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1

学校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管理的过程,要抓好学校德育,抓好管理是关键。小学德育管理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整体性是指在一所学校的德育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工作系统或环节,只有这些系统的工作落实了,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落实。因此,学校必须整体考虑对这些系统(或环节)的德育工作实施有效的管理。阶段性是指1—6年级,各年级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别和教育内容的差别,形成了德育目标和要求的差别。因此,德育管理工作应当分段规划,并注意年级之间的衔接。

针对小学德育管理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可以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

按小学各年级,分别规划学校德育管理。管理内容重点是抓好“四个”落实。

一是思想认识要落实。学校应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全面贯彻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领导和教职工都重视,并落实到学校各工作环节和各个岗位。

二是管理网络要落实。学校德育管理网络是德育实施和施控的载体。没有健全的管理网络,学校德育就会缺乏活力。健全管理网络,首先是学校党组织应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并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具体应二条线的德育管理网络:

即党支部——政教处——少先队——班主任——各班级

学校——社会——家庭。这样形成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社会、家庭、学校互动,全员育人的管理新格局。

三是目标规划要落实。学校应明确德育目标,按小学德育规程分层次提出德育的任务和要求。小学阶段在抓好爱国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要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安全法纪教育。学校应作出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系统安排。

四是规章制度要落实。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化的保证。学校应做到德育管理网络制,目标责任制,学科渗透制,活动序列制,考核评估制。

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学校要结合本校工作实际和教师个人情况,精心安排适合各班班主任的最佳人选,凸显教育的服务意识。

2、进一步修订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先进班集体评选办法》,使之更加公正、公平,切实可行,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

3、落实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每周或间周一次,努力把德育各项常规工作做实做牢,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的细致,持久和实效。

4、夯实班主任培训工作,以提高班主任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是积极委派新班主任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二是做好班主任校本培训,一学期不少于两次。

5、加强德育工作专题研究,继续推行班主任经验交流,强化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提高德育工作的策划意识和能力,谋求德育效果最大化。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组建校级学生干部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学生干部值日是落实学校三级值日制度(即领导值日——老师值日——学生值日)的重要一环,要强化学生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文明监督岗”的作用,有效转变部分学生课间过度追逐打闹,乱扔乱吐等不良习惯,促进全体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2、认真组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并精心指导和培养,以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示范作用。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位,要落实班干部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班干部例会,及时整改,让班干部真正成为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得力助手。

3、政教处和少先队大队部要不定期召开值周学生干部会,校级学生干部会,全校班长会,全校安全委员会,全校卫生委员会等,每学期各不少于一次,把学校安全工作、卫生工作等通过学生干部管理夯实、夯牢。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规范校园广播站相关工作,提高《国旗下的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的广播稿质量,充分利用宣传窗和文化墙,浓化校园宣传氛围,把各项主题教育落到实处。

四、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1、各班班主任老师要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班会内容,写好教案,多讲身边人、身边事。学校政教处要利用主题班会,推门听班会课等形成进行检查,并把评比结果列入到对班主任评价中。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开展“班级之星”的评比,“夺红旗”比赛,“我是小小书画家”等栏目,图书角读书活动等,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争创班级特色。

3、以活动为载体,在班级、年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感。如在班级中开展“做文明事、说文明话、争当文明小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要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创造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五、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功能

各学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

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学校要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如我校每年清明节都会组织高年级学生步行十里路,到我校的校外德育基地——杜崇杰革命烈士墓前去扫墓,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要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通过家教征文等活动,开展家教交流。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用不同形式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情况,提出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工同指导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

还应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利用一切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浅析学校德育的“新模式”

黄陂区姚集小学

杨小华

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武汉市黄陂区姚集小学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了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德育“三全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人格为重,全面培养、全员参与、全程育人,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全员育人,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

学校中心工作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应自觉将教书、育人两者融为一体,把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把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工作中,把德育工作分解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

注重学科渗透,提高德育的针对性,课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优秀品质的地方。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挖掘各学科内容中隐性的或显性的道德因素,教师利用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荣辱观教育,使学生广泛了解中外文化与历史,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理科类课程主要进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文科类课程注重世界观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的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教育,政治课注重法律教育、《教师师法》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艺术类课程针对学生喜欢文艺、体育和活动的特点,培养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

坚持自我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外因,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个性发展才是内因。只有学生坚持自我教育,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增强,学校长期推选学生自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锻炼意志,养成习惯,一是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健全学校少先队和学生会,每学期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运行;二是成立各种学生团,先后成立了国旗班、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队等,学生制订制度,聘请教师,开展活动,提高了自主管理能力;三是学生参与学校值周管理工作,对校园秩序和校园环境进行自主管理,学校的每一个公共场所都有学生自主管理的身影。

全程育人,为学生奠定发展的基础

全程育人是指德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没有盲点,体现德育工作整体性,一贯性、连续性,学校德育工作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实施全程育人,确保德育工作没有

断层,节点和盲点。

揣摩德育阶段目标,确保德育系列化,“先成人,后成才”,学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将德育贯穿于整个小阶段,实现全程育人,小学低年段以适应教育为切入点,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责任意识和健康心理品质,小学高龄段以发展教育为切入点,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法制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感恩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德育经常化,学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环境感染、舆论引导、实践磨练等途径,建立多种机制,确保德育不走过场。学校以一日常规行为为突破口,把教室和校园卫生、三操和大型活动、寝室内务整理、自习和就寝纪律等全部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同时制订实施《班级德育考核方案》,《学生个人操行考核方案》,对照班级和学生的德育考核标准,实行全方位的定性与定量考核,一月一小结,半年一汇总,做到目标明确,奖优罚劣,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全面育人,为学生搭建发展的舞台

