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美丽新农村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应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

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教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这就导致了盲目攀比、封建迷信和赌博等低俗文化的泛滥。

2、受城乡发展二元化影响,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脱节。中国在经济转型时期与世界经济接轨,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城乡发展出现了二元化的势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社会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人看不起村,农村人不了解城市,造成了两种文化理解和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的外源性文化进入农民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的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的文化管理相对薄弱,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而配套的文化、娱乐设施又不健全。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简单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出文化应有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与农村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极不适应,迫切需要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整合。有利于纯净风气和思想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和发生蜕变,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随处可见,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的地方农户办红白喜事或节庆日,往往举办一些低下粗俗的文化活动,如邀请杂牌歌舞队表演下流的脱衣舞,借以招揽观众。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一些地方开始复活。农村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社会心理素质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差、时间长,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再造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花大气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传统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引领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基层民主在一步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增强,和谐农村的构建在逐步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进步。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下对策措施。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政府部门投入机制。各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如宣传部门可以打造良好的信息接收环境,工会、青年团、妇联等部门要做好相关文化活动的协助,文化、体育要负责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民政、公安等部门也要出人出物,抓好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服务,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和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职能、任务,按照服务基层、服务大众的原则,形成各部门共同来关心文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整合地区资源。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当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共同投入当地建设。要将文化建设与地区优势紧紧联系起来,建立起双向互动、互惠的双赢。

2、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的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要加大“种文化”活动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通过“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农民本土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宿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无论是“送文化”还是“种文化”,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让群众喜闻乐见但又不能低级媚俗。

3、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有了稳定的队伍,才会有经常性群众活动的开展,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首先要配齐乡镇文化站干部,切实解决好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培训指导作用。再次要发挥好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引导作用。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思想向上、内容健康、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作者:段德平

第2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许多特点,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20字”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农村经济建设的内容,又有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放松了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通常是指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载体,包括制度文化,思想文化和物质文化。农村文化主要是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明活动。

农村文化具有四个主要功能:一是传承文明的功能。农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文化活动使它们得以继承发扬。二是社会和谐功能。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减缓矛盾冲突,取得社会共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生活服务功能。文化活动是农民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可使农民充分享受休闲娱乐,寄托情感,提高审美水平。四是经济发展功能。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增进人们之间的信任和了解,有助于降低经济活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积淀,一旦形成,就具有持久性、稳定性、连续性,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农村文化呈现的时代特点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加强,农村文化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

1、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今日农民,大部分不再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了。他们在劳作之余,有的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的揣着书本或一头扎进图书室看书学科技;有的看电视,听音乐;还有的打开电脑遨游于网络世界,表现出对文化生活的强烈渴求。江西省樟树市义成镇晏家村农民晏欠根还在自家的小洋房里建起了科技屋,自费买回了1000多册农业科技书和100多盘科技光盘,附近许多农民来到他的科技屋里“充电”。奉新县罗市镇港下村农民张再涛创办的家庭图书室近3年接待前来读书看报的群众达12万多人次。高安八景镇的文化广场平均每天有200多人来跳舞、健身娱乐。所有这些都表明,

农民已经有了新的文化追求,重视提高自身素质,以洗刷愚昧、落后、保守的形象,这是当前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预见,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加快。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娱乐工具也跟进了时代步伐。彩电、音响等家电已进入了农村千家万户,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一些偏僻的农村也日渐热闹起来了。不仅县市有电视差转台,而且很多乡镇也建起了电视差转台,有些乡镇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丝毫不亚于城市。卡拉OK歌厅、电子游戏机、录相、桌球等原来属于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快速向农村延伸、普及。据了解,近年江西省宜丰县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在农村建起了农民书屋120个,农民乐队57支,农民放映队15个,农民(社区)剧团8个,农民(社区)文化活动室320个。农村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适应了农民求知求乐的需求。

