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精选8篇)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1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天津职业大学本着“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契机下,举全校教师之力,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CDIO”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社会服务等,创新了“课证融合„准技师‟”、“基于教学工厂理念”、“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335名教师、359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力测试;共有1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4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综合实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示范校验收。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

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天津职业大学本着“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2006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在示范校建设契机下,举全校教师之力,全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CDIO”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社会服务等,创新了“课证融合„准技师‟”、“基于教学工厂理念”、“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335名教师、359门课程通过教学能力测试;共有1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4门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学校综合实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10月,我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示范校验收。

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滨海新区企业说了算”的理念。在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中,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占据了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临空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港工业区、海港物流区、中心商务区和天津港等多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天津滨海新区对于多元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作为滨海新区经济重点之一的制造型企业中,大量先期招聘的一线操作工基础素质相对较低,理论水平低,技术技能单一,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遇到了操作性人才供应绝对量和相对量双双不足的制约,急需具有社会培训资质和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给力人力资源供应和培养。在这样的内部外部条件下,我校被教育部天津市政府联合授予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涉及滨海新区主要支柱产业及800余家企业。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在与滨海新区的合作过程中,我们努力开创和发展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顶岗实习为标志”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现有近300名二、三年级学生在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中实习,大部分是在天津伊利乳业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柳工机械(天津)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中顶岗实习。

在我校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中,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校企双方的利益点不交叉重合,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合作难以深入;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因为缺乏适于企业开展的操作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无法发挥作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处于难产境地。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制订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共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学校、政府和企业构建能够基于多赢、诚信、融通基础上的合作体制。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开展广泛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开放办学的有效途径,既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技能,也有利于高职教育更紧密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多主体,达到多方共赢与良性互动。同时,学校将加大社会培训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面向行业企业的社会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在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天津职业大学关于开展社会培训工作情况的汇报 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在市领导的关心和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的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社会培训,服务经济建设,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兴国市长指示我校做大社会培训规模之后,我们加大了开展社会培训工作的力度,专门成立了合作教育办公室,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统筹校企合作与社会培训工作。兴国市长对《天津市职业教育代表团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报告》的批示意见和在市发改委《关于在我校率先开展培训工作的报告》上的批示意见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大做强社会培训的信心。我们积极与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市民政局、市人保局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天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我校作为国家示范校的优势资源,向全国高职院校示范辐射;努力开拓境外合作交流渠道,开展境外培训。截止11月底,我们已经完成5890人次,还有一些项目培训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现将我校近期所做工作汇报如下。

1、与政府部门合作,服务地方经济

(1)拟成立“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区校企合作理事会”。经多次协商,现已草拟了《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合作共建协议书》和理事会章程,我校已派两名同志常驻保税区人事劳动局,进一步落实区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区校企深度合作。

双方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天津港保税区蓝领公寓(进驻公寓的蓝领工人约1.4万人)人力资源培训工程已经启动,目前正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调查,并组建培训教师队伍,制定培训计划。

(2)已与保税区共同构建了2861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联络网,完成了企业培训需求调查。

(3)与中华直升机、伊利乳业、软通动力、中辰番茄、柳工机械、天汽模具等企业已经达成合作意向,以上企业作为我校的实训基地,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开展员工培训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现已有215名学生在以上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4)市人保局对我校开展培训工作给予大力扶持,在《关于支持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职业大学开展职业培训合作有关问题的批复》中提出十条意见,全力支持我校与保税区合作开展职业培训。

(5)与市民政局合作,开展养老机构院长培训。自去年以来,针对全市306所养老院、敬老院的院长开展培训,已连续举办六期培训班,培训了来自市内六区以及西青区、滨海新区、蓟县、静海的养老机构院长243人,第七期的武清班也将于11月下旬开班,将培训30人。年底将全部完成培训任务。

(6)与市民政局合作,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目前已完成四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共培训178人,学员均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结业证书。

(7)9月初与滨海新区教育局达成三点合作意向:一是职业大学与新区两所高职院校合作,促进新区两所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发展;二是对新区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技能、素质培训;三是与新区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8)在加大已有存量培训的基础上,与市经协办、滨海新区教育局、保税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扩大外地来津务工人员技术培训、农民工城市化培训等增量培训力度,以适应天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2、发挥资源优势,示范辐射国内高职院校