学校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应创造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发展机会,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在德育中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展示个人能力。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熏陶,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展现才华的舞台,每天课外活动,学校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运动场,同时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开展书画展览、歌咏比赛、征文活动和文艺演出等,广泛开展第二课堂,适时开展调查、访问、参观、游览、演讲、知识竞赛等,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学校积极组织运动会、球赛、棋赛等活动,使学校体育运动全员化、系统化。同时学校利用校园广播站、橱窗、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设施展示学生的作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家校互动,拓宽育人渠道。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定期集中授课,接近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距离,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参观学校,听孩子们上课,感受教育的氛围,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召开家长座谈会,认真听取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关爱贫困生,不让一个后进生、一个贫困生而辍学;关爱优秀生,让优秀生的学生更优秀,在管理中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每个年级,面向每个班级,面向每个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每个方面,同时注重评价的层次性,采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2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

1. 德育目标层次化。

德育目标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 明确德育目标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 为集体服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围绕小学德育目标, 从实际出发,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确立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出的一般培养目标综合成五个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养成教育目标;爱学习爱科学教育目标;知法教育目标;心里健康教育目标。制定学校德育目标, 并按照低、中、高年级学生实际和心理需要分解德育目标, 使适度的目标, 明确的要求,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 德育内容序列化。

小学德育内容十分丰富, 应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 构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德育内容体系。这些教育各有特定的内涵, 但又互相联系, 互相制约, 形成德育内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分层递进, 螺旋上升, 达到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 德育内容要具体, 强调一个“小”字。德育内容对小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要小一点,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具体、形象和直观。从学生坐立、行走开始,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避免“成人化”说教, 克服“假、大、空”倾向。

(2) 德育内容要实际, 讲究一个“近”字。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贴近生活实际, 贴近学生年龄实际, 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这样的教育活动, 学生欢迎, 能见成效。

(3) 德育内容要知行统一, 注重一个“实”字。教育活动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虚而不实, 道理讲得多, 引导教育少, 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因此教育活动要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的人。

(4) 德育内容要讲究层次, 注意一个“序”字。德育内容要按“序”来编排, 这是一项由浅入深, 由近及远, 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 教育活动内容要形成序列化。例如爱祖国、爱人民教育序列化:爱父母、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集体、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这样的序列化教育活动, 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 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 突出一个“趣”字。德育内容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 富有情趣味, 能吸引学生, 例如介绍多民族的大家庭传统节日, 让学生感到生动活泼, 新颖有趣。汉族节日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少数民族节日主要有火把节、泼水节、开斋、洛萨、那达慕、吉尔邦、歌婆、达努和祭鼓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教育内容很有趣味, 小学生非常喜欢,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五十六个亲兄弟, 中华民族是一家。

在德育内容的“小、近、实、序、趣”安排上, 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 还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按年级分别设计具体内容, 突出可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活动重在激情励志, 行为疏导重在导之以行。使德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相适应。

二、德育途径和方法

1. 德育途径网络化。

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是在多种渠道、多项活动中接受教育形成的。所以, 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途径多渠道作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为一体”教育网络,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和各科教学德育的渗透为主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教育;二是通过大型校会和班队会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同街道社区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四是同司法、公安、部队、厂矿联系, 走出去, 请进来, 举办报告、讲座、参观、访问等进行法制、纪律教育;五是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发挥其教育作用;六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举办征文、影评活动;七是建立校外德育基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八是开办家长学校, 召开家长教师座谈会, 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方法。九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书法、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制作、科技、文体兴趣小组竞赛活动;十是开展校园安全教育, 综合治理等活动等。多种德育途径各有特点, 又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形成教育合力, 多途径育人。

2. 德育方法多样化。

教育方法受德育任务和内容所制约, 德育过程中的规律和原则为德育方法的正确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所以, 我们要努力探索德育方法科学化的新思路, 按照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和心理因素,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扎实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诸多方面得到发展。采取说服教育法:榜样感召法、理解尊重法、陶冶情感法、远景教育法、自我教育法、道德实践法、评价激励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方法各自特有的教育作用及其整体德育功能,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 打好坚实的思想德基础。

三、德育管理和评价

1. 德育管理规范化。

学校系统的管理是德育管理体制运行环境的决定因素, 是德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 而德育管理就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德育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强化全方位德育管理师根本。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1) 教师队伍的管理。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 学校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十条标准》, 实行量化管理;对具体做德育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具体的《岗位职责》, 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学校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 实行班主任评价量化管理。对三好班级的评选, 制定《三级班级评选办法》, 实行量化管理, 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

(2) 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的管理。制定《教育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具体考核办法, 强化学科德育工作管理, 做到各科学渗透德育。

(3) 团队工作的管理。学校党组织加强群团工作领导和管理。共青团、少先队根据德育系列化方案,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 校园文化的管理。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 开展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定期办好队报、班刊、广播、板报、宣传橱窗、名人名言、标语。戴校徽、唱校歌、诵校训、穿校服、正校风,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作用。

小学德育全方位管理, 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内容, 学校方面建立书记、校长责任制、年级组长责任制、班主任责任、科任教师责任制、少先队辅导员责任。家庭方面建立家长会制度、设立德育开放日、开办家长学校。社会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 建立校外德育基地、军警社区共建, 全方位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2. 德育评价多元化。

健全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 本着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依据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以及《小学德育纲要》的具体要求, 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制定《小学生品德素质综合测评表》, 对整个德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我们以学生品德素质的评价为例, 强调评价方法多元化。用好《小学生德育评价手册》采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从学生的发展理念来看, 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多元化的评价会使学生觉得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进步。

