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1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2013年06月26日 08:16:31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权威访谈

新华社北京6月25日电(记者张旭东 王宇)受多重因素影响,近期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出现大幅上扬现象,社会各界对货币市场运行情况高度关注。

当前市场流动性怎样?中国人民银行将如何调控市场流动性?针对市场关心的问题,新华社记者25日采访了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

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这位负责人称,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物价形势基本稳定。前5个月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较快。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

他说,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需求,若保持在1万亿元左右则比较充足,所以总体看,当前流动性总量并不短缺。

央行已提供流动性支持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近日央行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已回稳。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的消除,预计利率波动和流动性紧张状况将逐步缓解。

下一阶段,央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同时,也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的实际状况,积极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创新工具组合,适时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平抑短期异常波动,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市场稳定,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造良好货币条件。

央行表示,大型银行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稳定器作用。重大突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央行。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维持货币市场的整体稳定。

五大原因导致近期市场波动

这位负责人介绍,有五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影响了近期市场流动性。

原因之一:贷款增长较快。由于6月商业银行面临半年末考核和信息披露,“冲时点”较为明显,最近贷款增长较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增加较多,对自身流动性产生压力。

原因之二:企业所得税集中清缴。5月底和上周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财政存款增加也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减少。

原因之三:端午节假期现金需求。由于端午节假日之前现金需求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原因之四:外汇市场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外汇贷款较多的商业银行需要购汇,占用了人民币流动性;同时,银行购汇较多增加了外汇市场需求,外汇市场的供需相对平衡,也减少了央行购汇注入流动性的因素。

原因之五:补缴法定准备金。按照规定,每月5日是一个新的考核时点,金融机构须根据上月末的一般存款余额缴足准备金。由于今年5月末金融机构存款大幅冲高,5月31日一般存款较5月20日增加约1.4万亿元,使得金融机构因补缴法定准备金又冻结了一部分流动性。6月以来金融机构信贷增加比较多,比较急,预期6月末存款“冲时点”现象还会出现,这势必进一步加大机构补缴准备金的资金压力。

“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造成了近期货币市场利率出现上升和波动。”这位负责人说。

市场传言商业银行违约系谣言

除了上述叠加因素外,这位负责人也直言,近期市场也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一些市场谣言也加剧了市场恐慌。

据了解,上周伴随货币市场利率的攀升,市场谣言四起,如某银行与某银行之间出现同业存款违约、某国有银行违约等虚假传言,这也不排除与近期一些境外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市场操作行为有关。

由于近期商业银行对流动性管理未能高度重视,对流动性状况的预估不足,流动性管理措施不到位,加剧了流动性和利率的波动幅度。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加大。总的看,这是暂时现象,一些时点性因素会逐步消除,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是适度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出现支付问题。

适中流动性利于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

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在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适中的流动性水平,这有助于抑制今年以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扩张较快的势头,为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商业银行要做好三项工作

央行强调,商业银行要继续加强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流动性影响因素的研判,正确估计流动性形势,沉着冷静应对流动性波动,避免非理性行为,保持日常流动性合理水平。

二是要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按宏观审慎要求,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合理把握一般贷款、票据融资等的配置结构和投放进度,谨慎控制信贷等资产扩张偏快可能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加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防范。同时,要按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要求,在保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的同时,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严肃交易纪律,维护良好市场秩序。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报价行要严格按照报价准则理性报价,并切实履行报价成交义务。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和货币市场成员要自觉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真实报价和交易,严禁虚假报价误导市场。对发生此类问题的机构将予以严肃处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必要性[1]

流动性被视为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商业银行的安危存亡,对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都至关重要。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因客户挤兑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并迫使大批商业银行清盘,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衡量方法[1]

(一)财务比率指标法

又叫流动性指标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表的有关数据,计算流动性指标,用以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的预测方法。

1、资产流动性指标

(1)现金状况指标(Cash position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2)流动性证券指标(Liquid securities indicator)。(与流动性正相关)

(3)净联邦头寸比率(Net federal posi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4)能力比率(Capacity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5)担保证券比率(Pledged securities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2、负债流动性指标

(1)游资比率(hot money ration),又称为热钱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2)短期投资对敏感性负债比率。(与流动性正相关)

(3)经纪人存款比率(Deposit brokeage index)。(与流动性负相关)

(4)核心存款比率(Core deposit ration)。(与流动性正相关)

(5)存款结构比率(Deposit composition ration)。(与流动性负相关)

(二)市场信号指标

1、公众的信心

2、股票价格

3、商业银行发行债务工具的风险溢价

4、资产售出时的损失

5、履行对客户的承诺

6、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

7、资信评级

商业银行流动性预测[1]

1、资金来源与运用法

基本步骤为:

(1)存贷款趋势预测。

(2)存贷款季节性因素预测。

(3)存贷款周期性因素预测。

(4)存贷款预测值为趋势性存贷款、季节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之和:

存(贷)款预测值=趋势预测+季节性因素+周期性因素

(5)流动性需求预测=贷款变化的预测值+法定准备金变化值-存款变化的预测值

2、资金结构法

该方法根据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高低,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同时根据银企关系,确定新增合理贷款数额,这两项合计构成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总的流动性需求。

在这种方法中,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其他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游资负债。

(2)易变负债。

(3)稳定资金。

根据上述三类负债的稳定性程度,相应提取不同比例的流动性准备。例如,对游资负债提取95%的流动性准备,对易变负债持有30%的流动性准备,对于稳定资金持有不超过15%的流动性准备。这些比例的确定大多根据经验掌握,并非千篇一律。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则负债流动性准备公式如下:

负债流动性准备=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

在贷款方面,根据目前盛行的保持客户关系原则,商业银行应尽量满足客户的合理贷款需求,以建立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估计最大可能的新增贷款额,并保持100%的流动性准备。商业银行的总流动性需求公式如下:

流动性总需求=负债流动性需求+贷款流动性需求=95%×(游资负债-法定准备)+30%×(易变负债-法定准备)+15%×(稳定资金-法定准备)+100%×预计新增贷款

3、概率分析法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可借助数学中概率论有关方法来分析其流动性状况,这种方法便称为概率分析法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原则[2]

银行管理人员对流动性需求作出准确的预测后,就面临着如何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决策问题。商业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一方面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流动性资产与负债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针对特定时点上的流动性需求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决策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进取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是依靠收缩资产规模和出售资产,而是通过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进取型原则。按照进取型原则进行决策时,关键是看借人资金的成本是否小于运用其所获得的收益。采用进取型原则有利于银行业务扩张,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主动负债筹集资金受许多因素影响,在市场资金供给紧张时,筹资成本增加,或者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二)保守型原则

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银行管理者不采取主动负债的方法,而是靠自身资产转换、出售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这称为保守型原则。运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由于银行的资金调整、转换不受或少受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在不确定的资金需求增加时,可以较可靠地通过内部资金调整来补足流动性,安全可靠且风险较小。但是,运用这种管理原则,银行付出的成本代价较高。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银行在资金市场上融资难度往往较大,故多采用这种原则进行流动性管理。

(三)成本最低原则

流动性缺口的满足应以筹资成本最低为原则。流动性缺口的满足,不论是以主动负债方式还是以自身资产转换方式,都必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成本最小化是最优方案选择的基础,银行可以在对未来流动性需求以及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利率走势预测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筹资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确定一个最佳方案。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1.流动性缺口客观存在。从商业银行近年来经营的实际情况看,流动性供给无法充分满足流动性需求,客观上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速度,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3.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标准衡量,合理的资产形式及其结构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资产形式单一的问题,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受合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流动性较差,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高占比,必然限制了整个资产的流动性。

4.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素,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使得占全部资产较大比重的信贷资产缺乏流动性,从而影响了资产的总体流动性。

5.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目前各商业银行流动性负债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大了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来源于两个方面:负债方和资产方。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变现资产或者被迫以较高成本融入资金来满足负债持有人即时提取现金的需求;资产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是指表外业务的贷款承诺。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分析由负债方引起的流动性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不相匹配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即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存款、同业拆借、央行存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和发行金融债券等,其中具有短期性质的存款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贷款、贴现、证券投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构成中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贷款以盈利性较高的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当市场发生突然变动,客户大量提取额度的情况下,如果其它要素不变,银行便很难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资产变现而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从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为银行流动性保持是一个在时间上连续的过程,现期的资产来源和运用会影响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和供给,靠短期拆借来维持流动性只能产生恶性循环。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

1、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的影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资本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从市场规模还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来看,股票市场都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主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股市的发展还很不成熟,经常大起大落,当熊市转为牛市时,大量的短期性银行存款便从居民的存款账户上转到居民的证券账户,使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激增,在流动性供给不能相应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而在牛市转熊市时,银行短期存款大量增加,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而且这种存款很不稳定,易带来流动性风险隐患。

其次,众所周知,我国的新股发行一向一本万利,因此常常获得超额认购。许多企业和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在新股发行时将大量资金在企业存款账户和证券公司间来回转账,随着股市的大起大落,来回转账既造成了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又扩大了流动性负债的波动性,使银行流动性风险增加。

第三,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企业的融资方式,那些经营良好、效益突出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纷纷改制上市,从证券市场吸收资金获得发展,而这些企业很多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贷款对象,当这些企业改变融资方式,资金需求从长期性贷款需求转向短期性的周转性贷款之后,从总体上说,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市场化将对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理财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例如,当预期利率要下降时,为了减少财富的损失,此时居民储蓄存款会相应增加,而贷款则会因为未来成本的下降而转为在未来进行,此时贷款需求减少,这时银行一般不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当居民和企业预期利率上升时,为了减少未来融资成本,现时企业的贷款需求会突然放大;而居民的储蓄意愿会向后推迟,造成银行的预期资金来源减少,从而造成银行流动性供给不足,产生流动性风险。此外,当银行存在资金利率缺口时,利率的变化将会对银行利率资产和负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3、经济过热发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开始加速发展,投资需求旺盛,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等行业呈现出过度投资的迹象,除少部分资金外,绝大部分投资资金都来源于银行信贷,信贷资金大规模集中于几个行业的发展,中间孕育着很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行业进行周期性调整或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银行的呆坏账必然大量增加,资产遭受严重损失,从而资产流动性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此外,在经济高涨时期,央行将会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规模下降,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上升,主动性负债的能力受到削弱,从而负债的流动性下降,也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防范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对策