(1)3月——11月,我校共接待来自国内高职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来访团组 39个,累计接待446人次,通过座谈、参观等形式,介绍和宣传的示范校的建设成果,也宣传了天津的高等职业教育。

(2)7月,与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联合组织了“高等学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45所院校的108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化学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鉴定考评,合格者核发国家职业资格技师证书和教育部颁发的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

(3)10月,与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示范校课程设计及课堂教学交流研讨会”,来自全国44所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141人参会;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共同举办“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实务操作专题研修班”,来自全国30所高职院校的教学骨干73人参会。进一步扩大了天津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

(4)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职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接受进修学生和研修教师共计348人,还派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当地讲观摩课或讲座,加大了辐射范围。

3、积极推进境外交流与合作

(1)3月至9月,分三批接收香港岭南大学97名学生来校,开设普通话水平测试精修课程及相关专业的实务培训课程,每批学生在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研修。学生在离校留言中,用“天津一月,胜港十年”来总结活动收获,今后将继续加大合作深度,拓宽合作范围。

(2)与台湾中台科技大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每年由我校负责对中台科技大学等6所台湾高校的眼视光专业的学生进行验光配镜高级培训,并通过天津市劳动部门考取“眼镜验光员”和“眼镜定配工”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每年鉴定人次为1200人次。11月,中台科技大学健康科学院与我校眼视光工程学院草

拟培训协议并进一步商榷工作方案;同时我校已与市人保局申请,拟派考评员带培训、鉴定试卷赴台开展培训鉴定工作。

4、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今年已经完成鉴定3670人次;为天津重型机械厂、云南保山地区教育局、隽思印刷有限公司、财富豪为酒店等单位开展师资和员工培训456人。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2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 高质量、低代价、可持续地提升教师职业能力, 实现学科教育在本区域内的相对均衡发展, 探索有效的教师职业能力成长方式, 是教研员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社会化交流工具,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1.建立教师QQ群, 实现即时在线交流。

建立学科QQ群后, 要求教师上班期间开通QQ。该群只允许探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话题, 与教学无关的一律不许在此发表。

(1) 利用文件传递功能, 交换课件、试卷、教学设计等。

每次进行研究课后, 教师用过的课件、教学设计都主动上传到这里;教师获得的各区县先进的做法、经验上传到这里;考试后的试卷、试卷分析、学生答卷的不规范问题上传到这里。几年来, 通过文件传输功能做课的老师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同伴的建议;考试后, 老师们能及时得到试卷电子版以便试卷分析……

(2) 利用聊天功能, 交流听课体会、教学疑难问题。

聊天功能的使用, 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主持人的专题研讨, 二是教师遇到教学疑难问题, 相互切磋的即时研讨。以群聊为主, 以一对一形式为辅。交流探讨涉及初高中的衔接、教材的疑难点、实验的改进、教法和学法等内容。由于是文字表述, 不限时间地域, 群内教师都能分享交流成果, 具有更直接、更快捷、更平等的特点, 参与讨论的同伴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不经意间碰撞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成为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的宝贵财富, 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无疑是一种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用于研修、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好方式。

2.成立教师微信群, 发挥时时交流的功能。

发布相关学习文章, 实现处处能学状态。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好教师”“中国教育研究”等微信公众号, 将新理念、好方法、小实验、科普文章等及时传到微信群供教师随时学习。

区教研实践基地校东堤头中学化学组还申请了订阅号———“我的模式、我的课”, 将校本教研的实录发到微信群中, 供大家交流、借鉴, 对校本教研起到了引领和助推作用, 也使化学教师少的学校似身临其境般地参与到校本教研中。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拓展网络交流空间

1.学科网站的建立。

从2003 年开始, 我们着手建设学科网站, 交流具有长期保留价值的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网站栏目几经修改, 以教研员为主、学科骨干为辅的网站维护队伍, 每月精选30条以上内容更新, 重点涉及教学进度、课改理念、课堂实录、校本教研、实验改进、中高考指导、教材教法、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化学与生活等栏目。经过十几年的精心管理, 许多内容已经形成系列, 成为教师学习借鉴的资源之一, 深受教师喜爱。

2.网络教研的尝试。

网络在线教研, 是2014年以来的新尝试。利用录播教室远程进行教学研究课的展示、以文字形式发表个人听课体会、以视频互动形式交流具体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播放优秀课的视频、课例分析、专家讲座、试卷分析等等。