摘要:整体构建小学德育体系, 包括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 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三个方面。我们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并给出了相应的浅析。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3

关键词:中职教学 德育教学 多元评价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说、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4ZD0100;主持人:刘德云研究成果。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正确地评价学生,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促进和激励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变得活力四射,达到育人、化人之功效。本文立足于笔者学校近几年的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积极探索构建出了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引导功能。

一、传统德育课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德育课程学生成绩多采用平时成绩和考试(考查)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相比一张试卷下定论的评价方式要科学了许多,但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下。

1.知行严重脱节

对于学生某门德育课程成绩的评价,往往以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的题型无非是选择、判断、简答、分析和论述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和再现能力,使得德育智育化,而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良好行为习惯、社会实践能力、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却很少去评价,使得中职德育课学生成绩评价“知”与“行”脱节现象较严重。

2.评价主体单一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由德育教师单一评价学生,没有形成学生、任课教师、班主任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道德权威,评价封闭、不够全面客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虽然在学生德育成绩中加入了平时成绩,但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平时成绩时,往往以学生出勤、完成作业情况为依据,再加上对学生的一些主观印象。这种评价方式较笼统,针对性也不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各个阶段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不能及时地发挥评价在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中的激励引导功能。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理念,我们构建了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德育课程多元评价体系。该多元评价体系包括德育课表现(30分)、考试成绩(40分)、日常行为表现(30分)和个人申报加分项(10分)四大部分,总分为110分。其实质是把教学和评价看成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德育知识建构、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价,努力做到让学生知行合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该多元评价体系的有如下特点。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任课教师、班主任、同学、学生个人共同参与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日常行为表现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既看学生德育学科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情况。

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终结性评价、自我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评价更加合情合理。

四是评价功能多元化。做到对学生“过去”起到检测作用,对“未来”起到激励引导作用。

三、多元评价体系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上,我们的中职学生并不差,他们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创造力,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但长期以来,他们是一群受着批评长大的孩子,自信心严重不足。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构建了适合中职学生的德育成绩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时,我们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换一种角度看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与优点,抓住他们点滴的闪光点及时点评,这样就能激发中职学生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见表1。

1.德育课表现评价(30分)

没有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就无法实施多元化的课堂学习评价。为此,我们通过“说中学”“做中学”“说做中悟”的中职德育教学改革,构建出了“说、做、学、教”一体化德育教学模式,使中职德育课堂更具开放性,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自由空间。该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先学、小组合作、活动展示、归纳提升、快乐评价等环节,使学生由被动、单调、封闭的学习变为主动、多元、开放、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适时互动交流,大家之间很容易产生思想的共鸣,为我们实施过程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础。

课堂上,德育教师把评价看做德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借助黑板上的小组课堂表现得星情况评价表(为师生共同评价)、导学案中设计的个人学习评价表(为学生互评、自评)两张表格,如表2、表3,使德育评价更详细、规范,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次课快结束时,根据小组课堂表现得星情况,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组别,获星数多的前两个小组为最佳小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把个人得“星”和小组得“星”相结合,当小组得“星”时,每个成员都获得“星”,每个成员得“星”总数是在小组整体得星的基础上加上个人得星,一次德育课每组只有一人评为最佳学员。同时,在学生说、做及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德育老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做让我们的评价更具针对性,效果更有效。

2.考试成绩(40分)

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考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中,《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设计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法律知识竞赛等;《经济政治与社会》要求学生上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哲学与人生》要求学生写一份600字左右的小论文或演讲稿。期末考试,我们多采用开卷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辨析题、案例分析题等开放性题型。

3.日常行为表现评价(30分)

日常行为表现评价包括了量化考核、榜样之星、进步之星、班级荣誉等。

(1)量化考核。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日常的量化考核成绩给出。利用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班主任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多途径录入、查询,学生每天的出勤、宿舍卫生、上课等情况,及时交流、引导学生,便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月评,由德育教师、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根据学生的表现,推选一位学生为本月的榜样之星,同时推选一位进步大的学生为进步之星,将评选出来的学生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展板上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的正面教育评价作用。凡评选为榜样之星、进步之星的学生都可加5分。

(3)班级荣誉。如学生所在班级被评为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或者在学院组织的活动中班级获奖等,班级每获一项荣誉都将给所有的学生加上5分。这样做能够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良好的班级环境也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4.个人加分项(10分)

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我们在德育成绩中加入了个人申报加分项,学期末由学生自己向德育老师申报。包括参加技能大赛(1~5分)在系部、学院、市、省、国家比赛中获奖;参加学院各种文体活动(1~5分),如参加运动会、元旦晚会、征文、歌咏比赛等;参加志愿者服务(1~5分)如参加孔繁森爱心社团、柳德占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活动。

四、小结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激发、鼓舞”。为了让学生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出了中职德育课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从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关注过程性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了起来。

通过多年的德育教学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我们发现,中职德育课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后,能够更好地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觉醒、对生活的热爱,唤醒学生内在的善良、智慧和力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更容易达到德育育人、化人之功效。

参考文献:

[1]隋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2]卢桂英.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途径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魏春梅.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

[4]杨祎.关于中职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J].青春岁月, 2013(19).

