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精选8篇)
2008年,IBM推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在IBM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内一些媒体的推动下,从2009年开始,“智慧城市”这个概念便很快在我国一些地方盛行起来,并迅速地成为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在一些地方,智慧城市几乎成为其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根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政府所规划的所谓智慧城市已经达到154个,投资规模高达1.1万亿之巨。
从短短三年多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我国的智慧城市只会更多。因为,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不叫智慧城市,信息化工作就没有合适的口号;不叫智慧城市,就显得自己很愚蠢,就是“笨蛋城市”。这种奇怪的心理是导致近年来智慧城市一边倒地主导我国地方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热潮相对应的是,智慧城市在国家层面并沒有得到多少认可,既没有有关智慧中国的规划,智慧城市也没有出现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任何重大文件当中。于是,这就出现了当前这样一种智慧城市“下热上冷”的奇怪局面。这种奇怪局面迫使我们有必要深入审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可能隐藏或掩盖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存在5大问题
1、概念不清、外延不明
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2、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3、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4、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近来,美国国会有关封杀华为中兴公司进入美国ICT市场的评估报告,给对这个问题一直熟视无睹的中国信息化建设领域敲响了警钟。美国一直是世界上互联网产业的领头羊,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引领国际行业发展潮流,然而美国却仍然要封杀尚未对其构成真正威胁的中国通信企业,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梳理美国20年来有关信息网络安全的政策,就会发现,美国封杀华为中兴远非贸易保护主义那么简单。
根据2008年美国布什政府实施、2010年奥巴马政府部分解密的《国家网络安全综合计划(CNCI)》,信息网络构成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美国在网络空间延续其“一强独霸”地位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为此,必须制定多管齐下的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式,必须在产品、系统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取一种战略性和综合性的方式,提高对威胁、脆弱性以及与采购决定相关的后果的认知;开发和应用各种工具及资源,从技术上和运作上减少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到退出市场)中产生的风险;制定新的采购政策和运作方式以反映市场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工业界合作发展和应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及最佳操作方式。
CNCI让人们深刻理解了美国政府封杀华为中兴的战略逻辑,也反过来给国人以警醒,让我们意识到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巨大风险。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所存在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远较美国来得严峻和紧迫,因为这些威胁不仅来自思科等美国网络通信企业在我国硬件设施领域的近乎垄断地位,也来自微软等公司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特别是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和业务解决方案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建立我国信息网络安全战略和管理体系,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了。
5、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加剧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混乱局面
尽管国家层面并没有制定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部署和安排,但是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地方包围中央”的态势,从而让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陷入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层面加强对于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引导,不断规范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的6个对策建议
1、加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为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来看,应该根据党的十八大有关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
2、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与以往的城市信息化相比,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充分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二是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进一步完善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这些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作为未来十年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仍然持续低迷、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日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于促进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地方政府的自发阶段,没有被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因而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策优惠、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
4、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从地方的智慧城市规划来看,最初主要是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但是最近在一些地方,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也开始规划建设“智慧城市”,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在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内容来看,信息化主管部门主导的好处在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地整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资源融入其中,不足之处是信息化应用难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业务项目上,而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主导的优劣势则正好与此相反。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我国根本没有技术和产业主导权,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几乎是完全暴露在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技术掌控之下,没有安全可言。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时代,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其潜在威胁也更大。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从具体建设来看,我们可以将其内容概括为实施和管理两个层面。
从实施来看,就是要确保“硬保障”和“软保障”:所谓“硬保障”就是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网络设施与装备的绝对可靠,建立一种“可信可靠连接网络”;所谓“软保障”就是要确保业务系统、基础数据库的绝对安全可靠。
从管理来看,具体包括多种保障机制:首先是建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政协主导的国家信息网络安全审查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国家信息网络安全评估报告;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入侵监测与防范系统,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政府采购阶段,建立严格的技术产品资质认定和采购备案制度,对参与投标的内资、外资企业明确其安全保障的可信赖等级;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以便协调各政府部门进行监测,阻止和减少外国网络间谍机构对我国公共及企业网络进行网络情报威胁等。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十二五”规划把海洋经济纳入经济发展的重点, 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重点区域, 作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试点区域。应该说,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中, 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 正确处理好海洋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尤为重要。
