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范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分析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从美国华尔街开始逐渐向全世界蔓延,一直到今天,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仍未完全消散,中间由其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区域性经济危机,如欧债危机、迪拜债务危机、利比亚等中东国家的政局动荡等,而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美国商业银行的次级贷款泛滥所引发的危机,由于美国商业银行滥放次级贷,最终收不回本息,导致以雷曼兄弟为首的百年大型商业银行破产,美国金融体系崩溃,由此也给予了世界各国警醒。文章以美国金融危机为启示,以住房贷款为例,从贷款者(商业银行)、借款人(消费者/购房者)和政府监督的角度来对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风险进行分析。

[关键词]住房贷款;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经济危机

1背景

背景源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当年为了造就“美国梦”,扩大内需,鼓励美国公民都有机会买房,制定出了不当的金融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巨头纷纷向美国公民推出了次级贷款,而通过一些金融常识我们知道,按照风险等级的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及损失贷款,而后三种被统一划分为不良贷款,由此可以知道,美国商业银行向公民发放的次级贷属于不良贷款,银行为了放贷,并没有仔细审查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资产情况、收入情况等基本信息,无论公民有没有职业,有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没有可靠的抵押物,银行均有可能向他们放贷,而这些贷款的数量逐渐膨胀起来后,最后发现人们大部分都无法还款,而楼市泡沫积聚到了一定程度后破裂,银行就算将借款人的房屋收回,也不能在市场上以原价出售,此时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而商业银行资产亏空后没办法持续的给存款人提供现金,商业银行即出现了大规模的信用危机,紧接着就是银行破产,金融危机随之爆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金融管控仍存在一些漏洞,想要避免在国内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我们应以美国金融危机为鉴,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2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资产业务

一切经济组织风险产生的根源均是资不抵债,从而导致资产亏空,一系列的风险就随之而来,因此,想要搞清楚商业银行为什么会产生风险,首先就要搞清楚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如何经营的。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业务进行说明。

一是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是靠运用资金赚钱生存的,但必须先有资金来源,才有资金的运用。所谓负债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分为存款业务和借入款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商业银行从外界吸收进来的款项。二是资产业务。资产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运用从负债业务中吸收进来的资金产生收入的业务,而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是贷款,这是商业银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

从上述商业银行的业务简述中可以知道,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从外界吸收资金,并承诺给予资金借出者(及存款人)一定的利率,然后再将这笔钱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向外贷出,但是假如商业银行贷出的资金属于不良资产,未来可能或必定无法收回,而且这类贷款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资产业务的金额就会远小于负债业务的金额,银行此时就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而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偿还负债业务中的款项,这么持续下去,银行业信用危机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金融业危机也会逐渐爆发。

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占的比例较大,银行给企业贷款比给个人贷款的风险要小,因为企业一般是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明晰的财务数据提供给银行,而且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也是将资金贷给规模较为庞大、有一定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所以发生不良贷款的机会会少一些。对于个人信用贷款,银行有时无法很好的判定个人的一些诸如收入情况等基本信息,虽然单次贷款数量没有企业那么大,但是个体数量庞大,加总起来的规模也就十分庞大,因此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亏损,而个人信用贷款中,住房贷款更为普遍流行,数额相对也是较大的,所以本文也以住房贷款作为重点来分析。

3个人住房贷款概述及风险分析

3.1个人住房贷款的概念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借款人开放的,用于借款人购买首次交易的住房(即房地产商或其他合格开发主体开发建设后销售给个人的住房)的贷款,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之一。

3.2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一是个人信用风险。也即借款人违约风险,就是借款人因个人财务困难、个人对所购房产不满意、个人道德约束等原因而不能或拒绝在既定的还款付息日期向银行还款付息的风险。二是欺诈风险。即借款人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通过重复抵押、虚假抵押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从而让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自身经营风险。即随着住房贷款业务量的不断增加,银行为了提高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速度,或是为了响应有关政策,而简化程序,不注重业务质量,不注重信息的采集分析,使得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极大漏洞,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即属于该类风险,不管客户是否真正具有贷款资格,均进行无限量的贷款,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四是抵押物风险。即当借款人在既定日期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下,银行处置抵押物时,抵押物的价值发生贬损,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五是政策风险。即政府针对房地产和银行贷款业务提出了相关的不当政策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于该种风险。六是其他风险。即其他一些不可抗力风险,如自然灾害发生导致房屋抵押物毁损,款项无法收回,或借款人自然或意外死亡而无法收回款项等原因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4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

4.1从银行的角度

第一,对于个人信用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因此,为了防范个人信用风险,我国应多借鉴西方大国的经验,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个人信用体系。如欧洲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政府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者、监督者和管理者,该部门负责登记整理、数据采集,掌控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将每一个公民从小到大的信用记录都进行严格的归档,并在商业银行需要用到的时候向商业银行提供,给予商业银行以借鉴,商业银行通过该机构提供的资料对客户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该机构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美国模式,即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模式,美国建立了专门负责个人信用体系的机构——美国个人征信局,其主要包括环联公司、Equifax公司和益佰利公司,除了这3大征信公司外还有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征信机构,它们一起构成了完备的美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这些机构均是企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然后按照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将这些信用记录整合成信用产品并出售给商业银行,以供借鉴,并对客户的信用做出正确的评定,中国现在也注重将个人从小到大的信用一一记录归档,但是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机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信用记录进行整合,其实中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由国家控股的非营利性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将其提供给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归档的方式来防范个人信用的风险。

第二,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不要一味地追求业务办理的速度,以此来提高业务量,对每一个客户的个人信息应进行仔细的审核,对借款人的抵押物进行详细的资产评估,确定其价值符合实际值再进行贷款的发放,而且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的发放(如次级贷),提高业务人员办理业务的水平。

4.2从政府监管的角度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住房金融的监管力度,通过银监会等政府金融职能部门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要对商业银行贷款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而且在中国现在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禁止商业银行发放诸如次级贷这样的不良贷款,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必要保障,若一国金融业发生危机,那么该国的实体经济也会受到连带影响,国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各种恐慌将一触即发,因此政府部门对于金融业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容疏忽。

第二,除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和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方面还应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国家不能让房地产市场存在太大的泡沫,从2008年伊始,从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被越吹越大,直到今天房价高企的现象,我们知道,房屋作为个人申请住房贷款的抵押物,其价值应该是合理的,这样在借款人到期无法还钱时银行可以妥善处理这些抵押物来弥补亏损,如果房地产市场是不健康发展的,总有一天泡沫将会破裂,到那时借款人还不起钱时,或者借款人对房产价值不满意时,就会拒绝还款,而银行在处置这些房产时将会蒙受巨大损失,现在国家也在强调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市场也被列为改革重点,让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这对金融业也是有利的,这样可以使国家经济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4.3从借款人的角度

