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精选12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1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讲了“目不识丁”,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有广博的积累,要能自己善于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乐趣。

二、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但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悟“文”呢?

1.反复诵读以悟文意:一读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明确通假字要读本字字音。二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三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2.通读全文以悟文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初读、再读和品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

3.疏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悟文意。

三、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如“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还有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种情况不大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2

而今,文言文这味良药,虽然药性奇特,但学生往往止于“苦口”。那么何苦之有 ? 那便是文言文教学起于字词止于字词,把一篇饱含情志、丰润幽美的文言文变成了单调乏味、空泛苍白的语法文字课。文言文成了干涩、古板、寒酸的代名词。学生只能望而却步。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一味接受,来不及思考,就被固有的知识吞噬,何谈趣味?何谈韵味? 绝大多数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应试而服务。如何改革文言文教学之法,使文言文教学之法青春永驻?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积累是前提

诵读名篇佳句, 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重要作用,同时,体现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将其作为前提。根据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几种引导学生积累诵读的方法:

1.反复诵读以感悟文意。读要重视读音、句读及语气 。首先,不能忽视诵读关。在诵读过程中,解决文字障碍,尽可能将文字于无形中解决,要比单个机械重复记忆好。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读yuè;“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食”通“饲”读sì。还有特殊称谓的读音,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可汗”读kèhán。其次,在进行节奏划分时,一定要参照各句的句式特点,把握特征,按照不同的停顿规律标出各句的停顿。“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惠子相梁》)。再次要注意阅读的语气,读出感情。如“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要读出嘲讽和怀才不遇的悲愤。

2.积累不是平均用力。特殊的生僻的字词句应放首位。 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互文见义句,等等。如“来此绝境”中“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当视作短语讲。又如“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劳”是使动用法。故必须进行疏通,让学生明确上下两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古汉语中一种叫“互文”的修辞手法。其次要注意归纳,归纳知识点本身是一种能力,教师要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

3.所学知识要经常巩固。避免由生到熟 ,再由熟变生的无用功。特别是篇幅较长文言文回头的频率要更高, 如《出师表》、《隆中对》等。

二、古色古香有韵味

文言文的本色就是古色古香。包括上课的氛围、教具、课堂细节等。

1读的有趣活动。朱自清说 :“吟诵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读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 别朗读外 ,还可以两 人对读、分 角色朗读 、快读慢读 、模仿读、限 时读、自选 读及摇头 晃脑读、指 手画脚读等。 如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就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蒲松龄的《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可以让学生表演朗读。学习《〈论语〉十则》则可以让学生摇头晃脑读……如此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读之以乐、读之以趣,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2.译的有趣活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留、补、调、换、删、变,是常用的翻译方法。多结合实例,教给学生翻译的具体方法。如“抽签翻译”,“男女对译”,“小组互译”,方式灵活多样,教师多点评多鼓励。

三、拓展应用是关键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文言文教学绝不仅限于文言文字词教学。知识应用、启迪、拓展更重要,要求更高,所学文言文在今天的生命力显而易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深度。具体要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了解文章基本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重视方法指引。

四、结语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篇3

一、师生对初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目标认识模糊

大部分初中教师和学生认为,教学时只要学生会读课文、记住译文,要求背诵的课文会背诵、能默写就行了。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主要是为了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由于师生对教学文言文的目标及学习意义认识不清,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只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文言文教学绝非仅此一个目标。文言文教学还得全面学习课文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

二、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填鸭式”灌输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仍然依赖于教学参考书的统一要求,教法单一,教学活动较为机械。教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课堂上,学生成为被动灌装文言知识的容器。然而,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是母语教学,也不是从零开始。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太大的差距。

三、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过程中都是沿着“读—译—抄—背”的思路展开,每一次文言文教学活动都是机械的重复,千篇一律,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诗文,丰富多彩的教材都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了情趣和活力。

四、文言文翻译资料泛滥,让学生产生依赖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确、读流畅,进而增强语感、理解内容、体会内涵。对诵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准,文言文中生僻子、通假字较多,还有些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以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节奏、重音,再提高到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二)自主阅读,提出疑难

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文意。同时勾画出疑难词句,找出阅读中遇到的其他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随时指导学生的独立阅读。

(三)小组合作,班级交流

对学生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作好记录,在班级交流时提出来,在全班解决。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后,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仍然还会有些疑难问题。有些内容,通过自主阅读得到的理解会有些局限性。所以在班级交流时,首先让各小组提出本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对这些问题先让其他组的学生解决,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指导、讲解,帮助学生解决。

(四)注重赏析,指导审美

“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因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陈涉世家》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赋就更是文学作品了。因此,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中享受文言文作品的魅力。

