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精选6篇)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1

2016年11月3日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人教版必修2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见识高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熠熠生辉。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研究了《兰亭集序》之后,结合我自己的理解与学生的独特观点,我对这篇亘古美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延伸,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找准感情线,重视连接点。

纵观《兰亭集序》全篇,王羲之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全文按照“乐——痛——悲”的感情线来行文,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而由平静到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依据“乐——痛——悲”的感情线,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在5班上时,学生找的字有“畅叙幽情、乐、欣„„”;在28班上课时,有四位同学分别找了5个字“乐、欣、快、痛、悲”。5班上课时我只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得出“乐——痛——悲”这三个字,而28的学生找出的字,让我发现了为什么学生找的字偏离了我的问题,因为这些字都也是作者的感情,只不过每个字发挥的作用不一样而已。

由此,我还发现,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概括为“平静——激荡——平静”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好与“乐——痛——悲”表达的感情程度上是一致的。作者在兰亭一觞一咏,周围映带的是诗情画意的美景,这些都让他感觉快乐,这时的快乐是相对较平静的。接着,作者想到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当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厌倦。以前喜欢的事情,转眼间就成为过去,时间消逝的是多么快,人生又是多么的无常!死和生都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啊!由此作者感到了“痛”,感情在此时升到了最高点,也最为激荡!但慢慢的,作者有平静了下来,表明自己“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从而进一步深入的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至此,作者的激荡的“痛”依然转化为了平静的“悲”,他于是著文章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任,以启示后人。

在课上发现了这点后,我就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学生找的字。“欣、快”也是快乐的感情,而它们所处的位置在“乐”和“痛”之间,所以它们起的作用是过渡,从1、2段感情的总结字“乐”转到了3段感情的总结字“痛”,正是因为有了“欣、快”等字,才使得“乐”与“痛”的衔接转化自然流畅,浑然不觉中就由“信可乐也”转到了“岂不痛哉”!

由这节课我总结出,学生的回答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教师不应该武断的予以否定,就像我在5班上第一节课时那样,没有考虑学生为什么会找这个字,也没有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而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角度,先明白学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什么,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最准确、最完美的答案。就本课而言,就是要在找出感情线的同时,不忘关注感情间的连接点。

二、多角度欣赏美景。

本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有“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一句,但是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美不胜收。

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景时,首先是从“映带”这一词出发的。我在学生的翻译中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映带”的翻译不准确,所以课上首先明确了“映带”的意思:辉映,围绕。我接着提问:“是什么辉映了什么?”学生都轻松的答出:“溪流辉映了兰亭。”我又问:“辉映是光辉映照的意思,那么,溪流有什么光辉来映照兰亭呢?”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就比较散乱了。后来,经过我的逐步引导与学生的思维结果,我和学生共同得出的结论是:“清”和“激”,可以看出水是既清澈又湍急的,那么这样的水的颜色,清澈时是透明,湍急时是白嫩的;“左右”看出水的曲折蜿蜒,水在曲曲折折的流淌不息,那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的幽静氛围中,就可以清晰的听到水流的声音,这样干净纯洁的水流,它的声音肯定是叮咚作响,悦耳动听,给“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一静谧深沉的环境增添了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总结起来,水的光辉就从三个角度得出——颜色、形态、声音,再加上想象,水就营造出了富有活力和生机、轻松和快乐的氛围。

学生在翻译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以为”,学生按照现代文的语言习惯大都翻译为“认为”或“作为”,其实它是一个介宾短语,省略了宾语“之”,完整的意思应为“以之为”意思是“把它作为”。这里的“之”,与后一句中的“其”都是代指从溪水中引出的水流。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句的含义。纵观这句话,作者用并列的三个四字词语来言简意赅的概括了兰亭的景物,后面的三个小句都是围绕“清流激湍”来写的;作者意在描写两幅画面,一幅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这样一幅静谧幽深的图画,一幅是“清流激湍”这样一幅愉悦欢快的图画,这三组景物虽然是并列关系,但是作者又用一个“又”字将两副图画巧妙的隔开,就创造了动静结合、绿白相见的效果。

对这句话的赏析,既有从写作手法出发的思考,又有从行文结构延伸的探究,之所以这样细致的赏析,我是想借此来培养学生多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管是在文言文中还是现代文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理解主题。

