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精选8篇)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篇1

摘要21世纪人类回归自然的持续升温,我国医药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我国药学研究领域,中药及中成药研究、制剂研究、新药研究、生物技术等都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我国药学工作者,应当把握好药学研究的战略重心,为21世纪我国药事研究找出根本出路.

关键词:中药;研究;生物技术

AbstractIn the 21th century humankind is eager to return to the nature.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a great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At present,in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fiel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research,preparation research,new drug research,biotechnology play a leading role,so Chinese medicine workers should study harder to find an essential way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s;research;biotechnology

世纪之交,生命科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工程,超微量分离分析技术和药物分子设计,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国际药品市场竞争日趋激化,许多跨国制药集团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联合,重组,使我国医药面临重大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有论著〔1〕指出抢夺科学制高点,催生科学生长点,实现药学研究战略重心转移,将是21世纪我国药事研究的根本出路.

1传统中药研究现状

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

“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

2生化制药研究

我国生化制药,尤其是对胰岛素、超氧化物歧化酶、尿激酶、肝素、低分子肝素、甲壳质、鱼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牛磺酸等的研究,近年来均取得明显进展〔3〕.生物技术药物是世界各国研究开发的热点,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起步较晚,但跟踪仿制,发展迅速.经过1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有1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和1种疫苗批准上市〔4〕,基本做到国外有的产品我国也已上市或正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篇2

一、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现状

1. 发展速度快, 市场潜力大

近年来, 我国医药行业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增速。国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已达10048亿元, 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 年增长率为23%, 而2010年更是超过1.2万亿元, 并且上升势头依然强劲。

伴随医药市场的扩大, 医药流通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的空间。根据《2009年度医药流通百强企业》名单, 销售总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有18家;过30亿元的企业已达到33家。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等因素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 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2. 政策扶持加大,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年以来, 一系列“医改新政”的推行进一步加快了医药流通业的兼并重组速度。国家经贸委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际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此外,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表示, 政府大力支持多元化资本投资到医药物流领域, 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医药物流领域, 以加速我国医药物流的发展, 并培育民族医药物流企业。

新医改政策的出台, 也同样预示着我国现有的一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或淘汰, 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3. 业务模式多样化, 行业集中度不高

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存在的业务模式主要有自营模式、外包模式、自营与外包相结合以及自营与对外承接业务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我国的药品物流配送较多采用企业内自营模式, 由医药批发企业或者生产商自行完成, 因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比较缓慢。

同时, 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 医药物流的准入门槛较低, 导致行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国药、上药和九州通这三家行业目前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 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20%。

二、我国医药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体制问题

目前, 国家仅出台《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少数法律规范, 对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查。但是, 鉴于医药品种本身的多样性, 这些规范远远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 例如在冷链物流方面, 至今仍没有健全的医药冷链体系, 许多需要冷藏的药品从出厂一直到患者使用的整个链条上常常出现“断链”现象。冷藏药品检测规范的缺失, 致使我国的冷藏药品检测大都采用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 没有数据系统的支持, 无法实时预警。

另外, 全国各地盲目兴建医药物流项目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各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使得医药流通企业无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网络布局, 没能发挥市场应有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2. 技术问题

我国众多的医药物流企业良莠不齐, 其所具有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一。除了几家规模较大的医药物流企业拥有较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外, 大多数企业都不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 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根据《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药品流通企业必须具备独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要求。尽管目前几乎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及零售商的都配备了计算机, 但其信息系统衔接程度较低, 无法将库存信息、订单信息、运输信息等进行有效综合, 无法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准确、及时的信息共享, 难以实现全方面的物流管理。

3. 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尚处在供应链单一环节优化的阶段。由于我国的医药物流起步较晚, 目前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的阶段, 很少涉及到对上游药品生产企业、供应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医院的整合, 从而无法根本解决重复运输、库存积压等现象。

此外, 人才也是影响医药物流行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医药物流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性质和物流作业要求, 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也更高。虽然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 但至今没有针对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机制, 人力资源也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4. 观念问题

目前, 我国医药物流市场上, 由制造商或者批发商自建的物流平台是整个医药物流市场的主体, 因此企业更多注重营销层面的战略管理, 而对物流层面的战略管理缺乏重视。在多数医药企业看来, 加强现代物流管理所带来的现实收益不很明显, 相比于开发医院、市场终端等带来的营销收益小得多。这就导致管理者对如何加强现代化物流管理, 设计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符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网络化物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我国医药行业健康发展的策略探讨

1. 选择合适的经营思路

对于我国医药物流企业来说, 选择合适的经营思路至关重要。目前, 医药物流企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除了少数几个规模较大之外, 其余均属于中小型企业, 两极分化严重。对于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 可以选择由自营逐步转向第三方物流甚至完成第四方物流的转型, 如图1所示。这类企业资金实力雄厚, 具备先进的软硬件设施, 除了企业自身的物流业务外, 更可以充分扮演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角色, 降低成本,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方面, 国药、上医药等几家知名企业已经逐步完成战略转型。