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和解决策略 篇4

反思、讨论

•你认为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那些问题?(提示:可以从学生的作文和教师的教学两方面考虑。)

学生作文问题

1、怕写作文:写什么、怎么写困惑着学生。

2、灰色作文:学生作文缺乏创意和灵气,生拼硬凑的材料、虚情假意的主题、千篇一律的形式污染着学生的作文天地。

问题根源

1、生活面、知识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

2、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和思考习惯,缺乏写作兴趣。

解决策略

一、开源

1、通过阅读拓宽知识面。(安排阅读课、安排新闻发布会。)

2、多举行班级活动,丰富学生生活。(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

3、多练笔,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二、培养兴趣

1、激励: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和空间,让成功成为兴趣之源。•

2、榜样:教师写下水文,给学生做榜样。

教师问题

功利性教学模式

1、模式弊端

随意性教学模式

问题根源

1、对作文教学意义和作用的误解。

2、缺少对作文教学规律和教法的研究。

解决策略

一、正确理解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写作是为生活、为人生的,也是一种生命的活动。

2、写作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

3、作文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二、研读作文教学的有关著作,了解国内外作文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以便借鉴。•国内几种作文教学体系:

•观察——思维体系

•模仿——创造体系

•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体系

•文体——综合体系

•提倡体系:积累——感悟——表达

1、苏霍姆林斯基的作文教学思想

•(1)、把观察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

•(2)、把读书笔记列为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2、李元昌的“放——收——放”作文教改实验。

•“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

•目的:(1)、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材料、积累材料的能力。(2)、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3)、使学生懂得什么是作文。

•方法:写“ 叙评日记” 积累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

“收”——运用材料,化生活为作文

•(1)、类似题目写作,培养审题能力。

•(2)、同一材料写多个文题,培养选择材料、加工材料的能力。

•(3)、同一话题写成不同文体,训练学生写各种文体的能力。

•(4)同一话题从不同角度写,训练发散思维能力。

“放”——参与生活,以社会为作文的实践基地

•这一步是学生作文能力和实践应用的结合,是教书和育人的结合。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上去调查、采访、挖掘材料,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活环境,把它变成学生作文的实践基地。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赵谦翔的“绿色作文”教改实验

(1)、以真实为准绳。电视新闻走进课堂(2)、以感悟为激素。开设“班会感悟”课,教学生做人。

•《“悟”之我见》是总纲,《解悟“人”字》是主题。“人”字解悟歌诀: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

•(3)、以创新为目标(4)、以灰色为靶子。

•(5)、以做人为根本

三、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新教材写作教学特点:

1、开放性

2、层次性

3、注重作文修改

•放胆文——小心文——精品文

•自己修改——同学互改

教师问题

2、批改弊端 :

•(1)、教师草草批改,批语放之四海而皆准。

•(2)、学生互改,教师放任自流。

•(3)、教师精批细改,学生置之不理。

问题根源

1、对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

2、不了解作文批改的要求、形式。

解决策略

一、正确认识作文批改的作用。

1、有效的批改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正确的批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了解作文批改的要求

1、少改多就。改表述不清,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就取材、立意、构思。

2、批语要有针对性。眉批——在具体出问题的地方给予点评,或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修改办法。总批——抓住闪光点鼓励,巧妙提出缺点。

3、批改要围绕一个中心。

批改的主要方式

1、教师批改可分两类:一种是全批全改;另一种是分类整理。

2、学生互相批改必要条件:一是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二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批改实际做必要的指导。

3、师生共同批改选文要具有代表性;选文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问题

3、讲评弊端

•(1)、只批改,不讲评。

•(2)、讲评无重点。

•问题根源:

1、没有认识到讲评的作用。

•2、作文没有明确目标或缺乏分析整理。

解决策略

一、认识讲评的重要性。

1、讲评有利于解决全班普遍性的问题。

2、讲评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篇5

摘 要: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学习过古诗、古代的名人名言;陌生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白话文,缺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话文就取代了文言文,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看到文言文的使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不会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完全依赖初中教师的教导。虽然现在白话文是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将之抛弃。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遗产,作为华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学习文言文,从初中就开始。但是文言文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语法结构,再加上通假字,单字成词等,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经常不知所云,难以搞清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虽然我们认识字,但连成句段,就仿佛是另一种语言了。要教好文言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解决一些列的问题。

1、角色带入法

虽然文言文用字精准,语句晦涩难懂,但人的情感是共通的,更何况我们身处于同一种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很多无法翻译的时候,可以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来揣测文章的大意。文言文以写景、叙事相关,前者一般都会蕴含作者的情感,而后者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这很有利于我们进行角色换位,从作者或者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角色带入法是将自己带入到文中情境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一些对理解文言文有帮助的心得。

