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和谐工商”(通用9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一名工商人,如何围绕以人为本,切实为工商事业做贡献,努力构建“和谐工商”。我认为应立足科学发展观,紧持以人为本,提高工商干部各方面能力素质,这样才能构建和谐工商。
一、提高领导组织能力,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执行能力是建立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领悟的基础之上,要提高执行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领导水平,着重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健全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领导者的决策行为,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不因领导同志的调整而改变。第三,要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这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关键。
二、提高学习能力,打造和谐机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学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已不仅限于地位和级别的权力因素的控制力,非权力因素正在和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管理对象也从管理人财物过渡到管理知识和信息资源。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强弱上,更重要地体现在通过学习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强弱上;不仅表现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上。因此,只有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和沟通,也才容易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产生共鸣、激发活力,这样构建“和谐工商”就有了较高境界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队伍建设能力,构建和谐团队。广大工商干部是构建“和谐工商”的主体,抓好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规范科学、协调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内部各项制度、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健全完善领导谈心、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任前法律考试等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友爱团结 的工作氛围,真正使每个人都有公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二是健全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预防和减少违反党纪政纪事件的发生。三是深化监管执法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问责制等工作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四是加大干部在职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精选内容、拓宽领域、创新形式,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打造高素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开展经常性教育,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2、着力建立完善反腐倡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3、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4、着力案件查处,重点加大对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查处力度。
5、着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五、提高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能力,营造和谐市场环境。一是要更新监管执法理念,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局,在工作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以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营造和谐执法环境; 二是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大力推进执法体制、机制的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商体制,尽心尽力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
六、提高团队文化建设能力,构建和谐的工商文化。团队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抓团队文化建设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演讲比赛、文体比赛等创建活动,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先创优、廉政文化等各种学习教育活动,使“和谐工商”的理念扎根到每位干部的灵魂信念之中,在陶冶情操基础上,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在队伍中树立正气,刹住邪气,培养和气,工作讲原则,交往讲感情,岗位讲奉献,不干影响和谐之事,不做破坏和谐之人,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勤勉诚信、执法为民”的工商精神,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系统营造构建“和谐工商”的浓厚氛围和风尚。
1 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是维护和谐护患关系的主体,护士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等方面都是影响护患关系的因素。在工作中表现为重操作治疗,轻整体护理;重规章制度,轻人性化护理;重护理结果,轻护理过程;重被动工作,轻自主思维工作。
1.2 患者因素
患者是护患关系的客体,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关健因素。病人素质参差不齐、角色不适应、对护理工作有偏见、对医疗期望过高等。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及超负荷高风险工作,使护士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或详尽解答,这些都可在情绪上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3 社会因素
保障机制不健全、个人收入低、“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客观存在,舆论、媒体的导向使部分病人扭曲了对护理人员的看法。
2 对策
2.1 提高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患者和自己的合法权益,防范和解决护理纠纷。还要注意言行要严谨,在查房、抢救、治疗时不要忽略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不可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更不可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
2.2 学会移情换位思考,培养同心
移情换位思考和同情心是护士的职业素质要求。提高护士的情商培养情绪自控能力,学会用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向患者传递高兴、赞许、同情等信息;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真诚对待患者,取得信任;运用沟通技巧全面了解患者需要,尊重患者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消除负性情绪。从而增进护患之间的了解,促进护患关系的良好发展和病人的康复。
2.3 注重业务素质培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护理人才逐渐由技能型转向教育型、专家型综合人才,护理工作的重点转向协助治疗指导患者康复,减少患者依赖性,增强自我照护能力上。护士不但要及时正确进行健康促进教育和康复指导;更要不断提高自己评判性思维能力。知道紧急情况下自己的角色;怎样处理和报告意外事件;怎样审阅制度和操作规程;了解掌握防火安全知识;学会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对患者的病情随时做到九知道[8];知道高风险患者的观察和处理;明确专科护理常规、并能应急处理;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等。以较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赢得患者及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另外,护理工作琐碎、繁忙,外界干扰多,不少操作行为重复性大,容易造成护理职业紧张,导致注意力分散,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工作要点,操作时注意力集中;同时加强责任心,培养理智心理和慎独精神,防范护理差错减少护患纠纷。
2.4 讲究沟通技巧,强化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语言作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沟通护患之间感情的“桥梁”,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作用。一个好护士必须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艺术,更好地运用语言加强医疗活动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发展,要采用温和语气及非语言的沟通技巧,运用移情、倾听、证实、自我暴露、沉默、专业性皮肤接触等技术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满足患者的需要,通过语言体现出对患者的体贴、同情和爱心,从而增强护患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使身心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使病人获得某种自尊和自信,努力主动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健康。
3 小结
护患关系融洽与否决定于护患双方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护士在护患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不断培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伦理修养,丰富知识,提高技术,不断完善自我,才能适应角色。为病人提供一种具有保护性、利于康复的心理环境,从而使病人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护士对病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和友好,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技能,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并积极配合,建立团结、互动、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对护士的依存性。并加强护士的培养,不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护患双方医疗护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及参阅近十年护理文献,阐述现在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如何利用各种手段、策略和技巧来进行交往。结果 化解与患者的矛盾,使护患关系相互协调、沟通、理解,最终实现护患关系的和谐。结论 综合准确地论述护患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客观分析了由此产生的诸多不良后果,并为今后的临床护理,提供切实可行的各项操作技巧。
关键词:护患关系,综合能力,专业素养,语言修养
参考文献
[1]张秀芝,李恒,胡德志.护理工作如何提高患者满意度[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5):47~48.
