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推荐10篇)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1

近年来,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与食品添加剂密切相关。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化学添加剂替代食品添加剂等等违法行为,给食品安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大企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危险评估体系,开发新型食品添加剂已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食品添加剂总产值占国际贸易额的15%左右,许多品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0年总产值达到2500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8%左右,国内食品添加剂总需求量达到480万吨。但随着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食品添加剂产业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2008年发生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之前的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绿等食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对食品添加剂产生极大的恐慌,三聚氰胺、苏丹红、吊白块等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化学添加剂。近期,又有关于禁用面粉增白剂的大量报道,又将食品添加剂推到了风头浪尖,引发了新一轮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大讨论。

根据我国最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我国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可将食品添加剂分为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22 大类。随着食品添加剂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开发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14000多种,其中可直接使用的约有4000种左右,常用的品种近700种。

我国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欧盟比较,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规定内容、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及残留量等方面都有差别。例如,欧盟规定必须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存在危害的食品添加剂及其衍生物必须进行适当的毒理学测试和评价,而我国则没有作出此类规定。概括来说,我国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如肉制品中的苯甲酸防腐剂、合成色素,乳制品中的山梨酸防腐剂、二氧化钛白色素,葡萄酒中的合成色素、甜蜜素、炒货中的石蜡、矿物油。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的品种主要是面粉改良剂、防腐剂、甜味剂。如面粉中的过氧化苯甲酰、溴酸钾,蜜饯类产品中的甜味剂、防腐剂、色素,乳饮料中的甜味剂、防腐剂,冷饮、果冻中的甜蜜素,酱菜中的苯甲酸。

滥用非食品加工化学添加剂。如苏丹红1号用于辣椒及其制品;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皮革下脚料生产动物明胶、动物蛋白添加到婴儿奶粉作为增稠剂;NaOH甲醛溶液浸泡蛙腿、海参及其他水产品等。

使用质量规格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如甜蜜素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但并不是所有名称叫做甜蜜素的物质都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而只有达到《食品添加剂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要求的甜蜜素,才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生产中。

违反食品添加剂的标识规定,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在实际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生产者无视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正确地或者不真实地标识食品添加剂,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将其食品定为“纯天然食品”,绝不添加食品添加剂等虚假宣传,均是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发展食品添加剂产业对策

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督管理,非食品添加剂是指已被证实不能用于食品中,而却可以提高食品某一功能的物质,这些物质大都属于某一工业所用添加剂。非法使用非食用化学物质、不正当使用食品添加剂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加强对这些非法行为的管理迫在眉睫。政府应逐步建立上下一致,责权分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把责任明确到部门、到岗位、到人员,对因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和不正当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部门和个人,严厉追究责任。

完善食品添加剂监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的食品添加剂监管法律和标准体系有利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生产、合理经营、正确使用。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并于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食品安全法》较之前的《食品卫生法》更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特点,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督管理,《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分段监管的体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管理。

加大对食品添加剂企业自身的监管力度,食品安全关乎国家与人民,当然也离不开食品企业本身。加大对食品添加剂企业自身的监管力度,有利于从源头上制止假冒伪劣等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010年6月1日,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的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规定》对企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规定“生产者质量义务”,具体包括:生产者应当对出厂销售的食品添加剂进行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生产者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以及售后服务等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作好生产管理记录;食品添加剂包装应当采用安全、无毒的材料,并保证食品添加剂不被污染;生产者应当对生产管理情况,重点是食品添加剂质量安全控制情况进行自查等。另外,《规定》还明确要求,如果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存在安全隐患,生产者应当依法实施召回。

加强食品添加剂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了解不足给很多不法企业带来了制假售假的机会,市场上很多产品声称不含食品添加剂都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加深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感。有些媒体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准确、不正确报道同样是对人们的一种误导。这些都是由于对食品添加剂相关科学知识缺少必要的宣传和普及。

建立健全食品添加剂危险评估体系,为了保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健康危害,在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中,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由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信息交流三个部分组成的危险性分析技术。在危险性分析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危险性评估是一个以科学为依据的过程,主要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四个步骤组成。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2

1989年, 农业部首次提出有机食品的概念。实际上, 早在本世纪70年代国际农业运动联合会 (IFOAM) 成立前, 一些印有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但当时有机食品对于我国消费者来说还比较陌生。

近年来, 我国的有机食品发展突飞猛进。有机食品的发展主要以外贸出口为主, 兼顾国内市场。自90年代以来, 我国已经向日本、美国、欧盟国家出口了大量的有机农产品, 有机产品的国内消费需求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虽然,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都还比较低, 但有机食品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国际上对我国有机食品的需求逐年增加, 我国国内有机食品的消费已呈迅速上升趋势, 可望成为我国一个新型的食品支柱产业。

2 当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世纪的主导产品是有机食品。在21世纪, 只关注食品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已远远不够, 发展有机食品意义重大。虽然, 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快速拓展、初具规模, 但在有机食品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我国有机食品认证体系不健全

我国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关键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良好的认证体系。但纵观近几年, 我国有机食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首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有机产品认证体系。

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中心 (OFDC) 是我国目前负责有机食品认证的主要机构, 但其认证并未获得美国、日本和欧盟的认可, 知名度也并不高。有些企业请国外的机构进行认证, 这将使企业失去出口的主导权。认证体系不健全, 有机食品的生产出口体系就无从建立。因此, 良好的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亟待建立。

2.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扶持不足

目前, 我国虽制定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发展有机农业的政策措施,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具有明显的不足。

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食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发展有机食品与经济政策相匹配的鼓励性政策也比较缺乏, 使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者缺乏积极性。同时, 缺乏对有机农业项目的扶持, 各级政府在有机食品项目中的投入极少, 成效不明显。因此, 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高度重视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2.3 有机食品的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 我国有机食品的管理体系缺乏规划和行政管理职能, 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关系不协调。截止到目前, 我国各大专院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与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等技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 从而致使从事有机食品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研发和技术推广活动遇到较大困难。

一直以来,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并未确定, 许多有机食品生产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仍在探索中, 这将对我国有机食品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健全有机食品的管理及服务体系至关重要。

2.4 有机食品产业化优势不明显

虽然, 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但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等仍较小, 并且品种较单一、生产技术较落后, 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的优势并未显现出来, 我国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大多规模较小, 产品多为初级产品, 并且产品的附加值不是很高。并且企业资金不足, 运转不够灵活, 不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 缺乏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 产业链条较短, 无法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所以, 加快有机食品的产业化进程是发展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当务之急。