比如《童趣》这篇文章,描述作者小时候玩耍的趣事。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的,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再去阅读文章,寻找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非常生动有趣,学生需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跟随作者的语句一同神游于土墙凹凸之间,看二虫相斗,体会其中的物外之趣。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一样,但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相似,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着类似的体验。虽然说对于文章中生僻字词、语句还是难以理解,但对全文的把握会更加准确。这就是角色代入法的优势,虽然一些细节方面不能研究透彻,但不影响对于全文的理解。主体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一但学生懂得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在做字词、语句方面的讲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2、抓住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些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它们在很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而且大多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难以读懂就是因为这些生僻的字词,以及特殊的句式,与我们的语言习惯出入很大。像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等,是很常见的用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少有这种用法。“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字,应该翻译为每天,作为状语使用。如果不知道这种特殊的用法,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起来会觉得非常地不顺口。像这样的用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些也是需要注意的,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固定用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句子中间加了一个“之”字作为助词,把宾语提到了句首。像这种句子看着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不懂得句子结构的情况下,找不出主谓宾,根本无法连成一句话,也无法正确翻译,这些是文言文中的语法规则,是学习文言文无法避开的部分。其实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看到这样的句子很自然的就能看懂。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句子再怎么变化也都要遵从语法。就像我们读白话文一样,不是只要识字就能读懂的,语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内心,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思索,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3、营造意境

写文章讲究有感而发,无病呻吟是大忌。古人写作或抒发心中的郁结,亦或者是表达强烈情感……而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借物抒怀和寓情于景,不管是哪种形式,肯定会很注重意境的渲染。古人都很擅长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仔细体会这种情感,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刻意地还原这种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比如曹操的名篇《观沧海》,文章气势磅礴,曹操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读起来不禁令人热血沸腾。而全文主要是描写各种壮丽的景色,却能让人读出曹操想要一匡天下的心理。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类文章,在讲解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看一些与之类似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文中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再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最大化地还原文章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如此,包含着独特的意境,蕴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文言文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古文的审美价值,优美的文笔下是深远的意境,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要看到其中隐含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4、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虽然它不再被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从来都没有遗忘,一直都坚持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6

李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行、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课堂中,教师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自主生成的机会,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生物知识走向“会学”生物知识。这就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初一生物第二章第1节细胞结构一节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初二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我在所带的6个班中,学期初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性的实验以及课标未要求的实验,鼓励生物小组的同学去做,并且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制所需试剂,不清楚怎么配,建议他们上网查找信息。这一尝试,大大锻炼了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及敢于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

三、布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学“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思与学应为互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但问题提出后,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为了心中的满意答案,而急于要求学生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更要留出时间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他们才可能去比较其他同学的发言,比较奥老师的点拨与讲解,菜才会去感悟领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在比较过程中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这段布白让学生在“思”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学”的平台。

四、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初二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后,引导学生看科学技术社会栏的酶为生活添姿彩,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酶在处理果汁使果汁变清亮中发挥作用,能明白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能清楚为什么当你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多酶片。

五、重视生物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生物教学。

六、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不如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自己手机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等。

七、我的困惑

1.过程性评价不够

由于初一是首次增设生物课,课程资源缺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任6个班以上的课,各班也都是大班额,老师难以完全认识每一名学生,这样就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给出完全公正的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2.现实课程与理想课程的差距

新课程对学生有了新的评价标准,那么如何评价老师呢?当一位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新课改,而对学生检测试题不变,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学生的真实水平没能体现,从而也影响了对老师的正确评价,这样就伤害了老师的课改积极性,怎么办?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7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能力、观点和素养双向交流、发展的双边互动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学习活动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群体性过程。合作学习是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培养探究和创新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是一种共同的, 开放的, 包容的学习, 它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主体特性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尤为突出。它改变了过去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发挥了学生潜能, 凸显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 增强了学生间的信息“共享”, 使学生“我要学”、“我乐学”成为现实, 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 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操作难度大, 难组织,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效能不高等现象。因此, 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利用有效教学资源, 开展“事半功倍”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成为探究和深思的课题。本人现围绕上述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一、针对学生“不愿”合作心理, 创设融洽教学情境, 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通过“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标准, 组织学习开展合作探知新知、解决问题活动。但由于学生, 特别是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特殊阶段, 在学习活动中易受外在因素制约, 存在“不愿”合作学习的畏惧心理, 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习现象, 合作学习效能显著低下。因此,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 要在做好学习小组“归类”的前提下, 找准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情感实际, 一方面采用激励、引导等方式手段, 做好学生心理工作, 一方面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等特征, 创设出贴近学生实际, 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产生能动情感, 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点时, 教师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实际, 利用数学生活性特点, 设置了“小明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 他不小心将玻璃的一角打碎了, 现在要到玻璃店去划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 如果他现在知道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 他一定能划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生活性问题, 此时,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学生此时好奇心得到有效调动, 探究情感得到渲染, 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 使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成为内在要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学生得出了“不一定能划一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的正确结论。

