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和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新要求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大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 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网络技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 在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下, 迎接文化“西化论”的挑战, 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应更加注重以下问题。

1 教育目标上, 注重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 加之人们交往的增加, 使得公共生活增多, 相应地, 也就要求社会公德的强化。可是,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重私德轻公德, 社会道德只是在私人联系中发生作用。古人所强调的“五伦”, 没有一“伦”是属于公德的。过去农业社会下的传统中国人, 大多数未进入真正的公共生活领域, 在这个礼仪之邦中, 受传统道德熏陶的中国人, 其社会公德意识非常薄弱。与之相应, 人们在社会公德规范建设与实施上下功夫不多。新中国成立以后, 虽然社会公德落后状况有所改变, 但并未根本改观, 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经常遭到破坏。我们应该根据社会公共场合的基本特点, 提出并完善人们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公众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可以说,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就是加强社会公德的规范性。为此应将体现目前应有的公德水平、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公德体系的各项规范落到实处, 建设完备, 并让它们见到实效。因此,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公德规范意识培养, 树立公德意识, 并且外化为行动, 以形成习惯。在教育目标上可以具体为——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2 在教育方法上, 注重隐形教育方法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即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当前学术界比较有代表的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在很长一段时期, 我们一直采取这种方法, 如:开会、作报告等等。但是由于它的强制的诉求色彩浓重, 大多要依赖组织力量得以确立和展开, 正规正式的组织强制色彩较浓。对于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斗争这是必要和有利的, 但对作为个体的教育对象来说, 接受起来要比无组织状态下和风细雨式的潜移默化更为困难。在自主选择意识增强的今天, 稍有不当, 就可能导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 显性教育方法一般在组织的正式场合使用, 起作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政治生活, 组织生活领域。因而对大学生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之外的广阔活动空间则难以覆盖, 更难以发挥影响作用。一旦遭遇其它生活空间中负面思想信息和观念的影响, 显性教育方法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更会大打折扣。

而与之相对应的隐性教育则不同, 它是把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巧妙地隐藏在“非教育”的其他活动之中, 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压力和无反感的情况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达到教育目的。隐性教育方法靠的是人的无意识接受状态。教育者巧妙地将教育目的蕴含在教育活动中, 由于受教育者的某些心理需要, 如好奇、兴趣、归属、安全、尊重、从众、认可、成就感等, 使受教育者间接的、潜移默化地接受信息, 达到教育目的。它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方方面面, 从人们生活的多个角度展开, 不显山不露水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机、态度、行为、价值和其他心理的成长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和广泛影响。自然景观、人文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校园环境、网络空间等等, 都可以成为其使用载体。此外, 隐性教育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 这种形式论道而不说教, 生动而不空洞, 娱乐而不庸俗, 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悄悄润入心田, 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 逐渐形成良好品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超凡的气质等, 虽然只能通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慢慢地养成。但是一旦养成, 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道德资源, 沉淀心底, 净化灵魂, 发挥持久的效果。

隐性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渗透式教育方法、陶冶式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教育方法。渗透式教育方法, 即教育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受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 潜移默化地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方法。众多专家认为, 隐性教育的内容应当广泛渗透在优秀的科任教师、进步的课程设置、积极的学校精神、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2]陶冶式教育方法就是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 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 使人们在耳濡目染当中受到思想道德熏陶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实践体验教育方法, 即组织人们自觉参加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社区的管理和建设, 自愿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 丰富实践体验,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 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校园”、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3]因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隐性教育方法的运用。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 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和谐的, 但也同样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构建和谐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新要求。

关键词:和谐文化,公德意识,隐形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瑞荪[主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87.

[2] 龚海泉, 等.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168.

[3] 张耀灿,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6:383.

上一篇: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党员学习教育下一篇:优质护理在重度子痫前期孕产妇护理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