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精选8篇)
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研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虽然随着经济发展,银行存款绝对额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滑。其原因在于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信用风险,导致银行客户在存款时瞻前顾后,银行存款率下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金融安全,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只有认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笔者在此将信用风险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1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依靠信息交流带动资金和商品的流动。银行及企业或个人首先需要进行信息交流,然后进行银行业务。但在实际过程中,双方在获取信息方面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叫做信息不对称。那么掌握信息多一点的一方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欺骗另一方,导致另一方决策失误,利益受损。在银行信贷关系中,借款企业通常对借款项目风险与收益状况占有信息,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和信用缺失欺诈银行。相对而言,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无法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增加了信用风险。关于信息对称与否与贷款难易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贺力平认为银行信用风险大小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成正向相关。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犯罪也越来越频繁,手段更加诡秘,出现了如虚假个人消费、恶意透支、关联企业骗贷、票据欺诈、大量非法洗钱等新的金融犯罪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即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懈怠,不坚持岗位规章制度,不能及时发现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违规和重大风险问题,即使发现也不能及时向上级反映,更有甚者,发现也不向上级反映。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给银行造成更大损失。
1.3银行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立由具有信用风险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组成信用风险管理小组是十分必要的。个别领导政策水平偏低、对市场把握不准以及对银行业务片面追求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造成决策失误;或业务操作人员基本功不扎实,工作有疏漏或质量不高;或员工法律观念淡薄,在局部或个人利益驱使下违规经营。
1.4政府扶持地方企业
一、理论模型
KMV模型是美国KMV公司建立的用来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方法。它根据企业的股权价值、股权价值的波动性、到期时间、无风险借贷利率及负债的账面价值估计出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和资产价值的波动性。然后根据公司负债计算出公司的违约点, 得到借款人的违约距离。最后根据企业的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求出企业的违约率。该模型认为当企业资产市场价值低于企业所需清偿的负债面值时, 企业将发生违约。以违约距离DD表示企业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距离违约点DP的远近, 距离越大, 则企业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 即违约概率越小, 反之越大。KMV模型使用Scholes的期权定价公司, 如下:
其中, τ为距离到期日的时间, r为无风险利率, VE为公司的股权价值, σE为股权收益的波动率, VA为公司的资产价值, σA为资产收益的波动率, ST为公司的短期流动负债, LT为公司的长期负债。F为公司债务账面价值, DP为公司违约点, DD为理论违约距离EDF为公司预期违约概率即公司信用风险的大小。
在计算上市公司股权市场价值时, 确定VE=流通股市场价值+非流通股市场价值。违约点的设定为短期负债加上百分之十的长期负债。计算股权收益的波动率时采用传统波动率的计算方法。
二、样本选取与实证分析
随机选取2010年中期甘肃省1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数据来自于大智慧股票分析软件。
首先计算股票的日收益率其中Pi为样本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股票收益率的波动率为为股票日收益率的平均值。假设我国上市公司一年的交易天数为250天, 则股票股权收益的年波动率然后由股权收益的年波动率计算样本公司的股权价值VE, VE=流通股市场价值+非流通股市场价值=流通股股数收盘价+非流通股每股净收益。得到每个样本公司的股权价值。令τ=1, r为2010年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即r=0.025。利用公式 (1) 、 (2) 、 (3) 、 (4) 计算得各样本公司的资产价值VA和资产收益的波动率σA, 然后将数据代入公式 (5) 、 (6) (7) 可计算出理论上的违约距离DD以及违约概率EDF, 如下表所示:
从表1可看出最大违约距离DD为3.2866, 即祁连山水泥发生违约的可能性最小。而华天科技和大禹节水集团的违约距离最小, 分别为1.7876和0.8196, 即违约的风险相对较大, 银行应加大监管力度, 严格控制和检查资产负债状况。
理论上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存在反向关系, 即违约距离越大, 违约概率越小, 反之。从违约概率EDF出发, 大多数公司违约概率均在2%以下, 信用风险较低。而华天科技和大禹节水集团的违约概率分别达到3.69%和20.62%, 相比于祁连山水泥的0.51%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大禹节水集团存在很高的信用风险。这与近期该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减持股份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唯一的一个ST股票, 中核华原钛白的违约距离为2.531187, 违约概率为0.57%, 相较其他公司信用风险很小。与ST股票的公司信用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不相符。
三、结论及建议
总体而言, 甘肃省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所选取的11家上市公司中, 从违约概率看, 大禹节水集团存在一定程度的信用风险;从违约距离看, 只有华天科技股份较其他公司的风险较高。该结论能够大致反映出各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这对甘肃省商业银行的信用定价以及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违约概率EDF在反映信用风险效果时不如违约距离DD有说服力, 究其原因, 甘肃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不足, 存在很多投机现象, 股票价值并不能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 这就降低了KMV模型在甘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的适用性。
为提高甘肃省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有必要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为此商业银行可以联合政府建立完善的证券市场, 加大对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 减少过度的投机行为和内部交易行为, 确保股价能够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行情况和市场价值。同时,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度量信用风险方法的研究, 建立完备的信用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随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各企业的信用风险, 同时为贷款定价。
参考文献
[1]刘利文.KMV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0年5月.
