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范影子银行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防范影子银行(精选8篇)

如何防范影子银行 篇1

据报道,当前国内有一半以上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动。鉴于“影子银行”潜在的巨大风险性,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今年5月初,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第22次委务会议上指出,当前银行业面临三大主要风险,防范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信贷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这是银监部门第一次把“影子银行”风险提高到如此高度,这意味着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从目前来看,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但“影子银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使得其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比较大。而一旦发生风险,最终又必然会影响到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够仅靠监管,商业银行亦需要时刻警惕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传导性,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

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表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一、“影子银行”的前世今生

“影子银行”的概念4年期诞生于美联储年度会议,又称“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行为。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影子银行”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证券化机构,主要功能是将传统金融产品证券化;市场化的金融公司,主要包括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主要从事在传统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融通资金;此外,还有结构化投资机构及证券经纪公司。大部分业内人士都认为,“影子银行”系统的存在是此次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元凶之一,原因是由银行系统承担的房地产贷款被证券化之后,脱离了监管。由于影子银行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使得其潜藏较大的个性风险。个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虽然目前,中国尚无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出现,但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

随着2011年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流动性收紧,2009—2010年过度的信贷扩张也开始收缩。面对这种环境变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银行及个人,其信用无限扩张的冲动及滥用国家担保的信用体系并没有收敛,只是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由银行表内转移到了表外。尽管中国以证券化为核心的影子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但变异形式的影子银行体系却已经出现,包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房地产信贷产品及个人理财信托产品等。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银信合作”以及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

二、“影子银行”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子银行”是金融脱煤的必然产物。以银信合作为例,其中暗含着中国金融转型的合理内涵,在很大程度上,银信合作的本质是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型。转型的背景不仅仅是资金饥渴,更主要的是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红线压制与相应的利率市场化。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贷款快速扩张之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按集团或合并口径计算的贷存比已经接近甚至突破75%的监管红线。这也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月度贷款增长率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新增贷款额度有限,商业银行处于效率原则的考虑自然会采取优选法淘汰坏账风险较大的贷款,其中的一部分透过银信合作的途径转变成信托的资产。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发生在传统的信贷业务当中,另一方面也出现在信托产品领域。

一般而言,贷款的信用程度要高于信托的信用,或信托的偿债风险大于贷款的偿债风险。这决定了信托产品的利率通常会高于贷款,也使得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成为进一步约束商业银行贷存比的因素:伴随存款向信托资产的转移,分母减少必然导致贷存比提升。从贷存比红线压制到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再从信托产品的利率市场化到贷存比的进一步承压,这是一个循环。而且从银行自身的角度来讲,银信合作也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因素:一方面银信合作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利润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不断优化的贷款结构和相应的利率市场化确保了贷款业务基于地不良率的高收益。与此同时,由于“影子银行”很少受到人为干预反而十分灵敏,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流向、规模和兴趣所在,甚至是传统银行的有益补充。很显然,“影子银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影子银行”暗藏诸多风险隐患

虽然说,“影子银行”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扩张迅速,在缺乏监管的背景下,极其容易带来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1、规模巨大,扩张迅速 目前,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地下钱庄”总规模尚难统计,但“银信合作”的规模较为惊人。尽管为防范风险,银监会在去年一度叫停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并下发文件强化监管,但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规模仍达1.53万亿元。而央行的数据亦显示,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占融资总量的44.4%。这意味着所谓的银信合作、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已经逼近半壁江山。

2、影子银行与房地产、“热钱”等调控重点目标相结合

一方面,影子银行成为房地产资金来源的泄洪口。在前两年全国房价飙升、房地产行业融资总量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况下,政府决定通过减缩银行信贷发放来抑制房地产行业过热。但是,由于委托贷款、票据融资、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渠道依旧畅通,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出现了结构性变化,虽然资金使用成本上升,但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能与调控政策相抗衡。最新数据显示,房地产行业在今年1季度获得的资金总量,同比仍然增长了18.6%。值得注意的是,当期国内贷款只有3837亿元,同比增长4.4%,而自筹资金却高达7126亿元,同比增长了27.2%。其中,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体系的贡献最大。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与境外热钱相结合。由于收紧银根,内地企业转而到香港争取贷款的数目增加。最终的信贷控制集中在人民币贷款上,企业首先便转向外币贷款,当外币贷款无可贷,同时央行也开始转向涵盖了外币贷款的社会融资总量监控后,企业就把筹资目光从内地转向了海外。具体操作路径为:比如,一位港资企业老板在广州买了块地,准备盖楼,但他在广州设立的房地产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开发资金。由于今年银根紧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审批严上加严,像这类房地产企业不大可能从银行拿到贷款。那么他可以在香港汇丰银行存入1亿港元作为担保,然后由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向同样由他控股的一家物流企业发放1亿元人民币贷款,最后,物流企业以委托贷款的形式,通过银行把钱借给了他的房地产企业。

