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共8篇)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1

姓名:郑学严

摘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质疑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分析;质疑能力培养的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字:物理教学培养质疑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才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是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 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从心理学角度诠释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具有强烈质疑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质疑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说来,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就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无疑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质疑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个体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使个体可以不断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个体创造力的发展。

(二)从物理学的发展角度阐述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从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看,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释疑入手,从无疑到有疑,再从解释到创新。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大量经验事实,经推理而抽象概括出了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以上举例可以得知质疑能力是多么重要。海森堡也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对此也深有体会:“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自己会不会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验教学目标。教师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使他们启动思维,活跃思想的积极性,探究知识的奥秘,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显然,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效果,这是单纯的说教和知识传授所不及的,它可以直接演化成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力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这正如苏格拉底所言:“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发展求异思维与创造思维,为提高创造性能力奠定基础。科学家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它启示人们应摆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敢于、善于探索和创造。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都取得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当学生怀着质疑的态度学习时,就不会迷信权威、书本和教师的绝对正确性,就能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产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探究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焦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活跃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和改善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究过程。这无疑需要质疑意识的参与,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探究与发展。而具有强烈的质疑意识可以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只有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方能渐渐学会发现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布鲁纳认为,越是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越能把学习归纳成一种探究,越能形成探究的态度,越会坚信自己有所发现的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经常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及分析

现行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提出问题即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是高材生,这种能力也较差。无论是提出问题的勇气,提出问题的数量,还是提出问题的质量都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认为提问是你教师的事,而他们只管一个字——“答”。学生没有

意识提问,没有质疑,没有“挑战”,只有被动地接受,被动地作答,即使偶尔提问,也只是为了获得标准答案,提问僵化成了“单向流程”,难怪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孩子们入学前是个“问号”,而毕业时像“句号”,究其原因,有以下两大点:

(一)从教师方面看

1、虽然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学迫于社会、学生家长的压力和经济因素诸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不少片面追求升学率。物理教学围绕着一张升学考试的试卷转的现象,一部分教师仅为升学考试而教学,没有认清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没有为学生提供培养这种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使学生缺乏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对于学生问的超越“考纲”的内容一律不予作答,有的教师还训斥学生浪费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2、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落后,喜欢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把物理概念、规律平铺直叙地全部端给学生,从而压抑了学生思维,很少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和内容。

3、极少数教师由于害怕学生质疑的一些“古怪”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有失面子,所以对一些爱质疑的学生敬而远之,这必然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方面看

1、有兴趣,缺乏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就不想问。

2、有兴趣但怕问得不好,同学会笑话,老师会责怪,缺乏提问的信心,就不敢问。

3、有兴趣又敢问但由于掌握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有限,缺乏提问的方法,就不会或不善于问。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质疑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产生质疑和培养质疑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质疑能力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要的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质疑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引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人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质疑”开始的。

(二)精心设置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因此,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以提高质疑的水平。

1、通过实验演示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由于实验能使物理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 力的合成与分解”时,首先让学生思考:用均匀的细棉线提重物,用一根时易断,还是用两根易断?这时学生认为肯定是只用一根棉线容易断。然后教师开始演示,如图所示:

一根线能提起重物,而用两根夹角较大的线提重物时,线却断了!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学生首先会问道:“ 为什么两根线能承受的拉力还不如一根线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利势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中的物理原因。可以看到,这个情境设置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演示所得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学生轻松引入充满疑问的情境。另外,我们还注意到中学物理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居多,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入,有时很难引起质疑,而探究性实验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计一些实验探究式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利用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物理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原有认知与生活体验,从而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 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因此,教师要多从生活事实出发,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

3、通过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创新都源于问题,教师根据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给学生营造有挑战性的不同的问题情景,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进行学习。

例如,“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一节的教学,可以采用如下程序展开:

(1)为了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强度,将电流表直接串联入电路,随着电键短促闭合,电流表指针迅猛撞击过去时,这说明电流表不能测量较大的电流,怎么办?

(2)有同学提出将多只电表串联起来,按此演示,结果电表果真保护住了,但灯泡L却不发光了。可见,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不可取。

(3)少学生因见讲台上放着一些同样的电流表,就提议把他们并联起来接入电路。这样一来果然解决了单只电流表量程过小的问题。但这样做显然不方便,如果只有一只电表(或从经济、或观察方便角度考虑)能否作进一步的简化呢?