一、海洋是缓解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源瓶颈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化背景来看, 世界已进入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 是世界各国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桥梁。随着陆域资源的紧张和能源的日益短缺, 世界的触角不断向海洋延伸。而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全球海洋仅天然气储备就达140万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 海水温差能、盐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海流量能等都是取之不尽的绿色能量。海底多金属及核资源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 储量更是巨大。并且, 海水淡化也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解决1/5人口供水问题。在陆地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 海洋经济是全球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说, 海洋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沿海国家拓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我国是海洋大国, 在海洋上有广泛的利益和权利。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1. 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目前来看, 我国每年围填海面积已达120至150平方公里, 在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海洋水产品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 海洋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的战略性基地。海洋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 天然气资源量约14万亿立方米。海水日淡化能力已达24万吨, 年冷却用海水量已达500亿立方米, 海水利用技术已成为缓解沿海工业和生活用水压力的主要途径。海洋日益成为我国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海洋是维持外向型经济格局和我国经济稳定的重要载体。
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60%, 贸易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我国海运量的提升, 对外贸易运输量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而我国海区属于半封闭海, 与外部大洋相连主要通过大隅海峡、宫古水道和马六甲海峡三条海上战略通道。因此, 海洋是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前沿, 对维护我国在周边及世界重要海峡的通航利益至关重要。
3. 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10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3.8万亿元, 占到GDP近一成;海洋经济已经高度渗透国民经济体系, 涉及20个门类;主要海洋产业在世界举足轻重, 海盐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2010年海洋油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 跨入海洋油气生产大国的行列;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 2010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口已达3350万, 这意味着沿海地区每10个人中有一个是涉海就业人员。我国经济已是高度依赖海洋的开放型经济, 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看, 这种经济形态将长期保持, 并不断深化。
正是由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以及启动海洋战略的重要性,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专门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题, 部署海洋工作, 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二、海洋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 海洋经济对国家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预计今后5到10年, 我国海洋经济重点将在保障国家资源能源经济安全、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不断使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增长期。
1. 海洋是缓解陆域资源短缺的最佳途径, 发展潜力巨大。
海洋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 将较大范围地缓解陆域资源的短缺, 解决陆地资源匮乏的瓶颈, 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目前, 我国陆域资源已经日益枯竭, 一时间难以突破。目前, 我国已公布的资源枯竭城市已达到44个, 而海洋资源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 海洋经济发展大有作为。因此, 围填海对支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够保障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海。
从海洋水产品来看, 目前海洋水产品的年产量相当于当年全国肉类和禽蛋类总产量的1/4, 已经成为我国食物资源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近20年来, 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50%以上来自海洋, 为全国石油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 未来我国淡化海水产量将大幅增长, 将会加大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供给力度。另外, 我国的潮汐能、海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盐度差能等海洋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约在6.3亿千瓦以上, 开发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将快速助推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
前不久,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较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点发展的涉海产业, 内容涉及海洋油气业、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等, 预示着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逐年增大, 年均增速在20%以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先导产业。从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出发, 从长足发展来看, 将带动我国钢铁、机械、有色、造船、石化、轻纺、高档建材等多个工业体系的发展, 可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或形成产业技术储备、形成一批国家海洋权益保障能力的关键性、战略性海洋产业需求;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海洋领域的技术转化、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张,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提升我国海洋产业竞争实力等连锁反应;并有效缓解国民经济建设短缺的资源瓶颈, 保护海洋资源环境, 开发利用与保护未来海洋等。
因此,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加快培育海洋生物、海水利用、海洋能和深海资源开发、海洋新材料、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在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 提升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国家对地方政策扶持和具体指导将继续加大。
“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强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 加强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以浙江为例, 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方面, 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 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批复要求, 规划实施要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着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统筹海陆联动发展, 推进海洋综合管理, 建设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空间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体制机制灵活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规划, 浙江将充分挖掘丰富的海洋生产力, 并把海洋经济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到2015年, 浙江的海洋生产总值将突破7200亿元。同时, 浙江将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 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是核心区;在产业布局上以环杭州湾产业带为北翼, 成为引领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以温州台州沿海产业带为南翼, 与福建海西经济区接轨;杭州、宁波、温州三大沿海都市圈通过增强现代都市服务功能和科技支撑功能, 为产业升级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九个沿海产业集聚区, 并推进舟山、温州、台州等地诸多岛屿的开发和保护。
围绕这些大平台, 浙江省将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突出我国在原油、矿石、煤炭、粮食等重要物资储运中的战略保障作用;同时扶持培育一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浙江整体产业层次。
国家海洋局表示, 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贯彻实施方面, 将着重在海域使用和海岛开发方面提供指导和扶持。第一, 要适当考虑增加浙江等地的建设用围填海年度计划指标, 并依据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对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涉海工程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态等项目, 优先安排围填海计划指标;第二, 在海域使用审批上, 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优化审批程序, 积极支持浙江省开展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工作, 探索用海项目审批新模式;第三, 在海域资源市场化方面, 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推进浙江省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 完善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制度, 为探索建立浙江省海域使用二级市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第四, 在海岛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 逐步完善海岛保护法各项配套措施, 进一步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审批程序和监管工作, 为浙江省加强海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有效保护, 合理利用海岛提供法律与政策依据。与此同时, 国家海洋局还将在经济监测与评估、规划监督实施、海洋产业指导、海洋人才培养等方面, 加大对浙江等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是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 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 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