(二)带来多重风险隐患

1、影响宏观调控

当前国内货币调控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减少M2总值来抑制通胀,另一方面是通过限制信贷来防止投资过热。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活跃,使得货币调控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今年以来,央行收缩银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控制通胀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除了前期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以及近期国内缺电和南方大旱等偶然性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巨大的调控漏洞,即是“影子银行”的问题。虽然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曾多次造成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紧张,但市场上的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裕,使得央行紧缩性的调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央行数据,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额4.19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略超过3万亿元的总额,其中银行新增贷款2.2万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过理财产品投放的信贷增长大大高于去年同期,4.19万亿并未包括民间融资部分。从融资规模分析,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融资水平与2009年和2010年基本一致;如果延续现在的银行新增信贷、表外信贷和民间融资规模增长的态势,从全年的角度判断,可能会突破2010年14.27万亿的融资规模。很显然,目前央行货币调控面临着,一边收紧银行信贷;一边影子体系却在放水,使得调控效果大打折扣。

2、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除了影响宏观调控以外,“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还会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在低利率、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有限的资金主要流向强势大企业,中小企业所获资金甚少。为了维持生存,中小企业不得不以高得多的利率从财务公司、地下钱庄、典当行等影子银行借入资金。“影子银行”巨大的利差空间,又反过来诱使银行资金越过重重监管“曲线”流向影子银行。这一过程在使央行的数量型调控工具和价格型调控工具失效的同时,又使得央行“压低贷款利率,缓企业困难”的愿望落空,致使宏观调控效果扭曲。

3、将更多的主体捆绑在一起,加大风险的传导性及破坏性

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依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其中,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传导效应不容忽视。

四、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性 1、08年金融危机的警示

在美国经济繁荣起期间,影子银行设计出各种结构复杂的证券化融资产品,打包出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或投机者),其迅速膨胀的规模几乎能够与传统商业银行平起平坐。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表现脆弱,曾经傲视资本江湖的五大投行在半年内或被收购,或破产,或被迫回归商业银行;2/3的对冲基金倒闭,到2008年第四季度,资产价格的下跌和赎回使对冲基金的资产缩水一半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脆弱表现暴露出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首先是过低的自有资本金率,其次是产品及交易与基础资产状况脱钩。影子银行的个体性风险加上其迅速膨胀的规模,成为引发美国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银行模式的颠覆,是对传统银行体系的运作模式、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的金融创先。由于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希望用所谓金融创新来摆脱政府对信用无限扩张的监管,其潜在风险在影子银行产生与扩张过程中不断积累,最后导致美国2008年下半年出现金融危机,整个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崩塌。

2、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或使银行表外信贷风险上升

据业内估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约为7万亿,而2006年的时候才4000多亿。从数据上看,目前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才2.3万亿,由此可见银行已经成为私人资产管理的主力机构。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关的,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表外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额比重与CPI的走势密切相关,在通胀高企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银行的信贷控制通常会比较严格,因此银行会选择表外的贷款来绕开表内贷款的监管,而在通胀高企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也逐步减少了传统的储蓄方式,而越来越多地转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尽管目前表外贷款也被列入了监管层的注意范围,但由于表外信贷监管较为困难,预计2011年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将小幅上升至27.4%。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较低,不利于监管,而且,在通胀背景下理财产品要求的回报率又较高,一旦经济下滑,因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所带来的表外业务违约风险就会加大。因此,银行的表外业务在此轮经济回调过程中能否安全度过,还很难说。很显然,一旦经济下滑,风险最终将传导至商业银行。

3、监管层的持续警示

从近两年监管层的种种动作来看,影子银行所潜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

早在去年,银监会开始逐渐关注到银信合作产品作为资产证券化替代渠道可能带来的风险。2010年8月,银监会正式下文,切断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目的在于将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业务创新渠道,并一度引发系列连锁反应。但伴随着这些关注点的不断变化,银监会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充足率的要求开始水涨船高。尽管银行获得了比较充裕的缓冲时间,但银监会试图对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各种无法预知风险提前准备的心态已经暴露无疑。

日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当前风险形势依然严峻,要切实做好地方平台贷款清理、贷款新规实施、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等工作,特别强调对“影子银行”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做好银信合作表外转表内工作。

五、防控影子银行风险不能仅靠监管施压

目前,影子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而对于房地产放水口的房地产信托,银监会近期也表明了收紧的态度。据了解,银监会已经叫停了十家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我们认为,监管层为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很有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个体性风险,包括提高影子银行自有资本金充足率的要求、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说,当前银监会已经开始布局,此前已经要求银行及信托业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是加强外部合作,降低系统性风险,包括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机构的全球合作、加强对影子银行离岸经营的监管。

三是控制影子银行业务风险的其他制度安排,包括建立各国监管机构人员的国际培训体制、建立金融消费者保险体系,等等。

如何防范影子银行 篇2

一、何为影子银行?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经纪商、对冲基金、私人股本、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结构性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基金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等。可以这样理解影子银行的发展基础,传统银行有通过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交易转移表内资产风险、获得再融资并减少监管资本的要求。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利用传统银行的信用资产开发和创造新的金融投资产品,获得更多的高额利润来源。投资者需要更多的投资组合和产品,降低投资风险,追求更高投资、回报。因此,各方利益如链条般驱动着影子银行体系高速发展。