对于中小型的医药物流企业, 在政策并不十分有利的环境下, 依然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物流整合, 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一是在作业层面上, 积极优化作业流程以提高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 并探索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取得成本降低;二是在战略层面积极参与到大型企业领导的供应链中去, 从上下游环节取得成本降低和服务提高。例如, 新医改中重点提出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后推及到乡级医疗机构。但是, 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 基础设施薄弱, 物流配送较为不便。此时, 企业可以和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合作, 利用自身成熟的地区性农村医疗配送网络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

2. 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 改善现有的物流设备

医药物流的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 通过运用EDI、RFID、ERP、GPS、WMS和供应链管理等物流技术实现消息交互、智能配送、货物跟踪、库存分析、数据交换、增值服务等功能, 加强物流部门在市场、客户服务、运营效应、仓储、运输、配送、财务等方面的管理。此外, 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运营特点, 对现有的储存运输设备进行必要的升级,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物流服务的整体水平。

3. 大力培养兼具物流和医药知识的专业人才

与普通物流相比, 医药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强, 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更多, 包括医药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在高等学校, 除了常规的理论学习之外, 学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实操训练, 采用多种形式, 如职业培训、执业资格认证、学历教育等;对于各企业来说, 也应该针对性地对员工展开培训。

4. 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电子商务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使用电子商务方式购销, 对于医药物流来说同样非常适用。药品供应商和分销商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上磋商, 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配送中心进行配送, 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与供应商进行结算, 电子商务平台把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为一体, 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和信息中心。药房网是这方面运作的典范, 也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四、国外医药物流发展经验借鉴

国外医药物流行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在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医药物流企业大多实现了规模化、集成化。因此, 国外医药物流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竞争优势, 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借鉴。

1. 商业模式

药品批发企业作为中转枢纽, 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销售企业提供了更为经济的购买、运输和销售的途径。它通过减少生产企业所要直接面对的小额订单, 而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成本, 同时减轻了因为要面对所有生产厂家而给零售企业带来的负担, 是药品流通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为药品流通过程中费用的不断下降发挥了重大作用。图2显示了国内外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对比。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 传统的医药物流模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需求, 必须对商业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和改革。政策应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并购重组, 着力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规范行业发展, 提高行业集中度。

2. 营运模式

国外企业以客户为本, 重视客户体验, 其旨在帮助客户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因而反观国内, 各企业应当摒弃长期以来的低价竞争策略, 转而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市场分析、消费者研究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水平。企业应该充分发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从客户需求出发, 利用服务、效率、质量、价格等优势来提高客户忠诚度, 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

3. 盈利模式

国内医药物流企业的利润通常由买方利润和卖方利润两部分组成, 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则较少涉及, 单一的模式导致行业的毛利润率仅有7%左右, 纯利润率仅在1%左右。在盈利模式方面, 国内企业可以参考国外经验, 针对自身客户推出不同的增值服务, 拓宽利润来源, 例如通过“预收、延付”来赚钱利息收入等。同时, 还可以结合物流, 开展仓单质押、融通仓等金融物流业务, 有效融合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达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赢的目的。

我国医药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在政府、企业及各方的努力之下, 医药物流定能稳步前行, 将会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论, 2009 (17)

[2]刘晓亮, 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11)

[3]高永惠, 刘书安, 王林燕.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生存利基再造的讨论[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5)

[4]陈肇兴, 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0 (5)

我国医药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医药贸易;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33-02

引言

医药贸易是我国经济贸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自身的身体状况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药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投入也变得越来越大,但当前医药贸易行业中还是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在为了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医药行业的改革,最终促进医药贸易行业的不断发展。

一、我国医药贸易的现状概述

(一)国内市场销售稳步增长

医药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当前我国国内的医药市场的销售实现了稳步增长,并且逐渐呈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的人口在逐渐增长,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应该要变得越来越迅速,才能满足当前人們对医疗行业的需求。当前我国医药市场的销售实现平衡增长,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比较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以及产品的大量涌入,一些合资药以及进口药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重,这些药品对我国的药品在医药行业中的市场有一定的挤占,使得医药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二)当前的药品销售区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当前的医药贸易行业中,药品的销售区域差距比较大,很多地区的农村医药市场都还没有开发出来,医药贸易行业中医药市场更加倾向于发达地区,在一些发达的城市以及沿海地区的医药行业的发展比较迅速,相比较而言,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的医药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落后的情况。当前我国的浙江、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占据了我国的医药市场的60%以上,但是我国有大部分人群都还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的药品消费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差距,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的药品销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医药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二、我国医药贸易市场发展的趋势

