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精选8篇)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1

中国邮储银行的改革故事

一家让人欣赏的银行,一定是不断开拓创新,不断锐意改革使然。无论是规模,还是动向,无论是拥抱新时代,还是服务每个普通人,这个银行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继续。

再创中国金融企业之“最”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又创造了两个“最”。

12月9日,邮储银行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引进包括瑞银集团、摩根大通在内的6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2家大型国有企业,以及蚂蚁金服、腾讯等2家互联网企业。这次战略引资,全部采取发行新股方式,融资规模451亿元,发行比例16.92%。

数字显示,本次引资是中国金融企业单次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也是近五年来中国金融企业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据了解,邮储银行此次引进战略投资者,呈现出战投数量多、机构类型广、合作领域宽的特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董事长李国华表示,邮储银行已迈出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将借助成功引战的东风,持续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一家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

日积月累,这家成立8年多的银行,已经从一家经营单一负债业务的储蓄机构,转型成为一家全功能商业银行,打造了涵盖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国际金融、金融市场、资产管理等在内的现代银行业务格局。

截至今年9月末,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超过4万个,服务客户近5亿人,是全国网络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最多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近6.8万亿元,位居中国商业银行第6位;信贷资产不良率约为银行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拨备覆盖率达274%,利润增长率、资本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银行同业优秀水平。

服务经济建设大局

大局意识,是邮储银行留给外界的重要印象。

作为一家在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位居第23位的大银行,服务经济建设大局,是邮储银行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

概括来说,邮储银行把准市场脉搏,既服务实体,又带动经营转型。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经济“新常态”倒逼我国重构社会投融资格局。实体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银行理解并把握市场需求变动脉搏,支持实体经济成功转型。2014年5月国办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明确商业银行可开展同业投资业务,邮储银行随即着手PPP、ABS和产业基金等创新产品研发,运用非信贷工具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全力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山东潍坊,济青高铁项目是全国首个按照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规范运作的地方高铁PPP项目,计划投资规模达40亿元、期限15年。邮储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中标,对推进济青高铁整个项目建设进程,打造地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邮储银行与中国中冶成立千亿PPP基金,共同致力于综合管廊建设,合作前景良好;与中国交建共同设立千亿PPP基金,致力于公共交通领域建设;与其他行业龙头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的合作也正在全面推进。未来,市场会看到更多邮储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项目落地。

邮储银行始终坚持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服务民生工程。邮储银行积极参与河南郑州棚改项目,已成功进行首期投资,资金规模达50亿元,从项目洽谈到资金落地仅月余,得到了合作方的高度评价。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十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巨大。邮储银行创新产品模式,运用非信贷组合工具,拟为该区域重大建设项目提供支持。此外,邮储银行灵活运用ABS等新型投融资工具,帮助市政交通、供热供气等公共服务提供商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新增投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拥抱“互联网+”时代

自从被写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以来,“互联网+”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热词。词虽热,其成果必须以实践检验。邮储银行在这方面,稳扎稳打,用心探索未来。

作为拥有1.4亿电子银行客户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积极学习借鉴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加快创新发展步伐,依托遍布城乡的实体网络和广泛覆盖的电子渠道,着力打造平台银行、智慧银行和普惠银行。

在打造开放协作的平台银行方面,邮储银行已采用云技术,全力推进互联网金融云平台建设,实现网上银行、移动金融、自助银行、微银行等云接入。同时,依托中国邮政庞大的实体网络,整合“邮乐网”电商平台、EMS速递物流平台资源,发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搭建了邮储银行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互联网金融+速递物流”、“互联网金融+邮政分销”、“互联网金融+国际小包”等多领域合作新模式,形成了独具邮储银行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体系。

互联网时代适者生存。邮储银行将与互联网企业共同努力,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对银行进行再造,打造适应互联网金融要求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邮储银行还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拥抱“互联网+”的新时代。

普惠金融助力“中国梦”

普惠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也。这是邮储银行深入人心的形象,也是多年来的实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成立,是在改革原有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设立的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的前身邮政储蓄,历史可以上溯到1919年开办的邮政储金业务和专设的邮政储金局,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表示,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实现了自身健康快速发展。

比如小微企业。

作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客户数量最多的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始终致力于为小微企业提供贴心、专业的金融服务工作。遍布城乡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构成了超过90%的国内经营实体,吸收了超过80%的城乡就业人口,创造了超过70%的企业创新,贡献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超过50%的纳税总额。作为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容纳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负载起的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中国梦”。

比如“三农”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9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7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速超过36%,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其中,农户贷款占比达80%,远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在人民银行2014年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中,邮储银行优良率位列15家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名。在银监会涉农贷款各项指标考核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中,邮储银行均以优异成绩完成。而其覆盖范围广、投入力度大、服务针对性强、创新程度高的特点,也广受认可。

“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邮储银行以己之长,助力人民梦想。原文链接:http://jinrong.huatu.com/2015/1217/1394577.html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2

一、中国小企业信贷政策环境分析

近年来, 国务院以及银行监管部门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非常重视,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逐步推进各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文化, 适应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

二、我国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一) 中国小企业的融资特点

小企业是金融机构重要的客户群体, 也是金融机构信贷支持重点和利润来源之一。小企业在自身以及融资方面存在两个显著特点:

1、自身管理欠缺

小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 企业普遍存在决策效率高和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部分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不真实, 有的为避税而虚增成本和现金交易, 有的为融资或企业形象虚增利润等。

2、融资渠道狭窄

在融资需求上, 小企业对市场反映灵敏, 经营项目具有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抢占市场快等特点, 体现在融资上, 对资金需求急、金额小、次数频繁的特点。

小企业长期依靠自身积累, 内源融资比重较高, 获得外部资金支持比较困难。由于我国金融业以商业银行占绝对主导, 小企业获得权益资金的来源相当有限, 获取债务支持也相当困难。因此, 亲友借贷、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在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 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1、小企业信贷业务的边缘化情况