影子银行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通过资产转移、证券化职能既拓宽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盘活存量信贷资产,又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二)绝大多数产品以证券化为基础,从而获得融资、再扩张,结构复杂、证券化程度高;(三)杠杆比率大大超出了传统银行之间货币乘数效应,又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风险抵御能力;(四)其业务虽是银行附属部分,但并未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极大地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五)交易多采用场外批发形式,结构设计复杂,鲜有公开的、可供披露的信息。

二、影子银行的内在金融属性分析

显而易见,影子银行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类似于银行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而影子银行是否具备基本的金融属性,在金融市场中与其他参与者又有何种联系,这就需要对其内在的金融属性及其关联性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统银行发展模式受到冲击。

冲击的结果突出表现为由存、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逐步转变为证券化融资,即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传统银行藉此减少抵御风险的资本数量,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数据表明,影子银行体系曾创造了美国近一半的信贷规模。

(二)金融全球化趋势得到有力助推。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通过期限搭配、产品组合、资金融通、风险分散及资本收益可以达到更理想的状态,进而促进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

(三)潜在市场风险明显加剧。

可以设想,在影子银行所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更多资产的风险将被暴露,而宽松的监管又加剧了市场的脆弱性。

(四)系统性风险不断滋生。

目前,传统银行大量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未纳入表内管理,造成无需留存准备金、杠杆操纵和过度交易,加之宽松监管、资本逐利、跨境投资等,很容易让单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而资本的全球配置、高度的市场关联则使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五)监管体系的有效性和完备性受到挑战。

针对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并举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快速膨胀的影子银行体系、高杠杆操作和过度创新,监管上的不足在危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次贷危机背景下的国外监管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际上有五种比较典型的银行监管模式,分别是:双重多头化监管的美国模式、混业监管的英国模式、行政监管的日本模式、统一监管的新加坡模式和分业监管的法国模式。

(一)五种监管模式的共性特征:

一是坚持符合现有发展阶段、历史条件和政治体制的监管模式,如美国多头双重化模式契合该国社会运行条件,英国统一监管模式反映其强调自我管理、社会自律性较强的国情;二是坚持发挥第三方治理作用,如行业协会、交易所等,上述部门在欺诈行为监督、风险隐患提示、披露信息传递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充分重视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健全是外部监管有效的重要前提;四是坚持高素质监管队伍培养目标。新加坡尤为强调高素质监管队伍建设对监管效率和成效的保障。

(二)五种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可在监管当局、银行自我约束、市场纪律及国际合作四个方面阐述影子银行治理过程中美欧等国出现的不足和缺陷。

1. 监管当局方面

一是过分依赖市场的监管理念。危机的演变过程充分说明,国际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逐利本性,仅依靠市场力量,极易陷入一种资本趋利流动引发资产泡沫。二是监管体制落后于市场创新。从对影子银行治理与危机应对的结果看,现行的国际金融监管模式已远远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实践,对影子银行及其产品的监管则较为松散,甚至缺失。三是监管手段和应对措施失当。监管机构未提出明确监管与资本要求,也无法全面掌握经营及产品的准确信息。加之大多数影子银行产品交易无统一的交易平台或清算系统,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四是缺乏足够的监管经验。多数监管人员对新型结构性投资工具、衍生产品潜伏的风险隐患、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活动以及信用评级方法的缺陷等问题表现得不够专业和敏感,市场风险无从知晓。

2. 银行自我约束方面

一是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诸多大型金融机构存在的一人兼任董事长和高管的现象,极易滋生为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道德风险。二是内部控制机制不够有效。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过度追逐短期回报成为常态。薪酬结构顺周期性明显,风险缓释机制缺失。此外,监管部门对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业务活跃的大型跨国金融机构,也未制定更高的治理标准。

3. 市场纪律方面

一是市场风险预警机制缺乏。影子银行及其产品未设置最低资本要求,周期性的资本缓冲管理不足。从影子银行暴露的问题来看,市场纪律方面忽略了最低资本及资本准备要求、结构性工具的风险认识、表外风险敞口治理标准、杠杆比率指标约束。二是过度信任信用和评级制度。实务中,评级过程可能由于利益关系变为利益集团获利的工具。事实上,应鼓励银行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形成独立的判断。

4. 国际合作方面

跨境资金的流动渠道和流动规律尚无清晰界定,尤其是离岸金融中心、新兴市场国家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渠道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平台,造成了对影子银行及其产品在各国间流动的监管真空,国际合作效率不高。

四、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监管模式,即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负责对金融市场实施分业监管。总体上看,我国金融创新伴随市场化进程明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就影子银行发展路径分析,既有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分销国外产品,也有国内自身的创新,如部分商业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信用交易、贷款打包处置、理财投资计划等资产证券化业务。同美欧国家一样,无论是引进分销产品还是自主创新开发,都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新的保值和套利渠道,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也符合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遵从“把握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好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刘明康,2008)同样适用于我国。

现阶段实行的分业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监管的缺陷和不足:一是监管目标不够明确。成熟的金融监管目标应具体化,这与货币政策目标不同,而目前的金融监管目标仍具有综合性和多重性;二是监管独立性不足。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尚未享有较强的操作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各分支机构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制约;三是金融监管的措施不到位。指引较多、法律法规较少,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难度较大,而各类金融机构内控机制不健全、自律性组织作用有限,则削弱了监管的有效性;四是金融监管标准不一致。分支机构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检查和风险管理的标准不统一,监管尺度时松时紧,影响监管效果;五是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发展与创新。分业监管模式易造成政务不畅、政出多门等情况,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型银行发展,作为跨行业经营的影子银行产品又得不到有效监管,形成监管真空,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政策建议