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浅析 篇4

摘要:如何构建与实施德育课程,是当前学校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新课题。笔者立足小学德育课程的理论构架和教学实践,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经典教案为一体,对小学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学校德育工作和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在于帮助广大读者进一步认识理解德育课程,深入研究开发和构建德育课程,了解掌握德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和动态,不断提高德育的功能和实效。

关键词:德育课程构建实施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充分发挥课程改革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我们借助学校改革的东风,结合自身的事迹和发展需要,建立了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发展思路,全面拉开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工作的帷幕。

一、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

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离不开相关的保障措施,我校从组织,制度,师资,社区课程资源等方面入手,逐渐建立德育课程的保障措施。

1.建立辐射学校全盘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了以校级领导,科室负责人,及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德育课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德育课程做出正确决策与部署。

2.制定相关制度,我校非常重视德育课程体系的相关制度建设,通过建立了上至学校课程发展规划,下至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促进了学校德育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3.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个体需求着眼,满足教师专业化需求,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是实施有效德育课程管理的基石。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德育课程教学管理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德育课程的管理中意识到了要满足教师个体的学习需求、发展需求、专业化需求,提高教师个人素养,才能把德育课程的教学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抓好抓实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呢? 我区从人性化管理制度建设、学习性教研组建设、个性化德育课堂建设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尝试。

4.整合资源,多边合作,实施三级管理制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及制度与管理体系建设也进入全面探索阶段,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中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德育课程教学质量,一直是我区品德课教师和德育研究管理工作者努力尝试与探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要使课程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首先就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法,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德育课程的实施

在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中,要紧紧抓住“知、情、意(信)行”四个环节。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观点,没有实践就不会有真情体验。德育不同于智育,智育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它主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德育到此远没有完成它的任务,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播,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炼和行为引导就不能说是完整的德育。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就要强调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把学校德育融入家庭、社区,扩大了德育实践空间。同时,注重学生日常管理,学生的品行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大量的工作在于日常管理。

我们的管理工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全员管理,二是全程管理,三是分层次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参与管理,学校领导、德育处老师、班主任要管德育,全体教师也要管德育,职员也要管德育,连学生干部、全体学生也要参与相互管理和自我管理。所谓全程管理,就是从早到晚、从小学入学到毕业时时处处都要有人管理。所谓分层次管理,就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都应有不同的管理方法。

2.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基本上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络,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德育工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规范教室布置,优化学习环境。

制定《教室布置规范化规定》,对教室布置从内容、栏目到张贴位置等都作了统一规定。

3.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有如下方式:

(1)学校利用春游、节假日,组织有效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2)组织爱心社和离退休干部、教师、伤残人员服务网,开展帮困助残、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优良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善心。

(3)继续推广“弘扬传统美德,积极实施尊师爱生的传统教育”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及道德教育层次。

(4)利用暑、寒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融为一体,让广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进行道德践履,开拓德育空间。

4.创导了以“主题班队活动”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德育的主要形式,以体验德育为主要途径,提高了学校的德育总体效益。学生在亲自参与各类活动当中得到体验,让学生成了学校德育的主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和编写主题班队会的案例,自己组织实施,在活动中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能,学生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校风校貌也得到很大改观。

三、结束语

构建科学体系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篇5

——广东省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结果表

■汪永智

目前,全国在校中职生有20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为全面把握广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自2009年联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

整个调研共有21个地级市的69所中职学校和省直属的23所中职学校参与,回收学生调查问卷8200份、教师调查问卷2460份,同时获得各市教育局、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报告123份。调研组还集体到8个地级市的20多所学校进行田野调查,调研组部分成员利用暑假到18个地级市为德育课教师培训班授课的机会进行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地级市教育局、中职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以及中层管理人员、学生的座谈会46场,有800多人次参加。

参加抽样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36%、女生占64%;现在为一年级学生的占44%、二年级学生的占49%、三年级学生的占7%;独生子女占17%,来自农村的占45%,来自县城的占19%,来自地市级城市的占9%,来自广州、深圳的占27%;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34%,3000元至6000元的占30%,6000元至1万元的占19%,1万元以上的占17%;生活费主要来源靠父母的占79.5%、来自亲友支持的占4%、来自学校和国家资助的占2%、靠自己打工的占3%、靠借贷的占0.5%、11%靠其他来源;原本想升入普通高中的占49%、想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占51%。

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向上,但又存在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热情关爱、真切关心,需要中职学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和服务,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早日成才,促进广大中职学生顺利就业、努力创业、成就事业。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呈现昂扬奋进的喜人气象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着、贡献着。调查发现,广大在校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表现出昂扬奋进的喜人气象,给人以自信、阳光、可爱的美好印象。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追求进步,热爱国家,拥护改革开放政策。调查显示,71.4%的学生认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历史的选择;91%的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充满信心;90.2%的学生赞同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注重学习。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占67%),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有70%的学生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78%的学生认同“遵守社会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这些说明学生比较注重道德素养和道德习惯的养成。调查显示,中职学生法律素养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长,71%的学生对“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观点表示反对;80%的学生对“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6%的学生对“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观点持反对意见;74%的学生对“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观点表示反对。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77%的学生认同“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80%的学生认同“当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的观点。广大中职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为社会服务中锻炼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乐昌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利用专业优势,坚持常年双休日在社区提供维修家电等服务,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广东粤剧学校为一名患重病的学生举行“爱心捐款”活动,短短两天收到3万多元。汶川地震后,很多中职学生踊跃捐款。

努力学习、钻研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调查发现,他们学习起自己喜欢的专业技能非常用功,不少学生双休日、节假日在实验室、操作室度过,渴望早日掌握专业技能,为将来顺利就业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他们对实验、实训、实习等各种实践活动都很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创造的灵感,技术作品不仅在全省、全国科技大赛中获奖,而且有的申请了专利。仅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有500多人次获得专利证书。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适应能力较强。他们不怕吃苦,做事认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受到学校教师的赞扬,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如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入工作状态迅速、吃苦耐劳、尊重师傅、团结工友,被称为“标准的小工友”,受到企业的高度赞扬,很多学生毕业后顺利留在企业工作。