(4)通过师生合作讨论,很快提出了一种方案:只保留一只电流表,其余电流表用一只等效电阻R代替,同时改变表盘的刻度值,经实验验证,该方案果然可行。这样一只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安培表已初步完成。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和分析,学生对“分压和分流在电流表中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会学生常用的质疑方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并不是随便提问题,而是经过充分地分析后提出的疑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物理教学中常用的质疑方法有:

1.类比联想进行质疑

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物理内容、规律,处理方法是相类似的,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到它们共同的特点,培养求同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刚讲过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我让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根据电子绕核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库仑力和卫星绕地球转动时充当向心力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的相似性,提出电子和卫星的环绕速度、运转周期、动能随半径R的变化是否相似的问题,并通过分析、讨论、比较进行释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由因及果,追根溯源,进行质疑

教学中要让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见到一个物理现象和问题,要习惯于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进行追根溯源。例如:在学习多用电表时,让学生观察表盘上电阻、电流、电压等各种量程的刻度,通过观察进行质疑,如:(1)为什么电阻的刻度值与电流、电压

相反?(2)为什么电阻刻度是不均匀的?像这样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寻根问底常常会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出的过程或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3、改变条件引发质疑

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改变条件,想一想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形式;同一物理问题处理起来往往有多种方法,有时改变条件进行思考,能获得最佳的求解方法。如在复习单摆周期公式时,笔者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结果学生提出了从静止到运动,从天是到地下深井,从单一引力场到几种力场并存等各种情况的单摆,于是很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写出上述条件下单摆周期公式的种种疑问。

4、逆向思维提出质疑

这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这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法拉第根据电产生磁的现象,逆向思考提出了质疑:磁能否产生电?并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质疑。例如在讲过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对于匀减速运动,我们可以问一问这种运动的逆过程能否当作匀加速运动来处理?再如在几何光学中讲过已知物点和透镜求像点的方法后,可以质疑一下已知像点和透镜如何求解物点?这些都属于逆向质疑。

总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悉心引导。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容易质疑;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善于质疑。除此之外,在具体运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让学生质疑最直接的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次,要教育学生先思后问,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真正通过思考发现真理。第三,要时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不唯书,不唯上,进行“求异思维”,时刻以审慎的态度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柳斌 宇慧《教学方法与艺术案例全书》下卷 长城出版社

2、《物理教学》2000年8月第8期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2

一、营造氛围, 敢于质疑

只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 充满信任甚至能激发学生信心的氛围, 才能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教学古诗《悯农》时, 我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行后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有不懂的地方, 但是不敢说, 于是我立即把眼睛闭起来笑眯眯地鼓励他们:“老师现在眼睛闭起来啦!老师想等喊完一、二、三后, 睁开眼睛看看我们一 (1) 班小朋友谁最勇敢?”这一招果然奏效, 哗!几十只小手高高地举着。这种方法能明显地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让学生感到很有趣的同时觉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样, 他们就会保持愉快的心情, 并将之转化为探究热情, 一行一行地轻松解决难懂的古诗。

二、恰当引导, 学会质疑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就是要通过改革, 把课堂还给学生, 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总会这样说:“小朋友, 老师是这样想的, 你们看行不行?”这样往往能引导学生开拓出更宽阔的视野, 擦出思维的火花, 创新的火苗。教学《乌鸦喝水》时, 我提问:“假如你是乌鸦, 你会想出什么办法喝着水呢?”学生纷纷献计献策, 有的说把瓶子砸破喝, 有的说用嘴把上面的小瓶口啄掉, 瓶口变大了就喝着水了, 有的说把瓶子推倒, 掉在地上喝等等。学生共同评价这些方法。他们认为有的行, 有的可以喝到一点水, 但水很快就会流到泥土里。我继续引导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 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学着我的语气问:“老师, 我想这样做, 你看行不行?”在我惊喜的许可下, 他一边做动作一边说:“我先去找来一片树叶, 圆形的, 把它放在地上, 然后把瓶子歪过来, 把水倒在叶子上喝, 水就不会流到地上了。”把叶子铺在地上, 水就不会一下子流失, 然后把瓶子歪过来, 倒一点喝一点。多么富有创意的金点子!这就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可喜成果。

另外,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扩大学习层面, 一定能大大提高提问水平。可以建议学生多读优秀的儿童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建议学生多看专为儿童设计的知识营养大餐, 如《动画城》《大风车》;老师还可以利用班队会, 讲一些名人小时候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故事, 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来感染学生。

