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课程教学计划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特色课程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学校特色课程教学计划

“学校课程管理”与“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蕴辨析

摘 要: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中小学校被赋予课程管理的主体权责,“学校如何管理课程”成为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相对于原有的“学校教学管理”而言,学校课程管理无论在管理地位与角色、管理对象与内容还是在管理价值与功能上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对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学校教学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

在原有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的决策、设计与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学校主要是通过对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去保证法定课程的全面实施。前者通常被称为“学校课程行政”,后者被称为“学校教学管理”。而在国家、地方与学校权力共享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了出来。

“学校课程管理”是对“学校课程”的管理,“学校课程”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但由于人们对“学校课程”概念的理解歧义丛生,因而导致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说也莫衷一是。“学校课程”从语义上看会产生两种内涵不尽相同的理解:一是指各个学校自己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具有学校个性色彩的课程。即将“学校课程”视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校本课程”、“校定课程”,专指“学校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授权自主建构的课程,主要是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二是指只要是在学校中实施、由学校来管理的课程都属于学校课程。由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是以“学校”为载体的,都要通过学校才能付诸实施的,这就使其外延显著区别于前者。即“学校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指校定课程、校本课程乃至潜隐课程,它们都是学校课程管理直接作用的对象。

“学校课程管理”的提出,意味着学校具有了“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双重权责。理查兹把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区分为“为顺从而管理”、“为成果而管理”、“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的三种类型[2]。管理的目的取向不同,导致学校课程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实践也会呈现出殊异的意蕴。若“为顺从而管理”,则学校课程管理因与过往的“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异同而近乎成为“纯粹的文字游戏”;若“为成果而管理”,则学校主体性的发挥纯粹是为了达成上级的评估指标,也没有走出过往的“教学管理”的视阈;只有“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的生态而管理”,学校才真正成为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之一,从而呈现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态势。

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提出“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并予以界说。其中,纲领性定义是描述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的混合,包含是(is)和应当(ouhgt)两种成分;只有包含“是”和“应当”两种成分,才是完整的定义。[3]因此,在界说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时,既要回答“学校课程管理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实然与必然问题,又要进一步回答学校课程管理应该是什么,即学校课程管理的“应然”问题。前者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研究的重点与目的。也就是说,对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界定,应当综合不同层面和维度立体地去把握学校课程管理的概念。

1.就管理地位与角色而言,较之原来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突出强调了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而非上级法定课程的“从属者”与“被动执行者”。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中,课程实施即教学,即学校必须忠实实施法定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愈是接近法定课程的意图,课程实施的效果愈好。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课程实施即变革,其蕴涵的基本假设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事先规定精确的实施程序,而应该让不同的实施者自己来决定,因为只有对实际情况最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因此,作为课程实施者,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法定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或“再改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自主地研发和管理课程,学校在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得到了合理发挥。

2.就管理的对象与内容而言,较之以往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由只是对上级法定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的管理,转变为从课程研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全程管理与全面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的视阈内,学校只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缺乏参与课程研发与评估的权力与责任,“教学管理”的内容与对象因而被局限于对教师和学生执行上级课程活动情况的管理之中,至于课程的研制与评价的权力则处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掌控中。尽管每个教师对所教课程的理解及对教材的领会都会有一定差异,而且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做出不同的“改编”,但整体而言,教师的教学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创见性”不仅极其微小,而且其原初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大多也是为了预定课程计划中“外控任务”的完成。究其实质,仍未跳出“为顺从而管理”或“为成果而管理”的巢穴。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学校不仅是上级法定课程的教学者,而且明确被赋予课程研发、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的主体权责。可见,学校课程管理的对象与内容大大扩展了。

3.就管理的价值与功能而言,较之过去的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课程管理”不是机械地对上级法定课程的“顺从”,或仅仅局限于“外控目标”的完成,而是结合外部的环境条件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积极主动地研制、实施与管理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和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视阈内,教学是一个预设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线性演化过程,教学及其管理的评估标准是看“教学过程与预设规定”的“吻合程度”,而学校的具体实际和特点则往往被忽略了,这不仅造成了“千人一面,万人一书”的课程格局,而且也形成了“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上司的外部提供驱动力”的错误观念和陈规陋习。此种意义下的“教学管理”实际上是“防教师的”(teacher—proof),这不仅使得教师丧失(deskilling)了应有的课程研发技能,而且使教学过于依赖事先设计好了的课程材料,可能会带来一些预想不到的负效应。而在学校课程管理的视阈内,上级颁行的课程计划不仅应当富有弹性,而且学校自己也会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制定自身的课程发展战略,以形成自己的课程特色。