多才多艺,富有个性,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进校后,教师的关爱让他们感动,教师的鼓励让他们看到希望,潜力得到挖掘。他们的多才多艺得以展露,得到认可,品尝到成功。如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组建的学生百人艺术团,多年来坚持送文化下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东莞卫生学校的学生们积极参加科技夏令营活动,了解高新技术力量,努力做合格现代人。

一些中职学生存在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问题

缺乏自信,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有些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前途渺茫。有些学生理想观念过于现实,追求实惠,择业取向偏重经济利益。有的学生对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有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文体活动没有兴趣,在班集体中做“边缘人”。这些学生大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网络游戏上。调查显示,只有58%的学生能够根据将来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已的职业,有39%的学生认为以后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和稳定,有35%的学生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对自已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的占51%。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

前期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他们对全新的课程学起来更感费力,尤其是文化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以致影响到他们对新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有的学生来校读书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或是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厌恶课堂,厌恶学习,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近年来有的学校每学期有10%左右人次的学生补考或重修课程。调查显示,有21%的学生表示学习缺乏针对性,带有盲目性;有26%的学生认为一定要老师不断督促才能学好;有21%的学生不喜欢或比较不喜欢所学专业,说明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带有盲目性,或者根本不是自己选择的专业。还有18%的学生选择了“只要条件允许,能逃的课我都逃”,说明一些学生对学习静不下心、钻不进去。

思想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低,自我约束力不强。调查显示,只有51%的学生认为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有34%的学生表示不能坚持到底,与占35%的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占37%的学生做到“经常犹豫”相佐证,反映出一些学生害怕吃苦、遇事犹豫、意志不坚定、缺少青春的朝气和勇气。81%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更多尊重,反映出大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有53%以上的学生“担心自己的言行受到嘲笑”,反映出部分学生内心顾虑重重,心理防线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加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的优越导致意志力脆弱,心理发展不成熟。

不太了解行业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显示,有17%的学生认同“有时用说谎来逃避惩罚”的观点,反映出一些学生在对待学习任务等方面不能够做到诚实守信,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倾向和表现。有12%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同时,对今后从事行业的道德规范,只有44%的学生有所了解、35%的学生持“不确定”态度、21%的学生对此不了解,这充分说明了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学生还有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却一切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一些学生希望拥有一切,但不懂要为他人作奉献或牺牲;渴望得到别人理解,但不懂得体谅别人;缺乏感恩意识,认为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责任意识,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环境的恶化、他人的不幸是别人的事情,没有认识到“我”的发展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发展息息相关。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孤独感较强。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和老师、家长、同伴关系比较融洽,所占比例较高。但是有30%以上的学生“在学校感到孤独”、10%以上的学生没有“很谈得来的朋友”、10%以上的学生当同学有困难时不愿意尽力帮助。这说明在中职学生中有一部分比较孤独,有个别学生非常孤独,没有知心朋友,也不愿意结交朋友,自己封闭自己。有18%以上的学生“不喜欢我的班级,更不可能为它付出”,13%以上的学生对教师不太尊重。这说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还存在着不扎实、不深入等情况。调查显示,有13%以上的学生与父母沟通不好,关系不很融洽;29%的学生“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充分显示出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

个别学生不良习惯、不良行为较多。调查显示,考虑到有10%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的因素,仍有超过12%的学生认为“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超过17%的学生认为“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有超过18%的学生“不能处理好我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超过10%的学生“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有超过27%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关违纪处分规定的大概内容”。

加强与改进中职学校德育的发展构想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是喜悦与忧虑同伴、机遇与挑战同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要破解中职德育的难题需要构建一个“大德育”的建设框架,需要营造“大德育”的环境,需要构建富有实效的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为此,我们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发展构想。

一是明确一个育人目标。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育用,无德无才弃之不用。这是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因此,中职德育工作要坚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第一要义,坚持这个第一要义就要强调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根本目标。

二是把握两个育人基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区别于其他学校办学要求的育人基点。这两个育人基点的把握情况是检验中职德育工作实效高低重要,也是反映中职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同度、知名度的主要因素。

三是树立三个育人观念。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要强化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践育人观、和谐法治观,用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更新带动中职德育工作的大发展、大跨越。影响中职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中职生的不公正、不客观,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包括多元化人才观、差异性评价观、发展性教育观、人性化服务观等在内的正确中职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充分考虑并围绕学生的特点去开展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体育活动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等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加强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谐教育等,给予学生以人文关怀。要加强民主法治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学法、守法、用法,让学生在民主法治、和谐幸福的环境中文明有序地学习和生活、成长和发展。

四是落实四个育人环节。要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和全面素质的四全育人环节,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营造大德育工作氛围,实现大德育工作效果。学校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同时家庭亲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育人责任,社会各界成员都有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要求在中职生学习成长的全部过程中都要加强德育工作。“全方位育人”要求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措施,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地对中职生实施德育。“全面素质育人”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按照“扬长补短”的原则和“德技双高”的要求,促进中职生的潜能得到不断开发,创造力得到不断激发,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五是统筹五个育人关系。要将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教学工作向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向教学工作渗透,将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双向渗透的良性循环机制和态势。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结合起来,学生管理工作要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严而有度、严而有序,通过多种有效的日常管理工作让学生在养成教育等方面有明显的收获。要将德育工作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氛围浓郁的校园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张扬个性、增强才干。要将德育工作与学生实训实习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等工作,使学生在浓厚企业文化的熏陶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企业精神内涵、培养职业道德、提高职业能力。要将德育工作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与学校、家庭、社会相关组织和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让广大中职生在学习中无后顾之忧。

