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精选6篇)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1

(环办〔2008〕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项目迅猛发展,这些建设项目成为城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部分项目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市民投诉的热点。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切实从源头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布局调整和规模扩大,环境容量受限,环境敏感程度增强。据对11个城市的调研统计,市、区(县)两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城市建设项目占到当年审批总量的60%以上,有的高达90%。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既希望政府加快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期待着改善居住条件和享受方便的餐饮、娱乐、医疗等服务,但由于项目的环境影响,多数居民不希望这些项目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矛盾心理。目前,围绕城市建设项目的投诉、信访已占环保投诉、信访总数的60%~80%。有的还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在健全法规制度、完善工作机制、依法科学审批、加强过程监管、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工作呈现不断加强和逐步规范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法规不配套、规划管理不严格、公众参与不规范、监管不力等问题。因此,各级环保部门一定要充分认清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依法科学审批,加强全过程监管,努力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投诉纠纷。

二、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一)扎实推进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向政府提出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在规划的编制和控制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着力解决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努力从决策源头防止建设项目与环境功能交叉错位。当前,应重点推动直辖市及设区的市级城市总体规划、设区的市级以上城镇体系规划,以及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房地产开发、输变电工程等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着力解决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问题。对未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原则上不受理其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严格审批环境敏感城市建设项目。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和审批城市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中,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执行。对选址敏感、影响面大、群众反应强烈的项目要严格把关、慎重审批。

1、严禁审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的核心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建设项目。

2、严格审批城市道路交通项目。对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城市道路交通项目、涉及搬迁量大的其他交通类项目,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必须明确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3、严格审批各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对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科学论证项目的环境影响和选址的合理性,注意周边环境问题对拟建项目的影响,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公示有关环评及环保验收信息;在工业开发区、工业企业影响范围内及可能危害群众健康的区域内不得审批新、扩建居民住宅项目。

4、严格审批餐饮、娱乐业项目。应在环评文件和批复中,明确有餐饮门面功能的房地产项目必须修建专用公共烟道,划定噪声防护距离和落实污染防治措施。对项目的选址、烟道设置、排放口与敏感目标的间距等提出明确要求。

(三)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选址敏感的城市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全过程管理,做到建设之前有审批、建设过程中有检查、建成运行后有监督,切实防止和减少环境矛盾纠纷的发生。

1、加强建设期环境监管。发现施工噪声、扬尘扰民等问题时,应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防止诱发矛盾纠纷。同时,要加强项目前期的现场监管,杜绝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开工建设问题发生。

2、严密组织试生产核查。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拆迁安置、解决饮用水、建造隔声屏等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措施等工作纳入核查重点,对未全部落实和兑现的,各级环保部门一律不得批复同意其投入试生产。对未经批准擅自投入运行或生产的企业,必须依法进行查处。

3、严把竣工环保验收关。将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审批时承诺的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污染防治设施、拆迁安置等工作纳入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内容,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凡未落实到位的,一律不予通过验收,并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房地产验收批复中,应明确要求开发商在预售房时,必须将经环保部门确认的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进行公示。

三、完善适应城市建设项目环评管理的监管机制

(一)完善公众参与工作。对布局在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项目除外)必须进行公示。通过上门走访、听取居委会意见和召开听证会、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减少后续矛盾。各地应当对变电站、垃圾压缩站、公交站场、医院等涉及公众利益且编制报告表的项目的公众参与工作进行细化,特别是通过细化和修订公众参与调查表,使得公众参与调查能够客观反映公众反对项目建设的原因,使环评管理有据可依。

(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当地规划管理部门,依法将城市建设规划及其规划环评中能够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建立城市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平台,严格规划管理,防止规划频繁调整变更形成选址不当,造成既成事实,带来具体项目与环境功能要求相冲突,引发环境纠纷和投诉。对现已投入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变电站进行全面调查和监测,收集相关实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和分析报告。同事,适时将报告向公众发布,在主要媒体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正面报道,用事实消除群众的担忧和疑虑。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密切联系规划、建设、国土等部门,积极推进电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环评。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当地城市垃圾处理、道路交通、输变电工程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建设计划,针对立项、规划和验收等环节的不同特点,细化有关环保的协办审批要求,特别要明确对项目周边的环境敏感目标实施有效控制的要求,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对扰民等污染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解决。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2