[2]张风清,李珍,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凶素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l(6):67~68.
[3]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2):112~120.
[关键词]高校 领导干部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李少兰(1954- ),女,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高教研究。(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041-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思路、具体措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领域,高校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率先垂范。构建和谐校园,领导干部是关键。当前,高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高校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提出构建和谐校园,无疑对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领导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提高五种能力上下功夫。
一、在提高学习能力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校园夯实基础
学习是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政治素质,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最基础、最核心、最本质的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要立足于通过学习坚定信念,加强修养,提升管理水平。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有效地解决好工作中的困惑和难题。
1.立足于通过学习坚定信念。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加强学习。作为高校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保持理论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成熟。要通过勤于学习和刻苦磨炼,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立场上的稳定性,不断提高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真正从心灵深处坚定政治信念。
2.立足于通过学习加强修养。古人云:“学以立志,学以养德。”加强学习,掌握知识,是提高修养的基础和前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与研究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责任,要真正把学习视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从而达到一种境界,做到学有所悟、学以致用。当前,要深入学习践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加强五个方面作风建设,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把加强作风建设内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服务广大教职工生的自觉行动。①
3.立足于通过学习提升管理水平。高校师生群体文化素质高,理论功底深,思想活跃,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同时,他们还具有层次复杂、教师工作个性突出、专家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具有特殊影响力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在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功夫。领导干部不仅要在工作实践中获取管理经验,而且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在熟悉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学习,切实达到管理水平与学校事业的发展同步,与广大教职工生的迫切需求同步,与构建和谐校园能力需要相一致。
二、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保证
科学决策是指将科学精神贯穿于决策活动的始终,其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理论、方法, 遵循一定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② 对于高校领导干部来说,科学决策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其领导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提升办学水平及治校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判断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的历史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做到三个必须:
1.必须以科学化为前提。对于高校来说,办学治校必须建立在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高校工作的规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力争实现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互协调。高校领导干部只有坚持科学化这一前提,切实遵循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系统观念,认真审慎地决策,才能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教职工生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教职工生的现实利益又代表教职工生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教职工生的普通愿望又照顾部分教职工生的特殊要求。
2.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决策的民主化是指在行政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在现代社会里,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标,而决策的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保证,没有决策的民主化,也就不会有决策的科学化。③ 高校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形成共识与合力,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性和创造性。④
3.必须以完善的制度作保证。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提高领导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制度建设是根本。当前对高校来说,应着重建立和完善以下制度:首先是专家咨询制度。聘请校内外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使各项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同时,对决策咨询的范围、参与人员做出明确规定,确保决策咨询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其次是决策论证制度。决策论证是做出最后决定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论证的形式、内容、结果的使用等做出规定。最后是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是保证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明确“谁决策、谁负责”的决策体制,实行决策的公开、透明,保证领导者更好地履行决策职责,明确决策失误责任人应受到的处罚。
三、在提高驾驭全局能力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条件
驾驭全局的能力是领导干部科学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谋一时。”讲全局、懂全局、谋全局是一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倍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争取团结、倍加维护稳定,排在首位的是倍加顾全大局,这就要求全党必须要树立全局观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沿,正确判断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立足高校自身发展,用更高的水准来定位学校今后的发展目标。毫无疑问,这些都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⑤ 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缺乏全局思维观念,不能驾驭全局,绝不可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规律,带领广大教职工生全面实现和谐校园奋斗目标。提高高校领导干部驾驭全局能力应做到三要:
1.要学好政策。作为高校领导干部,只有把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好、理解好、把握好、运用好,成为名副其实的“政策通”,才能更好地驾驭学校发展的全局。驾驭全局不等同于个人说了算,而是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指挥全盘。作为领导者,政策是开展各项工作的行为准则,全局驾驭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水平的高低。对高等教育的各项政策学习得透、掌握得准,工作起来才会游刃有余。要让群众“问不住”,就需要勤奋学习;要让困难“难不住”,就需要勇于探索。因此,学好政策,做到“政策通”,是更好地驾驭全局的首要条件。⑥
2.要了解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一个有效的决策都源自于对全局情况的准确了解和把握。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了解广大教职工生的所思、所盼,不关心教职工生的切身利益,就不可能很好地把握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甚至整个学校的发展全局,那么,学校的事业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真正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群众观点,始终做到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为民谋利,通过全面了解情况,倾听教职工生的呼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同广大教职工生一起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
3.要以身作则。一个成功领导者的显著标志就是指挥有效、号召力强。高校教职工民主意识强,有较强的发现、分析问题能力,高校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做到以身作则。比如,在职称评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科研项目审批等关键问题上若不能以身作则,就很难取信于民,而如果得不到教职员工的信赖与支持,学校的整体工作也难以顺利开展。