总之,“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考虑社区特性、家长期望和学生需要等相关因素,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的不只是为了预定目标与任务的完成,而是在与外在环境与条件的互动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与课程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学校课程管理虽然主要是学校课程组织及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发生在学校场所或学校层级中的各类课程进行的管理,但是基于国家、社会、家庭或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方的课程权益在这里既矛盾冲突又互融共生的特点,学校课程管理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不仅仅是对发生在学校里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利益与矛盾的揭示与解释,实质上也是国家课程行政管理乃至教育与社会问题的折射与反映。

富兰(M.Fullan)等课程专家概括出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4]:得过且过(muddling)取向;适应或改编(adaption)取向;忠实或精确(fidelity)实施的取向,或称程序化(programmed)取向。在严格意义上的“忠实、精确或程序化”取向中,课程材料具体规定了教师必须指导、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以及学生需要作出的各种反应,学校和教师近乎没有任何改动的余地。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与计划,从事他人提出的活动。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失去对工作的支配更容易引起异化和失落感的了。[5]而在“适应与改编”的课程取向中,学校作为课程管理的主体,拥有了课程研制、实施与评价的主体权责。事实上,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和统编教材,教育工作者往往习惯于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并根据教材要求来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本文特别强调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主体内容与主体价值取向,无论是对我国的课程理论建设还是课程改革实践而言,都是十分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这有助于转变“把课程管理只视作是政府的事情”,“学校纯粹是上级课程政策的从属与附庸”的观念与行为[6]。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校课程”的建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4—8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20.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4.

[4]Fullan,M. and Pomfret,A.,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7,Vol.47,No.3.

[5]阿普尔著.施良方译.2000年的课程:张力与可能性.载瞿葆奎主编,施良方等选编.教与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黄葳.论地方对高中课程的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5(1):12—15.

作者:汪爱琴

第2篇:中职学校的法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法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中职生显得尤为突出。在中等职業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地设置法学课程,同时必须讲究教法。

[关键词]:法学教育 法学课程 多媒体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即将跨入社会的新生力量,仅仅掌握职业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新一代社会建设者。作为教育体制的中等职业教育,要办得有特色,提高毕业生成功率,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应将法学课程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

一、中职学校法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法学教育目标存在功利性。部分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满足于开了几次讲座,搞了几次活动,违法犯罪率多少等统计数据;还有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连基本的法制基础课程都取消了。

2.法学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有些学校虽然有法制教育课程,要么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部分,要么作为结业前的选修课,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法制教育内容缺全面性和连续性。

3.法学教育形式的单一性。有些学校没有根据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化特点,采取新颖、生动、直观、案例分析和通过参与性强、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方法,而是照本宣科,搞生硬的说教,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

4.法学教育效果缺乏实用性。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最高权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这导致有些学生学习法律更多的是为了应试的需要,而没有认识到它是治国安邦,保护公民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

二、中职学校法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法学课程教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法治是建构有序社会最主要的手段,凭借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明确、稳定的社会规范,使每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都受到法律的约束。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使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是社会趋向文明和谐必不可少的制度化特征。

2.法学课程教学是中职生健康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堪忧,法律意识淡薄现象日益加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我们的中职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更要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依法创新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中职学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由于不同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所以,法学课程应分年级阶段设置,方法上应灵活多样。

1.一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一年级的学生属于感性学习为主的阶段,还没有一定的专业理念,但对自身权利义务看的比较重,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法律观念,培养专业兴趣和习惯。课程设置时应该以《法律常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基本知识体系为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为重要,所以,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模拟法庭演示法和读书指导法。模拟法庭审判案例则是在观摩审判基础上将所学的法律知识理论综合地运用于实践,这是学生全面介入模拟诉讼活动,扮演各种诉讼角色,体现学生学习掌握各种法律知识理论的综合运用,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读书指导法是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二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感性学习与理性学习之间的阶段,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所以不论何种专业,此时的法学课程设置时应该以《税法》或《经济法》体系为主,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为基础,重点突出多媒体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授法主要在于完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多媒体案例教学方法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3.三年级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三年级的学生属于理性学习为主的阶段,已经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业愿望比较强烈,该阶段教学目的在于深化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时不同的专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财会专业应以《会计法》为主,幼师专业应以《教师法》为主。教学方法重点突出课堂讨论法与实践教学法相结合。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数个较为典型的案例集合到一起,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其目的在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不但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用法律来处理案件,甚至对我国存在的立法缺陷亦有所发现和了解。可以这样进行:将一堂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三分之一的时间专门讲授课程中的基本问题,如概念、特征、原则等;第二阶段是利用三分之一时间有针对性地讲一些典型、疑难案例,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以便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归纳总结,点评各学生观点,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践教学法是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活动,在选好的实习场所,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对自己能接触的法律知识给予反思,结合实习工作内容、实习感想、实习收获的记录,写出实习总结,进行实习经验交流。