医疗机构包括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带住院部的普通医院、传染病医院、疾病控制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血站、急救站和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影响。尽管它和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一样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但该类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其对环境影响而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其在建设过程(施工期)和建成使用后(营运期),自身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会对外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是一个环境污染源;另一方面项目本身是病人治疗和康复的场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又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因此在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除了要评价它们对外环境的影响之外,还要评价外部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影响。下面,本人根据多年来的环评工作经历,从法律依据及项目分类管理、选址分析、工程分析、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保证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科学开展。

2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依据及分类管理

2.1 法律依据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作为建设项目的一种类型,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作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的母法,在第十三条中确认和坚持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批准权限。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法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更加凸显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地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门法律。

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发布施行。

2.2 项目的分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中,对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分类管理做了明确的规定,主要依据医疗机构的类型及环境敏感区(非敏感区)两个指标进行分类管理。

(1)敏感区的确定

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

(2)分类管理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医院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科防治所(站)、疾病控制中心在环境敏感区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在环境非敏感区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卫生站(所)、血站、急救中心、疗养院、福利院、动物医院等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3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分析

合理的布局是保证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医疗机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对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现在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类建设项目的选址和布局进行分析比较,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3.1 项目选址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应当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详细的了解,了解所开发地块的用地性质和开发使用的一致性,并分析项目与周围环境规划的协调性。

3.2 项目场址的现场调查分析

在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在环境现状调查时除了要考虑交通噪声和电磁辐射等污染源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之外,应当关注项目用地内的原有污染情况。对那些工业企业搬迁后的土地用作医疗机构建设用地的,在环评时必须对原有工业用地内的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监测,防止遗留污染物或土壤污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因为这类企业在长期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工业废物在厂区内的堆埋以及有毒气态污染物的沉降等因素,场址内的土壤有可能已被污染。

对原先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结束,改变土地使用性质进行医疗项目开发的,监测发现土壤受到污染的,在环评中应提出采取的处置措施,并制定土壤修复实施方案。

3.3 项目内部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在医疗机构项目环评过程中,应当详细了解项目的总体布局情况,特别是对那些产生污染源的地方进行详细了解,合理布局住院部、锅炉房、医疗废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等位置,防止锅炉废气、噪声、恶臭对住院部病人的环境影响。

3.4 项目场址周围环境污染源调查分析

医院项目是病人治疗、康复的公共场所,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属于被保护的对象。在该类项目环评过程中,对拟建场址周围环境应当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周围的污染源分布情况,并就周围污染源对医院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的评价,分析阐述项目选址的可行性。

4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执行标准的选取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评价标准的选用与执行是很严肃的。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科学准确地确立并执行相应的评价标准,为环境决策与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建设项目对医疗机构内部环境(主要是运营期)、外部环境均可能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选取要从三方面入手(即项目污染源对医院内部、对医院外部、外部污染源对医院)。

4.1 建设项目对内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

医院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医院病人就成为保护目标,这也是该类项目与其他建设项目(如工业项目)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评价之中必须考虑和预测即将建成的医院的环境影响问题。医院内部环境质量应重点保护,在评价报告书中要确立拟建医院内部的环境标准。

(1)内部环境噪声标准

环境噪声标准应当执行《声环境噪声标准》GB3096-2008中的1或2类标准。0类标准适用区域适用于特别需要安静的疗养区。

(2)内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内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般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3)内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内部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源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GJ3020-93;小区内使用的景观娱乐水,应根据水体的不同来源分别满足《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4.2 建设项目对外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价标准

(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施工期噪声应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2)施工期建筑扬尘的控制

施工期建筑扬尘的控制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2697-1996二级标准,TSP周界外浓度最高点的浓度不超过1.0 mg/m3。进入环境空气中的浓度应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3)厂界噪声标准

项目的施工期和运营期对外环境的影响可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供暖一般需要安装锅炉,这是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设施之一。锅炉废气排放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5)污水排放标准

污水排放应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标准。执行的具体标准依据所排入水体的功能确定。

4.3 外环境对拟医疗机构可能产生影响的评价标准

(1)电磁辐射标准

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外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对项目的环境影响。电磁辐射污染源主要有高压电力系统、电视广播发射设施、雷达及导航设备、各种无线电设施、电气化铁道、无轨电车、地铁等。其中常遇到的是超高压电力线和变电站。

