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精选9篇)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篇1

晋中市介休连福一中 李强

学校教育不能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每所学校都必须树立起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以实现其发展目标。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特色的显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变革的原因所在。创建特色学校就是创建一所学校的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所以要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积极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文化育人的新举措、新路子,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思路,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让学校各项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雷校长提出:文化是文明积淀传承创新的二元共赢。学校文化是由师生积淀创造,大家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和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制度制订正确并得以坚持不懈地执行,使之成为团队中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就内化成了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及由学习文化、文明习惯、寝室文化、橱窗文化、课余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

二、学校文化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主要基础和重要载体

1、什么是办学特色 所谓的办学特色,就是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 思路或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的与众不同的方面。换句话说,它是一所学校积极进取的个性表现。特色是比较而言的,特色还要不断创新。办学的特色有两个基本属性:即优质性和环境适应性。概括地说,创造学校特色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是对社会的主动适应。从学校内部看,创造特色就是要更新思想观念,重新组织和运用资源。

2、办学特色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自身的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必定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学校办学思想 办学理念的影响。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必然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就会突显出与众不同的学校精神。这无疑于丰富了学校文化内容,深化了学校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还是办学特色所应具备的基本内涵来看,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之间是相互渗透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两者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一方面不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始终与办学理念 办学特色的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博大精深的学校文化也为办学特色的形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应将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学校文化建设与办学特色的关系,使其更加有利于办学特色的彰显

一所学校最本质 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学校的精神 灵魂和标志特征。因此,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凝练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要求。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学校文化深蕴厚实的学校。深蕴的学校文化是创造出鲜明办学特色的基本条件之一;鲜明的办学特色有必然积淀深蕴的学校文化。办学特色如鲜花 和绿叶,学校文化是气候和土壤,他们共同营造着和谐的校园环境,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提高学校声誉,推动学校发展。

2、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其更有利于学校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如校园布局、建筑 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层结构,是为了达到自觉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学校良好校风的养成,首先靠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要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制定后在职工大会上通过,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 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3)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比如: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组织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制定基本礼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如,见到老师、来宾打招呼、问好;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文明礼仪讲座;教给学生生活常识等。

(4)加强寝室文化建设,让学生愉悦的休息。寝室是学生在校的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要求学校的美术老师要做好辅导。

(5)加强橱窗文化建设,搭建学生发展平台。校园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充实生活、丰富头脑、开阔视野、调节身心,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其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长远发展

学校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学校文化只有服务于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中心工作,才可能焕发出持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把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和载体,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篇2

所谓文化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和人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它是文化价值本身的实现[1] 。从发生学的视角研究学校文化是文化哲学的重要使命。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现存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会发现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即内生型和外生型。内生型指学校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学校内部, 学校自身有一种强烈的发展冲动。这种冲动促使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外生型指学校文化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学校文化在受外部学校文化的剧烈碰撞后发生变化。当然, 纯粹的内生型和外生型文化是没有的, 大多数学校文化的发展是混合型的。作为内生型的学校文化, 出于学校发展的战略, 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创新学校文化, 使其学校文化充满生机。作为外生型的学校文化, 由于学校文化受到外力的碰撞 (如学校的合并等) , 会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不同的学校会呈现不同类型的文化特征。从学校文化发展的视角看, 将学校文化分为保守型文化和开放型文化较妥。保守型文化较为封闭, 比较沉闷, 缺少民主, 没有活力;开放型文化较为进取创新, 比较民主, 充满活力。一般而言, 保守型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落后时代, 持这种文化的学校最终可能消失;而开放型文化由于充满活力而呈现扩张性, 学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会兼并其它学校。当保守型文化与开放型学校文化碰撞时, 无疑开放型学校文化占优势地位, 同时保守型文化会表现出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 一所学校如果要想摆脱消失的命运, 就需要不断开拓创新。

从发生学的视角看学校文化建设, 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 学校应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学校文化。

开放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文化, 是一种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很强的凝聚力, 领导积极进取, 师生奋发向上, 学术气氛浓郁。这种文化由于能很好地汲取学校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包容外校文化而呈现生机和活力, 从而使学校文化生生不息, 绵延不断。北京大学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兼容并包”的口号, 并多方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学者来校讲学。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办学, 北京大学活力倍增, 成为历史上人才辈出、思想活跃的著名学府。