当然,法学课程在这里不是专业课程,课时的安排可以灵活掌握。

总之,法学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播法律知识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和课堂讨论法更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工作者的重要途径。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制,是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对于中职生也不例外,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廖萍蓉.要重视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红艳

第3篇:发现教学:基于国家课程的学校教学变革

【摘要】作为一种基于国家课程的学校教学变革方式,发现教学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使命,以培养学生发现素养为目标,而研用教学规程、建构教学范型、发掘典型课例、培育学科特色等则是发现教学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学改革;发现教学;规程与范型;反思

【作者简介】李新,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江苏苏州,2152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发现一词的意思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将发现和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张、理念、策略,意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并最终实现自我发现、主动成长。在研究与实践发现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发现教学为抓手,从而让发现教学落实到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

一、发现教学的内涵特质

以发现为内核的教学方法,在中西方教育家,如孔子、苏格拉底等的教育思想中皆有蕴含。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教学与发现学习,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或方法”[1]。我们认为,发现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基于问题对一些事实、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发现并掌握知识,进而实现能力提升、情感陶冶的教学方法。

1.落实立德树人:发现教学的应然使命。

教学具有教育性,发现教学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视为使命与责任。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讲讲、读读背背等方式,接受基本的德育知识,并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各学科的发现教学进行德育渗透,通过生动的故事启迪学生思考、以有趣的活动诱发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品格、提升自己的思想。

2.推进教学改革:发现教学的实践视角。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现教学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激励、引导全体教师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发现教学的理念、策略进行教学,不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亲身实践、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力。

3.培育发现素养:发现教学的草根探索。

发现是一种方法,是儿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法,儿童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发现素养。我们将小学阶段学科教学中重点培育的发现素养确定为内在学习动机(包括好奇心与成功感)、直觉思维(包括问题意识与预判)、深度學习(包括理解分析与评价创新)、自主性(包括自决性与个性化表达)和自我反思(包括总结与元认知)这五项,且五项发现素养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这一主张是我校教师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进行发现教学改革的草根命题,发现教学的各项研究均基于此生发。

二、发现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们倡导发现教学,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发现活动来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发现素养。发现素养能逐步积淀、内化,成为学生学习、交往、行事时的思维方式,这能为学生将来深入、全面、个性化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提供经验支持和能力保障。

1.研用教学规程,推动发现教学在实践中落地。

教学规程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指导下,旨在培养学生的某些特定素质或体现某种理念而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的若干规定及其相关的操作策略。[2]发现教学规程的研制,历经半年多时间。首先,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通过读书沙龙,交流心得体会,对发现教育、发现素养、发现教学、发现教学规程等逐步增进认识、理解和认同;接着,学校向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征集教学经验,请他们梳理、提炼自己教学中促进学生发现素养培育的教学行为;然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教师提供的经验进行归类整理,并提炼出若干典型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学规程见文末表1。

发现教学规程研制后,我们从点到面逐步加以推广运用。首先,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点辐射到教学全过程。开展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教材研究,分学科、学段,以备课组、教研组、项目组为单位研究现有教材,寻找体现或有利于发现素养培养的点;进行指向学生发现素养培养的作业设计,每课时或每单元、每天、每周设计一项作业,作业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又要指向学生发现素养的培养;开展基于发现教学规程的教学片段设计,突出一个核心问题、一次发现活动、一项发现作业。其次,从研究力量的关键点发展到全体教师。成立发现教学研究项目组,重点承担相关研究任务;对全体教师提出若干个“一”的研究任务,如参与一次校级相关主题研究活动、备一节体现发现教学规程的课并自主实施、写一篇教学反思或论文、提炼(修改)一份课堂誓词等。再次,从教研活动的关键点扩散到家常课。把省、市、区、校各级公开教学和教师的各类赛课作为发现教学研究的关键点。教师为这些公开课或赛课做准备时要兼顾两个“基于”: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基于发现教学规程。基于学科课程标准,意味着每堂课须关注学科特点、关注学生学习相关学科时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科关键能力的提升,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准备的课,上好了,就是学科中的好课;基于发现教学规程,意味着每堂课要对照发现教学规程改进教学行为,落实发现素养培养,从发现教学规程出发准备的课,上好了,就是有特色的好课。