六是加强六个育人建设。即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使德育队伍能力更强;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使教书育人水平更高;加强管理服务建设,使教育引导效果更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文化育人影响更深;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使实践育人作用更大;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使德育工作进展更顺,以促进中职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6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评价的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事实上,学生的品德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所以,德育评价应逐步趋于多样化: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总结评价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例如,几年前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四班,在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上,既有和学校常规管理相一致的“班级管理评价量化细则”进行量化评价,又采用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所推广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进行系统性评价,还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随时性评价,还有期末“你、我大展示”的终结性评价。特别是结合一些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性教育与评价,更是受到低年级儿童的喜欢。

二、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德育评价内容而言,德育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品德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就评价主体而言,德育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具体地说,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话访谈、家访、家长会和

“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 1 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学互评就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具有鼓励性,因此要多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同时还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即将结束时,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评选出本班的“学习标兵”、“体育星”、“艺术星”“礼仪星”“小巧手星”等各种称号的优秀学生。这种新型的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这种多元化评价内容相适应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这一学期哪一方面做得最好,你希望自己得到什么“星”,并把理由写下来;然后让家长看一看,让家长再根据你在家的表现写出希望你自己得到什么“星”;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进行评价、评选,评一评组内其他同学能得到什么“星”,并说一说为什么评他得到这颗“星”。我结合学生上交的两份材料,又综合采纳组内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其他任课老师商定、评选出本班的各种“星”的优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写道:老师,我希望得到“体育星”,因为我为了能参加运动会积极锻炼身体,在抗“甲型流感”的时候,我跟着我爸爸每天早晨到操场上跑步,所以我希望我能得到“体育星”。有的学生家长写道:老师,我的孩子认为能得到“劳动星”,我很赞同,他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不过,我也认为他能得到“小巧手星”,在“三八节”时,他给我折了好多的纸鹤呢。

学生升入四年级后,我们在教室后面设立了“直面自我”班级文化专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各方面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管理。这个版面实施的步骤是首先让每个小组(班内采取小组竞争制度)在每周二的班会时间互相交流评价本组在上一周进步的地方及还急需努力的方向,然后让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其他小组随即提出评价意见,最后小组长以书面形式总结后上交田映雪和韩睿昊两位负责人,两人张贴在“直面自我”的栏目中,随时提醒学生下一周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评比各种“星”及

“直面自我”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德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构建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过程性德育评价又叫形成性德育评价或进行型德育评价。德育过程性评价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及时掌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的错误倾向和发生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德育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即必须实现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只有被评价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与德育过程的结合,否则,外部推动力再大,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四年级下学期初,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爱撒谎,随便答应别人,不守时不守信的坏习惯,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建立“诚信小档案”的德育评价活动。我和学生根据他们平时不良的不守诚信的行为,共同制定了如何做一个诚信小公民的标准,设计成表格的方式,表格每周一张,将这一学期的表格装订成册,形成每个学生的“诚信小档案”,每周五集体评价一次,学期末再结合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这样,就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性的德育评价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

“诚信小档案”

第周(月

日——

日)

我的信誉是否良好:完全做到:

有时能做到:

尚未做到:

评价项目朋友的评价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

1、对人坦诚,不说谎。

2、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3、不论别人是否知道,都能保持诚实。

4、学习、竞赛、评比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5、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不轻率地做出承诺。

6、承诺他人的事确实办不到,能恰当的处理。7、8、9、10、朋友们的签名:

需要提醒自己做得更诚恳踏实的地方:

本周(一学期)以来的进步和收获:

(7-10项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填写)

四、构建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德育评价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存在问题,解决方案

思想品德教育是现在义务教育中重要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纪律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抓牢学生在学校中的德育管理,同时还要规范校外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不够受到重视

对于小学的德育,我们的教材内容不够明确,大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对小学生的智育高于德育,因此,并没有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德育知识的囫囵吞枣。当然这样现状的形成与院校领导及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也有关系,这是对德育知识的欠缺。

2.德育内容不够创新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时代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要适用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 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应该都是不同的,应适用于时代的发展与实践。而现在学校德育内容大部分还是照搬传统内容, 只是把德育视为工作任务, 教师没有深入讲解,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这种缺乏与时代沟通的教育必然不会取得更高的效率。

3.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够密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有些太过成人化,不能切合小学生的年龄层,脱离了实际情况,这样的现象更加限制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挥。而网络信息的全面化、普及化和渗透对学生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由于父母的工作太忙与学生交流过少,以及部分单亲、留守儿童等问题,使得在德育方面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不够密切,没有给学生良好的德育环境。

二、相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

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还针对教师,只有院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德育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可以开展关于教师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内容的讲座,把思想品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放在重要的地位,做到智育与德育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新一代人才。

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也可以通过网络密切起来,一起沟通如何帮助学生在校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在开放性的网络中合理运用互联网。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 篇8

关键词:小学;德育管理;教育事业

一、小学教学中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1.德育又被称为道德教育,是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还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小学教育注重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对塑造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国家,传承着道德教育的灵魂,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它运用简洁的文字对德育进行概括,传递社会对人才思想的基本要求。时代在变,但对思想道德的建设却从未停止过,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当今社会我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建设的基础,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方面促进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目标太过抽象,缺乏重视力度