三、体现创新, 自主质疑

当学生互相讨论, 探究解决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老师应让他们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感受。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不能轻易地否定甚至呵斥, 你的这一声呵斥会使学生的思维被畏惧所占据而停止, 创新的火花从何擦出?当然也不能任其错下去, 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学习《鲁班和橹板》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吃力”是什么意思?有学生说:“就是把力吃到肚子里。”有学生说:“就是吃巧克力。”答案五花八门, 就是没有同学解决这个共性的难题。我微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搬一次自己的课桌, 然后把你的感觉告诉你的小组成员。”学生搬完后愉快地交流着。我问他们:“你们觉得怎么样?”他们脱口而出:“太费劲了!”我请大家将“费劲”换一个词说说, 他们齐声说:“太吃力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又通过亲身体验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得到了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 肯定要比老师的强行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易理解却不易忘记。

四、保持兴致, 经常质疑

一年级学生能提出问题, 这已非常值得肯定。不管他们提出的是一个字, 一个词, 还是一个完整的问题, 我们都应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哪怕他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 也不能随便轻易地否定。要耐心地正确引导, 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在成功中获得个体的满足。我们要像呵护珍珠一样, 呵护学生的质疑兴致。在学习《鲁班和橹板》时, 学生提出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 他们借助于动作、图画, 通力合作一一解决。这时, 有一名学生说:“老师, 什么叫‘后拨’?”显然, 在“它们用脚蹼往身后拨水”这句话中, 他不懂“后拨”不是一个词。我耐心地说:“请你给这两个字找朋友, ‘后’和前面的字交朋友, 在下面画上横线, ‘拨’和后面的字交朋友, 在下面画横线。你读读看能发现什么吗?”学生按我说的做, 读了几遍, 我又问:“假如你是只可爱的小鸭子, 你能做个往身后拨水的动作吗?”他立即学做鸭子的动作, 快活地往身后拨水。这样, 他既纠正了错误, 又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 保持了质疑兴致。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我们老师有时候可以适当地不谦虚一下, 把自己当成伯乐, 用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惊喜目光激励学生, 用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惊喜语气赞美、鼓励学生。如“你真棒!”“你的想法真独特, 有创意!”“你再动脑筋想想,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这些富有特色的激励话语, 一定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学生充满了自信, 就会时刻保持兴致, 经常质疑。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 不会在挫折面前气馁, 勇往直前, 百折不回, 在求知的海洋中探行, 在探行的行程中获得新知识的宝藏。

总之, 学生学会了提问, 也就学会了学习, 真正终身受益。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疑问,是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不能发现疑难、提不出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受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会提问;二是学生还没有掌握自学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学习品质,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去寻根究底,学生不想提问;三是学生的自卑与紧张心理,学生不敢提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来组织阅读教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管学生所提问题是否幼稚、简单或者远离文章中心甚至可笑,教师都应认真对待,有针对性地加以启发、引导,指出所提问题的“问题”所在,肯定其提问的合理成分,给予适当的鼓励,以消除学生自卑与紧张的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究。这样通过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自然会逐步提高,敢于质疑的习惯也会逐步养成。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当学生由于教师的激发、鼓励、引导而敢于质疑时,学生则会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踊跃提问。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一是提问没有针对性,毫无头绪,偏离文章的训练重点;二是过多的在词语、知识等内容方面提问,而这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查字典或其他参考资料来解决;三是就课文内容方面提的问题较多,而表现形式方面的问题被忽略;四是有的学生为获得教师的表扬而明知故问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学生还没有学会质疑,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训练、有意培养。一方面教师要进行示范。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并且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如何问、问什么;另一方面要耐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学习课文,仅从认识的由浅入深的角度而言,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初步感知、深入理解、消化吸收。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课文“写什么”方面的问题,这大多属于词语和知识性方面的问题,比较浅显,容易解决。在深入理解阶段,主要启发学生去发现“为什么”、“是什么意思”方面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来解决。在消化吸收阶段,主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怎样写”方面的疑难问题,这方面的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加以解决。例如:某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某一自然段是如何写人(写事)的?文章的结尾和开头是什么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这样写”、“那些地方值得借鉴”

