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总体性管理流程的探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前言

建设项目施工管理流程, 是反映建设工程施工生产的客观规律和管理活动的特点, 将施工过程所需要的信息流和物质流进行有机的结合, 并为施工技术作业和管理活动输入行为目标、物质条件、运作规则, 促使其产出预期的结果。

施工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总体性管理流程及主要环节为:

(1) 项目投标合同阶段:市场调查、施工投标、签订施工合同等;

(2) 项目管理准备阶段:投标交底与合同评审、选派项目经理与组建项目经理部、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规划等;

(3) 项目管理实施阶段:这阶段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围绕着项目管理目标的控制进行, 分别执行质量控制流程, 工程进度控制流程, 成本控制流程和安全管理流程;

(4) 项目管理终结阶段:这阶段主要进行工程施工验收、决算、签署工程回访保修证书, 建筑物使用说明;施工项目管理效益审计;施工项目管理总结评价等。

根据笔者的观察, 从施工项目管理的总体流程到细部业务工作流程, 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管理流程不明确, 致使有关管理工作不到位;二是有的管理流程颠倒,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缺少某些重要环节。

1 个别管理环节程序颠倒

1.1 项目管理责任目标和现场目标的制订程序

责任目标是施工企业向施工项目经理下达的管理目标, 它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要求、工程特点、合同条件等, 通过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智力投入, 在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上, 为项目管理指明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

现场目标是施工项目经理在责任目标的要求下, 组织项目经理部管理者, 将各项责任目标结合现场情况进一步分解和措施的具体化, 进一步挖掘实现目标的潜力而制订的施工项目经理目标 (也称现场目标) 。

这两类目标在经济效益方面, 前者体现了企业管理层作为盈利计划中心, 为企业制订项目的盈利目标及其对策措施。后者体现了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控制中心, 为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目标而进行的成本控制。

目前施工项目管理在责任目标和项目经理目标的制订程序上, 一般强调以项目经理目标为中心, 普遍忽视责任目标及相应措施的制订与论证, 削弱责任目标对项目经理目标的导向作用。

1.2 施工预算的编制程序

施工项目的成本目标通过施工预算的编制作出明确计划, 它应该在工程开工之前或开工不久完成, 以便用于指导施工分包选择, 机械设备租赁、材料制品采购、大型临时设施配置以及现场管理费用使用计划的编制等等, 但很多施工项目往往不能及时完成施工预算的编制, 使其失去指导各项成本控制的作用。

施工预算应根据施工方案确定计划的工程实物量, 然后根据本企业的管理水平确定相应的人工、材料、机械等消耗数量, 并按照市场信息确定可能的人工、材料价格等来进行目标成本计划。对于施工条件和要求在开工前尚不明确的部分, 也应根据以往或近期的经验数据作出暂估成本。目前施工预算的编制程序、编制时间、编制质量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无序的施工项目管理流程会造成施工的混乱, 从而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使得项目的质量目标、投资目标和进度目标难以有效地实现。只有确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 才能保证各项施工活动的决策正确性及其实施结果的预期性。

2 某些管理业务流程不明晰、不健全

这种情况带有较大的普遍性, 这与传统的管理习惯有关, 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没有充分重视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因此, 长期以来没有进行深入的总结, 使之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流程, 这种情况往往造成管理上的漏洞或失控。

2.1 材料质量确认与放行程序

施工中对一些主要材料, 必须经过质量检验或试验, 确认其符合设计规格和质量标准后才能投入使用, 检验或试验证明不合格的材料禁止使用于工程上。但有时为了工程进度的需要, 在未经试验或检验试验的情况下或施工同步进行, 就在工程上使用, 这种情况分别被称为“紧急放行”和“例外放行”。按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要求, 紧急放行或例外放行都必须经过授权人的批准, 做好记录和标识, 一旦发现不合格应能追回。然而我们现在施工管理中, 虽然对材料进场有规定的验收手续和相应的试验要求以及领料发料手续等, 但对于“紧急放行”或“例外放行”情况, 一般还没有这种认识, 更谈不上规定明确的授权人批准和把记录标识等列入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化管理, 因此这方面也是有较大的欠缺。

2.2 设计变更管理程序

施工过程中的变更虽然大家都有明确规定的手续, 最主要还是执行设计的签证。但由于现场施工涉及到总包、专业分包等许多单位, 设计变更可能带来一系列连锁反映, 所以它的信息应该能及时传达到各相关方面。此外设计变更的要求, 有可能由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业主等不同方面提出;最终都应该以设计方签发的“设计变更通知书”和监理方签发的“设计变更指令”作为执行的依据, 并应有执行结果的反馈等。这些方面在具体操作上目前也缺乏明确的规范化的程序文件为依据。这对正确执行设计变更以及控制变更的影响效果都是不利的, 应该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2.3 混凝土、砂浆级配管理程序

这是现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经常性的管理业务, 它应该包括级配单的提出, 级配单送交现场, 现场根据砂石实际含水率进行的级配调整, 调整信息的反馈确认;调配过程监控, 试块留置养护、试块送检和报告分析等许多环节。这些环节虽然已形成一个基本流程, 但严格来说仍存在一些漏洞, 搞不好就会出现失控。比如, 现场调整级配的信息没有反馈, 拌制和试块送检过程等, 没有明确规定、专业跟踪及填写跟踪记录等。