1.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① 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②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

③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2.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①优化储备资产结构,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根据资产的流动性,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配置各类资产的数量,确定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建适宜的资产结构,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防线。

②降低信贷资产,提高非信贷资产比重。力争使债券投资等非信贷资产占比逐年增加,保证债券投资每年以3%~5%的比例递增。

③增加贷款总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要逐步提高票据贴现、质押贷款的比重,增强信贷资产的变现能力,同时,由于资产结构固态化严重,因此,各商业银行必须着力盘活存量,压缩不良贷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放贷机制,确立贷款的保障和补偿机制。

④ 抓住公开市场业务的新机遇。由于公开市场业务为银行提供了方便、迅捷的融资渠道,从长远看,公开市场业务的发展、成熟必将带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带来更多的便利。

3.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

①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

②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

③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4.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①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

②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对风险警情指标的预测,银行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状况,确定风险警况。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排除警情,使流动性风险减至最低程度。因此,探寻警源是预警系统的重要程序。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2

一、流动性风险的来源

(一) 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错位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简化来讲就是吸收存款, 将流动性低的存款转化为流动性高的负债, 赚取中间利润。而银行为了能获得高额利润, 通常会倾向于发放利率高的长期贷款, 而存款期限大多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假设在一段时间内, 银行发放大量长期贷款造成资金空虚, 而恰巧因为某些原因客户需要大量提取现金, 这就使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客户的要求, 不得不以其他形式 (如变卖资产, 高价购入负债等) 来获取资金以满足客户需求, 银行因此承担了巨大的经营成本, 同时如果不能及时地筹集资金, 将会使银行陷入信用危机, 一旦客户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提款的“羊群行为”将把银行推向破产的边缘。

(二)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动

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工具有三个, 他们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工具都是通过控制市场内的货币供应量来控制流动性。

(三) 市场利率的变化

市场利率是资金借贷成本的最直接反映, 过高市场利率时会产生“金融脱媒”现象, 即资金绕开银行直接输送到贷款人手中, 银行的利润将受损, 而目前我国民间借贷以迅猛的速度发展, 这给银行经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市场利率相对较低, 银行大量发放贷款, 一方面会造成资金流出过多, 引起支付风险, 一方面增加了坏账呆账的可能性, 所以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是显著的。

(四) 金融市场发育程度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变现资产和筹措资金的能力。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起步较晚, 发展缓慢, 加之国家操控的存在使金融业存在很多弊端, 所以当银行出现风险时, 想在短时间内在金融市场上变现资产和筹集资金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依靠政府的救助和担保, 所以在未来的金融改革中, 对金融市场的改革应放在首要位置。

(五) 其他因素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 使得某些因素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引起流动性风险的爆发, 但也绝不能忽视其存在, 如外来资本的冲击, 国际汇率的变化, 战争的爆发等等。

二、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在我国衡量风险的传统指标的基础上, 加入巴塞尔协议规定的新指标, 同时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和与银行中层人士的探讨, 根据银行的安全性, 盈利性, 流动性三性原则, 初步从资产, 负债, 资产负债的关系, 盈利性和安全性五个角度筛选出30个指标。分别为不良贷款率, 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率, 逾期贷款比例, 单个贷款率, 现金资产率, 流动资产率, 同业拆借净值率, 拆出资金率, 拨备覆盖率, 交易性金融资产率, 超额备付金率, 贷款率, 拆入资金率, 存款变动与存款余额比率, 存款结构率, 定期存款额变动率, 活期存款额变动率, 核心存款与总资产的比例, 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比率, 流动比率, 存贷增长率, 资本充足率, 存贷比, 流动负债依存率, 易变资产率,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比例, 资产收益率, 产权比率, 资产利润率, 成本收入比。

由于指标数量较多, 难免有重复, 多余和无意义的指标, 所以运用系统化聚类分析剔除相关性强的指标, 从上述的30个指标中筛选出10个代表性强的流动性风险指标, 以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14家商业银行2013年的年报数据为样本, 再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原始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 结果可以得出, 初选的指标在R型聚类分析后分为10大类, 根据相关系数原理, 系数越大代表性就越强, 在每一大类里选出相关系数最大的指标, 删除其他指标后最终得出10个指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 流动比率, 存款结构率, 存贷比, 拨备覆盖率, 流动负债依存率, 易变资产率, 存贷增长率, 活期存款变动率,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比例。