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实际上就完成了一个从质疑到运用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使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所谓善于质疑,就是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在读课文时自觉地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有效的解决;同时还表现在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商榷的问题,以引起大家的争论。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培养、训练的过程。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篇4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教学中不可缺失的环节,那么课堂上什么情况下才是学生讨论的最佳时候?怎样启发学生讨论问题?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在问题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圆锥”一课,教师出示工地上圆锥形沙堆的模型,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些沙堆想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举手提出许多问题:“沙堆的形状叫什么?”“沙堆的体积有多大?”“这些沙有多重?”“沙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等等。这些问题恰恰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率也最好。此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圆锥的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质疑解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的质疑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创设情境是学生想质疑;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教给他们方法,使他们会质疑。创设质疑的条件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机会。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5

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兴趣方法

基础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现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是创造的两个条件【1】。因此,作为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宽厚的胸怀容纳学生哪怕是“幼稚无理”的提问。笔者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物理基础不是很好,进入高中物理学习之后,由于课程难度的增加,学得更加吃劲,但他还是尽努力的学习,一有问题就拿过来问,但有一次,他拿了一个问题来问我,说:“网球运动员击打出去的网球是一个较小的球体,为什么不可以看成质点?”我告诉他,网球之所以不能看成质点,是因击打球的不同部分,产生的效果不同,故不能忽略其形状,也就不能看成质点,但他就是不能理解,而且坚持认为网球是一个很小的球体,就象扔出去的铅球一样可以视为质点,我无可奈何的对他说:“你要是实在理解不过来就记住这个结论吧。”我本是无心之语,结果却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后来该同学就放弃了物理的学习,最后分班时选择了文科,这件事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种兴趣的价值莫过于用疑问引起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兴趣是从学科内部

【2】各种元素的关系中诞生出来的,又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从而成为一种不断催化智能的刺激。

因此,作为教者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培养质疑能力的情境和途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认清培养质疑能力的重要性,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落后的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有错,也不能直接批评,而是通过其他办法使之明白自己的错。

3、实际教学中注意以“疑”激趣。

例如:我在讲“惯性”这一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免费环球旅行的设想:大气球下吊一篮子,人坐在篮中,升到空中某处,由于地球日行(自转)八万里,悬在空中的人岂不是可以领略世界各地风光吗?这个设想可以吗?这样学生争论激烈,思维活跃,在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又提出了若干疑问,并逐步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质疑兴趣又提高了,能力获得了加强。总之,学生只有对质疑有了兴趣,他们才愿意不断产生疑问,并且在不断探索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加强。

三、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如果教师构建了良好的质疑氛围,学生也有了质疑的愿望,但是却无从问起,不知哪里有疑问,或者有了疑问不知道如何质疑,那同样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教给学生进行质疑的基本方法,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认为,就物理课程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巧妙质疑

利用演示实验的直观教学手段,巧设疑问,诱发学生进入质疑的思维状态,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这样一个演示实验设置疑问:教者拿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让他们从同一高度落下,学生观察到了纸片同时落地的现象,然后,再把其中一张纸折叠成团,再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落下,结果却发现没有同时落地,而是纸团先落地。由此,学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同样的纸在两种情况下下落时间不一样呢?下落时间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就闪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火花。

2、运用“悖论“,揭示矛盾,利用理论的自恰性进行质疑

运用悖论教学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提出新观点,否定原有知识,建立新知识。关于悖论的运用,历史上著名的是伽利略驳斥亚里斯多德关于重的物体下落快的推理。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循着伽利略的思路思考,取一块重的石头和一块较轻的石头,按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应该是重的石头 2 【3】

下落快,然后用一根细绳连接两者,这时重的石头要被拖慢,轻的石头要被拖快,所以速度应该在两者之间,但是,用细绳连接后的物体重力却增加了,故应该下落最快,导致悖论。产生上述悖论后,学生迫切想知道矛盾原因,从而激发了探索动机,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的提高。

3、利用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提出疑问

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由于日常生活的积累,学生对一些现象有了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这就是日常经验,当日常经验和科学概念不一致时,将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矛盾的困惑之中,从而引发学

【4】生的质疑。比如在进行单摆的周期方式教学时,教者根据经验,往往认为单摆的角度越大,则其运动的周期越长。事实上在摆长相同的条件下,改变摆角去测量周期会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其周期都是相等的,从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疑问。学生的这种质疑,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使我们的教学有针对性。

4、利用因果关系进行质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里要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要注意追问前因后果,才能有所发现。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屏上出现几点荧光,由于伦琴喜欢追根求源,所以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阳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他把它起名叫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上溜走。