反思影子银行体系,切不可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归咎于影子银行体系。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当然,在鼓励支持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方向与节奏,这就要提高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效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控制潜在风险,实现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持续完善监管体制,强化业务功能监管理念。

一是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二是适时实行新的监管体制,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实行集中统一监管模式。三是全面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对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采取功能监管的理念。四是积极突破传统监管模式,根据影子银行各项业务功能,如支付结算方式、资金运转渠道、风险控制方法等,及时制定新的监管规则,实现监管范围的全覆盖。

(二)加快健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管理层和监事者“三驾马车”,顺畅信息沟通渠道。二是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程序,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三是科学运用风险监控的评估、预警和干预方式,运用现代化流程管理,强化人员内控合规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四是尽快建立充分覆盖的行业组织和市场多元利益主体的相互制衡机制,充分发挥自律与约束功能。

(三)全面推进市场纪律建设,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做好包括监管行为、约束政府不当干预、新兴金融业务、外资金融机构等方面法律法规制定修改工作。二是完善公开信息披露制度,建立透明的金融市场环境,增加社会公众对影子银行市场规则、交易特点和收益与风险的认知。三是强化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针对影子银行产品的特点,完善科学的风险识别、报警和评估方法。

(四)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有效应对影子银行的负面冲击。

一是主动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部门、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双边及多边监管合作,杜绝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真空。二是通过国家之间双边协定、地区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等措施,真正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三是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稳健发展影子银行产品市场的整体思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低风险到高风险的步骤,循序渐进、有选择、有步骤推出相关金融产品。

影子银行:侏儒如何变巨人? 篇3

《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完成、且将在今年秋天以及其后不断更新的影子银行报告称,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初级阶段。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债券投资机构PIMCO的执行董事麦科尔克里提出。2007年,在美国堪萨斯城联储经济研讨会上,他将其定义为“一整套被杠杆化的非银行投资管道、载体与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则采取了列举的方式,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理财,以及产业、创业私募股权等投资基金,甚至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乃至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19种组织形式均界定为影子银行。

这些纷繁复杂的影子银行,在过去3年间急剧膨胀,并已成为地方融资平台、地产商、中小制造业企业的融资主渠道。中国社科院影子银行报告按照最窄口径计算,仅2012年的“理财+信托”的总规模,官方数据显示的是14.6万亿元,市场数据则为20.5万亿元,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如果按照海通证券的最宽口径,即前述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的定义计算,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28.8万亿元。

尽管利率市场化仍在稳步推进,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依旧受到管制。和上世纪80年代的商品价格双轨一样,资金这一要素价格亦一直存在计划和市场的双轨。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下称影子银行报告)执笔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室主任张明表示,尽管影子银行降低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效力,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风险,但是,中国式影子银行是金融抑制环境下的自发性金融创新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推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价格的调整。这有助于克服制度缺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缓解了宏观调控对企业层面的不利冲击。

“四万亿”逼大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报告显示,在2010年前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着云泥之别。

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发展始于2004年,至今已有9年历史。其中,2004年至2007年是理财产品的初创阶段,主要以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外币理财产品为主,年发行量不到1万亿人民币。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政府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还暂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控制,这导致2009年人民币贷款同比激增131%,达到创纪录的9.6万亿。

这使得75%的贷存比红线压力骤增。

中国农业银行一位人士表示,通俗来讲,即贷款不能超过存款的75%,“其中,大型金融机构上缴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就超过了20个点”,“75%是出于金融稳定性的考虑”。

贷款激增的压力之下,存款扩张就成为商业银行无奈的选择。影子银行报告显示,2009年至今,理财产品收益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高于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银信合作亦开始大行其道。

银信合作是银行透过信托理财产品曲线为企业提供贷款的方式。譬如,某企业如果需要贷款,可以将相关需要贷款的项目由信托公司“打包”处理成理财产品,然后经由银行出手给投资者。

2010年秋,巴塞尔协议3出炉,要求全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中国银监会据此作出规定:大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小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

前述农行人士称,历经“四万亿”,银行资产规模暴涨,资本充足率压力亦随之而来,“比方说,2009年购买一套100万的房产,自有资金为11.5万;2010年时房价翻了一番,自有资金的压力就将水涨船高至23万”。

彼时,中国金融界尚无资产证券化通道。即使是2012年启动这一改革,短期内依旧杯水车薪。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内部讲座时谈到:如果银行资本不够,原则上就可以收缩资产负债表,把贷款卖给另一家银行,德意志银行就是这么做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商业银行很不习惯。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最有效的是资产证券化,不是卖给另一家银行,而是卖给多个投资者,比如PE,养老基金,投资基金等。

周小川表示,中国的商业银行总是担心资本不够,从而不断扩张,“三天两头融资,你经济增长那么快,我贷款也得增长那么快”,“块头大的银行和政府说,我没资本了,你给不给,要不经济受不了。结果谁约束谁啊”?