二、针对学生“不会”合作学习, 注重学习方法教学, 使

学生能够合作学习

在实际合作学习活动中, 经常出现学生合作学习“气氛浓烈”, 但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 部分学生未能领会和掌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要领。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合作学习活动教学的“第一要义”, 把教师的引导指导和学生的探知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并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 引导学生开展探知活动, 并对他们活动进行概括、升华, 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 使学生领悟探知的要领和解题的要诀, 为学生有效合作学习打下方法基础。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图像性质”时, 教师发现学生在合作探究“一次函数图像”问题时, 不能对图像性质进行准确、正确的分析, 导致小组探究效能低下。此时,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性质内容, 借助数学问题概括性特征, 设置了“一次函数”问题, 向学生进行讲解。在讲解活动中, 教师将重心放在一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上, 引导学生通过作图法进行一次函数图像的探究, 教师向学生一次函数y=kx+b (k≠0) , 当k>0且b=0, b<0, b>0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以及当k<0, b=0, b<0, b>0此时三种状态下一次函数所经过的象限, 这样, 学生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就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从而对上述问题合作探究“游刃有余”, “水到渠成”。

三、针对学生“不高”合作效率, 重视合作探究训练, 使学生善于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归宿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学习品质就会更加高尚, 学习素养就会更加深厚。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利用综合性问题特性, 设置囊括多个知识点、包含多个解题思想的问题案例, 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进行过分析、讨论、辨析和总结等环节, 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为有效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抛物线y=ax2-2ax+m经过点P (4, 5) , 与x轴交于A (x1, 0) , B (x2, 0) 两点, x1<x2, 且S△PAB=10 (1)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 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PAQ和△PB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 求出Q点的坐标,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该问题是一道有关“二次函数”的数学综合性问题案例, 该问题条件中隐含着“二次函数”、“三角形”、“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点, 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运用到“数形结合”、“函数和方程”等解题思想。此类问题案例运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 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整体性、分析逻辑性和解题方法性,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增强学生集体观念、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能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是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增强集体观念方面, 作用明显。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实践体会, 并结合教学纲要内容,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及策略思考 篇8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积淀与内涵,它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千年的历史而来,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文明等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发展,文言文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教材内容的比重逐渐得到提升。然而,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却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常常发现,老师和学生们往往花了两三倍于其他内容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实际教学情况不尽如人意。

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1.教学重点服务于应试需求,忽视了文言文的真正精髓。即使是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仍然有很多师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中,于是,在他们眼中,文言文的教学就被简单的定义为背诵和翻译,一切以课本为主,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课外内容的补充和提升,从而导致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窘状,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最大的闪光点其实在于它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古文化,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吸收、传承这些古文化。如果仅把教学的重点局限于字句的释义、文段的背诵,那其实就背离了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初衷,成了舍本逐末。

2.教学形式过于死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一直在号召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需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然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单方面的灌输和讲解,学生则是马不停蹄地做笔记,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这不仅不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文言文教学的良性发展。诚然,文言文的学习和现代文不同,在理解上学生往往更困难,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主动权的转移,学生其实更需要发现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求一个答案。

二、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改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文言文的情感陶冶功能。从本质上来说,文言文也是文,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我们的学习是为了理解,字句的释义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意,但这其中的深意却需要我们经过仔细的推敲和揣摩才能真正理解。而我们往往注重它烦琐的语法和词意的变化,忽视了它背后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常常困惑为什么要去学习了解“古人”的世界。但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情感上都是想通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背诵和释义为主的教学观念,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2.提高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真正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改变在学生们心目中单调乏味的印象,让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其实大多数文言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因此我们不妨利用这些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契机,让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具有吸引力,让学生自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另一方面,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呈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如果要深入地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文化价值,那就必须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底蕴,包括它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我们很难从课本里面简单获取,这就需要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增加课外内容的阅读,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更多体系内容的了解、体会、揣摩,学生才能真正把文言文学习当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背诵,这是对文本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3.改变教学标准,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判断文言文的教学成果时,我们需要跳出“分数、成绩”的简单定义,看学生是否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去阅读、理解新的篇章。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不只是为了某一个文章或者某一个故事的简单传递,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课堂的内容和时间毕竟有限,只有培养学生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够帮助他们在之后的文言文学习阅读过程中事半功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与教材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或者是与教材情感相当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比较,不要把教材单独割裂开来,而是联系起来学习,让学生可以体会相同的汉字在不同文言文里的不同意义,也可以了解同一种含义在不同文章里的不同表达,这也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9