2. 保护环境是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
近些年来, 随着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加之部分地区工业污染加剧和对海洋的无序开发, 使海洋环境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比如, 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使海洋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 致使某些海域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缺乏高层次的规划和协调机制造成用海行业之间矛盾突出, 开发利用不合理;沿海岸段经济发展不平衡, 个别地区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状态, 而在经济发达岸段, 也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及沿海地区经济活动增加使海洋性灾害频率增高, 范围扩大, 经济损失程度也相应增加, 后果更严重。此外, 国际海洋事务出现了新的形势, 维护海洋权益面临繁重任务;各国都在加强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 以增强国际海洋竞争能力。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说, 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 但同时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海洋的开发与保护, 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基础上, 适度开发, 开发与保护并举, 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才能保证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1. 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开发和保护似乎是一直存在着矛盾的冲突, 但是海域资源和土地一样, 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如果在开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不加以有效保护, 势必造成资源环境的巨大浪费和破坏。因此, 我们必须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 把握好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平衡点, 进一步规范海洋开发秩序, 转变用海方式, 实现集中、集约、节约、科学用海。
2. 要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要重视海洋资源环境保护, 提高清洁海域水质标准。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应当是试点工作的重点之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全局, 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3. 海洋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要进一步提高海洋污染监控能力, 以污染防治为重点, 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为立足点, 提高预警和全程监测设备的装备水平, 实施重点企业、重要入海口的全天候监控, 从上游切断污染的源头。二是加强执法力度, 依法治污。尽快在全国推进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和定期预报制度, 依法从严查处重点工业污染, 对于陆源污染企业要进一步核查, 集中整治或关闭, 海上作业企业要坚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符合海洋作业环境要求。三是推行目标责任制, 加大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探索推行建立沿海各级政府海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按照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的要求, 制定实施全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四是加快海洋生态监控, 适时做好生态修复。确保海洋生物适时在全国部分重点区域推进海洋生态监控区建设, 大力开展水生物资源养护等行动。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海滩、海岛以及湿地、海上生物等进行必要的投入, 提高海洋自我生态修复功能, 实现人为修复与自然修复并举。五是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 其关键要依靠科技, 要正确处理好以创新为引导的科技支撑与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的矛盾。据统计, 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有30%左右, 与发达国家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70%的贡献率相距甚远。因此, 要充分利用科技优势,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 以减少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质斌, 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2003
[2].丁德文.海洋生态事关国家安全.2006 (3)
[3].颜文, 黄良民.深化南海海洋科学研究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战略与决策研究, 2008 (2)
[4].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1
[5].浙江海洋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
[6].《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2009年中国海洋年鉴
[7].《中国海洋鉴》编筹委员会.2010年中国海洋年鉴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对策
智慧城市是在科学技术水平和城市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理念,它对于推进经济方式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具有系统复杂、投资成本高、相关领域众多等特点,使得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资金浪费、安全度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脚步,为此,要想充分发挥出智慧城市的实际作用,就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内容,由于智慧城市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建设工作的难度也随着加大。综合我国现阶段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总结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重项目,轻规划”的攀比理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主流趋势,据统计,在我国,已经有32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且这个数量还在持续的不断增加。虽然已经有这么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由于受到“重项目,轻规划”思想的影响,使得很多城市仍然只是停留在项目建设提及的阶段,只是为了跟随发展的趋势,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再加之我国对此方面的相关规定还不健全和完善,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口号层面的宣传。
2.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相似
目前,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筑工程部门进行具体设计,使得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模式千篇一律的现象。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理念,在现阶段还没有可以参照的建设模式,使得其建设的思路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无法有效的体现。
3.忽视市民需求,缺乏市场导向
忽视市民需求,缺乏市场导向,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在很多城市中,由于地方政府比较重视“面子工程”,常常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由于忽视了市民的实际需求,使得市民对设施的实际使用性不大,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另外,在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十分迅速的当下,如果缺乏市场导向,就会导致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慧应用的推广。
4.自主研发技术的能力有限
对于智慧城市而言,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其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只有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切实的发挥,才能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得到保证。然而,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阶段,自主研发技术的能力水平较低,主要依靠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撑,使得智慧城市建设在一定方面存在安全漏洞;再加之,技术研发的难度大、时间长等特点,使得技术研发的进程十分的缓慢。
5.资源整合程度较低
资源的整合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使得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大的整体,包括运输、通信等各个系统。但是,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资源整合程度较低是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在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联动协作,使得城市运行的各个系统呈现出“信息孤岛”的局面。
二、解决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积极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以实现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务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务实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是保证智慧城市建设质量的根本基础。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规划建设部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人员、基础设施等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其次是智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要服务人民群众为首要目标;另外,为了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等现象,建设智慧城市还要合理安排任务布局。
2.推动智慧城市的差异化建设