德育是一个抽象的课题,没有实际的教学范畴与管理模式。在传统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比较注重小学生的智育,常常忽视了道德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一部分学校和教师认为小学德育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实际意义,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趋于表面化,在出现一些负面消息时缺乏重视力度,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工作的进度。

2.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加强德育教学其实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思维模式还未形成,加强德育不仅可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但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学校在教育中只是照搬以前的教学内容,将养成教育作为德育教学的全部内容,使得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导致教学效率与质量下降。

3.教学方法过于成人化

在我国德育由于没有严格的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导致其内容过于成人化。在小学德育课堂上,学校不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很多的德育内容比较大、比较空泛,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口头讲解为主,德育本身比较抽象,这种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德育教学的内容,严重影响了小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4.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开始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尽管德育管理工作中也运用了新的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缺乏创新精神与管理意识,导致一些负面信息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致使德育工作实施难度加大。

三、做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管理意识,制定清晰的管理方案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由于缺乏管理意识导致德育教学内容混乱,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和教师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意识,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改和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方案,明确管理内容,将现代化的思想和管理方式融入德育管理工作中,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成效性。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和文化教育都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德育教学质量,学校应该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定期开展教师德育课程评讲,加强和有关师范院校的合作力度,让专业的德育教师到学校实习,为学校选择优秀的德育管理人才的同时,加强德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3.学习借鉴,增加管理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为了有效地提高小学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学校应加强管理力度和学习力度,增加小学与小学间的合作交流,吸取对方优秀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摒弃落后的思想,不断地对自身的德育管理体系进行完善。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小学德育管理理念和经验,为我国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基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创新改革过程,为了更好地将德育管理工作做好,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不懈,不断地完善德育管理体系,在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同时,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葛先林.浅谈小学德育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9):31-32.

浅谈构建小学德育管理体系 篇9

德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德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德育活动规律或某些德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德育实验是教育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育实验则是从自然科学实验中引申和移植过来的.因此,德育实验与科学实验有共同性,但也有特殊性.德育实验既要遵循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人把科学实验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对话”,而德育实验则是“人与人的对话”.其复杂性远远超过了探索自然的活动,尤其是德育行为与德育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错综复杂,且德育外部环境对德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经典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封闭度”(如无法将实验环境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故人们一般认为德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实验.

德育实验活动的展开,可描述为一个从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的过程.

1.德育实验假说

德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德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共同之处在于假定性和科学性.所谓假定性是说它带有推测的性质,即这种判断所陈述的事实或联系是现实中暂不存在或未被确认的,它对未知的构想是由已知推断而出,有可能被实践证实,也有可能被证伪.但是,假说又绝非臆断,它总是有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做依据,并且经过了初步的科学论证,因而,假说又是具有科学性的.

德育假说与自然科学假说的区别亦即它的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德育实验假说对结果的描述只能是概率描述.由于自然科学实验可以人为制造“纯化”状态,从而可能在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说之间作出精确的相符性判断或因果判断,但在活生生的德育活动中显然做不到这一点.因为德育实验不能在完全隔绝的状态中进行,它对被试(学生)的先期经验上的差异,也不能像计算机程序一样完全清除掉.德育实验既然不能作高度精密的控制,也就无法保证在结果与假说之间精确地“归因”,故一般只能作出像“较大幅度提高”,“达到百分之几十”之类的概率性说明.其二,德育实验假说偏重于“有效性”假定.一切研究活动按其目的可分为“求真”与“求善”两类,前一类意在发现真理,其假说陈述的是真理性事实,后一类意在追求对人的有利和有效,其假说要推测价值事实.在自然科学实验中,两类可作严格区分,而在德育实验中, 真与善总是统一在同一命题之中.德育实验难以精确控制,它在逼真度上要低于自然科学实验.

2.德育实验方案的设计

德育实验方案包括:总体方案,执行方案(也称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

总体方案是对实验课题的总规划,是对实验假说,实验设计,实施进程和实验结果总体设想,也是执行方案和评价方案制订的基本依据,它的内容至少有如下方面:问题(课题)的提出,理论假说,变量控制,效度评价,组织管理和预期成果.

执行方案具体表现为工作计划.实验工作计划一般有年度计划,项目计划,学校(班级)年度工作计划或学期工作计划,专项工作计划等多种形式,其基本内容有:指导思想,步骤及阶段要求,基本方法及检测手段,组织与管理等等.这一方面的计划主要是保证自变量的操纵.执行方案由实验区,实验校根据总体方案自行设计.

评价方案实际上是对实验成果预期变化的设想,由于德育实验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以,评价方案首先应包括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其次应包括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工作水平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三应包括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是否提高和提高的程度如何;第四还应检验自变量即《德育》读本,《成长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作出客观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

3.德育实验的变量控制

变量,是实验设计理论的一个专用术语,某个与实验有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测量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之为“变量”.

实验中需要考虑的变量可分为三大类,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的是呈现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原因变量,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的变量.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以《德育》读本,《成长册》为教育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和整体构建的各学段德育体系.

因变量是指被试对所显现的刺激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因变量通常与教育目的有关,例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增进,优良品质的形成等.我们这个实验主要是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与变化.

无关变量泛指除自变量以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实验目的无关.但由于它对实验有影响,所以应给予尽可能的控制.在我们的实验中主要有学校德育氛围,社会家庭,及其它德育途径的影响等.

