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通用7篇)

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1

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掌握交际能力的基本要素,在俄语精读教学中将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策略能力的.培养达到完美地结合,可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 者:刘扬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系,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6(10)分类号:H3关键词:俄语 精读教学 交际能力

俄语精读课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2

摘要:《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综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举足轻重。只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英语》(精读)课;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目标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想在具体语境中做到应用英语语言得体,仅有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语言学家Hymes在1972年首次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

Canale和Swain在1980年对“交际能力”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法能力,即广义的语言法则,其中包括语音、语调、语法规则和书写规则;二是社会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应用的规范和语言的得体性;三是语篇能力,即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口头和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涉及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是应对能力。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当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社会语言能力和应对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密切相关。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的共识。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胡文仲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讲,越深刻、越仔细地了解所学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种语言。”

外语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知识文化以外的交际文化能力。知识文化能力主要指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在词语理解、语句组织等方面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应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会用英语只是低层次的要求,对学习者来说关键是解决“用什么、怎么用”的问题。也就是说,既要会用更要用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把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

自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受到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大学英语》(精读)课是高校针对英语学习者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只有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二、《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文化导入

所谓文化导入,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适当的目的语文化,从而使学生了解本民族语与目的语(外语)的文化异同,以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听说交际能力。文化导入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导入。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而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灌输对象,把精读教学当做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教师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而学生听说实践的时间却很少,即使有实践,也仅限于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和简单的单词、单句操练。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精读教学实施中,就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文化导入。

1.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对英美习语或词语文化的导入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发展的结晶,“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交织着其他民族的影响,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出英语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词汇差异是不同民族间文化差异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极其接近;另一方面,由于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的词汇文化内涵又存在差异,如有些词汇虽然其字面意义相同,但联想义不同。

根据20世纪50年代的对比分析理论,当母语对目的语形成干扰时,学习的困难就越大,即“负迁移”越多;目的语与母语越接近,学习的困难就越小,即“正迁移”越多。另外,英语和汉语有许多词义相对应的词,但是这种对应是相对的,在用法上其实并不对等,这属于英汉词义不对应现象。如“eat”和“吃”用法不一样,其实两者的意思也不一样,尤其是比喻义。下棋时,我们说“吃掉”对方一个棋子,英语就不能用“eat”,要说“take”,至于“吃惊”“吃亏”“吃回扣”“吃老本”“吃官司”等,英语都有不同的说法。英语(汉语)中的一个词表达的意思或概念,在汉语(英语)中可能要用一个短语。

英汉语在颜色词语上的语用差异体现出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喜好是不同的。以蓝色为例,中国人对蓝色颇有好感,比如“蓝色的海洋”“蔚蓝的天空”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因此,具有这种文化心理的人把西方颇为流行的名曲“Love is blue”误译为“爱情是蓝色的”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此处的“蓝色”非但不能激发西方人对爱情的憧憬,反而会使其感到“忧郁、沮丧”。因为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语言学习和交际的过程中套用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所以在文化导入实践中,运用对比分析理论,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异同,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尽量实现“正迁移”,减少“负迁移”,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上对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

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内容。文化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阅读到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的材料时,即便遇到一些生词,也能够很容易看懂并很好地理解;而遇到陌生领域的材料时,读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尽管有些材料生词不多,语法不难,字面意思也了解,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却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因此,当课堂内容涉及节日时,教师可以把东西方的节日及其传统进行对比,逐步导入西方节日文化的特点。

学生大都了解一些圣诞节的习俗,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卡片、圣诞树、圣诞歌曲等,但是对圣诞节的来历、耶稣的诞生及复活、圣诞老人的故事、长统袜等具体的信息却不是很清楚。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圣诞节背景知识文化的导入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对中国春节的习俗,学生相对知之甚多,如除夕守岁、放鞭炮、拜大年、发压岁钱等。如果导入了两种文化背景,再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列出东西方这两个重大节日的异同点,则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节日的理解,并且能促使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两个节日的看法,从而达到从源语言输入到最终目标语言的输出这一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结语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在整个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综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举足轻重。挖掘语言背后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对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成功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从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中探索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精读课堂中的导入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有意识地去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应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学习者才能反应敏捷,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提高理解能力,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3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口语交际教学新增加了:“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口语交际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各种具体的场景而存在的。