3、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农村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娱乐项目的不断增加,极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节假日,“送文化下乡”活动给农民送来了文化大餐,农民自己组织的龙灯队,舞狮队走村串户;闲暇时,青年人,打桌球,进舞厅潇潇洒洒;中老年,看电视、打棋牌乐在其中,还不少人走进图书室增长知识。在接受现代文化熏陶的同时,沉寂多年的传统文化也被挖掘出来,并被赋予新的内容。万载的傩舞、袁州的三星鼓、高安的采茶戏、靖安的农民诗社、上高的农民摄影、宜丰的根雕等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给予了农民精神享受,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现代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并举,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陶冶了农民的思想情操,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在呈现新的时代特点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宗族派性、封建迷信、赌博偷盗、早婚早育和婚丧事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还在继续干扰着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调解民事纠纷,难度最大的就是宗族派性介入其中。有些农村干部党性不强,以宗法代替国法,家长代替村长;宗族派性甚至干预村干部的选举。一些宗族派性观念比较顽固的人,他们的言行与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可是说教却仍然有一些市场。相当一些地方,婚娶对八字,死人做道场,建房看风水,看病求巫医,抽签卜卦等迷信活动还颇有市场。有些村庄赌博之风还比较严重,赌具由麻将、扑克扩大到桌球、游戏机;赌资由几角几元到几十元甚至上千元;赌场由室内到室外,由隐蔽到公开,参加赌博的人形形色色,个别干部也涉足其间。在婚育问题上,未婚同居,造成事实婚姻;未婚先孕,造成计划外生育。有些农村办婚丧事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图脸面,动辄几十桌,耗资成千上万元。人情风越刮越猛,人情债越负越重,成为尚不富裕的农民另一种沉重负担。

2、农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不稳,投入不足,文化工作步履艰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有文化站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广播员等专职文化干部,他们的辛勤工作为农村文化繁荣作出过贡献。后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这些农村文化专干有的改行,有的辞职。江西省袁州区八十年代农村文化专干转为正式文化编制的14人,现无一人专职在岗。人才的缺失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深入开展。由于地方财力困难,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杯水车薪,捉襟见肘。再加上目前对农村文化建设缺少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好坏差不多。这些原因使农村的文化工作步履艰难。

3、部分干部思想认识模糊,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有些干部,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摆正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他们总是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注重显性政绩,忽视隐性政绩;注重眼前成果,忽视长远利益。他们认为文化事业可轻可重,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传播媒介的迅速增加,一些品质不高、思想意识不够健康的东西也随之多了起来。那些武打枪战、凶杀暴力、复仇言情的镜头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些负效应。现实生活中一些腐朽落后的东西也在毒害腐蚀着人们的灵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欣赏能力和“免疫”能力还比较差,这种负效应和毒害则严重影响着农村文化建设。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农村基层组织要结合当地实际,向农民理直气壮地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基本国策教育和党在农村现行政策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要开展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在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尊老爱幼,扶贫帮困活动,树立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观念。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革除农村中腐朽、愚昧、落后的东西,提倡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在陈规陋习的多发季节和重点地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活动。要精心组织群众性的节目文化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广播,各种展览等文化活动。要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通过这些措施大力提高农民文明程度,塑造新型农民。

2、因地制宜增添文化设施,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营造农村文化氛围。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增添文化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一是建设一些花钱不多,受益者众的最基础的文化设施。如在每个村建立一个或几个阅报栏,有条件的村建立农民阅览室,还可以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创办戏社、乡村剧团等。二是积极探索拓宽社会办文化的渠道,走市场化路子,整合文化资源,鼓励文化能人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解决过去“有钱人不办文化,办文化的没有钱”的被动局面。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原有的空闲场所建设文化设施,实现综合利用。万载一些农村原有的宗族祠堂,以前除有时办一下红白喜事,大部分时间是空闲着,如今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将祠堂办成了农民文体活动中心,深受农民兄弟欢迎,增强了农村文化氛围。另外,“送文化下乡”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实事之一,“政府买单,农民看戏(电影)”这一先进文化传播形式,农民打心眼里欢迎并盼望这一活动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3、提高认识,强化队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完善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推动农村文化的深入开展。要强化农村文化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培育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继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不断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 张荣辉