为了避免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模式相似的情况,要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差异化建设,也就是说要重视呈现各个城市的不同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对城市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整体的把握,注重城市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充分应用城市的优势,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性,以此来有效的解决“千城一面”的问题。
3.重视技术创新的驱动作用
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保障,为此,必须要重视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作用,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之上。为了能够积极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要保证其工作环境的有序性,对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借鉴,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同时,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技术创新提供专业知识水平较强的技术人员。
4.建立和完善资源整合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源的整合,为此,必须要建立和逐渐完善资源共享与整合的相关机制,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另外,在遵守制度原则要求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相关技术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大力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发挥智慧城市的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十分系统和复杂的内容,涉及到了多个领域,需要实现多方的联动与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对问题的把握,并且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对问题予以合理的解决,以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
[2]王敏.我国城市智慧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9)
[3]乔鹏程,高璇.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误区与防范[J].中州学刊,2014(8)
城市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科学,属城市软环境建设范畴,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近年来,我国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各地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伴随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城市管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由于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了城管人员与被管理者发生了很多恶性事件,给公众留下城市管理是除拆迁以外最难做的工作,也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应此,应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一、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规划建设滞后。
城市形象的塑造,关键是规划,如何使规划思路和群体建筑风格,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需要,应该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当务之急解决的问题,在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大幅度扩张经济总量、加快扩张城市规模与循序渐进完善城市功能一直处于矛盾之中,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虽然在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和城市规模上成果裴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城市在追求确定的经济目标时,往往难以顾及合理的规划、建设的质量,致使城市道路、绿化、市政基础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最终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管理的质量。
(二)城市管理体制不顺。在城市管理体制上,全国许多地方都由设置的城市管理局牵头,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单位配合。由于城市管理局尚属政府领导下的一个事业参公管理单位,所有人员均无行政执法资格,执法依据不充分、处置手段欠缺、执法保障不到位;同时,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致使管理效能低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罚代管的问题存在,部门分散执法力度不到位,给依法管理城市带来困难。在城市管理机制上,存在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的情况。
(三)执法人员的素质较差。
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执法的质量问题。目前,城管队伍普遍存在零聘人员多、文化低,没有进行专业培训,在城市管理执法中运用粗暴、野蛮手段以达到严格执法目的屡见不鲜,不按规定执法、徇私枉法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影响公民权利和利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时,很多情况下没有遵守法定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案件中存在程序违法,徇私枉法、人为剥夺当事人权利等现象。(四)市民的文明素质不高。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这部分人群多以个人经济利益为追逐的根本出发点。当加强城市管理与个人的私利出现矛盾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难以形成。因此,城市管理“以人为本”的方向虽然明确,但真正实施起来往往举步维艰。其所以难,就在于它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简言之,即是个人、局部利益与整体、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无疑从全局的长远利益发展,这必然与个人的局部利益相矛盾。建设的违规违章,管理中的脏乱差问题,都能从此找到根源,有城市存在,就必然有管理,管理与被管理者就一定存在矛盾,要想处理好这对矛盾,行使有效的管理,基本前提是以全局的长远的利益规划个人的局部利益。二、加强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管理的优劣关键在于其功能的完善,因此,要在完善城市功能上多做文章,实现城市功能,并使期蕴涵自然、人文特色,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要适度,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城市都要找准自己的规模定位,切不可追求建成区、人口的过度发展,否则将丧失自身优势,背上沉重包袱;二是经济要活跃,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开放性经济格局,活跃周边,辐射各地;三是设施要配套,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优先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设施,供水及排水排污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防灾设施,充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城市提供物质保障和服务;四是环境要优美,保证市容市貌的整洁卫生,维持环境秩序,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平衡,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达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高度统一;五是生活要舒适,重视对人的关怀,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生活的幸福,为城市生活赋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基准,既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又提高人的素质、启发人的本能,充分体现城市化的人类成果;六是治安要稳定,消除暴力、毒品对人的危害,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安定,人们有安全感,进而轻松愉快地投身于城市生活。(二)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相应的城市管理标准,避免法律实施过程中的超范围执法。制定《城市管理法》,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城市管理体制可采取两种办法理顺,一是剥离工商、公安交警、住建、环保等部门有关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赋予城市管理局管理城市职能职责,由城市管理局一家承担,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二是明确有关部门城市管理部门职能职责,由工商部门负责管理乱摆摊子和乱贴广告,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管理乱停车子和乱穿公路,由住建部门负责管理乱修乱建,由环保部门负责管理环境卫生,由社区负责提升市民素质,不再保留城市管理局。(三)提升执法水平。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依法行政,树立法大于权、法高于行政的观念,就能对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起着示范、导向和转化作用。录用城市管理行政执行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录用,让那些素质好、懂法律和专业技术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中,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去,形成“强者上、平着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竞争机制。于此同时,倡导文明执法,推行“人性化”执法“亲民型”管理的执法模式。“人性化”执法,就是坚持以认为本,认真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其人格,切实维护其权利,给予其人文关怀,促使其自觉自愿参与城市管理。“亲民型”管理,就是以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为出发点,以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为工作方法。在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和认同的基础上,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四)提高市民素质。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形式,在广大市民中广泛开展城管法律法规、健康文明知识等宣传活动,普及城市知识。积极开展城管服务进社区,拉近城管与市民的距离,打造城管与市民互动平台。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使城市管理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一、多年沿袭的管理体制同不断变化的审计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四难”