我私下把口语交际与语文课堂的关系比作影子和身体的关系。他们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如影随形”。口语交际应该随着语文慢慢走进学生的心灵,是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该达到杜甫在《春夜喜雨》里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所能做的是在我的课堂上当家作主,用一句时尚的话说“我的地盘,我做主”。那么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以下是我的一点探索:

一、充分利用课堂三分钟演讲。

课堂三分钟演讲,就像运动员起跑前的热身一样,用的好的话,对整节课的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分钟演讲的内容要与课堂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我是按文体划分的。

1、记叙文

如果课文是记叙文,那么所演讲的内容也要是记叙文。如果再分的话,就是看其记叙内容是讲亲情的还是讲友情的。如果是讲亲情的,演讲内容就是亲情方面的;如果是讲友情的就讲友情方面的。如讲《羚羊木雕》这一课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就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成长中友情故事。

2、说明文

如果是说明文就让学生讲说明文方面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上网查,但演讲的时候,不允许带资料。

3、议论文

如果是议论文,就让学生谈谈新闻,谈谈他的看法。

二、充分利用整体感知环节。

我很喜欢听学生们阅读课文后最初的感受,并希望这种感受是没有一丝一毫受参考资料影响的。因为那才是原汁原味的感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既然有感悟,就要有分享。最开始的时候,学生根本不愿意站起来跟大家分享,即使他们有很好的想法。于是,为了帮助他们,我出台了一个“法令”,那就是不说的话,就把所想的写下来,写成简单的读后感。这样一推的话,好多同学就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原来,很多同学很想发言,但不好意思。

三、充分利用好拓展延伸环节。

如我在上《斑羚飞渡》的时候,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是牺牲的老斑羚,你会对获得新生的小斑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获得新生的小斑羚,你又会对为你牺牲的老斑羚说些什么。很多“老斑羚”希望小斑羚好好活下去,“小斑羚”呢?除了表达感谢之情,喜悦之情之外,也下决心好好活着。

四、充分利用好课堂小结的环节。

虽然现在课堂不追求课堂的完整,但我个人认为,有时间的话,还是总结一下比较好。这即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即兴演讲的表达能力。

当然,语文课还包括作文课、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我所谈的是怎样在阅读教学中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英语交际能力 篇4

关键词:灵活应用;交际能力;中学英语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会运用。无论学了多长时间的英语,无论学了多少英语,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课程标准上对“说”英语都有明确的要求。新课标中对初中英语三、四级中“说”的技能有着详细的描述。由上述可以知道,“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用思维去组织自己的想法,直接在图片或教师的提示下说;第二种是根据一定要求,经过思维对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整理,从而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想法,通俗地说也就是灵活运用。对于前者的要求,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中达到要求,但相对而言,后者的要求就比较难达到。虽然教师清楚地知道只有做到灵活运用英语,才是真正意义上“学好英语”,而且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使中学生灵活运用英语,进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问题也就成了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在中国学英语会有“哑巴”英语的现象?

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有这样一些原因:一是初中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知识为本,重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纯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性学习;三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语境不够真实,缺乏生活化的真情实感的语言实践;四是英语学科评价虽然也有口试,但还是偏重语言知识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实践的形成性评价。以上这些原因最终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久而久之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就像套上了枷锁,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所需的“主动”、“自我体验”是相矛盾的。

从学生角度看,中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才做什么,更谈不上课外主动思考和运用。学生最多也只是按教师要求背一背单词和课文,要不就是表演课文,即使是教师要求下的自由表演也还是离不开文本的限制。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缺少用英语的主动性,少了思维的参与,自然而然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学好”的基础上说“运用”都如此难,更何况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还没“学好”就谈“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真正做到灵活运用,在教师监督下的打好基础是必需的。