美国哈佛大学一向以开放著称。在校内, 哈佛的学生可以在各院系交叉注册, 跨系科学习;在院校之间, 哈佛还开展广泛的校际交流, 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建立校际交流关系。内外协作开放的办学模式, 使得哈佛大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利用人力物力, 扬长避短, 发挥最佳的效益。

日本筑波大学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日本乃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跻身于名校行列,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在办学之初就提出办成“开放式大学”的口号。

这种开放的大学文化在当今教育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能在竞争中获胜。要创造这种文化, 就必须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学校、创新型的学校和和谐型的学校。

第二, 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在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 学校发展存着巨大的风险。潮起潮落, 许多百年老校, 就是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的, 或者在时间长河中创造辉煌的。这种学校的变迁, 就是学校文化的碰撞。理性的校长在发生学校文化碰撞时会努力促进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坚持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即开放的强势文化应具有包容性, 允许弱势的保守文化在一段时间内的存在, 以减少学校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阻力;同时, 在用强势的开放型文化消除弱势的保守型文化的劣根性时, 努力保留弱势的保守型文化的合理的精华内容, 用主流的开放型文化引领整个学校文化的发展, 从而使学校文化保持其生态性。

第三, 校长是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人物。

无论是内生型文化的发展, 还是外生型文化的发展, 都离不开优秀的校长。“一般说来, 校长的知识、学识、胆识和办学理念往往决定着学校文化品位的高低;校长的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往往又决定着学校文化根基的深浅。这是因为,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需要通过系统内的变革来加以推动, 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和学生去经历一个不折不挠的实践过程, 因此, 校长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促进者和实践者。”[2] 校长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而且还要善于积淀学校文化, 使之成为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

二、建设富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因不同的学术主张和办学特色, 各具特殊的精神风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由于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上的不同, 以及不同学校在专业性和特殊性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同, 必然要求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

1.建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虽然可以建构, 但具体到某一学校来说, 文化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在我国, 高职教育起步较晚, 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相比, 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区别。高职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娴熟的实际操作能力, 形成各高职院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如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与该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 确立了以“爱岗敬业, 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该院的学校文化,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这一富有职教特色的学校文化, 有利于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培养学生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情绪、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启迪学生心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言, 工学结合、校企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校企文化融合, 实现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 构建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实现对接的前提。学院文化的转变是其他一切转变的基础和根本, 所以, 我们必须强调“岗位”和“职业”的概念, 强调学校文化的社会性和开放性, 强调和企业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2.充分发挥名人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交互作用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施蛰存在《上海大学的精神》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良好的学校精神, 对人才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曾经历过些时不像大学生活的生活, 所以一进上海大学就立刻觉得两样, 虽然我是一个很冷静的人, 但在这样活泼的上海大学涵泳着, 我也不知不觉地好动起来, 我觉得精神比形式十分重要”[3] 。

学校文化对学生成长熏陶和催化作用的同时, 学生在成名之后, 反过来又会对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杰出校友成为名人后, 在扩大其母校影响, 提高母校知名度, 以及对在母校就读的学子们所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是极其巨大的。“说不如看”的道理人人明白, 看一个具体的东西, 不仅是使人感到实在, 更能让人信服、接受, 以致最终能让人理解为什么要学和怎样去学。

综上所述, 学校文化建设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常新而又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 可以激发青年学生激情, 能够唤起大学生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崇尚。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种合人性的理性实践, 旨在将人引向真、善、美。学校文化的发展应坚持变与不变、隐性与显性、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 而校长应对学校文化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只有这样, 学校文化才能历久弥新, 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J].江苏高教, 2008, (5) .