江汉油田教育实业集团实验初中 鲁姣华

文言文源远流长,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多年来,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在中考赋分上同样占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板块。学习文言文,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了解和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思维,提高思辩和表达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辩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文言文的选材和教学在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

笔者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历经了三套语文教材的更替,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新标实验教材,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重视了学生的积累。但文言文的选材存在较多的瑕疵,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而且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一、对现行语文教材选材的困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文言文共47篇,古代诗歌共89首。新教材的编写对文言文虽然在数量、编排、题材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大胆而有益的探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篇目,但仍然存在不少瑕疵,其具体表现如下:

1、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课文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编排,注意了单元知识的教学,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被动学习,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功利性太强,课文难度加大。原初二、初三、高一的课文分别提到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来学习,如《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来均为高一的课文,现已下放到九年级;又如《论语十则》中原来的几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为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等现在改为“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难度加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无疑对刚进初中的学生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谈“文”色变。

3、唯美主义、追星思想严重。编者认为非大家名篇不选,就不能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虽然新教材砍掉了像《荔枝图序》、《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墨池记》、《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初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但补录课文《〈庄子故事〉两则》、《大道之行也》等大家名篇,同样生涩难懂,初中学生很难理解。

4、内容单调乏味,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难进教材。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叙事诗、古代杂文等历来被人们所青睐。如《狼》、《黔之驴》、《画蛇添足》、《滥竽充数》、《塞翁失马》、《卖炭翁》、《陌上桑》、《捕蛇者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章没有选入,所选内容很多远离生活,枯燥难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5、忽视思想意义较强的作品的选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而载体恰恰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彭端淑的《为学》、欧阳修的《卖油翁》、《烈女传》中的《乐羊子妻》、《世说新语》中的《周处》、《韩非子》中的《扁鹊见蔡桓公》、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刘基的《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故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新教材恰恰忽略了这些优美的文字,真是匪夷所思。

二、对《大纲》难度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低调处理的困惑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这一精神,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降低了,课文所选篇目也所减少。近几年大部分地方中考内容仅限于课内,且赋分不多,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低调”处理,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文言文的教学,具体表现为:

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僵化,教学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对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反复操练,却忽视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忽视了灵动曼妙的精华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将教学活动变成一种格式化的东西。

2、片面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意思,没有把握好“理解”的度,不知道再浅显的理解也离不开字词句的教学。因为再浅显的文言文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扎实的字词句教学,学生就不可能有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可能培养语感。在“粗通”的旗号下把句子的理解、词性的`把握等课堂教学中的传统做法统统抛弃,把在初始教学中逐字逐句理解的不足强调到极端,视之为大逆不道。教师对字面的讲解只是青蜓点水,鼓励学生去买各种各样的参考书,以减轻自己的备课压力和讲课的繁琐。与此同时市面上各种文言文学习的辅导资料泛滥成灾,且不说这些东西中许多是粗制滥造的,给学生理解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严重的是使用不当,会不可避免地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影响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3、“读”没“读”到位,“背”的功利性太强,教师架空分析过多,学生思考交流太少。当学生对原文读起来疙疙瘩瘩的时候,教师已经在做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了。“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要求,更因为受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而急功近利。近几年中考题型显得单调呆板,其形式无非就是“选择与原文不符或相符的一项”、“填出揭示中心的议论抒情句”、“填出对称的句子”等,缺乏理解型填空,联想型填空,课处迁移型填空等,更缺乏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创新思维题型。

4、片面理解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性质和地位,有的教师总认为初中阶段是义务教学,学生只要了解一点即可,忽视文言文教学的课外迁移,文言文阅读的课外要求和辅导在许多教师那里几乎没有。殊不知在中考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立足课本,不考课本”将会成为将来中考向高考并轨的一个趋势。特别是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应有更高的起点和目标,这一时期学生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语言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很强,是学习文言文的黄金时期,理应让他们拓展阅读,见多识广,为将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介入和使用,传统的朗读和记笔记等教学手段逐渐退出,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容量大、动感强、画面美等特点,将课上得有声有色,其结果又是课上精彩活泼,课下学生脑子一片空白,该读的没读到,该记的没记下,该背的没背出,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光用眼不动手不动脑是学不好文言文的!这种光注形式不求效果的教学可休矣!当然,多媒体对介绍背景、对比阅读、课外迁移、中考演练有诸多的帮助,如果运用得恰当,对文言文的教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善假于物”,不能随波逐流,流于形式。