变量控制,从广义上讲,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和对自变量的操纵都可叫作变量的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是指采用消除,恒定,抵消或平衡等方式限制乃至排除某些条

这篇“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德育,整体,体系,实验,推广,报告,学校,研究, 件对实验进程及其结果的影响;对自变量的操纵是一种主动支配,即由实验者决定将自变量施加于何人,如何施加.从狭义上理解,控制仅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而对自变量则使用“操纵”一词.

本课题在《德育》读本,《成长册》和各学段德育体系的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广大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自变量的操纵方面,编写了大量的教案教参,设计了丰富的活动方案,组织了许多优秀的德育活动课,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德育实验的效度评价

要评价一项实验的效度,主要看它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

所谓内在效度是指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如果一项实验研究能够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确由自变量引起,而不是由其它变量引起,那么这一实验设计的内在效度就高.内在效度实质上反映了实验对变量间因果关系揭示的准确程度,它是一项实验功能发挥得如何的标志.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实质上也就是实验研究结论对所研究领域的涵盖程度.德育实验研究不仅要关心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探索,更要顾及实验结果在较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否则,便将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如果说,内在效度反映的是实验的认识论意义,那么,外在效度则标志其价值论意义.

5.德育的实验报告

撰写实验报告是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也是科研工作的总结.它概括实验研究的进程,反映科研成果,体现科研的水平和价值,反映研究者的治学态度,同时也便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交流.因此,实验研究人员应当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地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题目.题目实际上是实验报告的主题思想.它必须准确地概括报告所要阐述的内容,一般应体现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实验报告的题目可根据实验范围的大小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学校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德育体系整体构建与德育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研究》,《中学德育活动课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意义》等.中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年级组负责人撰写,如《小学二年级〈德育〉读本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作用》,《初中一年级〈成长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等.微观层次的题目适合实验教师撰写,如《我教“关心父母”一课的体会》,《“成功的等式”主题班会总结》等.

(2)基本情况.概要叙述实验的过程,内容,方法等.

(3)变量分析.分析自变量即《德育》读本的内容和形式的优点或缺点;分析自变量即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的优点或不足;分析因变量即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进步和变化,最好有具体事例.或分析自变量小学(或中学,中职,高职,大学)德育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影响;或分析自变量《成长册》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4)理论探讨.对德育读本编写的思路,原则,结构,体系等做理论探讨;对活动课的理论,原则,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成长册》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或对某学段德育体系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建议.

(5)结论.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即通过《德育》读本,或《成长册》,或德育体系的实验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水平,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某方面或几方面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

1.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

“十五”期间,本课题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实验.推广实验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实验基地.实验基地的建设继续坚持16字方针:“严格审批,合理布局,加强管理,认真指导.”

(1)严格审批.申请加入中央教科所“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基地的基层教委或学校,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并履行申报审批手续.这三个条件是:教委(局)或学校应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具有“科研领先,科研兴校,科研治教”的办学思想;具有一支较强的德育教师队伍和德育科研力量;申请一项子课题并承担总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实验任务.

(2)合理布局.为了增强实验的信度,效度和推广的价值和范围,实验基地的布局是从两方面考虑的.首先考虑全国的覆盖面,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分布要覆盖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特别要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适当向西部地区发展.其次考虑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代表性,比如北京市实验基地就分布在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县.

(3)加强管理.根据本课题参加人员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本课题的管理实行总课题组组长领导下的分级管理制度,总课题组下分一级子课题组,二级子课题组,三级子课题组.总课题组下设的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为一级子课题组,实验区成立二级子课题组,实验校成立三级子课题组.一级子课题组和二级子课题组由总课题组直接管理和指导.三级子课题组由二级子课题组进行管理和指导.

(4)认真指导.总课题组建立实验区,实验校的业务档案,以便了解情况,加强指导.总课题组对实验区,实验校的指导主要通过现场考察指导,通讯(书信,电话,电传)指导,召开研讨会交流指导,《中国德育》杂志指导,中国德育网指导等五种渠道进行.实验区成立由当地教育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组成的指导组,负责对所辖实验校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和指导.

2.制订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

在扩大实验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实验区,实验校的管理,以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运行.

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管理制度包括:关于子课题申报的若干规定;实验区,实验校管理细则;关于实验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和表彰的规定;关于子课题结题鉴定验收的规定;关于评选表彰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实验区,先进实验学校和先进工作者的规定等五部分.(详见“管理文件”部分)

3.确立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工作方式

根据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总课题组确立了“自下而上,总分结合;先块后条,条块结合.”的工作方式.

(1)“自下而上,总分结合”,指的是实验校,实验区承担的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关系.实验校先把本校的三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到实验区,实验区汇总实验校的研究成果,拿出小学或中学的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某一方面的二级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报德育中心总课题组,总课题组根据各实验区的研究结果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研讨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途径和方法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上下之间的关系是:下为基础,上为指导.工作程序是:先分后总,总分结合.

(2)“先块后条,条块结合”,是指总课题组内部分工合作问题.总课题组按学段分为幼儿组,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中职组,高职组,大学组,我们称之为“块”.每一块先研究和构建各学段的德育体系.为了整体构建并搞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衔接,总课题组又分为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研究小组,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研究小组,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小组,我们称之为“条”.每一条在各块研究的基础上,负责统揽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和大学.条与块二者关系是:块为基础,条为指导.工作方式是:经常是块,集中是条.

同志们!我们承担的这个课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为决策服务,为实践服务的宗旨,走科研工作者与行政领导和一线教师相结合的道路.我相信,只要总课题组与实验区,实验校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研究,推广实验,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为建立21世纪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6页.

[2] 江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9,20,21页.

[3] 江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版第20页.

[4] 江书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11,12页

上一篇:秋天的美景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红领巾 相约中国梦》小学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