网络教研, 只要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登录网络教研系统就可以参与其中, 免去了教师往返于教研集中地和学校间几十公里的旅途劳顿。当我们第一次尝试使用网络教研时, 教师们表示, 今后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省时、高效。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过程, 逐渐在互动教研平台上积淀, 生成性的资源得到了不断积累。

教师对教学可能持不同的观点, 在线研讨时教师们都大胆发言, 不怕争议, 每每能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了这样的环境, 研究活动朝着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通过几次的试用, 我们有信心将网络教研做到常态。

3.网上阅卷系统的使用。

自2010年起开始启用网上阅卷系统, 该系统的使用, 要求命题更规范、更数据化;对学生不规范答卷反馈利用截图、展台更一目了然;使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交流阅卷体会更有理有据。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探索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1.成立课题组, 构建初中化学课程资源库。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课改不断深入, 化学课程资源愈加丰富, 但如何结合本区化学教学及学生现状, 合理筛选、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2008 年和2012 年, 以教研员为主、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组先后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案资源整合的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下化学课程资源库的构建研究”课题。对课题工作, 如, 模式的探索、学案和任务书的研究、撰写、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工, 以东堤头中学教师为主进行第一轮实践, 修订后整理、推广使用。期间组织青年教师, 特别是有计算机专长的教师, 重点负责对已有资源进行重整, 研究开发新的优质资源。历经8年的不断探索, 北辰区初中化学学科建设了两套完整的教学资源, 不但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得到了提升, 也使教师在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获得了巨大进步。

2.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研究, 形成重难点突破的教学资源。

“微课”是新鲜事物, 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做好微课建设的整体规划, 首先由骨干教师 (学科骨干和信息技术骨干相结合) 拍“微课”, 传授微课软件的使用方法, 并利用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片段将其拍成教学视频, 同时配以教学设计思路、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后分析讲解等内容, 形成一个“微课”资源包。其次, 号召青年教师拍“微课”, 利用教研活动的时间组织展示, 相互切磋。目前, 我们正在筹划“同课异构”型的“微课”, 以突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微课因其短小精悍、容易制作, 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 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好帮手。

3.研究、展示课堂教学技能, 形成系列专题教学资源。

从2013年开始尝试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结束、课堂教学板书系列专题教研活动。活动在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丛书的基础上, 先后按照初中化学教材内容, 将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引入的方法、课堂教学结束语、板书的内容, 经过任务分配, 由学校学科组进行研究。使用统一的幻灯片模板制作成课件, 在教研活动中向全体教师展示。许多青年教师研究的热情很高, 每一节课都采用多种导入、结束形式进行设计, 渴望在展示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展示后由骨干教师进行点评、修改, 最后汇集形成专题资源, 便于教师共享、借鉴使用。

许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 发现新软件、研究新方法, 让人耳目一新,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下图是某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的第三单元结束语展示。

教师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研究课标、查找资料、研究教材、分析学生, 选择适用的现有视频作为材料。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但使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多媒体的使用能力, 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 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4.利用录播教室, 形成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资源。

目前, 我区已经有十几所中学建设了录播教室。录播教室具有录制、编辑、自动跟踪、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 这些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教师。我们在录播教室安排校际间或校内同课异构, 除了教师直接观察课堂以外, 在研讨的过程中还可以对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回放, 做深入细致的评价、研究;上课的教师也可以很方便地对自己的上课形象进行研究。活动结束后, 我们对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料进行整理、保存, 充实到资源库中, 教师有需要时随时调取观看。

2015 年10 月进行的区级双优课比赛, 120 多节课均在录播室完成, 这些课都是同课异构, 约4~5 节课为一个课题, 上传到网络平台供教师学习、参考。

马卡连柯指出: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 即使是最年轻的、最没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才干的, 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能做出更多的工作。在一个互助的、良好的职业团队里, 教师交流越多所带来的提高越大, 新、老教师都会成为一个持续的学习者, 都会获得比个人奋斗更多的灵感。

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拓展) 专业知识、增长技能的过程,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而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不仅是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也是广大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就业能力

在当前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要冲破激烈竞争,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足够的综合能力,其中就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高校的社会实践受限于组织来源,则会影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效果,因此本文希望将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思考如何完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提升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模拟”,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认识社会,在与广大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二)提升就业心理适应能力