关于超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场、磁场强度限值目前尚无国家标准。可采用《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推荐的标准,即工频电场限值为4k V/m,磁场强度限值为0.1mT;《高压交流架空送电线无线电干扰值》GB15707-1995中限定的是55dB (μv/m) 。

(2)交通道路标准

建设项目选址位于交通干线附近时,噪声要符合医院适用区的规定,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3)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项目周围如有商业网点、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站、各类工厂等, 要根据相应的环境标准进行预测和评价, 采取有效措施。如附近有垃圾处理场, 一是要求其恶臭物质的浓度不应超过《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规定, 二是要预测小区是否受到影响和影响程度、提出预防措施。

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

医疗机构建设项目在评价工作中的主要污染因素为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其次为普通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还有公用设施排放的污染物。

5.1 水环境影响评价

医院各部分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比较复杂。不同部门科室排出的污水成分和水量也不尽相同。医院进入营运期后,水污染主要也分为两大块:

(1)医院排放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有: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同位素治疗诊断室、手术室等排水。

(2)医疗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排放的生活废水、食堂、单身宿舍排水等等。

污水除了含有生活废水中常见的COD、BOD5、SS等外,还含有病原性微生物、放射性、重金属和其他一些化学品等污染物质。这就要求在对这些污水进行集中处理之前,还需对一些特殊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如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含油废水和洗印废水等。重金属废水主要来自牙科治疗和化验室,含有汞、铬等有害污染物。

医院产生污水必须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评价中建议对综合污水采用二级生化处理,以确保达标排放。对于传染病医院(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医院)的污水还需进行预消毒处理,再进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做到达标排放。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污染源除锅炉、医院食堂油烟等公用设施排放的废气外,还包括来自化验室、普通实验室、动物实验室、传染病房等。

(1)普通实验室和化验室废气

在进行试剂配制、实验样品前处理、实验反应及分析测试等操作时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无机、有机化学试剂的挥发,如酸、碱废气,构成实验室空气污染,应当在实验室中设置通风柜,对实验废气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后排放。

(2)动物实验室废气

主要为动物排泄产生的含氨臭的气体。

(3)传染病房和呼吸道疾病病房的通风废气中可能含有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对通风设施排放的废气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确保空气的洁净。

5.3 医疗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1)医院废物的分类

医院产生的废物包括一般性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以及受到生物性污染(各种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的带有传染性的垃圾和废物,主要分为一般性固体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射线废物、传染性废物、废弃的锐物(注射器、针头、解剖刀等)、药物废物、细胞毒废物以及污水处理站污泥等。

(2)医疗废物工程污染防治对策

医疗废物的特性与其他的危险废物的重要区别,在于医疗废物具有感染性,其污染防治的总原则为营运期防止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严防有害微生物的泄漏和传播,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由于医疗废物带有有害微生物,因此灭活是处置工艺首要的技术要求,其次是减量化和无害化的要求。为了避免使用过的医疗用具流入市场,因此毁型也是处置工艺的要求之一,常用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有焚烧法、高压蒸汽法、微波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等离子消毒法等。根据各类处置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结合我国国情,首选技术为焚烧法,无论是在适用性上还是技术成熟上都具有优势,完全适用于医疗废物的处置。

(3)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措施

医疗废物经处置后产生的固体废物仍然是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物中,从收集、运输、贮存到最终处置这个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性。

(1) 对收集、运输、贮存、处置这个全过程中的每一步,在环评中均需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污染环境的事故;在不可避免的发生污染事故后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尽快清除污染。对不同的环节,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对预案要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分析。要对危险废物的运输、装卸过程逐一分析,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2) 被医疗废物污染过的物品,也作为医疗废物一并处理。

(3) 在环评中要对处置过程的工艺条件进行技术分析,以便在处置之后产生的危险废物量最少。

(4) 处置医疗废物后,对医疗废物盛装容器进行消毒处理,对医疗废物临时贮存间进行消毒和空气净化处理。

6 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医院项目开发建设之前就认真分析工程的污染源并提出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以确保项目运行后污染物达标排放,把项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控制到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是有效预防医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最有力的环境管理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2]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工程师登记管理办公室.环评工程师登记培训系列教材——社会区域.

