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特色理念(通用8篇)
教学特色:是一名眼光独特、个性化的物理老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活跃的学习氛围,让课堂充满趣味和活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轻松的事情,课堂中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常规的教学方法中加入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课堂别具一格。奥妙的物理世界变化莫测,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物理世界,你准备好了吗?
教学理念: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让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喜欢物理、会学物理、学好物理。
一、情境导入式教学
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导入式教学, 即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情境, 制造悬念, 激发情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如饥似渴的学习愿望, 这对上好高中课至关重要。
例如, 在讲述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时, 教师可以先选取“小悦悦事件”的有关视频, 简介背景, 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也是路人之一, 你会怎么办?”学生们自然会发言踊跃,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他们的看法。教师此时恰当地做出点评, 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出“直面生活中的思想到底冲突”的这一教学内容。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几点: (1) 运用恰当的生活实例或有趣的比喻等方法激发兴趣。 (2) 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关心的问题, 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4) 注重知识资料的积累, 借助电教手段,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入课, 唤起求知热情。 (5) 灵巧设计讨论式结尾, 让学生在思索中走入生活课堂。
新颖别致的开头, 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味悠长的结尾, 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深化和升华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增长才干。巧设悬念, 不失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好主法, 使其“词已尽, 意未穷”。情境导入式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树立学生充分的自信, 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有助于教师逐渐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的教学方式转变,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宗旨, 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活用教材式教学
课本是基本的教学资源。从阅读教学角度讲, 课本是学生阅读的蓝本。作为高中教师, 应该充分使用好课本这个教学资源,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渗透对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阅读、理解课本知识的策略和方法。在阅读教材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 教学生会扩书。
课本上阐述的内容与事例往往受篇幅的限制, 有些内容不可能阐述得很细、很深, 列举的事例也不可能很多。例如在学习《政治生活》有序的政治参与一框内容时,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信访举报制度很难辨别。一般来说, 它们的区别就在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否有工作上的问题。对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扩书, 充实课本内容, 以加深理解, 便于掌握。
2. 教学生会压书。
压书就是把课本知识归纳成很少一部分内容, 甚至归纳为几句顺口溜或几个关键词或字, 这样有利于记忆。这种归纳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 领会其精神实质, 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这样才能保证压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开始指导学生压书时, 可对一段或一节内容进行归纳, 用一两句话或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 逐步发展为对一节或一课书内容的归纳概括, 做到厚积而薄发。
3. 教学生会念书。
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地把握概念、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 帮助学生抓住知识重点, 同时让学生注意前后两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使教和学“纲举目张”。
三、探究体验式教学
所谓探究体验式教学即生生通过自学探究, 合作学习, 在对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提出质疑的基础上, 通过参与动态的模拟活动, 探究知识、解惑释疑、共同收获, 以达到巧学乐学、理解深刻、运用灵活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接地理l《地球的运动》一课的内容时中, 可以在学生课下自主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扮演太阳与地球, 模拟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准确区分春分、秋分、冬至和夏至, 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一运动产生的影响。在体验活动结束后, 通过小组探究及时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及时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策略, 制订补救措施,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体验式教学,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的课前自学探究要做到学有所思, 思有所疑, 疑有所问。 (2) 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采用生生合作互研、小组合作互研和整班集体互研等多种形式。 (3) 教师应适时的释疑解惑, 归纳知识, 形成脉络, 提升能力。 (4) 注重课堂体验的时间把握, 分工合理, 使每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避免出现“边缘生”。
古语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以启发式教学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并将所选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各科教学过程中, 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随时观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以调整方式方法,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 使教师逐渐从传统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 各学校都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方法, 每位教师也都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 以启发式教学为开端, 尝试学案教学、学生互助学习等各种方法。
关键词:教学法,情境导入式,活用教材式,探究体验式
参考文献
[1]彭寿清.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理念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王福平.新课程评价的生本化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一、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为准备开发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我们首先学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参考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在课程开发实践之初,我们树立了一个课程开发理念,即“校本课程开发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需要”;确立了课程开发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需求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最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校本课程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朝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构建出学校独有特色主题的课程。
特色课程要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展现与其它学校相比所具有的个性化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校获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品牌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在新课程标准内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特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学校根据现实条件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它不能偏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范围,否则,就是超纲,就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不应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强化,而应是它们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校本特色课程应着重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领域进行补充,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习系统。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一)分析影响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对影响课程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分析等。