(一)医药贸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1、当前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作为支撑,在当前的医药贸易行业中由于各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不断加强医药贸易行业的发展,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医药行业的秩序进行规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2、医药企业的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医药企业是医药贸易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医药企业的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冗余状况,导致医药行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在为了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对医院企业的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

3、医药贸易行业的人才综合能力素养不高

人力资源是各个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的完善才能促进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各种专业化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医药贸易行业的发展。

4、药品质量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药品质量管理是促进医药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的药品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质量管理标准不够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力度,促进药品质量管理的体系不断完善。

(二)我国医药贸易的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医药贸易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加强医药贸易行业不断发展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1、加快医药立法,对医药行业中的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完善

医药行业的法律法规是促进医药行业不断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的医药行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医药立法的完善,促进医药行业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确定药品的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资格,从而对药品企业的生产以及经营过程进行规范。对于当前医药贸易行业中存在的法律法规要进行完善,通过彻底整顿医药行业秩序,对医药市场进行规范,从而促进医药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与国际医药行业不断接轨。

2、加快医药企业的结构调整

医药企业是医药贸易行业中的主体,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医药企业的结构的调整,对医药企业结构中的冗余问题进行积极的解决,通过重组、合资、联营等手段,实现不同的企业之间的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整合,从而能够实现医药贸易行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另外随着我国医药贸易行业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应该要对传统的发展思路进行调整,走自主开发的道路,从而不断加强药物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3、加强医药贸易行业中的人才的综合实力水平的提升

医药贸易行业中的人才的综合实力水平是影响医药贸易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人的综合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对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人才的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医药贸易行业的人才的综合能力水平,加强各种新的药品的研发,才能促进医药贸易行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药品质量管理

药品质量管理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的药品质量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应该要积极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标准的制定等,不断促进药品质量的提升,尽量与国际医药行业接轨,提高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贸易行业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迅速,为了不断提高医药行业的水平,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应该要对当前医药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采取正确的措施促进医药贸易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成,温德良,冯燕丽.我国医药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3(03)

[2]冯变玲.我国医药商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药房,2001(07)

[3]张昊,褚淑贞.我国医药产业内贸易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02)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篇4

---顾亚鹏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获得、培训、运用和发展足够数量的称职员工来执行必要的任务,并通过一定的评估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来激励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研究并解决企业中人与企业是否适应、人岗是否匹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否融洽等问题,以便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潜力,调动员工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员工满意度获得最大。

在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人的因素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已经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成败所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摆脱事务性的人事管理,而把重点转向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考核和激励,真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企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要以人的进步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队伍发生了新变化。

一是人才观念的更新和变化。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员才算真正的人才? 有一技之长但又存在其它明显缺点的人才能否使用, 如何使用等观念性的问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传统观念认为不是人才的在企业可能大有用武之地;以前被称的人才, 现在可能发挥不了期望的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各类院校毕业生、同行业人才、国外人力资源的引进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挖潜等两个方面。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的变化。不变化, 将会因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适应而降低人力资源使用效果, 流失人才。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呈现出、动态性、全面性、社会性的特征。网络信息技术的引进对企业竞争机制的作用, 企业智力的较量已延伸到工作人员的八小时以外, 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岗位有定位(职责范围确定)但工作场所无定置, 考核员工的工作绩效主要是实行有计划的目标管理, 重在衡量其工作成效。企业接受人才时的咨询工作, 人才社会流动的双向咨询,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重点。企业内部人员流向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离职动机、意向的调查、咨询工作质量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效果。三是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变化。人才招聘、使用的准确性,对人才监控的科学性与灵活性,对人才考评的激励性, 成为衡量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监控、考评、激励等若干环节更趋系统和科学, 从而对人力资源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自身知识面较宽、精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又懂得专业的复合性人才才能胜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先人一步学习, 搞清楚新技术对本行业的冲击影响、企业如何适应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紧紧把握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趋势。

(二)人力资源管理由外因驱动型的制度建设, 开始逐渐转向内因驱动型的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自发驱动行为。

根据一项企业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的调查结果,国内企业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如境内外上市、作业环境条件的优劣等, 很少或缺乏基于内因驱动的企业自发行为, 这是一种短视的做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为人才拓展施展才华的平台, 需要不断致力于制度的自觉建设, 也即企业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企业文化的构造。当今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 作为独立的差异性个体, 他们有强烈的主宰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价值的诉求。在确保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员工的价值、理想,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转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 关键是找到能确保企业目标和员工价值同时实现的“结合点”, 能够确保企业文化导向与个性化员工的价值观趋于一致因此, 必须构建自身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通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结合。