通过变异系数法对新指标体系赋予权重, 求出变异系数及权重, 再通过对流动性风险影响程度大小排序, 得出最终结果如下表1。

三、流动性风险综合计量

通过上述计算得出的新指标体系, 对指标体系赋予权重, 重新排序后发现,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与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比例, 存贷增长率, 活期存款变动率等指标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大。依据该指标体系对14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 根据变异系数法得到各个代表性指标, 将各指标数值与其对应权重相乘, 可得到14家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结果, 具体评价值见表2的第2列, 将评价值进行排序, 具体见表2的第3列。

四、结论

通过系统聚类以及变异系数法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子的确定, 得出的结果与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经济状况基本吻合。14家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结果排序依次为:兴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民生银行。

最后, 通过综合计量值和各个银行间的对比可以得出哪家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相对较高, 对银行经营监管起到警示作用, 通过细分的五大类指标体系可以帮助银行发现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来源, 从而针对源头制定解决方案, 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Consultative Document, International of 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 2009, (12) .

[2]梅向东, 裘骆红.全面构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解读[J].中国金融, 2010, (01) .

[3]郭韵.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状况的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界, 2009.

浅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篇3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概述及其产生的根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概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大小决定了商业银行应变能力的高低。但过大的流动性同时也会带来银行收益的降低,所以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点就是如何在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保持平衡。测量流动性,从理论上看,考察银行“储存”的流动性,即流动性资产,是指可用来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类资产,通过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计算测量;另一方面.考察银行“购买”流动性的能力,即流动性能力在需要时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内,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它的计算涉及到银行本身的声誉、实力等因素,很难进行数量化的测量。我国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是流动性资产的相对过剩,可以通过存贷差来测量,截至2006年4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达到10.05亿元,比2005年初增加了3.62万亿元。进一步说就是大量的可用于放贷的存款资金沉积在银行系统内部的过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

1、信贷配给的不合理和信贷供需市场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银行信贷为核心、间接融资为主体的社会融资体系,商业银行也相应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主体,其行为特征虽经多年改进,仍具有显著的信贷配给倾向。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环境已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大中型企业因产能过剩而不得不减少了贷款需求;中小及民营企业急需资金注入,但各金融机构还基本停滞在只见政策,不见落实的消极状态;中央银行为解决“宽货币、紧信贷”问题,促使商业银行有效融入信贷市场,相继推出了企业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等业务,一大批优质企业陆续退出商业银行信贷市场。流动性不能通过主流的信贷渠道释放,造成了流动性过剩。因此,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长期以来信贷配给的必然反映,也是信贷供需市场转换期间的相对过剩。

2、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金融市场不完善,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少

目前,我国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就债券市场而言,企业可以通过交易所市场购买债券,却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居民所能投资的途径有限,只能在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柜台购买债券。至于股票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转型时期,股市经历了2001年以来长达4年的低迷,其间居民投资股市信心严重不足。在投资渠道少而又少的情况下,大量的闲置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导致银行的储蓄存款大幅增加。证券市场无法起到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闲置资金的作用。大量的存款资金沉积在银行系统内部从而造成了流动性资产的相对过剩。

3、企业信用缺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过剩,主要根源于银行贷款能力的低下,是大量本来应该贷放的资金而未能贷放出去,银行自然要承担其责任,但不是所有的责任。这也是由于企业信用缺失,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银行不敢轻易放贷。贷款是银行与借款人双方在资金融通上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银行是处于弱者的地位。尽管银行在授信前中后的尽职调查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借款者会尽量隐瞒负面信息。银行贷出去的钱,可能换回来的只是一份将来按期还本付息的承诺。

4、资本充足率约束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导致贷款增长缓慢

由于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日益规范和严格,8%的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考核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硬约束,商业银行为了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资本来源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靠控制贷款规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慎贷行为。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增长水平的影响

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形势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产能过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流动性过剩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经营表现,但实际上,两者联系非常紧密。要解决流动性过剩。提高收益率,需要大量放贷,这会加剧产能过剩,不利于经济增长;而要解决产能过剩,必须减少贷款,反过来,又会加剧流动性过剩,两者是此消彼涨。随着商业银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中长期内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将得到缓解。资金的相对过剩其实也是资本积累的表现,资本数量决定了产出的水平,资本积累对长期产出增长率没有影响,但是决定了经济增长水平。资本积累增加,产出增加到新的更高的水平,经济将经历一段正增长时期。直到经济到达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因此,从中长期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相对过剩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对银行资产配置的影响

公司的资本结构是税收利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权衡。这种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导致最优资本结构。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对公司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不是财务困境本身的风险降低了公司价值,而是与其相关联的成本降低了公司价值。过去,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财务困境成本较高,商业银行没有富余的资金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收入来源单一,不利于商业银行盈利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商业银行面对流动性资产的相对过剩。财务困境成本下降,有充足的资金,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合理化。富余的资金对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资金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资金使用具有逐利性特征。鉴于资金闲置、收益不及成本的压力。迫使商业银行加强筹资市场分析,强化成本管理,主动调整存款区域、客户、品种结构,以达到降低筹资成本、增加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为消化富余资金,就可能放松条件发放贷款,从而形成和积聚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否则将面临着新的风险,不利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提高和优化。最终将导致更大的系统风险。信贷管理及有效的信贷规模控制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可