[3]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3

环发[2009]96号

关于学习贯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

2009年8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以下简称《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为深入学习贯彻《条例》,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全面深刻认识《条例》的重要意义

《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环境立法的重大进展,标志着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条例》要求将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影响作为规划环评的着力点,有利于从决策源头防止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是“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方针的重要抓手。《条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筹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关键点,有利于在机制体制层面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重要举措。《条例》将人群健康和长远环境影响作为推进规划环评的出发点,有利于更好地从源头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

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内涵,将思想认识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高度上来,准确把握规划环评在新形势下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做好《条例》的宣贯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要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的一段时期内,集中做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坚持全面普及与重点落实相结合,既要全面宣传《条例》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程序要求、法律责任等,又要重点完善贯彻《条例》的机制、能力、技术等相关工作。坚持近期集中宣传和远期完善机制相结合,既要抓好近期的集中宣传普及,在提高社会各部门和公众认识上下功夫,又要做好制度配套,在理顺管理程序、落实长效机制方面下功夫。坚持中央指导与地方推进相结合,既要按照统一部署加强对《条例》的宣传贯彻,又要充分发挥各级环保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

我部将分阶段组织《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2009年8月到9月底,通过访谈、新闻发布等方式集中宣传。2009年10月到11月底,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等具体措施和出台相关管理文件,进一步深化认识。2009年12月到2010年12月,通过修订配套实施细则、加强能力建设和加大重点领域管理力度等手段,深入贯彻落实《条例》。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上述工作安排,周密部署、层层落实,紧密结合各地管理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条例》各项规定,从“完善机制、规范程序、严格管理、总结经验”等方面加强规划环评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是建立规划环评齐抓共管机制。积极推动建立与发改、规划、国土、交通、水利等部门的联动机制,推进规划环评早期介入、与规划编制互动。探索建立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机制,有重点地选取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管理较成熟的领域,与有关部门联合推动开展跟踪评价试点,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十二五”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指导。

二是进一步规范规划环评管理程序。各级环保部门应当对照《条例》规定,抓紧梳理现有规划环评管理的相关规定,进一步修订和细化评价、审查、跟踪评价等具体要求,切实担负起召集审查小组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的职责。审查小组是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唯一法定审查主体,其提出的审查意见应作为规划环评报告书修改完善和规划优化调整的依据。各级环保部门应依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环评报告书的修改进行把关。

三是进一步细化需要进行环评的规划具体目录。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以下简称《范围》)。各级环保部门应严格落实《范围》要求,推进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根据《范围》,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编制工作实际,确定需要开展环评的具体规划目录。

四是完善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按照《条例》规定,将规划环评结论作为规划所包含建设项目环评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不予受理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批准的规划在实施范围、适用期限、规模、结构和布局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重新或者补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开展环评的,不予受理其规划中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经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其包含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予以适当简化,简化的具体内容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评价的内容都应在审查意见中明确。

五是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规划环评。切实加强区域、流域、海域规划环评,把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长期性环境影响作为评价的关键点。努力提高城市规划环评质量,把规划环评早期介入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建设规划编制,实现与规划的全过程互动作为切入点。不断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的实效性,把保障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落脚点。认真做好交通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环评,把协调好规划布局与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关系作为着力点。严格规范各类开发区及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把园区布局、产业结构和重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环境合理性作为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将区域产业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避免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引发新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六是进一步做好公众参与工作。规划环评中的公众参与要充分考虑规划及规划环评的特点,对于政策性、宏观性较强的规划,应更加关注规划涉及的有关部门、专家等专业意见;对于内容较为具体的开发建设规划,还应关注直接环境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相关理由的说明应作为审查意见的重要内容。

四、下一阶段相关工作要求

(一)各级环保部门应在《条例》正式实施前后,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渠道对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条例》。通过举办学习班、研讨班、座谈、讲座等多种形式,在本系统内掀起学习《条例》的热潮。

(二)2009年10月1日前,各级环保部门应抓紧梳理需要进一步修订和组织制定的规划环评管理配套规定,积极做好有关修订和制定工作。

(三)各级环保部门要结合“十一五”期间规划环评实践经验和“十二五”各类规划的编制实际,主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细化《范围》,确定“十二五”期间开展环评的具体规划目录。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及时总结本辖区关于《范围》的执行情况,将有关总结和意见建议于2010年5月31日前报我部,作为依法修订《范围》的重要参考。

(四)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在2009年10月31日前,将辖区内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开展情况报我部。

(五)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在2009年12月31日前,将贯彻学习《条例》的阶段性总结报我部。