上世纪末以来, 中国金融改革逐步推进,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诸多银行建立起产权清晰, 风险严控, 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商业运作模式。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引下, 部分商业银行收缩机构, 裁减人员, 各家银行纷纷从农村以及县域领域撤离, 信贷资源迅速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

由于小企业资产实力较弱, 抗风险能力不强, 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 银行亦更注重对大企业、大客户的营销, 忽略了城市里不断涌现的优质小企业客户, 对小企业业务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2、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与大型客户业务流程基本没有区别, 由于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授权较为谨慎, 小企业审批权限一般在二级分行 (市分行) 以上, 导致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长, 环节多, 审批效率低, 不适应小企业快速用款的特点。

小企业在融资中重要的风险点就是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财务报表失真、信用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 目前主要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客户评价系统不适合小企业特点, 沿用大客户统一模式的客户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客户的真实风险。

另外, 由于小企业信贷业务基本由经营行组织调查, 上级行审批, 一旦贷款出现风险, 客户经理要承担很大的责任。经营行客户经理普遍产生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阻碍了业务的开展。

3、目前商业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在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由总行管理, 对各分行下任务, 进行考核;第二种是由各分行设立小企业的专业支行, 该类模式一般为地方性银行或股份制银行采用;第三种是总行层面设立小企业事业部, 从事中小企业业务, 该模式现在被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采用, 是国内银行小企业业务模式的发展方向。

三、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改革借鉴

我国金融改革以来, 中国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的综合排名由第四位提升到第二位, 中国民生银行素以行业的创新尖兵著称, 在中国的银行业产品创新改革和试点方面走在前列。在国务院大力倡导金融业向小企业服务的大环境下, 两家银行纷纷创新业务经营模式, 建立全新的小企业信贷操作流程, 以下为两家银行的小企业部的结构及经营模式。

(一) 中国建设银行

1、建设银行小企业部的建构与职能

中国建设银行在全行建立专门的小企业金融业务经营管理组织体系, 将小企业的经营重心下移至二级分行及经总行批准的县级市支行。在机构设置上, 省、市分行均单设小企业业务部, 省分行小企业业务部与公司业务部平行, 单独考核。

以建设银行江苏镇江分行为例, 镇江分行中小企业中心下设市场客户部、信贷管理部、品质管理部三个团队, 市场客户部根据业务区域建立六支以资深客户经理为首的销售团队, 通过主动的名单式销售, 开展小企业客户座谈会、产品推荐会等。信贷管理部设置受理、评级、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信用恢复、硬回收等岗位。品质管理部设立营销规划、产品设计、合规防骗等岗位, 负责市场分析、行业和目标客户筛选、产品研发等。

小企业业务部的职能主要是业务管理、制度建设、流程管理以及新产品推广等。

2、建设银行小企业业务制度

建设银行管理小企业金融业务实行分账核算、独立考核, 在业务流程、审批决策、拨备计提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 在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报酬分配和人员考核等方面独立运作, 实现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对授信额度实行分级审批, 差别化授权, 在授权范围内由经营中心主管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授信额度项下的额度支用在授权范围内由小企业经营中心主管和有权审批人双签审批同意后即可办理。该业务中的抵 (质) 押物必须由一级分行审查批准的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二) 中国民生银行

1、民生银行小企业部的历史与架构

2004年, 中国民生银行将中小企业从原公司银行管理部独立出来, 设立中小企业金融部, 为总行一级部门。2008年年初, 该行的“中小企业金融部”更名为“工商企业金融事业部”, 总部设在上海, 成为了国内首家以事业部体制专业经营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主要负责制度制定、市场规化、组织推动、风险管理、业绩考核和资源配置, 分行层面设立小企业授信审查中心、小企业金融管理部、资产监控部以及资产管理部, 负责发展规划、产品研发、营销管理、团队建设、业务推动、风险管理、预警服务、品质控管。

2、民生银行小企业选择与定位

中国民生银行将小企业定位为销售收入介于500万元至3亿元之间, 或总资产500万元至4亿元之间的企业。在信贷审批上, 民生银行主张不同于大企业的审批方式, 从总部到分部, 设立不同层面的风险总监和财务总监。

3、民生银行小企业信贷制度建设

在中小企业部的运作上, 民生要求中小企业业务不能与其他部门交叉, 业务品种不能仅有贷款, 还应当有包括财务、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的非金融服务, 服务的方面要比大企业还要全面。在风险预警方面, 民生银行建立了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银监会、税务、海关、工商系统的联系, 并正在建立内部的风险预警系统。

四、小企业信贷业务改革路径探讨

目前建议商业银行在授信管理、审批机制、贷款价格、产品创新、激励约束、区域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一) 信贷审批方面

1、改变小企业授信评级模式

对小企业信贷业务, 银行应当摒弃原有大中小企业同等流程的审批制度, 改变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 尤其要重视非财务信息评价指标, 把其作为评估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核心指标。如中国建设银行在小企业客户评级中, 经营者信用记录、纳税情况、家庭收支和资产等非财务指标的权重达50%左右。

2、改进小企业信贷审批机制

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创新和运用信贷打分技术, 通过采取专业化、标准化的量化评分, 实现对小企业信用的快速高效分级, 进一步提高小企业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效率。

(二) 产品创新与价格方面

1、建立小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小企业风险大, 因此, 在定价方面应该区别于大企业考虑。银行应当根据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授信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 探索对不同小企业或不同授信进行精细化定价。

2、创新小企业信贷产品

为适应各地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 可以在对传统信贷产品略加改进, 并在当地进行推广。如深圳发展银行海口分行根据海南省缺乏大型工业企业、而贸易型小企业遍布广泛的特点, 新推出了“贸易融资”信贷品种, 以企业的仓单、预付账款、应收账款、票据为抵押品, 对所有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现了电子化, 大大突破了企业的融资领域。