3 推进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对策

3.1 健全有机食品认证体系

发展有机食品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 随着消费者知识水平、文化程度和绿色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其对食品的质量安全更为重视。因此, 国家应鼓励和支持真正的有机生产者, 建立一些常规性和支持性的制度, 完善有机食品的认证体系, 促进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认证过程能够有力地支持有机食品的生产方式, 有机认证需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和加工标准的框架;确保这些标准得到执行;批准生产者或加工者和允许符合标准的指定产品使用有机标签的有机许可。

政府应结合对有机食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 制定有机食品的公共标签制度。将加快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工作集中到认定国家认证标准上。

3.2 完善有机政策, 加强政府扶持

各级政府应对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先进的技术支持, 逐渐建立和完善有机食品机构;加强财力支持, 支持有机食品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推广, 促进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制定和完善有机食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有机食品的生产与销售。

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应对全民进行有机食品的宣传教育, 培育全社会的有机消费意识;加大对有机食品产业化组织的调节力度, 对产业化进程进行必要的干预, 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外资扩大我国的有机食品产业数量和范围。

3.3 加强有机食品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应将有机食品的科研、生产、服务和贸易一体化, 建立有机农业的生产服务体系, 并为有机食品创造一个适合国内外的销售服务体系, 以促进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加强科技渗透, 注重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 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同时, 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的特点, 加强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电子商务, 构建完善的营销体系。

构建有机食品现代营销体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营销体系, 聚集有机食品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 努力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4 加快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进程

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需要借助产业化的优势, 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有机食品的开发, 抓好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建设, 提高企业知名度, 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为有机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制定相应的扶持性的贸易与金融政策, 正确引导有机食品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引入竞争机制, 赋予有机食品的研发企业进出口贸易权;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有机食品产业化经营;优化全国有机食品产业结构, 进而提高有机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有机食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有机食品的生产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食品产业化是一项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整合的重要工程。因此, 客观的、深层次的研究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有机农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 至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运动。近几年,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化进程较迅速,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 面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 有机食品的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进行分析, 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有机食品,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食品与机械, 2001-5:6-8

[2]韩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的经济学意义[J].农业质量标准, 2004, (3) :35-37

[3]顾炳鸿, 赵志英.有机食品及其发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16, (2) :72-73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使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2-0069-01

近年来,随着“三鹿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引起了广大消费者极大的关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存在着超量超范围使用、非法添加化工原料等问题,这不仅危害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因此,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成了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1 食品添加剂使用出现的问题

1.1 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范围及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已经作了明文规定,但实际上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使用现象仍旧比较严重。一些生产厂家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缺乏精确的计量设备,导致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一些无良厂家为牟取暴利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果味饮料中添加过量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染色馒头”中非法添加不允许的柠檬黄。

1.2 使用劣质或过期食品添加剂

食入含有劣质、过期的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将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伪劣的食品添加剂不仅使得产品不纯,甚至可能含有少量的汞、铅、砷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也不能真正起到食品添加剂的功效,还可能由于长期保存而导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1.3 食品添加剂中含有化工原料

食品添加剂中非法添加化工原料,甚至用化工原料替代食品添加剂,是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危害最大的违法行为。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已明确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但无良商贩为了利益依旧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例如用工业硫酸铜来制作皮蛋、用工业亚硝酸钠生产牛肉、用工业顺丁烯二酸来加工淀粉等。

2 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效举措

2.1 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从根源上预防

目前,我国虽已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一系列的食品添加剂质量卫生标准,但仍存在着如部分食品添加剂品种没有卫生标准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相关食品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微博话题、微信等公众平台向社会征求意见,组织专家集中审议,对现有标准进行修订、整理、补充,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来作为技术支撑。

同时,要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从源头解决滥用添加剂的问题。首先,要强化生产食品添加剂生产厂家的法律意识,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指导和参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加强对产品的审查和监督检测;其次,要求各食品生产企业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增强相关负责人的食品安全意识,并让社会公众来监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人的行为,确保其真正实现承诺。

2.2 加强监管,发挥卫生部门、人民监督与新闻舆论“三管齐下”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大多是由于无良厂家、商贩受利益的驱使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从产、销、用三个方面进行链条式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质检、工商、卫生等相关行政部门要切实严格履行各自监管职责,建立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备案制度。要求生产和销售食品添加剂的企业要做好产品的流向及数量记录,使用食品添加剂企业要做好进货、使用记录,从而做到食品添加剂的来源、流向和使用有据可查。另外,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食品添加剂检测技术的研究,提高检测水平以适应食品添加剂的监测发展需要。

同时,社会公众要加强自身监督意识,发现食品添加剂使用存在问题的情况要及时举报揭发。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多关注身边的食品安全事件,做到客观报道,对典型案例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避免引起恐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只有卫生部门、人民监督与新闻舆论“三管齐下”,才能真正让无良厂家和商贩无处遁形。

2.3 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加大食品添加剂违法事件的处罚力度

加强食品添加剂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食品消费意识和对食品安全的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终端市场监管难的问题。首先,可以结合《食品安全法》等相关的新政新规,通过食品专家讲座、电视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宣传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其次,在各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设立现场食品快速检测站、发放食品安全小手册等,在普及食品添加剂安全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知识基础上,引导消费者在购买时食品时多比较、多分析,使得消费者能够自己判断常见的劣质食品。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食品添加剂违法事件的处罚力度,建立违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黑名单”。对于那些违法企业一律停产退市,问题产品一律下架、停售、召回,并结合情节轻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通过电视媒体和网络平台重点曝光违规企业的丑恶嘴脸,增加违规违法成本,让其承受巨额损失,使得违法违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切身体会到滥用食品添加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3 结语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着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食品添加剂的安全工作,要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生产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加强自律、社会公众加强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规避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参考文献

[1]于江虹.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食品科技,2004(6):1-6.

[2]袁岳.“一半魔鬼,一半天使”——食品添加剂问题的伦理思考[J].魅力中国,2011(5):96.

[3]赵海芝.浅谈食品添加剂问题[J].现代农村科技,2010(17):77.