在校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容易理想化、简单化、片面化。对毕业后参加的工作往往会有不恰当的期望值。目标期望的理想化与现实就业中的复杂性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恐惧、自卑、自负、依赖、从众等心理。

(三)提升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

二、影响就业能力培育的社会实践组织问题

(一)全面实践遭遇教师力量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集中在寒暑假,多属于非传统教学环节,指导教师也常是实践队伍发起教师担任或上级领导个别指派,因此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力量是不足的。往往表现为一个教师多支队伍,如教学部门的教学计划内实践由相关专业指派1-2名教师负责带领指导学生,团委主管的社会实践团队则由团委书记或辅导员指导。此外,学生自主实习则是一般处于无教师指导状态。

(二)团队实践只注重单项能力培育

团队实践的组织方因为分属于教学部门或团委,从而带有鲜明的组织色彩,即教学部门组织的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团委组织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会从实践规划、内容设计、过程指导、总结导向上淡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团队实践的组织方也就自然只突出培育了学生某个或某些单项就业能力。至于学生自主实践,因为没有指导,全凭学生自主能力与环境机缘,也就更谈不上科学规范的全面就业能力培育了。

(三)不同组织来源的实践未能形成合力

由于社会实践的组织方不同,各组织方根据自身的情况与需要对社会实践进行设计安排,没有了解其他组织方的情况,就容易导致各类社会实践的时间冲突,有些学生不得不面临两项及以上实践活动只能择其一而参加的情况。这既对实践活动的实际开展造成了人员变更流动的影响,也使得学生不能接受全面的实践培育。同时组织方之间也会遭遇抢夺优秀学生资源的摩擦。

三、结合就业指导,完善社会实践对就业能力的培育

(一)结合就业课程体系,促实践协调管理

就业课程作为教学内容一般要接受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社会实践可以通过与就业课程体系加强与教学单位的联系。尤其是团属社会实践可以此为桥梁与教学实践一起得到教学单位的时间协调。在这方面主要要做好实践与一般教学的对接,如实践天数与教学课时量的折算,社会实践内容与就业课程理论模块的对接,以此使相关社会实践得到教学单位的认可,从而实现时间协调与教学学分认定。而学分的认定更有助于学生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二)就业教师指导实践,强实践师资力量

就业课程一般有一套自己的师资队伍。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结合,可以发挥就业课程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指导师资力量。在具体落实上,为鼓励教师指导实践,要明确指导工作量与教学工作量换算办法,将社会实践指导作为教师必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对指导态度与效果实行考核并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奖惩。

(三)融入就业指导理念,育综合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课程因其明显的就业教育属性而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考虑到就业能力的培养,但就业能力更多是要在实践中去锻炼培育。因此,通过就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将就业指导的理念或明或暗地融入其中,使得社会实践带有更强的就业能力综合培养效果。为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将各组织来源的社会实践的规划设计交由就业指导教师分析,寻找就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或选聘合适的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各实践团队的指导教师。另外针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可以参考导师制,在实践前开展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就业引领型社会实践模式探析——基于增强高校团组织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思考[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

[2]廖曰文.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工作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作者简介:孟晓蕾(1981.6-),女,汉族,浙江宁波市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4

大学就要毕业的我们,拥有着在大学生涯中所积累的技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即将去往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打拼一番,下面首先分析一下目前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

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有600多万,加上去年的,将近有700多万人,今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一)通信工程专业能够顺利就业的三个优势

1.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市场的需求能够相吻合,需求量大,属于热门专业;

2.就业前参加过一些就业辅导,比如:3G培训,JAVA培训等;

3.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就业观,比如,不要追求一定去大城市,如果是专业对口,发挥作用,我希望能够更多的去基层发挥自己的专长。其实最有利的优势应该就是怎么样把自己的知识能够运用到社会上去,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二)大学生就业的几方面的劣势

1.扩招的原因使得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导致竞争大;

2.大学毕业就是精英,这是几年之前的想法,现在大学已经趋于大众化,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

3.高学历就有高就业能力,在现在的社会情形中并不是这样的,1

事实上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的。

二、分析我在学习生活中的提升

大学四年的生活主线是学习。大学学习是迥然不同于以往的一种新形式,它赋予了学习者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要求学习者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更强的选择辨别能力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在大一的时候,我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时期,没有明确目标,学习比较被动,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学习成绩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现在,我已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并真正掌握了自学能力,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对于这个方面,我应该感谢大学这四年的学习生涯,在这期间的历次挫折与成功,使我真正知道了怎样进行自我学习,怎样有选择有目的的学习,随之而来的是自我学习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而学习之外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和加强,它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这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

