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通用11篇)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1

构建人鹭和谐的校园文化-以沿海某高校为例

为考察生态和谐对和谐校园丈化建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沿海某高校4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该校学生对白鹭本身多持负面态度;大多学生支持将人鹭和谐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题材之一.

作 者:孙芬娜 余海丹 郑海潮 原献学 SUN Fen-na YU Hai-dan ZHENG Hai-chao YUAN Xian-xue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1(5) 分类号:G40-055 关键词:鹭鸟文化   态度   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2

我们认为, 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 如果能在一种文明向上、宽松愉悦、竞争创新、协调有序的校园中学习、生活, 那么他们的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必将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校园的和谐。尤其是职业院校, 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相对弱于本科院校的情况下, 要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决定其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 更应该走以学生为本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时, 除了做好正常的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之外, 还必须找准办学定位, 营造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因为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明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大多是通过“三改一补”转型而成的, 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型高等教育, 改革了原有的办学模式, 调整了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 新的办学定位急需明确。因为, 高职院校只有明确了办学定位, 才能围绕学生合理地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配置办学资源、组织教学, 进而统领引导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进行办学定位时, 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

1. 面向社会, 结合办学环境进行定位。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各个地区的人才需求就有所不同。目前, 我国除了西藏地区以外, 每个市都根据区域经济特色至少建有一所高职院校, 目的就是满足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 高职院校的定位要和周边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 了解服务对象的范围和特征, 进行定位, 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岗位提供前提。

2. 实事求是, 根据办学实力进行定位。

大学作为一个事业法人实体, 本身的资金和能力有限, 在学校办学定位时要正确处理奋斗目标与现实条件的关系, 根据学校的办学实力, 量力而行, 制定具有科学的、引导性的办学定位。这就需要做到学校培养目标明确, 全面衡量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办学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合理地规划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为学生成才提供保障。

3. 突出特色, 结合办学优势进行定位。

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其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志。因此, 高职要充分利用办学的经验优势, 通过自我评价和对比评价, 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学科对象和服务对象上培养自己的特色, 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得到社会的公认, 为学生的就业和将来发展提供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高职人才的应用型特征, 主要体现在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一个人可否进入职业, 以及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条件, 包括有胜任职业的业务知识、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等。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是培养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样的氛围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校园里, 构成职业素质培养氛围的因素很多, 对于职业院校, 其最主要的是优秀的实训教师队伍、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流的实验实训设施, 它们和学生直接接触得最多、联系得最紧密, 更能营造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因此, 高职院校要尽快加强这三方面的建设。

1. 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教育氛围。

实训教师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引导者, 是学生成才踏入工作岗位的领路人, 在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中具有主导作用。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力量整体比较薄弱, 而且专业教师中大多是理论课教师, “双师型”实训教师严重匮乏, 不利于职业素质培养氛围的营造。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尽快加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应该注意加大和企业合作力度, 要求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时间到企业车间进行现场锻炼, 使他们熟练掌握所授课程相对应岗位的全部工作流程,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到学校做兼职教师, 利用他们的实践工作经验, 满足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要求。通过以上两种途径, 逐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 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学习氛围。

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对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是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的关键。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强化高职生技能素质培训, 有利于确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中心地位, 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 以学生为本营造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 我们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 要结合学校专业情况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 大力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订单教育, 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上, 大力实施基于工作全过程开发课程, 建设优质课, 做到一切课程围绕岗位能力服务, 提高和学生实践课程的融合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以开放式教学为主, 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 实现“教、学、做”为一体,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 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实践氛围。

实验实训设施, 是高职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 是学生走向岗位的练兵场, 是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的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培养, 不同理论的教学方法, 它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具有操作对象, 按技能的要求从事训练, 这就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设施。针对高职院校基础薄弱、实验实训设施稀少的现状, 加强实验实训设施建设也就成了营造浓厚的职业素质培养氛围的当务之急。

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中, 要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就要保证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 特别是先进、真实现场化实训环境的营造, 并和企业发展保持同步, 这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太不切合实际。我们可以变通思维, 把企业请进来, 校方提供场地, 企业提供设备, 如此一来, 学校得到了“现场”实验实训场地, 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或是学校走出去, 在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基地, 直接把课堂搬进企业,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现场实验实训机会, 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相对低廉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实验实训设备的问题, 又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训平台。

三、以学生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本”教育的基本内涵, 是一种人与社会相融合的创造性教育活动, 其重点在于活动过程中的教化、评价、体验和感受, 以及在这些活动中形成的人文精神特征。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对高职人才的全面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培育学生精、气、神的基地, 是孕育学生成才的土壤。而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倾向于重职业素质教育而轻人文素质教育, 这一倾向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文知识匮乏、人文关怀缺失、校园文化薄弱, 表现在相当学生的知识面狭窄, 心理脆弱, 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因此, 高职院校, 尤其是理工类的职业类院校, 必须加强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1.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学习环境。