2010年以来,中国股市与次级债市场迎来了银行增发股票与债券来补充资本金的浪潮。2010年和2011年,商业银行的IPO与配股的规模,大约占到2010年与2011年中国股市新融资规模的一半,股市亦因此连续低迷。在那之后,IPO闸门明显收紧。

在再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的前后门均受阻的背景下,透过理财和银信合作的方式亦可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比重。张明称,通过发行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并用理财产品资金池对外提供贷款,商业银行事实上完成了部分贷款从资产负债表内向表外的转移。通过银信合作,商业银行事实上完成了部分贷款从自身资产负债表向信托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转移。这两种贷款“出表”的过程都能够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金“出表”之后,已不受银监会和央行信贷合度的控制,也不再受到监管机构对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限制。通过此举,商业银行成功地实现了向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融资平台提供新增贷款的能力,进而避免自身不良贷款率的显著恶化。

“一方面,杠杆率非常高的部分地产商和平台公司只有‘借新还旧才能维系运转;另一方面,也只有不断地给‘存量输血,商业银行才能稳住自己的不良贷款率”。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表示。

凡此种种,商业银行在“四万亿”余波震荡之下,成为发展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主力军。

需求端嗷嗷待哺

天量信贷的另一面,却是需求端的饥渴难忍。

2009年信贷飙升之后,房价急剧上升,引发了2010年开始的对房地产业实施限贷限购令为主要手段的新一轮地产调控。房地产行业年度贷款增量在2009年与2010年达到2.05万亿与2.09万亿元的高峰后,在2011年与2012年仅为1.32万亿与1.37万亿元。银行贷款的收紧使得房地产开发商面临巨大的融资压力。张明表示,地产商对外部融资的旺盛需求是导致中国式影子银行在2010年至今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009年信贷飙升的投资浪潮的主力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同样开始饥渴。由于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资本金出资不实、财务杠杆过高、资金管理混乱的问题,以及收益率过低的问题,从2010年起,银监会与央行开始大力清理整顿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导致地方融资平台的常规融资来源趋紧。

然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大多为中长期建设型项目,一旦不能获得新增融资,这些建设项目就很可能沦为烂尾工程。因此,从2010年起,地方融资平台普遍存在的融资需求也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兴起提供了动力。

影子银行报告显示,地方融资平台参与影子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由银行理财资金与信托资金购买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二是由基础设施建设信托(基建信托)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新增融资。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行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2010年,相当一部分股份制银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都投向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甚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方融资平台。

除了房地产企业和平台公司,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海量存在亦催生了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在以银行融资为主体的中国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进行融资,导致其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此,中小企业对于能够提供相对合理贷款利率的中国式影子银行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在商业银行包装理财产品的同时,居民亦对其青睐有加。一方面,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理财产品迅速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出口。

快车道

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宛如麻将桌上的“三缺一”,等待的只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持续提高,达到21.5%的历史高点,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突破9%,银行间市场银根大幅紧缩,受存贷比约束,人民币理财产品成为银行负债吸纳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获得了井喷式发展。2011年全年共有113家银行发行24142款理财产品,共计1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5.78%;预计2012年共有120家银行发行30000款理财产品,共计20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7.64%。截至2012年11月末,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为7.61万亿元。

2009年以后,随着监管当局严格限制理财产品投资到单一的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开始快速发展,发行量从2008年48款上升到2011年7630款。其中,2009年,包含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在内的组合投资类产品仅有510款,占到当时整个投资类产品的比例为35.81%,到2011年,包含信贷资产和信托贷款在内的组合投资类产品达到3631款,占整个组合投资类产品的比例超过了一半。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信托资产余额自有公开统计数据的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一贯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截至2012年底为止,信托资产余额已经从2010年3月底的2.3万亿人民币,增至近7.5万亿人民币的规模。

也就是说,在仅仅3年内,中国信托资产规模增长超过3倍。其中,2011年3月的信托资产余额相比前年同期增长38%。2012年3月的同比增长速度更是大幅提升至62%的水平。信托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继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截至2012年底,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资产余额约93.72万亿元)之后,与保险(截至2012年底,资产余额约7.35万亿元)并驾齐驱的重要的非银行类资金融通渠道。

尽管从资产存量的角度来看,信托7.5万亿人民币的规模仅占银行业金融机构131.2万亿资产总额的约5%。但是,如果从新增信托项目金额这样一个增量的角度来看,信托业的发展速度和总体规模则更为惊人。

2012年,新增信托项目金额达到历史性的约4.5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而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在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即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约为15.76万亿人民币。影子银行报告课题组经过计算发现,新增信托项目金额相比社会融资规模的占比已经超过25%。换言之,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所获资金总额中,可能会有约四分之一和信托业息息相关。

存在即合理

影子银行的兴起,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不过是个催化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共识是,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产生实质上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一种金融创新行为。

如何防范农村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篇4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广泛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面临的基础风险之一。如何防范和应对操作风险,是农村信用社进行案件专项治理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防范和应对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

一、强化人本教育,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核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核心内容。因此,抓员工教育培训,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防范操作风险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工作。