当然,大学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比如参加武术协会的训练,大大增强了我的身体素质。再如课外科技活动的参与,让我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也促使自己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这更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学校提供了丰富多姿的文艺活动来活跃校园生活。从开设各类文艺选修课,到各种协会的文艺活动,都给了大家很多机会来发展自己,充实自己。让我们在繁重的课业中放松自己。

四年中,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成熟。这要归功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在图书馆,我广泛阅读了很多名著,越来越认识到品行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关系到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和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的过程。惟有不断地学习,用理论来武装头脑,努力在掌握理论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用理论来指导实际上下功夫,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注意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为此,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的意识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形成,并激励着我在实践中刻苦锻炼,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党的书籍,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大二时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积极参加党、团的活动,从行动上提高自己。我先后参加了学院党校和学校党校的学习,课外认真进行自我总结。而在课内从党校的老师、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逐渐树立起正确到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最终我没能加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不后悔,因为我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当然,我还不够进步,与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所距离。我现在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不断的进步。即将毕业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学习,去补充。

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展望一下我的未来,考研是我现在的目标,提高自身就业的砝码是毕业的,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对通信工程很感兴趣,并且我觉得将很有发展,所以今后还会奔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三、在今后的奋斗中我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的提升

(一)拓展素质 提升就业竞争力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 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加强创业学习,培训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

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步入大四参加了很多的招聘会对我的触动很大,最大的感觉就是自己身上所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专业知识还说的过去,但一些外资企业,尤其以日本企业为主要的单位,都要求日语或英语,而且都要达到相应的等级,如果自己就会一句半句的,想蒙混过关是不可能了!不光外资,就拿咱本地的大企业现在也都是对英语有了较高的要求,我现在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危机了,如果想找一个好工作,你就要拿出来点本事给人看看,你说自己什么都不会,或者是什么都一知半解的,哪个好单位会要你啊?虽然大学生涯就要结束了,但我还年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5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严新英

摘 要:文章根据三年多来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院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地区纺织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纺织机电、机械加工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自治区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机电类、纺织类专业的优势,以纺织机电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矿山机电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假期面向地区各县市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创造有力基础。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浙江纺织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承担对本地区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阿克苏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篇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前言:

古语道: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于学校学到知识和技能需运用于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真爱的奉献,给予他人帮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需学习和实践的。(一)实践目的:

1、提高自己能力,提升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得到其他知识,不断地在各方面完善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2、增加经验 步入大学之后,就业和创业成了我们谈论的话题。就业是个选择题,就业是别人选择你,别人需要你的能力优势,所以你要有优势,“有经验者优先”这是我们在应聘职位时最大的问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可谓少之又少。现在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在校大学生都愿意在暑假的时候深入社会去体验生活,从中获取一点工作经验,从而可以在以后就业时有一定的基础。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在这个暑假期间,我也开始尝试着进入社会,增加经验,锻炼自己。我经过贵州省兴义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的面试,成功成为一名志愿者。(二)实践内容:

在资助中心每天工作简单而繁琐,贷款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资料准备,审核,打印合同,查看合同,合同签字,合同盖章,资料分拣,档案录入,档案保存,做数据统计整理等。工作的氛围,工作的方法,与人交流沟通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和学到的。在学校,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改善自己不足之处,也要从别人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和原则,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已的能力!(三)调查情况:

1、政策: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和家庭的帮扶,确实解决了很多学生的难题,特别是像我州较多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上大学变得不那么难了。国家开发银行是这个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同时这项政策仍然需要加大宣传普及,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学生得到帮助。

2、贷款办理:办理这项贷款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如何办理,需要哪些资料,哪些人可以办理,那些人不可以办理,这些都需要一个专业的系统的部门来解决,这就有了地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类问题,但是据我了解,有些地区没有这样的部门,但是有些学校有高校助学贷款,也可以办理贷款,但这就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材料如何准备,这些如果去学校后缺材料,学生就有可能办理不了贷款。在本人实践的贵州省兴义市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单位,就是专门为学生办理贷款的一个部门,负责所有办理生源地贷款的事宜,包括宣传,讲解,审核,办理贷款,档案录入,档案保存,督促学生还款等一系列事务,比如学生需要哪些办理贷款的资料(身份证复印件、答题成绩、家庭贫困证明、申请表、录取通知书、本人和父母或者监护人签字盖章),这些繁琐步骤我们每天都要做,而且不能出错,这也是每个学生必须准备的材料。Ak