人文知识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是构建良好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基础。人文知识的获得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日常生活所获得的, 这些知识相对零碎、肤浅;另一种是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文知识。对于一名高职学生来讲, 后者是其获得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 对他人文素质的提高影响较大, 这就需要高等院校, 特别是理工类高职院校, 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在理工类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知识教育, 首先需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开设一定的文学课、艺术课、历史课、哲学课等, 确定一定的选修课、必修课比例, 强化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学习;其次要有一定人文教师比例进行授课, 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最后要加大图书馆内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书籍数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形成一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体系,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2. 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综合环境。

人文关怀侧重的是对主体生存状况的关注, 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 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关键。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整体学生和本科院校相比, 知识素质底子薄、家庭贫困的较多, 成就感不强, 更需要学校的人文关怀, 而高职院校的人文关怀又相对较弱, 因此要尽快加大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力度,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全面的、普遍的, 但同时也要有针对性, 因为各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 包括物资资助和精神资助。在物质资助上,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奖、贷、勤、助、补、减、免”的经济资助方式, 保证在校的每一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在精神资助上, 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 加强心理教师队伍建设, 为学生做好心理咨询服务, 以此来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保证校园的和谐安定。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熏陶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是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也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加强物质文化就是要合理地布局校园环境, 营造人文教育气息, 打造校园的自然和谐, 给学生以美德熏陶、智慧的启迪, 提供优美的学习文化的场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就是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中。在这个过程中, 社团活动是实现其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可以丰富高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 而且有益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营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且达到使学生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因此, 高职院校要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发挥它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的主力作用。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职业学院以学生为本, 通过明确办学目标, 营造职业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素质的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 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符合教育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学院的长期发展, 必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建设什么样的和谐校园[N].中国教育报, 2007-07-24 (3) .

[2]马奇柯.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做好高职德育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2, (4) :42-42.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校园文化 和谐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由此可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凝聚着56个民族的创造力量。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追求的社会目标。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构成了我们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主旋律。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知识、传承文明、汇集先进文化的摇篮,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只有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构建和谐校园才能与时俱进地正确发展和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高等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持。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状态,和谐校园的本质基础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的建设根本在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校园文化定位,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1)加强校园文化的基础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血脉和根基。“名校”之“名”不在于校园的大小,建筑物的高大和装饰的豪华,而在于校园设施的“文化”含金量,在于校园是否具有“天然”的文化自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阵地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如课室、学生公寓、图书馆、体育馆、学术文化报告厅、音乐厅、宣传报栏、广播台、网络报刊、学报、大学生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等,凡是传播校园文化的场所,都是校园文化的阵地。由于大学城基地的规划把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分区而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学生生活区(学生公寓)的文化基地建设,提高其公寓文化含量,开发挖掘其文化渗透力、辐射力和影响力,营造活跃的学生生活区文化氛围。

(2)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环境文化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它包括学校建筑、校园景观和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徽、名人纪念馆、陈列室等)以及大学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等,而后者最能体现一所大学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校园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最先为人所感知,因而最能夺人耳目,学生通过大学的环境文化,可以感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品味大学浓郁的时代气息,体验高雅的文化氛围,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环境文化的营造要精心规划设计,充分体现校园的环境美、结构美、形式美和内涵美,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发挥文化启真、益智、健体的文化育人功能。

(3)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创造良好的和谐校园氛围。首先,学校要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群众性,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师生喜闻见乐的“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坚持定期举行,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导向和娱乐功能。其次,深入持续开展学术活动、教科研活动、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渗透深厚的人文关怀,形成科学民主的精神。最后,积极拓展学生社团活动,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以非营利为目的的各种群众组织的总称。学生社团是近年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逐渐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力军,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新的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自愿、自由的社团精神,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符合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持久的活力,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青春文化风景线,构成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浓郁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对传承高校优良历史传统,起着不可抗拒的重要作用。

2.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突出特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坚持科学务实的办学理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办学理念作为学校追求的终极价值,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化,又要时刻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基础上显现微观的思考,具有特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蔡元培先生的:“大学者,研究学问之机关”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办学方针,影响着一代代北大的学子,也正是这个方针让北大逐渐成为中国一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由此可见,办学理念需要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追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中,被全校师生认同和追求,才能逐步积淀为校园文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要求。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师生为本”和“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目标,尊重师生的权利,促进师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使校园焕发出朝气的生命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潜能开发和利用,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是高校与时俱进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

(3)建设优良的学风、校风

高校的发展,教师是根本。教师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指航人,是和谐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名师出名校,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人文环境,平和的生活气息,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状态,是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的土壤。学风取决于教风,良好的教风滋生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实的良好学风,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融入教育,学生才能总是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3.与时俱进,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校园文化承载着高校的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反映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体现着高校的品味和水平。因此,校园文化要与时俱进,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科学教育理念,以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显示高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学模式,反映高校的办学方针、方向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与时俱进,对大学精神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2)创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全方位的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到微观,从细想到物质,从抽象的理念到具体的校园一草一木,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内容,都体现着校园的文化品格和精神。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科研结构、人才结构、课程结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文化基础。依法治校,学术自主,科学决策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始终坚持以育人为目标,以培养大学精神为核心,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

四、结语

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显著特征和标志,是高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高校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07-10-25.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N].光明日报,2008-3-30.