1.学校办学目标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1],即“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全面、长久、强劲的发展能力的人。”[2]学校的特色课程“笔韵墨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办学目标是通过“‘雅致精神文化内化”,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博雅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文雅的言行举止、致远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的现代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为高校输送优秀的艺术人才。”[3]
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是通过“审美教育”的路径来培养‘雅致精神的。对于普通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传承中华民族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入门级的美学基础知识,并且从审美角度进一层地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陶冶学生的“雅致”气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具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掌握一些美学基本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为将来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2.学生、社会需求分析
为设计本课程,在高一、高二级的1162名学生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1018份有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776人,占76.2%;“有兴趣并愿意参加选修”的学生337人,占33.1%;“对书画、音乐有兴趣并有意作为将来个人从事的专业来学习”的学生43人,占4.2%。由此可见,该门校本课程还是有比较多的需求的,具备了至少要能开一个选修班的课程开发最低要求。
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4],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审美来推动。另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过度的物质化,给人们思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我们学校的教育考试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人文教育不足;而“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5]。因此,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承担起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需求,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具有审美特质的特色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都有很好的需求。
3.学校现有资源分析
首先,白云中学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早在师范办学期间,学校就形成了“德文并举,以德立身、以文载道”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学校逐渐形成了“审美文化”的风尚。如今,在学校“求真、求实、求美”的校训教育之下,“求美”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学校每年的“文化艺术节”的各种专题活动,更是让学校的审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文化已经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最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其次,我校语文师资力量雄厚,语文科20多名教师中,有一半是高级教师。有的老师还在“美学”与“古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这是我们的第二大资源优势。还有,高二的学生尽管对美学没有系统地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二上学期为止,却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这是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是特色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生资源基础。
面对学校的传统审美优势、师资优势和学生的基础优势,我们可以针对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把三者优势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一门《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古诗审美教育。
(二)校本课程的编写、试用、修订
1.教材编写
《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补充性质的语文学科校本特色课程,在美学方面的内容,不再重于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只是定位于入门级的,只限于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的简单知识,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美学知识,比如:美的本质、形态、美的基本范畴。在于古诗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再把它定位于着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了,不再重复古诗的语言、情感、技巧、风格的鉴赏;而是侧重于从审美角度审视、欣赏古诗所表现出来的美,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感受、欣赏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美学观点去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雅致”精神品格的目的。
因此,这门课程的编写是在学生现有的古诗阅读水平基础上,以部分审美知识为核心,以古诗为审美对象载体,既有一点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具体形象载体的入门级的审美课程。
2.试用、修订
在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定稿之前,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教学试验。在一个有39人的“选修二”的课程班里,试讲了6个课时(全部课程计划为15个课时)。然后,做了一个学生调查反馈。
多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从审美角度学习古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美的形式。
(3)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古诗美的原因。
(4)与已往相比,对古诗更有兴趣。
但学生也反馈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教材进行了相应地修改。
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材修改
(1)有些知识点的文字阐述:只有概述,少有全诗例子,抽象,难理解 (1)每个知识点的文字阐述改为:概述+至少一个全诗例子。
(2)有些诗词例子没学过,不能理解。 (2)例子尽量更换为学过的诗词。对没学过的古诗词,后面加鉴赏解析语。
(3)全部内容估计没法在15堂课学完。 (3)删除了一些次要的知识点。
(4)没有思考练习题。 (4)每课时后面,增加一道综合性思考题。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
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初步完成后,我们参考了一些比较权威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完善。我们采用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如下:
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1.与办学理念的是否一致性? 1.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全一致。
2.能否彰显学校特色? 2.能。
3.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已有的资源? 3.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
4.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 4.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审美”的特点。
5.学生对课程适应性如何? 5.待验证。
6.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如何? 6.待验证。
本课程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得等全面使用之后才会有个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但经过修订后的课程也一定会更加完善。
(本论文是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小型课题2013年度项目“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课题编号:13XKT04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2][3]广州市白云中学特色课程“笔韵墨香”申报书[Z].广州市白云中学内部资料,2014.