作者:李爱根

第3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它对新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经验,阐述了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分析了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和思考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旨在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关键,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长期发展目标。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和农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寻找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策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1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国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民族、民间文化的主要源头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应该充分突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对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乎长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

2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针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各级党委政府虽已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但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到位。一方面农村基层领导存在着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文化建设的倾向,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广大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文化生活的认识程度不高,参与文化生活的自觉性不强,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较弱势地位。

2.2 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主要瓶颈。目前,农村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固定的活动经费。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重明显偏低,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这块难以顾及;加之有不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乡镇经费本来就困难,没有精力来办群众文化;农村集体经济所剩无几,无法投入文化活动。经费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经费的不足,不少地区文化建设停滞不前。现在有不少的乡镇没有文化站,村级自治地方文化站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

2.4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农村文化干部队伍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一是机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在机构改革中文化站人员调离文化战线,有的调为它用,甚至取消了文化站,有的与其它部门合并,机构性质界定不清。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些有专业特长的,如有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等艺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改行离开工作岗位,人才队伍的流失以及后备人才队伍的不足,这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无异于雪上加霜。三是普遍存在“学历低、能力差,老人多、新人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势必导致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2.5 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数量上较少,质量不高,文化活动过于单调,内容陈旧。一是受困于经费紧张以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不少业余文化团体将精力放在演出上,缺乏平常的专业训练,演员基本功不扎实,难以向百姓传送优秀的文化内涵,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二是过去民间的农村文化生活所拥有的山歌、舞龙、唱戏,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渐渐失传,得不到传承。

3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

常言道“思想决定行动”,尤其是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工作的进程。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的错误思想和做法,树立农村文化建设新观念。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此,必须把文化工作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三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班子,形成主要领导重视抓、分管领导直接抓、职能部门指导抓、社会各界参与抓的工作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如曲江区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需求,2007年提出了“文化惠民”的新理念,并与巩固创建先进文化县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大手笔地财政投入,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送书、送电影、送戏,让农民群众生活得更有文化情趣,分享着文化发展的成果,农村文化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而曲江区图书馆抓住契机,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迅速地在广大读者中组织文化志愿者到农村,积极开展流动展览、流动书屋、流动书车服务,并结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地举办农家乐联欢等一系列活动,缩小了文化差距,在服务农村中创先争优,推动农村群众“幸福认知”。曲江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把惠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优先,才能走出一条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3.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二是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尽快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三是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经费。在中央经费保障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立足农村实际,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比较滞后现状,必须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一是要因地制宜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即要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如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又要有计划地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二是要准确把握硬件投入的功能取向。在添置硬件时,要尽量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考虑群众文化生活习惯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必须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利用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3.4 注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

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教育培养机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逐步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有一定专业素质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从业人员队伍。二是要关怀农村文化干部,落实好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竞争上岗,充分激发自身的优势,不拘一格用人才,保证文化干部的质量,切实增强文化事业的内部活力。

3.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要培养一批农民文化骨干,让农民做农村文化的主角,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一是要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使绝大多数农民能够识文断字,能够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二是要加强和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要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三是不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社会文明,赞美科技进步,用先进思想和道德准则去感化人们,需要靠一系列活动去实现。各级文化部门要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制订活动计划,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3.6深化文化志愿者活动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在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阐述中提出了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这是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到文化志愿者的概念。由文化志愿者提供的文化服务也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加强文化志愿者“三下乡”是整合利用文化服务资源,有效弥补农村现有文化队伍的不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的保障和实现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如近两年曲江区马坝镇曾屋村先后迎来广东金融学院法律系、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他们不仅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还给村里赠送了电脑和打印机。这类典型为农村服务的文化志愿者活动是值得推广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提高农村思想认识,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立足于实际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文化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马仙玉.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03期

[2] 郑金侠.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群文天地,2011年第09期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区图书馆)

作者:肖美红

第4篇:加强农村专业协会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生产是关键和核心。我们作为农业县,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活跃在全县农村经济生活的多个领域,对促进我县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须大力加强农村专业协会建设。