[2]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7-268.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个性 篇3

蒋保华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文化就是这灵魂的香水。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每一种声音,都是这香水的分子。它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动态地改变着学校文化的味道。而当我们浸润其中时,又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影响着我们价值的建构与气质的养成。这种相互推动、彼此成全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点所在。

站立在文化中央的,是人。既有作为个体存在的,有着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独立的人;又有作为群体存在的,有着普适价值追求与共同发展愿景的团队中的人。而人的成长,需要唤醒与推动,也需要抓手与平台。课程,就成了教育意蕴下促进人生命成长的不二选择。课程是窗口,让孩子呼吸到自然的、传统的、世界的气息;课程是跑道,把孩子带到生命成长的高速路口,看到更远的地平线。

人,需要言说自己的句子。同样,学校作为有灵魂的地方,自然也要有自己的言说方式,并且言说自己的句子。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接地气的“我们的”课程,如何在自己站立的土地上生长出“自己的”课程,成为当下许多学校的自觉追求。这样的课程,自然是在学校教育哲学的烛照之下,指向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适切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并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终极追求。而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就会影响着学校的文化个性,促进学校品相的形成与特色的彰显。

于是,校本课程——人——学校特色,就成了有内在关联的综合体,但如何打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则是颇有挑战性的话题。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篇4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与路径

作者:策划人语

来源:《今日教育》2013年第12期

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引领方向、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升品位、彰显个性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小学校日益重视文化建设,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样本。但也有一些学校停留于办学理念、校园环境的外在包装,对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深度挖掘、系统设计和长期坚持。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篇5

[摘要]文章从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研究入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制定战略性规划是关键;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是活力所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校园文化体系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关键词]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以广阔的校园为活动空间,以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和校园精神为特征,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及作用,而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作用

(一)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职业技术院校为载体,通过历代师生的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涵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学校的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学校的价值观、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学校的文化品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标志;学校著名的人、事、物、声、图等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象征;学校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

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化”特点,使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融人了更多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等因素,具有自身的特征。

1.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地方性及企业化的特征。从文化的传承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历史的、传统的校园文化积淀不够,但作为新兴的教育力量,正处在积极吸纳各种优秀文化的阶段,从这点来说,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另外,从文化的规范性来看,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虽然还不够完善,但与实践贴近,先导性与地方性较强。同时,由于职业教育要求专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学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习惯,因此,师生的行为或多或少带有企业化特点,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特点。

2.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创新性、服务性、实用性及多样性的特征。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与本科院校相比,学术性相对较弱,但在教学、技术及服务领域更具有超前性、创新性及服务性;职业技术院校推行的是大众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学校的教与学和企业的技术更新、管理更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及课程设置都以就业市场或行业需要为导向,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实用”的基调。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特色学校的有效途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其应有的教化、导向、凝聚、辐射等功能外,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关系着高职院校自身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对学生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实施思路

(一)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不长,发展的历史较短。相对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的扩建,其校园文化建设表现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们认识不明确。对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定位认识不明确,对其内涵的认识过于肤浅的结果导致将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学科型”或“本科学院的大专的压缩饼干”型,过于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偏离了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致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内涵,精神文化建设缺少特色;一些教育管理者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方法,片面强,调其控制功能、物质功能及激励功能,没有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因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2.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当前,对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职业技术院校,在教学、科研、行政、政治思想、学生管理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在这方面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行动方案及步骤,校园文化建设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

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的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从而使构成这种群体性文化的个体在语言、行为、创造性等方面显现出认同性趋向。为此,当务之急是职业技术院校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自我,找准定位,合理规划,建构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向导,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总目标上来,团结协作,实现学院的发展目标。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实施的思路

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决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前提。

2.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关键。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战略性规划是指站在学院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校园文化进行总体的规划,系统的设计,严密的组织实施,从而促进校园文化与学院目标的协调发展。为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环境发展的需要。要对学院进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明确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和任务,建设与学院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结构建设要有机结合,明确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涉及整个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活动等方方面面,要协调规划,而不能把校园文化独立分离出来建设或认为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

3,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要建立符合高校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增智强技”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教育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手段、考试考核、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诸方面都要体现技术教育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要求的原则,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加强专业素质养成教育,建设特色“专业文化”。总之,通过科技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

4.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根本保证。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学校群体共同创造和形成的校园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教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职业技术院校教师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5.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贴近学院实际,立足培养目标,彰显办学特色,突出育人功能,从加快提升物质文化建设、规范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突出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人手,努力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第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和外在标志。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打好物质文化这一“基石”,要努力做到:一既要注重自然景观的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景观的建设;二要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在物质层面上处处突出“职业”的特点。校园景观设计的总体方向应以增强职业特色氛围为主,以增强人文艺术氛围和加强绿化环保为辅的宗旨建设校园环境。在校园格局上体现“校厂不分”的空间布置,加强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造能力。