(三)企业和专家的内外结合开始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的重要路径选择。

当前国内企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是照搬成功企业的做法;二是摸着石头过河, 自行探索;三是聘请外脑;四是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与外聘专家共同研究。据调查,国内约95%以上的不同背景企业, 大都选择“自行探索”的途径来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拿来主义、经验主义也非常盛行。各种不同背景的企业之间,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 大都存在显著差异。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 简单借鉴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不可取的, 难以达到激活人力资源的预期效果。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外聘专家的帮助下, 借鉴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共同研究设计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一条重要且较为理想的路径选择。但由于学习借鉴方式不同, 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有的达到了预期目标, 有的企业事与愿违。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根据企业自身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政策环境、人员现状与管理水平等, 应用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经验, 结合本企业现实, 个性化定制适合自身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是正确选择。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 我国企业目前还处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期, 多数企业, 包括许多大型国企, 真正认识到“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最危险的因素也是人”的时代正在走来。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失误, 主要体现在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人才选拔渠道不畅、人才结构单一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根据自身特点、爱好和理想选择职业, 而企业一时也无法招到合适的人才, 人员的频繁流动对企业和个人造成双方面的损害。在人才开发方面, 我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总人口的2.3%(发达国家为10-20%), 且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问题, 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在宏观调节方面, 人才的流向缺乏引导, 就业机制不完善。在人才管理方面,企业管理体制陈旧, 对人才的评估、考核大多一个标准。伴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国企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企业在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在企业中的统筹兼顾, 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培养选拔、均衡配置方面, 还远未能做到充分有效合理配置, 因此也就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职能明显分化和宏观管理职能强化的趋势。企业微观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学习等)、人力资源薪酬(报酬、激励等)、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分析、员工关系、员工参与、员工岗位分类与调配等)等四大类。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部分职能向社会化的中介管理服务网络公司转移, 譬如猎头公司、人员招募等。企业也可能根据其业务需要对部分管理职能进行重新分化组合, 以达到最佳管理效果。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职能不断弱化与分化的同时, 另一些职能却在逐步加强。如强调战略管理问题, 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组织对风险共担者的需求是否敏感, 不断开发人力资源迎接未来挑战, 确保员工精力集中到增加组织投入的附加价值上等等, 都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宏观上不断强化的趋势。

(二)知识管理是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企业组织竞争力的合成已不仅仅局限于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 而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应变能力, 其核心竞争力将主要集中在知识产品和创新能力上。知识管理倡导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并行工程、敏捷生产、CIMS 等管理思想的中心实际上都归结为知识管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企业组织的形式、规模、发展战略、竞争策略、市场环境、社会思想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化, 通过对以往观念思想的反思, 人们有了更深刻和更直观的认识, 承认知识是生产力, 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增值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将成为必然的社会现实。于是, 在对以往经营管理中关键要素的重新定位后, 知识管理将被置于21 世纪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位置。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管理将首先融入组织的各项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 至少应该首先在思想和观念上走进知识管理中, 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

三、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举措

(一)构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借鉴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 应该认真分析成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特定环境条件、背景特点, 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特定环境条件、背景特点的关联性, 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在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特定环境条件、背景特点的基础上, 应该采用员工职业满意度调查、组织士气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认真诊断分析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及现状, 判断本公司与成功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背景特点是否具有类同性。在借鉴成功企业思路及明确本公司现状(发展阶段、业务性质、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企业文化、战略目标、政策环境等)的基础上, 确定本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定位及切入点;认真进行岗位分析与人员分析, 搭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基础平台;按照“ 吸引、甄选、任用、考评、引导、培育、激励、保障、留住”人才等职能模块, 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库, 贯彻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体现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内在的本质联系, 从而确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整合企业人力资源功能和核心价值, 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核心竞争优势。当代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承载者”——人才的竞争。而企业人才竞争, 更多地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职能和能力。企业组织在生产作业系统、财务管理、质量控制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创新都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只有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创新很难如法炮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成为所有管理人员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 更需要总经理的直接参与。作为总经理, 他需要知道完成本部门的任务需要那些哪些工作岗位, 员工在这些岗位上的职责是什么, 并将这些形成规章和文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责已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 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994 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理事会主席Gale Parker 指出,企业再造、结构重组、规模精简的变革大潮都要求人力资源成为首席执行官的战略伙伴, 帮助计划实施组织变革。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致可分为作业性和战略性两个方面。作业性项目指的是考勤、绩效考评、薪资福利等行政性和总务性的工作, 战略性项目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行, 帮助中高层主管的甄选, 员工的教育、培训、生涯规划, 组织发展规划和为业务发展开发、留住人才等等, 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把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节化的传统人事管理业务外包出去, 由其他部门或成立“员工事务部”之类的机构去管理, 人力资源部将专注于系统性、全局性的战略事务, 才能用全新的视野来构筑企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三)构建学习型组织, 实现企业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未来企业将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强调对员工的授权, 并把员工组成工作小组, 鼓励员工扩大自己的工作内容, 提高员工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在网络化组织中, 公司根据员工专长组成小组完成特定的任务, 这种工作小组通常包括各个方面的专家。这类组织一般更加强调员工的参与管理, 重新构造组织的边界,确保组织在未来的成功关键在于有合适的人去解决最重要的业务问题。在实践中, 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满足员工生活工作质量的要求将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主动进行角色再定位, 从“权中心”(Power Center)角色调整为“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同时, 企业拥有的学习能力, 也成为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开发规划, 动企业知识技能的资本化。企业要想快速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 保持持续竞争优势, 就要努力成为“学、教、练” 相结合的学习型企业, 引导全体员工不断突破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愿景, 培养全新、前瞻而广的思考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完善多重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要从战略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把人力资源看作企最重要的资源, 创造一个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所长, 创出更大的绩效。此, 要积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 压缩管理层次, 按照体制到位的内在要求和现代企业流程再造原理, 建立起“扁平式” 的管理体制;二是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等政策的灵活运用和细致实施, 提高专业化程度和运作效率, 在突出主同时又便于对辅业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 拓宽富整自身的战略行为, 确定下一步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衡量指标。

