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6年年底, 银监会在6个省 (区) 开始村镇银行试点, 经过几年的试点、发展, 我国的村镇银行已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不可短缺的力量, 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产生的背景

为提升农村领域金融服务水平, 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后的空白, 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随后确定四川等6个省 (区) 的36个县、市、乡、镇作为首批试点地区, 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 银监会陆续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暂行规定》) 、《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这一系列政策, 对村镇银行的准入、设立方式、监管措施、运行规则等进行了原则规定。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一项重大改革创新, 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推进现状

2007年3月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成立, 至2007年末共开业村镇银行9家, 2008年村镇银行的设立步伐逐步加快, 农行率先在湖北和内蒙古发起设立两家村镇银行, 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 之后建行、交行、民生、浦发等纷纷涉足, 到2008年末, 全国开业村镇银行达91家, 外资银行中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也涉足村镇银行。2009年3月, 为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发展, 财政部发布《关于实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通知》, 对达到条件的村镇银行, 2009~2011年按照上年末贷款余额的2%给予补贴。至2009年末, 全国开业村镇银行达148家。2010年4月, 为解决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速度缓慢、大中型银行主发起人偏少等问题, 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 要求各地强化执行力, 确保执行三年规划, 并制定和调整了一系列的政策。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 村镇银行的发猛然提速, 到2010年底, 全国共建成村镇银行349家。

虽然村镇银行扩张速度较快, 但距离中国银监会的规划:2009~2011年三年期间全国共计划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的目标相距甚远, 且目前村镇银行的发展速度的有着明显放缓, 同时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 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村镇银行发展中会面临各种问题, 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1. 发起人成分单一

《暂行规定》中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而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东, 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 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行股本总额的10%”。这一规定固然有利于控制风险, 但是商业银行对于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 他们想的更多的是在异地开设自己的分支机构。截至2010年末, 全国村镇银行中, 由国开行及四大行发起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7%,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约占10%, 城商行发起的约占50%, 农商行 (含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 发起的约占30%, 外资银行发起的约占3%。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城商行和农商行是目前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力, 但受制于自身资本规模和管理能力, 他们设立村镇银行能力有限。另一方面, 该条例将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民间资本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 大大减少了进入农村的资金渠道。

另外由于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 受制于发起人制度的限制, 村镇银行不能脱离现有金融机构独立存在, 其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大的追求目标, 便有一些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与服务“三农”的宗旨差异性较大, 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2. 筹集资金困难

首先,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 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 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加之采用的是独立法人的运作模式, 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 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 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再次, 村镇银行网点少, 现代化手段缺乏, 没有现代化的经营网络体系, 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不足, 吸储困难已导致的村镇银行出现流动性问题。

现行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参照农村信用社执行。按村镇银行目前的资金规模来看, 这一存款准备金率较高, 使其可用的资金更少。加上目前村镇银行尚无资格进入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 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拆入资金。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 村镇银行资金规模普遍较低。同时, 存款增长与贷款增长不匹配, 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75%的监管红线, 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 截至2010年5月末, 全国197家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达82.35%, 限制了其贷款投放规模, 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和发展。

3. 抗风险能力弱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农村地区, 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是“草根银行”, 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和农民。而我国农村基本上以传统农业为主, 农业产业弱势化导致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农民的收益受自然条件影响较为严重, 使得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其次,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 为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 使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部分农户认为在村镇银行借钱, 可以先不用考虑归还, 从而极易引发道德风险。第三, 担保机制缺失, 村镇银行多采用担保和抵押放款方式, 但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不完善, 可用担保资源稀少且难以变现, 而农村政策性保险又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

4. 基础服务功能少

村镇银行普遍缺乏现代化服务手段, 限制了其业务种类的拓展。一是由于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大、小额付系统及账户管理系统等, 无法与其他银行实现互联互通, 因而无法办理对公业、异地资金往来汇划等结算业务, 导致支付环节多, 资金周转时间长, 增加了汇划成本。二是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尚未开办, 使得村镇银行的收入来源单一[3]。

四、村镇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在村镇银行准入政策上, 应进一步放宽主发起人的条件限制, 扩大主发起人范围。在严格监管条件下, 应允许资信良好、资本实力较强的非银行业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大中型企业、信托公司等成为主发起人。可吸引更多资本进入, 扩大股东数, 完善治理结构, 政府、企业、个人等均可作为投资者入股, 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的格局, 更好地为农村县域的金融需求提供服务。为此, 还应适当放宽法人最低出资比例以及其他出资方的持股比例限制。这不仅有利于吸收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经验, 还为长期以来活跃于农村地区“地下”的民间资本提供了合法发展空间, 使其能充分地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 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从而控制贷款风险。

2.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

解决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关键是提高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一方面, 村镇银行应利用活动向公众宣传设立村镇银行的意义和目的, 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也可以适时设立分支机构, 以充分吸收当地资金来源。同时, 主发起行应在系统网络、产品提供、品牌宣传、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村镇银行有力支持, 解决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技术“硬伤”, 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另一方面, 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信贷支持, 努力降低村镇银行操作成本, 减轻风险损失等政策支持, 一是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可以根据村镇银行所处地区的经营风险程度和成本高低, 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增加可用资金量和资金流动性。二是从制度上解决村镇银行加入大、小额支付和征信系统、加入银联系统、进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支农再贷款、村镇银行存款保险等问题, 并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技术、系统和机制上为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和筹集资金提供支持。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政策上, 应至少在所得税和营业税上给予其与农村信用社同等优惠待遇。或地方财政通过建立退税机制, 以“先征后返”形式对其予以扶持。对在贫困边远农村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应实行定向税收减免优惠, 如进行税收奖励、更长期内免税等。二是建立灵活的利率定价和还贷机制。村镇银行贷、存利率的制定, 可采取灵活的方式, 综合考虑风险水平、筹资成本、管理成本、贷款目标收益、资本回报要求及当地市场水平等因素, 按照贷款对象、时间长短、贷款用途以及贷款人的资信程度等实行浮动, 实行差别利率。在放贷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 下放审批权限, 提高审批效率, 充分体现村镇银行灵活、贴近市场的体制。三是核准村镇银行在人民银行结算系统中的行名、行号, 准许村镇银行加入银联, 可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加速资金运行和业务品种的拓展, 保障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四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要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 支持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 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以形成财政支持的农业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

4.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一, 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第二, 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 对于村镇银行, 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 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 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 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村镇银行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 文章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探讨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一定的建议与措施, 促使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浩.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4) 39-40.

[2] 赵志刚, 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政策建议[J].新金融, 2011 (1) 40-44.

[3] 黄汶桥.当前广东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境[J].南方金融, 2011 (1) 57-58.

[4] 谢金楼, 万解秋.发展村镇银行增加农村金融供给[J].苏州大学学报, 2011 (1) 110-11

上一篇:钢结构中梁的整体稳定和支撑下一篇:浅谈压缩机轴温高的原因及分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