第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制度纪律、校训校规、规章制度、奖励惩罚等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好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等于搭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框架”。为此,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融为一体。职业技术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学校管理制度既要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情法并重,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增强细节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要加强学院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2)加强民主机制建设。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师生员工的意见,增强学校决策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3)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推广学院文化品牌,展示学院风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经典文化品牌。

第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精神形态的校园文化包括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内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1)加强“四风”建设,即校风、作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而校风最集中体现在教风和学风上。只有在广大教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要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促进“积极向上、勇于开拓、重视实践、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校风的形成。(2)加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应,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3)精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活动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性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如通过就业讲座、职业设计、成功人士经验谈等方式使学生逐步树立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使学生熟悉专业、热爱专业,树立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倡导诚实守信。通过请一些专家不定期讲座,培养骨干等形式,提高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有效沟通,保证校园文化“源活水清”。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篇6

结题报告

前言: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校园中学习和生活,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总而言之,加强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提高办学实力和竞争力,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在校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因为我们职业类学校的生源特殊化:学生成绩低,缺少自信,行为习惯差,意志力薄弱,思想消极,对前途缺少信心。面对这些实际问题,如果只凭借老师单调的说教是不会感染学生,改变学生的,还要通过学校特有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更是一种成功的教学艺术吧!古有孟母三迁,说明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和谐环境,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是不可小觑的。作为学校应充分体现生命的内涵,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的关怀,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诱惑接踵而至。学生的意志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欣赏美丑的视角,都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学生认为流行就是美的,很多学生认为享受眼前就是幸福的,他们的价值观在扭曲,鉴赏力在下降。一些老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做到身正示范,对自身的责任,越来越淡化,对自身的义务越来越模糊,在教学中难以驯服学生。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隐性的暴力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教师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忽视了对科学知识中所蕴涵的伦理、道德、价值等方面的理解。这些“落后文化” 严重影响了新的课程改革。在目前中国社会、中国教育的特殊背景下,科学、经济、知识的价值得到高扬,文明素养则被冷落,出现人文价值的失落。诚然,当今科学、经济、知识的价值得到高扬无可非议,但是人文底蕴的积淀,人文精神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希望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使学生的生活环境纯净,发现好的事例,先进的典型,在这些正能量的引导下,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浓厚,可以使学生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选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

践研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来不断促进学校的发展,不断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一个自由,轻松、快乐、健康、活力的新潮职业学校。

二研究的目标 构建校园文化,不仅要有绿化美化的自然环境,诗情画意的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应没有歧视、没有体罚、没有人际间的勾心斗角、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可以在美丽的环境中工作;是学生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师生可以在快乐中共同提高。

构建校园文化,重点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自尊、自爱;懂得坚韧、拼搏;懂得友爱宽容;懂得感恩、付出。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特色,祖国文化,了解先人在文化上的成就,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感受经典。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三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实施的步骤

1、研究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唤醒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会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成良好的教风。更重要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从一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是社会价值观在学校的真实反映,是学校精神风貌的表现。理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以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去适应时代,顺应发展,学校才可久盛不衰;以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才可以使学生自强自立,可以使他们乐观面对人生。

(2)校风建设。校风应该是一所学校师生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校风是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养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评价一个学校的硬性指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好的校风是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的。

(3)制度文化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发展规划、师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检查评比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科学的制度对学校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尤其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协调的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健全就会有条不紊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A、学生管理

B教师管理制度

C教学管理制度

D后勤管理制度

E检查与评比制度

(4)环境文化:学校的环境可以分为物化环境和精神环境。物化环境的打造,对于形成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如绿化美化的环境、自然的景物、设施设备等。精神环境,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一种精神环境。

(5)教学文化:包括教学活动和教育活动。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来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文化素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我们将主要运用调查研究法分析、了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的同时重点写好笔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和教育论文,我们将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加强文明素养熏陶的有效途径,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我们将主要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5)、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研究报告。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因而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中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3、美学理论依据:

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1)构建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圣地。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学生就如同栽植庄稼,给它充分的水分、营养、阳光。让他们健康的自由的成长。而不是像工业园生产出一致规格的零件,失去了孩子的个性,一刀切,让孩子失去自由,像笼中之鸟,池中之鱼,没有了快乐。为了给学生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我们一直在尝试: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驻足最多的地方,良好的班级文化会让学生的心里充满美好。所以我校一直致力于班级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班级的墙壁,建立起墙壁文化,可以是名人事迹展播,可以是班级的星级评比,可以使才艺展示台,可以是自由畅想平台,在这里可以随意贴出自己的想法。班级要同学们自己栽植自己喜欢的花草,让花草在他们的呵护下健康成长,让花儿见证他们的成长足迹。

2.构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在教授的过程中如果要求他们所有知识要接受快,取得较好成绩是不切实际的,相反同学们会在这种苛刻的要求下会更加厌学,学生心里会产生负担,那又何谈愉快呢?因此在我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尊严的活着是该痛苦的事情。老师尊重学生,教师与学生才能开展良好的对话,创建和谐课堂,学生才会无负担的学习。

3.选取班歌,使自己的班级特色化。

音乐可以愉悦身心,更可以激起人的斗志,净化人的灵魂。因此我校建立班歌制度,让各班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歌曲,明天第一节课前准备唱起。而且开展班歌对决赛。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快乐。

二.构建完整的管理制度。

A、学生管理。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因此构建学生管理制度十分重要。设立学生会,从纪律、卫生、宣传等角度,开展职位竞聘,选取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管理工作。要学生去管理学生,教师只要适当点拨引导即可。B教师管理制度

C教学管理制度

D后勤管理制度

校长成长与学校文化建设 篇7

《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是国家教育部“七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 其课题组对来自全国的9338位中小学的校长做了统计调查: 所有的校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共同特点, 即起点晚, 成长过程长, 成熟慢。过程说、因素说和价值说, 这三个角度是人才学的理论, 我们可以以此理论结合本人的体会来总结校长的成长规律, 说明了校长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互相影响, 校长的优劣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好坏, 举一反三。

一、搭好学校发展舞台, 拓展校长发展空间

学校为校长提供各种机会, 各种锻炼的平台。校长这个职位是经过多个台阶的实践、锻炼之后才达到的。从踏上这个岗位开始, 到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 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 在工作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教师的帮助, 工作出色的教师, 还会得到不少外出学习的机会, 以增加阅历及经验, 这个过程中的各种考验, 将使自己慢慢走向成熟。

再优秀的教师, 当他们当上校长以后, 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论是用人之道, 还是管理的真谛, 都需要教师自己去体验。教师在担任校长之前, 不论在什么岗位, 都一定有被当时的校长指导培养的经历, 也肯定参加过各种岗位培训。有一些教师可能还自己探讨, 从失败中总结, 自己琢磨掌握岗位经验。当教师当了校长以后, 一定不可以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 重视参加各种培训。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改进自己, 完善自我, 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校长。

本人是84年参加工作的, 分别担任过语文、数学教学、班主任、主任、副校长。本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对照省、市的要求, 我校有很大的差距, 因此必须对学校进行改造, 缩小差距。经过努力, 使学校硬件、管理水平、办学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本人在此过程中应变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提高。因此, 学生取得进步, 教师教学工作进展顺利时, 我衷心为全体师生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 也感觉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当付出的努力使学校得到发展时, 切身体会到了为母校贡献力量的喜悦。1995年, 我担任了学校的正职, 认真确立了“正确定位、认真学习”的八字方针, 认真学习, 充分开展调查研究。

二、凝练学校发展文化, 夯实校长成长基础

校长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条件的一些制约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是内外因素和主客观因素的结合。单从校长成长的影响因素而言, 重要的有三个层次: 大环境 ( 国家、地域环境以及当代社会) ; 中环境 ( 工作单位以及与其有联系的系统) ; 小环境 ( 同事、家庭以及个人社交圈) 。

