用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特殊与一般等数学思想,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其可以解决生活和生产当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将抽象的理论和大量的数据等转化成为具体的模型。数学建模和一些计算机软件相结合,可以代替大量的实验,避免的许多时间和资金的消耗,并且准确性也更加高。例如,近些年,我国十分重视高新科技的发展,而数学建模是发展其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在发展航天、微电子、自动化等高新技术的过程中,都需要数学建模和其他工具的帮助。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数学建模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建设工作当中,通过数学方法可以促进其革新和发展,节约工程的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高中数学知识主要包括集合与函数、指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平面几何体、空间关系、直线方程、圆方程、算法、统计、概率、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以及解析几何等。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例如一次函数可以解决与成本、销售、利润等相关的问题;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可以解决细胞分裂、生物繁殖等;三角函数可以解决测量、力学问题等。我们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当中。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与经济建设结合紧密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将问题进行简化和理想化,其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而应用题则来源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近些年来,我们会发现高中课本以及老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后,都会有一定量的与实际相关的应用题。高中数学所涉及的应用题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题目当中的数据并不会为了方便计算而进行编造,而是尊重事实。绝大多数应用题往往会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现象、现代科技、时事政治等,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相关应用题的同时,也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了经济建设当中。另外,由于应用题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以让我们结合生活实际,对数学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课改的不断深入过程中,高中数学的知识和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再只是学会做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高中数学知识相对广泛,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认真分析所涉及的应用题,可以有效的将高中数学知识运用到经济建设当中。我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思维,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的思想,培养理性思考很分析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君影,数学建模在高中教学的应用[J].才智,2009(35).
[2]张思明,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9.
现代教育技术在地里教学中具有很多运用,首先是
1、演示,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示相关地理事象的原理、规律、演变过程等,是目前地理教学实验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比如演示火山爆发,大陆漂移,地球公转自转,对流雨,地形雨等实验,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些地理现象。
2、模拟,是由计算机提供的交互式的某种“地理事实”的模型,这种“地理事实”可以是一种地理事象、地理事象的演变过程等。比如模拟大气环流,水循环,城市热岛效应等。
3、问题解决等,比如利用GIS处理数据。4、游戏 用游戏的方式来教授地理实验,就是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实验内容,激发学习者参与实验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我们广泛认可,特别是评价中的激励性语言对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激励性语言的使用过程需要注意技巧,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表扬泛滥。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就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探究一二。
一、激励性语言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于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手势、一个喜欢的眼神,都会让孩子长久沉浸在快乐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中,怀着愉悦的心情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评价学生时要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享受乐趣,实现快乐学习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成功,享受到语文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心怡的礼物来接受,从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二)提升动力,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认知没有终点,更多的是新的起点。
激励性语言可以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尤其对于一些努力了、用功了而短期内成绩并没有大幅度上升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自己,还可以让学生看到希望,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增强自己的信心,提升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断地为学生“打气”,从而使每一次评价都成为学生认知活动的一个新起点与支撑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今后的探究中来,为实现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一)言不由衷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让一部分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时教师的表扬性言语并不能由衷而发,欠缺一些真实性,情感缺乏诚恳。在实际评价中,我发现许多教师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赏识而赏识,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做得怎么样,都是清一色的“你做得很好”“你真是太棒了”,而并非发自教师的内心,这就使得评价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也听腻了。
(二)语言笼统
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使用“对”“好”“不错”等笼统性的表扬语言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具体“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为什么不错”却从来不说。这样的语言过于笼统,缺乏真实感与真切感,并不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容易使学生迷失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三)千篇 一律
教师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激励性性语言评价行为,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千篇 一律、枯燥无味的激励性语言评价行为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却并没完全理解激励教育的真正内涵,往往使用浮于表面的敷衍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评价内容、方法单一,没有新意,以致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正确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一)表扬过程要因人而异
新课程改革倡导要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同样这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评价。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激励性语言时也要因人而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和激励方法,以避免学生对于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倦怠。这样的评价更具个性特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容易接受。而为了达到因人而异地评价学生,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真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具体来说,了解学生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测试、与学生谈话、与其他科任教师交流、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学习与生活等,力求做到对学生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二是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教师可详细记录下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如发言情况、认知基础、薄弱环节等,这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才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
(二)教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即时、即地性,要求生动、活泼、形象、丰富,这源于教师平时正确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教学素养。教师的语言风格、个人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练好基本功,多学习、多看书、多实践,重视日常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此外,还要加强交流与讨论,可定期与本校教师开展交谈会,或利用远程教育的优势,与校外优师、名师交流心得与体会等,这样更能促进教师自身基本功的提高与强化。
(三)形成科学的学生评价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新课程理念 数学素养 回归本真
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专业性,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尤其是那些过程复杂的知识,利用动画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有效解决教学难点。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优化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凸显数学学科本质,综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详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技巧及注意事项。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概念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