[4]刘敬敏.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浩歌.创建和谐校园:高校发展新坐标[J].中国高等教育,2006.

以活动为载体 创建和谐校园 篇4

——沙尖子学校少先大队大队辅导员王希庆 沙尖子学校2009度被年被为国家级“教育系统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在创建“和谐校园”活动中,沙尖子学校少先大队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校园、家园、花园、艺园、乐园”为一体的艺术化建设,为创建“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严格管理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证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学校制定了《关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的实施意见》,少先大队根据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有序运行;使各项创建工作计划得到落实;首先坚持每日检查制度、每日“零”报告制度、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普查等检查制度,保障了校园平安和谐。

2、加强宣传,营造“创建”氛围

抓好创建工作,是推进创建工作的前提。在开展宣传活动过程中,少先大队主要采取了“三条宣传途径”。

(1)将创建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班队会组织专题学习、聘请领导和专家作辅导讲座、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教育安全法规、创建的相关规定等法律法规,提高每个少先队员的创建意识。

(2)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办好各中队的宣传阵地,为创建大造声势。一是将创建的相关文件和宣传资料上传到校园网,以便师生学习和查阅;二是在学校橱窗上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开展创建工作的相关情况;三是校门口悬挂、张贴创建宣传标语;四是少先大队、中队办黑板报;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少先大队组织队员参加社会活动,使队员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同时也为创建工作营造舆论。组织参观戒毒图片展,在全校范围内发起“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的签名仪式,动员队员参加了相关部门主办的预防校园伤害、交通安全教育、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等社会宣传活动。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使队员受到了丰富的教育。

3、有重点地开展灵活多样的系列教育活动,使队员喜闻乐见,强化了教育效果。

一是依托主渠道开展学科教育系列活动。我们坚持将法制、安全、品德、文明行为、和谐意识等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寓之于教,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按规定开设法制、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还通过思想政治课、少先队主题活动、班会主题活动等对队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文明知识、和谐意识的传授;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各方面教育因子,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

行全方位的培养。通过课堂主渠道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确保了创建知识的系统传授。

二是依托班队会开展常规教育系列活动。班队会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坚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班会队活动,把学生吸引到班队会组织周围。在加强班团队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以下教育活动:一是主题班会系列活动。将有关平安、文明、和谐教育融入班会,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班会上受到熏陶;二是自我管理系列活动。少先队、成立了“队员监督岗”,进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平安、文明、和谐的情况予以监督检查;三是影视教育系列活动。坚持组织队员观看影视片。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增强了队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文明意识、感恩意识。四是读书征文系列活动。举办“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演讲比赛,五是知识竞赛系列活动。举办《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校园安全常识知识竞赛。

三是依托各种教育日教育周教育月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三月份最后一周星期一的安全教育日。6月26日的禁毒日、9月份的尊师月与民族精神教育月、9月20日的公民道德建设日、建党节、国庆节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积极营造和谐育人机制。确立“以人为本”,育人环境、育人目标、育人过程体现和谐。同时,铸就和谐的校

园人际关系:充分发挥每名队员的聪明才智,建立团结和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关爱、以诚意善待他人的优秀集体。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亲切、信任、友好和鼓励,使队员处处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5、“纸文化”和“石文化”建设又是一潭活水,他是擎起少先队员们生活、休憩的坚实的双臂,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底蕴。

首先学校在充分考察地区的资源优势之后,少先大队动员全校广大队员亲自动手,采掘各种奇形异石千余块,冲洗、誉字,摆放在各室和走廊的窗台上,以苔藓为底,又加标签,明示采集人和呵护人的姓名,让人驻足而立之时,反思其咎,明理向上。开展“以石载道,以石育人”活动,无声的美育课堂,劳动课堂,思想教育课堂,在各中队开展起来,让广大队员在实践与观赏中,同化进步与热爱,异化困难与不足。

低处有石景,高处不胜收。

剪纸艺术和折纸艺术都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本着“教育从娃娃做起”的原则,剪纸与折纸教学已植根与沙尖子学教育这片沃土之中,并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妙手折出花锦绣,巧剪裁出幸福年”等剪纸作品数不胜数,每个队员受到熏陶。

如今,学校的绿化、美化、硬化、香化,在这里都能让

你看到:“绿色掩映,花团锦簇,香飘园庭”。硬化路面伸展到花草树木的深处,真是路断意连。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5

晨阳小学 周明娟

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着师德修养。在创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我校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切入点,以强化教师的“爱与责任”为核心,以塑造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范为重点,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干部队伍,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促进了和谐校园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夯实师德建设基础