一是正常经费难保障。由于地方财力所限,绝
大多数地方政府难以保证审计工作正常的经费开支,致使机关业务经费主要靠审计收缴返还来维持,影响审计执行的公信力。同时,还制约了基层审计机关业务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等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二是工作质量难保证。目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当地党委、政府及组织、纪检部门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日益增多,鉴于人手少、自身工作量多的实情,基层审计人员常年满负荷运转,疲于应付各项工作的局面,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审计风险隐患加大。
三是审计领域难拓展。对于部分垂直部门和中央直属企业单位而言,地方审计机关没有审计权限,中央及省级审计机关无暇顾及和授权的有限性,往往造成这些部门审计监督的缺位,出现了审计监督不公平、审计失灵现象。另外,国有企业改制后,虽有些国有企业只是“换汤不换药”,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但由于是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政府审计无法介入,导致出现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领域的拓展,审计监督作用难以充分体现。
四是经济责任审计作用难发挥。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审计的威慑力和公信力难以发挥。
二、相对僵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灵活多变的审计工作实践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过于”
一是审计计划管理过于粗放。目前,审计计划管理存在着封闭性强、系统性差、独立性不足等问题,致使计划执行中,项目的调增调减比较频繁,对项目进展、资源和力量调整、质量和风险控制以及目标的实现疏于管理。同时,因当地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等部门交办的临时审计任务多,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使得基层审计机关出现了有计划难执行的现象。
二是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基层不少单位经济活动量很小,有的甚至一年就几本凭证;还有一些单位,审计机关经常进行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已十分熟悉,陷入“例行公事”怪圈。这些项目按6号令都得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撰写审计日记。从现实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没有必要。
三、相对单一老化的审计队伍同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两个“突出”。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现在审计署、省厅有诸多项目都是上下联动,市级审计机关忙于应付,县区审计机关更疲于奔命,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由于机构人员编制少受到一定的束缚和制约,导致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是基层审计队伍单一素质的矛盾突出。目前,很多基层审计机关都存在审计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系统专业性强,干部流动空间小,导致审计干部起不来,出不去,不利于干部队伍的交流建设、提高,单一性越来越突出。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建立审计经费县级财政保障机制。建立相对固定的经费预算和拨付制度,使审计经费制度化、规范化、刚性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加大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独立性。
加大对垂直部门审计项目的地方授权,扫除审计盲区。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以采取属地管理原则,充分授权地方审计机关权限,使地方审计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杜绝“重审”和“漏审”现象的发生。
实行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一是计划安排应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审计资源,确保立项科学。三是正确处理中长期计划与计划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计划编制方法。四是从双重管理的权限,设计审计计划管理体系,确保整体联动,规范运作,效果明显。五是加强计划的落实检查,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加强审计队伍管理,提高人员素质。一是严把审计人员准入关,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基层审计队伍来;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学习、业务培训制度,坚持省厅主管、分级培训,经费分担、全面提高的思路,保证学得起、开展的好,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意识和业务水平;三是加强审计队伍绩效管理,建立审计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审计干部绩效管理指标,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以业绩论英雄的审计干部业绩评价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家庭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家庭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正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家庭文化的品位和家庭文化设施,正由低层次转向高层次,家庭文化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逐渐与社会大文化融为一体。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必然会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双重影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给家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不完善,必将会给家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而家庭文化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它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为了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切实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对于家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主动的措施。家庭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程度。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对家庭文明建设的指导、引导,这是达到社会安定,实现社会文明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文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自然给家庭文化建设带来很多新矛盾、新问题。那么当今家庭文化建设面临着哪些新问题呢?
一、社会开放和发展的加速,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文化活动方式的差别进一步扩大。过去一家人基本以一种方式生活,如今发生了很大的分化,使家庭成员可以以各种观念,多种方式生活。以消费为例,年轻人穿戴大都不求物美价廉,而只是追名牌,一件衣服一千多元,一双鞋就五六百元,老辈是绝不会舍得买的。面对两代人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谁该改变谁,谁又该想谁靠拢呢?所以一个家庭内必须得容忍“温饱型”、“小康型”和“向往富裕型”几种消费方式的共存。当然文化差异远不止消费这一个方面,只不过消费表现得更为突出罢了。目前看来,家庭文化走向多样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向,这就给家庭内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家庭文化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家庭文化是家庭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并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享受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要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制约。
三、家庭文化生活内容单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1)文化生活消费偏低。多数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年轻者认为看看电影、上上舞厅、看看录像便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干脆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有那钱还不如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2)文化生活方式单
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仅是山歌、看戏、舞龙灯活动等,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3)文
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众喝酒,甚至赌博打牌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等。
四、基层文化队伍匮乏不齐。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忽视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现今还没有专业文化干部,原来有的文化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在职的长期得不到培训学习,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薄弱,大多数村级没有文化管理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站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不高,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制约,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良好的家庭文化犹如随风潜入夜的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身心,对孩子的思想品质、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为孩子学业成绩的上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由此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这就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是我们搞好教育工作,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那怎样搞好家庭文化建设呢?