(三) 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与激励机制

1、对小企业信贷业务推行不同的区域政策

在对待小企业的发展上, 银行应保持因地制宜的政策, 要有保有压。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工商银行在发达地区如广东南海大力开展中小企业业务, 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信用、保证以及抵 (质) 押方式, 凭借金融票据、应收帐款、商品货权、商用物业等抵 (质) 押品, 获得期限最长为3年、额度最高为3000万元的便捷高效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2、建立差别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银行应当根据小企业金融业务特点, 初步建立了与普通公司业务不同的激励约束机制。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企业信贷政策环境、中国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目前所处困境的分析, 结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现状, 对银行系统内对小企业信贷业务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在信贷审批、银行产品创新、信贷政策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小企业贷款的困境。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信贷政策

参考文献

[1]郭卫文.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问题与建议[J].银行家, 2009, 4

[2]王延章.浅谈银行创新与小企业信贷若干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6

中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篇3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金融自由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影响,全球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竞争格局一直处于迅速的发展变革之中。当时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从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等多方面着手解决。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市场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从银行业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看,具有阶段性递进并加速发展的特征。从1979年到1993年,我国银行业从一元银行制向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化;从1994年到2002年,我国开始对金融系统进行清理整顿,启动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着手化解历史风险,从2003年到今天,我国基本完成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对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全方位的重组改革。近几年来,通过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等重大举措,我国银行业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2008年10月27日上午,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一中国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显示了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手段日益走向成熟。

二、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不均衡,银行业市场结构呈现比较明显的垄断特征,市场竞争还不太充分。在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体系中,有100多家中资银行,但能跻身于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只有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极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显然,这种非均衡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从1000家大银行排名看,我国银行业在税前利润、利润增长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排名中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3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司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风险防范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看,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还需进一步转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尚需进一步加强,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应进一步健全。

4中国商业银行将经历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夹击,利差将收窄。利率市场化在我国已经在较大范围内实现,目前仅有本币存贷款利率维持管制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这将对那些以传统存贷款为主体的商业银行形成严重的生存威胁。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今后而对的最主要的经营风险。与此同时,金融脱媒化趋势在我国将会有更快的发展。在债券市场发展已经提速的基础上,股票、基金等都将加快发展步伐,下一步资本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以银行为媒介的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将会进一步降低,金融脱媒现象将更加剧烈和明显。

三、政策建议

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现代信息技术、客户需求多样化、金融风险控制、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面对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1我们需要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商业银行的均衡发展。重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均衡发展,是矫正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非均衡结构态势,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需要大力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合作金融机构。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现实途径是通过上市和资本运作,实现低成本规模迅速扩张。

2为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防御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定位政府在银行业中的功能角色。健全法律法规,确保银行购并重组在法制基础有序进行。同时我们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资本供给机制,多渠道筹集商业银行资本金,在实现资本结构合理化基础上确保商业银行的资本有稳定广泛的供给,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

3进一步加快银行电子化建设,推进网上银行发展。在业务体系上,银行业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供“金融超市”式的服务。在经营方式上,银行业应该进一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

4要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推进经营转型,加快综合经营步伐,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和金融脱媒化风险。要主动调整资产、负债和收益结构,大力发展收费及佣金业务,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及经济周期性波动挑战的能力。要强化对宏观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变化的研究,加强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创新利率、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构建市场风险监测、预警、计量和处理的新机制。要加快综合经营的步伐,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多渠道、多元化资产营销,提高收益率和盈利能力,缓解外部危机和经济波动带来的盈利下滑压力,提高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窄的能力;要发挥分销渠道交叉销售功能,提高应对金融脱媒化挑战的能力。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4

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规模体系看,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已发展到2.8万多家,总资产超过52万亿元,成功构建了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银行体系。

从经营绩效看,自2002年底至2007年底五年间,主要商业银行的税前经营利润由364亿元提高到2987亿元,增长超过7倍;税前资产收益率从0.15%提高到0.57%,增长近3倍;不良贷款率从23.6%下降到6.7%;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至8.11%,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相应从0.6%上升到79%。

从体制机制看,各类资本相继引入,银行业产权逐步实现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内控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

从服务功能看,各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强化服务职能,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适应社会金融需求的变化,强化产品创新,在传统的融资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日益凸现。

从对外开放看,截至2007年底,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外资金融机构资产达1.25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与此同时,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已达2674亿美元。

从国际形象看,国有商业银行从几年前技术上濒临破产的问题银行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大型银行;已有31家中资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标准普尔、惠誉、穆迪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普遍提升了对国内银行的信用评级。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就,我的体会,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虽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已截然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大起大落的运行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这为银行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按照市场化经营思路,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银行业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再次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银行业监管的理念与方式加快与国际接轨,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意识和投资意识逐步增强,银行卡刷卡环境不断改善,金融秩序得到治理整顿,信用体系建设有力推进等等,为银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在步入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而且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超出想象。一是经济形势在变。次贷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经营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利润压力。二是规则约束在变。从宏观调控到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从直接融资迅速扩容到资本约束不断加强,从主动负债渠道的开辟到综合化经营的试点,从资产证券化到QDII、QFII不断发展,国内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金融政策与市场规则的剧变。三是客户需求在变。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经营日益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集中化特征,要求银行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复合式的金融解决方案;零售客户对银行服务已经走出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更关心资产增值,对银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四是竞争格局在变。外资银行加快本土化经营步伐,大力进军和抢夺国内高端客户和零售业务市场,同中资银行在产品、业务、人才、客户、技术乃至内部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较量,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特征日益凸显。五是利益诉求在变。股东变得更加苛求,人才变得更加难得,客户变得更加挑剔,中介机构变得更加理性,各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诉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面对上述剧变,国内银行如果不能主动求变,就难以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从国内银行自身的经管管理现状看,仍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经营模式不适应,随着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国内银行长期以来奉行的以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批发贷款为主要资产形式、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又如,人才科技不适应,熟悉现代商业银行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总体缺乏,风险管理和服务管理的量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再如,产品流程不适应,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也尚未构建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有利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目标的有序、高效的闭环系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日趋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金融需求特征。这些不适应,意味着国内银行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制约,亟需加以攻关和破解。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不断推进,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内银行而言,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而国内银行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是:

(一)结构均衡化。著名经济学家戈登·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指出,一国的宏观金融结构将显著影响其金融体系运作效率。实践证明,这一结论对于微观金融主体同样适用。均衡的经营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散业务风险、降低资本消耗和提升盈利水平。然而,受国内特定经济体制的影响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内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致使风险资产权重偏高,盈利来源单一,资本消耗较大。为此,国内银行应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改善业务结构,通过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客户优化客户结构,通过不断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主动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总之,要通过全方位的结构调整,实现银行战略转型,切实走一条较低资本消耗、较少风险积聚、能够实现盈利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新路子。

(二)经营综合化。综合化经营反映了当今时代银行业业务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日本,到90年代的法国、加拿大和美国,国际先进银行先后打破了分业界限,进入了综合化经营时代。随着对外实行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进程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适应直接融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基本途径,更是满足客户“一站式”金融需求的根本举措。国内银行应在综合化经营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一是加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交叉销售,积极探索和创新跨市场、复合性的金融产品;二是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推出更多的商业银行的产品,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主动负债、资产支持票据等;三是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作机制,促进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为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服务品牌化。国内外实践表明,一个企业要赢得长期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必须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集中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旗帜,代表企业的整体形象、品质与特征,成为企业实力、技术、服务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品牌价值协会主席拉里·莱特曾说过: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在国际化竞争时代,对一家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说,只有着眼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而银行能否构建服务品牌,主要取决于能否在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赢得竞争优势。国内银行要更加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加速从同质同类的服务竞争走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竞争,要在以特取胜方面下功夫。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和加强服务管理等举措,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形象。

(四)管理精细化。管理日趋精细严密,是国际先进银行的共同特征。而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要求是注重流程管理和量化管理,追求精益求精、深入扎实、严谨规范。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0至1996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银行实施了流程管理计划,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平均成本与效益比则从63%下降到了50-55%;当前,国际上不少银行正在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测量、估算和分析,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摆脱粗放式管理,向内部管理要效益,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是国内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银行要高度注重流程管理,在形成前、中、后台协调有序、相互制衡的整体架构内,通过实施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工具,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宗旨,对现有的操作流程、销售流程和管理流程加以全面梳理,合理进行调整,着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产品销售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注重量化管理,充分运用IT技术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支出和经营风险作出科学、严密的测算、分析与评估,以数据说话,努力提高决策的量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人才专业化。随着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逐利化,金融产品日益综合化、衍生化,以及经营风险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银行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银行要在发展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产品上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是办不到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大胆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机制,努力构建路径分明、层级合理的职业生涯通道。二是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引聘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境外金融人才。三是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培训体系。

(六)发展国际化。随着我国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对银行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而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大股权投资以及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经营进程,进而更好地适应我国越来越多“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国内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国内银行国际化经营要获得成功,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管理能力,特别是驾驭海外经营风险的能力。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200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可以预计,农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了2007年6月末的78.3%。

——拨备水平逐年上升。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银行业拨备缺口高达1.34万亿元,到2006年末已缩小到了4547亿元。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股改的大型银行,平均拨备充足率已高达123.9%。——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亿元。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2544.3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的84%。

——新机构和新业务层出不穷。新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积极探索银保深层次合作,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和衍生产品交易已成为银行业务最活跃的领域。截至2006年末,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达122万亿元,银行卡11.3亿张,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4000亿元„„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信心已今非昔比。一些国际媒体和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看法,已从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转变为积极正面。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全部入选,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这是我国的银行首次进入前十名。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与此同时,国际权威评级机构近年来也多次调高了对我国银行业的评级。这些看法和评级的变化,正是我国银行业五年来通过改革获得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五、银行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银行经营有两大特点。一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也就是说,银行所做的业务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对银行来说,控制风险很重要;二是,银行是服务行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银行需要营销自己的业务,因此,业务营销也很重要。

因此,银行希望毕业生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五官端正,形象好或气质佳;帅哥美女优先,但相貌一般不会被歧视。

2、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在校成绩一般即可;英语水平突出、成绩优秀者优先;

3、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反应速度快;愚钝、一根筋的同学不适合。

4、细致、耐心,有一定的风险控制的意识,不能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5、性格开朗,乐观积极,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好,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客户营销业务的时候不脸红,领导让你写个材料,不能写得文不对题、错字连篇。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是我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所谓二类支行是指由邮银双方共管,即邮储银行负责业务指导,邮政企业负责具体业务经营并拥有人财物控制权的支行。为深化邮储银行改革,加快理顺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提高“三农”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银分开”的思路,邮政集团公司于2010年启动二类支行改革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改革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总结改革经验,深入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改革措施建议,以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邮政储蓄银行XX省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实际工作,对改革的进展情况、基本经验、面临问题作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邮储XX市分行基本情况

XX市分行下辖252处营业机构,其中一类支行29处,二类支行108处,代理营业所115处。自邮储银行成立以来,在银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XX市分行整体运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

发展成绩。目前,全市邮政储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42亿元,公司存款余额25亿元,累计发放个人贷款61亿元、结余24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前更。二、二类支行改革对于XX邮储发展的意义