四、在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环境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协调是通过调理使矛盾转向和谐。对领导者来说,沟通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协调是通过相应的方法将多样性共存的问题推向平衡,使不和谐的东西变得和谐,从而产生更大的工作动力和更强的凝聚力。从管理角度而言,沟通与协调稍有区别,前者侧重于信息的传递,后者侧重于双方思想行为的一致。⑦ 领导工作的主要对象是人,要做人的工作必须具备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即善于团结人的凝聚能力,带领群众一道前进的组织能力,化解各种人际矛盾的沟通协调能力。在高校,作为被领导者的教职员工的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知识丰富,富有独立性,不盲目从众,民主意识较强,对领导干部的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高校领导干部应做好三个方面:
1.要以“情”为纽带。“情”就是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同志式的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希望被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来自领导的理解、尊重、信任和关心,更会使人受到鼓舞和振奋。高校知识分子感情丰富、自尊心强,既有“报效祖国”的志向,又有寻觅知音的情愫,少数的还有“孤芳自赏”的清高,他们对情感因素格外敏感,注重情感交流是有效的沟通协调方法。⑧
2.要公平、正派。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沟通协调好比做“裁判员”,只有公正的裁判,才会有公正的比赛,因此首先必须要怀着一个公平的心态做沟通协调工作,只有这样,才会有圆满的沟通协调效果,干部群众才会对你产生信任感,愿意与你交流思想,愿意与你交朋友。
3.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处理问题时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灵活。对大局、原则问题坚持立场,而对一些非原则、次要问题灵活解决,不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要有“双赢”的理念和换位思考,多从有利于双方利益和要求的角度,及时调整立场,寻找双方可接受的最佳结合点。同时,作为一名高校领导干部,要多与教学科研人员交朋友,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协调,为他们营造优势互补、各展所长、和谐融洽、团结协作的良好环境。
五、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推动力。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前沿的地位要求高校领导干部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所谓高校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就是高校领导干部通过创新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各类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处理好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的关系,保持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高校领导干部只有全面提高创新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工作的需要,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证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不竭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高校领导干部着重四个方面的创新:
1.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是意识的创新,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前提。在我国高等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作为管理者的高校领导干部,就是要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克服长期存在于头脑中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认识,克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要瞄准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前沿,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找准学校发展的方向,工作中既要有前瞻意识,又要尊重市场规律、遵循教育规律,使学校的发展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
2.要完善知识结构。知识经济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是构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高校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高校管理干部不仅要精通一定的学科知识,还要摒弃陈旧理念,不断突破创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要创新办学理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办学理念。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处理好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领域,提高发展质量,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各项事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要创新管理机制。要坚持依法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在教学、科研、后勤、教师、学生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坚持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学校办好。
高校领导干部是办好高校的核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同属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光荣使命。当前形势下,高校领导干部的能力提高应该是高标准、全方位的,这支队伍应该是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水平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顺利进行,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有力保证,从而使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①胡福绵.论加强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J].理论观察,2006(3):5.
②孙丽平.关于加强高校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1):57.
③善学军.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J].甘肃农业,2005(10):8.
④王玉书.高校领导干部的素质修养[J].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4):7.
⑤陈春生.加强高校领导班子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4):61.
⑥丁振.领导干部应如何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6(4):44.
⑦李培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需要提高六种能力[J].中国检察官,2006(8):25.
一、提高执行能力,构建和谐的领导班子。执行能力是建立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领悟的基础之上,要提高执行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领导水平,着重提高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用科学的态度,健全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领导者的决策行为,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不因领导同志的调整而改变。第三,要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珍视团结,维护团结,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的领导集体,这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关键。
二、提高学习能力,构建和谐机关。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学习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的领导力已不仅限于地位和级别的权力因素的控制力,非权力因素正在和已经上升为主要因素,管理对象也从管理人财物过渡到管理知识和信息资源。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强弱上,更重要地体现在通过学习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强弱上;不仅表现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创造性的运用上。因此,构建“和谐工商”,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提高学习能力,然后带动整个机关、整个系统全体人员提高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促进同事间的相互合作和沟通,也才容易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产生共鸣、激发活力,这样构建“和谐工商”就有了较高境界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队伍建设能力,构建和谐团队。广大工商干部是构建“和谐工商”的主体,抓好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工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规范科学、协调高效的原则,不断完善内部各项制度、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是健全完善领导谈心、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任前法律考试等一系列激励约束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友爱团结的工作氛围,真正使每个人都有公平感、成就感和归属感。二是健全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全面落实惩防体系《实施纲要》责任分解方案,预防和减少违反党纪政纪事件的发生。三是深化监管执法改革,不断探索和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错案追究等工作制度,切实规范执法行为。四是加大干部在职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精选内容、拓宽领域、创新形式,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打造高素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执法队伍。