本文第三段和第四段要前两段来说相对难一些,为了使课堂对学生有吸引力,更为了使学生能切实理解3、4段的抒情和议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所以,在分析相关语句时,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在讲到第三段“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一句时,5班的一位男生说到,这学期他从栋梁班被调到了对比班,刚得知这个消息时,心情十分糟糕,很不愿意到这个班来;但是现在,在5班已经生活了半个学期,自己的心情早已发生了变化,现在觉得5班是个特别好的集体,每天都很开心。这也许就是“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所要传达的感情吧,人的感情总是会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的。5班还有一位男生说,他昨晚在宿舍泡了一碗泡面,等他出去了一趟,再回来,泡面竟然没了!真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啊!引得大家捧腹大笑!事例虽然不是那么的贴切,但是对这句话的理解还是恰当的。相比,28班一位男生的例子就要更恰当些:他小时候家在农村,一放学就在自家的后山上无忧无虑的各种玩耍;一次,他独自一人在山上玩时,突然看见了一个人,他的样子跟电视上的日本鬼子特别像,吓得他转身就跑回家。结果回到家才知道,那人是爸爸的同学。这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天都忙于学习,每天累的眼睛都睁不开,“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了。第四段最难理解的就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再理解了这一句的字面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后,学生都争相发言,大家的观点基本一致,都和作者王羲之的看法是一致的。生和死不是一样的,因为活着可以做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事情,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要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要做对自己、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样活着才有价值。我给学生也讲了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刚刚发生了一场车祸,夫妻二人因为酒后驾车,追尾一辆大车,造成男死女伤的严重后果,留下了一个不足四岁的孩子,对自己和家人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算的,而这类短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们如果活着,那么一家人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所以短命和长寿怎么能一样呢?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珍爱生命,并且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不要让自己将死之时留下太多的悔恨。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两段后,我能感到学生都真正理解了文意,都对主题有了很深的感悟,对生与死也有了自己的独特认识。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指导时,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只是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之一,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交流,为学生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那么,对于这两篇文章深奥的主题思想,我想,教师如果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究质疑解疑的技巧,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面临问题,因为问题能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我教学《赤壁赋》时,许多学生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他们问:作者写了“一世之雄”的曹孟德、“渺沧海之一粟”的自我、“挟飞仙”“抱明月”的愿望、“逝者如斯”的江水、“盈虚如彼”的月亮、“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是为了抒发什么情感?阐发什么人生道理?对于学生的疑问,我采用探究式的方法一步步解疑。解疑之前,我通过巧妙的质疑,引导学生一步步突破难点。我先针对课文的第三段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客泛舟赤壁,吹着洞箫,箫声悲戚,引发万千感慨,他会想到谁呢?(2)客想到“一世之雄”的曹操,他发出什么感叹呢?(3)客在发出“而今安在哉”的感叹时,抒发了什么情感?(4)客抒发“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情感后,他又希望得到什么?(5)客希望得到“生命的永恒,并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在现实中他能得到吗?客知道那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此悲伤愁苦。其实,客所思正是苏子所想,客之悲正是苏子之愁。学生在我的质疑和自己的思考探究中,一步步地突破难点。

我又针对第四段提出几个问题:(1)苏轼用什么方式来宽慰“客者”?(2)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宽慰“客者”,想传达出什么意思?(3)苏轼提出“大自然的变与不变,永恒与短暂,都是相对的”这一观点后,又引发出什么人生的道理呢?(4)苏轼引发了“人与自然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一代代生生不息”的道理,体现他怎样的人生态度?(5)除了“豁达”、“开朗”、“乐观”、“自信”这些积极的人生态度外,还有消极的一面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无奈”“自慰”等消极的态度。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思考探究,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赤壁赋》三、四段的主题思想。作者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既有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悲观的感叹,又有热爱自然,随缘自适,尽情享受生活的豁达与乐观。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的三、四段,思想内容同样是晦涩难懂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也是采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来指导教学的。比如文章的第三段:(1)作者罗列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几种生活方式?(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2)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由于“趣舍”、“静噪”不同,其实是指由于人的情趣、爱好、性格的不同)(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有些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什么东西呢?(老之将至、感慨系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作者引用古人的话:“死生亦大矣”除了表达悲痛之情外,还有什么用意呢?通过这四个问题的层层追问,学生明白作者思考的是:人不能沉迷于美好的留恋,人不能永葆自己的青春,人生短暂,人心烦苦,人们何不利用有限的时间去珍惜拥有,眷恋生活呢?