三、采取措施及具体实施

(一)解决语言积累不够的问题

1.巧用朗读培养良好语感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朗读是巩固旧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美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好方法。谈到朗读,教师用得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一是跟录音机读,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二是师徒结对,根据对新知掌握的好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弱点,相互帮助,是促进学生口语进步的一大对策;三是培养领读小能手,促进全面发展。领读小能手几乎能做到每课熟读、读好,除了充实自己的英语,还把正确的发音教给其他同学。

2.大量背诵积累语言素材

为了学生将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景时能够将英语脱口而出,就要求学生把功能句型整句背诵,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这是流利表达的基础。为了达到好的效果,要求教师要制定出一个捆绑式的背诵方案,既有检查作用,又有帮助督促作用。我在每个班级都培养了8位背诵组长,背诵组长的职责除了负责检查本组的背诵情况外,还要负责对本组同学进行帮助,直到该组组员全部背诵。

(二)解决学生脑海中没有语篇感的问题

学生有了大量的背诵后,为什么还是不能张口就说?因为大量的背诵还只是输入。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过有效的对话,还不能说是完全掌握。所以在实际生活的自由表达中,会有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表演课文就成了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但从背诵到表演课文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对于课文,学生能做到在任何情况的“逢问能答”说明学生是真正理解意思的。这就避免了某些学生背得很熟,却是有口无心的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按课文表演,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背诵到表演,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加深感悟。

(三)解决不能灵活表达的问题

解决这种无话可说的现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会提问

交流通常是以信息差为基点,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填补信息差而产生的。在形式上可以是问答形式,也可以是描述形式。但无论是何种形式都必须有思想的参与。因此,要引起交流的因素之一就是要有问题,而我们的实际情况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更习惯回答别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情况出现较多,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状态,学生的思维也就被定格在“你问我答”的形式中。为此,在每节课中的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提问并回答,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当学生学会提问后,交流时的语言量就会多一些。

2.发挥想象,体验所学语言的多种运用场合

教师在课堂上会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模拟的交际情景,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会为一项功能性语言去创设多种情景。如果学生没有把思维发散开,只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去交流,永远都无法体会用语言自由交流所带来的快乐。如果永远都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被动接受任务去表演,那么学生正如牵牛花,一但失去攀沿的墙壁就无法向上生长一样。所以当学生学会一项功能性语言时,除了让学生在一定情景中表演外,还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在什么样的场合里也会说这些话,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语言的用处。只有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才是记忆深刻的,这种情况下的表演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3.联系实际,随时体验

无论是教师创设情境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境,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多次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自由对话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学生才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记忆,才能做到真正的灵活运用。

要让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身边英语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上常写有一些英语单词或短语,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在学完饮料的单词时,我让他们收集一些饮料盒子,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知道的饮料单词。那么以后每当买到新物品,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来问老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这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反复复习过去的知识,为提高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自编小品,重组对话

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5

一、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绝非一蹴而就或突击练习就能奏效的,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锻炼才能慢慢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厚积薄发。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方法很多,就课堂教学而言,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阶段:听辨训练法

口语交际是一种以语音为主的信息交流,因此,只有正确的语音信息接收,才能进行正确的信息反馈。但语音信息却具有一次性、易逝性、不易复现的特点,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就要求受话者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同时筛选关键词语以领会话语的意思。听辨训练法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听”,对一字、一词、一句都要细心听,对听到的话进行辨别、判断。听辨包括辨音和辨意。所谓辨音,就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分辨音节,并把它所代表的意思联系起来。所谓辨意,就是让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正误进行鉴别,训练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听的敏感性。

第二阶段:复述训练法

复述训练法就是培养学生在理解听到的话语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叙述出来。复述训练法是先听记后转述,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听话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课堂教学的一般的程序为:教师先提出训练的要求,使学生有意识地听记;接着教师口述复述的内容,学生按要求复述;最后,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评析。