(五)强化企业文化作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软推手。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生产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崭新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它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来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最大化的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核心地位的逐步确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深入结合,将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新局面,为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注入思想和灵魂,将带来企业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五、总结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篇5

摘要:研究表明,几乎没有一座清洁优美的城市不是靠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起来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城市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林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林业科学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2020年)》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的颁布,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林业的发展步伐。文章介绍了我国城市林业资源基本情况,分析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未来城市林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林业;现状;趋势

1、我国城市林业资源情况

1.1城市林业简介

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说法最早是由加拿大多伦多的Eric Jorgense教授在1965年为倡导“城市”与“森林”的结合而提出的,目的是促使自然林业与工业文明相结合。随后,城市林业的概念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狭义的城市林业指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林业。如今,城市林业更多的是指以服务城市为主旨的林业,是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即利用森林的功能改善城市其后条件,净化大气,回复和保持城市的绿色生机。城市林业是由园艺学、景观设计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社会科学和林学等组成的交叉学科。包括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及附近地区的森林,还包括其他的树木资源和有关的植被,如公园中和街道旁、花园中和其他私有土地的大量树木资源。城市林业具有生态、文化和生产功能。

1.2我国城市林业发展基本情况统计

近十年来,我国城市森林建设正在蓬勃兴起和发展,据有关研究估算(张颖,2010)目前我国城市森林覆盖率为34.27%,按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计算,城市森林面积为162.1万km2,蓄积面积为559407.1万km2,见下表1所示。截止2013年10月1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池州、贵阳、沈阳、许昌、长沙、成都、宝鸡、南宁等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表1 200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城市建成区面积计算的城市森林资源情况

(单位:km2)

地区 建成区面积 地区

全国 27587 黑龙江

北京 1289 上海

天津 572 江苏

河北 1059 浙江

山西 617 安徽

内蒙古 708 福建

辽宁 1559 江西

吉林 807 山东

建成区面积 地区 建成区面积 城市森林面积

地区 建成区面积 城市森林面积

1216 河南 1360 466.07 贵州 306 104.87

836 湖北 1076 368.75 云南 399 136.74

1899 湖南 870

1266 广东 2965

1114 广西 743

625 海南 151 51.75 青海 65 22.28

558 重庆 667 228.58 宁夏 269 92.19

2033 四川 1118 383.14 新疆 251 86.02

298.15 1016.11 254.63 西藏 NA NA

陕西 605 207.33

甘肃 533 182.66

(资料来源:张颖,2010)

其中,深圳市在市区已有较高水准的绿化基础上,也是最早提出了周边郊区的生态风景林建设,要求兼顾生态功能,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护田护路,和沿海防护功能,以山地森林公园的形式作为保护动植物种群、开辟旅游等,如野营、徒步旅游等。造林方式按当地实际情况,选取了荒山造林、立体营造、林内套种、间伐改造、疏林改造、综合联网、封管补植等十种不同类型。

2、我国城市林业资源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沙尘暴、雾霾、浮尘、烟雾等天气现象在各地都时有发生,这严重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对人们的工作、学生的正常学习构成了威胁。人们日益认识到,需要通过发展城市森林,注重城市林业建设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于是,城市林业的发展逐渐受到各省市的大力重视,充分利用植树造林、森林规划及公园建设等来净化空气,改善其后污染和保持水土,是实现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虽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城市林业发展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