[4]叶永茂.食品添加剂及其安全问题[J].药品评价,2005(2):81-90.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出危害食品安全的案件。从2003年的,“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到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从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再到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而这些事件爆发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更是令人咋舌不已,在国内及国际方面都引起很大反响。本文重点阐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影响,最后总结出解决此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非关税壁垒 影响

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主要影响

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仅是这个国家的问题,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该国的问题食品往往会流到其他国家,正是由于这一点,食品安全与国际贸易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出非关税壁垒的威胁 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非关税措施比关税措施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非关税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不同于关税要通过立法程序制定与调整,它通常采用行政程序,制定速度快,能迅速针对某国和某种商品采取或更换相应的限制进口措施。

而且,非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比关税更强,也更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关税措施的保护作用具有间接性,而一些非关税措施能快速和直接地达到关税措施难以达到的目的,如进口配额限制。另外,一些非关税措施则往往透明度差,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对别的国家实施差别待遇。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常被引发的非关税壁垒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形式出现,涉及的内容广泛,含盖科学技术、卫生、检疫、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和认证等诸多技术性指标体系,运用于国际贸易当中,呈现出灵活多变、名目繁多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案件屡屡出现,各国便抓住这个机会,一次次地用苛刻的贸易壁垒条件限制我国食品的出口。中国作为WTO的新成员和农产品出口大国,一些国家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监测项目为手段,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4年,就有近九成食品出口企业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中,食品安全卫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2006~2008年,日本扣留中国食品共计1121批次,“成分规格不合格”、“违反《食品卫生法》第11.3条关于农药残留的规定”以及“检出非指定添加物”是最主要的违反内容,该3项内容所检出的被扣留食品分别占当年中国被日本扣留食品总量的54.1%、14.8%和8%;2008年,美国FDA拒绝进口中国的食品、饮料及农产品共计696批次,占美国FDA拒绝进口中国产品总数的40.6%。

(二)中国食品行业投资受制于食品安全问题

2011年上半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事件锐减,主要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资本对市场的信心与判断。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中国食品安全的不可控因素较强。一方面,对于食品行业,主要面临食品安全频发的风险。这种风险极易造成人们信心丧失,进而产生行业的诚信危机。大量的食品类负面新闻可以摧毁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行业,对于投资人而言,食品安全不可控性太大。

如三鹿奶粉事件: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其控股方是是持股56%的石家庄三鹿有限公司,合资方为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持股43%。三鹿集团的前身是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奶粉制造商之一,其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2008年8月其产品爆发三聚氰胺污染事件,企业声誉急剧下降。2008年12月24日,三鹿集团被法庭颁令破产。2009年02月12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布三鹿集团破产。

另一方面,存在行业标准不确定性风险。目前,中国食品行业标准与国际同类食品行业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遗憾的是,有些标准长期‘原地踏步’,甚至二三十年不变。这不但给了一些造假企业钻孔子提供了可能,也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形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如是说。国家权威部门也坦陈,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不少食品、食品添加剂的产品标准或者检测标准,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敏感、关注度高的标准制定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的需要。目前,中国国内有27279项标准,其中有10536项是遵照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或是其他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而设立的,这一比例仅达到38.63%。我国标准比国际滞后的“差距”可见一斑。

二、消除食品安全问题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对策

(一)从自身抓起,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且人口数量庞大,社会结构复杂,贫富差距较大,这一系列现状决定了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如食品安全相关监管部门制度不完善,工作存在漏洞、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方面存在问题、某些企业及个人对法律法规的漠视及道德感的缺失等。

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首先,政府要完善并强化食品危机管理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最后,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经营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要不断提高产量,依靠自己产品长期形成的品牌,取得群众的信赖。

(二)检测标准要逐步与国际接轨,积极推进标准化认证工作 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接轨情况较差,这也是影响我国食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行中国食品安全标准10年以上标龄的占1/4,个别甚至已超20年未修订。历史沉疴、行业利益、交叉繁琐的行政程序造成了中国食品安全标准的落后。

目前,食品国际标准和分析方法主要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简称CAC)、国际卫生组织等发布。其中,CAC成立于1961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组建的政府间组织。截至2009年,CAC已制定了8000多个国际食品标准、3274个农药残留限量、1005个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但这一国际标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相差巨大,直接造成了我国食品连续出口受阻,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塑造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

由于食品安全案件的不断被曝光,国人已从“吃得饱”逐步转为追求“吃得安全”。频发的事件,不仅让中国人“谈吃色变”,也使外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的印象大打折扣,进而引发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比如,从2000年7月开始,欧盟就执行新的茶叶进口标准。新标准扩大了检测范围,将农药残留量从原来的10种扩大到56种,另外也提高了限量标准,部分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指标数降低到原来的1/100到1/200。我国食品行业为了塑造食品安全形象,首先要树立优秀的质量信誉;其次是严厉打击不合格产品,断绝其在市场上的流通;三是注重品牌效力,着力打造出在国际市场上知名的品牌。

作者姓名:白墨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5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晓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3期

[摘要]推广群众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对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和体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分析,并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试图找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若干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群众体育发展;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812.4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6

摘 要:电脑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而且在网上购物便捷,节约时间,效率高并且成本低。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研究了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交易中安全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然而中国现在还没有很完善的电子商务法,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消费不安全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致命的因素。信用卡信息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个人隐私等问题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都有阻碍。当网上购物变得越来普及的今天,安全问题更亟待解决。

2.观念约束的问题。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对于网上购物存在顾虑。传统的眼见为实的观念限制了人们网上购物的积极性。思想的约束包括看不到交易的实体、自己的隐私、信用卡信息、虚拟的交易环境等所带来的担忧。

3.法律规范的问题。网上交易作为一种交易手段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但是作为一种新的交易形势,还没有健全的法律体制,使得网上交易不规范,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而且中国还没有像重视实体产业一样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开店要不要到工商局注册、要不要收税、如果收税如何制定收税标准等都是不好与实体产业相一致,衡量的标准和方式也很难确定。现在中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法律的扶持。过严的约束会限制它的发展,同样法律规范的疏漏也会让其畸形发展.4.专业人才问题。21 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电子商务课程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但过程是漫长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才的缺乏严重限制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用人单位苦求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也苦恼工作难找,两方都处于尴尬窘困的地步。

5.物流限制的问题。电子商务的最终实现是依靠发达而健全的物流的配送来实现。中国物流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物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不合理,物流成本高等都成为限制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此外,还有相应的认证体系、技术不健全等问题,而且电子商务的普及教育培训也需加强。