(一)抓员工入口关。把好入口就把好了操作风险发生的源头关。一是招聘员工市场化。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按工种和岗位从社会人才市场上择优选录员工,确保招聘员工渠道的多样化。二是招聘员工多元化。农村信用社由于经营商品的特殊性,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这就要求员工应当是通才。三是招聘员工高标化。农村信用社员工招聘定位要高、起点要高,不能因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等束缚人事管理的思想和理念。

(二)抓业务培训关。一是对新入社员工,根据不同文化层次扎实搞好岗前业务技能培训,不能留空档和盲区。二是对现有员工,企业也要根据工种、岗位、文化结构,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搞好在岗培训。经过培训,员工要能清晰地知道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农村信用社内控规章对风险的控制和对违规操作出现风险的惩处,从而增强操作风险控制的针对性和约束力。

(三)抓职业操守关。一是加强职业操守教育,让员工清楚地懂得农村信用社的职业操守行为准则,知道操作风险的危害性。二是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行为准则观,增强其操作风险控制意识和自觉性。

二、强化制度建设,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根本。

(一)及时梳理修订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农村信用社已有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实施细则很多,但缺乏有效的整理修订。农村信用社应将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含各种执行登记簿)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清理,汇编成册,分发到各个层面的管理者、执行者、操作者。并迅速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以杜绝管理“断层”和风险控制“盲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产生。

(二)准确把握制度制定的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一是制度制定要统一规划,适用范围和对象要具体明确,确保执行效果。二是制度制定要科学严密,以形成固有的业务操作流程和权限,有效控制风险环节。三是制度制定针对性要强,并要进行周期性的论证、评价、修订,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保持制度持续有效和管理的连续性以及风险的可控性。

三、强化稽核监察,抓操作风险防范的保障。

(一)加强稽核监察队伍建设。一是有效整合稽核监察机构设置,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和内审稽核部门的职能作用,达到齐心协力,齐抓共治,有效防范业务操作风险和员工个人行为。二是配齐人员。农村信用社应按机构网点、员工经营管理水平合理配备稽核监察人员,以全面监控防范各网点机构的操作风险。三是加强稽核监察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其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加大稽核监察审计力度。一是扎实搞好常规稽核检查,加大稽核频率,增强稽核深度和广度,提高稽核效率和质量。二是积极有效实施专项稽核和重点稽核。要加强对案件高发单位和易发部位及可疑人员经办的业务的专项、重点稽核检查,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延伸检查,直至查清为止,达到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三是实行月度稽核会审制、季度稽核例会制。

(三)加大处罚力度。俗话说:“十案九违规。”违规就是风险。为防止风险案件发生,要务必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对稽核监察查出的问题,就要按农村信用社内部规章严肃处罚,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绝不能姑息迁就,养奸为患。

四、强化风险管理,抓操作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一是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部门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组建操作风险管理专门科室,落实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二是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诸如建立信贷管理、财务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保卫、人事管理等操作风险预警系统。三是建立操作风险暴露机制,防止有操作风险不暴露,或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四是建立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农村信用社要结合银监会制定的重大事件报告制度,制定操作风险报告细则,对发生的操作风险第一时间向决策层、管理层报告,同时报告控制操作风险损失的补救措施以及查处的进展情况等。五是建立操作风险分析通报机制。

(二)有效利用操作风险管理资源。一是积极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农村信用社工作实际,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高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二是积极运用银监会针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自主研究开发的非现场监管数据系统,组建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理数据库,及时预防、控制操作风险的产生。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利用农村信用社开发的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门柜业务操作系统软件,对所有网点机构实行实时监控管理,控制操作风险。

影子银行 篇5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一些功能正在被“影子银行”吞噬,而其所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也伴随着风险的上升。

“影子银行”往往披着四件外衣:一是具有监管套利性质的业务。二是监管相对较少的非银行机构。三是建立在金融创新基础上的新业务。四是以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及其隐含风险已引起监管层注意。前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将“影子银行”风险列为银行业当下三大主要风险之一。专家认为,“影子银行”趋于活跃正是缘于市场多元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金融监管和准入门槛过高。除了加强监管、设立风险防火墙,更重要的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推动“影子银行”阳光化。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认为,“影子银行”在不改变货币存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社会的信用供给。虽然它超出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视野,但如果禁止其发展,会付出丧失金融效率的巨大代价,甚至会逼迫更多资金转入地下。当务之急,是加快发展银行之外的多元化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尽量搞报备,不要搞审批,增强金融体系活力,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浅谈中国影子银行 篇6

一、影子银行的背景及概念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提出,后来又被称为 “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

万亿的融资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当然需要其他途径来满足,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融资需要时,企业就倾向于影子银行等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

在现行的金融大背景之下,资金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便是卖方市场了,市场利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顺应了人们对于所借出的资金更高回报的需求,使得存款大量向其转移,传统信贷规模逐渐变小。

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时势要求,是一种金融创新,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抑制。除了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弥补了现行财政体制中的一些小缺陷,例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影子银行直接连接了资本双方的供应和需求,促进了金融脱媒化,优化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不得不承认,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银行的不足,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活跃金融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因缺乏必要监管,影子银行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2011年初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这一时期非法融资日益猖獗,而究竟我国的影子银行和国外相比情况如何,对宏观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风险状况如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金融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影子银行的运行体系。影子银行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一是广泛的民间融资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儿科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同业代付六种,民间融资体系则相对简单一些,共有小贷公司、典当行和民间集资三种。