3、问题:贷款办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和办理贷款的学生共同去完成这件事,资料和资质是贷款的关键,资料是办理贷款学生需自行完成的,这个是贷款环节经常出现问题的一步,需要我们进行仔细认真核实资质,有的家长和学生对我们工作的不解,如存在我们为难他们贷款等这些误解,我们要耐心解释,引导他们,为办理好这个是我们需要双方的努力配合。

(四)收获: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大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相对来说是较完备,但是学无止尽,我们还需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储备,方可在以后实践中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读万里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在实践中去发现真理,实践真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学会与人沟通交际,工作才会展开,合作与分工工作才顺心如意,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正视出现的问题,敢于担当责任,并做出正确处理。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在假期没有荒废,掌握了些许就业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开阔了视野,让我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有了新的认识和感知。Ak

15级材型一班

XXX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7

关键词:职业素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从2013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步入2014年的“史上更难就业季”,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发酵并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问题。面对2015年刷新纪录的749万高校毕业生,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迫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因素而言, 国内经济正处在国际周期性调整和国内结构性转型交织推进的时期, 本科生就业压力剧增。与此同时, 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一大因素, 集中表现为大学生职业素质较低。据相关数据统计, 四分之三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的职业素质过低, 八成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的职业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更有九成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要满足企业用人实际标准还需要在毕业后在社会上再磨炼一两年。[1]

这里所说的职业素质主要是指工作者在身心稳定的基础上, 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自我实践等方式养成的基本品质, 其具有相对稳定、内在表现化和起决定性作用等特点, 具体体现在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品质、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

一、当今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 提升职业素质与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促作用

现如今, 伴随着中国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 立足提高学生素质,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构建一套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2]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和成长性相结合、社会性和演练性相结合的活动, 有助于学生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 明确职业定位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 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实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全面成才的需求, 迫切要求高校加强顶层设计, 整合资源, 完善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 提升职业素质是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目标价值导向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作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调查问卷。样本为四所上海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每个学校各250人, 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6份, 回收率为96.6%。

1. 明确并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切入点。

当前,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诸多问题, 如学生自身道德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个人生涯发展期许和社会共同价值之间的失调等等。[3]调研中, 在被问及“有同学认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你怎么看?”时, 76%的被访者选择“说得很对”或“作用较大”, 只有12.1%的被访者选择“没作用”, 多数被访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认知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 了解并调适合理的职业定位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关键点。

职业定位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与职业相关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 以满足工作环境对工作者的要求。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否具有求是性和合理性, 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调研中, 在被问及“你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时, 只有39.2%的被访者选择“很清楚”或者“比较清楚”, 60.8%的被访者选择“不太确定”或者“没有考虑”, 多数被访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 对你明确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时, 近85%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 只有3.9%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 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3. 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着力点。

职业品质是工作者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 以及品性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倾向和特征。而对职业品质相关能力的信心程度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来表示, 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调研中, 在被问及“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 你会如何面对?”时, 67.3%的被访者选择“选择逃避”或者“无所适从”, 多数被访者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 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 72.3%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 只有10.5%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 可见, 开展社会实践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

4. 训练并培养完善的职业技能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落脚点。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我们所不断提及和强调的诸如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环境适应、社交沟通、管理决断等能力正是职业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4]

调研中, 在被问及“你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处于怎样的水平?”时, 不足三成被访者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 75.9%的被访学生并不认可自己拥有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 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时, 79.2%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 12.7%的被访者选择“帮助较小”, 8.1%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毋庸置疑, 学生们在校期间所习得的所谓的专业技能离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 书本知识到岗位操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体验, 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并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是, 问题还有许多, 仍然需要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正视不足有助于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职业素质, 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以及运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不足

就管理而言, 一些高校缺乏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 开展社会实践往往就是团委一家的事情, 缺乏协同, 其内容往往就是团委组织的暑期实践团队和学生自发的社会服务项目。就运作而言, 缺乏工作流程。正如上面所提到的, 由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的小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就表现为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环节的部分缺失。