“大环境”对校长的成长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每一个校长都必须认真研读党的教育方针, 它也是校长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的指导思想。而个人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小环境”对校长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如参加社会活动、争取让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 这些对学校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对校长来说也需要费很大的精力, 所以对校长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校长成长的因素有很多, 但“中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同时, 我们也可以把“中环境”理解为学校文化。学校办学方针、文化底蕴、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校长的发展。校长, 作为学校文化的建设者、管理者, 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直接受益者。学校文化从师生的言行中得到体现, 具体来说, 学校制定的每项规章、制度、措施等, 都包含着学校文化的内容。学校文化影响着学生成长, 存在于校园每个角落中, 校园中的每一事物都体现着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浸透在全体干部、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反过来说, 所有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显示出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

三、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 实现校长的人生价值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带头人。校长的决策、判断, 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只有在办学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才能在管理与教学中不断成长, 使自身人才价值得到提升。在输出中增强使用价值, 在成功中增加有效价值, 在认可中提升存在价值。

首先, 要明确中心的教学思想、管理思想和办学目标。学习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 还要提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未来目标的指定。

其次, 要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努力实现拟定的目标, 不断追求新发展。校长的个人荣辱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名誉, 学校有好的发展, 才能将校长的最高价值展示出来, 将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认可度。

笔者相信, 每一个当校长的人都想当一名好校长, 为国家培养人才, 让学生成才, 这便是回报母校的最好礼物。母校的责任担负在自己肩上, 自己有责任、义务去建设、发展她。作为一名校长, 要带动整个学校的力量, 把学校建设得更加有活力、特色, 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学校文化建设的诚朴与虚伪 篇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学生希望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这乃人之常情。政府和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进行校园的建设和美化。同时,学校又承担着育人的重要使命,美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才,美化环境当然需要。基于这样的共识,近些年政府大力投放资金到教育上来,先是拆除危房,兴建或修缮校舍,确保师生安全;接着整合资源,撤校并校,增添设施,很多现代化的装备进了校园;再后来便是美化校园,推进文化校园建设。这些举措都是贴近需要的务实之举。然而,有些人却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机械地理解为造景栽花,粉饰贴牌,注重校园表面的“文化”,制造表面的精致唯美,而缺少对校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因此使得有的校园成了俗不可耐的标语街市、假山假水假园林;有的学校文化布置与教育教学理念实践相背离,成了灵肉分离的两张皮;有的校园制造一些平时关门来客才开的“标本馆”,耗资百万却束之高阁。每每看到这些情状,总忍不住叹息。人们节衣缩食,缴纳皇粮国税,却被用作这些虚妄浮躁的应景之作,怎不令人痛心!

校园的美有物态的美,有精神层面的美。物态的美包括自然的美也包括文化艺术形态的美。校园里适当摆放一些盆景、山石,栽种些花草,也无可厚非。但若是为了造景而刻意建设一些人工的亭台、摆放些雕塑,则大可不必。因为这里毕竟不是公园、游乐园,而是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最核心的应该是精神层面的美,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应从教育的角度和育人的目的上去考量。比如,校园设施最起码的底线是要保证师生生活、学习的方便;其次是增加内容,让学生能增长见识,学到知识和道理;最好是能让人感受到和谐和美,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愉悦,得到启迪教诲。

现在有些人动辄将一些科学理性的话当作大道理,认为远离实践不可信不可用,而自己出口则将富有内涵的事浅俗化,比如,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文化布置,自然需要添置一些假山喷泉、橱窗树木。没有这些装饰,校园怎么能美起来呢?布置这些,当然需要花钱,没资金投入,怎么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呢?”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其实却是歪理。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形式,但更重内涵。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西南联大,校舍破旧,设施简陋,但师生却都收获颇大,至今令人感怀。有些县城学校校舍豪华,各种名目繁多的活动震撼人心,可是教学质量却不如一些郊区学校,怎么能证明豪华的学校就比乡村学校内涵丰富呢。笔者了解过广东佛山一所乡村学校,校长鉴于当地民众尚武的传统,聘请一位拳师兼职教学生武术操,形成武术特色,此后学校又挖掘武术教育的内涵,提出“以武立人”的德育思路,培养学生强身健体而能礼让,勇于担当却不逞强,校风学风因此而醇和清正。这所学校校舍简陋,校园也只有几排橱窗,但走进校园感受到师生的热情,学生课间的活泼而友爱,表演时的精气神,家长社会对学校的美誉等,让人经久难忘。这样的校园谁能说没有文化呢?可见,校园文化的高下不在外表,而在内容;不在花钱多少,而在于有无思想,是否真诚地为学生发展着想,是否为教育的品质内涵提升做出探索和努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蕴含着学校的教育传统、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办学理念、校舍布排和环境地貌、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师生风采、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等。学校在进行校园外部环境的布置时,一定要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大系统中进行规划和考量,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一步步落实,绝不能停留在校园外观上临时起意,随意地这里建一座亭,那里造一眼喷泉,这里摆一座假山,那里种一片林。凡有校园文化建设必要为师生的校园生活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审美教育服务。绝不能为校长沽名钓誉的政绩服务,为急功近利的学校评估服务。