一、 农村专业协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农村专业协会把干部、农民、企业、能人和市场串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助推了经济发展 。一是“党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使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协会成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党支部、村委会干部被农民会员选举为协会负责人,这样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符合群众的意愿。同时,农村基层组织核心作用也对协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使协会作用更加突出;二是“龙头企业+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产品销售加工企业为主导创办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农业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三是“农业服务机构+协会”模式。以各类农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创办农村专业协会,把对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四是“能人+协会”模式。以农村能力为依托成立的各种专业经济协会,是能人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的一支重要力量。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适应市场,适应我县县情,植根于本乡

本土,是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在沟通上下、联络农商、服务农民、改善我县农业县现状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是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把农户联合起来,增强了获取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小产生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结构调整的市场导向性,有效解决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遇到的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售等问题,是各类农业生产区域稳步扩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有效的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方面具有明显的规模化优势,是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了农户收益,而且降低了销售成本,改善了农产品流通秩序。三是促进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通过把市场、把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户利益联结起来,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指导、良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运用工作,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新的重要力量。四是专业经济协会对农村贫困户送良种、送肥料、送技术、帮销售,使一部分贫困户得到脱贫。五是积极为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使劳务经济真正走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运转,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力量。

党中央“十一五”规划纲要已对“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做出了部署。我县只要进一步加大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力度,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更好地富裕农村,造富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做出新贡献。

第5篇: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今年的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号文件,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以“村容整洁”为要求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写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此前,我市于2004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统筹城乡环保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建功立业。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农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开展农民环保知识培训。将环境保护作为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计划,让广大乡村基层干部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熟悉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技能,通晓“绿色消费”的基本要求,在生产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义务,既做一名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又当一名农村环保的先行者。要组织农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借鉴城市、社区绿色创建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择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使环境教育走进课堂,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环境意识,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把广大农民打造成拥有环保意识的“新农民”。

环境影响评价是把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口”,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利剑”,也是环保部门最大的权力。各地环保部门要正确运用这一权力,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发展新产业把关。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环境规划,通过对规划进行环评,使新农村的村镇建设总体规划能明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村镇建筑设计能遵循经济、节约的原则;村镇道路的修建能从实际需求出发,注重环保,节约土地。要通过规划环评,合理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改变以往村镇工农业生产和居民建房分布散乱、质量不高的状况,促使村镇工业向工业区集中,农民建房向居住区集中,实现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双赢”目标。要严把农村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农村的环境准入门槛,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和污染严重的产业拒之于新农村之外,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要通过环评把关,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引导推广发展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农村产业经济体系。

鉴于广大农村目前尚无环保职能机构,因此,强化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应为此群策群力。要深入开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始于2003年的全国打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虽已告一段落,但不能就此结束,要根据形势变化的需要,把它作为调高调优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不断加大力度,推向纵深。当前,应重点对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和广大边远山区农村的“十五小”、“新五小”项目,污染严重且治理无望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逐个加以清理整顿和淘汰,净化农村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要巩固“三清三改”成果。我市新农村建设从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等农民最关心的切实利益问题入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的拥护。今后要在巩固“三清三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在条件具备的村镇推行环卫管理社会化试点,建立规范有序的乡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逐步推广使用地埋式无动力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加以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6篇: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捐赠、受益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四是加大农村技术的培训,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闲人游荡

2012年7月10日

第7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姓名:娄永飞

学号:0915104025

班级:09经济学一班

浅谈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本现状

当前,各地都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有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并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包括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2、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各村多制定有涉及公益事业、计划生育、老人赡养、地界纠纷、邻里矛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村规民约,近80%的受访村民认为执行村规民约对村风良性发展有推动作用;85%的受访对象认为近年来村内风气逐年好转,迷信、赌博等陋习总体减少;村民反映“如今外出不锁门也不用担心被盗”。