2. 经费投入不足

在一些高校, 与专业实践不同, 社会实践由于是不纳入教学计划的, 所以在经费方面就缺乏经费保障。即使是有些高校把社会实践也一并纳入了教学计划, 并且能够配套一部分专项经费, 但是社会实践由于其与专业实践的特点不同, 其参加人数较多、活动持续时间不固定、涉及部门较广, 这些因素就使得经费多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开展效果。

(二) 平台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问题分成两个方面。其一, 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该秉承“双向受益, 互惠互利”的宗旨, 高校和社会双方都应该对基地的建立加倍重视, 精心呵护。然而事实却是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都不够明确, 缺乏协同。其二, 正是由于双方的认识不一致, 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 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建设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 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建设平台, 致使部分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比如部分高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往往重数量不重质量, 走到一个地方就挂一块牌子, 而忽视了对已有基地的进一步建设, 无法形成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

2. 社会实践形式单一, 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同样分为两方面。其一, 多数情况下是把社会实践当成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来开展,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 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其二, 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 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指导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管理

就教育管理而言, 社会实践在部分高校并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因此对于社会实践这一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这些高校是没有全局设想的, 更不用谈长期规划了。而单就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而言, 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则是不健全的, 更毋庸提科学性了, 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合理的分类和有效的管理, 在其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难觅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 缺乏相关专业指导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 现下很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 仍然还是把团委视为主要的组织者, 学院系科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够明显。这就导致缺少专业教师指导的社会实践, 在培训和施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流于形式或过于简单等问题, 大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甚至不知道该找谁处理、如何处理。于此同时, 部分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期望, 只重视做过什么、做了多少, 而不重视效果如何。

(四) 激励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指定科学的实践后考评标准

社会实践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应该包含有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诸多环节。其中, 恰当的事后评估是检验整个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这样一个环节, 每个高校的考评政策、标准都不同, 实践鉴定表, 实习单位评价表、个人小结或实践报告等都可以成为认定合格的证明。

2. 考评合格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考评合格后, 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何进行鼓励, 各个高校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就学生而言, 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也没有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党团员发展和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等挂钩。对于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指导教师, 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没有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该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 这就深深打压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视阈下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 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与勤工俭学相结合, 与择业就业相结合,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5]因此, 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 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 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平台、指导和评价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主线并不断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1. 完善组织管理和权益保障机制。

要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 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 顶层设置, 形成一把手工程。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 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 如团委、学工部、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等的部门的优势, 聚成合力, 推动开展;建立评估监督制度, 包含对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的检查和评估;切实保护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合法权益, 建立完整的权益保护链, 成立学生权益维护机构。[6]

2. 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基金, 分配给积极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政府、开展社会实践的高校, 以及作为税收减免、资助补助拨付给社会实践的参与单位;学院要加大对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 专费专用;相应的, 也要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 将钱用到实处, 实实在在推动活动开展。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1. 倡导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应该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宗旨, 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 多出专家, 多提供技术, 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于此同时, 高校应该充分摸清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 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丰富的实践基地, 使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 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有效丰富实践基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并推行至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的活动, 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学生的创新创业,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素养;教学型大学可以侧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 并培养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应用型大学应该重点调适学生的基本行业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三) 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建设。

1、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不能仅仅限于理论性知识的层面, 而应该同时兼顾对实践性知识的累积, 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 更不能脱离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导向。 (1) 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 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 科学规划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 明确学校和学生在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2) 从长期性上规划符合本校实际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可分别采用重点管理、集中管理或者分散管理的模式;运行模式可以充分学习国外高校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 如“产、学、研结合”等, 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多元化扩充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将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定为首要任务之一。 (1) 加强专职队伍培养。研究制定并着力完善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的政策和条例;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或者顶岗;鼓励并推动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团干部参与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 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 (2) 健全并保证兼职队伍质量。各高校要主动出击, 建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的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一只涵盖政府相关部门资深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行业和高校专家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四)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设。

1.事后考评标准的科学化

高校应该对学生和老师开展分类考核, 通过科学标准来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 (1)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 在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贡献, 激发其指导积极性。 (2) 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都必须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

2.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 (1) 高校要多鼓励专业教师, 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 认可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对优秀指导老师要在晋升职务、评奖评优上予以政策倾斜和奖励。 (2) 由于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体学生的职业素质, 所以我们的激励应该是力求面广, 力求扩大影响力, 这样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

综上所述,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社会工程, 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协作努力, 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因此, 重视学生生涯发展, 构建集机制保障、平台构建、专业化指导、科学化评价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将对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2 (5) .