2.建构教学范型,促进发现教学在应用中扎根。

随着发现教学规程运用的日渐成熟,一些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逐步设计、实施、总结出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而教学范型的形成,又使得发现教学在应用中扎下了根,并不断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如有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总结出了“实践发现式”教学范型。他们认为小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这些学科,所以常采用“教师初步示范—学生基于观察初步尝试实践、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师生讨论、发现解决办法—学生再次实践、发现关键要领—学生反复实践、拓展提升能力”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

3.发掘典型课例,引领发现教学在研究中成长。

几年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探索发现教学,通过教研开放活动相互交流发现教学的实施心得、经验,在学校组织的主题研究中展示发现教学的最新成果,在省、市、区各级教科研活动中呈现较为成熟的发现教学课。以此为基础,学校引导教师整理这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堂观察、教学视频,在校刊上发布,并向各级刊物推荐发表。一批发现教学的典型课例相继被发掘,经过整理,形成各类课例群,有同一学科针对不同发现素养的,也有不同学科针对同一项发现素养的,还有跨学科的。这些课例的形成引领发现教学逐渐成长为有理论依据、有实践根基的学校特色教学方法。

比如:教师普遍认为内在动机对于发现活动的启动和维持具有关键作用,具有内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但教师也认识到,一方面,小学生天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好研究;另一方面,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所以,在发现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内在动机启动学习,同时通过学习强化内在动机,形成良性循环。如有体育教师运用课堂中的合作竞争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并让学生在练习中对体育产生兴趣。

4.培育学科特色,实现发现教学在创新中发展。

在发现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一些教师不满足于通识性的发现教学规程,希望能基于发现教学的理念,深入学科内部,探索学科特质更为凸显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与路径。他们秉持教学为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奠基的信念,以促进学生发现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融合发展为目标,系统学习本学科的相关教学理论,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寻找共性并进行锤炼提纯,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建设内容。比如:学校的数学教师在研究发现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小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发展思维。而在数学学科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非常重要的是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通过反复实践、思考,数学教师将数学实验普遍用于日常教学,梳理现行教材中适合开展或应当开展的数学实验内容,以“一课一箱”(指基于数学实验的需要,以一节数学课为单位,进行实验器材开发、使用及整理,器材装入一个箱子,既突出主题,也便于保管、借用、整理、携带)的方式开发实验器材,逐步建设数学实验室,使小学生能基于直观手段,通过动手操作来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发现教学的改革成效与反思

通过研究和实施发现教学,学校的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基于国家课程,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之路,同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先,促进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其次,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再次,促进学校工作水平提升。当然,反思发现教学的研究历程,我们也有以下一些体会。

1.基于国家课程实施的教学改进需要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互结合。

首先,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互结合,佐证了发现教学的可能性、可行性。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认识到主体性是人的根本共性,是人成长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表现出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发现教学具有了可能性。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研发了发现教学规程,建构了发现教学范型,提炼了发现教学典型课例。层层推进的教学实践,是在发现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我们对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两者结合,凸显了发现教学的可行性。

其次,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互结合,推动了发现教学的创新性、持续性。一方面,培养发现素养,要在国家要求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各科教学的特点,从激发内在动机,鼓励直觉思维,促进深度学习,发挥自主性,引导自我反思等方面改进教学,体现理论指导下的教师群体的实践智慧,具有创新性;另一方面,教学规程的提炼,针对各项发现素养的培养,教师群体共同约定教学行为准则,它是理论指导下民主协商的结果,在实践中具有可持续性。