[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则是这个泱泱诗国发展史上两座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唐诗宋词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因此在此专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采用多种方式引导诗人和学生之间、诗歌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形成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针对这一专题的教学我们17中高二语文集备组主要采取了以下特色教学策略。
一、诵读
1、诵读对唐诗宋词学习的重要作用:
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三分诗七分读”。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只有反复的诵读诗歌,才能切身体验到诗中的音韵、节奏之美,意境、情感之美和图画之美,诵读是学生形成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不能以自身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2、所采用的诵读方法:
诗歌的音读:读正字音,读出语气,读准节奏;
诗歌的意读:读出层意,读出脉络,读出主旨;
诗歌的情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真情;
诗歌的美读:范读听读,抄读写读,默读背读。
二、读写结合1、诗歌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不可偏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基础,而在诵读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审美、对诗人的艺术人生的感悟,将是建构学生精神家园过程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学生把这些感悟用文章的形式积累下来,沉淀下来,不仅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感悟,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质,功利一点说也是为写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可谓一举数得。
2、诗歌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形式:
诗歌写意,就是将凝炼的诗歌具体化、散文化,即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描写,对意境加以渲染,让意蕴具体显化。
诗歌解说词,就是对诗歌内容、诗歌所蕴含的意境、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等方面用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的概说。
颁奖词,结合“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对诗词作家的人生际遇、艺术成就等方面以凝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评述。
创作歌词,借助意象和画面,仿照方文山的《东风破》,或改写古诗词,像《一剪梅》《声声慢》,同学们兴趣盎然,佳作纷呈。
文化散文,结合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把阑干拍遍》等文化散文,以“永远的某某(如杜甫、李煜等)”或“某某我想对你说(如刘禹锡、苏轼、柳永、辛弃疾、李
清照等)”的形式让学生和古代诗词作家跨越时空进行灵魂对话。涌现出大量佳作,如《花样人生——写给李清照》《水一样的东坡》《爱君笔下有烟霞——致柳永》《稼轩,好想成为你手中的剑》等
文学评论:自选角度,写文学小评论。如《李白与酒》、《明月清风自在怀——评东坡的写景》、《放翁的梅花》
三、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在诗歌教学中的意义:
在诵读、读写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将是学生对所学诗词的再次内化,是一种思想的沉淀。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赏析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的诗歌教学,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合作交流,在此过程中形成知识、观点的碰撞,最后通过“去伪存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研究成果。
2、研究性学习在诗歌教学中的实施形式:
唐诗宋词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在学完唐诗之后,我们为学生设置了“李白研究专题”、“杜甫研究专题”、“白居易研究专题”等。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合作、探究,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电子报纸”的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们看完之后甚感惊喜,学生的研究水平之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
在学完宋词以后我们准备为学生设置“苏轼专题研究”、“柳永专题研究”、“李清照专题研究”、“辛弃疾专题研究”等;另外南唐后主李煜被称为“词中之帝”,他的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所以我们还准备给学生重点补充学习,之后“李煜专题研究”也将是学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合作学习。在分组时,教师应当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构建团队,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能力、学习成绩等。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所以教学需要合理分配资源和角色等,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互相进步,在负责自己学习的同时,还需要负责自己组内成员的学习。比如,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同学无法理解传送带速度、方向的变化对物体产生的影响,教师可以布置一道经典传送带题目,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答对,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总成绩排名。这时,组内成员就需要充分发挥团结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需要向能力较差的学生认真讲解传送带的原理,使其理解题意,正确解答。另外,教师应科学引导和组织,保持高度耐心,慢慢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监督各小组的学习,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
三、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需要适当改变学习方式,将生本理念融入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师作为了主体和中心,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这种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很难区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教师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却没有考虑其是否能高效吸收。为解决该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不能再完全依赖教师或教材,为他们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以先列举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如车轮上的花纹、磁悬浮列车、给二胡的弓上涂松香、车轮做成圆的、用滑轮溜冰鞋走路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自己还知道哪些摩擦力,并让其总结摩擦力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以主动学习的方式取代被动学习,勇于探索教师提出的问题,逐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重视考核方式的优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只注重结果,忽视了学生进步的过程。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优化教学考核方式对于渗透生本理念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在每堂课中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根据生本理念的内容与含义制定与其相对应的发展性评价。与此同时,对课堂教学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还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应当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真观察学生投入的情感、课堂互动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参与度,将这四个因素作为考核指标。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不局限于传统、陈旧的笔试答题,可以适当引入知识趣味竞赛,或者评价实验过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等。
当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 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
把学生看作书本知识的复印机、考试机器, 与实践、经济、科技发展相脱节, 这是传统教育功能观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基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上述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培养和对学习方法、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更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体验与熏陶。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 做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