一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增强XX分行“三农”服务能力。目前,XX行在每个县域内均只有1个县城和1个乡镇一类网点,特别是在XX区、XX区以及新兴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独立行政区域内我行没有一类网点,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农村客户对信贷和公司的服务需求。通过二类支行改革,可以提高县以下区域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信贷服务空白区域的经济情况较好乡镇设立网点,提高邮储银行对农村信贷服务覆盖和对农村企业公司业务服务覆盖,增强邮储“三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邮政储蓄整体发展。目前,XX市邮政储蓄网点主要分布在县以下区域,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较少,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明显低于四大国有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中,将在开发区等新兴区域和老城区邮储服务空白区域增设网点,提高在城市和县城区域邮储网点对客户个人业务、公司业务金融服务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XX分行网点布局不合理和自营网点占比低的问题,邮政储蓄可以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同时可以促进邮政储蓄整体业务发展和整体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加强风险管控。目前,二类支行管理过程中存在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比如金融许可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的金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重要证照的管理错位,二类支行员工心态不稳定等等。二类支行改革理顺了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落实了风险责任,切实解决了目前二类支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情况

XX市分行有二类支行108处,其中城市支行6处、县城15处、县以下87处;网点均开办了人民币个人储蓄、汇兑等基础金融业务。

重点和难点是“机构迁址”方式改革。为避免改革过程中选点决策的片面性和仅凭主观印象盲目定点的问题,XX市分行对各行政区域的人口、面积、区域经济、同业机构分布、居民存款总量、现有邮储网点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逐个论证其长远发展趋势。针对本地的经济特色,遵照银监会二类支行改革的指导精神,提出“填补空白、注重效益、良性互补、平衡发展”原则,规划在各县县城新增1处网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新增2处网点,各县新增1处乡镇网点;针对在XX区、XX区及兰山区半程镇没有一类网点的现实情况,提出这些区域要做为二类支行迁址改革的重点。考虑到市区城建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批发城发展迅猛造成现有邮储金融网点服务难以覆盖的问题,规划在市区内

迁址增设5处支行,详细的调整规划方案。改革规划方案上报邮储XX省分行审核后,省分行组织XX市分行参与改革方案规划的人员对规划方案进行现场评审,基本认可了XX行的方案,仅对个别县城新增网点的数量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XX市分行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二类支行共34处。

四、XX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的前期准备情况

《XX银监局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省分行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批复》和省分行《关于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通知》下发后,XX市分行开始着手推进二类支行改革工作。

二类支行改革工作是一项全行性工作,XX分行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精心组织和部署工作的开展,要求各级领导亲历亲为,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方案制定、部署实施等工作。按照省行的部署,市分行成立了以行长任组长,副行长任副组长,市分行各部室总经理为成员的二类支行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成员由市分行渠道科技部、计划财务部、风险合规部、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业务部、安保部骨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积极统筹协调,整合全行优质资源,细化工作流程,明确部室和人员职责,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确保二类支行改革的顺利实施。

按照省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方案,XX分行按机构迁址方式调整的二类支行共计34处,“名行实所”调整共63处,降格调整11处,规划在2011年内实施完成8处支行的迁址调整以及所有“名行实所”、降格支行的调整工作。为加快支行改革和网点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早见效益,有效降低改革期间的经营风险,XX分行在XX银监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稳健推进的前提下,对省行下达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2011年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支行增加到15处,将原计划四年完成的二类支行机构迁址改革规划方案调整为三年之内完成。

五、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目前进展情况

XX市分行的改革规划方案确定后,立即着手开展网点选址和报批工作。市行渠道管理部牵头,各县行指定专人负责新建支行的选址工作,市行一把手亲自调度各网点的选址情况。在选址过程中,严格按照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制定的网点选址指导性文件要求,详细调查周边的社会环境及同业分布、经营状况,严密分析论证新址的发展前景,确保支行建成后实现健康发展。网点选址工作进展迅速,截至2011年6月末,已完成14处支行的选址并取得省行的批复,有6处支行已将申请材料提交XX银监分局。

在迁址新建支行高管及人员配备方面,XX市分行对高管及各岗位人员的配备非常慎重。目前已从现任管理人员中选

拔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6名人员拟任支行长,其他岗位人员配备从现有支行中择优聘任,同时统一招聘了160名人员,现在正在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各网点,确保人员配备达到要求。

在迁址新建支行网点改造及设施配备方面,按照邮储总行网点规范化建设要求,对网点场所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装修改造,合理设臵功能分区,配齐配足服务设施及设备,建成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设施先进、形象统一的标准化支行。

六、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经验

1.坚持将先进经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邮储XX市分行承担二类支行改革试点任务,为XX市分行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须妥善解决好借鉴先进经验和与本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为此,在制定改革方案中,XX行一是吸收和借鉴济南行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于重点发展城市空白区域。二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县城及乡镇增设网点,重点发展信贷、公司、理财等业务,以避免或降低与现有邮政网点的业务竞争,实现良性互补、共同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改革有力推进。二类支行改革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不仅涉及到邮政及邮储银行内部的所

有部门,并且需要向银监、人行、工商等部门报送大量申请材料,要做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行内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因此,推进改革必须依靠各级领导强有力的支持作保障。XX分行启动二类支行改革以来,行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到推进实施对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市行行长亲自进行动员,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改革工作要求,解决改革面临的困难,加快了改革的推进步伐。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改革就难以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和成效,因此,二类支行改革必须坚持依靠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继续推进和完善改革。

3.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正确指导是完成改革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性很强,反映了现代科学管理的特征和要求。XX邮储银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加强与银监局、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汇报沟通,取得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推进改革的合力。改革方案及操作办法的研究制定,改革的培训、宣传和动员,以及改革实施中解决具体问题,都得到银监分局、人民银行、主管部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不断深化。

4.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实施改革。

二类支行改革不仅政策性强,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也很高。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具体的业务操作与管理政策相互交融,工作涉及行内各单位、各环节和众多人员。这就要求始终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实施工作。

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改革启动以来,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已经对改革工作引起重视,积极配合推动改革。但仍有少数部门和单位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对改革的流程和相关规定接受不够、掌握不好,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