城市林业发展规划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现如今,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大多都是由于缺乏对城市生态的规划特别是城市林业规划,或是城市林业规划滞后所致。以往的城市发展规划很少考虑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以地区经济发展为引领,导致工业集中于城市或近郊,污水、废弃物排放污染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造成城市林业建设滞后,处于被动地位,绿地不足。例如,加工制造业发达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区,积极发展制造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城市林业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给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2.2城市可用绿地规模有限

截止2008年底,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1747493公顷,公园面积218260

公顷,分别是1998年的2.34倍和2.98倍。但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9.71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3.29%和绿化覆盖率37.37%,远远低于挪威、瑞典和巴西等发达国家。总体来看,除去建筑等基础设施用地外,我国的城市建成区可绿化用地规模已十分有限,森林总量也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2.3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

长久以来,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十分有限。现如今的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依然被作为衡量城市绿化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城市林业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后果。纵观发现,为了增加绿地面积而大量应用纯林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城市森林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的过于单一,造成了生物多样性差,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应对环境压力差的后果。

3、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城市林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可以用一句话来体现,即“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3.1城市林业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城市林业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是城市林业建设的主题。城市林业建设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产生活空间。未来城市林业建设不但注重提高生态功能,还会更加注重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娱乐等需求。这方面可以从现代城市的城区片林、城郊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建设中窥见,从城市森林宏观布局、树种选择、植物配置等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3.2城市林业发展以实现多功能综合利用为目标

未来城市林业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和生产效益综合功能为最终目标。城市林业仍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为核心,在改善城市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能力。同时,它还具有野生生物栖息、城市动植物基因库、城市森林游憩等多种功能。

3.3城市林业发展更加体现个性化和地方特色

每个城市的区域位置不同,拥有的资源条件、环境气候、人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不相同,而城市林业发展以地区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为基础,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呈现各市的发展特色,体现出城市类型和发展形式的多样性,侧面反应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久而久之,城市森林也会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逐渐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森林文化等特色有机结合,与城市居民审美

观和自然观相协调,实现个性化的城市林业发展。3.4现代科技逐渐成为城市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科技的应用,现代科技将逐渐成为城市林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科技的应用将为城市林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对城市森林资源管理和监测,火灾、火险及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另外,生物技术工程也逐渐用于城市适宜绿化材料的定向选育等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6

2008级护理专业

韩立华

710300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模式也由传统的主干家庭为主逐渐被核心家庭取代,这就使我国国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为适应国情的改变,全面、快速、规范的发展社区护理已成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持、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我国社区护理;现状;发展趋势

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连续的、动态的和综合的服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1]。它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集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保健性服务为一体[2],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涉及到的面不仅仅是医疗,而重在人群的预防和保健,是适应社会发展、维持和促进人群健康的有效途径[3][4]。

1、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1.1 我国社区护理工作范畴

1.1.1家庭医疗护理

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门诊和出诊为主要形式[5]。1.1.2社区预防 包括传染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卫生监督和管理。

1.1.3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1.4社区保健 以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对社区特定人群和婴幼儿、妇女、老人进行保健。

1.1.5社区康复 采取医学和社会的综合措施,恢复残疾患者的功能,使之重返社会。1.1.6计划生育服务 社区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前哨阵地。1.2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1.2.1人员短缺 发达国家社区卫生服务医护之比是1:6,而我国是6:1,正好是一个倒置。按照我国社区卫生组织提出2010年社区护士的配置要达到3-4名/万居民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的配置还未达到1名/万居民[6][7],因此我国社区护士人员短缺还较严重。

1.2.2 学历偏低 目前我国在城市从事社区护理的公共人员中,还要在很大程度上进行学历层次上的调整与提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里面的社区护士50%以上是大专毕业,30%以上是中专毕业,本科和研究生只占社区护士的1%左右,这就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及培养,他们虽然有良好的工作热情,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知识、技能,对社区护理的特点及工作方法掌握不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护理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不少国家对于 1 社区护士教育有相当的配套措施,并不断对社区护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学历水平已达到本科、硕士。而在中国,由于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缺乏有关培养社区护士的规定及指导,发展社区护理的意向不明确,影响了有关单位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各医学院校的高等护理专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全国20多个高护专业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的寥寥无几,而且即使开设有社区护理课程,也没有一本统编教材,各学校各地区按照自己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自己编写教材,因而难免出现对社区护理的歪曲理解[8][9];其次,护理人员本身观念仍未转变,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加之开展社区护理工作辛苦、待遇低,甚至工资都难以保证,易挫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10]。

1.2.3 部分社区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欠缺 根据社区人口、文化、宗教等的不同,其保健意识差异较大,还有很大部分社区居民的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点依然存在。在社区,尽管老年病、慢性病及伤残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难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

1.2.4 社区保健项目不健全,标准不统一,新政策未落实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保健项目开展不健全,社区护理的服务标准及质量控制标准尚不完善,也没有正规的法律条文来保障社区服务对象及护士双方的利益[11]。