2.基于国家课程实施的教学改进需要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协同转变。

如果说,发现教学是我们共同的教学理念,它以发现素养培育为目标,通过教学规程约定了一些行为,那么将这些理念、目标、行为规则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则是最为关键的。事实上,在发现教学研究肇始,教师对理念的理解和观点的认同都不一致,对教学行为的改变也不自觉。后来,一次次研讨活动的开展,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中相互交流、自我反思,一节节日常教学课的探索,教师在反复揣摩、实践验证中修改完善、精心提炼,才有数十种教学范型的形成。

3.基于国家课程实施的教学改进需要对发展优势与实际困难有辩证认识。

我们深深认同“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的看法。[3]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发现教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我们也对发现教学推进中遇到的困难保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发现教学主要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进行,但国家课程的实施并非全部要用发现教学的方式,且即使运用发现教学的方式,对于具体的课堂而言,既要完成国家课程的内容,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又要关注学生发现素养的培育,努力通过发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挑战性不言而喻。

其次,发现教学改革的实际主体是教师,教师既可能成为改革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从当前我们的实践看,直接且较为充分参与这一项改革的教师,在发现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本身的专业成长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他们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为研究所付出的“额外”的努力与辛劳。间接或少量参与或“形式性”参与的教师,对发现教学的认知还较为模糊,离自觉并有效运用发现教学还有一段距离,其中有这些教师自身教改热情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推进中管理体制陈旧、机制僵化等原因,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智慧地化解。

總之,发现教学的研究和实施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发现教学,要努力研发支持学生发现性学习的教学新常规,且除了国家课程实施中的发现教学,还要研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发现教学。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实现以发现为内核的深度学习的真正发生,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发现的经验,形成发现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从而更好地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曾峥.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

[2]吴永军.教学规程: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指南[J].课程·教材·教法,2015(5): 21-27.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8.

[4]李新,龚岚.规程与范型:培育发现素养的课堂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43-44.

作者:李新

第4篇:学校课程教学计划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从我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实施的原则,实施学校课程教学。

一、学校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

我校学校课程的开发是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的传统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开发的适合我校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兴趣和需要,适应学校、社区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为学校培植办学特色创造条件,有利于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弥补其局限性。

二、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学校课程是相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开发实施的课程。学校将开办讲座,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使教师领会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学的基本原则。

学校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科技制作、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编织等科目,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因此全校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三、学校“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刁永军

副组长: 柳宪柱

成员: 孙秀琴刁丽梅刘世江姜德辉

学校课程是由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学校自行决定、自主开发的课程,开发主体是学校教师。因此,我校学校课程教学坚持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课程开发、教学是一种集体配合的事业,学校课程的实施更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校长、其他同事、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通力合作,发挥群体智慧。

2、民主性: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构成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共同体”里教师、家长最清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形成一个民主氛围。

3、选择性:学校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使个性得到张扬。因此,教学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内容,适应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

4、开放性:学校课程教学时,在资源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资源;在主体方面要充分调动校长、教师、家长、上级领导、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5、灵活性:校本课程教学时,不求全求大求新,立足本校实际,量力而行,逐步完善。

四、学校课程实施计划

1、学校课程的实施方法

学校课程的实施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

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组建教学班,进行分层次教学。

分组:按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以实验班进行为主,班内分组进行。

学校课程的常规管理由教导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的教案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监督学生上课的情况。

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由教导处负责检查学生的上课情况。要求教导处的常规管理方法讲究科学,工作要细致入微,确保学校课程的正常运作。

学校课程在讲授的内容上执行校本教材,在讲授方法上不同于国家课程,要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思维的开启,强调知识的拓宽,课堂气氛要轻松愉快,教学方法要不拘一格。

石良中学

2010.9

第5篇:五年级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五年级地方安全课程教学计划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王显艳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1. 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 2. 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

三 、 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二、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 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第一周 硕鼠

第二周 黄鸟 第三周 买椟还珠

第四周 曾子杀猪

第五周 秦西巴从鹿

第六周 后羿射日

第七周 千金求马

第八周 赵威后问齐使

第九周 姜尚

第十周 管仲

第十一周 孙武

第十二周 司马迁 第十三周 泉城济南

第十三周 千佛山

第十四周 趵突泉

第十五周 大明湖

第十六周 海上名山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第十九周

龙潭瀑 对联 期末考试

2014年3月3日

第6篇:学校课程计划

老河乡明德小学学校课程规划

学校课程规划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内,制定《老河乡明德小学课程规划》。

一 发展优势

综观学校的发展历史,面对近年来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分析学校发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学校目前的办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是学校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在一代代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师们的默默奉献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几十年来,始终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家长的欢迎,