其实借款人在帮助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方面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将个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申请住房贷款前应认真了解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的一些规章制度,还要让自己树立起一种信用意识和道德意识,不采用不正当的行为去申请住房贷款,为我国的金融业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总结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市场发展,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依赖于实体经济,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若发生危机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进而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增长,甚至引发区域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此在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的贷款方面,尤其是本文讲述的个人住房贷款方面,不仅是银行业自身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国家政策的疏导也是极其重要的,借款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需要跟进,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就因住房贷款而起,我国政府及各大金融机构应引以为鉴,避免该类事件使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脱轨而导致车毁人亡。

参考文献:

[1]翟丹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基于C银行[D].厦门:厦门大学,2014.

[3]王福重.金融的解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李文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D].沈阳:辽宁大学,2015.

[5]裴文静.论我国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J].中国经贸,2013(12):129-130.

作者:陈韬

第2篇:商业银行会计防范贷款风险的措施

摘要:伴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持续深入发展,网络金融的快速兴起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竞争激烈、内外交困,所以,若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便需要对银行内部的管理进行加强,防范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该篇文章主要分析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与防范的重要性,并对其贷款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介绍,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 防范 贷款风险 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体系变革进程的持续加快,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也产生的巨大的改变,其业务的类型也日益增加。近几年来,伴随着金融事故的不断发生,对贷款风险以及会计风险也越发重视,怎样提升其解决、预防贷款风险的能力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现阶段,有些银行会计的风险监督方面的管理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不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正常运行。所以,银行应当做到审时度势,对具体运营当中碰到的各种风险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仔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方可制定出极具针对性的预防解决策略,进而实现银行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作为其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业务发展预测、银行经营以及银行核算等,和银行各大环节的业务操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来,伴随着国内金融体制市场化变革进程的持续深入,其对外部开放的程度也随之持续加大,进而加大了国内商业银行各种会计风险的发生率。在具体运营管理当中,银行贷款风险所牵涉的领域非常广泛,和业务各环节息息相关。所以,为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应当严格加强银行贷款风险以及会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从商业银行当中的各种体制着手,采用相应的对策来对银行可能发生的各类贷款风险进行相应的预防,使得商业银行的持久发展得以实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贷款风险管理问题

(一)人员管理不善

很多商業银行在会计员的管理方面仍然存有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于对会计员的管理上,很多银行不具备完善的规章体制,这对财务管理的水平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银行会计员的承担责任的意识相对较差,缺少相对应的监督及责任考核机制,导致很多规定仅仅表现在形,而未具体落实;很多银行的会计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做出违法违规的事情;很多银行的会计员的业务水平较低,且职业道德还不高,对于工作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有较大问题,对其会计管理的水平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

(二)对借款人了解不足,重贷轻管,第三方抵押物准入标准低

由于交易对象的关系较为繁杂,且贷款的信用相对较低,进而导致了大量的不良贷款的发生。没有对借款人进行较为全面的掌握,对于第三方抵押物准入而言,没有一个较为严格的标准。重贷轻管、贷后管理形式化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国内商业银行当中,进而埋下了较大的贷款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在对人员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也更倾向贷款前,对于贷款后管理人员的安排相对较少,再加上贷款后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且风险预警体制也未制定,极易发生不良贷款的现象。发生该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征税体制不健全、借款人的收入不够透明、借贷人的资金信用相对较低,多头贷款与诈骗贷款状况极为严重,抵押人员将贷款挪用,套用借款人员的资金,再加上贷款管理办法相较落后,贷款人员的素质相对低,商业银行的贷款人员对贷款进行盲目的抢夺。借款人的关联关系相较复杂,难以将其调查清楚,进而无法全面了解交易对象的状况,导致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

(三)贷款风险评估体系不合理,防范预警机制不健全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而导致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未全方位考虑贷款后的管理以及贷款业务的发放、审批、调查、评价、受理等方面,对当中有关环节风险有所忽视。在贷款之前未经贷款风险管理单位审查就进入贷款审批环节,审查仅仅依照审批材料展开,未进行实地考察,借款人提供虚假信息,贷款之前的审查形同虚设,贷款风险预警体制不够完善。

(四)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健全

国内商业银行仍然普遍存在约束力不足、激励不足、营销和创新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层偏多、资源配置率相对较低、运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年以来,拖欠银行贷款、骗取银行贷款的事件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体制的不完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贷款部门的分工尚不明确,部门的细化程度相对不够;审批的流程也不够规范,审批的过程也不太严格,对贷后管理稍有放松。忽视了贷款客户在贷款到期之前将贷款资金投入于高风险项目从而会导致的损失的可能,贷款风险管理员组织构造的不够合理。

(五)现行规章体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上较为成熟,然而各类规章体制的实施状况却并不健全,现行的大多数规章体制也还没有切实落实。对于现行的操作流程与规章体制来说,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挪用用户资金以及金融诈骗等方面的问题时有发生,而发生该些问题的主要原由在于现行的规章体制未得到切实落实。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当中的很多营业网点的执行力度相对不够,某些银行工作者对有关规章体制的理解尚不深入,风险防范方面的意识也相对较为薄弱,所以在有关业务操作的过程当中极易产生违规操作的动作,进而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

四、商业银行会计防范贷款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会计队伍的建设

商业银行应当从其本身的具体情况出发,强化有关会计队伍的建设。第一,应当那个加大管理与培训的力度,对银行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进行相应的提升。第二,增强服务意识反面的教育,提升有关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第三,制定相对健全的责任体制,按照职位与岗位的不同对有关人员的责任进行相应的设置。与此同时,还应当增强对有关会计人员的绩效考核,较为严格地贯彻落实各项责任。

(二)财务管理角度—实行缺口管理

为了防止贷款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当事先将会计风险的防范工作做到最好,由于在资产负债当中通常存有些许重要项目,如果各大项目间的搭配出现错误,便会使银行发生资金短缺等严重问题,甚至于发生破产,所以,为紧跟时代的发展,应该切实落实贷款风险方面的管理。目前,缺口分析这一会计贷款管理分析办法较为常见,普遍应用于各大银行当中。缺口管理指的是将银行当中的各项有息负债与生息资产依照时间先后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之后,对其重新进行定价,进而明确银行在不同期间的负债与资产,从而判定市场风险的情形以及定价状况。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很多银行仍然实施法定利率这一政策,从而表明在银行贷款分析办法当中缺口分析较为适宜,被广大银行所运用。所以,在实际操作当中,银行当中的会计人员应当将贷款风险的预防措施做到最好,同时严格根据有关体制展开业务流程上的操作,防止在工作当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失误。