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是保证。只有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激励与监督制度,完善师德各项规范和具体要求,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才能规范教师行为,提高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学校先后建立了《党员、干部、教职工学习教育制度》、《党团员一帮一教育制度》、《晨阳小学慰问师生规定》、以及《我心中的好党员评选办法》、《明星教师评比制度》、《晨阳小学教师师德规范十条》、《晨阳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等。教师的师德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考核的主要程序有自评、组内互评、学生测评和家长随机抽样调查组成,最后由学校根据以上评定,给予学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培训、聘任及教师职务评定、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中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督促教师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

二、多元学习,提高师德认识水准

建立多元学习制度,保障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我校建立了月月党课学习制度、两周一次政治学习、中心组学习、业务学习制度。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学、骨干教师领着学、一般教师积极学”的良好的学习风气。

1、强化党员干部的学习意识。

俗话说:“群雁高飞头雁领”。如果干部不注重学习,那么,就会理论落伍,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在师德建设中,我们注重发挥了领导干部在师德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党支部坚持每月一次党课学习活动,由支部委员轮流主持。先后学习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八大员”、“共产党员要做遵守纪律的模范”、“以案为戒,警钟长鸣”、“正确领悟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等文章。

2、实行中心组、教职工主题学习制度。即每学年的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学习都有一个学习主题。我们的学习则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学期初,将每周五的学习活动做好有序的安排,公布在学校网站上。

在中心组学习中,我们分别确立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合作意识、榜样示范”这两个主题,每次行政会议之前,有行政人员轮流主持,校长、书记作点评。先后学习了题为“要学会控制自己”、“党员干部怎样提高思想境界”、“党员干部先进性在工作中的体现”、“学校中层干部的四种意识”、“勤政廉洁从我做起”等共计十多篇文章。

两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业务学习也分别由行政领导和学校骨干教师主持。这两年中我们围绕着“和谐家校、和谐师生”、组织了 “家校合作,谱写新课程改革的新篇章”、“浅谈与家长的沟通”、“关注校园安全,构建和谐校园”等主题学习活动。围绕着“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开展了“我与课堂”教师论坛5次。共有15位教师走上论坛,叙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喜和忧、成功和失败、以及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快乐。论坛为青年教师自我展示搭建了舞台,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条件、拓宽了途径。

本学期,我们又开展了“为人、为师、为学”即“五个一”系列活动,其中之一是: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由校长向教师推荐一篇富有哲理、以及如何处世为人的小文章。每次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老师上台诵读给大家听。同时,校长还以版主的身份,将这些小文章挂在“晨阳论坛”校园网站上,要求大家将自己学习的体会、感悟在后跟贴。如:“把自己放在低处”、“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宽容忍让是个宝”等,让教师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感悟如何为人、如何处世、如何为师,以增强教师的人文底蕴,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律意识,我们还组织开展了网上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守则》、《上海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交流活动,教师们通过网上学习,并参与网上学习体会交流活动。

3、开展师德教育学习体会交流活动。07学年度末,我们组织了《爱与责任》师德主题教育学习体会交流座谈会,通过交流大家深刻理解了“爱与责任”的关系和深刻含义,认识到:爱是责任的前提,而责任是爱的具体体现。老师们都表示要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要做到了“爱不失职,严不缺爱”,努力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师爱、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一句句富有教育智慧的话语,一个个教育成功的案例,给了在座老师很好的启示,教师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4、组织教育反思活动。除了组织学习交流活动外,我们还开展了“教师的禁言忌语”和“教育中的缺憾”查找活动。通过这两个教育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开展自我批评、找出不足,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

三、实践活动,培养良好师德素养

教师良好师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说教、学习得来的,而是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敬业爱生的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去锻炼形成的。只有将说与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逐渐培养个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为此,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提高修养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1、与学生交朋友。

爱是教育的桥梁。为了做好学校中后百分之十学生的教育工作,工会和团支部组织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帮扶”——教师与学困生、行为偏差生及特殊家庭学生结对活动,每位帮教老师每月与学生谈心一次,平时对这些学生在行规上、学习上、生活上多加关心、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克服困难,激励他们学习进步,抬起头来走路。每学年,还组织一次帮教结对总结表彰活动,对在帮教结对活动中学生进步显著的师生给予表扬奖励。帮教结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为学生办实事。

师爱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上。为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把为学生服务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每年,学校党工团队在中秋节、六一节或春节期间,组织开展“把组织的关怀送到家庭,把教师的关爱献给学生”的“爱心放送活动”,3 组织党团员、班主任探访困难学生家庭和特殊学生家庭。少先队组织开展“冬日阳光暖洋洋”活动。

3、开展“爱生月”活动。

每年的教师节我们以组织开展“走近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灵”为主题的“爱生月”系列活动来纪念自己的节日,践行教师崇高的师德。在爱生月活动中要求教师做到“五个一”:精读一本提高师德修养的书籍;走访一户特殊学生的家庭;为学生做一件好事;与学生开展一次交心活动;参加一次师生同乐游戏活动。教师的真情真爱感染了学生和家长,拉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是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可亲、可敬,也为教师这一职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3、做好家访工作