[2]赵跃琼.KMV模型在银行贷款定价中的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月.
[3]公希亮.KMV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集中风险 信贷组合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集中风险,尤其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贷款总量增长过快、贷款结构的改变以及投资规模过大、过于集中使得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急剧上升,潜在的风险不断加大。同时,新巴塞尔协议要求国有大型银行于2010年,股份制银行于2013年前,需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贷组合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应对信用集中风险显得更为紧迫。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现状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刺激业务的发展,纷纷加大信贷投资量,其高速增长以及过高的贷款集中度使得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安全受到威胁,最终导致信用集中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相关法律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与否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 39 条规定,“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0%。同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不得超过50%。如若不符合要求,必须进行贷款重组。
在我国现有的一些商业银行中,其“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两个指标有着上扬的趋势,凸现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集中的特点。本文在研究中,选取了成都银行、富滇银行、徽商银行、晋商银行、天津银行五家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业银行2010和2011两年的“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见图1、图2所示。
如图中所示,上述五家商业银行“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2011年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但整体都在6%以上。尤其在2010年,成都银行达到9.4%,直逼监管红线10%。而2010和2011年的“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则凸显了五家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均接近甚至超过了50%, 其中晋商银行在2010和2011分别达到了87%和78%。然而,深究其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时,上述商业银行大都集中于房地产、交通运输业、能源行业或者某些大型企业,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并没有风散,同质化情况严重,风险则应运而生。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显现出的信用集中风险,究其原因可初步归纳为四点:首先,信贷市场需求方融资的选择倾向。信用质量较高且效益好的企业大都直接选择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使得商业银行往往面临的是信用不好的借款者;其次,商业银行信贷部习惯性的客户选择行为。基于经验、熟知程度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信贷部倾向于在特定地区或行业开展业务,以提高其所谓的专业化服务;再者,银行为了维护融洽的客户关系,选择无法盈利的项目,使其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特定的借款人;最后,信用风险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使商业银行同业之间缺乏有序竞争,普遍存在对特定行业及集团客户的“羊群效应,致使信贷监督形同虚设。
近年来,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问题十分严重,其相应的有效管理也愈发重要。但是,多数商业银行的信用集中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三阶段管理体系的建立
信用集中风险是银行发生巨额信贷损失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可分为名称集中风险、部门集中风险和传染集中风险。名称集中风险,指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借款者,比较容易鉴别与测量;部门集中风险,指某一债务群体受到了除系统性风险以外的诸如行业、区域(国家)风险因素的影响;传染集中风险,指一个公司违约会触发其他相关公司违约,容易出现聚集。
目前,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管理,大多数的分析往往缺乏对三者的综合考虑,没有形成识别信用集中风险的有效体系。本文则初步提出要将三类风险综合考虑的积极信贷组合管理思想,为其有效管理提供相应策略。
第一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初步识别————名称集中风险
名称集中风险,其大量的信贷敞口集中于单一的借款者,其风险主要依赖于单个借款者在组合中的比例,为此以上市公司ST与非ST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模型等对贷款者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初步的识别。对于财务质量差的贷款者,银行不予以考虑;对于财务质量适中且所占比例較大的贷款者,银行应进一步考虑该类企业的部门集中风险。
对于初步识别阶段,名称集中风险的分析模型,国际商业银行目前大力推崇
的有经验分析法(5C评价原则)、数学分析法(线性及非线性)、统计方法(Logistic回归及分类数)以及各种定量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进一步识别———部门集中风险
部门集中风险,是由于特殊因素引起的,诸如行业、区域风险,小到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等。在本阶段,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四种评级模型有CreditRisk+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基于宏观因素模拟法的CPV模型以及KMV模型。通过对四种内部评级模型基本特点和适用条件的简单分析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KMV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更为广泛。
在此阶段,运用KMV模型的相关理论,得出特定行业的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率,再与第一阶段中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相结合,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上市公司特定行业的违约风险。
第三阶段:信用集中风险的深入识别————传染集中风险