3、村镇环境面貌有所改善。近年来,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期实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镇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首先是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以柯城区坎底村为例,近3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用于开展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实施了外墙粉刷、路面硬化、公路拓宽、改水改厕、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停车场修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村内路面硬化面积达83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100%;无公害化公厕1座;安装路灯35盏;新建景观亭2座,蓄水坝5条,恢复水碓1座;建造标准垃圾收集房1座,添置垃圾桶58个;配备垃圾车2辆,基础设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提升。进而促使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村民认为村内卫生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其中85%认为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十分明显。而82%的受访村民则对党委政府开展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月”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农村“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表示支持。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1、农民观念呈现复杂。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2、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各地村级文体俱乐部创建数量明显增多,但普遍存在重建轻用的问题,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如一些村购买了建设路径等已于器材,却往往选择在进村入口、村办公楼边等场所,由于偏离农民居住集中地,使用率不高,甚至被一些群众认为是形象工程。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相当不逢属于东平西凑的陈旧报刊杂志,缺少农民需求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和实用书籍,吸引力不强。

3、村镇卫生状况差距明显。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地新村建设的不配套,使农村脏乱差现象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与城市差距明显。村与村间差距也集中显现,少数整治试点村有质的改变,环境面貌堪比城市,但仍有相当部分村镇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备,改水改厕还未完全达标;个别地方人、畜混居,禽、畜放养,粪便横溢,垃圾没人管理。问卷调查显示,有56%的村民认为农村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二)分析上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不知从何处入手,往往停留在年初忙计划、忙布置,年终忙总结、忙评比那种“两头重、中间轻”的浅层次上;还有的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可抓可不抓,没有硬性指标,且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抓了也是白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布置的多、督促的少。

2、工作方法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

一、方法陈旧。农村宣传文化阵地设施老化、陈旧落后,同日趋发展的农村经济和不断增长的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此外,大多数基层组织在开展此项工作时,未能针对目前农村现状和外部大环境思考出切合当前实际、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只停留在上级布置上。

3、主动性激发不到位。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和效果较难实现统一,这是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往往比较虚,其工作的抓手通常靠“组织”推动,有时容易停留在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的状态,把群众束缚在完全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下。

4、组织领导不到位。有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基层组织存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松一阵,紧一阵”的现象,习惯于为应付精神文明检查突击应付了事。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党委责任制,实际上往往出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难以排上议事日程,不分工抓这项工作的党委成员基本上不去过问或主动参与这项工作。

5、资金投入不到位。乡镇村财力普遍困难,乡镇普遍存在“实实在在干事业”的想法,尽量挤出经费搞基础建设,上项目。

三、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的对策与建议

1、注重提高农民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必须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突出德治抓教育。要认真贯彻落实“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方略,突出思想道德教育.

2、注重提升农村发展服务功能。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当前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科技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日益高涨。要顺应这一新的形势特点,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步伐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实效的切入点。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用好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信息、营销物流、产品加工等多种服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网络,为农村发展奠定坚实信息后援保障。深化城乡共建同促发展。用好结对资源支持农村建设。

3、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完善领导组织机制,强组织。解决好谁来抓的问题。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创建目标,落实各项工作,关键在领导。各级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以文明办为主体的工作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乡镇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要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不搞“大突击”、“一阵风”,兴师动众,无实际内容的检查,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克服和避免形式主义和突击应付的被动状况。

第8篇: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大荔县城关镇畅家村近年来,在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以规范制度为核心,以公开、公正为宗旨,以严格治“官”为重点,狠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八大管理,十大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村级工作模式,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树立了干部谋事、干事的廉洁形象,有力地促进该村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发展。

一、以“十大公开”为核心,实现村务工作的透明和公正,彻底杜绝腐败现象产生

在进行村务管理的过程中,村两委一班人充分认识到管理的核心是公开。将村里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推出了村务管理的“十公开”:(1)村组财务收入帐目公开;(2)土地及各业承包公开;(3)宅基地审批公开;(4)农民负担公开;(5)水、电费收缴公开;(6)义务工管理公开;(7)计划生育指标公开;(8)扶贫救济公开;(9)公益事业的各种基建公开;(10)干部目标责任及报酬公开。基本做法是:以财务管理为龙头,以土地管理为基础,以义务工管理为途径,以目标管理为机制,以为群众办实事为主旋律,增强工作透明度,从而把“公开”渗透在村务管理的八大方面,在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开,在公开监督中强化管理。