家访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家校情感沟通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好方法。为了重拾家访这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学校制定了《晨阳小学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对新接班的学生一学年中家访率达到100%,期末,工会组织通过对家长、学生的了解,考核教师家访的成效,并给与一定的奖励。

在家访中,为了克服“告状”式的家访,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四类学生的家访: “重访”行为偏差生。行为偏差生是班级中的不安定因素,因此,对这些学生的家访是教师家访中的重中之重。

“勤访”生活贫困生、家庭残缺生。这些学生往往家长父母残缺或父母身患重病,而导致家境贫困或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对这些学生我们要求做到“勤访”。

“选访”品学兼优生。这些学生往往就是班级中的干部,集体中的精英,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信任,同学的青睐,容易产生骄傲自满。通过家访,与家长一起研究对策,确定更高的目标,促进其学习、品格的进一步提高。

“细访”性格内向生。这些学生平时沉默寡言,教师很难与其沟通交流,通过家访,向家长了解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解开心结。

家访,让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感动,一起成长。家访,使我们的学校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四、榜样引领,弘扬高尚师德风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每学年开展《我 心中的好党员》、《我心中的好教师(工)》评选制度,以此表扬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好党员、好教师,树立先进典型。学校工会组织开展“我的好同事”征文,深入挖掘学校内部的好人好事,并将这些好同事的事迹通过《晨阳教育报》“党旗飘飘”栏目给予表扬。

五、志愿服务,传播文明铸就师魂

有人说,爱是推动世界运行的力量;但爱最宝贵的形式在于自我牺牲。我校有许多外来民工子弟孩子,这些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还有许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双休日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很多。因此,学校党、团支部联合组建了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的老师牺牲个人双休日的时间,义务在双休日开设了“双休日学习辅导班”。利用每周六下午1:00~3:00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确保学生双休日作业质量。

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生存坏境和发展条件,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去年,我校与“浦东新区重度残疾人寄养园”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将“浦东新区重度残疾人寄养园”定为了我们晨阳小学党团员志愿者服务基地,每月,由党团员志愿者去寄养园为这些残疾人服务,与他们一起进行娱乐活动,为他们带去欢乐和温暖。

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和谐、社区文明做出了一份贡献,在争当志愿者的实践中教师的党性得以修炼、师德得到了提升。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6

创建和谐校园

--平安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平安建设工作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作为市一小校长,深刻认识到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自上任以来一直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学校安全工作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并以此保障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对学校安全防范工作的落实常抓常管,狠抓狠管,在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正常秩序、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和谐的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自身职责。

作为学校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意识,努力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把学校平安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担任的工作,尽职尽责,全身心的投入。在带领下,学校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完整的办学章程及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同时出台了“校园每日值班巡查制度”;学校还公布了“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若因玩忽职守,造成事故,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迁就。则率先垂范,坚持值班,做到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这一系列做法使全体师生树立了高度的忧患意识,从思想上为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在上级多次平安建设工作检查中,我校的安全工作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表扬。

二、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构筑安全防范网络

学校平安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个在校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而且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家庭幸福,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长期以来,她一直非常重视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一方面,及时组织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精神,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使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处处把关,形成良好的安全防范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庭和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上任后立即成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定期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来我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每年寒暑假向每个家长发出《致家长的信》,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为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和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协同作战的桥梁。

三、加强防范措施,实施有效管理

1.设施防范。在校园的安全防范工作中,始终坚持首先确保教育教学设施的绝对安全。重视校舍安全、设备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用电安全、食品安全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安全事故隐患;节假日安排学校领导和教师值班护校,保证节假日期间学校的安全;加大了对计算机房、图书室、实验室等要害部门的硬件投入,安装防盗监控装置,确保重点部位的安全;加强了对校舍和校产的管理、检查和维护,后勤人员定期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和师生的生命财产的安全。

2.管理防范。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学校成立了以她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加大管理力度。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职责范围,实行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使安全工作人人关心,处处把关,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3、宣传教育防范。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使学生能明辨是非,注重自我保护,增强应变能力。

一是重点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反对邪教、崇尚文明》等方面的宣传教育。

二是以和谐校园的行为要求规范人。严格校纪管理制度,开展以“流动红旗”竞赛为主体的良好班集体评比活动为激励机制;每天值周师生认真负责,切实加强早午课间及路队的全程管理,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三是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和谐、良好的育人环境。坚持每天升旗和值周制度,利用宣传栏、文明监督岗、主题班会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我校是民汉合校,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维护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营造民族团结的气氛和环境。每年学校都要组织民汉师生体育比赛、“民族团结”双语演讲比赛、才艺比赛、少儿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增强民汉师生的友谊,强化三个离不开的思想。采取民汉教师按年级组组合办公、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的方式来提高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民族教师虚心好学、积极肯干,汉族教师耐心帮助、认真辅导,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几年来,她因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我校民汉教职工、民汉学生之间没有发生过一起纠纷。