传染集中风险的忽视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实践中,很难实现对传染集中风险的实证分析。一方面由于数学模型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双边商业关系及依赖性数据的缺乏,因而造成了传染集中风险实证研究的匮乏。然而,对其管理和分散,本研究提倡运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热点————信用违约互换,以期在分散商业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同时能够保证其收益。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增加的信用集中风险,初步建立了三阶段管理体系,为商业银行识别信用集中风险提供了思路,以期提高其测量水平,构建与新巴塞尔协议相一致的经济资本测度模型,从而增强其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继光,刘海龙.商业银行组合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9,(4):143——158
[2]徐少君,金雪军.信用集中风险研究新进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
[3]戴勤勤.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混合模型[J],技术经济,2011,30(10):91——9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外资银行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介入,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分析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现状八手,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剖析信用卡信用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建议,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信用卡信用风险
信用卡(英文: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书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仪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凶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嗣,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发
1.1宏观因子压力测试设计机制
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合理的压力测试流程,主要步骤包括:选择压力测试方法;构建压力测试情景;确定冲击;选择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界定被冲击的资产;进行数值分析;风险加总。压力测试的重点应放在单个流程中不同的方法选择上。在实践中并不需要按照严格的先后顺序执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或补充。按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特征,测试范围为整体信贷资产,划分为公司银行信贷资产、零售银行信贷资产。
1.2公司银行信贷资产
将压力情景给定的GDP、M2和CPI值代入设计模型,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营业收入情况。将上市公司各行业营业收入的实际值与压力情景下上市公司各行业营业收入的预测值进行对比,得出营业收入的变化情况。假设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收入的变化程度同该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的变化程度相同,最终得出压力情景测试下,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的营业收入变动情况。以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年报数据作为压力测试基期数据。根据前面的计算结果,测算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的营业收入水平。根据压力情景下的收入水平,编制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客户各行业平均的财务报表。其中,涉及的假设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等和销售收入同比例下降;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保持不变,企业长期负债的减少等于企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营业成本、税金、销售费用随销售收入同比例下降;财务费用随短期借款同比例下降;用短期借款和货币资金调平报表。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PD值。
我们将压力情景下的财务报表数据代入公司信用评级的打分卡模型,即可计算出压力情景下该行业客户评级结果。获取各行业客户实际的评级迁徙矩阵;假设压力情景下,商业银行各行业客户的评级迁徙矩阵依据其评级等级变动程度进行平移,且在平移过程中迁徙矩阵的形状不发生变化,据此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客户的评级迁徙矩阵。根据压力情境下各行业客户的等级分布,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违约概率值(PD值)。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LGD值。选择客户PD变动、客户负债率变动、抵押物价值变化和抵押物变现能力变动4个指标作为参数计算出在压力情景下各行业的LGD值,客户PD变动取自于前一步计算结果;客户负债率变动取自压力测试前后客户财务报表负债率数据,用房屋成交量变化反映抵押物变现能力变化;假设压力情景下房屋成交量变化同本压力测试中房地产压力测试部分;用房价变化反映抵押物价值变化,假设压力情景下房价变化同本压力测试中房地产压力测试部分。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EL变化情况。将压力情景下测算出来的行业PD值和行业LGD值相乘,得到压力情景下行业的EL值,将其和基期行业的EL值进行比较,得出变化情况。计算压力情景下行业的5级分类结果。获取商业银行对公信贷资产5级分类迁徙矩阵的实际数据。假设在无压力情境下,5级分类的迁徙情况保持不变。假设压力情景下,5级分类的迁徙矩阵会依据其EL的变化发生平移,且平移过程中形状不发生变化。根据压力测试下5级分类的迁徙情况以及基期信贷资产的5级分类分布,测算出压力情景下各行业5级分类的结果。
1.3零售信贷资产
利用实施新资本协议过程中PD压力测试成果,宏观经济因素与PD之间的传导关系。通过历史迁徙数据将PD的变化对应到不良贷款各级别的变化上。假设PD增幅即为不良率增幅且业务规模不变,得出各压力情景下的不良率及新增不良额。根据商业银行各分类级别贷款间的历史迁徙率,将新增不良结果分配至各不良贷款级别中,得到最终的测试结果。信贷资产压力测试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PD进行模拟预测。
2公司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因子测定
宏观因子测定模型的核心思想是把有关经济周期的宏观因子识别出来,测定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有显著影响的宏观经济因子。
2.1基本假设及基础框架设定