四、提高对外协调能力,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有法可依,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职能分工越来越细,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果协调不好,就可能出现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或者推诿扯皮、无人监管等现象。特别在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下构建“和谐工商”,必须提高横向沟通协调能力,要善于争取和积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正确处理、有效协调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利益关系,在需要工商部门牵头落实时唱好主角,争取各方面大力支持;在需要工商部门配合时当好配角,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不包打天下”。同时,还要协调好与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各界的关系,合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赢得各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营造内和外顺的工作环境。
五、提高市场监管能力,构建和谐市场环境。一是要更新监管执法理念,正确处理好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全局,在工作中既要坚持依法行政,又要以服务市场主体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营造和谐执法环境;二是要继续按照“小局大所”体制和监管重心下移的改革思路,将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充实到基层工商所,解决装备、人员配备和权责划分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和谐问题,切实打牢执法基础;三是要进一步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大力推进执法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化“四制”落实,健全完善县(区)、所、片区三级联动执法责任考核、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市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映机制,尽心尽力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职尽责营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
六、提高团队文化建设能
力,构建和谐的工商文化。团队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它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抓团队文化建设的能力。通过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单位、文明系统、警民共建、演讲比赛、文体比赛等创建活动,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先创优、和谐家庭评比、廉政文化、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种寓教于乐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和谐工商”的理念扎根到每位干部的灵魂信念之中,在陶冶情操基础上,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在队伍中树立正气,刹住邪气,培养和气,工作讲原则,利益讲风格,交往讲感情,岗位讲奉献,不干影响和谐之事,不做破坏和谐之人,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勤勉诚信,执法为民”的**工商精神,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在全系统营造构建“和谐工商”的浓厚氛围和风尚。
总之,“和谐工商”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活力迸发,全体工商干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工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大家庭。在这样的团队中,队伍的潜力和干劲得到充分激活,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充分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融洽,整个队伍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无穷的活力。
几年来,通信企业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指引下,以学习十六大精神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着眼于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企业核心开展工作,以提高职工思想和业务素质为基础,以增长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建设一流通信企业为动力,团结互助,努力拼搏,开拓创新,员工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创新通信业务,有力的促进了通信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一、当前员工的思想动态以及影响和谐企业构建的因素
目前通信员工总的思想状况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员工普遍高度关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心企业的收入与效益。绝大多数的员工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但在少数员工中也存在一些思想上的偏差,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就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内部稳定和健康发展,影响构建和谐企业的正常进行。
(一)部分员工对公司上市后带来的利益期望过高,少数员工心理失衡,工作积极性不高。员工常常抱有良好愿望和乐观情绪去满怀信心的期待,一旦改革的结果与自己期待的结果不相符时,就会产生思想上的波动与情绪上的失望。企业上市和流程重组后,给企业的生存与员工的利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特别是薪酬制度的调整,竞争上岗,按岗定薪,技能考核、知识面临老化等
1现实压力,如果教育、培训跟不上。就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态度。
(二)少数员工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近几年,通信企业变革频繁,随着企业对员工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一部分员工感到了工作中的巨大压力,个别员工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模式,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一旦发生调整,就觉到这些变化太大了,太快了,担心自己“位置”不保或被企业淘汰。这种思想情绪的存在,在某些程度上会影响到企业的斗志和整体战斗力的发挥。
(三)通信市场竞争和通信业务替代带来的压力,部分一线员工自信心不强、感到对完成任务指标有畏难怵头情绪。在同一个地区有多家通信运营商在争夺客户,一是传统业务的激烈竞争,如:有的运营商低价经营固定电话、长途、数据等通信业务;二是通信业务的异质替代,由于移动通信业务资费下调,部分固定电话用户和小灵通用户拆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创新业务还处在初级阶段,部分员工对发展新业务技巧掌握得还不熟练,远不如发展传统业务那么顺手,给部分员工带来了压力。
二、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员工是企业之本。当员工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正常的情感需求和物质要求得不到满足,感觉不到自己在企业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就很难得到有效发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内部改革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企业发展和稳定就很难得
到有效的保障。要构造和谐企业,就要求我们更好的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内部改革与和谐发展的关系,构造员工与企业共同的发展远景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兴旺和谐的企业大家庭,推动通信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一)加强企业在转型期间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树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与员工收入相关联的思想观念。不断满足员工物质利益需求,奠定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的经济观念增强,注重实惠,讲求个人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构建和谐企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关心员工的权益保障需求,加强利益关系的教育引导。在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同时,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自觉摆正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搞好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满足员工竞争能力需求。面临知识的快速更新和岗位的激烈竞争,每位员工都有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愿望。竞争能力的提升源自培训,企业要加大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力度,要以增强员工业务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中心,不断完善以岗位培训为基础、目标培训为重点、自我学习为补充的培训制度。满足员工的教育培训需求。使员工及时掌握通信新知识、新的营销和管理方法,推动企业知识快速更新。要通过开展各种方式的培训、自学和工作实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员工跟上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减少岗位竞争带来的压力,将员工和企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持续发展。
(三)积极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是我们唯一的选择”,要教育引导员工深刻领会上级党委提出的“创新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发展理念。几年来,我们企业始终以创新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率为目标,全力推动企业运营模式转变,企业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要让全体职工都知道我们已经在技术转型、网络转型、产品转型、服务转型、管理转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在业务创新上,率先推出了ICT等新业务,开创了新的赢利模式。要让全体职工都知道创新就会有出路。要让员工掌握新业务、发展新业务;要让职工适应新的运营模式,抑制成自然,自然成习惯,要使员工养成适应发展新业务的习惯;适应企业创新发展形势的新习惯,克服工作中的畏难怵头情绪,在创新“红海”、开拓“蓝海”具体岗位上更好的发挥工作主动性、创造性。