一座校园就像一幅画,从中可以窥见创作者的智慧才情、价值追求和境界高下,浅陋的校长只能制造出浅薄可笑的东西,智慧深邃的校长才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建设起实用而美,更富教育内涵的东西。豪华辉煌精致繁复是一种美,简朴真诚也是一种美。尤其在时下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坚守诚朴的校风文化,更能看出一个教育者的追求。有位校长说得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凡是用钱解决的文化绝不是真的文化,凡是不需要花多少钱却又能建设起来的文化才是最难的也是最了不起的文化。为人师表的教育者们,当以此为鉴。

学校文化与课程建设 篇9

论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思路

作者:魏梅霜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09期

[摘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撑,社区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如何依托社区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文提出:应注重社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文化的概念

何谓社区文化?我国有关社区文化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首先在城市兴起,近几年来,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给社区文化的内涵做出界定,观点不同,重点各异。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也有人认为:“社区文化指的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但大致可归纳为狭义的社区文化和广义的社区文化。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内文化现象的总和,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形式等。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广义的社区文化最主要的就是两种表现形态:一是社区的物质文化,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自然环境指社区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构成的氛围;人文景观包括社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社区建筑设计指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等;景观设计包括社区内的草坪、树林、花坛、喷泉、雕塑等。二是社区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社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规范及各种文化活动。精神风貌则是通过社区群众的文化活动长期培养形成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生活情趣、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社区生活规范既包括保证社区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正常进行所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制度,也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等行为规范;文化活动是指社区开展的各种科技、体育,艺术、娱乐、宣传等方面的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我国学校的一项教育活动,但是由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全面影响,因此单靠学校方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当把它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多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地加以实施,从而建立一种以学校为主

导,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富有成效。

社区文化建设在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它能统筹三者的教育力量和因素,使三者形成合力。首先,通过社区文化建设指导家庭教育。社区是由每个家庭构成的,家庭又是心理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心灵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指导家庭教育,社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通过向广大家长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同时也帮助家长提高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其次,通过“区校共建”,使得“区校共赢”。学校组织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如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社区文体活动等,不仅拓展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同 时也加快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步伐。社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社情、民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区文化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人是环境的产物,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形象地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年中,学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社区中度过的。因此良好的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一样也是陶冶和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环境,它同样会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社区文化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社区的物质文化具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从自然环境来看,社区是一个个特定的地域聚落,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如广袤坦荡的草原、明净婉约的水乡、博大深遂的大海、雄伟秀丽的大山,这些自然环境无疑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美丽的城郭、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对青年心灵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家的影响是很难和它匹敌的。”从人文景观来看,社区的建筑设计,直接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社区,配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电影院、体育场馆及健身馆等等,利用这些设施,通过直观的、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知识教育,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社区的景观设计,以绿化为例,绿化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环境污染,增进人的身体健康。但绿化的意义决非仅仅如此,当身临在草木葱茏,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的社区中,人们自然而然会滋生出一种轻松健康的心境和热爱社区的情感。