在现有理论的信用风险因素模型当中,Gordy(2003)的单因素模型以及麦肯锡公司提出的CreditPortfolioView(CPV)模型是基于宏观经济因子度量信用风险的代表模型。其中,单因素模型是设定单一的宏观经济因子,不能区分有关经济周期的宏观因子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不同影响,所以,不适合本文的分析。而CPV模型是基于一个开放的因子框架,可以用来测定多元的宏观经济因子。然而上述模型在国内商业银行实践中使用的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有关内容以及国内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实践,设计了MEF模型来测定宏观因子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首先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集中度和宏观经济因子提出假设如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足够分散,单项资产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很小,因此,债务人的特异风险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分散掉,而债务人的违约概率主要受宏观经济因子影响。贷款企业整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受宏观经济因子的影响,并能有效传导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宏观因子对营业收入以及信用风险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对第t期营业收入及信用风险,用t-1期宏观因子进行测定。在测定宏观因子影响时,将商业银行的贷款企业划分为若干行业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MEF模型采用ln函数来描述行业收入和宏观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宏观因子A在t-1期的数据;φ—待估计参数;e—误差项。选择行业营业收入的自然对数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高营业收入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测定之前将收入数据进行了取自然对数处理。而来自其他系统性因子的“干扰”或者“噪声”被包含在误差项e中。
2.2宏观因子的选择
在建立了MEF模型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宏观经济因子,选择宏观经济因子必须既有理论依据的支持,同时又能反映实际情况。对于经济周期因子,在借鉴CPV模型、单因素模型和GVAR模型以及其他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了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M2三个指标。
2.2.1GDP增长率(GDPGrowthRate)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状况的最核心指标,在相关实证研究中也被普遍用作重要的宏观经济因子。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GDP可以看作一国总体企业产出的增长率,而企业的产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收益,也就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
2.2.2通货膨胀率(Inflation,INF)
通货膨胀率代表着物价上涨水平。由于经济繁荣往往伴随着通货膨胀,而经济衰退常常也伴随着通货紧缩,所以通货膨胀率也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收益水平,进而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数主要有CPI和PPI,因为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主要反映的是生产成本变化而没能充分体现通货膨胀对收益的影响,并且不能全面覆盖农业和服务业。因此,本文选择CPI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指标。2.2.3广义货币(M2)广义货币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有助于改善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企业的资金成本会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活跃度也会不断增加,这样能够带来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加,降低信用风险。国外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汇率等因素同样对企业信用风险有重要影响,但是我国人民币汇率波动并不具有周期性波动特征,所以本文暂不作考虑。2.3宏观因子显著性测定要测定的是宏观经济和行业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MEF模型计量出宏观经济因子变动对不同行业营业收入的影响。选择的控制变量为GDP增长率、M2增长率和CPI,因变量采用各行业年营业收入的对数值。将GDP、M2、CPI和各行业营业收入分别作了单因素、双因素和三因素回归,并选取解释能力最强的回归结果。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用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作为宏观因子对风险的传导介质,并将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划分为九大类型,具体包括资产密集行业、轻工制造行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行业、基础设施行业、投资行业以及服务业等。检验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三变量模型具有相对较好的解释效果,9大行业的R方平均值为74%,且在每个行业检验结果相对稳定,最高的为建筑业(A5)78.61%,最低的资本密集行业(A1)67.93%。
3零售贷款信用风险的宏观因子测定
3.1宏观因子的选择
M2同比增长率与PD成正相关关系,在实际情况中,M2同比增长率变大的时候,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还是个人以及企业存款都在变多,债务人整体的偿债能力变强,违约率也相对下降,所以,该指标与PD的正相关关系与经济意义相反,故不引入PD时间序列预测的数量模型中,但考虑到在经济环境下M2极端情况对PD仍有相对影响,在PD预测模型后通过该指标对PD预测值进行修正。
3.2宏观因子对违约率影响的测算过程
建模数据:2009Q1—2013Q4的季度数据,共计20个样本。因变量:季度PD=季度新增违约人数/总人数,数据来源于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数据库。自变量:收集了GDP类、价格指数类、收入报酬类、金融类等宏观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人民银行网站。研究了国内宏观经济变量,涵盖了代表经济增长、金融指标的主要变量,最终发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GDP同比增长率对PD较为敏感。CPI与PD的相关系数为-0.81,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GDP与PD的相关系数为-0.88,也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二者趋势图上也可以明显看到。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变量与PD的相关系数和经济含义的解释度,初步选出GDP同比增长率、CPI同比增长率共2个宏观经济变量为参考风险变量。从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看出,GDP同比增长率与CPI同比增长率有明显的相关性,不适合共同构建模型,由于GDP对因变量影响更为显著,且滞后阶大于CPI,可以认为GDP增速可以覆盖CPI增速对因变量的影响,所以模型仅接受GDP同比增长率作为自变量。用时间序列方法建立违约率与宏观因素的模型,同时,对GDP同比增长率做数据变换以平衡数量级。3.3测算结果的运用根据压力情景的设计,代入PD和宏观变量的计量模型,计算出通过数量模型得到的PD。据此对PD数量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最终得出不同情景下的PD预测值及PD上升幅度,基于宏观因子的不良贷款的压力测试。
4结论
--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后感
作者:何小中
学号:103609303
5暨大2010MBAP
3本学期上了商业银行管理的内容,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比较有感触,从而引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有所感触,下面谈谈自己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及管理措施的理解。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多种,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其中,信用风险逐渐成为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