(四)进一步加强有效的沟通。不断完善有效沟通机制,满足员工民主管理需求,夯实和谐企业的管理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空前活跃,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普遍增强,希望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情况、工作思路及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决议有充分的知情权。我们已经建立管理层与员工的日常沟通机制,如一是设立了“总经理信箱”、企务公开电子邮箱、举行领导与员工面对面的沟通座谈会制度等,使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管理层可以释疑解惑,共同探讨企业发展问题、日常管理问题及员工个人发展问题、生活学习问题,对员工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及时研究解决,从而使员工真正感受到来自管理层对他们的尊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奉献热情,形成凝聚团队的巨大动力。二是建立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提升组织执行力,特别是提高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质量的整体能力。三是建立了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在网上设立自由论坛等多种方式,建立员工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快速通道,激发员工的智慧,释放员工的能量,提升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整体执行能力。
(五)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满足员工精神理想需求,构筑和谐企业的文化基础。共同的价值观,能够使不同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对一个和谐的企业而言,必须树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明确在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让员工看到努力的方向,才能使员工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上进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得以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我们通信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正在将员工的理想、个人奋斗目标与企业宗旨、目标、信念等融为一体,使企业成为和谐的大家庭。
(六)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培养团队精神。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主,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广泛开展丰富
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小组,并从物质上给予支持;二是从行动上给予重视,主要领导带头坚持锻炼;三是从思想上鼓励职工参与锻炼,采取比赛的办法,以此来拉动职工锻炼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七)积极实施献爱心和送温暖活动,切实为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让职工感到企业的关怀。送温暖活动是企业对困难职工关爱的具体体现,企业工会认真开展了此项活动,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通过深入了解特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积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使广大职工感受到了企业的关怀和温暖。比如企业坚持利用节假日对一线员工,离退休职工,内退职工分别进行慰问;职工病了住院,派人前去看望,表示亲切的关怀;职工家中出现困难,及时给予一定资助, 帮助职工解燃眉之急;同事之间出现矛盾,细心调解,消除隔阂,携手共进,使职工真正体会到了企业的关怀和组织的温暖。
总之,在通信企业创新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确保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及时掌握员工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开展工作,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和谐美好的企业大家庭。
《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兵之利。得道多助害,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是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在战争决胜的三要素中占据最重要的第一位。同样,一个社会、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和”谐发展,“人”的因素是保证其顺利实现的根本所在。所以我们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发展理念。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前提。
“企业”的“企”字,上面是“人”,下面是“止’,企业无人便是止,意思是说,企业若没有“人”气,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推动企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人”,企业发展最活跃、最具潜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也是“人”。这里的“人”,指的不仅仅是企业的领导,应当是包括企业领导在内的全体干部和职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直接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战略。的确,职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人是企业之本,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提高企业素质,这才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在企业内部要牢固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念,持续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创造出人人受尊重、个个是人才的选人用人环境。要及时掌握每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与企业心脉相通,为每个职工提供公平、公正的成长、成才平台,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完善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按绩用人、按绩付酬,形成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收入体现贡献的激励约束机制,使职工主动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培育每一个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构建和谐企业,需准确把握责任与权利的辩证关系
1、和谐企业共建共享。我们要创建的和谐企业,是在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下,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充分惠及每一名职工。广大职工始终是和谐企业建设的主体。
2、和谐企业体现公平公正。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职工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保证全体职工共享和谐企业建设的成果。
3、和谐企业责权利辩证统一。人人有责是人人共享的前提和基础,人人共享是人人有责的结果和归宿。职工的责任意识越强、履责行为越自觉,和谐企业建设的基础就越扎实、条件就越充分,职工所能享受的成果就越丰富。
三、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文化潜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充分释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凝聚企业全体职工的重要向心力,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然过程。
1、积极培育“我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和谐企业创建需要通过倡导“本色做人”,培养“我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团队氛围;通过倡导“出色做事”,使每一个职工始终保持一种居安思进、超越自我、终身学习的精神状态,为企业创造最佳效益。
2、大力倡导“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的人才理念。和谐企业创建就是要大力倡导“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的人才理念,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理性平和、机会均等、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3、坚持“尊重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的企业文化基本原则。这是企业文化贯穿始终的主线。尊重职工,就是要尊重职工的合法权利,使职工感到有地位、有作为;理解职工,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把职工思想统一到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上来;关心职工,就是要千方百计为职工多办好事,多办实事,多为职工排忧解难,使广大职工深切地感受到和谐企业的温暖和关怀。
四、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切实处理好“和谐关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加快推进和谐企业建设进程。
1、职工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职工自身的和谐是实现企业和谐的关键。只要每一个职工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心理健康向上,能力和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示,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同企业的发展相适应,就能够为和谐企业建设打下稳固的基础。
2、职工之间的和谐。职工之间的和谐包涵了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一种默契的理解、宽容和尊重,只要我们每一个职工都能从内心深处深刻领会,身体力行做到,就完全能够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无往而不胜的团队精神,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3、职工与企业的和谐。构建和谐企业的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激励职工为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每一位职工能够尽献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大潮中去。
4、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势必会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在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勇于承担起广泛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5、企业与环境的和谐。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面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由之路。