二、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当电子商务的基本环境逐渐成熟之后,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不再是外部环境所造成,更多的表现在企业内部,如经营战略、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对新环境下电子商务的重新认识等方面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1.所占比例低

进入1999年之后,中国电子商务开始迅速发展,以网上零售为例,其标志是诞生了以8848为代表的一批电子商务网站,风险投资大量投向B2C网站,媒体将电子商务吹捧上了天,上市公司只要与网络发生关系,股价就会在一夜之间暴涨几倍甚至几十倍,那时普遍认为中国电子商务面临“三座大山”,即上网用户数量少、网上支付环境不成熟、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经过几年的发展,早期严重制约电子商

务发展的三大障碍尽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到2002年底,中国的网民数量已达到5910万人,是1998年底(210万人)的28倍,从数量上说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而2009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赶超美国,其市场潜在力和迅猛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网上支付和物流配送也日益成熟。但中国电子商务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类似的新兴产业商品不够多样化,应该不断扩大网络销售公司的规模,提高顾客满意程度等,尽管目前生存下来的电子商务网站销售收入持续增长,但在整个商业零售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低。

2.规模化低

在电子商务领域,是“大而全”还是专业化经营,哪种模式更好一直存在不少争议。美国数据显示电子商务降低了消费者的费用尤其凸显在旅游业,书店和汽车零售业。例如由于电子商务的影响书店和汽车零售业由“大而全”向专业化模式经营,并且逐渐贴近消费者需求并建立自己的区域化管理,有关于“大而全”还是专业经营的理念,两者各有优缺点,其实无论哪一种模式,只要做到规模经营,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并且获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从而取得更好的收益。目前,国内销售网站规模化低,产品选择性局限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3.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从理论上说,电子商务代表了最先进的商务模式,节省了大量手工劳动和经营费用,尤其在订单管理、库存管理、顾客关系管理、交通等方面,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显著,但拥有了这些基本的商业流程电子化系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自动实现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何况许多电子商务网站本身在技术方面还不完善,尤其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人性化,通常正是一些不太引人关注的细节问题让交易最终无法完成。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如顾客服务、在线帮助、营销策略、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用户行为和需求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子商务的最终效果

。4.核心思想认识不深刻

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李琪教授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重要思想,但多数电子商务企业至今对此仍然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人认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在于营销手段,营销方法,如何赚钱。当电子商务基本环境成熟之后,如果经营业绩不佳,仍然将原因归结于用户的消费习惯,营销方式不当等问题显然是不合适的,这并非消费者单方面的问题,更多的还在于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身的认识。关于“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这一思想对电子商务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说明。例如,“用户个人信息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在国内电子商务企业中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网站比例还比较低,许多网站在收集用户个人信息时也没有明确说明这些信息将被如何使用,或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网站上公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在电子商务活动中 ,为了研究用户的上网/购买习惯或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往往需要用户注册,根据不同的需要,要求用户提供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如果遇到一些网站要求用户登记很详细的个人信息,除非对该服务特别有兴趣,用户可能会选择放弃注册,对商家来说,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潜在顾客。个人隐私问题引起的另一种情形是用户会提供一些不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又难以验证,这样根据用户在线填写的信息来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往往会形成信息的错误传递,造成效果不佳或者资源浪费。正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因素,用户甚至不会因此而投诉,已经下意识的拒绝了电子商务,而经

营者对此尚无感觉,所以核心是人的思想还需要经营者进一步探索。

三、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

首先,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信息技术(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和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后,从2001年开始已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如今的电子商务已经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和光明的阶段。但面对”新三座大山”, 在电子商务的管理上应普遍采取了登记、备案、许可的制度及同时充分重视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在电子商务立法中,我国对网络安全与加强网络管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刑法、电信条例到不久前出台的《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都有一系列的相关规定,行政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对出台的法律法规作进一步的落实工作。相应的,安全性问题,交易主体的合法化和信用问题,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的有效性问题,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等相关法律问题,就自然成了我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应致力于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用户和消费者的信任,建立数字化市场的基本原则,并充分发挥企业自律和市场推动的作用等。这些原则在我国已出台的电子商务相关法规中初步得到了体现,并且,也必将成为我们在今后的电子商务立法和结合WTO相关规则修订法律时的主要参考。

其次, 企业终归是企业,它有自己的业务领域,就电子商务而言,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都是外行就象农民进城后觉得汽车、电梯、地铁、娱乐城等什么都好,就是不会玩儿。那么体现在电子商务上的弊病就是规模化低, 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成熟, 网络平台的潜在商机和利润让每个商家都想分一杯羹,但却忽视了自身的特点和销售模式,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变成了企业的附属品,而并没有作为独立的新型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和实施。如果每个企业都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来做,建立自己完善的网络销售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专业的管理和销售团队,相信规模化低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将不是问题。

浅谈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现状与发展 篇7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现状,发展

一、对食品添加剂的浅易认识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一般可以不是食物, 也不一定有营养价值, 但必须符合上述定义的概念, 即不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 且具有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增强食品感官性状或提高食品质量的作用。

一般来说, 食品添加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的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原料, 经提取所获得的天然物质;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是指采用化学手段, 使元素或化合物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等合成反应而得到的物质。目前使用的大多属于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每天要摄入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人们对化学合成物的安全性总是有所担忧。实验证明食品添加剂中有一些化学物质确实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但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来控制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化学合成添加剂的使用;另一方面, 人们肯定天然添加剂的安全性, 认为天然比合成要安全, 但任何物质其安全性必须通过该物质安全性评价和所确定的ADI值来衡量, 从中可以看出, 天然色素不比合成色素的毒性小。因此, 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也必须有严格的法规, 绝不能滥用。化学合成物也有其特具的特点、在结构明确、质量指标、应用效果、安全性相同的前提下, 两者的应用, 发展都应引起重视。

二、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现状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主要组成, 它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 调整营养结构, 改进加工条件, 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工花色品种, 以及延长产品的货架期等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国食品添加剂经过近20年的发展, 生产已初具规模, 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已有1500多种, 总产量的约180万吨, 产值约200亿元, 占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5%左右。其品种和产量不但已基本满足国内食品企业的需求, 部分品种如:酸味剂、甜味剂、增稠剂、乳化剂及色素等在国际上也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有些品种的产销量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以柠檬酸为例, 世界每年的总需求量约为100万吨。美国是其最大的消费国, 年需求约20多万吨。而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 年产约50万吨, 出口量约占产量的1/2。