1、深化活动主题。在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中,要贴近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突出家庭美德建设,每年设立一个主题作为建设的主要内容,并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主题也日益深化,以有力促进文明家风的形成,使创建活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家庭创建应成为今后创建工作的主要方向,妇联组织可开展以创建“和谐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精彩纷呈建设活动。
2、创新活动载体。为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引向深入,妇联组织要在家庭美德建设中直面婚姻家庭、尊老敬老、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强化婚姻道德约束力和立足家庭奉献为重点策划系列活动,将“特色家庭”创建作为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力抓手,精心设计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如:家庭成员健身赛、楼栋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活动、邻里亲情互帮活动、家庭读书活动等,使创建工作可操作性更强,更具吸引力,有效解决家庭多元化趋势对家庭美德建设多样性要求这一难题。
3、拓展活动领域。为形成一点多面的创建格局,重点抓了四个方面的结合:一是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开展关爱孩子健康上网系列活动,促进文明育儿家风的形成;二是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创建学习型家庭结合起来,妇联组织要鼓励广大家庭成员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参与“学习型社区、市场、企业、机关、班子”的活动,使广大家庭成员从关心自我到关心社会,拓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的空间;三是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家庭助廉活动,发出“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的倡议,举办家庭助廉文艺晚会,推进家庭文明工程的深入实施;四是把家庭文明建设工作与加强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为家庭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家庭文明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4、健全活动机制。在家庭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创新活动机制,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妇联组织应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在家庭文明建设手段上要突破妇联独家经营的思维定势,在工作中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争取部门支持、配合,发挥好整体运作效益,形成文明办牵头、妇联主管、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创评机制,打破整体划一的评选模式,设立多种更符合不同家庭特点的单项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内容,如艺术之家、武术之家、环保之家、敬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热心公益之家、自立自强之家、互敬互爱之家等,发现、培植一批具有特色的先进家庭,这样激发了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也吸引带动了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增强了“文明家庭”的光荣感。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的“文明家庭”宣传力度,同时要对这些家庭给予社会的认可,并给与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进一步激发他们争做“文明家庭”的积极性,感染更多家庭树立家庭美德,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大力扶持创业风险投资。
一、我国风险投资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发展起来的。1985年,中央在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科技工业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同年初,国家选择以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地域四个经济特区作为第一批研究风险投资可行性的调研地。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超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基金开始形成。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4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总规模在400亿左右。
但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影响到了风险投资领域,风险投资发展逐渐减缓,这也给风险投资行业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
二、我国风险投资管理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总体来说,和国外相比,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至今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大量的问题。
(一)在风险投资的要素上,重资金和技术要素,轻其它要素
1. 风险投资方认为只要有高投入,就会有高产出,甚至认为必须有高投入,才有高产出,眼睛只盯着高投入项目,忽略了那些虽然投资少,但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被投资方也迎合这种心理,盲目把项目做大,以吸引资金。
需要重点关注:高收益是风险投资的特点,但高投入不是。美国超微公司投资数据设备公司(DEC)的投资才7万美元(占该公司77%的股份),第二次贷款也才30万美元,到DEC公司公开上市,7万美元变成了3700万美元,9年时间里,平均每年的回报率高达100%。
2. 风险投资方认为自己资金越多越好,越多越有实力,实际上,风险投资方的实力既在于自身资金多少,更在于自身人员素质。
3. 风险投资公司在投入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资金投入上,而忽略其它要素的投入;评估项目时,过多地注重财务和技术,而忽略市场和管理等方面。
(二)从风险投资的决策看,科学决策是前提
1. 拍脑袋决策。
忽略决策前科学周密的调研工作和可行性分析。
2. 投机心理。
风险投资是以理性决策为基本前提,经过各方面研究论证,竭力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不能存半点侥幸,否则,风险投资就会以失败告终。2000年美国NASDAQ网络股缩水说明了这一点的危险性,风险投资是不能只靠运气的。
3. 重收益,轻风险。
