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导师制”教育模式探索——以重庆A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导师制的起源

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 于十九世纪正式形成。牛津大学导师制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 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

2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类型, 其使命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如何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导师制的运用和发展也逐渐成了高职教育模式探讨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在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主要靠政治辅导员去做, 教学工作由教师负责, 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管理, 往往对同一位学生的行为表现, 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评价大相径庭,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分裂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出现“两面性”。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从事导师制的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摆脱在学术指导方面的限制, 从而由培养学术型人才推广到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

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高职专科生学习基础差,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动机, 很多同学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同学缺乏应有的学习自觉性, 组织纪律涣散、不爱学习。有必要实行“导师制”来负责督导学生的学习。

高职学生成才规划不明。高职专科生在高中阶段只为了考出好成绩, 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就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高中阶段还有目标, 那就是考上大学。现在考上大学了, 反而不知该怎样办了?故此, 亟待实行导师制加以指导。

高职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新生进校, 很多学校都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 测评的结果表明:不少高职学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若实行导师制, 师生之间经常接触, 关系比较融洽, 通过与导师的交谈和沟通, 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解决。

3.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要求, 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 研究生学历以上达到15%以上, 高级职称教师达20%以上, 师生比是1:18。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之处在于它以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庆A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团队中, 研究生学历达43.5%, 双师素质教师达65.2%, 中高级职称达78.3%, 行业兼职教师达8.7%, 并且规定, 所有专任教师每年必须保证一个月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 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3.3 根据专业类型, 组建导师团队

重庆A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以往主要实施辅导员管理制度, 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 一般一个辅导员要面对300余名学生, 根本无法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特长、个性、爱好、兴趣等情况;另一方面, 辅导员大都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 由于年轻教师自身缺乏社会经验, 学术造诣不高, 虽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 但难以对学生在学习方法、政治思想素质、职业技能、人生目标、就业方向等方面给予恰当的指导。而且辅导员与所在系部并非专业对口, 在专业知识方面不能给学生提供意见或建议, 也无法督促学生学习。采用“项目导师组”形式进行管理可以保证教学质量。项目导师组成员由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工作者以及其它相关人员组成。

4 项目导师制的设计

4.1 基本含义

重庆A职业学院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3”是指人文思想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三个方面, 考核合格后学院颁发相应证书 (专业教育合格证、操作技能合格证和综合素质合格证) , 三证齐全, 学生方可获得毕业证书。为了在就业市场竞争中使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学院在“3”的基础上再推出“1”, 这个“1”就是在合格毕业条件基础上,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愿接受拓展技能培训教育。拓展技能培训是对学生的再打造、再包装、再提升、再强化, 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前考取1~2个拓展技能证书。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模式, 在充分考虑专业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组建集诸多教师智慧于一体的“导师团队”, 将导师细分为不同类型, 实行分项组合, 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4.2 模式设计

高职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思路, 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 强化职业能力。根据这些理念。高职院校“项目导师制”设计模式如图1:

如图1所示, 根据不同学生年级和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采用不同的“导师”方式, 大致分为4类。

第一学年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 企业人员参与, 成立“人文综合项目导师组”, 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进行思想引导和指导学习方法等, 学生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 分段学习订单企业文化认知、员工手册培训,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第二学年校企共同培养分工, 在“人文综合项目导师组”的基础上, 增加专业核心技能教师, 成立“专业知识项目导师组”, 主要职责是同学生一道, 利用校内实训平台进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 到企业进行岗位基本技能认知和核心技能认知。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领域课程教学任务, 同时根据课程特点, 将岗位核心技能训练引进校内实训基地, 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第三学年以企业培养为主, 按照校企培养模式的要求, 与永川东聚集团、永川人人乐超市、华道数据公司、电讯盈科、先特等公司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成立“操作技能项目导师组”, 实现100%的学生能够有半年至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 80%的毕业生在顶岗实习企业实现就业。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结合, 紧密结合地方实际, 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把产学结合落到实处。依托专业兴办相关产业, 形成“基地+企业+师生员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4.3 模式说明

项目导师制的设计, 不同年级存在层次关系, 项目相对独立, 相互渗透, 无主次关系, 只存在不同年级上以那个具体项目为主, 在同一年级中, 项目存在主次关系, 拓展技能培训项目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摘要:探索高职院校导师制的教育模式, 意义重大。本文结合重庆A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的实际, 提出“项目导师制”的基本含义, 设计模式等, 旨在根据行业和专业特点, 得出适合专业发展的培养方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导师制,工商管理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凡丰.独具特色的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6) .

[2] 俞婷.导师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10) .

[3] 崔学勤.高等职业院校“多元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6) .

上一篇: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16例的术后观察与护理下一篇:高校院系学生管理者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