四是重视法制教育,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非常重视在全体师生中进行民主法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学校聘请派出所民警担任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为全校师生及家长学校全体学员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使法制教育深入人心,深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学期放假后她都利用一周时间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教育的“四法一纲”(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提高全体教职工依法执教的意识。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是重视安全教育,学校的综合治理工作年年达标。近年来,始终坚持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图片宣传、学生手抄报、征文、演讲、竞赛、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禁毒教育、交通安全教育、饮食安全、疾病预防、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每学期开展一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和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并在开学初、重大节假日和寒、暑假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为我校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校建立了综合治理责任制,与中层领导签订了责任状、中层领导与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责任到人,防范措施健全、有力,组织工作落实。由于建立了责任制,提高了大家的责任意识,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学校建立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综合治理优秀单位。

4.保险防范。我校的全部学生都入了校方责任险。

近几年来,通过努力,学校先后荣获市、州级“民族团结先进集体”、“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平安校园”、“绿色校园” “双拥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自治区级“十 4 佳精神文明单位”、自治区级“巾帼文明岗”、自治区级“德育示范学校” “消防安全教育示范校”;国家级“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级“和谐校园先进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以和谐精神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篇7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学校工作的每一环节都应把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才能坚持其正确的方向与导向,才能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彰显其影响和凝聚力量。

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推动高职院的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精神生活质量。校园文化规范、主导着学校里的每个成员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维与行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对校园中每一个人的影响和制约正好与管理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等功能相吻合,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德育模式。

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总有些滞后不前的迹象。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很晚,尽管发展规模与速度有明显提升,但纵观现有的职业学校,大多数存有编制混乱,基础薄弱,资源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弊端,而且由于大量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所以工作中取得的效果不很令人满意。

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的问题如下:

1. 重视学生管理,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的招生已越来越困难,致使部分学生的素质呈下滑趋势,甚至部分学校还面临着关闭或者限制招生的可能。高职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尽管有的学生就读是源自对某专业的热衷,但更多的还是迫于低分的无奈。面对这样“低分低能”的学生,学校必然会加大管理力度,这也无可厚非。但却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管理上的无形作用,也就无暇顾及校园文化的建设。

2.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软文化建设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程度存在的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轻软件培育、忽视品格塑造的现象,不利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校风、学风等。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软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相比较而言,良好的软环境建设更能激发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思想,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软环境建设中所传达出的教育理念、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最能体现一所学校所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气韵,是学校精神内核的彰显及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因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陶冶功能、整合功能及凝聚功能。

3.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学校的特色相脱节

当今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对自身的特点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标准,面对生源日渐减少的状况,作为职业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在市场供需变化这一价值规律为准绳的条件下,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认清职业学校的特色。准确定位学校的培养目标,送出去的学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科学的育人应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永恒的追求,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开创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和谐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 构建深厚底蕴的人文环境,创设优秀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学校精神更是学校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它对内能创造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能影响校内成员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等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优劣的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又体现了学校的目标要求及办学特色,在社会上构成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要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优良教风。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努力建设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一所学校学风的好坏,无形中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校训和校风,扎实开展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厚德、博学”的学校人文精神。

2. 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引进其他先进社会文化,使之与校园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学生一毕业,就要到企业或其他行业就业,那么,首先检验毕业生“质量”好坏的就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什么?作为学校应该主动了解,从而在平时就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要求来教育学生,做到不但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文化也能实现对接,这样的学生势必受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实行文化的“校企结合”来彰显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和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吸纳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即团队协作精神、客户至上的理念、平等对待员工的理念和激励与创新的理念;二是学习研究企业文化;三是全方位实施“校企结合”,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四是学校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都要向优秀企业学习,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3. 树立体现时代性要求的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校园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的学习不能只限于人生的某一个时期,而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至少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使命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未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的发展也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起“团队学习”的理念。团队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整体搭配的能力,使个人在团队中的成长速度变得更快。组织要取得成功,所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而创造力的源泉是丰富的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不断地学习。可以断言,团队学习是组织永恒发展的坚实基础,努力为全体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让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4. 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和谐校园文化的本质是理解人、尊重人、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社会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落到实处就是“人”本身的“和谐”。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

总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扶持,校方的整体规划,师生的团结合作,逐步实施,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毕业与就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创建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钟传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凸显“以人为本”[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2]罗建平.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于晓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5.