对于文章的第四段,我这样设疑:(1)作者是怎样看待生死的?(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作者提出这样的生死观是为了强调什么?(生死有别、长寿短命有别)(3)作者通过这样的生死观探求生命的何种意义?很显然,作者是在阐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每一个人可以让自己活得更精彩。作者针砭时弊,对当代人崇尚老庄思想,追求清净无为,空谈玄理,不做实事的做法进行批评,告诉世人,要热爱生活,有所追求。作者仿佛在说:我追求的是书法,你们追求什么呢?你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追求。作者钻研书法,勤于诗文,成为一代名家,其实也给世人树立一个榜样。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要马上把答案讲出来,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才说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不要一棍子打死,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要给予肯定。

《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教师如果能掌握一些质疑解疑的技巧,在课堂上就会驾轻就熟。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阅读生疑,到教师的技巧化的质疑,再到学生的自主精思破疑,学生的探究意识会得到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提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教学主题思想深奥的文言文时,如果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的质疑,学生的合作探究,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那么,突破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易如反掌。

摘要:苏轼的《赤壁赋》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两篇文章, 不仅文言字词艰深, 而且主题思想深奥, 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不好表述。作者针对这两篇文章的三、四段,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列举教学中具体的问题, 通过巧妙的质疑, 学生的合作探究, 重视知识发现的过程, 终于突破这两篇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赤壁赋》,《兰亭集序》,主题思想,探究式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

[2]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5.

[3]李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五点做法.语文教学通讯, 2005.9.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主题探究;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32-001

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各科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初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谓单元主题探究,指的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下,以单元主题为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如何开展单元主题探究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主题,设计方案

1.优化主题

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每册都有四个单元主题探究,但教材所提供的探究主题是宽泛的,作为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因此,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应对教材进行提炼,对原主题进行必要的修改,进行优化,形成一个与后续教学内容相关的、与学生亲近的、操作性强的话题。优化主题应该是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主题。如“怎样做诚信的人”,这个主题很容易落入讲大道理的俗套,优化后的主题“诚信故事会”,让学生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同学有关诚信的故事,然后再得出怎样才算是诚信之人的结论,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感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单元主题探究教学要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任务为核心,体验为红线”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但它与其他教学一样,必须要制定周详的教学方案,而且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案,此种方案相当于小课题的研究。

二、落实任务,指导方法

1.布置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布置最好选择在单元新课学习的第一堂课,因为第一堂课学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强,对未知领域具有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明白地告诉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并给予具体的布置。新知学习的过程也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探究式活动最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做能让学生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为后面的学习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只有建构起学习的意义,才能确定他们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学习的意义则往往表现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2.悉心指导学习方法

在单元主题探究学习中,由于不同的主题呈现的任务各具特色,而且学生面对的又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做学生行动设计的参谋,把有效的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

三、關注过程,细心辅导

1.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必须显示出支持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课前课后经常性地询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尝试分享探究过程中所拥有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在一起学习探究。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预定学习探究目标,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毅力不怎么强,善打退堂鼓的、兴趣易转移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督促,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

2.细心辅导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学生学会认知其实并不难,但要想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一旦用起来会因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知识也会因运用者应用时的心态、机智、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行为的变化。因此,要想让学生的知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对学生做适当的心理调适和技术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学生多尝试。很多事情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要做第一次就得尝试。尝试不可能尽善尽美,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其次,要指导学生多操作、多观察、多实践,在实践中去感知事物、体验真理,从而真正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次,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在探索新知、尝试未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将通过独立思考,发挥其独特的思维优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丰富形式,成果展示

单元主题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以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和展示来呈现的。在单元主题探究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在进行着探究实践,成果展示是学生庆祝收获的一个喜悦的过程,因此讲究形式、组织得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1.丰富形式

要丰富成果展示的形式,就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对整本教材作好统一的任务设计,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册都有四个单元的探究主题,因此,教师在每册教学前就应尽可能根据每个探究主题而创设成四个不同的主题活动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也可以是小品表演,也可以是班级故事会,也可以是调查汇报等等。当然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要达到很好地为内容服务的目的。应该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和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合起来,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并解决它。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注生活,从课本以外捕捉新信息、新知识。

2.成果展示

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结束的时候,应该说也是学生收获的时候,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各自的任务也基本完成,这时候让学生们分享成果是最快乐开心的事情。因此,教师要花一点的时间组织好学生的成果汇报和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篇4

我喜欢书法,尽管我写的字不怎么样。好几年前,我家里就有了《兰亭集序》的字帖,我还前前后后临摹了很长一段时间。《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其实,《兰亭集序》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教学《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二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课堂上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课程改革;主题探究教学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但课堂到底是谁的地盘,谁作主?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强调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地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着各种的问题,还不能达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归结起来,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从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仍存在着教师占用的时间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政治课上,教师还是教师,单纯的说教。

(2)当堂的教学效果,全班学生是否大多数都已理解、掌握?有多少人还没有真正了解,把握?是否体现面向大多数?教师心中无数。课堂里只满足于对学生的集体发问“是不是”?“是”。“能不能这样”?“能”或是“不能”这种机械回答。