(三)财务分析角度—根据银行具体情况监控指标

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应该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监控指标的实际要求,对银行的资金运用进行比例管理,对与贷款有所牵涉的指标而言,应该根据目前银行管理的具体情形,进行较为灵活的运用,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进行推动。除此之外,各大银行应当根据各类贷款的具体情形,在央行监控指标的范围内将有关标准进行降低,对商业银行的警戒线进行有效的划分,进而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并处理,较大程度地减小银行贷款的风险。所以,为防止事后分析的延时性,各大银行应该严格依照具体运营状况,采取相应的辅助财务管理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指标的监督控制得以实现。

(四)会计核算角度—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用

就银行会计来说,谨慎性这一原则作为银行贷款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要依据,防止在具体操作当中核算问题的产生,然而在银行贷款风险的控制上,确定计提的基数是首要任务。国内各大银行应当将贷款五级分类管理进行全方位推广,进而能够在贷款发放后尽可能快地察觉出问题的所在,进而较为准确地辨别出银行的内部风险,进而实时了解贷款的质量,协助银行及时采取相对应的办法。因为该办法具备相应的动态性,所以,应当对借款人所抵押的物品的價值、财务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便需要有关银行的会计具备高素质水平。这时便要用到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处理交易事项的过程当中,不可仅凭法律形式为会计核算提供法律依据,银行会计应该严格依据贷款的具体情形,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五)加大对社会信用的监督力度,丰富融资手段

强化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对贷款客户的信用进行监督,进而降低由于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而导致的不良贷款的发生率,对国内银行贷款管理有着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还应当对金融市场的融资办法进行相应的丰富,降低银行借款贷款的压力,并且对降低贷款管理的压力、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的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相对较为繁多,其中,普通业务的办理难度不大,然而因为受到各种因素与条件的影响,在具体的操作当中面对的贷款风险极大。客观来说,国内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方面的管理还不够完善,依然处在发展当中,同时还缺少相对应的经验与理论,所以,银行面对的贷款风险仍然非常严峻。国内现阶段的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其持续稳定发展。对此,应该就该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探讨,提出真正有用的解决措施,对国家有关法律规章以及有关体制进行持续的健全,进而防范风险的发生,保证会计方面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王锐.会计风险与控制方法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2]丁勇.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国外资,2013(8):68~69.

[3]张宏萍.新形势下金融行业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商业会计,2011(19).

[4]高利.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新疆金融杂志,2012,(12)15-16.

(作者单位:秦农银行临潼支行)

作者:张五成

第3篇: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探析

[摘 要]农村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小额贷款业务主要是针对农户、小微企业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资金需求而发放的贷款,其具有贷款额度小、贷款期限短、贷款手续方便灵活的特点,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文章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希望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有效防范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123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产物,其主要的业务之一就是给服务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和农户发放小额贷款,一般以保证贷款的形式为主。由于小额贷款自身对象分散、第二还款来源不足、风险因素集中等特性,给小额贷款的风险防控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只有高度重视小额信贷风险防控工作,才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1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具体来说就是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借助经验判断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来对各种相关风险要素进行分析,探究产生风险因素的原因,从而对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将风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一般情况下,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的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农户和小微企业在借贷后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所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的产生一般受到小微企业还款意愿和资金问题的决定性影响,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导致这一风险的原因主要是借贷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1]现阶段,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额度较小,但是涉及的范围和交易数量却相对较多,导致目前尚未建立相对完善的信用信息系统,这必然会造成一部分借贷人在借贷过程中隐瞒部分信息、对自身优势加以扩大进而骗取贷款行为的产生,对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风险。

1.2 操作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操作风险主要分为操作失误、员工失职以及欺诈贷款三种情况,操作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外部制度约束力相对较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业务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小额贷款业务整体管理能力较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偏低,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必然会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系数明显提升。

1.3 利率风险

基于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存在的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其贷款成本一般远远高于大额贷款,再加上小额贷款的发放对象往往缺乏担保作为基本的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必然随之增加,这就造成小额贷款的利率水平高于大额贷款。如果小额贷款在利率制定过程中将风险成本计算到其中,就会导致利率水平升高,必然增加农户、小微企业的资金成本,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小额贷款的利率风险上升。

1.4 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主要是指针对农户或者以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对象的小微企业,本身经营发展对自然条件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并且受到企业体制的限制,其自然灾害抵御能力不强,一旦该地区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就必然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失。所以,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存在无法回避的自然风险,也是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1.5 法律风险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来说,某些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可能会给贷款业务的良性开展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政策方面存在的空白也可能导致贷款监管问题的真空,如一些地区借贷单位以扶贫为借口拒绝还款,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开展,加之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的对象大多数为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在贷款办理过程中存在他人代写资料、代签合同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产生贷款纠纷的风险。

2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扶贫攻坚活动,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助推农户精准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帮助贫困地区实现了“减贫摘帽”,也推动了群众创收,有效改变了贫困现状。可见,农村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认真加以防范,为小额贷款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

2.1 从市场环境角度入手

从市场环境角度入手对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加以防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对自然环境方面风险的防范。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农村地区应该适当采取了一些科学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农业保险等方式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来说,最重要的阻碍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难以预测性和易变性,这就要在生产过程中借助相对科学的方式加以监测,进而逐渐建立相对科学的预报系统,让村民做好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农业损失。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防范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2]

另一方面,对市场风险的有效防范。应该对市场上能够对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风险产生影响的因素加以关注,进而结合具体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借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效避免市场风险事故的出现。农村商业银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保证在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能够对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监测,对农产品的价值走向以及农民的生产活动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提出相应的小额贷款风险防范措施。[3]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模型,对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加以预测,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农村信贷市场波动可能对小额贷款业务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设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为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长效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2.2 从信用等级角度入手

首先,积极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工作。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对农民实施小额贷款信用知识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真正认识到在贷款业务中诚实守信的重要性。[4]同时,还需要对小额贷款合同的法律约束进行重点强调,进一步加大对违约行为的惩罚力度,并通过对相关合同条款进行细致的分析,降低贷款违约风险的发生概率,为“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加强风险管理,制定稳健的信贷政策。基于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操作:其一,对客户进行严格地把控,建立相对健全的客户筛选制度,对存在一定信用问题的小微企业和农户加以排查,在提供了相应的贷款业务后需要对企业和农户进行跟进,及时获取客户信息;其二,要对小额贷款的发放工作加以重视,进一步完善贷款发放流程,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贷款业务操作,并借助科学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其三,加强对小额信贷营销队伍组建工作的重视,选拔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感的工作人员加入到营销工作中,并通过信息公开机制,将所有营销工作流程向群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有效降低信贷风险。[5]

3 结 论

总而言之,农村商业银行为农民群众所提供的小额贷款业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小额贷款风险防范问题的重视,为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贾璞婷.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西宁:宁夏大学,2013.