三、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和问题

我国食品添加剂虽已有较大的发展, 但也应当看到存在的明显不足。

1、产品品种少, 配套性差。

世界上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4000种, 我国仅有1500多种, 食品工业需求的乳化剂世界允许使用的品种中, 我国只有30种, 常用的只有甘油脂肪酸醋、蔗糖醋等5个品种, 应用于牛鲜肉禽类的抗氧化剂尚属空白。

2、生产规模小, 工艺技术落后, 成本高。

如用量较大的增稠剂羧甲其纤维素钠 (CMC) 年生产能力为5万吨, 而有40多家生产厂家, 平均生产能力只有120吨/年, 远未达到经济规模。国处超临界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吸附分离等高打拳技术早就应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中, 而在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中应用还很少。

3、产品质量不稳定, 针对性不强。

有些生产厂家由于生产工艺条件的限制, 甚至于管理上的不到位, 生产的添加剂产品质量不稳定。比如奥冻生产中常用的卡拉胶, 有些产品成胶性很差。还有大部分国产香兰素特征香不明显, 香气不足。另外, 集防腐乳化多功能于一体的蔗糖多脂技术开发缓慢。

4、应用技术和制剂水平有待加强。

制剂型添加剂和复配型添加剂是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它集多种添加剂的优势于一体, 这种优势并不是简单的1+1=2, 而是1+1>2或远大于2, 并且它还能为应用厂家提供应用上的便利, 降低生产成本。虽然我国目前在该方面有一定的发展, 但其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在现有的制剂型产品中, 象广州美晨生产的糕点面包用乳化稳定剂, 郑州中州食品研究所生产的冷饮专用乳化稳定剂等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这里应当着重担到的是, 重技术、重生产、轻应用研究是制约我国食品添加剂民展的一大问题。国外的新产品, 我们固然要去开发, 去研究, 去生产, 但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必然以应用为前提。

5、食品添加剂滥用。

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而滥用食品添加剂, 或在食品中添加禁止加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使用矿物油加工大米、饼干, 掺入豆油, 芥末油、玉米色拉油、西瓜籽;在面粉中加入过氧化苯甲酰, 超标导致产品不合格的占44%;用工业用甲醛、烧碱处理水发产品;吊白块加入米粉、米线、粉丝中;胭脂红等色素加入卤制的鸡、鸭、鹅、猪肉等。

6、食品添加剂危害健康。

滥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引起人体慢性中毒或急性、亚急性中毒, 不同的添加剂对人体器官产生不同损害, 如过氧化苯甲酰可引起人体的肝脏、肾脏的兵贵损害。据日本学者研究, 天然的色素也能致癌;甲醛是世界学者公认的致癌物质;矿物油加工的食品, 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四、总结

我国食品工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 从1978~1998年的20年间, 食品工业产值从471亿元增长到5900亿元。这就为食品添加剂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国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有着几千年“药食同源”的传统, 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发展具有特色产品的同时, 也应当正视在食品添加剂方面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刘树兴主编:《食品添加剂》,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6.01。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8

摘要: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探索性实践从1995年开始,但直到2000年才得到国家的正式许可和鼓励。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药连锁经营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还相形见绌,医改的滞后虽使医药连锁经营形成相对滞后的局面,但也给医药连锁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本文分析了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扩大规模、管理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展望我国医药连锁未来发展趋向。

关键词: 医药连锁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随着连锁经营理念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医药的连锁化进程也在大步迈进,这些变化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医药流通格局也将会有巨大的变化。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探索性实践从1995年开始,直到2000年才得到国家正式许可和鼓励。医药连锁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从最初的几个迅速发展到400多个,门店增至近7800多家,其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毫无疑问,连锁药店作为中国“入世”的“圈地利器”,成为医药流通业的必然选择。有关专家预计,未来2-3年之后,将会有70%以上的医药企业纳入医药连锁企业的轨道。

[1]

二、我国医药连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种资本对连锁医药发展表现了相当高的投资热情,但医药连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传统观念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以及对医药连锁经营缺乏经验,盲目连锁,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日益成为制约医药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

(一)盲目扩大规模

我国医药行业引入连锁经营的时间还很短,但连锁已成为商业圈时髦的潮流,许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只关心规模和数量,只注重外在的,形式的统一,忽视内在的基础的建设,如加盟连锁,对加盟者的准入不实行严格审核,对其经营没有统一要求,把加盟作为扩大规模的唯一手段,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有些条件不具备经

营者加盟后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甚至低价从其他渠道进货,使药品质量监督失控,从而为连锁经营企业的整体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管理手段落后

真正的连锁经营要求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使总店与分店之间的信息得以及时有效的沟通而且要能完全实现统一配送,但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没有采用电子化手段。同时连锁医药没有经过专业化设计,在管理机制上仍未摆脱固有模式,企业内部未形成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企业发展缺乏原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化优势和价格优势,又由于历史原因,医药连锁业基础薄弱,布局零散,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进入壁垒较低。

(三)专业人才缺乏

受旧的医药流通体制的约束,加上外资进入晚,目前药品连所经营企业普遍缺乏搞连锁经营的经验和管理的人才。有的医药连锁店搞家族式经营,有的医药连锁店不但以上中高层,管理人才奇缺,合格的营业员也缺乏,由于扩张速度太快,一些连锁药店往往是招一批随便培训一下就匆匆的推上岗位,然后又去招下一批.....周而复始,频频的招人换岗,这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医药经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于专业技术人员也非常缺乏,拥有“执业药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还远远不够,截止目前为止,全国只有2.62万人取得了“执业药师的资格”,这相对我国近13万家医药店来说,还相差甚远。

(四)经营不规范

实际中存在不规范连锁经营甚至搞假连锁,搞起了翻牌经营,向连锁企业交上一定的借牌费,管理费,即可进行与原企业一样的形象包装,一手交钱,一手挂牌,这些假连锁根本不能发挥降低成本,丰富各种优化服务,规范经营等连锁经营的优势,导致企业经营体制落后,发展后劲不足。一些企业没有搞连锁经营的正确思路,根本不把经历放在有效的开展连锁工作上,而是忙着炒作,刮风,有的企业把连锁看成集贸市场,把品牌当成一顶大帽子大家戴,还有一些低水平的企业,无心加盟,更无心直营连锁,一心想找知名企业做保护伞。