持续竞争和发展实力的必然选择。如果银行迫于流动性过剩和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的压力,在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的情况下,过度信贷投放,则可能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信贷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银行加强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能够加快我国银行贯彻《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要求,与世界银行的管理和发展接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

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将损失资金的时间价值而增加资金的机会成本,因为过多的流动性给商业银行的资金营运和盈利能力带来严峻考验。在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的情况下,银行流动资产收益率下降,经营压力加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流动性资产过剩,又有利于加强流动性管理。资金富余,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充足的流动性。可保证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为经营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可以灵活投入各种短期的货币市场,可以将流动性管理从被动管理变主动管理。在充分认识到流动性过剩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双重影响下,商业银行必须权衡资金的持有成本和资金使用所带来的收益以及资金使用的风险,积极寻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投资渠道以及获取资金和持有资金成本的最小化的途径,从而推动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一些建议

通过以上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分析,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和挑战,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性措施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1、推进银行信贷制度的合理化

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更多源于金融体系效率的低下,并不是实体经济投资需求不足。商业银行要积极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应该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外给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更多的有效渠道。比如小型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相比,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个人声誉、企业的资本状况和产品市场前景等企业信息,更有利于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能够为小企业提供低成本和更有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这也可以改善长期以来的信贷配给的不合理。

2、拓宽投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理财业

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大力发展基金、保险、国债等理财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创新。加强投资和保险产品的联动营销,通过各种资产管理产品吸纳、转移客户的部分增量存款,挖掘存款客户的衍生效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股票、企业债券等资本市场,鼓励和扩大企业通过发债方式筹措资金,培养机构投资者使之成为资本市场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全国债券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

3、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企业信用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诚实守信,加大对违约责任人的约束力度。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减少金融风险,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从而为商业银行运用资金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而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效率。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4

(六)应急计划。

(七)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

(八)跨机构、跨境以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九)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新业务和建立新机构之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中充分评估其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获得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同意。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及市场变化等因素,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运用适当方法和模型,对其在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进行分析和监测。

商业银行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模型时应当使用合理的假设条件,定期对各项假设条件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正,并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

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应当涵盖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以及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并充分考虑支付结算、代理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商业银行应当对重要币种的现金流单独进行测算和分析。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采用适当的预警指标,前瞻性地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一)资产快速增长,负债波动性显著增加。

(二)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

(三)负债平均期限下降。

(四)批发或零售存款大量流失。

(五)批发或零售融资成本上升。

(六)难以继续获得长期或短期融资。

(七)期限或货币错配程度增加。

(八)多次接近内部限额或监管标准。

(九)表外业务、复杂产品和交易对流动性的需求增加。

(十)银行资产质量、盈利水平和总体财务状况恶化。

(十一)交易对手要求追加额外抵(质)押品或拒绝进行新交易。

(十二)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

(十三)信用评级下调。

(十四)股票价格下跌。

(十五)出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

商业银行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流动性风险限额设定、调整的授权制度、审批流程和超限额审批程序,至少每年对流动性风险限额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

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进行监控,超限额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情况应当按照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进行处理。对超限额情况的处理应当保留书面记录。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并完善融资策略,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

商业银行的融资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分析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间段的融资需求和来源。

(二)加强负债品种、期限、交易对手、币种、融资抵(质)押品和融资市场等的集中度管理,适当设置集中度限额。

(三)加强融资渠道管理,积极维护与主要融资交易对手的关系,保持在市场上的适当活跃程度,并定期评估市场融资和资产变现能力。

(四)密切监测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等变动情况,评估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融资能力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融资抵(质)押品管理,确保其能够满足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日间和不同期限融资交易的抵(质)押品需求,并且能够及时履行向相关交易对手返售抵(质)押品的义务。

商业银行应当区分有变现障碍资产和无变现障碍资产,对可以用作抵(质)押品的无变现障碍资产的种类、数量、币种、所处地域和机构、托管账户,以及中央银行或金融市场对其接受程度进行监测分析,定期评估其资产价值及融资能力,并充分考虑其在融资中的操作性要求和时间要求。

商业银行应当在考虑抵(质)押品的融资能力、价格敏感度、压力情景下的折扣率等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抵(质)押品的多元化程度。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具有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和相关融资安排,及时满足正常和压力情景下的日间支付需求。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其承受短期和中长期压力情景的能力。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合理审慎设定并定期审核压力情景,充分考虑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特定冲击、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冲击和两者相结合的情景,以及轻度、中度、严重等不同压力程度。

(二)合理审慎设定在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并持续经营的最短期限,在影响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冲击情景下该期限应当不少于30天。

(三)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和市场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四)定期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实施压力测试;当存在流动性转移限制等情况时,应当对有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单独实施压力测试。

(五)压力测试频率应当与商业银行的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常规压力测试应当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增加压力测试频率。