[2]于建春.中小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控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

[3]孙鹏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3(4):78-80.

[4]高利娟.商业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研究——以太仓农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风险控制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5]于林生.商业银行农户三权抵押贷款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2.

作者:陈林兴

第4篇: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企业大批出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小微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加上3800多万个体工商户,其从业人员已近2.8亿,小微企业在增长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宏扬创业精神、推进技术提高、增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小微企业由于其本身特点,风险高于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同时也高于大中企业贷款。

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小微企业贷款经营风险大,影响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的原因多,银行往往难以把控。

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影响小微企业贷款经营的风险因素更多。如企业控制人的个人原因:家庭变化因素、身体变化因素、个人不良嗜好,往往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很大影响;区域经营环境恶劣,互保企业跑路,而使得整个区域大批小微企业因承担过多债务形成贷款不良;上游企业占款、下游企业拖欠货款,也往往造成小微企业无法经营,资金链断裂。小微企业公司治理不规范,几乎没有完整的企业规划,企业主的个人意愿随时能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向,跨业经营涉足不熟悉的行业很可能踩中地雷,产生意外的经营风险。其他的如官司、股东矛盾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小微企业贷款成为不良。

2.小微企业自身抗行业风险能力较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行业风险也把控不足。

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竞争劣势,公司治理不完善、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当行业发生风险时,最先影响的就是小微企业。

同时,有些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行业风险把控和认识也不足。如有些银行的小微企业供销流量贷,对行业风险及核心企业的风险监控就不完善,当行业风险来临时,有可能存在批量的小微企业倒闭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3.小微企业贷款用途难以把握和监控。

小微企业因为缺乏公司治理,财务管理不规范,大多数小微企业都没有财务报表,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信息不对称更为严重。因此,相对大中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贷款用途更加难以把握和监控。有些小微企业将贷款投入到于贷款用途不符的高风险用途中去,有些甚至套取银行贷款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高利贷当中去。而这些高风险用途贷款往往正是银行小微贷形成不良的原因。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鉴于小微公司贷款的高风险,银行则应当采纳有效的战略和办法积极应对。除了严厉依照惯例的贷款“三查”,即贷前查询人员依据借款风险度以及复杂程度,以能够获取真实有效借款信息为前提,对借款进行查真、查实;贷中审查人员对借款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担保品变现风险等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提示风险并进行安全性审查和判断;贷后检查落到实处,做好预警、检查、调整、清收工作,商业银行还要采纳以下办法,以防备、规避小微公司借款的高风险。

商业银行防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的措施包括:

1.采用风险定价,使收益覆盖风险。

根据“高风险高收益”、“ 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商业银行对小微贷款一定要采用风险定价。可以根据小微企业的抵押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制定本行的定价策略。如对于低抵押率、低负债率的企业,给予较为优惠的利率。对于高抵押率、高负债率的企业,采用高利率政策。但是“风险定价”并不是一味的高定价,过高的定价肯定会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

2.了解小微客户、熟悉客户和企业。

银行无论是资产业务还是负债业务,经营的都是客户。所以一定要了解客户、熟悉客户。通过了解客户、熟悉客户,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竞争环境,来把握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把握企业的贷款用途合法、合规、合理,从而有效控制风险。

3.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特别是注重抵、质押物担保方式。

所有的贷款都要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小微贷款则同时要注重第二还款来源,特别是注重抵、质押物担保方式。当经济出现波动时,往往纯信用更容易产生逾期及不良,并且纯信用贷款的损失率远高于有担保的贷款。因此,要通过提高第二还款来源要求对小微贷款的高风险进行风险补偿。

4.加强行业风险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总行的行业风险分析应该在所有条线共享,总行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下达行业风险报告。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及审贷人员对于行业风险及区域风险要加以关注。对于小微企业供销流量贷,核心企业最好在本行对公有授信,便于把握和监控风险。

5.坚持“小额、批量”原则。

小微企业因为其自身特点,贷款金额小。同时小微企业较大中型企业来说数量众多。根据“大数法则”,坚持“小额、批量”原则,要选好、选对、选准目标客户,同时防止中型企业因无法在对公贷款或因对公贷款额过大,而变相用个人名义贷款,总体负债过多、风险加大。

6.采用先进的预警系统。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基于小微企业的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则必须采用先进的预警系统,对借款人资信、小微企业、担保物等进行及时监控。该预警系统必须及时采集借款的征信状况、法院被执行人信息状况、企业的征信状况、企业及个人的资产及负债情况、企业的涉案情况、押品价值变动、押品二押及查封情况,根据借款人资信变化、小微企业经营状况变化、押品变动情况,主动及时发起监测、评估、检查、调整、清收等贷后管理措施。

7.用好、用足国家及央行支持政策措施。

央行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降息”政策,以及不久前出台的“信贷质押再贷款”政策,商业银行要用好、用足国家及央行支持政策,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措施,吸收低息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增大资产规模,降低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在运营转型和向金融“深水区”迈进过程当中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在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步伐上作出新的调整,同时加倍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对小微企业运营的影响。整体来看,将来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是大有可为的。

文章来源:上海长久贷

第5篇: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近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及风险防范

李虹儒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呈双升态势,且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现象明显,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造成困难。本文针对不良贷款双升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根据2015年末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 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16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仍呈现“双升”态势。连续17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上升,不仅是因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更显现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对冲能力不强、内部改革进度缓慢、经营方向仍需调整等问题。信贷资产的持续恶化,必将造成了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放缓、支持地方经济能力下降,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资产质量恶化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2013年末不良贷款率1%,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25%,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达到了1.67%。考虑近期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要求下,已经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以及信贷资产规模扩大产生的不良率稀释等情况,但并未改变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双升的趋势,预计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压力短期内将会继续增大。