第三阶段:演讲训练法

演讲训练法就是教师创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公开场合,面对听众,目的明确地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阐述事理。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口语运用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条理性、扩展性和生动性,锻炼讲话者的耐力、节奏和音调,使口语表达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当然,要让每个学生在台上侃侃而谈,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经过以下几方面循序渐进训练的:1. 背诵式讲演,主要是练习胆量,让学生以背诵诗歌、背课文等方式来体验登台感觉。2. 提纲式讲演,提倡在思路吻合的情况下让学生流利地表达,给予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3. 民主式讲演,让学生尽可能演讲自己写的主题,所讲的内容不限,确保学生有一方施展才华的天地。

第四阶段:辩论训练法

辩论训练法就是指教师引导对某一论题持完全不同或相反意见的甲、乙学生双方展开论辩,以驳倒对方的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能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话和说话的能力。辩论者一方面要明确自己意见与对方意见的分歧点,另一方面要驳斥对方,征服听众。因此,它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辩论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勇于交锋,但不强调夺理,应体现实事求是的学风,要讲礼节,相互尊重,不讽刺挖苦,从而使辩论产生积极的效应。

以上四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需按部就班,而不能揠苗助长,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看环境、认角色

如果我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不注意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不根据交际环境来安排组织语言,它的交际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甚至是事与愿违。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看环境、认角色的本领。

(一)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换位思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关注所处环境,并能随着交际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心情。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例如让学生练习参加不同场合的聚会。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氛围,有的严肃,有的宽松,有的欢快,有的悲痛。如模拟参加婚庆、寿宴等喜庆的场合,指导学生要表情愉悦,声调热烈、欢快。而在模拟的国难日等场合,则要求学生表情要严肃,语调要低沉、和缓。其实这也是“换位思维”的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同的景物,苏轼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观。人际交往也同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换位思维”, 能够设他人之身,处他人之地 ,对交际对象的际遇“感同身受”,与交际对象同喜同悲,这样才能产生共鸣。

(二)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以诚动人

角色原本是指演员扮演的人物,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则是指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职务。一个人在社会上和生活中都“身兼数职”地担任着多种角色,且随时间的推移、场所的变更和人事的变迁,角色又一直处于转换之中。因此,在交际能力训练中,应培养学生确立角色意识,即懂得根据所处的场合、背景,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且随时做出调整,使自己的言行适合于交际的需要。

教学中设计借家长会的契机,让学生学习如何与家长、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让学生向父母、老师和同学等不同身份的人作自我介绍或感情交流,学习随着面对的对象不同而自觉改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变换不同的态度、语气和表情。例如面对父母时,你的角色是子女,此时你的态度要敬爱而亲昵,语气要亲切而轻松。面对老师时,你的角色是学生,此时你的态度要真挚而虚心,语气要恭敬而诚恳。面对同学时,你的角色是朋友,你的态度要自然而愉悦,语气要热忱而欢快。

虽然学生的角色随着对象的转变而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待人以诚”的心。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人际交往正是如此,只有你先为别人打开真诚的窗,别人才会为你开启诚挚的门。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语法翻译法交际能力交际法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英语学习者的要求已不单单再是语法方面的了,而是较强的交际能力。由此可见,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语法解释和听说法已不适应这一需要,所以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英语交际能力及交际法

波尔斯顿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指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也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整体素质,它需要具备听与说的基本知识,有关的词汇、语音、语调、语法等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感知、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语言技能和运用知识、语言功能知识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使用,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它是以语言项目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如下特点:交际法的大纲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语法是为语言服务的手段。语法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语法教学的地位相对下降。交际法强调教学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语言,不是为了体现某种语法现象而特意拼凑的语言,以学生为主,不以教师为主,以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制定教学内容。让学习者尽可能接触到地道的语言,而不是语法知识。学习者应当主动参与,不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师是学生需要的分析者,学生学习的顾问及学生小组学习过程的管理者。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1教学以交际教学为原则,活跃课堂气氛