1、信息不对称性
在银行信贷交易过程中,双方占有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受信主体更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信誉程度,其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会尽可能地隐匿不利于受信的信息,这就导致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在信贷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广泛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活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被管理者作为信贷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对信贷项目的风险、收益、偿还
概率以及自己在信贷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具有较完备的信息,而管理者只能通过报告的形式或者其他渠道获得上述信息。由于信息来源的间接性和获取信息成本的存在,管理者处于信息的劣势。
2、信贷市场的供给大于需求
由于居民储蓄额正在持续上涨,银行的信用供给总量远大于信用需求总量,因此,各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扩充信贷资产,这就造成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可能违约的受信者再给予贷款,即借新还旧,以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违约的受信者可以从其他银行获得贷款。这样,受信者欺骗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即使其不归还贷款,也能从银行不断获得新的贷款,违约的受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银行无法获得重复博弈的均衡解,这就不可避免的要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3、预期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
当借款人对自己和企业的未来预期不确定时,他们会更愿意采取以短期利益为中心的行为(即不考虑违约对其信用带来的影响),这样银行就会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通过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一般原因,下面,从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问题、影响因素等方面具体了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况,并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信用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
风险,它事关银行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有关问题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危机后的全球监管共识以及新巴塞尔Ⅲ,对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贷款依然是银行的主要资产形式以及银行业庞大的信贷资产总量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我国债务资本市场发展虽然比较快,但可以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的金融产品却比较匮乏。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的各分支机构是由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和银监局监管,且这些监管分支机构没有很多自主的监管权,受人民银行总行和银监会的集中监管。其次,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监管体系采用垂直管理纬度,而国外采用水平管理纬度。国外的水平监管体系,尤其强调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
2、信贷管理体制:中国商业银行目前从事贷款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以及贷款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贷审会。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过程中主观判断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客观审批标准。此外,中国商业银行没有专门
负责的贷后管理的部门,贷款发放后,银行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以及监督。
3、信用评价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的信用评级体系并不如发达国家完善。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对借款人在支付能力、支付意愿、抵押物状况和信贷契约限制等方面进行审查,但中国没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的分公司),而且中国的商业银行并不对借款人发行的债券评级,只对借款人评级。
4、风险管理文化:在中国,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虽然中国有信用征信系统,但没有专门的信用评分制度。因此,在信用征信系统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没有其他的途径去了解借款人真正的信用状况。
影响我国商业信用风险的因素
外部因素:首先,我国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明确,职能不清晰。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受控于政府部门,缺乏自主性,向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时审核力度不足,为完成整治任务而必须向国有企业发放一定贷款,从而造成不良贷款的出现。其次,由于我国目前金融法规不尽完善,资本市场体制混乱,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弄虚作假,提供虚假信息,从而形成不良贷款,引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再次,银行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缺乏专业评级机构,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信息,导致信用风险的出现。
内部因素: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信贷评审人员专
业水平不高,对信贷把关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的出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而国际上已使用数量化模型以及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衍生工具市场。
传统的方法包括事前的监督阶段(主要是审核潜在信用借款人的资质、识别信用风险,剔除高风险客户);事中控制阶段,一般是对信贷资产进行分类评级,关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事后处理阶段,主要是风险产生之后进行不良贷款的追偿,一般通过司法程序追偿以及对不良贷款进行拍卖,以此减少已产生的损失。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的建议