6、体制、机制的和谐。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协调、高效运转、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7、产业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企业,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企业的做强做大,迫切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多元产业和谐发展的格局。
8、对外拓展的和谐。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实现内外拓展的和谐。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着力提升企业和谐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为职工着想,处处为职工谋利;始终坚持依法治企,德法并重,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力度,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1、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和谐的法制环境。构建和谐企业离不开法治,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一个制度不健全的企业就不会实现和谐。我们坚持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机制。
2、加强民主管理,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实现民主管理,促进和谐共建上,全面履行维护、参与、建设、教育四项职能,充分发挥纽带和推进作用、倡导和组织作用以及沟通和协商作用。
3、加强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我们在安全文明生产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从严管理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确保人身安全,防止人身伤害事故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落实安全生产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改善劳动安全设施和劳动保护条件,努力建立本质安全企业。
4、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人才环境。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职工的自身价值,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加强职工队伍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酬显其绩”的人才观,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环境,努力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5、加强文明创建,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企业职工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良好的文明规范,也就无法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构建和谐企业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文化铸魂,不断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强化文明行为的养成,着力于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在电力企业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以人为本,确保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和谐。所以,我们要及时掌握职工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使企业和职工产生“谐振”,奏出和谐的音符。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记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明军
河南煤化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明军同志,多年来以党性为后盾,以政治责任感为动力,以“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最好”为具体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自我教育、感染凝聚和激励鼓动作用,从加强员工思想教育、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恪尽职守、竭诚奉献、辛勤工作,为打造和谐企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明军常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实现又快又好地跨越式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作为政工干部,必须要不断学习,只有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理清思路认清努力方向。为此,张明军同志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以及《党章》等党的理论知识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自觉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先后撰写发表了《践行三个代表、促进企业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做久做强做大企业》等理论性文章和心得体会40余篇。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同时,张明军同志没有忘记企业的发展。为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干部员工队伍,他结合工作实践,积极探索,在创新上狠下功夫。一是思想观念创新。通过讲座、座谈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教育政工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特别是融入河南煤化以来,在公司党委的支持下,张明军同志把文化大融合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前提,通过广播、板报、条幅、标语、报刊、网络、会议等多种载体,组织广大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河南煤化各 种先进的管理理念,使广大干部员工与大集团在思想观念、行动上实现快速、深度融合。二是工作方法创新。张明军同志通过实践总结出了符合公司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提出了“1313”工程即:围绕一个中心(企业发展这个中心),做到三个结合(企业面上的宣传教育与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员工实际困难相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党建工作为重点);实现三个目标(职工素质明显提高、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企业改革发展明显进步),并根据企业工作实际和员工思想实际,不断调整工作的侧重点,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三是机制创新。为及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以调研的方式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张明军同志把每年一次的政研年会改为每半年一次的政研年会制度,拟定调研课题,今年以来,收到公司领导和基层管理人员论文、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260余篇,对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起到了酶化作用。他本人还撰写了《提高认识重实效,学以致用促发展》、《以扎实的宣传工作统一干部员工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等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激励全体员工奋勇向前、克难攻坚重要精神食粮,是推动企业的发展助推器、加油站”。这是张明军在焦煤公司宣传谢延信感人事迹报告会时对百里矿区干部员工所说的心里话。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大孝至爱”谢延信的所在单位,张明军同志把学习宣传谢延信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精神动力,按照“叫响一个典型,树立一面旗帜,倡导一种精神”的要求,亲自组织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事迹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谢延信同志淳朴善良、尊老爱老、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爱岗敬业、顾全大局的传统美德和崇高精神,在矿区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 风、促和谐”的良好文明风尚。他还带领谢延信先进事迹报告团先后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1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0余万人,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贡献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为了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吸引人、凝聚人,提升企业的新形象,张明军同志积极组织实施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工程,完成了员工愿景征集、企业文化理念、生产经营精细化管理等10项企业文化建设项目,开展了“个人愿景”征集、推行员工道德行为规范等活动,组织编制了《企业文化手册》、《企业管理手册》、《鑫珠春人》和宣传画册,对员工进行系统教育。同时通过开办企业文化专题节目,举办“大集团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是鑫珠春人”等演讲会、形势报告会、征文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证,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切入点不放松,切实维护好广大员工的利益,努力保持员工队伍稳定,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这是张明军同志在平时解决处理广大员工群众的问题时坚持的工作方针,也是他多年来畅通沟通渠道,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宝。
为切实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保持员工队伍稳定,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张明军同志经常组织政工干部深入车间、区队,帮助基层单位解决急、难、险、重困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员工家庭生活、子女上学和就业等急事、难事,切实监督好、实施好安全生产环境、家属区道路修建、两堂一舍改造等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今年第一季度,有井下基层单位反映由于生产条件遇到变化,员工劳保用品不够用,对安全生产带来了影响。张明军同志积极组织生产、供应、后勤等单位研究解决办法,满足了安全生产的需求。他还紧紧围绕公司中心工作,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为目的,立足班组建设,组织开展了井上下全方位、多工种的劳动竞赛、“导师带徒”、“技术标兵比武”等活动,营造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并通过评选“文明班组”、“安全明星”等活动,邀请“安全明星”上台发言介绍“文明班组”、“学习型”班组的做法和体会,有力推动了员工队伍建设,激发了广大员工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