三、进我国医药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对医药连锁发展经营形式规范和管理

作为连锁经营形式的主体企业,要使连锁经营落到实处,不但要重“量”的扩张,更要重“质”的积累,当初期的快速的扩张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在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规范,物流配送,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基础工作更为关键,进一步扩大规模,把加盟连锁作为扩大经营的一种手段,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多种连锁经营管理形式,打破行业界限,部门界限,地区界限及所有制界限,实行重组或联合,不断提高连锁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2]。如实行联合加盟战略是提高上海“华氏”药房连锁经营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华氏”先后与黄山市医药总公司,上海杨浦区医药药材公司,贵阳市医药公司实行联合加盟重组,今后还将加大联合加盟发展力度,只有规范的加盟连锁才能健康发展连锁医药的规模。

(二)努力提高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水平.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开发使用先进的连锁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使总部与分部各门店之间信息沟通,另一方面,要介入因特网的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零售商与供应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接,并将配送环节交由供应商或第三方物流完成.因特网的管理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企业“进、销、存、配”各个环节的正确分析,精确控制,系统运作,对顾客消费趋向的详尽把握并制定对策.,对药店店面的管理以及与医改等相关领域的整合方面[3]。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持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例如: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在组建伊始,坚持实施“八统一”:统一商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色标管理、统一文化理念、统一服务规范。通过引进国内先进的医药连锁商业管理技术或联合国外的大型医药连锁企业,借助外部力量,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大力拓展我国医药连锁,走集约化,低成本的扩张之路,是我国医药连锁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成为物留配送中心,是药界的必然趋势,只有配送中心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并与信息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连锁组织的规模效益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加强人员培训,善用人才

首先,对连锁药店人员的激励措施不可少,连锁医药应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的陋习,进行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给经营人员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其次,连锁医药业应加强自己人才培养意识与工作意识,建立培养连锁医药各级各类人才的专门机构,一些有能力的大型连锁医药企业设立专业的经营培训学校,由于人员对连锁经营模式还不太熟悉,自身素质,业务知识结构离连锁药店经营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强在职培训,以及在培训,再学习提高,尤其营业员不断在工作中学习,最好是把学习考核成绩与激励挂钩,这样就可使学习提高成为制度和习惯。

再次,要加快对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及药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执业医药经营机构从业人员或其他非医药领域人员可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考试来获得执业药师的资格认证。鉴于目前职业药师的缺口很大,全国考试的次数可增加到两次,另外国家要鼓励建立药学院,以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4]

(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规范化管理品牌战略,品牌代表企业形象,可大大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一批具有悠久历史,知名度高的大药房要珍视自有品牌的无形价值,加快跨区域扩张速度,尽早成为全国性的连锁医药名牌[5]。我国医药业还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度比较高的品牌,企业品牌基本上是区域连锁医药的品牌。因此在现有的管理机制下,如何保护和管理企业的自有品牌,保证企业品牌的有效延伸等问题是连锁医药扩张过程必须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上海华氏则依托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经营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发挥品牌好,品种多,质量佳的优势,并按照同意规范运作,所以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批跨省市连锁经营的资格,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首批两家之一的中外合资医药试点单位。所以加紧培育连锁医药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四、稳健经营,将医药连锁进行到底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逐步发展,医药连锁店已逐步成为了国家和药企的关注对象,从2001年开始国家药监局已经开始制定一系列措施,意欲打破各地区药品市场的地方保护,规范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6]。按照国家计划,要推进药品零售行业连锁的经营模式,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连锁企业,每个企业连锁店将达到上百个。

所以相信在政府政策积极扶植和连锁医药经营理念不断成熟下,连锁医药行

业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快,也必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桂平.我国医药连锁店现状与发展诌议.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2002.(4),38

[2] 杨玉福,万俊栋.药品营销策略.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 35-38

[3] 徐应云.打造医药连锁业的脊梁.医药经济报,2001.12,78

[4] 程桢.我国医药连锁店现状与发展诌议.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2.(4),39

[5] 李艳丽.对我国医药零售连锁化经营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烟台大学经管学院 2003.(1),25-26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鸟、鱼、龟、狗、猫等各类家庭动物已进入千家万户。我国宠物经济也在日趋成长,但宠物经营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宠物经济的发展任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宠物经营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一些宠物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做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宠物经营、宠物经营现状、宠物经济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前言:在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居民的物质及文化生活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再以追求温饱为主要目标,对于情感及精神生活的追求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饲养宠物成为民众日益紧张的生活之余首选的情感寄托及精神放松的方式,与此同时,中国的宠物行业开始起步且业界空间及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宠物行业对于中国的产业来讲,仍然是新鲜事物,行业内部对于商业模式及价值分析体系的总结仍处在积累当中。正文:

宠物行业是一个以推崇服务引导消费为基本利益点的行业,加上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业内企业规模不大,进入门槛低,“鱼龙混杂”,大多企业追求短期利益,造成业内经营气氛浮躁,绝大多数企业无暇沉淀、积累并完善自身模式,根基不牢。可以这样讲,宠物行业作为边缘行业,在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行业价值体系。

近年来,我国宠物经济在全国各地都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宠物经济的产业链,但我国宠物市场仍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挖掘,宠物经济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首先,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的平稳发展为中国宠物行业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发展基调;其次,在2010年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基本方针指导下,特别是国内经济也同时处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过程中,政府对消费增长的促进力度大大增加,且保持消费持续活力也是接下来政府将要大力开展的工作。而宠物行业能够大量促进消费、保持消费活力、增加就业,尤其是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就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作用不可小视。因此,我认为,中国宠物行业将迎来一轮发展的机遇爆发期,如何能抓住并利用好这个机遇期,是行业内企业,必须引起重视并深度思考的战略性问题以迎接宠物行业即将到来的全面爆发年。