在课程学习中,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范,课程中提出了几点措施,包括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以(如审贷分离制度、岗位轮换制度、考核制度、贷款证制度等)及信贷资产分散化。
针对中国信用管理风险的现状,结合以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几点防范措施:
1、增加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自由度,并增加同级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首先,在遵守国家基本法的前提下,允许各级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增加他们的监管权力;其次,同级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学习;最后,增强同级之间的分工与制约机制。
2、设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要提高贷后管理的效果,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成立专门负责贷后管
理的贷款复核部。贷款复核部定期(如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客户的贷后情况(包括资金使用用途、使用数量、短期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有无管理层人事变动等)进行详细的跟踪调查,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对贷款造成风险的情况写成报告,交由贷审会讨论并投票表决,最后由行长签字审批。
3、完善信用征信系统
完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是银行降低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之一。首先,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当及时将已发放的和已偿还各类贷款和票据的信息上报,并由中国人民银行立即将信息准确无误地记入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其次,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工作人员应当定期检查征信系统的信息,确保无错误和遗漏;第三,加强征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信息的保密性,除银行的信贷人员和负责系统维护的人,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其他人无权进入征信系统。
4、学习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学习国外数量化模型的管理方法
一、信用风险相关因素分析
信用风险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授信主体在金融交易前面临逆向选择问题, 金融交易发生后, 会面临受信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交易的跨期性和非等价性, 跨期性使得受信主体信用能力和信用品质的不确定性给授信主体带来的或有损失, 在交易契约期间因为违约出现, 给授信主体形成确定损失;非等价性使得受信主体违约后, 给授信主体形成部分或全部基础资产损失。从来源看,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交易对手风险和发行主体风险两种类型, 前者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和金融衍生交易中, 后者主要是和债券交易相联系。从组成上看, 信用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违约风险, 是指交易一方不愿或无力支付约定款项而致使交易另一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另一部分是信用价差风险, 它是指由于信用品质的变化引起信用价差的变化而导致的损失, 具体由信用价差跳动风险和信用价差波动风险组成。
因此, 从信用风险的形成来看, 主要与受信主体的信用能力和信用品质, 及信用能力与品质在未来的变化有关。另外, 宏观经济景气状况, 能够影响受信主体信用能力, 在景气不好的时候, 受信主体违约率上升;景气好的时候, 受信主体违约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 信用能力与信用品质
信用问题的产生, 从客观方面来看, 一是受信主体的经济实力出现了劣变, 信用能力降低, 而导致的信用问题, 发生违约, 授信主体基础资产出现部分或全部损失;二是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出现优变, 信用能力增强, 而导致的信用问题, 比如因受信主体提前还款, 降低银行资产组合效率。
对于企业受信主体, 信用能力是指企业经营中产生现金流、资产变现产生现金流的能力, 以及与需要偿还债务的压力、正常经营所需要支出的压力对比 (张德栋等, 2004) 。决定企业信用能力的因素包括:一是企业的资本结构, 即企业可支配资金中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的数量及比例。二是企业资本的期限结构, 企业资本的期限结构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能够匹配, 则企业信用能力就较强;资本的期限过短, 则企业信用能力就会较弱。三是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 则企业可以将盈利转为自有资金, 或者进一步吸收资本, 从而改善资本结构, 增强信用能力。对于个人受信主体, 信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是支付能力, 主要体现在借款人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能力;二是收入能力, 主要体现在就业能力;三是负债能力, 主要体现在其债务成本方面。
信用问题的产生在主观方面, 与受信主体的信用品质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信用品质是指受信主体的偿还意愿, 即偿还债务的主观想法。对于个人受信主体, 是个人价值观和道德、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企业受信主体, 是企业的一种决策行为, 从企业内部来看, 与企业文化, 企业家信用品质, 企业经营目标等因素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企业外部来看, 决定于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征信体系、失信惩戒机制是否健全等因素。
(二) 信用能力与信用品质的迁移
受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层面变化, 以及内部受信主体整体素质变化的影响, 受信主体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都会发生转变, 而使信用能力和信用品质出现迁移。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 在不同的时期, 由于宏观经济状况的不同, 可能会使某一时期信用能力与信用品质上升 (或下降) 的总体倾向要比另一个时期强, 这就会使这两个时期受信主体的整体信用风险的分布产生偏差。从信用交易的期限层面, 在信用交易发生初期, 由于受信主体有较宽裕的现金, 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较强, 信用能力和信用品质的向负面变迁的概率较小。
二、信用风险度量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 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 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 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度量模型的应用, 能够给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在其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正式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提出了基于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体系, 目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建立信用风险度量体系的标准。