第二、师资业务素质比较高,责任感较强,年龄结构与学科结构有较大改善。

二、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是课程规划的核心内容。

(一)设计原则。基于政策。本方案的框架设计直接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要求。

(二)小学课程结构及课程管理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学校课程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1、国家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会学习、会合作、会做人、会生存,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展性学习能力。

2、地方课程目标

(1)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守规矩、懂礼貌、尊敬师长、勤学习、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

(2)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祖国语言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的能力。

(4)通过环境教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师发展目标

熟悉新课程理念,掌握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会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发展特点。教师会解读教材,能灵活使用教材,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教学尺度和拓展度,充分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提升教师教学力和学生学习力。

五、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学习领域(语文、外语课程),数学学习领域(数学课程),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自然课程),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品德与社会课程),技术学习领域(信息科技、劳动技术课程),艺术学习领域(音乐、美术课程),体育与健身学习领域(体育与健身课程),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以上这些课程均在学校课时计划中体现。

一、指导思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了以“学会健身,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重点项目。在基础课程的落实下,自编校本教材,落实在三课、两操、体锻课上,结合阳光体锻一小时的活动方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在认真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前提下,积极开发以“健身教育”为重点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和完善“健身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会健身,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健身实践活动中,了解健身知识、学会健身、喜欢健身,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分目标:

(1)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健身的意识,提高健身的趣味性,积极参与健身活动。

(2)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积累学校以往行之有效的“小学生健身教育”的经验,形成具有高桥镇小学特色的健身教育校本课程。

(3)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50个以上健身游戏,一套健身操、一套足球操,学生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4)通过健身校本教材的具体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健身文化,理解健身的意义、目的,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内容结构: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开展了以“学会健身,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验项目,,自主编写了健身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编了适合各年级学生的健身文化、球操、武术操及传统的弄堂游戏等,并设计成系列性的绳类游戏、踢毽子游戏及有益于智力开发的棋类游戏等。这些健身文化知识及各类游戏以课程的形式,通过每周的体锻课予以落实。

(1)健身文化知识部分:

每份校本教材都有健身文化类的知识充实,根据不同的年级编写不同的内容,如:足球技术、战术分类、比赛场地的划分、标记、各类活动比赛规则、及足球游戏,便于学生接触足球文化,了解足球的起源等。

(2)球操、武术操、广播操部分

在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广播操训练,

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广播操,

三、四年级学习武术操、五年级学习球操,每个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必须掌握球操、广播操、武术操这三套操。

(二)课程实施计划:

分年级学习五册教材,一学年学习一册,落实在一周的两节体锻课,一节为游戏类活动时间,由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老师共同完成;另一节为操类、文化类、足球游戏类活动,由班主任老师组织落实。

1、传统健身游戏类:

(1)一年级游戏项目:保龄球、捕鱼、丢手帕、棋类、收割麦子、套圈圈、踢纽扣、挑板线、挑花棒、玩绳子、勇过独木桥。

(2)二年级游戏项目:保龄球、“吃”麻子、丢沙包、老狼,老狼几点了、棋类、套圈圈、踢纽扣、挑花棒、跳绳子、跳橡筋、小蚂蚁运粮食、摇船运瓜。

(3)三年级游戏项目:“吃”麻子、打弹子、顶“核桃”、斗斗鸡、棋类、三足走、踢毽子、踢石块、跳绳子、跳橡筋、携“瓜”并进、造房子。

(4)四年级游戏项目:踩高跷、吃麻子、打弹子、打龙尾、翻牌子、赶球接力、刮片子、滚铁环、棋类、踢毽子、跳绳子、跳橡筋。

2、足球游戏、文化类:射门、带球、传球等简单足球文化知识

3、广播操部分

一年级的学生必须掌握广播操,

二、三年级学习武术操、四年级学习足球操,每个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必须掌握广播操、这套操。

四、课程评价:

(1)建立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档案制度,把学生参与健身的过程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争章的形式由班主任老师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

(2)积极组织大中小型体育竞技活动,为提高学生健身水平的提高提供舞台,留下足迹,对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取得的成绩进行激励和肯定。

五、课程管理:

1、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实验校的重点项目的校本课程,以校本教材的实施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位教师。