6、知识的整合、比较、总结没有到位。由于初中阶段科目较多,语文课课时相对较少,有些教师在分课教学中殚精竭虑、讲练结合,的确颇费心机,但在单元整合、整册整合和综合整合上没有下功夫,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而中考则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查,因而平时应注意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总结与整合。如古代文化常识、常用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的特征、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同文体的不同篇目、同题材的不同篇目等等,要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异中找同,掌握规律,学会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因此,没有整合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知识。

三、几点思考

1、初中文言文课文的选录,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相融合,汇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遴选文章时要多选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的材料,如:爱国、尊师、智慧、诚信、勤奋、节俭、立志等等,这些都浓缩了我国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思考的结晶,蕴含着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描写自然、抒发情怀、记载史事的艺术精华。编者每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一定要反复权衡,再三比较,既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灵魂的感悟。

2、教师首先要阐明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初中生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初一的学生可能还未认真思考过,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一定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文言文一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二是学习祖国丰富语言。例如文言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今天仍然富有生命力,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但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与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母语 ;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三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五千年中华文明最足以自豪、值得称道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智慧、诚信,不畏艰险、热爱和平、尊师重教等等。而这些传统美德每每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融会于诸多文言文典籍之中。让学生学习这些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在熏陶感染中,进而认同、接受这一系列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水平、艺术素养,激发审美创造精神,让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

3、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以前那种“教读一一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要求学生摘录名句。教学生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文言文中的精彩语句、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学习文言文,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提出问题而让学生去思考、交流和解决,老师只做提示和点拨,应侧重于学生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

第一,读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教材为大多数文言课文和古代诗歌作了浅易而详尽的注释。注释中包含诗文的出处和作者介绍,多是应识记的;大量的注释是关于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是帮助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凭借。中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解词语,初步达到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打下基础。同时,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还可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第二,查阅。课程标准要求“能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读现代文如此,读文言文时遇到的问题更多些,尤其应养成查阅的好习惯。?

第三,积累。“重积累”,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累”一词出现了14次,它在要求“积累生活素材”之外,还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语段。”因此,学习文言文更应重视培养积累的习惯,除上述背诵,摘录、作卡片等方法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文言文特殊词法、句法,归纳整理文学常识及重要作家作品,分类列表,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只有有意识地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第四,欣赏。教材中文言文单元的“单元提示”是学习一个单元文言文的入口处,它指出了一个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要求和学习的方法;每篇文言文课前均有“阅读提示”,它们虽只有百字左右,却写得中肯精辟,揭示了课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可以看作微型赏析文章,是学生欣赏古代诗文的入门向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之后,再来看看“阅读提示”,可能会受到新的启发,得到新的体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起欣赏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在课外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4、编入语文课本的大量文质兼美的文言文,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是作者真挚的情感的凝聚。蕴含的是我们前人异彩纷呈的情感汪洋大海,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激发学生的情思和遐想,熏陶其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灵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重视“情境”在教学中作用。这里所指的“情境”并不是一般化的教学环境,而是植根于教材与生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段创造的富有教育内涵与美感、情趣的活动空间。创造课文情境的方法颇多,有语言描述法、书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情境等。但以往教学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往往是被动引入的,虽有时也会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文言文教学课堂所要求的情境,它无论从创设到体验都应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希望从学生心理角度达到“惊涛拍岸,堆起千堆雪”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他们的想象、联想,和部分先悟的学生一同创设情境,带领全体学生走近课文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那种境界,实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在众多的方法中,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为课文配插图、选背景音乐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景、物、人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学会鉴赏美,练习表达美,从而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5、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

6、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也不能放松和降低,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从中得到美文和美的情操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为了完成新大纲背诵古诗文100篇的要求,可以采取穿插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学辛弃疾的词,那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词。这样一学年下来,学生便能背诵近四十篇的诗词。这就既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又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开掘。

文言文教学,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学,终极目标应达到--教为不教。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教师,我们可理解为“教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教则殆”;“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只有教、学、研三者并进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新浪空间--与朋友开心分享网络新生活!