高中历史新课标在内容选择上, “坚持基础性、时代性,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 “体现多样性, 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1. 做新型师生关系的践履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 同时对学生正确指导、严格要求的和谐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共同学习者, 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底蕴、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学生, 不懂不会的方面教师也可请教学生共同去探索。为此, 教师要理解、宽容学生, 要善于体察和把握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2.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教师不但要善于开发学生智力因素, 更要加强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认知方式。要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调控自我、升华自我, 了解他人、帮助他人,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 做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及指导者。
当今信息时代, 学校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场所, 教师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信息环境, 提高学生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跨度大的学科, 具有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 高中历史新课标中的内容标准的模块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历史教师无疑十分需要学习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和制作课件的本领等。
4. 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新的历史课程突出了探究式学习, 这必然需要教师随之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又必然要求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与提高。一个不具备探究能力的教师, 是不可能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意味着现代教学需要具有科研素质的研究型教师, 这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有亲自实践的经验, 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因此,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形成规律。总之, 教师要在研究中实现教学质量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并由此实现教学创新与自身发展的有机整合。
三、树立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观
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学生观,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突出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由此达到学、思、行的结合。
四、树立多边互动、共同发展的现代教学观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兴趣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对抽象思维、逻辑能力以及推理水平要求较高的高中物理课程在很多学生心里似乎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甚至是谈物理而色变,这种现状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试想,没有兴趣这个内在动机的推动,又何谈学好物理呢?因此,要改变高中物理难学的困境,教师就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情绪和饱满的斗志加入到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感受到物理世界的奥妙,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进而爱上物理课。那么,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该如何开展“兴趣教学”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有益的看法和做法。
一、密切联系生活,趣解现实中的物理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有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的物理原理,自然现象、生活现象背后隐含的物理规律等等,因而生活素材是物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将实际生活中变幻莫测、形形色色的现象或实例引入物理课堂不仅能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以生活为契合点的物理教学是开展“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高效而高质的物理课堂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典型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个难点问题,如:快速使劲蹬几圈时间自行车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仍将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冰壶比赛中,球员击打冰壶后,其仍将朝着目标点前进;射出枪膛的子弹会飞行较远的距离,最终射中目标等等。这样,学生就被引导到其熟知而真实的物理环境中,不自觉地对研究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来了,其接下来的学习也就不再枯燥和无趣,教师的教学也必将更加顺利而且富有成效。
二、有效创设情境,化解理解上的难点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大闪光点,其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为新时期的高中物理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情境的引入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制胜“武器”。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与其相适应的物理情境,既可以是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境,也可以是吸引眼球的实验情境,还可以是充满活力的游戏情境,只要情境设计的合理、有效,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极高的兴致进入到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学习中来,从而帮助学生巧妙地将物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各个击破。
例如,在教学《曲线运动》这一课的引入环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具象化的情境,通过播放投掷标枪、高台跳雪、篮球投射等的视频,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深刻总结这些运动项目的轨迹特点,从而从感性上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进而为接下来系统研究曲线运动的性质及其速度方向等问题做好铺垫。实践证明,在多媒体情境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也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善于运用实验,促进知识点的内化
物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特点随手做一些相对简单,现象明显的小实验不但能将抽象的理论以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思考行为与实践操作的相互作用中加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形式多样、生动趣味的实验还能将学生的眼球紧紧勾住,使他们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进入听课角色,最终和教师一起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将教学推向高潮,取得理想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超重与失重》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一个实验活动:将事前准备好的两瓶装满水的塑料饮料瓶靠近底部的地方分别开一个小孔,然后让一个瓶子自由落体,让另外一个向空中上抛,待实验进行时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会不会溢出来。通过这样自制的简单实验不仅让教师摆脱了枯燥文字的讲述,也让学生在生动的实验中加深了对失重和超重的形象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到了物理学习的魅力。
四、结语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物理这门科目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兴趣教学”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同时積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物理课以更加新奇、趣味而又富有内涵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引人入胜,充满活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在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兴趣教学”无疑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诚诚.关于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06).
[2]欧阳绍成.高中物理兴趣教学的导入及应用[J].亚太教育,2015,(23).