构建和谐校园,形成以和谐为特点的校园文化 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网络化 智能化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47-01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技术的步伐。社会进步教育为先,尤其是基础教育。经过多年努力,许多中小学陆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校园网络建设、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研制和开发各学科教育教学应用软件,建立知识库、资源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习和应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体制,引入数字化教学方案。但是,从当前中小学校园现状来看,由于学校的条件、培养目标、指导思想的不同,导致现在中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层次、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设备差距很大,各有各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模式,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同的困惑,学校到底该如何发展,才能与时代发展相接轨?通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提出了走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并对其的发展作出了一个详细的规划。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和模型

我所提出的数字化校园是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数字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以及各类通用化和专业化数字设备,实现学校教学、教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最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一个与数字化社会同步发展、满足教学需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教学、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实际上集中了理念、技术、设备、人员、培训和应用等各种因素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它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络平台、教学管理评估、校园广播等六大主要系统。该模型分为六个层次:基础设施层、服务层、数据库层、功能层、应用层、个性化介面层。

2 数字化校园各系统简要介绍

2.1 校园一卡通系统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针对目前校园中使用的证件繁多、管理繁杂的情况而设计的,用一张卡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学生证、饭卡、开门钥匙、上机卡、借书证等等,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通过学校的校园网,逐步将各处的电脑联成一个比较大的数据网,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是学校走向科学化、现代管理的重要象征。

2.2 校园网络系统

校园网络系统是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校园信息网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和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园网一方面缩短了学校与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构建了以INTRANET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随着校园网建设的普及和应用,学校最终将迎来科学管理和教学新时代。

2.3 多媒体教室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教与学主要场所是教室,应该说,教室就是学校最重要的组成细胞。大多数中小学在近几年的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先后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为各普通教室配置了三机一幕、多媒体计算机甚至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各种电教设备,为教师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提供了极大方便。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可以想象,今后學校的每一个教室都将成为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但这些种类繁多的高科技设备不断的进入教室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设备操作和功能调整复杂,线路连接烦琐,一般教师不易掌握。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无法保证操作万无一失。使用人员多,管理和维护不方便。教室是公共场所,安全性问题需要考虑。

如何保证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的费用和工作量,同时又必须方便教师使用,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使每个教师上课前能在短短的30~50 s之内将所需的各种电教设备打开和连接好,设置到最佳的工作状态。课程结束后又能以最简便的方法将所有设备复位并关闭电源,使教师专心于教学内容而不必为设备的开关和操作手忙脚乱。大投入是否带来高效益,用好、管好这些设备是关键。

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就是为此目的而专门研发设计的傻瓜式集中控制器。它将多媒体教室中所有设备包括手动操作和遥控的,全部由一个傻瓜式面板控制,实现一键开机与参数设置、一键音视频切换、一键关机(延时、复位),教师也可方便连接笔记本电脑和其它自带设备。

2.4 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不同的用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空间,包括学生频道、教师频道和教学管理员空间。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教师频道为教师用户提供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网上社区等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网络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探究式教学的平台;教学资源提供了适合各门课程的基础素材和优秀课件等资源;网上社区还提供了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交流的舞台。只要您愿意,就可以自主设置一个适合您的个性化教学空间。

2.5 教学管理与评估系统

信息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估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数字化能力的高低。数字化的教学管理与评价系统以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基础,致力于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现代化教育提供可靠的保证,使学校的教学更先进、办公更有效、管理更科学、信息交流更迅速。

2.6 校园广播系统

众所周知,学校每天的广播都离不开上下课打铃、广播操、升旗、眼保健操等节目,但现在大部分学校还在用人工控制的有限或者无限广播,必须要有专人专职来进行定时打铃、定时控制音乐广播,分区广播、设备开关机等程序,还要经手动对各种设备如CD、卡座、调协器、分区器等进行频繁的切换,更无法满足英语听力训练和考试、双向音频点播,点对点广播等高级功能的需要。由此提出数字化校园自动广播系统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采用寻址广播的方法,彻底解决校园内各功能区(教学区、食堂、宿舍、操场、礼堂)的分区多节目源广播,尤其是教学区分年级、分班级选择性广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上提出的数字化校园方案也许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有待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达武,宋式斌.北京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EB/OL].http://met.fzu.edu.cn/article/2004before/.

[2]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 2004(9):110-114.

预防校园欺凌 构建和谐校园 篇9

为加强学生法制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10月11日,我校开展以“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法制科普教育活动。

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各班孩子观看“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影视和展板、阅读“防欺凌”内容有关的法制教育读本。影视和展板、书本分析了校园欺凌的起因、危害,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校园欺凌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恶果,并教育学生们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以及遭遇欺凌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方法。同学们通过感染力的案例,深受触动,体会到了校园欺凌的危害,更领会了法制理念。

活动的第二项内容是在校内举办“脑电赛车”人工智能科普活动。专业人员在学校里架设了脑电赛车的脑电检测设备和跑道,男生和女生两两对战,戴上脑电检测设备,用意念控制车辆的速度。这项活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吹响构建和谐校园的号角 篇10