(二)贷款流向集中

截至2015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信贷规模达到11.12万亿,较2014年末增加13.71%。自2011年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逐年提高,信贷规模持续扩大,主要贷款投向集中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基础设施、房地产行业贷款等领域。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更倾向于投贷给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基础设施建设等低风险领域。贷款流向的高度集中,造成贷款结构存在根本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微企业、扶贫和绿色项目支持力度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难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银企信息不对称

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我国企业仍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小微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由于小微企业存在风险大、违约概率高等问题,银行在调查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生产背景时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加之企业诚信系统信息要素的不完备,造成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银行很难顺利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虽然各地政府都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加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力度,但小微企业存在天然劣势,如:可用抵押资产少、贷款成本高、利润少、风险大等,银行并不愿意承担较大风险去获取较低的利润。要真正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国家需要尽快建立全国联网、统一的诚信体系、征信制度,实现企业以透明、公开信息申请贷款,规避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升的成因

房地产市场及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事件,而且由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行业均受到了经济周期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仍在持续加码,企业经营环境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致使整体行业性的信用风险也会相应上升。加之,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信贷管理操作的疏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愈演愈烈。

(一)外部原因

1.整体市场经济下行

2015年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下行,三大主要产业均出现了增速不同程度的下滑现象,虽然我国政策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改变总体经济形势。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问题随之而来,社会性问题包括就业压力、债务压力等,都会加大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阵痛。同时,自中国加入WTO全球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形势关系紧密,美联储加息的启动,带来全球经济市场的变革,中国作为新兴的经济市场,将无法避免的遭受到冲击。

2.制造业产能过剩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中国制造业必然面临着利润过低、税费过重、资金成本太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等困境。网络购物的逐渐兴盛,实体经济的利润下降,造成投资者的积极性受挫,同时国际形势上的变化,外贸需求大减,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制造业整体情况更不容乐观。制造业中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如钢铁、水泥等,其中又以国企为主,由于各地政府存在债务压力大的问题,银行也存在信贷政策紧缩的问题,很难为上述企业继续提供续贷,加之不良贷款的“双升”,银行加大了不良资产的处置。从中国实际情况上来说,产能过剩是下一阶段中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真正确立新常态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3.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2015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虽然在国家政策下取得一定的改善,但是在二三线城市商品房的销售仍然持续低迷,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地市、县域等地区的房地产销售业绩整体下滑,拉动了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增速回落。二是消费者的刚性购房需求前几年国家政策下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刚性需求并不多。三是国家的房地产政策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虽然国家持续降息,但银行为了控制自身信贷资产风险,部分地区限制购房信贷额度或者放缓审批速度,有真实购房意愿的购房者反而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四是市场的持续调整,房价的持续下跌,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信心不足,造成购房者心理预期发生变化,观望意愿更加强烈。

(二)内部原因

1.银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态势,按照国家政府报告中的内容,我国市场经济目前处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家加大了利率市场化推进的步伐,加之互联网金融竞争日趋的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一定时间内需要面对以下问题的考验: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显著放缓、不良资产连续反弹等,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以及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仍将是增速放缓和结构失衡。2015年伴随我国各项金融政策的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经历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加速、存款被互联网理财产品大肆分流、大客户议价能力大大提升、货币市场基金对活期存款代替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进一步压缩了银行的整体利息收入。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同业机构竞争的日益激励,银行的高速盈利已经成为了过去,低利润将是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主流经营形势。

2.信贷部门管理流于形式

我国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各个环节,贷前、贷中和贷后均离不开信贷部门的有效参与和管理,信贷人员恪守信贷规章制度,能够按照国家金融法令,以及有关法规制度和信贷管理条例办理和发放贷款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一个基础条件。当今我国商业银行均要求信贷人员认真履行“八不准”和“十严禁”的规定要求。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部门仍存在比较【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严重的管理问题:一是信贷档案资料要素不完整,贷款档案资料文件内容不完整、文件内信息要素填写不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基础管理工作仍是需要长期去解决的重要问题。二是贷审分离制度流于形式,信贷人员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普遍存在先签订贷款合同,然后进行贷前审查的问题,严重破坏了贷审分离制度要求的初衷;三是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审查不认真,面谈、实地考察等规章制度并未严格落实。贷中环节贷款存在审查把关不严,超权限、重复抵押等现象。贷后调查表面化,并未严格跟踪贷款人的财务变化,第

一、二还款来源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整体形式依然不容乐观,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严重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良贷款的持续攀高,不断地威胁着银行的经营安全和风险管控,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银行薄利时代的来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如何有效地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明确借款企业资金流向

银行信贷检查人员需要严格对贷款人的资金流向、企业执行信贷合同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监测贷款人的账户资金是银行贷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注重分析贷款人的银行账户明细和流水,深入实地去了解企业经营范围和交易背景是否真实存在。实时分析银行授信转贷等关键时点的贷款资金出入情况,通过按信贷管理条例规定时限内查询企业或个人的征信资料,加大关注不符合正常运作所需的异状资金流转和大额现金存入和支取等行为,从根源上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

(二)积极发展优质小微企业客户

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规范监管、经营模式,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增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但实施效果仍不明显,多数银行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依然望而却步。其实,相对于已出现的大型企业资产质量恶化、行业信贷危机现象,银行更应将贷款投放到能够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及创新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中,以促进小微企业资金流动,使银行获得稳定利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健全银行内部防控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有效防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内部防控规章制度,但仍存在不严谨,被银行内外不法分子所利用。银行业应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符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内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制度过多且流于形式的问题。并对信贷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培训及思想道德教育,严格实行岗位问责制。同时,监管部门以及银行需要严抓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把控风险环节,加大违法犯罪的惩戒力度。

四、结语

我国面临着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经济体制转型阶段,不良贷款率的持续攀高,影响着企业、银行和存款人之间的正常利益分配关系,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扰乱了我国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了银行对我国经济的支持能力。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在积极寻求解决不良贷款存量的同时规范信贷业务的监管,提升对潜在风险及资产质量的识别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不良贷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吕江林,黄 光“.三位一体”监管视角下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绩效研究[J].当代财经,2014(4):42-51.