(六)在可能情况下,应当参考以往出现的影响银行或市场的流动性冲击,对压力测试结果实施事后检验;压力测试结果和事后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

(七)在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以及制定业务发展和财务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必要时应当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上述内容进行调整。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程序和结果进行审核,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

第二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市场影响力,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确保其可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应急计划进行一次测试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

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各种情景。

(二)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三)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至少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负债方应急措施、加强内外部沟通和其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利影响的措施。

(四)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实施应急程序和措施的权限与职责。

(五)区分法人和集团层面应急计划,并视需要针对重要币种和境外主要业务区域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对于存在流动性转移限制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当持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其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优质流动性资产应当为无变现障碍资产,可以包括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出售或抵(质)押方式获取资金的流动性资产。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其流动性风险偏好,考虑压力情景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现金流缺口、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按照审慎原则确定优质流动性资产的规模和构成。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当对流动性风险实施并表管理,既要考虑银行集团的整体流动性风险水平,又要考虑附属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及其对银行集团的影响。

商业银行应当设立集团内部的交易和融资限额,分析银行集团内部负债集中度可能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防止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过度依赖集团内部融资,降低集团内部的风险传递。

商业银行应当充分了解境外分支机构、附属机构及其业务所在国家或地区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和金融市场发展差异程度等因素对流动性风险并表管理的影响。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5

摘要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皆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总结推动管理方法更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发展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一旦一家银行发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就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银行的安危存亡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稳定都至关重要

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流动性危机迫使大批银行倒闭清算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

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金融经济稳定威胁极大必须加以重视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流动性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流动性管理被商业银行视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点早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流动性管理又逐渐过渡到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流动性管理等几个阶段

1.资产流动性管理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多为短期资金所以银行的业务应集中于短期的、自偿性的贷款商业贷款理论提出了满足银行流动性与进行资金配臵时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与结构但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银行资金配臵过多的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贷款上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二是没有考虑短期贷款的偿还能力

也是相对的一旦遇到严重的经济衰退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无法收回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就是由于存户挤提和贷款无法收回而倒闭

(2)资产转换理论

1930年代大萧条后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资产转换理论开始流行这种理论强调银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保持一定的具有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为流动性需求做准备当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银行所持现金时可将这部分资产迅速变现以保证其偿付能力资产转换理论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对银行资金运用的限制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盈利性但也有其缺陷一是持有过多的流动性资产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发挥;二是变现流动资产的能力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最终也可能影响到流动性预期目标的实现(3)预期收入理论

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复苏发展,产生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长期性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取决于其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据此开发了中长期分期还本付息贷款预期收入理论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促进了银行业务多样化但也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在整个市场环境恶

化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

综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是和当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相关联的资产流动性管理战略是一种较保守的战略规模较小的银行通常实施的是这种管理方式

2.负债流动性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出现给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资金来源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一巨大的筹资压力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改变以往的以资产管理为主的流动性资金配臵策略而转向以负债管理为主的策略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强调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流动性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积极从事金融工具的创新开发开拓资金来源通过借入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减少流动性资产的储备量将资金更多的运用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

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提高了银行筹集资金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加了银行的收益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是负债流动性管理所依托的是货币市场而货币市场对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十分敏感一旦市场出现振荡波动银行

可能无法在市场上筹借到资金;二是货币市场对筹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也极为敏感当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并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时市场却可能不再愿向困境中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就可能演化成流动性危机

3.平衡流动性管理

从上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的分析中可看出前者储备流动性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后者依赖借入的流动性又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1980年代出现了一种折中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吸收了前两种管理策略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科学平衡流动性管理是一种相机抉择的资金管理方式要求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通过对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协调管理达到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和突发的流动性需求两部分对预期的流动性需求一部分以资产方式储备一部分可通过与往来银行或其他资金供给者事先达成的信用安排来解决;对突发性的流动性需求则由短期借款来满足期限远一些的流动性需求须加以规划在需要时可通过将部分资产变现来满足流动性也可通过主动负债如创新存款工具等方

法来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与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务的开拓、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式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增加盈利能力的、更加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式流动性管理已经成为实现金融经济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史建平:商业银行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6

银行理财产品专题研究:银行理财、流动性及银行业绩

2011年8月

银行理财产品现状介绍。预计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余额3万亿—3.5万亿元,11年新增理财产品平均余额8000亿-1万亿元。预计理财产品资产池中,30%左右是债券、30%左右是票据类,35%左右是信贷类资产,信贷类资11年增长平稳。测算表明,上半年理财产品利差在1.8%左右。

银行理财产品运作原理和驱动因素。银行理财运作原理是资产池和资金池的匹配,分别对应银行表外资产方和负债方。满足贷款规模以外的融资需求成为资产方迅速膨胀的主要驱动力;资金方主要驱动因素是负利率下理财需求和银行对存款获取等。理财产品收益来源于融资收益和期限错配收益。