一是在村组财务管理上,坚持“两级财务,一级管理,互不平调”的十二字原则,主要把握三个环节:

1、严格执行“会计管帐不管钱,出纳管钱不管帐,审批人中不花钱的原则,坚持收支两条线,收入及时报帐,开支逐级审批”。

2、使用统一票据,定期审计,做到日清月结,季汇总,年公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3、对村组年非生产性开支(招待费)做了严格规定,并列入全年考核内容,节余滚存,超支全罚。从而彻底改变了收支乱顶帐,口袋帐,糊涂帐,抵制了一些村组干部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减少了财务收支的漏洞。

二是在土地管理上,依据《土地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责任田、机动地、庄基道路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1、完善了土地承包合同,复丈面积,插标亮界,明确四至,建立档案(一式三份)。

2、在机动地发包上,采用公平竞争的办法进行,干部群众一视同仁,坚持现金交易,不搞人情担保。

3、在宅基地审批中,由村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规划逐级审批,三榜公布,打桩放线,定点施工,保证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减少了邻里矛盾。

三是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采取了三公开的办法:

1、公开政策,反复给群众宣传我国现行人口政策。

2、公开指标,按照条件,逐级审报,做到该生的有指标,不该生的有措施。

3、公开奖罚,不姑息迁就。多年来该村计划生育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受到市、县、乡的多次表彰,为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村里还专门制作了村务公开栏,对所规定的公开事项,及时张贴在公

开栏里,接受群众的监督。如对每家每户的水、电费在固定时间月月公布,对村里财务的收支情况,每季结算张榜公布,年终对全年的收支列出明细,向村民公开等。

二、以“八大管理”为主要内容,实现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该村针对村务工作头绪多、事务复杂的实际,把管理工作分成干部管理、财务管理、义务工管理、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学校管理等八大类,以规范性、针对性和民主性为基本思路开展工作。

一是增强管理的规范性。针对八类不同的管理内容,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结合本村实际,相继制定了《畅家村干部管理办法》、《畅家村村务管理办法》、《畅家村义务工管理办法》、《畅家村土地管理办法》、《畅家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畅家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办法》、《畅家村学校管理办法》、《畅家村自来水管理办法》等八大管理制度。在这些办法和制度中,对机构职责,办事步骤,工作程序,监督办法及奖罚措施都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可以说,这些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涵盖了村里事务的方方面面,凡事都可找到相应的规范和制度。

二是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前多年,该村曾有一段时间盗窃、打架斗殴、各种矛盾纠纷频频发生,治安比较混乱,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针对这种状况,着力加强了村级治安管理,首先从抓基层治保、落实防范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其次是针对农村季节性盗窃案件发案突出,村上决定每十户为一组,各选派一人,组建了村级治安巡逻队,坚持昼夜巡逻,开展群防群治,同时还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制定出矛盾隐患定期排查处臵制度,对发生的各类民间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从而有效防止了各种矛盾的激化。现在,该村在解决纠纷中基本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巷,矛盾不上交,杜绝了各类群众上访案件的发生。

三是增强管理的民主性。如该村西太兴组发包土地中有个别人想换组长,以达到自己在承包中沾些便宜的目的,故意煸动群众制造混乱,破坏土地发包,对此问题,一是召开群众大会,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的土地政策,提高村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二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向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土地发包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随后根据这件事,进一步修改完善了《畅家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办法》,使土地发包、责任田、机动地、宅基地及巷道道路和渠道等管理中更加民主和规范。