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工作启动后,大部分支行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网点选址及与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但也有部分单位行动迟缓,在市行召开改革推进会、行长亲自过问的情况下才开始行动。支行选址主观盲目,缺乏严密的调查论证,无科学性与前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改革的进程。

三是对改革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掌握不够。省行对二类支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的实施要求,XX分行已将这些文件下发各部门并组织学习,但个别单位对这些流程和要求未能掌握,对改革中需要履行哪些程序、改革的步骤、需要提供的材料、审批时限、下一步的工作内容等心中无数,需要市行渠道管理部门指导和催促,影响了改革的推进速度。

四是邮政网点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给改革造成一定困难。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个别二类支行营业场所不具备消防或者安全合格证明,影响了市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申请材料。另外通过改革发现部分二类支行在人员配备、安全防范、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八、深化和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总体思路,解决思想问题。个别单位、个别同志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宣传发动不够深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要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报等形式,加强各级、各部门人员对二类支行改革的了解,提高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成为延滞改革的重要瓶颈,市行改革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改革相关知识和规定的学习与整理,精通改革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及时总结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各单位人员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水平。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6

【发布日期】2006-07-11 【生效日期】2006-07-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新华网

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领域外商投资增长较快,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购买房地产也比较活跃。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规范外商投资房地产市场准入

(一)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投资购买非自用房地产,应当遵循商业存在的原则,按照外商投资房地产的有关规定,申请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办理有关登记后,方可按照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相关业务。

(二)外商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含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投资总额的50%。投资总额低于1000万美元的,注册资本金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三)设立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由商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批准设立和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颁发一年期《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企业付清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后,凭上述证照到土地管理部门申办《国有土地使用证》,根据《国有土地使用证》到商务主管部门换发正式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再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换发与《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经营期限一致的《营业执照》,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四)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股权和项目转让,以及境外投资者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由商务主管等部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审批。投资者应提交履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的保证函,《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变更备案证明,以及税务机关出具的相关纳税证明材料。

(五)境外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及其他方式并购境内房地产企业,或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权的,须妥善安置职工、处理银行债务、并以自有资金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金。对有不良记录的境外投资者,不允许其在境内进行上述活动。

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六)对投资房地产未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和《营业执照》的境外投资者,不得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活动。

(七)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未全部缴付的,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或开发项目资本金未达到项目投资总额35%的,不得办理境内、境外贷款,外汇管理部门不予批准该企业的外汇借款结汇。

(八)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中外投资各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合同、章程、股权转让协议以及其他文件中,订立保证任何一方固定回报或变相固定回报的条款。

(九)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应当遵守房地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及规划许可批准的期限和条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开发、销售等经营活动的监管,发现囤积土地和房源、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要根据国办发〔2006〕37号文件及其他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三、严格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管理

(十)境外机构在境内设立的分支、代表机构(经批准从事经营房地产业的企业除外)和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超过一年的境外个人可以购买符合实际需要的自用、自住商品房,不得购买非自用、非自住商品房。在境内没有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境外机构和在境内工作、学习时间一年以下的境外个人,不得购买商品房。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内限购一定面积的自住商品房。

(十一)符合规定的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自用、自住商品房必须采取实名制,并持有效证明(境外机构应持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驻境内机构的证明,境外个人应持其来境内工作、学习,经我方批准的证明,下同)到土地和房地产主管部门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屋产权登记手续。房地产产权登记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自用、自住原则办理境外机构和个人的产权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

(十二)外汇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的要求审核外商投资企业、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的资金汇入和结汇,符合条件的允许汇入并结汇;相关房产转让所得人民币资金经合规性审核并确认按规定办理纳税等手续后,方允许购汇汇出。

四、进一步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

(十三)各地区、特别是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高度重视当前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可能引发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各地不得擅自出台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的要清理整顿并予以纠正。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有关操作细则,加强对各地落实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政策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擅自降低企业注册资本金和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及管理不到位出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要依法查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房地产违规跨境交易和汇兑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十四)完善市场监测分析工作机制。建设部、商务部、统计局、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外汇局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完善外资房地产信息网络。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尽快实现外资房地产统计数据的信息共享。

建设部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 工商总局 外汇局

二00六年七月十一日

浅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与发展 篇7

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历程。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成为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一家全国性、全牌照的第五大商业银行。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的金融机构, 其改革发展不仅直接决定了中国邮政改革发展的成败, 同时也势必对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概况

邮政储蓄属于信用储蓄的范畴, 指邮政机构面向居民个人、依托邮政网点资源办理的零售各项金融业务, 即邮政机构在办理信函、电报、电汇款等传统邮政业务的同时, 办理以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各项储蓄存款业务。

邮政储蓄创始于1861年英国, 之后传入法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国,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较大的发展。我国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历程。2006年12月31日, 经国务院同意, 中国银监会批准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组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2007年3月20日,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成为继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后的一家全国性、全牌照的第五大商业银行, 标志着邮政金融的发展由此揭开了新的历史性的一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现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7万个 (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总数的占2/3以上) 、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至2009年年末,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4万亿元, 规模位列全国第五, 储蓄市场占有率接近10%, 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3.4亿户, 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其中, 从城市汇往农村的资金达到1.3万亿元。

邮政储蓄银行的前身是邮政集团下属的邮政储汇局, 与其他新成立的银行不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目前, 邮政金融网络已经是全国唯一完整覆盖城乡二元市场、网点面最广、交易额最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相当重要的力量。虽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组建三年, 但尚处在从邮政储蓄机构向专业化商业银行的转型阶段, 作为邮政改革和邮政储蓄自身发展的产物, 由于其组建的特殊性, 成立之初就不仅面临着改革初期自身体制、机制的重构, 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市场中内外资银行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 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就成为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定位

第一, 市场定位。根据银监会的批复, 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 是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的涉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商业银行, 其市场竞争力远远低于四大商业银行, 因此, 选择县域以下区域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 避免了以不成熟的姿态应对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