“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考验,带头做到勤政廉洁、克己奉公”。这是张明军经常对身边同志讲的话。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张明军更是时刻用纪检干部素质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自觉遵守国企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七项要求和高管人员十大行为准则等规定,不以领导自居搞特殊化,坚持做到为人正派、办事公道,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几年来,无论是家属区新建住宅楼分配、物资设备采购,还是农民工选招等,他都严格遵循不插手、不讲情、不打招呼的“三不”原则,并严格对招聘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全程监督,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
为了将纪检监察工作渗透到企业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张明军同志创新开展实施了“3211”监督工程,监督领域不断拓展,实现了全方位、多层次、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开展了党员安全旗“6540”安全工程,将纪委管党抓安全与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闭合循环安全管理模式,为公司实现安全生产作出了显著贡献。对重点建设项目和关键环节实行“一同步、三参与、五把关”效能监察,有效地推动效能监察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延伸、由单项监督向综合监督延伸、由纠错性监督向建设性 监督延伸。在党风廉政教育中,围绕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以岗位廉政教育为重点,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违纪违法案例为反面教材,以廉洁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组织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并使之贯穿于企业各项工作中,形成“大宣教”工作格局,实现了党员干部无违纪、无违法、无犯罪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他还从抓源头、订制度、堵漏洞入手,健全完善了物资采购、产品销售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招投标工作通知》、《设备管理奖罚办法》等文件,并严厉查处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切实做到违者必究,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崂山风景名胜区拥有161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这里,自古以来就以其山海景观的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的有机融合而被誉为“海山名山第一”。近年来,景区党委、管理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景区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建设过程中,展开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致力构建和谐景区,有力地推进了景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污水能处理了,崂山的水质将更加洁净,我们就能建农家宴等旅游项目了” 崂山风景区内一位村民说。2010年12月,崂山风景区北九水污水处理工程正式竣工,景区的生活污水经收集将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北九水内村民从即日起告别污水直排河道的历史。
北九水污水处理厂也是继太清污水处理厂后,景区建设的第二个污水处理工程,解决了雨污混流,影响景区水质的问题,切实保护了崂山的水源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是崂山风景区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工作方针具体体现,也是景区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亮点工程。
严格保护,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为加强资源环境的保护,崂山风景区设立了专职资源保护部门——资源管理处,在主要游览区设立7个资源保护站,同时组建景区行政执法局,下设7个执法中队,专门
负责景区的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并选聘50余名“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起专业保护,群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资源保护机制,切实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在划定景区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大力调整林木结构,规划实施了以“七线五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成立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研究制定了《古树名木管护技术规范》,把全部300余株古树名木纳入专项保护,逐一建立档案,分级进行保护。严格查处违章违法建设、开山采石、破坏海岸带、污水任意排放等行为,为景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安全屏障。
合理控制,提升环境保护指标。多年来,景区始终坚持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巨峰游览区开发、崂山游客中心建设等重大项目都聘请专门机构进行环境综合评估。做到建设项目设计、施工、使用与环保评估“三同时”,认真落实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在建设规划上,注重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运用本地原材料和具有乡土气息、乡土文化的建筑格调来突显建设的生态性、文化性和协调性。按照生态分区保护的规定,在“清明”、“五一”、“国庆”期间制定游客分流方案,控制不同时间段进入景区的游客数量,避免由于过分拥挤而影响景区生态环境。景区内宾馆、饭店全部安装吸排油烟机,禁止原煤散烧。经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景区内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类水体标准。
动态监测,提高保护预警能力。遵循“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立足高起点、坚持高水平”原则,建立起集数字环保系统、循环交通系统、信息指挥系统、安全监控系统、规划监测系统等于一体的信息化
管理平台,可以即时提供景区重点区域场景、风景资源变化、游客和车辆的分布情况,为科学调度提供及时、直观的依据,促进了精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景区综合管理水平。建立了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实行与国家建设部、省建设厅三级管理监测体系,运用现代技术,定期对卫星监测照片进行对比与核查,实现了景区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等信息资料的动态监控,有效提高了风景名胜资源保护预警和掌控处理能力。
文明服务游客与景区和谐相融
作为“和谐景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崂山风景区大力倡导文明风尚,构建景区与游客的和谐。景区始终把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评选和军警民共建等活动作为“和谐景区”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各窗口设立文明监督岗,向社会公开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为游客服务的本领。近年来,景区一线窗口单位中先后涌现出了5个国家级、12个省市级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和工人先锋号,2 个迎奥运文明示范窗口,5个市级文明单位和5个军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创新服务理念,真诚接待游客。崂山风景区首先确立了“诚信至上,和谐为本”的服务理念,围绕“一切为了游客、一切便利游客”的宗旨,完善服务措施,推行诚信承诺,打造服务品牌。在春训期间广泛开展文明服务学习培训,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等主题教育,不断提高景区员工诚信服务、文明待客意识;各游览区在景点张贴温馨提示语,在服务区建设初级救护站、无障碍
通道,在入口设臵咨询服务台、饮水机、便民箱等;窗口岗位在明显位臵设立承诺牌,公开诚信服务、优质服务内容;用心打造“微笑仰口”、“九水情长”等服务品牌,通过推行“星级服务评比”、“争创岗位服务明星”等一系列举措,为游客提供人性化、细微化、亲情化服务。
健全管理机制,规范讲解服务。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从事景区讲解服务的当地居民中有违诚信的行为时有发生,崂山风景区针对这一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健全多项机制,规范讲解员管理。建立讲解员专项管理机制,组建导游管理中心,制定《讲解员管理暂行规定》,由专人负责讲解员队伍管理;建立讲解员服务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对讲解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建立讲解员诚信档案,签订《讲解员诚信服务承诺卡》,通过重大违规公告制、违规档案公示制,形成讲解员自然淘汰机制;建立讲解员审核制度,实施金银铜牌讲解员评选。先后淘汰违规讲解员78名,奖励优秀讲解员10名,极大调动了讲解员文明服务的积极性。
广泛发动宣传,共建和谐景区。崂山风景区深入挖掘利用崂山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构建景区与社会的和谐。向游客广泛宣传崂山抗日英雄事迹,使其成为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通过举办崂山论道、太清赏月、崂山民俗文化展览等大型群众参与活动,宣传崂山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全市招募志愿者队伍,与机关、社区、学校合作开展党员奉献日、“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资助失学儿童等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爱
山护山”宣传教育,多层面宣传风景名胜区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独特价值,提高社会公众和广大游客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意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参与和谐景区建设。
多措并举景区与社区和谐发展
崂山风景区内分布着众多社区,社区居民与景区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景区从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出发,妥善处理“保景”与“富民”的关系,以构建崂山大旅游格局为目标,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居民增收,并将社区的发展纳入到景区发展中,统一考虑规划,积极构建景区与社区的和谐。