1.2.5 缺乏适应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在我国目前地区与地区,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异还很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非常完整、规范、统一的护理模式[12]。

1.2.6 医疗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地段的卫生所承担,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且各服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协调较差,所服务的人群主要是社区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13],受益的人群非常有限。

1.3 社区护理发展的必要性

1.3.1 人口增长及老龄化 ①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40年代末端35岁上升到现在的71.4岁。②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15年老龄人口系数将达到14%,2025年将达到18.4%。③在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前提下,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14]。

1.3.2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卫生部日前发布的2006年的卫生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医药费用仍持续增长,门诊病人及人均医疗费用在6年间增长了40%[15]。

1.3.3 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传染病及营养不良→慢性病及意外伤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升高,1996年城市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4.59/10万,占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10.92/10万,占农村死亡原因第二位。

1.3.4 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 随着家庭模式的转变,传统家庭逐渐由核心家庭所代替,以及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老年人将更多的依赖于社会。

1.4 社区护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1.4.1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多方筹资。

1.4.2坚持为社区人群健康服务的宗旨,依据社区居民的需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1.4.3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

1.4.4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发展。1.4.5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总目标下进行社区护理。1.4.6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2 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

2.1 社区护理不断推广、完善及发展

社区护理作为新兴事业,加强卫生保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人口素质成为社区护理的重要工作内容[16]。社区护理的研究将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防治,也开始注重对健康的促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精神、心理和行为因素更应得到重视。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将逐步得以调整,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得以加强,快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得到了提高。

2.2 政府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

在理顺社区护理管理体制的同时,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应加强部门协调,明确社区护理管理职责,社区卫生将会纳入整个社区统筹计划中,政府将对社区卫生进行统一的规划、组织及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及制度,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及财政支持

[17]。

2.3 完善社区护理教育体制

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一方面将对目前的社区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如规范转岗培训:重点在于帮助护士转变观念,了解社区卫生相关政策,补充社区实用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目前社区护理发展的需要

[18]

;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系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的培养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问题,以培养社区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会有统一的认证资格考试[19]。

2.4 社区护理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

社区护理的管理将逐步走上正规,相应的政策、法规及管理标准将逐步形成及完善。社区护理质量监督及控制将会采取统一的标准。社区护理管理的资料将通过计算机联网,以便为社区服务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并有利于社区健康资料的及时传递、交流、分析及评价,以合理应用 3 资源,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2.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发展、完善及提高

随着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完善,卫生资源的重新调配,许多慢性病人、经医院紧急救治后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将进一步回到家中进行休息及康复,同时许多老年人的家庭护理也成为护理的重点,使家庭护理得到不断的发展及完善。

2.6 多层次社区卫生保健体制的建立

社区保健服务中心将由护理、医疗、心理、营养、理疗等方面的专家、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地方性的社团及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参与共同完成[20]

。并会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及保健需要,建立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及促进康复等不同层次的卫生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赵秋利主编.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2.何国平,张静平,实用社区护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40.3.何国平,郭佳,贺达仁,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11A):63-64.4.刘宇,何国平, 浅论阻碍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3,10:6-7.5.李赞,周立,社区卫生服务中护理工作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2.6.袁立,焦红霞,焦庆萍,社区护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社会护理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4,4(5):28-31.7.杨辉,陈娜,从澳大利亚护理实践的演变看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篇7

目前, 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方面有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且在很多方面都建立了农机机械体系。我国的农产品不仅遍布了我国, 同时还出口周边的亚洲国家和大半个非洲, 东南亚的很多农产品多来自我国。

1.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1949年, 我国农用拖拉机仅仅有100多台, 大型农业机械产品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大约上千倍, 有些品种甚至达数十万倍。

2003年, 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108 k W以上。

农用拖拉机超过1 400万台, 拖拉机农机也超过2 000台。2014年, 我国农机总动力又有了快速的发展, 同期增长大约3%.

2015年, 我国主要的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 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的3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农机行业的各种企业规模都偏小, 我们的技术水平现在来说还是较低, 需要竞争同质化。

1.2 我国农机行业结构分布还是不均衡

总体来说, 我国的农业机械行业发展得很好, 但是在很多方面,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技术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化水平差异大。我国很多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比如在气候和地形地貌上。这些条件使这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熟制。各个地区的差异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发展水平。 (2) 不同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目前的农业作业环节主要包括农业机械作业的机耕、机播和机收。比较好的现象是我国机耕水平目前相比机播和机收水平来说还是有很多的优势。从《我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 (2013—2014) 》中的数据上来看, 2013年我国机耕水平已经达到76.00%这样的高值, 同时我国的机播水平也达到了48.78%, 而我国的机收水平达48.15%. (3) 农作物机械化水平上有着很大的不同。目前, 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小麦和玉米。我国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国最高, 在2013年就已达93.71%;第二是玉米, 它在2013年达79.76%;而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目前来说是三大农作物里最低的, 仅仅为73.14%.