在邮政储蓄银行取得农村市场优势之后,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原因, 必然要走向城市, 拓宽利润来源, 远期市场定位就演变为服务于农村和中小城市的社区商业银行。从四大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看, 高端客户个人理财服务将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 城市中低端客户群则被忽视了, 邮政储蓄银行涉足城市, 应从差异化角度出发, 以中低端客户群为对象, 发挥自己的优势, 占领中低端平民层, 走社区化路线。

第二, 经营定位。在我国, 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体现了“公共性”特点, 突破了商业银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 其经营定位是坚持其一贯的平民化风格, 树立“大众银行”形象。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初期的发展阶段, 短期的经营定位立足于个人的零售业务, 采取稳健作风, 把业务范围立足点确定为风险较小的个人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后, 是作为独立法人来面对市场竞争的, 从避免竞争、规避风险的角度看, 短期的经营定位是正确的, 但长期定位就应该以竞争为目标, 在稳定个人业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对公业务和拓宽中间业务。

第三, 管理定位。目前世界上约有7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邮政储蓄业务, 从邮政储蓄与邮政的关系看, 邮政储蓄大致可分为四类管理模式:一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离管理模式, 即成立独立的邮政储蓄银行, 实行商业化经营;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混合管理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准商业化管理模式, 即邮政储蓄尚未与邮政分离经营, 但邮政储蓄资金开始实行自主商业化运作;四是以美、英两国为代表, 邮政储蓄退出金融服务市场。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 邮政储蓄银行的短期管理定位是准商业化管理模式。一方面,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背景和日本模式相同, 都带有较强政治色彩。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 政府也不断通过行政指令加以规范, 突出邮政储蓄的“公共性”。另一方面, 资金运营也采用了和日本相同的方式。日本邮政储蓄资金主要投资于国债或政府担保的债券, 即使在自主运用资金的情况下, 仍未改变资金运用理念。

从长期看, 随着邮政储蓄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行政功能必将弱化, 管理模式就必须转化为完全商业银行化模式。目前, 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全额出资方式组建, 股权结构一元化, 难以满足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金融公司对资本金的需求, 这将制约邮政储蓄的长远发展。从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看,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引入战略投资者, 使股权构成多元化、社会化。所以邮政储蓄银行可逐步发展为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众多企业机构参股的股份制私有化上市公司。

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组织架构

第一, 管理体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根据《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全额出资组建,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独立核算的法人机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采用总分行制的管理模式, 实行一级法人制, 在北京设立总行, 按行政区划在各省区设一级分行, 省级以下机构, 根据各省不同的情况和实际需要, 设立地市二级分行, 各县实行派驻制, 由各支行派驻。

第二, 组织架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全资控股,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银行, 所有邮政储蓄业务划归邮政储蓄银行, 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管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与中国邮政之间既有密切的合作, 但同时又风险分离, 经营权力分离。在上层结构上, 邮政与邮政储蓄银行分设, 成立以邮政总裁兼任中国邮政银行董事长的董事会, 实施上分下合的组织结构;在下层结构上, 邮政与邮政银行在机构上可不分设, 但邮政银行必须进行独立的财务核算, 并强化业务管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 享有出资者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金融机构, 具有《公司法》赋予的全部权力和义务, 履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负责独立的经营和管理邮政金融业务, 并接受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模式

根据国务院27号文件和银监会的规定, 所有金融业务划归邮储银行统一管理。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集团授权之后, 采取“一个机构、两个职能”的做法, 在邮政企业内部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 继续依托邮政服务网络提供储蓄、汇款等基本金融服务, 实行邮储银行自营网点 (银行支行) 和邮政企业代理网点并存的经营管理模式, 对邮政代理网点统一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各邮政营业网点 (含邮政储蓄营业网点) 的人员、财产所有权, 全部划归邮政部门所有, 而邮政金融业务的经营权属邮政银行, 实行邮政银行委托邮政部门办理金融业务的代办制。邮政企业接受邮储银行的委托, 在金融监管部门规定和合同约束范围内, 代理经办各类金融业务。

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业务种类和经营规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的业务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负债业务;办理各类对公、对私的存款业务。二是资产类业务;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批发业务 (由总行、二级分行办理) , 对农户、个体户的小额贷款及对个人的抵押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各类对公、对私的资金结算, 代收代付资金业务, 各类保险、债券、基金的代理, 理财业务。

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现状

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 邮政金融得到了长足发展,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支金融力量, 其主要业绩如下。

第一, 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现已建成全国城乡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交易额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目前, 我国共有3.7万个储蓄营业网点, 4.5万个汇兑营业网点和2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 其中2/3以上的网点则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与之相应,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过去几年间已撤并了3万多个县、及县以下的基层金融机构, 作为全国性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网络优势明显。同时, 邮政储蓄网络系统已实现了在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 并且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最完善的金融机构。

第二, 形成了品种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系列。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以本外币储蓄存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负债业务。二是以国内及国际汇兑、转账业务、兑付政府债券、银行卡、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收代付业务、代销基金和理财产品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三是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大额协议存款、债券投资、票据贴现、银团贷款、小额贷款为主的资产业务, 结束了邮储银行长期只存不贷的历史。新业务、新产品的不断推出, 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让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到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第三, 拥有庞大的经营规模和客户群。截至2009年12月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存款余额达到2.4万亿元, 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从1996年的5.57%上升至2009年的9.22%, 成为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机 (下转第48页) 构, 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已超过2.1万亿元, 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城乡居民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立的账户达到3.5亿个, 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3.4亿户, 是第三大发卡机构, 月均交易金额2800多亿元, 刷卡消费金额月均达到130多亿元, 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 己成为最大的个人金融结算网络。在邮政储蓄投保的客户接近2500万户, 占整个银行保险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 各项贷款余额3876亿元。 (上接第46页)