三、以严管干部为先导,保证“八大管理,十大公开”的真正落实

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身处农村最基层,两委会干部深深体会到,目前影响农村稳定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村干部在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上违规违法,搞土政策,一言堂,处事不公,贪污腐败,引起群众不满。因此,村两委一班人认识到,上墙的制度要真正执行,定出的公开要真正落实,非得从干部自身严格做起不可。在该村委会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勤政廉政是当好干部的立身之本,公道正派是当好干部的基本要求”,以此警示村组干部。同时,还经常提醒大家:干部形象就是“牌子”,“牌子”倒子你就啥事都干不成,当干部就要全力维护这个“牌子”。用实际行动为全村群众作出表率。对于干部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干部的法制意识。村党支部经常组织村组干部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干部学法,知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避免了执法因人而异和感情用事,保证了执行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二是加强考核监督,做到奖罚分明。村上制定的干部管理制度对干部管理的范围,干部的选拔条件,干部的编制及职数,干部的职责、待遇、考勤办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和民主管理。几年来,先后有5个组7名干部因工作失误给予了扣罚报酬的处罚,对工作不力、不求上进、群众有意见的5名干部及时予以调整,保持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整齐。

三是从治理吃喝风这个顽症入手,依靠强硬的制度“卡死”干部向集体伸手的暗道。村上明确规定,所有干部一律不准染指财务,即“三个一”:所有村组干部与集体经济组织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手续;组上与村民没有一分钱的经济手续;村组干部不准在外记一分钱的吃喝帐。严格的管理和约束,造就了一个过硬的班子,干部公道正派,不贪不沾,不大吃大喝,从而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两委会成了群众的开心锁和联心桥,村里的各项管理和制度也更加容易落实。

目前,畅家村班子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并因此获得省、市、县给予的多项荣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工作及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决心借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劲的东风,一手抓党风廉政建设,一手抓经济发展,继续发扬畅家村的“八大管理、十大公开”工作模式,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努力完善,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探索出一条更亮更宽的道路。

第9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工

作开展情况汇报

国家文化部《文化部关于加强村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通知精神,相关文件通知强调,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建设实际,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两馆一站”、“兴边富民”、“扩大内需”和云南省实施村级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广场建设等建设工程,XX年至XX年6月,先后完成了,勐烈镇、宝藏乡、国庆乡、嘉禾乡、曲水乡、整董镇4乡2镇的综合文化站新建工程和康平乡文化站的改造维修建设,并为5乡2镇7个文化站各配送了一架钢琴、一台摄像机、一台数码照相机和一套音响设备;二是先后建成了78个村级文化室和三个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完成了32个村委会和两个社区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及17个点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分校”建设;文化硬件设施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思想工作,营造广大农村精神面貌和社会新风尚提供了 阵地堡垒和物质保障作用。

二、积极开展工作,解决农村“三难”问题

我县把解“五难”的民生工程放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工作努力开展好以下“三难”问题:

一是解决边远山区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主要措施是继续推进“2131”工程,在争取省、市优惠政策的同时,县财政每年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农村电影管理站每年完成“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800场,做到每月每个行政村放映一场免费电影,并确保长期坚持。

二是解决农村群众看书难问题。县图书馆每年定期送书下乡不少于5次,我县积极争取国家“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先后完成34个点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建设,今年内计划完成16个点,以完成全县50个点的农家书屋建设。同时,通过争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XX年至XX年国家先后投资80万元,完成宝藏乡、国庆乡、勐烈镇、整董镇、嘉禾乡5个点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和17个点的村级农网共享工程服务点。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看书难。文化科级信息贫乏等困难。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科级素质和智力支持,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是解决农民看戏难问题,我县自XX年恢复重建XX县民族歌舞团以来,坚持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2场。同时,派出县文化馆、县歌舞团深入农村辅导或定期不定期举办乡 镇文化站人员和行政村文艺骨干培训班,通过一级培训一级,近年来涌现出20多支呼之能来,来者能演的农村业务文艺演出队,曾有18支农村业务文艺队获云南省“优秀农村文艺演出队”的表彰。这些文艺队每逢节庆日就活跃在村村寨寨,不但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村与村、寨与寨、民与民之间的和睦相处,更化解了矛盾、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规范了社会群体行为。特别是整董镇和宝藏乡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已成为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亮点。真正体现了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作用。

XXXX自治县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六日

上一篇: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题下一篇:简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