———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
马海霞
摘要:我国数学课程一直都在改革,数学教育的观念、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的变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新的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组成,教学对象也变得个性化。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在读开发,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却未与新课改接轨,要真正实现我国新课改所预设的课堂目标,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研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反思性。数学教学设计包括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也分为宏观教学设计、微观教学设计和情景教学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设计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模块课程的内容及学习目标,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学生的学习需要,动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课程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 5 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 4 个系列。新教材开辟了“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为学生提供选学素材,使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具有如下特点:(1)以人为本,由易至难设置课程;(2)增加问题设置,注重揭示数学概念的发现形成过程;(3)注重基础,例习题难度降低;(4)增大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5)靠近生活,注重应用;(6)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高中数学新课程与原有课程不是根本对立的,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特性上的开放与封闭问题,确切地说新的模块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它改变了以往课程在内容上按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线性排列,依次递进的模式;传统课程形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特点是从概念出发,引出内容,逐步深入。新课程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向周边整合辐射,并特别注重从现实出发,从真实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整合引出数学知识,使知识结构与内容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体系。传统课程适合于教师讲授式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设计更适合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探索问题,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设计。两种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强调获得知识的目的与方式不同,教学的要求也因此而不同。
二、数学教学设计应坚持必要的原则,渗透新课程理念,运用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概念和性质的教学中突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从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1)探究实例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 y与 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 x与 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 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 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用函数的观点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引出指数函数的模型做准备,以利于学生体会指数函数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
(2)归纳定义 一般地,函数的定义域是R。
(3)剖析定义
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达到互相启发,补充,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的目的。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
(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1/2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
(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都无意义)
(3)若 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0(4)巩固练习
问题: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
x
(二)动手实践,探求新知——探索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在坐标纸上运用描点法画出指数函数
11y()xy()xx3的图象;
2、y
3、y=2x、让学生独立画图,分组讨论,交流;教师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展示画得较好的部分学生的图象。
(2)运用几何画板或图形计算器作指数函数图象;(3)各小组根据图象总结图象特征和函数性质;(4)各小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汇报探究成果;(5)师生共同整理汇总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特别地,函数值的分布情况如下:
(三)巩固与练习
例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指数值的特征,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1)(2)两题底相同,指数不同,(3)(4)两题可化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大小。
(5)题底不同,指数相同,可以利用函数的图像比较大小。(6)题底不同,指数也不同,可以借助中介值比较大小。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较m,n的大小 :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又掌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3.你能将指数函数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吗?
(五)布置作业
1、练习B组第2题;习题3-1A组第3题
2、A先生从今天开始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承担如下任务:第一天给A先生1元,第二天给A先生2元,第三天给A先生4元,第四天给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签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吗?又A先生要和你签定30天的合同,你能签这个合同吗?
3、观察指数函数的图象,比较a,b,c,d,的大小。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本质,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可能。教学中遵循教材知识体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实例到数学,因势利导,螺旋上升,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1.基础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恰当的目标,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的理解,重视运算、作图、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2.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3.时代性与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生活和建设成就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从事物中抽取“数”“形”属性,从一定的现象中寻找共性和本质内涵,并进一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结论,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教科书设置的“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实践性、挑战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发展学生的“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4.直观性: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语言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及实物模型等教具,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5.问题性与启发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主体性与开放性: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具备自我支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7.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三、数学教学设计应注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践行新课程理念
1.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的时代性发展和模块课程的特点,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必然要相应地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是明确的前后之间的继承和发展,也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转变和创新,既包含对以往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发展,也包括需要在实践中创造和生成新的教学方式。讲授式本身不可能随着新课程而消亡,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不能集中代表模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发生一定的转变,因此数学教学应提倡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如:
(1)互动交流。主要以师生互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从问题出发,师生双方是教学活动的平等的参加者,在交流中启发引导,在交流中共享信息与资源,在交流中分享思考、见解、知识与情感,在分享中实现教学相长。
(2)合作探讨。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面对真实的问题,不存在谁是问题答案的拥有者,教师的经验、思考与见解以及组织能力等决定教师在合作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根据模块课程强调以问题为核心,注重真实情景和实际问题的解决,突出问题单元,重视专题教学,以及周边辐射、内容整合的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高中数学新课程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应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把握与认识,实际探索和锻炼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同时有利于学生调控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自我反思。
(2)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共同体,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围绕共同研究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知识优势和思维特点,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寻找解决办法,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3)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以研究和探讨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研究和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研究探讨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高中物理教学特色理念】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11-13
高中物理教学随笔06-28
高中物理教学工作10-27
高中物理学法讲座07-13
高中物理认识运动10-18
高中物理史总结11-05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10-15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06-10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格式07-28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反思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