-------------------------------------------------------------------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10

教师为了提高考试中文言文的得数,不得不继承文言文教学的“光荣传统”――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

很多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这样的误解:教学目的只是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在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教授文言文纯粹是给学生讲一点文言文的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所进行的古诗文教学就逐渐形成这样一种现状:教师始终在不变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着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串讲、灌输、大量的习题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规定好的不变的知识技能。

这样的古诗文教学,教师不可谓不下力,台下博览群书,字斟句酌,台上苦口婆心,声嘶力竭,这种长时间的重复在迫使学生形成某种思维定势的同时,无疑也给他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和羁绊,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套子里,因循守旧,造成思维的惰性,成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教学双方对文言文中强烈的文学因素、人文因素等不予重视。所以出现上述课堂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针对文言文教学目前的状况

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要转变思想,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明白文言文教学中诵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好的途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我们的初中阶段的文言大都文质兼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非凡、感情充沛,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是朗诵的好材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绝佳机会。对于这样好的朗诵材料我没有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而是引导他们朗诵表演,享受古文的韵律,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美,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另外,诵读还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就的指出:“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要明白研究性学习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

以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总是有一种畏惧心理,缺少钻研和探究的热情,文言文的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比较探究和拓展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字、词、句的理解,还在于感悟古代优秀作品所蕴涵的人文情感。从而使他们愿意走进作品,走近人物,去品味文言文精练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肯定他们的个性而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神奇夸张的想象。

难以想象,一个看到文言文就头痛,听到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地大讲特讲就反感的学生会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富有开创性地去思考《陋室铭》《小石潭记》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去揣摩《核舟记》里精彩的细节描写。

在探究性学习状态下学生是积极探求,兴味盎然地吸收,学生有了极大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获得真正的成功。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编演课本剧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效果有重要作用

编演课本剧顺应教改趋势,是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言文,就根据本课的特点,指导学生编演的课本剧。秦王、唐雎、安陵君,三个人物极具个性,通过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其实,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演好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如果不达到这样的要求,自己能胜任这个角色吗?这样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使学生思想上使学生思想上有了一种压力感。课本剧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等,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篇11

关键词 探究性 教学 困惑 解决 策略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类似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和“研究”。探讨表现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合作精神;研究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新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这种教学方式倍受关注,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遇到了困惑.

针对教学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我采用了以下的解决策略。

策略一:想方设法,实现转变。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习情景是与学习相关的背景,实质上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利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或者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现象作为情景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二)培养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初中学生初学物理,有很多规范的要求都没有做好,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示范,不厌其烦,常抓不懈。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上运是使用多了,老师的板书少了,学生的笔记也减少了,这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我坚持每节课有必要的板书,也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物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应多结合生活现象,适时简单地介绍物理历史及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物理情感。并且在教学设计上利用尽量多的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提升物理知识水平,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消除学生物理学习的心理障碍,让学生“爱学”物理。造成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极其复杂,一般来讲是由物理学科、物理教材、学校教育、社会、家庭和学生身心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初中物理老师可以通过下面做法来解决:1.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物理老师应激励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并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观察,使得学生的感知认识不断增强;2.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所谓“爱屋及乌”,学生要是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并努力学好这个课程。初中学生随着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知识的深入,学习目的也越来越明确,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不断有意识地进行学习物理的目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明确学好物理的社会意识,从而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确立自己的学习目的。这种目的能更持久、更有力地激励学习意志,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迅速提升,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由“怕学”转化为“爱学”。

策略二:全面思考,认真设计探究教学活动。

初中学生还是处于天真、好动、好奇的年龄阶段,对于探究教学活动都能积极参与,面对新鲜的实验器材和看似自由的开放课堂,他们表现得很兴奋,课堂气氛非常热闹,如果老师不加以控制,课堂纪律就会被人感觉有点“散乱”。对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物理老师该如何做到张弛有度,把握好“管”与“放”的尺寸,有效地控制学生,使课堂教学散而不乱?课堂发生散乱现象常常是因为教师太关注形式,没有注意教学的实效,学生活动设计不合理,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花样,而是为了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的探究式教学把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身上,更为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通过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探究使学生“自己学会,进而会学”。探究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老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作充分分析,要能预见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准备。如: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器材中有橡皮泥,老师要预见学生可能玩橡皮泥的精力多于探究活动,所以在引入活动时就让学生明确橡皮泥在此实验的用途又或者直接把橡皮泥改为学生折纸船,这样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探究活动的设计要注意避免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呈现“放养式”的无序状态,导致最终变成只有个别精英学生进行探究,其余大部分学生东看西朝,白白浪费时间。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把学生强弱搭配进行合理分组,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及探究能力,指导学生互相学习,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明确目标,使全体学生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让学生“人人齐参与,个个有任务”,这样的课堂虽然“放”,但因为有一定的“管”而高效;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独立转向合作,逐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策略三:合理提问,提高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习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很少问问题,经过接触我发现他们甚至不会问问题,所以进行探究式教学,老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科学提问,懂得将问题聚焦于所要探究的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或是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中,提出问题是首位,没有提问就不存在探究,所以物理老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问能力。教学过程老师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提出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关键在于:

(一)教师是否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通过演示“电线着火”创设电热情境。

(二)教师能否适时引导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电线着火”这个情景中学生都很兴奋,此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朝电热方面去思考并提出问题。

总之,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变被动掌握“静态”的物理知识为主动探究“动态”的物理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12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不竭动力 。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时常性地激励学生, 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在方法上,可不拘一格。 教师可阶段性地给学生讲讲文化名人的成功经历,像学生熟悉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冰心等近代文学家, 他们都有脍炙人口的作品传世。 而这与他们深厚的文言功底是分不开的。 教师可借此让学生明白, 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文言文的积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 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激发之后, 教师还应适时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同时,要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学习也不能仅仅是课堂上、课本文言知识的学习,更应着眼于课后的、课外的文言阅读。 在不断地激发和鼓励中,让文言文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二、以生为本,变换课堂组织形式

《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反观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突出,教学模式化,仍采用先理解字词句段、再分析内容、后赏析特色、最后做题练习和背诵文段的教学模式,字词的落实词句的用法、句子的翻译成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优秀的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缺乏了情趣和灵性。 由此,文言文课堂也就了无生气了。 在此, 笔者认为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本就有较大难度,故而文言文教学在组织形式上更应多样化,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凡是学生能根据课下注释或相互讨论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少讲,并多鼓励学生利用 《古汉语字典 》等工具书解疑 。 此外 ,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出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 例如,《两小儿辩日一文, 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 按小组进行内部交流。 课上让各组选派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并相互提问、质疑。 像这样把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交给学生去学习的做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预习课文、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改变现今文言课堂中学生参与性不高的现状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例如,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采用朗诵、情景演绎、学生互问互答、小组探究等形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浓厚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三、以文为本,教授文言文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 ”《义务教育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将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摆在重要位置,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方法指导:

第一,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适宜学生诵读。 但在学习中,看似简单的诵读,学生往往做得不够好。 教师应做好指导, 让学生明白好的诵读不仅仅是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还应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文言语言的气势和情味, 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 如《晏子使楚》中“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一句,其中“其实完全有别于现代汉语中的“其实”一词,它是两个词,读时应注意句读。 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在邹忌妻妾的回答中都有“徐公何能及君也”这一句,但在朗读时语气因说话人身份的不同而应有所变化。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反复的阅读中,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

第二,注意积累,重视归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文言知识的不断积累、丰富。 首先,做好常用字词的积累。 文言文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 初中阶段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而及者、则、也、焉等18个,而实词则有150个。 其中每个词又有多个义项,学生掌握起来有相当难度。 因此,教师可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循序渐进地掌握它们的常见义项。 其次,掌握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分为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两类。 固定句式,顾名思义,是有固定形式的句子, 句中相关词语的解释较固定。 而特殊句式是与现代汉语的句式有较大区别的句子。 它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四种句式,这些句式与学生的语言习惯有很大差异。 所以, 能否积累好固定句式、弄清特殊句式,直接关系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再次,积累必要的文化常识。 如作者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 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 社会礼仪风俗及传统节日等。 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学生更轻松、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文言文的鉴赏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教师可以教材为依托教授学生鉴赏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言作品的特点。 文言文因其体裁的不同,在谋篇布局和写法上存在诸多差异。 所以,在教授作品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讲述不同体裁的特点。 其次要让学生将作品放回其产生的时代,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赏析,切不可孤立地鉴赏作品。 再次要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卒章显志、 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及借古讽今等。 通过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鉴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学会思考,汲取作品的精华,古为今用。

四、以人为本,着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只着眼于古汉语语法、修辞等知识性内容的教授,而更应实现它的育人功能,着眼于孕育学生的民族品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 如《两小儿辩日》中体现的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质疑权威的精神;《木兰诗》 中花木兰危难时刻承担重任,替父从军的无畏精神;《愚公移山》中愚公不言放弃、执着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陋室铭》中体现的安贫乐道精神;《爱莲说》中表现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气节等。 这些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 独立人格有着长远的教育意义。 可以说,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洗练出来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不失为培养初中生审美兴趣、提升其审美修养的好教材。 对这些文章的充分理解,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放远目光,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帮助他们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从学生出发,课堂组织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融入课堂;以教材为依托,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学生为本,文言文的教学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却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就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浓,文言文教学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文言知识积累不够,局限课内文言知识、缺乏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迁移能力等四种常见问题提出对应的策略,以期实现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上一篇:虎妈的好办法小学作文下一篇:仓库管理制度执行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