总之,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代学者陈献章对质疑的功用阐述更具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作为教师,更应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主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美国霍顿米夫林公司1961年

【2】、彭亮精心设疑 激发兴趣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上官维忠,谈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长兴教研网2006年2月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6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问答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识的不竭之源。在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问的多学生问的少,学生大多沿着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根本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质疑问难的愿望。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预习,知识掌握不牢。第二,由于有畏惧心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或看法。第三,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当然,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种种原因都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我们怎样做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自主预习要做实

学生课前对教材的自学要认真、及时地完成,通过自学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有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因此,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尽力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用自身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感染和引导学生质疑。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行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肯定、赞扬提问的勇气,积极评价提问的行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起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或过于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甚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造良好的氛围, 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清楚一个规律:低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敢于举手回答问题, 年级越高, 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越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回答问题乃至发生质疑的积极性。一开始也许有些学生的确是不好好听讲乱说一气, 即使是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训导也应该从学生的心灵入手, 抓住他们的心理要害, 进而让学生对自己的训导心服口服。另外, 我们还应该清楚, 有些学生的疑问我们虽然从成年人的心理出发, 感觉难以理解, 但这正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沃土, 我们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个契机, 对学生的质疑精神加以褒扬, 积极鼓励他们身上的质疑精神,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做好铺垫。

因此, 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的目光要真诚, 要知道, 真诚是有心灵感应的, 你对学生真诚, 学生才会从心里接纳老师;其次教师的语言一定不要粗暴, 即使是批评学生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坚决杜绝在课堂上出现粗口。另外就是一定不要只从口头上表扬学生, 一定要表里如一, 应从心里认真对学生的看法加以思索, 说不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为什么”中就隐藏着明天的爱迪生和牛顿呢!例如笔者在教学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教师便放开手脚, 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都说出来, 学生们便大胆质疑, 于是教师又马上组织了学生在小组内验证, 很快就否定或肯定了刚才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二、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以往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题, 却很少看到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学生往往不知从哪入手提问题, 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是教给学生能够从旧的知识点中发现新的问题, 进而一步步延伸到新的知识点上;其次是能够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其结果一方面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 另一方面还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伏笔;最后是教给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开始思考问题, 在哪里卡住了, 就在哪里提出问题, 这也是提出问题的一个最简便的方法,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质疑

笔者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当前的教育改革表面看起来十分热闹, 教师循循善诱, 学生的讨论也十分热烈, 甚至面红耳赤。其实深究一下便会发现, 这样的课堂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的讨论只是在讨论着教师抛出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学生自己并没有从中发现问题, 就更不要提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了。继续深究下去就会发现, 某种程度上, 学生讨论的思路甚至都被教师给固定好了, 学生讨论的过程都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 课堂实践中很少能够发现学生真正的质疑。

针对这样的现状, 笔者认为应该给予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 要提供给他们质疑的时间与空间。以阅读课为例, 初读课文时, 一定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把不理解的字词, 不肯定的字音、字形给弄清楚了, 不仅仅是写、记, 而且还要在写与记的过程中对字词有一定的理解;再读课文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感悟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流露了怎样的情绪, 表达着怎样的思想;最后熟读课文时, 也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思考文章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利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一个阅读课下来, 一定要是学生自己在发问, 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 教师这时才负起引导释疑的作用来, 对学生加以解释。

四、带问题走出课堂, 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保证

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能力;营造氛围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一种科学态度和能力,质疑的过程闪烁着探索的欲望和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培养具有质疑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成为我们教师又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营造质疑氛围,好提问题

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我们把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求知欲,去呵护学生心中一个个的问号。然而,正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一览无疑”。因此,如今的课堂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需要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1.营造质疑氛围,满足提问的欲望