(一) 新巴塞尔协议-信用风险暴露度量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不再以是否损失, 而是通过信用价值的改变或转移来定义信用风险。对于信用风险的度量, 该协议提出了标准法和内部评级的初级法和高级法, 这三种不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状况自主选择不同的度量方法, 选取高一级方法的银行比采用低一级方法的银行具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多资本优惠。根据协议新的信用风险度量的思想, 银行应根据对借款人和具体交易类型风险特征的评估度量内部信用风险, 并通过这些评估确定银行可能遭受的损失, 进而估计经济资本。在新度量模型中需要估计和确定的主要输入变量有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限, 输出变量为预期损失、意外损失和Va R值。
在该协议的信用风险度量框架中, 融合了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和资产证券化技术, 其中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分为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品、表内净扣三类, 并对缓释技术的应用对资本要求的影响, 以及风险权重调整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和规定 (王蕾, 2006) 。因此,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促进商业银行应用信用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 信用评级-违约概率度量
企业受信主体的信用评级结果一般使用具有一定含义的符号表示, 从国际上看, 由于各家评级机构的建立和发展背景不同, 采用评级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差异, 不同机构评定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Perry、Cantor等的研究发现, 穆迪公司和标普公司评级符号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比性, 这两家最大机构的评级结果与美国其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之间的秩相关系数几乎一样高 (Perry、Cantor, 1985) , 这表明各评级机构在对企业相对风险的估计基本是一致的。
从本质来看, 评级结果的符号表示并不是对于受信主体违约概率的准确计算, 符号的等级划分是基于违约的可能性, 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可作为投资者, 特别是非专业投资者比较投资工具信用风险相对大小的依据。
对于信用产品, 其信用评级结果仅是对于产品违约风险的评估。即使违约风险不存在, 产品依然存在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 只要流动性风险不会导致信用产品违约, 信用评级结果就不包含流动性风险因素。但是, 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错误理解信用评级结果, 错误的将信用评级同样作为产品流动性和将来市场价值确定的依据, 这样信用评级就会对市场投资行为产生错误信号。
(三) 信用利差-信用风险价格度量
在当前充分流动的金融市场, 信用利差能够真实反应信用产品及其发行主体的信用风险状况, 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
金融市场中触发违约事件和信用利差变化的因素很多, 包括全球经济危机、国家实际汇率变动、市场不完全、企业破产、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税收等。但是, 信用利差作为市场信用风险价格, 本论文认为主要是由信用产品及其发行主体信用状况, 以及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溢价要求决定。其他因素也都是通过影响这两个主要因素来影响信用利差的变化。例如宏观经济景气下降, 以及作为极端状况的全球金融危机, 在这种状况下, 市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上升, 市场流动性紧缩, 会引起信用利差的上升;在市场不完全、信用产品及其发行主体信息披露不全面等状况下, 投资者会提高其对于信用风险溢价要求, 也会引发信用利差的变化。
信用利差的变化能够真实的反应金融市场信用风险价格变动, 与信用衍生品合约市场总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信用衍生品合约市场总价值是指所有市场合约的重置成本, 是当前市场度量市场风险的重要指标。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市场信用风险和交易对手风险上升, 市场流动性紧缩, 信用利差自下半年快速上升, 合约市场总价值也自下半年开始快速膨胀, 在2008年上半年, 合约名义金额下降1%, 但是由于市场信用利差的增长, 合约市场总价值仍旧增加了58%。这也充分证明了信用利差能够作为市场信用风险价格的度量指标。
三、信用风险定价
信用违约的小概率事件特点, 以及信用风险收益和损失的不对称性, 造成了信用风险概率的偏离, 产生典型的厚尾特征。从论文对信用风险相关因素的分析来看, 信用风险除与受信主体的信用品质和信用能力因素有关, 还与宏观经济环境有较大的关系, 这也增加了信用风险定价的困难。在西方发达国家, 信用风险量化定价方法的突破性进展始于1974年, 莫顿提出期权定价模型。在目前信用风险建模的文献中, 主要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将违约与公司 (受信主体) 的经济和财务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结构化建模方法;二是通过随机过程描述债务信用质量的强度建模方法。这两种模型建模时需要的信息集合不同:对于结构化建模, 需要详细的公司信息;对于强度建模, 只需要市场上有效的信息集合。在强度建模方法中没有对公司违约进行任何明确的论证, 违约事件及其随机结构是外部给定的, 为得到违约特征, 通过基于强度的方法将违约描述为随机过程事件。
但是信用风险量化定价方法是基于受信主体信用信息的规范和跨多个经济周期的违约历史数据的积累。在国内由于信用信息的规范程度和历史数据积累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 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定价多是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
在通常情况下用信用产品的承诺收益率与相同期限的无风险国债收益率之差表示该产品的信用风险价格。如下式:
信用风险价格=违约率×既定违约损失+信用风险溢价
其中, “违约率×既定违约损失”考虑了受信主体按照合约足额支付能力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溢价反映了市场中投资者对违约风险的厌恶程度。当市场对违约风险敞口忍受程度低时, 信用风险溢价就增大。因此利差主要由流动性溢价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
四、结论
论文研究认为受信主体信用品质和信用能力及其变化, 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周期是信用风险形成的主要相关因素;目前信用风险度量的主要方式包括《新巴塞尔协议》信用风险度量体系、信用评级和信用利差, 其中该协议是信用风险暴露的度量方式, 信用评级是违约概率度量方式, 信用利差是信用风险价格度量方式;信用风险价格可以通过信用产品的承诺收益率与相同期限的无风险国债收益率之差表示, 主要由流动性溢价和预期违约风险造成的违约损失、风险溢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在我国信用风险分析的量化方法尚未普及的市场环境下, 对于定性分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将对于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栋, 张强.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评估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 11.