我们知道,由于数学学科特点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形成初期的小学生来说,要想深刻理解这些数学概念,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我们数学教师就应该认清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图片、图形的动态显示,直观表达数学知识信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
比如,在进行“旋转与平移”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PPT课件,将幻灯片显示格式设置为显示网格。在进行“平移”教学时,将一个长方体木块沿着某一条直线进行移动,让学生感知平移的概念;学习“旋转”时,将某一长方形按照某一顶点,按照顺时针旋转60°,学生在动态的过程展示中感悟旋转的概念。课件展示形象生动、趣味直观,使学生轻松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着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方法是成功的基石。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认识到这一点,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尤其是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来解决教学疑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通过直观形象、趣味生动的动画课件展示来优化教学方法,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兴趣,启迪数学思维,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将数学课堂真正打造成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
比如,在进行“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对分数的理解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课件,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几分之一的概念,进而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讲解1/2时,先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圆形卡片,然后再将上半圆变成红色,并呈闪烁状态,以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自我感知1/2的概念;再讲1/3、1/4……时,采用同样的办法,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学会总结出哪个是1/3,哪个是1/4等,进而深刻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一个学生说,他家里有五口人,自己、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占家里总人数的1/5。这样教学,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三、让数学课堂教学回归本真,让学生体验数学本质内涵,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决定了数学课程十分贴近生活实际,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引用生活课程资源时,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拉大了学生和生活数学课程资源的距离,很难使数学教学回归本真、回归自然。为使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数学,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科学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不能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学生的感知,该让学生体验生活的,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实际,走进大自然,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学好数学对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从而综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的改革,更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教师和学生角色定位的改革。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落实好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这一核心理念,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等教学媒体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着力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2]郑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2009(10).
[3]张海燕.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8).
[4]韦璐.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4(5).
[5]次尼.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现状及思考[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6).
1.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
1.1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新课标改革之后课堂不应该只是教师和优等生的专属舞台, 差生也不再是课堂中受冷落的群体. 教师挖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鼓励,对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大的作用. 普通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拖班级的后腿,但是他们也是班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他们当然也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为此教师应该采取观察的方法,挖掘每名学生的闪光点. 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含有表扬意思的话语都可能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2 确立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亦师”则要求教师在学生中要树立威信,教师能够扮演聆听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者是生活中的困难;“亦友”则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基础之上鼓励和引导学生,那么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这位教师,而喜欢你这门专业课,进而积极地配合教学的整个过程,那么课堂教学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2. 利用生活问题引入新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学生周边发生的现象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会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 进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数学原理的例子:比如将你的拳头翻滚一周得到的长度与脚底长的比例大约是1 ∶ 1,每个人的身高和双臂平伸长度的比例大约也是1 ∶ 1,人的身高和脚底长度的比例大约是7 ∶ 1等等,熟知这些比例关系能够帮助解决许多的问题. 比如在刑侦案件中留心罪犯留下的脚印是判断犯罪嫌疑人身高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人体比例关系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巩固新知.
3. 探 求生活未知 ,激发兴趣
从懵懂未知到能够认识简单的数字,之后开始学习数学知识,这其中蕴含着许多未知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一起探讨生活中的未知领域呢? 对于如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提炼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 比如在小学数学“乘法估算”这一章节中,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估算:“11个人一起旅游,现在要买十一瓶水,而每一瓶水的价格是一元一角,请学生估算大概需要多少钱? ”有的学生很快估算出需要12块钱, 另外一名学生说:“12块钱买不回11瓶矿泉水,如果带13块钱就可以买回所有的水了. ”到底如何进行估算呢? 学生之间很快地展开了讨论,但是观点中产生了分歧. 这时候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切入话题, 指出正确估算的方法.
4.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依然以形象性思维为主, 为了能够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数学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相对应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便掌握一些数学原理和数学方法. 比如解决数学相遇问题: 主要存在相向而行、 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三种情形.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问题,以同桌为一组单位,对三种相遇的情形进行演示.
另外为了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需要经过实践论证的数学原理,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比如在学习测量时,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拿着测量工具到学校的操场或者是其他的室外空间中进行实际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深入学生生活应用新知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传授大量的数学理论知识, 从而忽视了数学实践性较强的这一学科性质.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只是一味地将一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型应用到数学教学中,长时间之后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僵化和偏离生活. 如果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却不能顺利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它,那么就严重地偏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指出, 将数学这一门学科加入到小学教育中的本质是希望能够锻炼小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原理知识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 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原理问题的思维, 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地实现学以致用.
6. 总结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7月开始酝酿,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4)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
合作学习在初中微电影教学中的应用06-11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7-14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05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6-0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07-07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10-14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07-11
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提纲11-14
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