其次,社区的精神文化具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与物质文化相比,社区的精神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更为直接,更为持久。从社区的精神风貌来看,个体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会在其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而影响他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如积极向上的精神气氛,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健康简约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培养出一代有教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从社区的生活规范来看,规范是社区的行为准则,是约束个体行为的有效手段。它对个体的行为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一般说来,社区的风俗习惯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大都会以风俗约束其行为;而社区法规和其他规章制度则是明文建立的社区规范,它同样必须为每一个体所遵从。社区是孩子与社会发生交互作用最初始、最基本的场所,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其生活规范也逐渐为孩子所内化;从社区的文化活动来看,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组织广大社区居民开展大家唱、大家演、大家跳、大家练、大家写、大家画、大家读、大家讲等文体活动,吸引社区青少年广泛参与,可丰富生活,强健体魄,培养健康人格,并引导青少年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系统工程。如何在社区文化建设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4.1 注重社区“硬环境”建设

所谓“硬环境”,指的就是社区的物质环境,是一种“静态文化”。优美整洁的社区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行为既有导向作用,又有约束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爱美、爱社区、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为此,社区应努力做到:

(1)美化、绿化、净化社区环境。优美整洁的社区环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明环境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与约束,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社区环境的完美融合。如新疆克拉玛依市向阳北社区的做法就值得提倡,他们通过组织居民集中学习、办黑板报、宣传栏、张贴宣传单等形式,对居民进行“六不”社会公德教育,即:①不损坏花草树木、林带道路;②不在住宅楼旁乱搭乱建违章建筑;③不乱倒乱扔垃圾;④不在楼道等公共场所乱堆乱放杂物;⑤不在居民区、楼道内等墙壁上乱贴乱画;⑥不随地吐痰和大、小便。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提高了辖区居民的思想认识。除此之外他们还充分发挥辖区内少先队员的作用,利用每年暑假的机会,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爱花、护树小分队,让他们每人都认养一块绿地,积极参与环境绿化活动,这样做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公德意识,也使他们从小养成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

(2)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首先社区应重视各种教育基地的建设,如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环保教育基地、社区雏鹰学校等,使之成为青少年在社区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托,社区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挂钩工厂、企业参观访问,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劳动的意义,不断增强社会

责任感;其次社区应该在其自身物质条件范围内努力办好各类培训班、文化站(室)、社区展览馆、学校、图书馆、书画棋牌室、游泳馆等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所。如天津市河北区98个社区都设立了社区青少年学校,2006年暑假,该区所有的学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开学通知”——“河北区中小学生参加社区青少年学校活动联系卡”,要求同学们到所在社区的社区学校报到、上课,暑期结束后,要将联系卡交回学校,作为假期表现的考核依据。以东海花园社区为例,当年暑假他们就安排了包括当一天“居委会小主任”、志愿者小分队义务服务社区、参观觉悟社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中受教育,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4.2 注重社区的“软环境”建设

所谓“软环境”,就是社区的精神环境,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或者需要通过活动加以体现的精神环境构成了社区的“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相比,社区的“动态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具有持久性和渗透性。为此,社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社区的“软环境”建设:一是要加强社区制度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得社区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使社区成员行为有章可循,特别对于社区居民中的一些不良习惯、风气,更需要建章立规加以规范和约束,以增强社区居民的纪律、法律观念,弘扬社区正气。如上海市卢湾区通过居民文明公约形式,把公民道德建设引向社区,形成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道德建设新机制。只要出现不文明的现象,居民群众就会根据公约规定,以居民的公共道德约束力来制止不文明行为。此外该区还采取与基层民主自治相结合的办法,逐步确立了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主要内容的“三会”制度,居民们通过召开“三会”,协调解决问题纠纷,提高道德素养,开展相互监督,进行自我教育。

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如举办活泼新颖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及广场文化活动、组织“美化家园”、“植绿护绿”,“楼道书画展览”、“家家有歌声”、“纳凉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少年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让青少年在这些活动中切实感受社区是自己精神生活的又一乐园。如安徽省安庆市荷花塘社区利用寒、暑假组织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科普小制作、科技夏令营、“争做文明小公民”等寓教于乐的活动来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不断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2] 王进.论开展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及思路.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3,(16(2).[3] 殷建华.浅谈我国社区发展对学校心理教育的环境作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17)

[4] 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6).[5] 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6日第04版

上一篇:工模部车间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成员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