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2022-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引导学生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 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不能仅是向青年人传授知识, 更应该教会他们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思考。创新人才培养也是建立在社会、人类现实、伦理、思想、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上。人究竟是为什么而活, 生与死对个人和社会而言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些看似非常抽象的哲学问题, 其实正是在大学时期就应思考的问题, 也唯有在大学时期才可能相对自由地思考类似问题。就每一位学生而言, 毕业时刻就是开始利用自己的头脑在社会立足的一刻, 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遇到人生的导师, 应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人生思考和规划。曾经就有这样一位研究生同学, 经常向我提及他本科阶段的老师, 说老师对他生活上的引导对他生活道路选择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学期间, 学生们会与老师交流一些关于就业、恋爱或交友等等的问题, 我认为应结合他们的家庭背景与自身状况包括性格、潜能等等, 启发他们树立起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就前一段时间上海海事大学杨元元同学自杀一事, 原因是多方面的, 可以推测杨元元同学30年的生活中没有人引导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合理的规划。她2002年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 曾经拒绝了若干个很有保障的职位, 原因仅是她母亲向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生活。杨元元在毕业后7年中一直处于工作生活不稳定状态, 对她最后走到这一步有重要的影响。反观很多人生起点不如杨元元的同学, 合理规划了自己的生活, 不断努力, 也有了不错发展。所以大学期间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做到不盲从、不攀比, 合理规划生活, 对毕业的人生道路影响非常大, 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此方面进行适当的引导。

2 培养学生注重自身健康的意识, 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本科的同学正处在20岁左右的年龄, 身体发育成熟而心理正处在急速发展时期, 加上这一阶段会面临人生的很多重大的事件, 如就业、恋爱等。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后就业压力加大, 所以给予大学生群体应身体及心理情况关注。就生活层面的问题, 很多学校都设有贫困生贷款及减免学费的政策, 这些政策从多方面给予了贫困学生很大支持。这里着重提出大学生应多关注自身健康。关注自身健康包括很多方面:合理排遣不良情绪、面对压力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合理安排生活起居等。教师应指导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自觉向外界寻求帮助。让学生知道在目前社会人无论多能干, 总会或多或少面临些压力, 心理上偶尔不健康就如同感冒、头痛一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不加重视, 小问题发展下去也会变得严重。打个比方:一碗水也许不重, 但是如果持续地端上两个小时, 你的手真会疼的抽筋, 强忍压力只会使压力越积越多, 最终爆发。我们每个人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有些是外界环境造成的、我们必须直面的压力, 有些则是我们自己设置的。无论什么压力,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 才能处理好心理、生理上的问题。

3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要快乐生活的理念

一次学术会议后, 曾听到关于某院士的闲谈, 提到该院士的研究室对研究生做论文没有要求, 而是要求他们要快乐, 就是首先为自己而活, 这样自然而然的同学们就会认真考虑工作与生活上的问题并会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仔细回味这些做法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乐意去做什么事, 而是在压力下被逼去做, 那是出不了好成绩的。所以大学生教育中, 应该引导其养成尊重并培养自己兴趣爱好的习惯。

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应该围绕提高大学生素质这个核心, 以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教育不断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内在的素质, 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目前我们国家处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 社会的急速变迁对每个人尤其象牙塔中莘莘学子有着深刻影响。经济社会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每个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成长, 身上都存在包含家庭、文化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素质教育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学生发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笔者长期从事高校一线教学工作,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体会到, 素质教育应对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 使其心理和行为上更为理智和成熟, 以有益于毕业后的长远发展。现总结几点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适应能力

上一篇:高等教育中女性教育建设实践初探——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下一篇:基于BIM技术的“竹简成卷”造型的建筑石材幕墙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