我国宠物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宠物经济正处于初期阶段,属于新兴产业,很多宠物交易都是零散经营,不容易监管,街头随意摆放的流动狗摊更是难以管理。这样鱼龙混杂的交易不仅不利于宠物健康,也造成了国内宠物市场的声誉下降。其次,从我国宠物行业管理和服务来看缺乏标准规范,市场无序竞争、繁育不科学,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宠物的数量大,精品少,管理不规范,严重地制约了宠物业的健康发展。还有,国内宠物用品企业缺乏竞争力,国内宠物用品企业技术落后,经营管理不规范,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上的宠物医院和宠物用品店、大超市被国外的品牌占领,像宝路、法国皇家、爱慕思等,我国自己的品牌很少。再有,当前社会,严重缺乏宠物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如此,部分宠物医院等医疗设备简陋,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有可能出现误诊现象等,而且,宠物保健服务行业也缺少相关的教育培训。最后,相关法制、法规的不完善制约了宠物行业发展,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宠物饲养,宠物交易,宠物检疫、免疫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导致很多地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在宠物饲养中屡见不鲜。致使我国宠物行业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我国宠物发展的对策:1,应该先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宠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做好协调工作,使各相关部门明白自己在宠物市场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投资建设一定规模并具备能力进行宠物交易的市场,加强市场的管理工作,并严格对进出市场的宠物都要由兽医对其进行临床观察、检疫,市场还应随时接查已进入市场出售的宠物的健康状况。2,加强对宠物行业专业人员的培养并严格审查宠物医疗机构和其人员的行医资格,相关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审查力度,严厉打击宠物医疗中的暴利行为,并加大对宠物药品的研发力度。3,现在国内市场上比较知名的宠物主食品牌,基本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而国内厂家生产的宠物粮食品牌知名度则不高,,因此,摆在中国宠物商面前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使品牌在众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如何面对更多来自海外的竞争压力,涉足更广阔的国际市场。4,制定宠物饲养人行为规范,宠物的行为直接受到饲养人的行为制约,宠物饲养人的行为规范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环境,规范宠物饲养人的行为规范是整顿环境卫生、处理好邻里关系、保障人身安全、避免宠物对人伤害的保证,所以,可以通过普法宣传,教会市民如何科学饲养宠物,鼓励社区组织、居民自己参与管理。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的宠物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而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出现,解决并提高宠物经营的发展成为了宠物产业的当前任务,因此,宠物行业需要市场和政府,以及每个宠物饲养者的三重联合调控,这样才能健康、快速、高效地发展宠物经济。

参考文献:

1.乜瑛.杭州宠物服务业市场调研报告及深度分析 [J].市场研究,2006(3):3.[2] 单东.宠物产业: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J].特区经济,2003(6):42-43.[3] 廖青兰.产业链条参差不齐,宠物经济跃跃欲试 [EB/OL].[2007-05-26].http:///xb/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49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10

1 滥用情况

自2008年12月至今, 卫生部公布了6批《食品加工过程中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 其中食品中着色剂 (如柠檬黄、日落红、胭脂红、亮蓝等) 、漂白剂 (如二氧化硫、硫磺等) 、防腐剂 (如苯甲酸、山梨酸等) 、护色剂 (如亚硝酸盐) 、膨松剂 (如硫酸铝钾、硫酸铝铵) 以及甜味剂 (糖精钠、甜蜜素) 作为易滥用的品种名列其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3—2004年在全国13个省市进行的食品添加剂监测结果表明, 甜味剂中的甜蜜素和糖精钠过量添加, 特别是在陈皮/话梅类当中, 甜蜜素含量超标率为43.84%, 最大值超过国家标准6倍;防腐剂中的苯甲酸钠在酱菜类食品中超标率为44.59%;各类合成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情况较好, 但在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果冻等食品中存在违规添加的问题, 超标率为15.79%~33.33%[3]。2003—2007年全国污染物监测数据表明, 在面粉、馒头、油炸食品 (主要指油条、油饼) 、饼干、面包、膨化食品等食品类别中, 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铝残留量超标的问题, 其中377份油条 (油饼) 样品中铝残留量超标率为69.8%, 铝残留量平均水平为标准允许残留量的4倍多, 最大值为标准允许残留量的22倍多。2007年卫生部开展的一项对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专项调查发现, 餐饮业使用频率和数量较多的食品添加剂主要为着色剂、酶制剂、膨松剂、香精、酸度调节剂等, 其中甜味剂和防腐剂的超范围使用率最为严重, 分别为34.5%和33.3%[4]。

从各省市情况来看, 吉林省在食品添加剂污染调查中发现二氧化硫在金针菇中严重超标为46.6%, 糖精钠在软饮料、酒类等食品中超标率为13.3%[5];广州市2006—2008年的一项调查认为蜜饯、酱菜、熟肉制品和饮料中存在较多苯甲酸山梨酸、二氧化硫残留、亚硝酸盐、糖精钠、甜蜜素的超量使用问题[6]。另外, 在太原等地相关调查中均显示类似结果, 并且认为农贸市场来源的食品比超市所购食品的食品添加剂超标率高[7,8]。而在上海、深圳等地针对面制食品中铝含量的监测结果显示, 面制食品中铝超标现象较为严重, 超标率均在44%左右, 超标最为严重的是油炸食品, 合格率20%在以下[9,10]。另有一项调查显示, 水产品中海蜇头铝超标严重, 样品无一合格[11]。本市范围内2004—2010年食源性污染物风险监测结果显示, 铝超标率19.5%, 超标品种主要也为海蜇、油炸食品;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率24.0%, 超标品种主要为酱腌菜和炒货;酱油中苯甲酸钠超标率达到20.0%, 碳酸饮料中甜蜜素超标率则为6.6%。

全国范围内近10年来监测结果显示, 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多集中于如膨松剂硫酸铝钾、甜味剂甜蜜素和糖精钠, 防腐剂苯甲酸钠, 漂白剂二氧化硫等这些常见种类[12,13]。

2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 防腐剂

防腐剂是指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 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繁殖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食品防腐剂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违规、违法乱用、滥用食品防腐剂, 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危害。主要变现在:①影响人体新陈代谢平衡。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都属于酸性物质, 食用太多的酸性物质, 直接增加机体的酸度, 从而导致人体内碘、铁、钙等物质过多消耗与流失。②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研究表明, 长期且同时食用多种含有同类防腐剂的食物, 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表现为诸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综合征及手脚发麻、记忆力衰退、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发育和肝肾功能均不完善的青少年危害更大。③影响胎儿死亡生长发育:动物实验表明, 苯甲酸钠可能造成妊娠小鼠的胎儿生长迟缓、出生后食欲不佳, 因此不少先进国家已规定孕妇及孩童食品不得添加苯甲酸钠[14]。④引起叠加中毒现象:如果汽水同时含有苯甲酸钠 (防腐剂) 与维生素C (抗氧化剂) 这两种成分, 可以相互作用生成苯。而苯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 可能构成致癌危险[15]。