商业计划书都是充满诱惑的,因为只报喜不报忧,没有风险方面的分析,只有高回报的宣扬,各企业和创业者只想把钱搞到手。而风险投资企业也受高收益的迷惑而忽略风险,有时知道也缺乏相应的重视,没有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盲目投资。有一些则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风险投资就是风险大,所以失败率高也是理所当然,心安理得。
(三)从风险投资管理过程看,重投入,轻跟踪管理
风险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性强,正如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皮彻·约翰逊所说:“我们不仅把骰子掷出去,我们还吹它们,使劲儿地吹。”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普遍存在投入后管理跟不上,管理不善的问题。
1. 为了分散风险,多数人认为“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造成投资项目涉及的行业领域过宽。这样反而成了规模不经济,加大了风险。
2.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监控,仅仅满足于统计报表的表面数据,缺乏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日常审计,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而积小患成大患;同时给有关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弄虚作假,使投资流失。
3. 认为技术=高利润,技术专家=企业家,经营技术=开发技术。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人员与投资项目的创业者,多是技术专家,缺乏必备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往往会造成公司绩效欠佳。
(四)重导入战略,忽略退出战略
在资金注入时,比较注意风险资金的导入战略,即怎么进入、以什么方式进入,但对风险资金的退出战略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论证,也没有在融资参与方案上予以明确。一旦应该退出的时候,一方面缺乏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缺乏渠道,不能形成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
例如某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的风险企业,财务状况一度还是不错的,银行信贷已达A级,其盈利稳步增长,对海外投资者有一定吸引力,且有一定渠道。但由于措施不力且重视不够,错过了上市收回投资并盈利的最好时机。同时,风险投资公司没有抓住有利时机,对企业进行整顿,最终没能使该企业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的道路。
(五)重第一次投入,轻第二次投入
风险投资公司一旦认准一个项目,一般就会注入第一笔资金,助其创业。但当新企业扩大时,就会要求进一步提供资金以壮大企业实力,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推波助澜,为其第二次融资,以便进一步达到风险投资资本增值的目的。遍观风险投资成功的例子,如爱特信公司1996年8月获得22万美元首期投资,1998年4月又获得200万二期海外风险投资,这为其最终上市奠定了基础。
而“重第一次投入,轻第二次投入”会使风险企业不能快速成长,受不住竞争的压力和意外事故的冲击,从而夭折,导致风险投资的失败。
(六)缺乏长期的经营理念,只考虑短期的效益
有些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后,可能一时会有比较好的业绩,但长期来看,尤其是当风险投资退出之后,并不能给投资者一个好的预期。长此以往,只能从根本上葬送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的热情。
三、当前风险投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投资要素的集成化
1. 必须有一定具有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的技术、产品或构想,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据此融资投资,以期获得超常规的资本膨胀和回报。
2. 必须有一定资金做支撑,因为科技向实际生产力转化需要大量资金,而把现实生产力在市场实现时,还需要资金投入,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
当然,这两者是不可能自动融合的,需要管理把它们联结在一起,而管理的根本还是人。所以,无论是风险投资家还是风险企业管理者,毫无例外地都必须是具有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管理能力,才能实现技术、资金的合理配置。
总之,在投资要素的问题上,要市场前景、资金和人才三个要素集成化,不能只注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
(二)投资决策科学化
1. 是在投资的决策上,尽量群体决策,因为个人决策的风险很大。
在群体决策中当然也要有人最终拍板,但在决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一人独断专行。
2. 就是要进行市场与技术调查后再决策。
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使决策建立在充分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调研评价中,要借助外力,请风险投资公司内外有关行业专家和财务、法律专家进行调查评估,尽量降低风险度。
(三)风险管理合理化
虽然风险投资是高风险的,但仍然要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风险。要明确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职能,要时常跟踪风险企业的变化,但不能过多地干涉被风险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通过对其指导的方式来控制风险。
(四)把握退出时机
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股,而是利用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取得高额的回报,所以风险投资最后一般要退出被投资企业。风险投资在投资前就要规划好退出的方式与时机,一般而言,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公开上市发行、股份转让和破产清算。
如在美国,在企业成熟后选择NASDAQ为退出途径的占30%左右,其余60-70%选择出售企业的方式退出。
当然,当发现风险企业无法带来预期收益或无发展前途,而风险资本又退出乏力时,清理公司虽不是万全之策,但仍不失为无奈之中的明智之举。
(五)风险投资管理的整体化
风险投资公司对项目的运作,不能只限于项目选择的成功,还要包括风险资本介入的方式,风险企业的运作方式,以及最后的成功退出,那是一系列连续的过程。任一环节的失控,都会中断风险资本的循环,从而使风险投资变成真正的“风险”投资。要不求一次性投资收益,着眼于资本长期增值。
总之,我们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的风险投资管理会越来越成熟,风险投资的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兆国.高级财务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92-319.
〔2〕刘爱花.我国风险投资公司运行机制的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6).
〔3〕郭涛.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思考〔J〕.经济师,2008(2).