高二、二班 胡继凯指导教师:李林

构建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何谓和谐?从孔老夫子的“大同社会”到老子的“小国寡民”;从墨子的“兼相爱”到康有为的“人人相等,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思想;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生存状态。如果说社会是一片浩瀚的大海,那么高中校园就是汇聚这波澜壮阔的千千万万水滴之一,只有每滴水珠都尽情绽放自己,大海才能拥有无限的壮阔。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觉得唱响和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把握时代脉搏,响应党的号召,从我做起,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好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和谐社会理念深刻指出了“和”的思想。“和为贵”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和平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校园中存在两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首先,是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于事物的看法可能存在不同,所以价值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差异。如一只河蚌,包容入侵的沙砾,最终磨砺成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除了这种包容,与人相处还需要真诚、关爱。生病时的一杯热茶、伤心时的一双肩膀、失落时的一句安慰,都是人际关系的良好润滑剂,是奏响和谐校园乐章的动人音符。

其次,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是一只只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能不尊敬老师吗?见面时的一句问候、上课时的专心聆听、完成作业时的那份认真,都是表达我们心中对老师感激之情的最好方法。

再次,构建和谐校园还应增强环境意识。我们的校园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在这迷人的环境中,我们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自由的心灵。我们应以校为家,用心呵护这美好的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在校园里乱扔垃圾,力争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最后,构建和谐校园还应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实现

自己的理想而拼搏。树荫下朗朗的读书声、自习室里专心学习的背影、教室里渴求知识的眼睛,无不向人们昭示着知识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

论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方法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谐校园的建设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和谐的概念及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如儒家倡导行“王道”,即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以仁施政,这样才能实现政治和谐、社会稳定。和谐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统多元性:一统性在于大中华需要一个能兼容并蓄的主导意识形态,多元性在于各种思想能在此基础上相互融合,体现了一种“和而不同”的内在精神。这种“和而不同”是建立在有差异、有差别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了种种“不同”“差异”,才构成了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形形色色的文化在相互容纳与相互补充中结成生命共同体,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健康互动,创造出一种新的和谐之质,达到新的更高的人情和人道。所以“和谐”的实质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折衷主义与调和主义,其精蕴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

本世纪之初,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新思想体系。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实质上就是几大和谐关系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实践。

二、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含义与意义。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与特点。“和谐”二字的本质要求人们在教育中更加重视教育的公平性,使得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要求更加重视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人文教育的关怀和潜移默化的灌注培养学生的人性关怀,等等。

内容决定形式,在和谐理念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和谐校园,其特点也应该是“和而不同”基础之上的兼容并蓄、学术自由。大致说来,高校的和谐校园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独立自由。它要求高校要有独立的办学精神,不能因受外界的干扰而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能随着社会的流行方向而左右摇摆,而要始终能够秉持自己的办学理念,这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其次,要彰显特色。它包含几层意思:高校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打造强势专业,突出特色优势,不是单纯追求大而全,通过高校之间的相互不同而达到“和”的目的,而不是在趋同化中使自己“泯然众人矣”;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个体的特色,以在一所高校内部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再次,要追求民主。高校要培养教职员工和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贯彻以人为本。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具有独立完善人格的合格人才而不是只会读书不关心社会或者只关心社会而不读书的所谓人才。

三、建设和谐校园的手段和途径

1.树立“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

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和”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反映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人格的平等、合作的真诚,“不同”指个性张扬、健康竞争。21世纪大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和谐生活,包括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理解、尊重、忠诚、负责的情感生活以及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在和谐校园这个办学目标下,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充分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这就不仅要求学校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各门课程之间、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匹配,和谐发展,而且要求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谐利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和谐互动,教学相长,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使和谐社会成为由和谐的人组成的社会,也使和谐的人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成员。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

3.统筹兼顾,实现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依赖于和谐,和谐取决于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真正的和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数量必须服从质量,硬件必须服务软件,形态必须体现功能。从布局调整转向功能提升,从“建大楼”转向“出大师”,注重战略定位,健全学校制度,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在建设目标上,坚持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优先;在办学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在发展方向上,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优先;在发展模式上,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质量优先;在发展规模上,坚持突出重点,协调优先。校园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做到既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又通盘考虑、综合平衡,才能实现规模和效益、数量和质量、内涵和外延、结构和功能的均衡发展,各项事业共同提高。

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青年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所以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协调、学会沟通。要教给他们沟通、协调的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做到“三好”:良好的性格,即性情温和、意志坚定、感情丰富,具有坦荡的胸怀和乐观的心境;良好的处世能力,即看问题客观冷静,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即善于与他人交往,待人接物友善大度,助人为乐,心胸豁达,做人厚道,容人、容言、容事。

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团结。善于团结、善于合作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功。一名干部既要讲原则,也要有人缘。不讲原则就没有战斗力,没有人缘就没有亲和力。团结的前提是形成共识,因此,党员干部要加强沟通,以诚相待,消除误解,不怕沟通中的麻烦。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同心同德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上来,统一到抓住机遇、乘势发展、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上来。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生态化校园

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郭新和.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J].殷都学刊,2004,(3).

[2]黄金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上一篇:开学典礼致欢迎词下一篇:学院2019年下半年宣传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