[2]王蕾.银行信用风险缓释技术的比较与应用[J].经济与管理, 2006, 10.
摘 要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深入的进程中,市场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愈加显现。08年金融危机显现出金融风险的新特点,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引发,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本文主要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银行业
一、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影响
(一)二者的相互影响的“链条”
信用风险引发“信任危机”,市场风险同时加剧,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信用风险,这就是它们相互影响的“链条”。
信用风险的涌现,必然导致以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代表的市场风险的加剧,影响全球的08年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次危机中,很多信用度不高的企业或个人无法还款,导致以雷曼兄弟为代表的大型投行破产,花旗、美林亏损巨大,债务账单惊人。大型投行倒闭,使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稳定性下降,货币需求下降,货币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利率变动,美国利率的变动导致美元汇率变动,资本市场动荡,市场风险加剧。
市场风险加剧,必然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信用风险。目前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放眼2011年,希腊等主权国的信用进一步下调,世界经济并未走出阴霾。如今商业银行依然存在信贷对象减少、信用度恶化和银行利差收窄等问题,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依然很大。当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时,也就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中。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二者相互影响的重要“温床”
当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并且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需要说明的是,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可以做到低成本、高收益,但也增加了金融体系运行的复杂性。因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杠杆比率较高,金融衍生产品所具有的高杠杆率,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三者之间存在“蝴蝶效应”,使得金融衍生工产品市场的风险更易于隐藏和快速累积,并具有突然爆发的可能。
首先,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给参与主体带来认识上的困难。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造成一个重要后果:金融衍生品涉及众多的参与方,给借款人的利益保护带来了困难,使得借款人对自身的风险认识不足,以致风险在不知不觉之中迅速积累。
其次,金融衍生品把原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分散到了整个的资本市场,同时加深了市场风险。使用金融衍生品并不能消除风险,只能分散风险。在美国,多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使得原始信用风险获得无限的放大。金融衍生产品在将地方和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加强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等的相关性。
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互融合
(一)两种风险融合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之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对这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两种风险管理在方法、机构设置及文化等方面是泾渭分明的,但是近年来两类风险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们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现代信用风险的定义更加盯住市场,不仅包括传统的违约风险,还包括由于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和履约能力上的变化导致债权人资产价值发生变动遭受损失的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模型和技术被运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单独的定价和分离,市场主体可以通过交易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成为和市场风险一样可以重新分解组合和买卖的具有经济价值的金融商品。三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以市场价值的变化为标准,风险管理开始注重运用市场方式进行分散和对冲,不再是传统上的被动接受和事后处理,这与市场风险的管理有了很大的同步性。
(二)两种风险融合的内在机制
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都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风险的交互作用影响银行的收益和经济价值是风险融合最为根本的原因,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运用又为风险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内在机制。银行金融衍生工具和交易迅速发展,在为银行提供风险转移工具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风险隐患。就市场风险而言,在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是衍生合约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变动会对银行的市场风险敞口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衍生合约到期能够得到履行,那么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的套期保值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出现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银行原本通过衍生工具得以匹配的风险头寸就会出现新的不匹配,从而产生新的市场风险。就信用风险而言,随着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银行资产对市场价格越来越敏感,由于任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都是以对基础资产价格变动的预测为基础的,当实际价格变动方向和波动幅度与银行的预测相悖时,银行的金融衍生交易就会产生损失。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巴曙松.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崔佳,王涵生.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10-14
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论文12-16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10-06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11-0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06-04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分析06-21
商业银行房贷风险论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