一、我国碳金融发展历程
1998年5月中国政府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同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2005年10月出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发改委作为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同时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下成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核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而中国政府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中征收的国家受益将注入到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用来支持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碳金融市场,政府、企业对碳减排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CDM项目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CDM每年碳减排量达到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世界的42%,而其价值则占了世界的63%。截至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2800多个CDM项目,其中有100多个已经在CDM决策委员会通过。目前在我国CDM项目开发的领域,以小水电、风电、钢铁水泥企业废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为主,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项目在近几年也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目前三地环境交易所主要业务是二氧化硫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交易。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危机
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全球碳排放权的需求下降,国内碳金融市场萎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既包含国内因素,也包含国外需求因素;既有当前碳金融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有人为因素。本文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碳金融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外需求因素
碳金融市场的中心是通过以市场的方式,赋予企业以一定量污染的权利。对于排放量超出配额的企业,将通过市场购买配额,否则就会给予罚款;而对于积极减排的企业,如果其配额在期末有剩余,则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出售而获利。
欧洲债务危机直接扰乱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秩序。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家逐个陷入国内债务过高,借款成本上升的困境。穆迪、标普又相继下调了欧元区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债务评级。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使各国自顾不暇,经济处于负增长状态。而处于北美的美国经济仍表现为持续低迷,其国内的失业率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9%的水平,国内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降低,企业破产增加。
欧盟和美国是全球碳金融最为发达的国家。2005年开始运作的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其2010年的碳市场价值达到1198亿美元,占到全球碳市场总价值的80%还多。而美国拥有丰富的碳市场交易经验,并拥有多个地区性减排体系和芝加哥环境交易所(CCX)这样的自愿减排体系。随着欧美各国陷入危机,而其国内的企业生产水平相对于经济良好时将有所降低,这会导致参与减排企业本身对碳减排配额的需求降低,进而降低其对全球碳排放权的需求。
(二)国内因素
各个大国相继陷入危机,而对于近两年表现良好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依赖于进出口,而外部的需求不振,同时人民币汇率的不断上升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很多企业由于今年订单严重不足而倒闭。
企业生产困难导致对能源的消耗降低,企业碳排放量减少,很容易就会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经济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的变动,即存在着经济的繁荣、衰退、复苏等周期性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碳排放量也会随着经济周期性的变化而周期性的变化,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企业碳排放量增加,其排放量将会超过国家要求的排放量;而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企业碳排放量减少,其排放量配额将会出现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资金大量投入到光伏、风电等产业,各地方政府在“政绩”的驱使下竞相重复发展新能源产业。这些新能源发出的电由于成本太高,其上网价格要高于普通的火力发电价格,因此,新能源发出的电需要占用大量的国家财政补贴。这就造成了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产能,浪费了巨额资金的现象。政府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发展新能源不等于节能减排,企业大量的发展新能源而对于当前我国还不能消化这些产业产能的时候,这种跨越式发展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显然,不合适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的碳减排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销售的CERs价格低于欧美等国的碳价格。因此,我国实际上是变相补贴了国外的CERs投资者。
除了这些因素,当《京都议定书》承诺期过后,未来碳减排应该如何发展也是制约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因素。当一些发达国家推卸自身减排责任时,未来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我国能够积极减排、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未来我国碳金融市场将会前景光明。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
第一,积极发展碳期货市场。期货是指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按标准合约规定在未来的某一时期交割实货,它具有平稳物价的功能。目前,欧盟、美国等市场主要发展的就是碳金融期货交易。通过期货交易合同买卖双方可以锁定碳价,降低碳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造成的风险。但是在发展碳期货市场时需要注意风险的防范,我国金融期货交易也只是刚刚开展,没有多少经验可谈。另外,我国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着一种赌博的心态,因此,在发展碳期货市场时应注意对投资者进行教育,使碳期货交易真正发挥市场的价格机制。
第二,完善碳存储机制。经济中存在着经济周期,而企业也会存在生产周期,这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碳排放量。当企业在生产繁荣的时期将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当企业处于不景气阶段时,则会由于生产不足资源的消耗降低,进而产生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就产生了不同时期中碳价格的波动,而碳存储制度通过将现在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存储起来以待未来使用,能够有效降低碳价格的波动性。欧盟由于在第一阶段(2005~2007)结束时没有相应的碳存储机制安排,在2007年时碳价格出现了暴跌的情形。而在其以后的减排制度设计中加入了碳存储制度,碳价格处于相对稳定。我国应该在碳金融市场中允许企业对剩余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存储。
第三,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碳配额分配制度。由经济周期等因素造成企业碳排放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碳价格的稳定性,企业减排成本也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利于企业进行生产规划。要消除经济周期带来的碳排放周期的变动,可以从碳配额分配阶段着手,通过将碳配额分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挂钩,构建灵活的减排机制:在经济繁荣时给予企业相对多的排放配额,而在经济衰退时则可以分配相对较少的排放配额。
第四,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碳金融产品。金融中介市场是碳减排市场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制定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在国外,碳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金融化程度非常高。而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相比,还属于新生物,产品的丰富度不高,且现在还不大为人们所了解。
未来银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逐渐抛弃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金融支持,而转向大力支持绿色节能行业。因此,银行业要有投融资业务转变的思路。同时我国作为CDM大国,每年碳减排量达到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按照当前碳价这就相当于十几亿美元的金融市场。如果我国银行业能把握住这个机遇,则可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引领未来我国金融业发展方向。因此,我国金融机构要大力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基于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发展从碳现货到逐步过渡到远期、期货、期权和掉期等碳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
[2] 任勇.中国CDM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10
[3] 郭日生,彭斯震.碳市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07
[4] 刘冰.烟台市经济发展报告:低碳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5] Nicholas Ster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6]Ang, B.W., Zhang, F.Q., Choi, K.H.. Factoriz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 Energy, 1998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推荐阅读: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06-27
我国运输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10-31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07-02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11-17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07-10
浅论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11-11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08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及未来预测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