一个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善于倾听每位学生的想法、提问,积极鼓励那些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对于学生的发言、提问,都要尽量认真听、听完整,并对敢想、敢说、敢疑的学生表示赞赏,尽可能满足每位想说、想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创设质疑情景,享受提问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启发引导“你知道只是为什么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此时,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你觉得只有这种结果吗?”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那平静的心里激起跃跃欲试的愿望,急着想解开心中的谜团。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最终寻找到答案,体会解疑的乐趣。教师应注意给每位学生均等的质疑问难机会,让他们都有权利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二、教给质疑方法,会提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会提问题不难,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不容易。因此,学生要会质疑,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1.利用课题引导质疑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起源于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就抓住阅读教学的“解题导入”部分,让学生学会针对课题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好课从课题开始。如,在教学《小池塘》时,教师可以利用孩子天真、好奇的天性去引导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呀?”于是,学生就能围绕课题提出:“小池塘在哪儿?”“小池塘是什么样的?”“小池塘里有些什么?”如,在教学《他得到的红圈圈最多》时,教师可以利用课题中隐含的信息激发学生质疑,学生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他是谁?”“红圈圈表示什么?”“他是怎么得到很多红圈圈的?”再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矛盾来质疑:“认真读读这个题目,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学生自然能想到:“太阳都是在白天出来的,晚上怎么会有太阳呢?”“太阳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而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课题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一一找到,这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有了充足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

2.利用标点引导质疑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展现无疑。躲藏在文章中一个个标点,蕴藏着无穷的语言魅力,更是给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在教学《军神》时,当沃克医生得知刘伯承在不用麻醉的手术中还能镇定地数着手术刀时,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在重点理解了“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等关键词语后,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注意这段话中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要连续使用三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敬佩和刘伯承顽强。再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教师同样可以利用标点符号,启发学生质疑,感受诗人的不同心情:“两句话中分别用上了感叹号和省略号,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为什么不都用上感叹号呢?”“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品词析句,对于标点符号的推敲是必不可少的,诗人高兴和悲伤的情感就在这两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中渲染开来。

教师通过抓住课文中的标点符号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同时更能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蕴意。

3.利用插图引导质疑

具有丰富的插图是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如,《要好好学字》中,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的插图,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提出问题“毛主席弯着腰、伸着手在干什么?”“小八路的脸上为什么会露出微笑?”又如,在教学《花瓣飘香》时,上课伊始,先出示文章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谁在哪里干什么?”然后再引导提出质疑:“小女孩手中的花瓣是哪里来的?”“小女孩捧了一片花瓣想要做什么?”“小女孩为什么只摘了一片花瓣?”一个个问号强烈地敲打着学生好奇的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文中寻找答案。再如,《母亲的恩情》,文中一幅母亲送别孟郊的插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依依惜别的画面真令人感动,只可惜画面是静止的。看到这静止的场景,你还想听到些什么吗?”于是,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真想听听孟郊在对母亲说些什么?”“慈爱的老母亲会对孟郊叮嘱些什么呢?”正中下怀,学生自己引出问题,再根据问题想象练说,一举两得。

借助文中插图引导学生质疑,既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逐步转变。

4.利用重点词句引导质疑

一篇课文中的中心词(句)是文章的“文眼”——与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密切相关,把握好了文眼就能有效地学好课文。如,学习《海底世界》时,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文章是围绕那句话来写的?”从而找到中心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接着再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进行质疑:“景色奇异在哪?”“哪里可以看出它的物产丰富?”从而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并体会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又如,《台湾的蝴蝶谷》第三自然段,很明显这一自然段是围绕“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这句话来写的,那么同样可以启发学生抓住这句话、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质疑:“为什么说景象非常迷人?”“迷人在哪儿?”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深入学习感悟,一定能事半功倍。

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句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三、培养质疑习惯,爱提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养成勤动脑、爱思考的质疑习惯,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1.培养预习质疑的习惯

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教师同样能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根据课题、不理解的词句、文中涉及的许多科学知识等等,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问个为什么、打上一个问号。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目标就会更明确。

2.培养课堂质疑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和疑问,如果学生在不断汲取教师所给予的知识的同时,还能始终对老师的传授、同学的回答提出质疑或新的见解的话,那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创新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养成课堂质疑的习惯,学生将不再是一部“收音机”,而是高速旋转的思维风车。当然,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加上自己的认真思考,才有可能提出质疑。这样,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会格外高涨。

3.培养拓展质疑的习惯

许多课文都会有留白之处,适当的拓展延伸能培养学生多面性的思维能力。如,《狼和小羊》的结尾,狼向小羊扑了过去,最终怎样呢?课文并没有交代。又如,《问银河》,学习完课文,学生肯定还有许多问题想要问问银河。此时,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存同求异,培养学生从纵向、横向、逆向去展开思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课前、课时、课后多问个为什么,多想一想原因、多找一找答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敢疑善疑,从多种渠道质疑,在长久的培养和训练中,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质疑问难,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习探索,在存疑解疑中收获进步和成功。

上一篇:见习论文封面下一篇:反思伴我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