银行理财产品对流动性影响。资产方,银行理财资产池提供的融资占新增银行表内外融资5%-6%,占新增贷款8%-9%。负债方,银行理财资金池具有类货币性质,快速膨胀会拉低M2/M1增速,预计今年对M2影响在1%左右;理财产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不大。

引申的一个问题:贷款等资产方规模控制是管不住流动性的。银行理财产品只是银行提供非贷款融资的重要通道之一。银行有很强的创新动力,有闲余资金,就会创造各种新通道,将资金融出去,获取融资收益。所以,银行负债端的可用资金规模对市场流动性影响更大。预计未来流动性监管方向:负债方管理,全资产业务管理。

银行理财产品对银行业绩影响。静态看,理财产品直接收入对银行业的营业收入贡献为2%左右,对净利润贡献在2.5%以上;同时还有其他综合收益。动态看,如果快速增长,高成本资金池对存款产生替代,对存量存款付息率压力,会对银行业绩偏负面。大型银行在理财产品上具有明显优势,其战略决定理财产品发展速度。

银行理财未来的判断。预计未来融资类的资产方增速会受限,银行有可能控制理财产品推广力度;预计理财产品不会持续膨胀性增长。日前对理财规范不会影响其对流动性的支持,在管理层容忍范围内;但未来难继续提供大规模融资支持;会出现新的渠道实现融资功能。对银行业绩而言,理财直接收益的增速可能放缓,对业绩影响不大。理财产品发展等于市场自发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以理财等金融创新为主导力量的我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绩负面影响是较缓慢和渐进的。

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 篇7

一、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现状

1.商业银行存贷差持续扩大。自2000年至今中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就一直呈现出一种逐步上升的趋势, 十年间存贷差增加了近6倍, 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8.7%。具体从前三年来看, 中国的存款增速分别为2007年16.08%, 2008年19.7%, 2009年28.2%, 基本快于或等同于同期贷款增速的16.16%、15.9%和31.7%, 至2010年8月末, 中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已至22.96万亿元高位, 占存款余额的33.45%。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还在持续扩大。由于存贷款增速的剪刀差依旧得到维持, 金融机构的贷存比由2000年的80.26%下降到2010年8月的66.55%,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每吸收100元存款, 大约只有66.55元转化为贷款投入实体经济领域, 其他资金则滞留在金融体系自身内部进行体内循环。这说明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上存在存款过剩和资金闲置, 又由于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过剩有超过90%集中在商业银行, 这就说明中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流动性过剩。

2.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偏高。200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将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62%调低到了0.72%, 而到2010年12月26日将法定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5%调高到2.75%, 这就使得这两种利率之间的差距拉开到2.03个百分点。在超额准备金利率下降的这种背景之下, 加上中国市场流动性的过剩, 诸多商业银行也就只能将自身的过剩流动性来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 因此较高的超额准备金率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流动性过剩的一种重要表现。

3.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高。从中国银行间的交易情况来看, 201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到2010年12月贷款基准利率被中国人民银行提高到5.81%, 同时存款基准利率也被上调0.25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从原来的2.5%升至2.75%。在这种存贷基准利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 从2008—2010年, 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还一直处于0.96%~3.84%之间, 其均值仅为2.14%;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04%~3.59%之间, 均值仅为2.17%。尤其在2008年11月以后, 二者持续较低, 一直在1.5%左右徘徊, 这种利率水平相对于在中国人民银行获得的超额准备金收益率要高一些, 但相对于存贷款利差而言, 商业银行将自身资产运用于这些方面所能获得的收益是相对较低的, 甚至低到了不能完全补足自身的负债成本的程度。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的成交量却很高, 在2010年8月就达到了20.94万亿元高位, 这个额度占当时中国金融机构存差的91.18%, 存款余额的30.51%, 这种交易的日均成交高达9 518亿元, 这可以说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多。

二、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1.现金需求比例的持续下降。随着中国电子货币与支付手段的逐渐更新以及其他各种金融市场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增加, 中国银行的现金漏损率在近几年开始逐渐下降, 其现金需求比率也在随之下降。中国商业银行M0占M2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 具体已从2000年12月末的10.89%下降到2007年末的7.52%、2008年末的6.92%及2009年末的6.26%, 到2010年8月末, M0占M2的比重仅为5.81%。现金需求比例的持续下降减少了中国的基础货币, 扩大了货币乘数, 这就导致了银行存款来源的增加。现金需求比率 (M0/M2) 的下降是造成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保持中国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地向中国货币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或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干预外汇市场。由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所投放基础货币的主体是商业银行, 这就使得巨额资金开始持续流入中国商业银行, 进而为其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截至2006年2月, 中国外汇储备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外汇占款已经由1999年年底的14 792.40亿元而持续增加到了2009年12月的193 112.47亿元, 在这短短十年的时间内, 中国的外汇占款竟然翻了将近13倍。截至2010年8月, 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中的外汇占款已经高达210 368.08亿元, 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期限内增长了8.94%。迅速增加的外汇占款已经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之状况愈演愈烈, 导致了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流动性过剩。