2、开展健身文化节,组办年级组的展评,及时交流成果。

3、纳入学生评价,鼓动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健身活动”管理制度。

(1)把学校《学会健身 全面发展》校本课程列入学校每学期各部门工作计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明确学校各部门在《学会健身全面发展》中的职责,并制定相关考核条例。

(3)建立家校合作监测制度,促进健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学校健身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促进学生校外健身活动的开展。

希望通过健身校本教材中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并且进一步了解健身文化,理解健身的意义、目的,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会丰富我们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

老河乡明德小学

2017年

第7篇:“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学校工作计划

今学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第一个学期,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建立以乡教育办公室分管初中业务的曹林同志为组长,学校分管具体业务的同志为成员的的新课程教研室,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新课程研讨会,组织研究课,作好研究记录,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一万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

3、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压担子

每学期给教师定目标、定任务: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对实验课题要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实验记录、有阶段性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研教改实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每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5、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整体素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改革氛围,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总之,我们将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依照县教研室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新课程实施好,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高。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8篇:衍纸特色课程计划

泰山小学衍纸课程教学计划

泰山小学 任玉梅

一、课程设计背景:

衍纸又叫做卷纸,是纸艺大家族中比较独特的一项,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手工艺,是通过卷曲、弯曲、捏压而形成原始设计形象的一门折纸艺术。衍纸画是一种美术手工制作,小学生可爱而纯真。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无限的开发潜力,同时在家倍受父母长辈的疼爱,不会动手干活,更别说是独自完成手工制作了。通过开发这门校本课程,一是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动手的能力;二是提高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无限追求;三是不断的发展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四是帮助孩子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校的美好、体味同学间的友谊。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审美理念。审美体验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教学的各项内容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活泼趣味的个性创作。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从而完善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衍纸画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艺术活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主动地参加集体、小组、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在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

3、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形成。培养每个学生的创作意识和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在自由的创作中获得个性表达。

三、衍纸的历史

衍纸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手工艺,有很多资料都显示纸艺来源于古埃及。 衍纸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手工技艺是于16至17世纪的被法国和意大利修女所首先掌握,欧洲大陆上的修女用衍纸作品是来装饰圣物盒和神画的,会贴上金和有更多的装饰。同时斯图亚特王朝时的贵妇人和乔治王时代的闲暇时间较多的妇女也很擅长这项手工艺,之后是随着殖民而进入北美洲的。

四、制作方法

1.衍纸画工具:剪刀、白乳胶、卷纸器、铅笔或其他笔、直尺、模具板、美工刀、镊子等等。

五、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星期三的下午第三节课进行活动。

六、具体措施

1、以点带面,以优促特:

由于小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同、领悟能力有限,所以应给稍有进步的学生以大力的鼓励和支持,以一点的优势带动全体学生向其靠拢。使领悟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在制作活动中更有自信,充分发挥其特长。

2、增进交流,相互学习: 经常开展交流活动,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谈制作的感受,讲制作时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说制作时的想法和感受以及提出更好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友谊,更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相互学习的强烈意愿。

3、提高观察能力,作个有心人: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对一种事物的观察往往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甚至从来就不好好的去观察。因此,我要多提供观察的图画和机会,帮助孩子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让孩子们在观察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逐步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作个人见人爱的有心人。

4、进行优秀作品展览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强,因此要经常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点评和展览。经常开办班级优秀作品展,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篇: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

今学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第一个学期,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建立以乡教育办公室分管初中业务的曹林同志为组长,学校分管具体业务的同志为成员的的新课程教研室,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定期召开新课程研讨会,组织研究课,作好研究记录,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规定每周一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一万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3、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新课程的学习,本学期打算请县教研室的领导就新课程方面进行理论讲座和发表指导建议。积极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本学期我校打算由校长带队到**中学、**中学、**初中听课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力求达到三个认识和四个转化:(1)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2)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提高能力意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实现四个转变:(1)传授知识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转变。(2)实现由单向交流向多维互动转变。(3)实现有封闭性课堂向选择性、开放性、实践性课堂转变。(4)实现由重结果教学为重知识形成过程的转变。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

3、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压担子

每学期给教师定目标、定任务: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实验课题,对实验课题要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实验记录、有阶段性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研教改实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每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5、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整体素质,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营造出一个互相激励,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改革氛围,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总之,我们将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依照县教研室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新课程实施好,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高。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培训计划下一篇:公司职员工作安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