1.3 农机服务领域不断创新

农业机构服务领域是由原来的农田逐步发展形成一条产业链, 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 比如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畜牧业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发展。

2 我国农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2015年, 国家支持互联网进入农业系统。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这一项计划, 要求农机行业一定要抓住属于我们自己的机会, 要使互联网与农机行业紧密配合, 这样就能在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得到大量的实践。目前在江苏进行了“网联网+“的维修工作, 还在安徽省的一些地区探索了“互联网+农机推广”等多项工作。将互联网引入农机化管理和培训, 解决了很多过去政策执行和监督中的困难, 同时解决了成本高和检查难的问题。这是一次农机化管理方式的巨大创新。目前阿里巴巴和京东等比较大型的电商都开始了与农机企业的合作, 大家都在推动着互联网进入农机现代化。

2.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要特别重视高科技在其中的应用和投入, 将仪器和控制技术、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机械中, 使其得到快速发展;要继续设计和研发更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农业产品发展的技术, 以适应目前的生产、农业资源和农艺制度等;要看清我国的现状, 使我们的设备和技术更加先进;要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 以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

2.2 我国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历史导向

1995年后我国走上了市场主导路线, 这时的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农机机械化的体系。我国政府意识到了农业的重要性, 已经集中物力和财力, 解决中小型企业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引导社会力量, 促进农机、农业的发展。同时培养了大批农机技术员和操作人员, 促进了市场的稳定, 建立了完善的的农机体系, 使得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完善生产和工作。农机在农村的有效推广使多家单位更加集体化, 有效的配合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相信通过笔者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和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阐述, 大家对它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使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现代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政策的正确指导下,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必定会飞快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但我国农业的机械智能水平和农村工业水平仍然较低, 农田的发展中也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和突破。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机械技术,农机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敏丽.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我国农机化, 2005 (05) .

浅谈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 发展趋势 创新一、继续教育

所谓继续教育是指,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一)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些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应对先进的技术、新的知识等。为了能够紧紧地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需要进行知识学习,而继续教育的推出刚好为需要提高自己的一部分创造条件。

(二)开展继续教育为推进继续教育活动创造条件。依据继续教育理论作为基础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具体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因此,开展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发展事项。

(三)纵观世界各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进行的。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对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继续教育开展于20世纪70年代末,比其他国家继续教育开展得相对较晚。但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得非常迅猛,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继续教育已经初具规模。然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得并不是非常好,尤其是与一些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继续教育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而造成滞后的原因是:

(一)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

从整个国民情况看来,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这是导致继续教育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进行继续教育的主体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创造先进的科技或提高管理水平。然而在进行具体的继续教育过程中技术专业人员和管理干部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主要是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没有真正意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国社会中的一些企业在选择工作人员时通常选择高学历的应聘者,而忽视对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继续教育的进行。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匮乏

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要想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对我国各个方面进行资金投入,从而推动中国全面发展。给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有限,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中。对于继续教育的投入较少。继续教育资金较少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继续教育的发展。另外,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未将继续教育列入学校中,促使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有限,这也是制约继续教育的表现。

(三)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

我国在1995年3月颁布的《教育法》中对继续教育进行约束和规范开始到今天,我国已经颁布很多关于继续教育的法律,但是,当下的继续教育依旧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所颁布的继续教育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对继续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约束,促使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发展。

三、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其对象是社会中技术专业人员、管理干部以及一些其他公民等,这不仅能够提高国民素质,还有助于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因此,推动继续教育发展非常的重要。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一套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

之所以说继续教育会形成一套非常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的制度就标志着继续教育已经规范化、合理化,受不良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较小。 要想持续不断地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是一种必然情况。因为法律制度是发展继续教育的保证,只有构建一套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约束,促使继续教育的每个方面都能够规范地发展,提高继续教育水平,促使继续教育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手段更加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应用于各个领域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相应的继续教育受先进技术或设施的影响,继续教育中应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得到优化、创新、完善,从而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三)把终身教育最为核心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投入到继续教育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在继续教育中开展的终身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是在我国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展开的,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能够实现社会需求,也就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而学习,终身学习。因此,随着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必定将终身教育作为核心教育来开展。

结束语

我国自古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格言,在终身教育的实现方式中,继续教育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继续教育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展比较迅速。但是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继续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国民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发展继续教育的资金匮乏、缺乏健全的继续教育制度等几个方面,需要我国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不断地优化和完善继续教育。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会有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世平,包成铭,常永源.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4).

[2]魏民,余蓉.多种形式开展继续教育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

[3]李瑞雪,盖永军.继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

上一篇:教师入党申请书免费下一篇:关于挫折与成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