[2] 刘春志,范尧熔.银行贷款集中与系统性风险——基于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2):94-106. 【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第6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风险防范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即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融资性担保公司须经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原则,在与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客户业务往来中应当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并遵守合同的约定。

然而,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与不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悄然萌发,在与企业、银行也金融机构等客户的业务往来中也未完全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致使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风险的原因

(一)信贷管制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下发《银担合作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致力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长期稳定合作。银监会认为仅仅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无法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需要再当前社会环境下发挥政策合力的作用,《融资性担保机制的规范意见》的出台,使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更有了政策保障。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存在便利用法规与文件的空子,杂乱无章的生存。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如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在融资性担保公司兼职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与亲属及其他关系人投资入股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业务合作;更有甚者协助担保机构高息揽储、谋取不正当利益。例如2011年6月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巨额坏账案件的出现,牵扯一系列以融资担保公司和当地银行为主体的高利贷链条,更有银行副行长充当地下金融掮客,致使巨额资金流失。

银行业工作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片面完成任务,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对担保机构的管理责任没有完全发挥。信贷人员懒散的工作态度,过于相信经过资质考核的国有担保公司,认为不需要监测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及管理层动态信息,贷前审查不到位,致使不能实时全面的监测担保机构。在合作过程中也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

(三)与银行合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截留、挪用担保贷款的情况。融资担保公司不仅进行银行业贷款担保,甚至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非法理财及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有些融资担保公司也仅仅是注册的“皮包公司”但由于监管留于形式,担保机构杂草丛生,事实上没有明确的监管。例如:2012年2月华鼎担保公司涉嫌骗取贷款被立案侦查,导致其担保的中小企业400余家无法偿还贷款,百余家面临破产,危及社会金融秩序。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种类

(一)外部风险。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客户信用风险,是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既包括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又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与担保公司恶意串通骗取贷款;借款人将贷款挪作他用;担保公司股东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实收资本金不实、结构不合理;担保公司经营范围不限于贷款担保,更有甚者发放“高利贷”,从事非法违规活动等等。

在银行业务实际中,融资性担保公司常需要存入一定额度的保证金,但部分担保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借款公司的贷款提出部分作为保证金存入银行保证金账户,如此一来,担保公司未动一分一厘,既收取了借款公司的担保手续费,又在银行保证金账户存入足以使银行信任的保证金数额,事实上降低了担保公司的代偿责任,增加了企业的还贷负担。如某担保公司在银行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借款人将贷款的百分之二十作为保证金存入担保公司的保证金账户,担保公司法定代表人携款出逃后,借款人对自己的贷款产生抵触情绪,要求只归还百分之八十,其余百分之二十由保证金偿还。但保证金账户因涉及经济案件被法院查封,保证金无法用于偿还该笔贷款,致使银行的资金面临损失的巨大风险。尽管上述行为在各融资担保管理规定中明文禁止,但担保公司为利益钻空子,最终破坏了金融秩序。

(二)内部风险。首先,贷款审批制度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存在不落实信贷审批条件,贷前调查留于形式;贷中调查审查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调查,过于相信第二还款来源,而第二还款来源又多被融资性担保公司转嫁保证金,掩盖了信贷风险;贷后检查不到位,过于相信担保公司的代偿能力。照顾人情,发放贷款时手续、材料不真实,加大了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加剧了信贷资金损失的可能。其次,银行业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升。有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吃老本,不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有的员工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当操作或未尽调查职责致使贷款可能受到损失的风险;有的员工不仅不学习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单位的规章规定都不是很清楚,违规操作时有发生。再次,银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一些信贷人员存在利己思想、拜金主义等道德风险,这些败坏工作和社会风气的思想不去除,信贷风险中的各种风险都将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厦门某融资担保公司的案例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信贷人员及各主任负责人道德风险的存在,带来的金融资金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依法经营。开展授信业务,应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要求,要重视融资性担保风险防控工作,严格执行严格贯彻执行七部委下发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管理指引》等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一是严格贷前审查担保机构的资质,明确规定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必须是实缴资本。当前对于融资性担保贷款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贷款审查的制度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除了对借款人资信、经营、偿债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外,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资质、背景、担保能力等,落实审查责任,各级银行机构对审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二是加强贷中审查,认真落实贷款核保管理,及时审查担保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代偿情况、关联贷款及其他足以危害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三是做好贷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银行要加强对担保公司的贷后管理,监控其代偿能力,以预测其代偿能力的变化,按期对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关于融资性担保机构转嫁保证金的问题,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依法严格要求担保公司在制定银行开设专门的保证金账户。在双方签订独立的保证合同后,发放贷款前按约定足额存入保证金账户。对转嫁保证金的行为予以禁止。鉴于保证金的优先受偿权在遇到经济或刑事案件时得不到保障,在办理具体业务时,银行业机构应当在合同中注明保证金的质押条款,或者双方签订书面的《保证金质押合同》,明确保证金账户的要素及账户内资金的质押性质,将保证金转化成质押或者完善其他第二还款来源,从法律上为优先受偿权提供保障。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价机制,全面审查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因素。根据借款人的经营规模、业务特征及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循环周期等要素测算其运营资金需求,综合考虑借款人现金流、负债、还款能力。认真审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及时了解担保公司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对担保公司经营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明确各级信贷部门的职责,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应当成立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监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情况及其他关联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准确及时掌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息和风险状况,防范风险出现,在突发事件出现时,能及时快速保全本机构的资产。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激励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防范职业风险和道德风险。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不尽完善合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不断提高内部实力才能更有效的防范风险。在当前银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一些金融机构为吸收存款、完成贷款任务放低贷款发放的条件,调低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门槛。更有甚者,违反上级相关规定开办融资性担保业务。种种道德风险的存在,提示着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员工行为,提升员工职业和道德素质的必要性。

在日常工作之余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学习,促使信贷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修养;对于一些吃老本的信贷人员,要督促其不断更新其知识储备,做到与时俱进,与当前的政策法规俱进,各银行业机构应当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学习规章制度,让信贷人员相互激励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制度的执行力低下问题是员工道德素质的又一体现,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规章制度的出台便如同虚设,因此要加强管理,严格落实各项信贷政策及操作规程,加大道德风险形成的难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使信贷人员不敢触犯道德底线。让每一笔融资性担保贷款的发放都严格依照规章制度,让每一个信贷人员对自己发放的贷款都做到心中有数,为自己发放的贷款承担风险和责任。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融资性担保贷款逃废给银行业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确保银行业稳健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融资性担保贷款的风险,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担保资格,加强对担保公司的检查,对担保公司的经营情况密切关注,及时了解担保公司的资产、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和关联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一旦发现借款人有不还款倾向时,在确保贷款不被挪用的前提下,做实第二还款来源保障贷款安全,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防范风险。同时完善内部监管体制和风险预警应急处置机制,从内部操作中杜绝风险的发生。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 资管大时代的银行同业业务、投行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公司业务跨界创新实务培训