第四, 创立了社会知名、百姓信赖的业务品牌。一是作为国内知名的金融服务机构,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37000个分支机构, 近21000余台ATM, 并建有95580全国统一客户服务中心和网上银行系统。在城市,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邮储银行, 以方便、贴心、快捷的服务正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二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近60%的储蓄网点和近70%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 是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 特别在一些边远地区, 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获得的金融服务;三是邮政储蓄绿卡网络在全国信息系统统一版本改造后, 可以实现全国通存通兑, 真正实现了“绿卡在手, 走遍神州”;四是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没有不良资产的包袱, 组织架构完善, 产权结构明晰。在优质资产的保证下, 在不断加强信贷业务管理的基础上, 保证了资金运用的质量, 深得社会各界和百姓信赖。由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邮政储蓄、汇兑服务及其它基础金融服务在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具备了很强的竞争能力, 加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方式, 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得到了广大城乡居民的认可。

中国商业银行改革 篇8

关键词:资本监管改革、商业银行、政策建议

2010 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银行体系监管的改革方案,并于2010年11月12日经G20首尔峰会审议通过,即《巴塞尔协议Ⅲ》。这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新一代全球銀行业监管框架。从《巴塞尔协议Ⅰ》到《巴塞尔协议Ⅲ》,纵观巴塞尔协议的改革进程,尽管监管框架都有所调整,但是,资本监管始终处于银行风险监管框架中的核心地位。不论是1988年第一代协议中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还是第二代协议中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三大支柱之一,此次,第三代协议又对全球银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作为金融危机后的直接产物,其目的在于提高全球银行资本的总体水平和质量,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一、《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监管改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有着较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仍然面临倒闭风险,暴露出银行体系在危机中缓冲风险、维持正常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提高监管资本的质量、一致性和透明度成为了第三代协议最突出的任务。下面,我们来简单梳理一下《巴塞尔协议Ⅲ》在资本监管方面的改革:

1、完善资本定义。新的巴塞尔协议将资本分为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这两级资本均应是能够在持续经营下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在破产清算时吸收损失的资本,并且取消了二级资本的子类和专门用于吸收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对于股份公司制的银行,一级资本的主要形式应为普通股和留存收益,并且对普通股设立了监管措施。而所有二级资本要满足的基本标准包括:受偿顺序次级于存款和一般债务,原始期限至少5年。

2、最低资本要求的提高。根据巴塞尔协议Ⅲ,普通股最低要求,即资本结构中吸收损失的最高要素,将从当前的2﹪提升至4.5﹪。一级资本金(包括普通股和其他符合要求的资本)比率将在同一时间从4﹪提升至6﹪。

3、资本留存缓冲。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2.5﹪的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这一留存缓冲的目的在于确保银行持有缓冲资金用于在金融和经济危机时期“吸收”损失。

4、逆周期缓冲资本。所谓逆周期资本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在经济上升期提高对银行资本的要求,增加超额资本储备,在总体信贷投放过量时加强对银行部门保护,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积累。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区间为 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框架,具体可以按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

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1﹪的附加资本要求,降低“大而不能倒”带来的道德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与金融稳定局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综合方案。

6、杠杆率。由于本轮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银行体系表内外杠杆率的过度累积,因而巴塞尔委员会引进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风险资本框架的补充措施。2010年7月,各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高级代表集团达成一致,将在并行期按照 3﹪的最低一级资本杠杆率进行测试。

表1 巴Ⅱ和巴Ⅲ关于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对比 单位:﹪

二、资本监管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本来处于《巴塞尔协议Ⅱ》各项目标的完成中,《巴塞尔协议Ⅲ》的提出给了我国与国际银行并行的机会,而协议Ⅲ中的资本监管目标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了深远影响。

1、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的长期影响显著。2011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71﹪,同比上升0.55个百分点,390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从短期来看,资本管理办法对我国银行影响不大;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经济增长带动信贷需求增加,银行不可避免将面临增资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强资本约束。

2、资本缓冲要求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依靠利差来盈利,若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将使银行不得不准备更多的资金,造成资金闲置,减少银行信贷规模,并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普通股权益拥有最强的吸收风险损失的能力,但是其高成本的特点将使得在统一监管标准下的中国银行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3、杠杆率指标的引入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短期来看,杠杆率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影响不大;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贷款需求的增长,以及近几年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未来商业银行在杠杆率指标方面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4、促进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监管的改革不仅反映在资本的数量上,也反映在对资本质量的严格要求。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提高资金准备的同时,对其盈利模式和资产的风险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政策建议

国际金融环境的新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演变趋势,立足中国的金融市场现实状况,清醒把握中国银行业监管与欧美银行的差距,将中国特色的银行业经营模式充分体现到国际监管准则中。

1、加强资本管理。针对《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各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特色,提前制定策略和目标。要建立起健全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树立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可以考虑设定一个由专人负责并且由董事会参与的资本管理机构,定期审核全行资本消耗、资本预算完成等情况,做好记录,并且对于异常情况及时予以回馈,还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2、对表内资产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加大表外产品创新力度,扩充资本补充渠道,保证资本供给充足。商业银行在保持中大型客户贷款需求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发展低资本消耗型产品,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等。还要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信贷业务创新,如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消化企业贷款需求,以求不占用或少占用银行的资本,保证资本来源的安全。

3、转变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应该使其业务多样化,如发展中间业务,降低盈利模式对资本的依赖,并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发展零售业务,提高资本利用效率。还要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提高系统整合度,积累数据,跟踪客户信息,搭建信息分析系统,消除我国商业银行推进资本监管中内部评级法形成的阻碍。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玲玲. 《巴塞尔协议Ⅲ》下的资本监管进程及其影响.西部论丛,2010,(10):50-53.

[2] 任宏之,武晋文.巴塞尔Ⅲ协议的完善及其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理论与实践,2010,(12):31-32

[3] 巴塞尔委员会.增强银行体系稳定性(征求意见稿)

上一篇:油气储运生产实习报告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优秀科学教案《好听的声音》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