3 缺少某些重要环节

3.1 投标交底和合同评审

投标过程和中标情况交底, 是指应由施工企业经营部门负责主持投标工作的人员, 通过企业经营例会, 向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拟选派的施工项目经理人员, 传达该工程施工招标情况和投标者竞争情况, 最终由本企业中标的原因, 标书中已考虑到哪些降低造价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合同条件等, 其作用在于:

(1) 使各职能部门掌握这些信息。

(2) 引导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该工程管理方针、目标和措施的进一步策划, 把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应用于该施工项目的管理中。

(3) 深入展开合同评审, 掌握合同条件和要求, 明确各职能部门及项目经理对履行合同所承担的责任。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中“合同评审”的要求, 工程承包企业应对每项标书合同进行评审, 评审合同的各项要求是否明确, 与投标时不一致的要求是否取得解决, 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这些要求。这些方面在企业的各职能部门和施工项目经理部都应搞明确并达成共识, 以便正确履行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但许多企业往往忽视这个环节, 造成施工人员对合同条款不熟悉, 甚至引发纠纷。因此, 这一环节在整个施工项目管理流程中不可忽视, 更不可缺少。

3.2 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评审

目前施工项目管理, 一般施工企业都仅重视施工项目经理的选派和项目经理部人员的配备;其次施工项目经理对企业上交利润的指标, 严重的就是实行“以包代管”, 或变相的“以包代管”模式, 即企业选定了项目经理和上交目标之后, 全盘的管理任务就交给项目经理去考虑, 失去企业应有的指导、扶持和监控作用。应该建立和健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评审程序, 以确保项目经理正确贯彻企业的经营方针, 增强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可行性、有效性。

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评审, 应着重于对项目管理目标、管理保证体系、施工组织设计 (规划) 进行评审, 以便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否具备, 管理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 各种管理关系是否理顺。

3.2.1 项目管理目标评审

项目部组建后, 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整个工程项目的目标来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的目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成本目标、时间目标和质量目标。项目目标则应按如下原则进行评价: (1) 目标必须明确界定; (2) 符合工程施工合同条件; (3) 符合企业下达的施工项目管理责任书的要求; (4) 目标必须可行、具体, 并有相应保证措施。

理想情况下, 项目目标在项目一开始就是清楚、明确的, 有时项目目标随着项目的进展需要而改变, 但这并不影响施工准备阶段对项目目标评审的重要意义。

3.2.2 管理保证体系评审

为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必须围绕目标建立一系列的管理保证体系, 如组织保证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保障体系等。对保证体系的评审是项目管理评审流程中的重要内容。

(1) 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是项目管理顺利实施的保障。组织体系建设应本着精干、高效、多能的原则, 应对照项目目标体系, 分别建立相应的保证体系。

(2) 建立完善的责任制体系, 这是保证项目管理成功的关键, 是各项管理的中心环节, 也是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的保证。各项责任制最好和经济利益挂钩, 责、权、利相互结合;确定任务与责任尽可能做到具体化、数量化, 便于考核。

(3) 制度建设是基础性工作, 是项目有序运行及目标实现的保证。强调制度建设, 强化制度作用, 就是强调管理由人治转化为法治。制度的制定, 要力求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 保障体系指为实现项目管理目标、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面对工程施工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管理的配套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系统:劳动力调配供应系统、物资供应系统、机械设备保证系统、资金供应和财务保障系统、生活服务保证系统。

3.2.3 施工组织设计 (规划) 评审

施工组织设计, 重点是在分析合同条件、法规条件和现场条件的基础上, 制订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和阶段性进度计划、编制施工预算等。

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则主要是对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的任务分工, 工作制度, 目标规划与措施, 管理评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计划。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

3.3 分包单位的选择程序

施工分包, 通常有按专业分包、部位分包和劳务等多种方式。目前在施工项目管理中, 劳务分包的选择, 一种是由施工企业劳务分公司, 通过劳务基地输送的劳动力资源, 派给施工项目;另一种是直接由施工项目经理部在市场上招用。无论采用哪种渠道进行劳务分包, 但其过程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程序, 对于保证分包的资质、能力和合理价格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时甚至失控, 给施工带来被动。

笔者认为, 在选择施工分包时, 总包企业相当于投包方, 分包单位是承包方, 应该参照工程招投标的方法, 引入竞争机制, 择优选用。因此, 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分包选择程序。它应该包括: (1) 联络认定注册; (2) 委托预算报价; (3) 谈判协商; (4) 汇总审查批准; (5) 签订分包合同; (6) 调集分包进场施工等环节。选择分包单位一般要考虑的问题: (1) 技术能力; (2) 分包价格; (3) 作业人员及设备的配置情况; (4) 业主方指定要求的分包人; (5) 施工企业自身经营的伙伴关系; (6) 地区条件; (7) 施工专利技术。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的总体性管理流程及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施工管理全过程,评审,选择程序

上一篇:简析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下一篇: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