将影子银行体系梳理一遍之后,在脑中也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形象,发现身边的一些较为熟悉的钱财交易场所也可以归类于影子银行。可以看出,信息不透明、资金期限错配、高杠杆(注释1)、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影子银行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 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抬高借贷利率,危害传统商业银行,给货币政策(注释2)带来冲击,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影子银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在无形中抬高了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在正规商业银行很难贷到资金,为了企业发展,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是影子银行虽然借贷门槛相对较低,其高利率却让这些企业不堪重负,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进而致使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尽管影子银行利率较高,但却阻挡不了各方向其借贷,比起传统信贷,影子银行手续简单、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更加充分,这就减少了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尤其是小规模的融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损失盈利性来占取市场份额。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货币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节来实现的,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央行虽然能控制货币存量,却无法实现流动性管理,而在经济消费和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上就是流动性。由此看来影子银行的壮大不利于我国稳定物价,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影子银行自身的违规操作现象也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监管的相对滞后,我国担保业、信托业以及相对风险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相继出现违规操作的。尽管政府部门对包括担保业和信托业在内的金融监管和整顿从来没有停止过,违规操作依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影子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对委托人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在这一个小分支业务中,影子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将委托者和借贷者链接起来。受托金融机构在整个委托贷款过程中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管使用、协助收回这些中介过程,其所收取的手续费只是按照贷款额的固定比率计算的,贷款收回与否,与机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这样一来,银行只负责牵线搭桥,将贷款从委托者处借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借贷者,转手贷款。由于没有利益相关,贷款人是没有动力去收回贷款的,这样一来,所有的风险都落在了委托人身上。

三、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影子银行在国外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在中国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影子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研究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相关法令对影子银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影子银行或将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影子银行的存在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改变监管方式,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由针对机构监管向针对功能监管方向改革,这样既能有效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又能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的现象,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子银行的信息将趋向透明化。影子银行难以评估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经营的不透明性,因此要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设计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负责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以改善影子银行不透明对金融投资市场带来的影响。

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换。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多数业务借以银行理财产品、银信合作等形式为依托进行交易,是在传统银行上进行了改造和变通,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以资产表外化为核心。从欧美影子银行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是影子银行最好的道路。从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其将逐渐采用主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用以替代为商业银行提供通道业务。因此,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中介业务发展也将逐渐由银行表外业务为主导向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主导演变,最终加入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

注释1:杠杠在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乘号,在公司财务里,杠杆是指净利润变化率与总收入变换率的比值,对金融机构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除以权益资本来测量金融机构的杠杠率。

注释2:货币政策的定义是一定时期一国的央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

参考文献:①《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吉祥

②《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施懿文

③《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周莉萍

如何防范银行金融风险 篇7

1 加强制度管理。

在制度管理中, 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不断完善制度的关系。基层屡查屡犯现象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这其中除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外, 员工有章不循、敷衍了事也是一大原因。要加强对广大员工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新业务的学习, 加强思想教育, 这是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章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银行要以人为本, 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 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 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 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 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 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把好“进门关”, 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 要进行严格挑选, 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 防范操作上的风险。同时, 我们要根据业务品种的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变化, 对现在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与整合, 保证制度的明确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二是处理好严格执行制度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对那些不执行就会给银行带来不利因素的基本规章制度, 必须认真执行;对那些过时了的或与市场开拓相冲突、成为发展阻碍的制度, 必须加强研究, 在把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制度创新。

2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各级各专业的监督检查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对分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负责, 要经常开展大规模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大检查, 通过检查, 找出内部管理与案件防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并进行全面整改。同时, 通过整改, 要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 同时一并健全和完善审计规范制度, 使审计工作的重心向全面风险管理与综合经营管理转移, 要进一步倡导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 要由过去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方法。同时要不断提高内部人员素质, 以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 强化内部审计培训, 组织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 引入国外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 普及审计创新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奖罚机制。

处罚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既要纠正处罚不严、量罚过轻的软心肠, 又要避免以罚代管、一罚了事的简单做法。要真正建立起严厉、公正、公平的处罚机制, 违规必究, 处罚必严;要建立责任倒查制度, 对严重违规的, 除了要严肃处罚直接责任人外, 还要向上追究所在网点、专业管理部门负责人甚至是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注意处罚方法, 抓典型问题, 并要从重处罚, 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有效提高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 保证规章制度真正得到落实。要建立内控奖励机制, 改变目前罚多奖少的现状, 对那些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行为动态管理和防案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进行表彰奖励, 达到以点带面, 教育一片的目的。

4 建立有效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建立和完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 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通过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去实现快速、准确、合理的预测与分析, 给予内部控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终的决策支持。同时使管理层通过信息传导机制及时发现横向各部门, 纵向各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为此, 一是要强化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 使其准确及时地反映银行的经营活动, 遵循审慎的会计原则, 确保账表的真实性、完整性。二是财务会计部门应该利用信息频密的有利条件, 通过信息的鉴别、传递与处理, 发挥银行内部第一控制的作用。除通过完整的财务体系发现问题, 监督控制各项业务操作外, 还要重视事前的财务分析和预测, 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努力做到财务信息公开、透明。特别是已上市和即将上市的商业银行一定要建立定期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内容包括财务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重大信息;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在内容、方式、程序等方面都要逐步规范, 必须经获得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通过信息披露, 使银行的经营活动和风险控制处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 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文化