(3)让学生围绕教材的重点,发散式的思维与发问,还没有落到实处,一堂课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极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

课堂教学存在着上述的等等问题,说明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还远没有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把课堂让位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转变观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景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还学生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去疑、去思,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刺激,为学生创设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结合思品课学科特点采用想象情景、故事情景、描述情景、场面情景等情境吸引学生。兴趣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践行,在践行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学生能主动地、独立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实践的目的。

三、还学生学习的权利

学生在课堂上有求知的权利,有质疑的权利。现如今,在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回答教师的问题,解答教师的练习,教师只是在课堂结束时,问一声: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没有兴趣问了。这种“马后炮”式的提问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应该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言、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这种大胆精神,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学生在发言过程会积极思考、认真准备,既锻炼了口才,又提高了思维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提问,不能藏在心里。更要敢于向书本、向老师质疑,不要迷信。 在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不用命令式的口吻:“现在看书”、“现在讨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考,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如在“意志是克服困难的利剑”这一教学内容的讲授时,教材上所举的事例很多是名人逆境成材的故事,虽有教育意义,但这些名人与现在“学生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很自然地得出课本上要传授的知识点,甚至在同学们的讨论中还学到了不少书本外的一些知识。

四、还学生学习的伙伴

学习思品课需要独立的思考,也要伙伴的合作。合作是由几个人组成一个群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自主合作学习有时是一种群体活动,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合作。针对中学生“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可自由搭配,只要觉得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合作就行。小组人数不作严格规定。整个课堂应有一种研究讲座的自主学习氛围,至于组内怎样合作,只是引导而不作硬性规定。教师也是学生学習的伙伴,也可参与学生的小组。如在学了《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课,我让全班自由组合分成正方、反方,就“开玩笑犯法吗?”这一主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正反两方同学主动地收集大量资料,互相研究讨论,商量对策,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通过活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地盘,让学生作主,让他们充分地拥有乐趣,拥有权利,拥有伙伴,自主合作学习,自由发展。

《兰亭集序》思想主题探究式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主题探究;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思想品德主题探究活动突出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先进教学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师生欢迎。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掌握和提升;在情感体验之中,学生的价值观得以构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顺利实现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更引人入胜,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一、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主题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探究自然、社会奥秘的过程,在观察提问、设想交流中,促进学生建构对自身心理、社会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有必要将活动的意义、内容、方式等以恰当的方式公布给学生。例如,在“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主题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近几年学校附近农村癌症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怀疑是环境污染所致,市教育局要求学校调查当地污染源。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因为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甚至有的学生家长就身患此病。接着,我提出活动的要求、方式,如必须调查附近水源、空气、土地等可能存在污染的地方,可以选择走访、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治理方案或建议。这样,学生既有了明确目标,又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二、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思想品德的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往往需要分组进行,这需要教师在活动前做好分组工作,并给每个小组分配具体任务,小组的组成可以采用自愿和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自愿组合有利于学生合作行为的产生,有助于小组的稳定,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学生往往只考虑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共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等,这并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对分组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调整分配时,应考虑小组成员之间的知识结构的互补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教师还应在活动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例如,在“保护环境,保护家园”的主题探究活动中,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去调查水源,第二组去调查空气,第三组去调查土地。做到小组分工明确,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做好活动的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思想品德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突破了学校、课堂的限制。因此,教师的指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由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1.学法指导。教师对学生探究活动中有关主题的知识、探究方法、思路、技巧等进行指导。具体到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信息,怎样合理设计调查问题,如何恰当选择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如何整理调查结果并撰写调查报告等。

2.心理指导。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对此,教师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要学会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对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有畏难情绪。

3.随机协调。主题探究活动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引导、协调。例如,在进行社会调查时,一些家长对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配合、不理解。教师此时就需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

四、进行成果展示,共享成功喜悦

主题探究活动即将结束时,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一直是教师感到为难的事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成果展示,展示作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开拓学生想象空间,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心理的满足。如在“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主题探究活动结束后,我组织了一次班内的活动交流会,要求各组对调查的成果进行展示,并派出代表谈心得,谈感受。会后,将调查报告修改整理好后,交到学校。

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反思,在反思中及时发现思维的缺陷和知识的不足,这样才能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主题探究活动的目的。

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发现、探究、思考、体验,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实用价值,同时受到教育,达到了思想的升华和品质的内化。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我们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把主题探究活动这一新鲜的“活水”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并将其开展好、利用好。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吴熙龙.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语文教学对话的创新策略下一篇:人才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