二○○九年九月二日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4

关于贯彻落实环发﹝2011﹞14号文件

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

鲁环函﹝2011﹞358号

各市环保局:

根据《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现就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抓好各类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一)对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以及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在新建、改造、升级时应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报批准设立该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人民政府所属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上述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订的,应当及时开展规划影响评价工作,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二)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规划编制部门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编制规划的跟踪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核。

(三)新的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必须进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化工集中区域或化工园区。新布设化工石化产业集中区或园区,必须进行开发建设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由相应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四)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各市级人民政府依照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类型开发建设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参照本通知要求执行。

二、严格履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适时组织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程序,应严格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国务院令第559号)、《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8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工作的通知》(环办﹝2007﹞14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10﹞66号)、《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发﹝2011﹞14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

三、完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机制

(一)各级环保部门要重视和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指导作用,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作为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对已经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中包含的建设项目,其环评工作可以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分析论证情况适当简化,具体简化的内容应在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意见中明确。

(三)对未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定位、范围、布局、结构、规模等发生重大调整或者修订未重新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各类园区,各级环保部门要对进入该园区的建设项目实行从严审批。

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认真贯彻落实有关要求,结合“十一五”期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经验和“十二五”各类规划的编制实际,主动与政府及发改、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早期介入,为规划审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各市环保局要于2011年6月30日前,将辖区内各类园区规划环评的进展情况及已完成审查的各类园区规划环评有关文件报省环保厅,今后新完成审查的各类园区规划环评文件要及时上报。对目前已建成但未完成规划环评审查的各类园区须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审查,未按期完成审查的,各级环保部门要对进入该园区的建设项目实行从严审批。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5

关于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安监总规划〔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为切实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安全评价行为,提高安全评价工作水平,推进安全评价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安全生产工作,根据安全监管总局2006年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和全国安全评价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安全评价机构等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应是独立依法执业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实体。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坚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的原则,与包括安全评价机构在内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脱钩,严格遵守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活动监督管理的若干规定》(安监总办字〔2005〕98号)各项要求。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公务人员要坚持原则、遵守纪律,加强学习、增强素质,努力提高安全评价管理水平,做到安全许可公平透明。

二、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不准干预安全评价机构的正常活动,不得以备案、登记为由,擅自设立法律法规之外的行政许可事项,凡属行政许可的事项一律不准收费。

2.不准以任何理由实行地区和部门保护,不得指定生产经营单位接受特定的安全评价机构开展评价工作。

3.不准接受安全评价机构的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入股或收受利益分成,不得在安全评价机构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各种报酬和费用。

4.不准利用职权向安全评价机构索要钱物或为亲友谋取私利。

5.不准参加由安全评价机构支付费用的娱乐、健身、旅游等活动,不得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向安全评价机构摊派或推销书刊、产品等。

三、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律,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1.不准以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名义或以欺骗手段到生产经营单位招揽业务。

2.不准伪造安全评价资质、资格证书,不得出具假证件和其他虚假证明资料。

3.不准在业务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不得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评价项目。

4.不准在安全评价业务活动中弄虚作假、提供虚假报告,不得超资质规定业务范围从事安全评价活动。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大毛毛虫★倾情搜集★精品资料

5.不准转让和出借资质、资格证书,不得在多家机构重复执业。

四、安全评价行政许可工作要立足于服务、服从于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安全评价机构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应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控制。各地应制定安全评价机构发展规划,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控制总量、适度发展。

当前,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重点围绕安全生产许可工作,要对安全评价机构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保证安全生产许可工作正常开展。

五、安全监管总局和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作为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证书颁发管理机关(以下简称发证机关)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行政,按照《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原国家安全监管局令第13号)及实施要求,严把准入关,做到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审查,不得擅自降低标准和条件。实行资质许可会审和公示、公告制度,建立评审技术专家库,随机选取确定评审专家。

六、各地应参照甲级资质对安全评价人员专业技术的要求,制定乙级资质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基础专业的规定。严格执行专职安全评价人员“四险”(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指事业单位)制度。安全评价机构资质不得重复许可,同一家安全评价机构只能获取一个级别(甲级或乙级)的安全评价资质。各地发证机关应在作出安全评价机构乙级资质许可决定后10日内,将有关机构申报材料及发证机关批准(或取消)材料报送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七、发证机关要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管理,对于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机构和人员,特别是对于出具虚假证明(证书)和评价报告、评价不到现场、超范围评价、出借资质资格证书、重复登记从业等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安全评价机构及人员,应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实行资质管理“黑名单”制度,淘汰那些管理混乱、质量低劣、信誉差的评价机构。要把安全评价机构和人员的业绩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实行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年审和人员资格登记、执业信誉档案制度。