2014年08月16-17日 ? 北京

第一讲 债券市场发展、转型及对资管合作的金融机会

第二讲 资管大时代的银行金融市场和投行业务创新及同业合作实务 机构资金-优质项目-金融资源“精准整合”对接会 第三讲 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创新模式与转型探索

第四讲 监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同业及金融市场业务转型发展探讨

咨询热线:010-64336037

第7篇: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

小额贷款公司如何控制和防范风险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发起人承诺制度,公司股东应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

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

三、是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准确进行资产分类,充分计提呆账准备金,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四、是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公司股东、主管部门、向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

五、是小额贷款公司应接受社会监督,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处置。对于跨省份非法集资活动的处置,需要由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协调的,可由省级人民政府请求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处置。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当地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信贷征信系统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

第8篇:农户重建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什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关于农房重建贷款风险防范的措施

截止2010年11末,什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房重建贷款余额23464户37774万元,累计发放32785户51710万元,累计收回9321户13936万元,结息面只达到75.68%,欠息828万元,目前已逾期117户187万元,到2011年末有1643户2654万元农房重建贷款到期。

通过贷后检查及考察农户结息情况,发现有的农户负担重、无固定劳动力、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等,贷款已经存在较大潜在风险。为切实防范信贷风险,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银政通力合作 ,打造诚信环境

联社要结合“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创建活动”,围绕“为了金融环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请求政府加强舆论导向,争取地方各部门、各村组干部积极配合信用社的催收工作,在宣传上保持口径一致;同时,重点争取各村组干部的支持,各村、组干部各负其责,做好对本村、组的村民宣传解释工作,由联社统一印制《农户重建贷款如何结息》、《如何归还农户重建贷款》等宣传资料分发到户。第二,联社可向市委、市政府申请,与各级党政、村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农房重建贷款质量、

1 结息率、贷款的归还率、整体的信用环境优化纳入对各级党政干部、村三职干部的责任考核,定期向各村通报期其收息还贷情况,对达不到信用社要求的村实行信贷制裁。对工作开展好的村,信用社调高该村信用等级,积极为其创建信用村创造条件,在贷款利率、额度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第三,利用委托义务协管员的联系和配合,发挥内外部共管责任机制的作用,积极清收农房重建贷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第四,积极协调宣传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大公益广告投放量,安排电信、移动等按月批量发送短信,宣传有关政策规定,提醒农户及时还本付息,尽力防止道德风险。

二、强化贷后管理,做好按季结息

要切实加强贷后管理,首先是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并做好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借款农户进行了及时回访,了解农户贷款后在生活、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理顺关系,协助化解各种矛盾,积极为农户分忧;二是加强对农户的思想政治工作,讲清信贷资金来源于广大客户存款,扭转农房重建贷款可以不还的错误观念,使农户认识到贷款不还对自己及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三是协助、督促在家闲置人员外出打工创收,及早归还贷款,确保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

农户的家庭收入有限,必须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方能还清债务,如果等到贷款到期再来要求农户偿还为时已晚,按

2 季结息是让农户遵守信用减轻一次性还款负担的有效方法。为此,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按季结息宣传,要求信贷员把宣传资料发放到每一位农户手中;二是结合《什邡市农村合作联社存贷款营销及不良贷款激励办法》加强对信贷人员收息率、收息面的激励考核,针对农房重建贷款制订专项考核机制。

三、关注问题贷款,创新措施化解

通过调查,农户欠息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农户受灾较重,经济实力弱。受到地震影响,农户因灾建房,经济上压力较大,确实无力偿还利息。二是观望思想还普遍存在,靠国家减免核销的意愿仍然强烈。三是由于外出打工的贷款人较多,农民贷款修好房后,外出打工未归,信贷员催收贷款本息困难。四是贷款还款付息方式问题。农户已经适应利随本清的贷款方式,不能适应按季结息或按年结息,加上农民收入来源存在季节性,其主要收入为务工和种养殖业,绝大部分收入主要体现在年底,因此出现欠息情况。对此类贷款要实行分类管理、重点关注,一户一策、针对形成原因不同制定不同的清收方法及早进行化解,按照“按年还本、等额还息、延长期限、十年还清”的原则,在利息结清前提下对到期、将到期农房贷款办理“借新还旧”,期限最长不超过十年(与原订期限之和不超过十年),其贷款方式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积极开展贷款农户土地承包权、林权、

3 大宗机电设备、自有房屋抵押形式业务,确保农房重建贷款抵押落实;二是创新担保机制,大力开展农户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针对部份因建房质量、分配房屋纠纷等问题造成农户不愿意偿还贷款的情况,由政府出面协调解决农户实际困难,对确实无法偿还贷款本息的困难农户,由政府担保基金等额偿还。

要高度重视的是对农户自有房产的办理抵押登记,在目前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下,因涉及农房登记与交易制度创新,同时需要解决流转、抵押方面的法律障碍,联社要与土地管理、金融、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多个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政府统一办理其房产所有权证,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农村房屋,特别是农民的住房不能上市抵押的限制,在此基础上联社推出“农民房屋产权抵押贷款——万家春贷款”。以上对于什邡市农村信用社统筹兼顾践行社会责任,有效防范掌控信贷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第9篇:贷款催收外包业务风险及防范

个人消费贷款具有笔数多、金额小、客户群体复杂等特点,银行贷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信息量小,近年来,商业银行因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和外部信用环境差,产生了大量不良个人消费贷款,传统的清收方法耗时长,成本高,效果不明显,已不能满足清收需要,因此,部分银行将不良消费贷款外包清收。

一、当前外包清收模式及风险控制方法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自身提供的服务交由外部服务商的一种安排。目前银行外包清收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的品种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助业贷款、装修贷款、工程机械贷款等,清收不良贷款的范围主要是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当前的外包清收及风险控制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完整外包模式。外包清收的前台实施部门具体负责不良资产包的选定、外包公司准入、协议签署及执行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后台管理部门负责外包业务的监督、检查以及向管理层汇报等工作;银行决策部门负责制订清收决策,对外包业务风险及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外包公司作为具体清收机构,负责对不良资产调查摸底、风险排查和清收管理工作。具体风险控制过程如下:前台部门每天与外包公司进行账务核对,定期对外包公司实地检查;后台部门定期对前台和外包公司检查,针对清收工作出现的问题与潜在的风险,提出解决方案,指导、协调清收工作;管理层定期对外包业务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风险评价,并制订相应风险控制决策。