[2]刘枫.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12) .

[3]张宏.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与合格职业人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4) .

[4]刘玉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招生就业2014 (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天津职业大学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篇8

【例1】(1)因为2.5×2=5,所以2.5是5的因数。( )

(2)因为16是4的倍数,所以1.6是0.4的4倍数。( )

教学“因数与倍数”这个知识点后,为检验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的程度,我随堂出示了这两道判断题,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判断出现失误。这是学生对“因数”与“倍数”、“倍”与“倍数”的概念的理解出现泛化所致。为使学生从误判的泥潭中走出来,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重温文本的描述,学生终于明白了题(1)中的“因数”与“倍数”是相对于自然数来说的,只适用于整数,2.5×2虽然等于5,但不可以说2.5是5的因数;题(2)中蕴含“倍”的概念,其外延要比“倍数”的概念广,“倍”可适用于小数、分数、整数;而“倍数”仅是相对于因数而言,只适用于整数。说16是4的倍数、16是4的4倍都对,但不能说1.6是0.4的4倍数,只能说1.6是0.4的4倍。通过判断对错,学生加大了对“因数与倍数”的解读力度,数学语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2】 (1)π=3.14。 ( )

(2)比号就是冒号。( )

我在批改毕业班的数学测试卷中常常发现一些从偏僻完小转学来的学生总以为“π=3.14、3.14=π,比号=冒号,冒号=比号”,折射出这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不深,解读文本的能力不强。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1)中π与3.14之间的区别和关系,使之收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效果,我发给每个小组(4人)5个周长分别为32厘米、37厘米、25厘米、63厘米、94.2厘米,直径分别为10厘米、12厘米、8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圆,请学生用圆的周长除以它们的直径,看看商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待学生计算完毕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了5组数据中的商:3.20、3.08、3.13、3.15、3.14。学生惊喜地发现:无论是大圆还是小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除不尽,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固定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计算时通常取两位小数,就是3.14;π≈3.14,π≠3.14,3.14≠π。

为使学生更好地区别题(2)中比号与冒号之间的异同,我在黑板出示了两句话,请学生仔细辨认:48∶32=3∶2;“爸爸,您好:我今天做了5道有关比的数学题……”这回学生看清楚了比号“∶”是一个数学符号,在横排文字中两点居正中,用以表示比的关系;冒号“:”是一个语文符号,在横排文章中两点居偏下的位置,表示提起下文。二者之间除了写法相近相仿外,其所在算式、文章中的位置及意义大相径庭,需要仔细辨认,不可混淆。

【例3】(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

(2)直径是圆的对称轴。 ( )

“圆”这部分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不但图形多样,而且概念繁多,计算繁杂。如果小学阶段学生学不好这个知识点,势必影响初高中阶段对圆的后续学习。测试结果发现有不少学生仅凭寥寥数字描述就想当然、妄判断,没有很好把小学阶段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线、织成网,融会贯通。为纠正学生对题(1)的错误判断,我出示了c、d两组圆的图形,引导学生仔细辨认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c图形的直径穿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d图形的直径没穿过圆心,两端同样在圆上。学生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圆的直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线段必须穿过圆心,二是穿过圆心的线段的两端必须在圆上,缺一不可,只有c图形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

为帮助学生深度解读题(2)中提到的直线与对称轴,我通过大屏幕投放直线、对称轴的概念文字描述及其图形,组织学生重温这两个知识点。学生通过温故,获得了新知,拓展了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直径是一条线段,可测量长度;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无限延长,不可测量长度;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且每一条对称轴都穿过直径;直径是一条线段,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说“直径不是圆的对称轴”才对。

【例4】(1)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

(2)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小学生对高度相仿的数学判断题的阅读往往不够精细精确、精准,如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认为题(1)与题(2)的文字字数一样,句子也意思一样,两道题都应该打“√”。后经我不断点拨提醒,学生才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境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境界:题(1)虽然只是多了一个“点”字,但所透露出来的数学信息是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如13.004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则变成了13.4,比原数大了0.396,应打“×”。

世界闻名的学者培根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使人善辩。”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多编制一些数学判断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逻辑思维。

上一篇:初三学年化学教学计划下一篇:国庆阅兵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