职高学生中大部分基础都很差,课堂气氛很不活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用语法翻译法来加强学生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基本功,把这些最基础的东西吃透。但此法只是老师一味地灌输,加之学生基础又差,课堂气氛难免不活跃。所以我们需要运用交际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们自己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语境以促进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条件,使学生能够用语言来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为语言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一方面使用语法翻译法来加强学生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使用交际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两者的结合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应以交际教学为原则,交替使用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围绕课文,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在讲解课文前,让学生通过文章标题、简介及插图,联系他们各自的知识、经历和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和预测。讲解课文时,通过英语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叙述、描述、说明和论证文章的中心思想。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供老师在课堂上支配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解释个别词句或语法结构上花费太多时间,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第二语言的广泛接触,使他们在结束该课程学习时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结构或语法规则,也不会很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展师生间的多种交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完善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互动的交流。让学生享受到英语的乐趣,应该把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传达给学生,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做到不断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策略。总结学习经验。并通过开展师生间的多种交流。让学生逐步做到主动地学,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才会在学习上有责任感,能够自觉积极地培养自己,这样就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3锻炼学生的胆量及能力

为了满足今后在工作中实际应用的需要,一方面要有阅读一定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有口头交际的能力。要使用语法翻译法加强对学生应用文阅读及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语法翻译法系统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经常会接触到的词汇,扩大词汇量来提高阅读技能。用交际法来培养并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能力,学生更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活动,如成立英语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小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只有阅读和听说能力并重才能使他们更轻松、从容地面对将来的就业,达到真正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浅析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7

一、用心营造融洽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敢于说

语文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搞一言堂和话语霸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也不能总认为情境是为学生而设的,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于口语交际之中,并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教师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胆小、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多鼓励、诱导他们,用自己的微笑感染他们,消除他们的紧张感和自卑心理,并多给他们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

二、耐心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和技巧,让学生说得好

要让学生说得有内涵有水平,要让口语交际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便是成功的保障。教育是长期的艺术,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技巧,包括重音的运用、停顿技巧的掌握、节奏变化的技巧、语气控制的技巧以及态势语使用的技巧。要注意的是,技巧的传授必须与具体的口语交际活动联系在一起,空谈技巧容易枯燥,让学生通过观摩录像或设计训练课,在实践中体味、掌握与运用技巧。

三、口语交际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

“互动”是口语交际课的基本特点,多个回合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高交际的质量。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当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序列,从单一到综合,从浅易到复杂,设计多个回合,采取多种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学生由交际得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最终练就在双边互动多变的交际条件下的应对能力。

四、口语交际要不断追求创新

在内容上求新,要注意开发课程资源。语文的外延和生活是相等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地锻炼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有价值且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园电台当小播音员、在校报做小记者、参加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活动(如全国推广普通话周)、学生郊游等,增加学生参与口语实践的机会,也让生活成为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源头活水。教材上虚拟的例题不是教学的全部,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重组、拓展、延伸等。

五、口语交际活动评价多元化

语文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完成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有的放矢的评价。这种评价首先应是激励性的,以往不敢开口、说话小声的学生通过训练现在敢于说话了,声音也大了,就应该表扬;以往吐字不清、说话吞吞吐吐的学生通过训练现在说话流畅了,语言有文采了,就应该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善意,消除他们心中的自卑和障碍。这种评价还必须具有诊断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状况,教师不要简单地给予评价语“好”或“不好”,而是要真正帮助学生明确不足,以便学生在下次口语训练时改进和提高。如“口语表达的一般技巧”就是要求“口语表达要做到自然而不做作,简洁而不啰嗦,明快而不含糊”,“要得体”、“要充实”、“要发音正确”。

总之,学生养成优良的口语交际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不仅要通过口语交际课,还要通过阅读课、习作指导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外活动乃至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常态下受到切实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在中国民间流传着“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俗语。我们一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抓好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幸福、和谐。

上一篇:《羊脂球》的读书笔记个人收获下一篇:大学的班主任工作总结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