(二)部分外包模式。有的银行外包业务处于尝试阶段,发生的业务量较小。由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管理部门----零售业务部负责对外包清收业务进行统一管理,与外包公司签订风险代理协议,委托其进行前期调查,信贷人员与外包公司人员共同进行清收。

二、外包清收成效及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实施外包清收的银行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某银行个人不良消费贷款笔数多,金额大,贷后管理人员少,一个信贷人员少则管理几百户,多则管理上千户,每天忙于电话催收,根本谈不上实地催收,2005年上半年汽车消费贷款风险全面爆发后,该行贷后管理工作更是雪上加霜。2005年7月,该行对1028笔14967万元不良贷款清收和部分贷款风险情况调查工作实施了外包。截至2005年底,外包公司共清收压缩不良贷款7151万元,不良贷款回收率为4778%,并对5635笔可能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了风险排查,实行逐户催收,客户还款意愿明显增强。实施不良贷款外包清收政策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可以使银行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解决银行贷后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的问题。使银行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个贷业务真实性调查和实质性审查,加强准入关风险控制,规范个贷业务发展;二是节约了催收成本支出。某银行通过成本核算,认为与自身催收相比,外包清收节约了350多万元催收成本;三是利用外包公司具备的专业清收信息管理系统、清收手段和清收团队,可以对不良个人消费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和动态监测,加强了贷后监控和风险管理。

三、当前外包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风险 (一)外包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待加强。银行外包业务管理办法不够细化,缺乏立项、可行性研究、审批及执行监控等环节规定,特别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以及分析统计制度、执行监督制度、应急报告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如在准入执行程序方面,对外包公司的准入程序和标准定性方面的规定较多,定量方面的规定较少,在执行过程中主要依据经验进行形式判断,很难对外包公司执业能力进行有效评估,无法审视外包公司的服务质量。

(二)管理架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外包业务主要是按业务条线管理,实质性决策由前台部门完成,高级管理层不能及时全面深入了解外包业务风险状况。

(三)外包协议不够规范。目前实施的外包协议比较简单,特别是缺乏执行控制、质量控制、权利与义务控制等方面的细化规定。在外包过程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风险,只是进行口头约定,没有签署补充协议进行明确规定。外包公司不作为,容易引发违约风险;外包公司过度作为,容易引发法律风险;外包公司违规作为,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四)过度依赖外包公司,风险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在外包过程中没有向客户明示银行与外包公司的关系及其职责,一些外包公司以银行的名义开展业务,甚至采用非法手段对待客户,容易导致客户投诉银行,从而引发银行声誉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过度依赖外包公司对不良贷款管理,缺乏对具体清收计划执行情况的了解,没有对外包数据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统计,影响了及时、有针对性清收措施的实施和风险控制。

(五)外包清收资金控制存在风险漏洞。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外包公司没有在银行存放保证金或只存放少量保证金,与清收大量资金的工作职责不匹配。银行单方面依据外包公司反馈数据进行账务核对,没有与客户进行对账,有可能造成清收资金流失。有的外包公司在清收过程中存在收取现金情况,极易引发操作风险。

(六)客户资料保密存在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法规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外部人员透露客户信息,外包公司在工作过程中掌握大量客户信息,有的银行委托外包公司进行档案管理,部分外包协议没有对客户资料保密进行详细规定,存在潜在法律风险。

(七)大部分外包业务处于监管盲区。除外包营销外,目前我国银行监管法规体系尚无关于其他业务外包的规定,监管当局难以获得外包业务数据及信息,也无法对外包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影响了监管当局及时、全面、客观地对#外包∃业务的合规性及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四、外包业务引发的思考外包清收作为一种创新的不良消费信贷处置方式,在银行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外包业务的一些思考。

(一)哪些业务可以外包一般意义上的外包,是发挥外部服务商的比较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业务或外部技术型业务外包,如业务数据录入、软件开发等,但外包发展到今天,已经渗透到银行的核心业务或核心业务的重要环节,如有的银行将信用卡业务外包,有的银行将贷款的前期调查、贷后管理和不良贷款清收外包。国际上大多数监管机构对外包持开明态度,如香港金管局认为只要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能够把握业务风险,并且无损客户利益,就可以做出外包安排。我们认为,在适度的范围内允许业务外包,有利于补充银行当前人员和技术的不足,发挥外部服务商的优势,促进金融创新。

(二)应如何看待主动外包与被动外包外包的业务应该是银行能够掌控其风险的业务,相应地,银行在外包活动中应处于主动地位,开展外包之前应充分评估风险,外包后应进行有效的后评价。而目前部分银行在部分业务发展初期盲目追求速度,忽视风险管理,造成一段时间后风险集中暴露,而此时银行已经没有能力处置这些风险,只能被动地将有关业务外包。我们认为,应该鼓励银行通过主动外包节约成本,发挥外部优势。对银行由于无暇顾及从而被动外包的业务应给与更多的关注,要求银行在外包中制定阶段性外包计划,限期结束外包工作;严格实行外包资产封闭管理,不得随意追加;要查找风险集中暴露的原因,进行责任追究,防止类似风险重复出现。

(三)外部服务商行为是否应该纳入监管范围国际经验表明,将外部服务商适当纳入监管范围是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的保证。但各国对外部服务商延伸监管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欧洲部分监管当局将外部服务商纳入登记范围,香港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将外部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及执行情况进行报告。根据我国目前监管资源短缺、银行外包业务量占比较小的实际,建议尽快出台外包业务监管政策,要求银行将外包业务相关资料向监管当局备案,定期报告业务情况和风险控制情况,赋予监管当局延伸检查权,以便监管当局对外包业务风险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四)银行应建立什么样的内控机制防范外包风险

1、进一步完善外包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外包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覆盖所有环节和风险点,制订实施细则、操作流程、统计分析制度、监督制约制度和后评价制度。建立完善的外包清收组织架构,对外包业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外包过程中,要向客户明示与外包公司的关系以及外包公司的职责,及时了解外包公司具体计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外包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外包业务风险状况。

2、进一步完善外包协议,加强客户资料保密监控。制订具体的外包协议规范,细化执行控制、质量控制、权利与义务控制等规定。对外包过程中遇到的的新情况要签署补充协议,避免引发的违约风险和法律风险。外包协议要明确规定外包公司对客户资料保密职责,外包业务结束后要收回外包公司手中的客户资料,避免因外包公司泄密引发银行法律风险。

上一篇:教师干部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司法局现场会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