3.直接融资工具对银行信贷的替代。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的持续进行, 近年来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结构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短期融资券为标志的企业债券市场重新启动, 中国企业已开始向直接融资领域进发。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融资总量为10 413.51亿元, 较2001年增长711.79%, 截至2010年底, 证券市场已为中国2 000多家境内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平台。资本市场的这种发展使整个中国金融资产开始由单一银行资产向市场化以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直接分流了银行贷款。

4.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2009年, 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万亿美元, 较上年减少了13%, 经常项目顺差为2 971亿美元;2010年上半年, 经常项目顺差为1 265亿美元, 同比减少6%。虽然顺差规模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但各项顺差总额仍然巨大, 这与中国政府重视出口和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导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系列不够合理的政策导向导致了中国当前存在这种不够合理的贸易结构, 进而使得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攀升, 给银行的流动性过剩缓解带来较大压力。

三、处理好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 转变银行传统经营理念

1. 改变服务理念。

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深入发展, 客户对于银行的服务需求也开始日益多样化, 客户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许多更高的新要求, 集中表现为理财的新需要, 表现为多样化、综合化服务的新要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关注质量效益的这种经营理念相适应, 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理念应逐渐转变, 其营销的重点应由以前以产品为中心向为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银行的这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将助使客户获取更多的投资渠道, 这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自身流动性得以疏导, 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效益的目的。

2. 调整信贷投向。

客观地看, 信贷市场仍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在巩固传统信贷市场的基础上, 应重视培育消费信贷市场、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贸易融资市场这几个市场。中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抓住社会消费需求转型这一良好时机, 利用自身优势, 推出多样化消费信贷品种, 进一步加大消费信贷力度, 并根据各种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来专门设计问题处理方案, 并在风险体制以及业务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 保持中国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大力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市场的业务。

3. 拓展业务领域。

中国实行的是银、证、保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这种制度,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就没有发展空间。中国商业银行应抓住其自身营业网点密集的特点, 发挥各种优势来专门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不同企业、居民的非利息收入业务, 应该把开发中间业务的重点放在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资产管理以及国内保函、国内信用证等方面, 积极参与对外招商引资活动, 通过学习国际上许多成功银行的先进经验, 参与银行的国际化竞争。中国银行不断开发各种新的中间业务, 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拓展资金运用空间、改善收入结构, 来真正疏导银行内部过剩流动性。

(二)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应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放宽用汇自由度, 由国际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 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通过这种改革来分流中国外汇储备, 舒缓外汇占款压力, 来从源头上抑制中国流动性的这种增强趋势。中国银行还可以尝试推进外币远期、期货、期权合同以及货币互换合同的开发, 为商业银行规避和分散外汇风险提供有效市场工具。

在当前中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中国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以及渐进性的原则, 在确保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通过将汇率浮动区间的进一步扩大, 可以很好地利用中国当前的这种市场机制来调节外汇市场供求状况, 这样中国人民银行不必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巨额的基础货币, 进而收缩货币市场的货币总量, 来有效地处理好中国商业银行的这个流动性过剩问题。

摘要:近年来,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凸显。流动性过剩不仅导致资产价格激增和银行间过度竞争, 而且影响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现状、成因分析, 从转变银行经营理念和金融市场体系改革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流动性管理

参考文献

[1]吴克保.对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解释——基于银行资产负债表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8, (5) :16-21.

[2]田素华.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潜在风险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7, (4) :8-13.

[3]卢万青, 魏作磊.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J].经济学家, 2008, (2) :67-74.

[4]郭树清.缓解流动性过剩必须“标本兼治”[N].上海证券报, 2007-03-12.

商业银行流动性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源于其资产负债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然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及积极的应对措施是造成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发酵因素。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通常使用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不良贷款率等指标来反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状况。本文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部分财务数据为代表来研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3)统计上的不良贷款率较前几年有很大下降。

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的高低对于流动性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管理好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不良贷款率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就越高。

最近几年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下降较大,四大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其他三个银行不良贷款率都降低较多,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核销、剥离等一系列措施。然而这种简单的物理式的剥离如果不跟进相应的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这种统计上的暂时的数据变化不可持续。

二、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与建议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重要启示之一,就是流动性状况可以在短期内逆转并持续相当长时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金融市场运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现出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则需要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最主要就是商业银行从自身内部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1)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意识

此次金融危机中诸多商业银行因为流动性枯竭而破产倒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银行经营者在提高杠杆率以追逐高额利润的过程中,主观上忽视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在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背景下,突发的流动性压力会使商业银行面临空前的流动性危机。

(2)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监测

商业银行应当采用概率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并结合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未来特定时段的流动性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更加深入和准确的分析、判断,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流动性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3)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信贷资产管理水平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不良贷款率还比较高,而且更大一部分不良贷款是由其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的,这没有深入地改善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很大一部分资金放贷给了大型国有企业,以及一些產能过剩的企业,要增强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必须降低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提高贷款质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爱娟。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实证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9

[2]王浩。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3]彭建刚。商业银行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个人对照“八个严禁”“52个不准”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2022qq空间说说心情短语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