加大基础投入,改善发展条件。为赋予社区崭新的面貌,崂山风景区在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的同时,不断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显著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景区内道路由过去的土路、碎石路,全部达到省二级公路标准;投入专用区间客车4辆,供景区内居民免费乘坐,居民出行更为便捷、通畅。相继投资建设了八水河水库、晓望水库等水利设施,投资改造了变电站和供电线路,极大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用水用电问题。采取景区出资绿化、双方共同管护、居民增收得益的办法,与北宅、王哥庄街道的9个社区签订了合作造林绿化协议,先后植树造林3000余亩,进一步美化了景区、社区周边生态环境,同时增加了社区居民的收入。
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共赢发展。多年来,崂山风景区实行的封闭式管理,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各种矛盾比
较突出。为此,景区创新实行了“景区+景点”管理模式,即景区的主要景点区域封闭管理,社区范围对外完全开放。同时,景区通过市场化运作,投资2000余万开通旅游观光区间车,大大减少进山车辆,有效缓解了旅游旺季景区道路压力。当地居民、经营业户及驻景区单位等车辆凭通行证进入景区。这种相对宽松的车辆通行办法,吸引了更多的青岛市民到崂山休闲度假,拉动当地宾馆、饭店等第三产业发展,解决了居民卖茶难、卖海产品难、宾馆饭店客源少等问题,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此外,为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性,景区设立社区发展奖励补助资金,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引导、约束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概言之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究班上所讲的“民主法治、公平正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传大系统工程,完成这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大胆创新、奋力拼搏、脚踏实地,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做起,使从属于伟大系统的子系统成为和谐地区、和谐单位、和谐企业。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也离不开企业的积极参与。
1、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企业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企业,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这是时代对企业和企业法人提出的新要求。就我们物资流通企业而言,就是要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经营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开展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绿色经营管理工作和“主业养家、多业并举”新型流通企业经营之路,既追求自身的效益,更追求社会和环境效益;既追求利润,更追求和谐。为此,首先必须做到“三破三立”。一是破除墨守成规的旧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破除你死我活的旧竞争观念,树立和开展竞合双赢或多赢的新局面;三是要破除嫉富嫌贫的旧观念,树立利益和谐的新观念。通过构建与正确运行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的新机构,在充分尊重个人价值取向的同时,兼顾对社会的回报;既要提倡带头致富,更要提倡共同致富,促进企业经营成果和利益的“共享”。
2、规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阳光”经营。企业是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用户支持中生存发展的实体,要对股东、员工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履行应有的义务与责任。股东的投资利益要得到保证,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相应收入需要得到满足、消费者的权益要得到确保。一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权利、理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解决好公司内部下下、左右组织的关系,建立横向联系、垂直指样系统,实现企业管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的新跨越;三是坚持以企业公开为载体,大力实施
“阳光经营”,通过企务公开架起领导与职工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桥梁。
3、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培养员工“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精神境界,共同维护企业的利益和社会形象。要构建和谐企业,劳资双方必须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企业和谐的根本保证。作为不同的主体,劳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一般来说,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大都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同企业抗衡。因此,建立和谐企业的劳动关系,规范企业自身行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是要大力推进劳动合同,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要按照《劳动法》的要求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为建立现代企业用工制度,实现劳动关系法制化,契约化创造条件,使企业的劳动用工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向规范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制化、规范化目标;二是推进集体协凋制度,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涉及企业与职工重大利益等一系列问题上,以进行集体协商的方式来建立企业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三是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要以《劳动法》为依据,通过贯彻实施《劳动法》加强协调与勾通,及时化解矛盾,建立稳定协调的企业劳动关系,规范双方的行为,增进双方的合作,共谋企业发展;四是加快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坚持把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相结
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以《劳动法》、《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加快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职工能够享受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各类社会保险权利,并使工资支付有关规定在企业得到很好的落实;五是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依靠员工办企业。要从传统的重物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员工办好企业的思想,这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原则。
4、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先导,大力实施和谐管理。“和谐”既是一种伦理,也是一项管理准则,这就要求企业以“和谐管理”为指导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石和保障。探索企业内部各种冲突产生的根源,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建立在统一价值观念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整合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它包括企业精神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经营工作与企业文化只有很好地融合,才能培育员工高尚的精神境界,才能塑造员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创造具有亲和力的人际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员工的思想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为和谐企业的构建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对企业
发展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5、牢固树立诚信理念、建立健全企业诚信体系。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市场经济越发展,人们就越发感到诚信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的无资产,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为推动和加强企业诚信建设,中国企业联合会于2002年7月制定并颁布了《企业诚信经营自律守则》,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企业诚信建设的基本要求,我们要以此为监本,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强化信用观念和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切实加强自律,改进经营管理,守法经营、诚信纳税,为构建诚信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6、增强社会责任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承担社会责任,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益事业多做实事,满怀真诚,奉献爱心,关注社会发展与进步。尽管企业经营最终目的是盈利,但无论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都不可游离于社会之外孤立存在。任何一个企业如果忽视了社会责任就不算成功企业,只有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只有给予社会最优质的服务,社会才会给予企业回报及认同,在这样良性循环下,企业才是最终受益者。
总之,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应该考虑企业如何实现可持发展,同时也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和谐工商”】推荐阅读:
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11-12
提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07-19
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统计工作水平06-17
“四抓四提高”加强纪检干部综合素质07-17
如何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09-17
提高班组长综合素质,促进班组管理12-06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2-04
构建道德课堂,提高课堂效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