二OO六年六月七日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也随之日益增多。作为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项目之一———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无论是对于保护城市水环境及水资源的利用,还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等都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然而,如果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规划不当、处理方案不合理,以及本身产生的噪声、恶臭和固体废物等污染未能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措施,都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产生相当程度的危害。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处理工艺方案、布局、生态保护措施和污染防范措施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1]。除此之外,还要就污水处理项目本身所产生的噪声、恶臭和固体废物等污染,以及项目建设和运行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满足城市环境要求及总量控制目标,而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制度。

1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1.1 污水处理项目的选址问题

污水处理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成本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跟项目的选址是否合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污水处理项目选址合理,可使项目本身产生的噪声、恶臭、以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产生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充分论证项目选址的合理性,并提出明确的选址意见。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项目选址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第一,城市污水项目选址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的规划相一致。第二,通常情况下,污水项目的选址应在城市水源地的下游以及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方。第三,由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本身产生恶臭气体。因此,要充分考虑污水处理项目的地址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范围内是否有环境保护的敏感点。第四,污水处理项目的外配套管网的建设应做到最优,同时还要考虑污水的排放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

1.2 进水的水量及水质问题

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规模及其所选用的工艺流程等都取决于污水处理项目的进水量及水质。如果对进水的水量预测不准确以及水质和可生化性等都不清楚,那么就难以对处理工艺进行有效的论证。因此,为了准确的预测进水的水量及水质,必须充分调查服务范围内水污染源的数量、水质情况和排水量等。可依据人口及排污系数估算生活污水的水质和水量。而对于工业废水,应对服务范围内的工业企业的排水情况(包括排放规律、常规因子浓度、以及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调查。

1.3 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问题

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问题是项目建设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论证内容。在满足进水水质要求的基础上,确保污水处理项目的出水水质严格遵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必须对污水处理的工艺流程进行认真的分析及论述,并根据不同工艺流程对污水的处理程度来确定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无论是郊区村镇、城镇居民小区,还是工业企业内的居住区等生活污水的排放都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城市污水项目的建设规模及处理工艺取决于城市污水的水量和水质情况,而由于各个城市工业结构的不同使得污水的水质水量也不一样。因此,应对水污染源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多方面的分析和论证。此外,还应根据各城市的特点从技术、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最佳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

2.1 尾水对受纳河流的环境影响问题

尽管污水处理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污水量不多,但其尾水的排放量却很大。一方面,当城市污水项目建设前后的受纳水体相同时,污水的排放方式已由分散改为集中,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总量大大地减少。因此,不需要太高级别的水环境影响评价,而只需对部分的敏感断面进行影响分析即可。另一方面,当城市污水项目建设前后的受纳水体不同且接纳的水量明显增加时,将会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河道沿岸浅层地下水的补给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到新的受纳水体。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较高级别的水环境影响评价。另外,对受纳水体的环境影响还应注意考虑事故排水及超负荷的污水溢流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必要时还应采用相应的预测模式对其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影响程度[2]。

2.2 恶臭对周边的环境影响问题

作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运营期间产生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恶臭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很大,并常常因此引发诉讼事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恶臭物质,主要由硫化合物、氮化合物以及各种烃类有机物等组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水在城市污水管网系统中的下水管道中停留时间过长,而下水管道又没有溶解足够的氧,从而导致污水发生厌氧反应而产生恶臭气体,并在污水处理阶段从污水中逸散出来。这些恶臭物质将严重危害到人体的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等。可以采用公式计算法或类比法分析和研究恶臭物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为了有效减少恶臭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对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设计时减少恶臭物质的排放。其次,在污水处理过程中配备相应的恶臭气体收集和处理装置。最后,在污水处理项目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带。一般以300M为宜,至于具体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还要由环评决定[3,4]。

3 结束语

在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并结合污水处理项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只有对城市的污水处理项目进行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生活废水的排放量日益增加,城市污水处理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对城市污水处理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课题组.北京市区污水处理厂合理规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水.城市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J].污染防治技术,2003,14(6):60-62.

[3]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废水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校园学生会干部辞职报告下一篇:难忘的经历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