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是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 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

一是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 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 风险管理人人有责, 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二是银行要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 通过机制完善, 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 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 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以便银行高层能及时获取风险信息, 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 规避风险或者使案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银行要提高内控文化的科技含量。各银行在基层一线普遍推行的单人临柜、综合柜员制, 都需要电子化科学技术来加强操作风险的控制。通过计算机程序编制、设定权限指令, 控制超越授权的违规操作, 避免因为个人的疏忽而导致的业务失误, 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计算机系统强化对业务操作运行的实时监控管理, 构建全面覆盖内控关键环节的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借助计算机系统收集、加工、反馈风险信息数据, 为决策提供充分信息支持;同时, 加强信息技术运用自身风险防范管理。

摘要: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 金融风险广泛存在于每个业务领域和各种工作岗位。风险有大小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兴旺发达, 根本的一条就是必须牢记内控制度, 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 不折不扣的执行内控制度, 构筑起银行内部防盗, 外部防抢、防诈的安全屏障, 把内部控制与案件防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候念东.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再思考, 中国城市金融, 2004-3期.

[2]杨德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防范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金融, 2004-9期.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城镇化风险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城镇化 风险

2003年,某商业银行与某省签订了合同金额近五百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主要用于市区快速路网、河流水域综合治理改造、环境绿化综合治理、地铁建设、土地资源收购整理等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实现了两个“有机结合”:将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与土地增值收益有机结合,将基础设施融资机制与“经营城市”理念进行了有机结合。

1、城镇化金融需求分析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乡镇、县市集聚的过程,伴随着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新市民需要安居乐业。城镇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需要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农企业以及市、县、乡镇中小企业需要信贷支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的主体是:新市民、政府以及涉农企业和中小企业。其服务重点是:帮助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着重为新市民的就业、创业、居住、消费、理财等提供金融服务。为政府提供新农村建设贷款和城镇化建设贷款,支持各级政府在公路建设、城市水电气暖系统改善、城市垃圾处理、医院、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和基础建设方面的信贷需要。重点服务于当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支持特色产业做强,繁荣的实体产业是城镇化持久动力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开行城镇化贷款用途主要是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地方政府城镇化金融需求。

2、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

城市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化。城镇化发展所需资金是巨额的,除了国家拨款之外,政府极有可能持续“土地财政”。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走“土地财政”这条路越来越难,因此地方政府借债就将成为一个大问题。

“土地财政”可能会越来越难,那么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城镇化建设贷款风险?

3、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

过度城镇化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银行信贷资金进入可能会加剧形成城镇化泡沫,“土地财政”带来的收益可能不够足额还贷,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因此,商业银行应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审慎进行目标城镇(项目)准入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3.1、产业支撑情况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化水平)相适应,水到渠成,比较合理。商业银行应支持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不介入缺乏经济基础、无实体支撑的土地城镇化。具体做法就是综合、动态衡量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信贷资金的介入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资金短缺问题。通过短期内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直接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建筑、建材、房地产、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单一从事政府指定项目的办事机构,财政人均可支配财力和建设财力大幅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3.2、城镇化规划是否科学、完善

各级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地”是指区域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结合国家整体战略制订适合本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利用本地区的竞争优势,深化这些优势进行城镇化。

城镇发展要有科学完善的规划,建设规模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预计的增长潜能相适应。目标城镇(项目)定位要明确,管理思路清晰。银行应重点支持特色城镇化(项目)。“特色”主要是指城镇(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文化、技术等优势,强化该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比如特色种植业等。

3.3、地方政府管理能力评价

无收益基础设施贷款还款来源主要是土地增值收益。各级政府“经营城镇”开展城镇化如同经营企业,企业经营有好坏,“经营城镇”有成败。“土地财政”以及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依靠的是城镇化良性发展。因此,除了考虑当地产业支撑情况、城镇化规划之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管理能力。

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目前并没有官方的界定,而目前国内城镇化过程中一些过热的苗头,大多是因为对城镇化没有正确的理解。界定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工作中的职能,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欧洲国家城镇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之一就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在目前,各级政府对于城镇化工作职能界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需要综合考虑地方政府的管理能力。

3.4、环保

两会期间,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谈PM2.5治理时谈到“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环保方面的较少开支,食品、药品使用突破道德底线的原材料,都可以使得企业轻松获得低成本的绝对竞争优势,如果监管不到位,在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下,形成行业性的产品质量下滑。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频繁曝出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利益。政府应着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得企业良性发展,企业良性的发展会为城镇化进程提供持久动力。

随着民众对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监管和处罚力度会逐渐加强。对于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而言,需要评价城镇(项目)环保、质量保障等因素。

4、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服务城镇化,需要坚持创新驱动。以主动创新、持续创新适应城镇化建设多层次、多元化金融需求。在金融创新阶段应进行风险预估,新产品投放后应注意进行风险评价。商业银行城镇化金融创新大体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渠道创新,一种是产品(业务流程)创新。

上一篇:搬运合同模板下一篇:安全生产宣传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