2.2 二氧化硫残留

二氧化硫类物质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漂白剂和防腐剂。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生成亚硫酸盐, 并由组织细胞中的亚硫酸氧化酶将其氧化为硫酸盐, 通过正常解毒后最终由尿排出体外, 因此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机体可以认为是安全无害的。食品中滥用漂白剂造成过量二氧化硫残留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①影响人体消化系统, 出现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 长期食用超标严重的食品, 会造成肠道功能紊乱, 从而引发剧烈的头痛、腹泻、损害肝脏功能, 严重危害人体消化系统的健康。②影响人体营养的吸收, 如影响人体必需矿物质钙的吸收[16], 促进机体钙丢失, 影响骨密度, 造成骨软化、骨质疏松等疾病, 老年人易发生骨折;破坏维生素B1, 影响生长发育, 易患多发性神经炎, 出现骨髓萎缩等症状。③引发哮喘等过敏症状;气喘患者食入过量, 易产生过敏, 可能引发哮喘。有研究显示, 二氧化硫对人体可谓是一种全身性毒物, 其通过血液吸收对全身产生不良影响[17]。

2.3 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赋予食品甜味的食品添加剂, 是世界各地使用最多的一类添加剂, 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常见超标的糖精钠、甜蜜素不是食品, 除了在味觉上引起甜的感觉外, 对人体无任何营养价值, 长期过度食用甜味剂超标的食品, 会因摄入过量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除此以外, 糖精钠有可能的致癌作用, 1997年, 加拿大进行的一项多代大鼠喂养实验发现, 摄入大量的糖精钠可以导致雄性大鼠膀胱癌。因此,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 在食物中使用糖精时, 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使用本产品可能对健康有害, 本产品含有可以导致实验动物癌症的糖精”的警示。糖精钠还可能会引发急性中毒。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糖精, 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而造成急性大出血、多脏器损害等, 引发恶性中毒事件。相比之下, 针对甜蜜素的争议较多, 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显示该物质对人类有毒, 尽管如此, 美、英、日、加拿大等国均在食品中禁用甜蜜素[18]。

2.4 膨松剂

膨松剂是在以小麦粉为主的焙烤食品中添加, 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 产生气体, 使面胚起发, 形成致密多孔组织, 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咸的一类物质。目前常用在蛋糕、发糕、包子、馒头、面包上的是复合膨松剂。复合膨松剂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铝钾或硫酸铝铵, 因此使用复合膨松剂会造成蛋糕、包子、馒头、面包、油条等食品中铝残留量超标。

研究表明, 铝对人类具有全身性毒性[19]。人体摄入铝后, 仅有10%~15%能通过肾脏的作用排泄到体外, 大部分则会在体内蓄积, 与多种蛋白质、酶等人体重要成分结合, 影响体内多种生化反应, 从而对人体的神经、骨骼、肝、肾、生殖等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作为一种慢性神经毒性物质, 可使神经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 人体摄铝过多, 会使脑内去钾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明显降低, 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 引起记忆力衰退、痴呆、智力发育障碍等症, 还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酸的功能, 不仅使人易患痴呆症, 而且使人过早衰老, 尤其是对于生长发育的儿童, 长期食用过高铝含量的膨化食品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②影响骨骼系统, 动物实验表明, 铝摄入过多, 会沉积于骨中, 这些富集的铝会干扰骨磷酸产生和骨内钙、磷结晶的形成, 出现骨痛、易骨折等症状, 引发软骨病、骨质疏松症等, 临床研究也发现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铝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③造成血红素合成障碍, 铝会影响参与血红素合成的一种酶的活力, 造成血红素合成障碍。铝中毒时最常见的是非缺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补充铁无效, 减少铝的摄入量则见效。

2.5 食品添加剂对儿童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对近5年来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青少年越轨事件频发原因进行研究, 得出了饮食污染、家庭崩溃、教育荒废和社会环境恶劣等四大原因。其中饮食污染又以食品添加剂危害最大。美国著名医学家法因戈特教授在《你的孩子怎么变成暴徒讨厌学习的》一书中, 揭示了食品添加剂是如何给青少年造成巨大损害的。法因戈特是第1个提出和坚持认为多动及学习障碍是由食品添加剂所引起的人, 因此, 人们把无添加剂的食品叫“法因戈特食品”, 并将其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 证实有明显效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1986年对3 399个不良行为少年进行“饮食和反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发现由于削减了添加剂和快餐点心,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明显降低。耶鲁大学著名医学家戈尔西林教授的调查也表明, 用食品添加剂喂养的老鼠表现出的多动症比对照组多168%, 走迷宫时出现错误的也要多128%。[20]

3 政策建议

3.1 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建设

现阶段我国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日趋完善, 当前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和《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 以上主要涉及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制度;国家标准主要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0—2011)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4880—2012) 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GB 15193.1—2003) 等。但总体来说, 上述标准体系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如在同类物质结合使用的限量规定、“带入原则”的实际应用、技术指标的先进性、标准使用周期, 更新速度等方面[21]。

3.2 加强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研究

研究制定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规范、使用规范, 建立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评估的机制, 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进行补充或淘汰。近年来, 一些食品中必用的防腐剂也在向着安全、营养、无公害的方向发展, 诸如葡萄糖氧化酶、鱼精蛋白、溶菌酶、乳酸菌、壳聚糖、果胶分解物等新型防腐剂已经出现, 并被国家批准使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每年都有新品种被批准使用, 同时也经常看到他们适时淘汰一些老品种。同时, 由于食品添加剂本身或食品基质成分复杂, 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学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技术、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 对可能引起消费者健康危害的品种优先立项, 逐步配套完善。

3.3 完善处理食品添加剂滥用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决定了其反应和处置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所谓重视这个层面, 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就像消防部门应对火灾、医疗机构应对急救一样, 必须实现常规化、常态化。需根据不同食品添加剂类型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发展的不同阶段, 制定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预案, 使食品添加剂滥用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走向常规化。

应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指南, 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 由这些预案规定的流程和处置措施便是处置行动的主要依据。预案必须要素齐全, 具有可操作性。处置食品添加剂滥用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应包括以下要素:事件识别、事件分级、报告流程、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处置操作流程程序、事件的解除、应急措施效果评估、应急物资储备、技术储备等。

3.4 积极引导舆论宣传

上一篇:教职员工聘用制度下一篇:论礼仪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