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浅析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

【摘 要】论文主要针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经济格局出现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

1 引言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策略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更加稳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发达国家内部逐渐出现了各类经济贸易问题,可能会逐渐演变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现阶段,在国际贸易发展背景下,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研究,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实施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经济格局出现的变化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格局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来说,经济格局出现变化,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就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能严重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恐怖袭击事件,还是地震、海啸等特大自然灾害,都严重地影响到世界经济格局,尤其是2008年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着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國的经济增长出现持续平稳不断发展的趋势。然而,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现阶段整个国际经济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衡、协调性不足的情况,必须作出调整,实现世界的经济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推动着各国分工不断显现,使得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对我国对外贸易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各个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或者是经济联盟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各国经济往来更加密切,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途径。在20世纪90年代,美苏争霸结束以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使得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出现聚重变强的局面。无论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世界经济多极化等。各项内容都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渗透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方方面面。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增强,也促使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地位的提升。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对外贸易策略进行全面探讨,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部出现失调的情况,促进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序运作[2]。

3 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

3.1 转变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式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需要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情况下,我国应该转变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发展方式,最大程度上提高国际市场占有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不少的商业银行在境外营业点布置上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是现阶段在境外能够进行有效布局的多是我国香港区域的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庞大的金融体系并没有出现高度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并没有融入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因此,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内容。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能有效地在国际金融国际市场中取得优势。要不断地开拓自我、吸取经济危机教训、借鉴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经验。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我国的实际战略进行有效的调整。科学有序地深化内部改革,做好对外贸易开放工作才能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真正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3.2 扩大资本市场规模

通常情况下,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强大、有序、公平、生命力旺盛的资本市场更容易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投资的注意力,也能在国际上为广大的国家提供资本的聚集场所。因此,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提高国际市场的经济,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实现资本市场朝着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一方面,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我国内部资本主义市场的容量和融资渠道,才能使我国融资结构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外部的管束力量,对上市公司进行动态化的经营质量管理工作,对于连续亏损、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一定的股票市场机制进行约束。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要想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就要对我国中小企业持续推进创业板股票系统的建设,帮助我国朝着创新型的国家不断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有效地拓宽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

3.3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建设外汇储备,还是进行国际货币的体系改革都和我国经济利益挂钩。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要加大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保证我国在国际经济发展进程中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运作,在最大范围内推动人民币在对外贸易、储备、投资等各领域的不断发展。

4 结语

根据文章内容,优化金融策略,加快金融机构的转变,减少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推动人民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促使我国对外贸易更加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王树聪.国际经济贸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J].现代经济信息,2018(36):159.

【2】周诗媛,林亚洁,刘缘.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31.

作者:吴明远

第2篇: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摘要】现阶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迅速。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一体化发展比较理想,对此应该合理利用有利资源,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外贸易战略,以此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其和世界经济发展相吻合。鉴于此,本文先分析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然后结合以往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基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制定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贸易战略 制定

一、引言

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也因此实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国际竞争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可以说其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对外贸易面临更多新挑战。

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特点分析

(一)整体增长速度快,但波动大

结合相关数据可知整体上国际经济贸易是增长的趋势,且增长的速度很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2000年达到最高点,统计发现当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为6456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12.5%,但到了2001年,在“911”事件后,国际经济贸易数额快速下降,相比2000年,整体上减少2650亿美元。“911”事件淡化之后,国际经济贸易又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直至2004年又到达最高点,此时的国际经济贸易总额为92181亿元,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出现了大波动,在2009年下降后又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兴经济体逐渐发展

在国际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大概占整体经济总量的66.7%,但自从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就变得越来越慢,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率是1.3%,美国是3.5%,欧洲是2.2%;在21世纪的前十几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率变为1.5%,美国为2.5%,欧洲为2%。显然到21世纪,国际经济主体增长率变慢。上述三个国家都属于发达国家经济体,因为经济发展起点高,国际经济贸易出现金融化、人口老龄化等情况,进而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但与此同时某些新兴经济体逐渐开始发展,如中国、印度等,统计数据显示这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大概占据国际经济总量的35%左右。

(三)多边贸易发展比较缓慢

当代社会,国际经济贸易开始向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但以往传统的贸易形势还留有保护贸易与自由贸易这样的政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很慢,进而使得贸易政策冲突加剧,这样就出现了很多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使多边贸易谈判出现问题。尽管多边贸易谈判发展比较慢,但不可否认的是贸易全球化还在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仍在努力寻找合适的方法协调各国立场。目前,很多国家都参与了区域经济组织,且数量还在逐年增长,合作形式与深度也逐步扩展。

(四)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在20世纪60年代服务贸易就有了很好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增长率可达7%,此时的商品贸易增长率只有5.9%。特别是在21世纪以后,其年增长率高达9.5%,因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下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策略

(一)改善出口贸易的结构与方式

整体上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经过了多次的调整,但是结合政策导向不难发现主要的贸易战略依然还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的发展中出口贸易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出口贸易的获胜在于规模,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竞争力不高。所以,國家应该进一步调整出口贸易战略,增加对重要出口部门的技术改造,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使对外贸易产品实现从数量增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引进技术外溢效能比较的项目,进而实现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对进口贸易的重视

同出口贸易一样,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关键部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进口贸易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措施,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进口贸易不但能满足市场需要,最重要的是还能对出口业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对进口业务的重视。要加强对进口贸易的重视,就需要进一步扩大进口业务,同时调整进口结构,使用先进的技术,健全相关政策及设备等,重点强化对稀有资源的利用,以此实现进口资源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实施战略贸易政策

国家应该大力扶持竞争力较弱的产业的,比如,钢铁及汽车等产业。整体上而言,现阶段这些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且核心技术源于进口。因为上述产业对国家工业体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这类产业的保护。另外,众所周知在当代社会要想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目前这类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不过近些年我国的科学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还有一些公司的竞争力实力也是很强的。对此,国家要大力扶持科研机构等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机构,培养有实力的高科技产业。

(四)加快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也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内容,服务贸易能体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水平。现阶段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滞后、竞争力不高等。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加强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此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同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对此,首先,政府应为强化对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人力及技术投入,这样就能为服务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健全服务贸易立法。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最后,服务企业应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传统服务行业应该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职工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比如电信行业可以实施对外投资,进行跨国运营;计算机企业可以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在实例,以此提升服务水平。金融保险行业应该配合国家政策,进行有效的行业重组,借助联合兼并等方式拓展自身规模,以此避免出现恶性竞争,还要积极改革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重视和外资服务业的合作,借鉴外资企业的服务方式,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非常重要,所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明确国际贸易的发展特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完善对外贸易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实力,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董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10:209-210.

[2]陈曦.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财经界(学术版),2014,21:15+122.

[3]熊麒.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J].商场现代化,2015,06:26-27.

作者:吴义强

第3篇: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摘  要:本文将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详细探究国际经济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对外贸易战略;区域经济

进入新时代后,对外贸易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这也给贸易战略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特征,并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保证对外贸易战略的合理性,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征

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经济增长速度快。相关数据指出,国际经济贸易在整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较快,在2000年时,国际经济贸易数额为64560亿美元,增长率是12.5%。虽然在911事件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但在2009年后增长速度又呈现增长趋势。其次,发展不平衡现象缓解。以往,国际经济总量中美、日、欧占据较大比例,三者占据的总和达到了66.7%,但在21世纪,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率渐渐提高,如中国、印度等。相关数据表明,当前新兴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总量中占据的比例达到了35%,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展不均衡情况。最后,服务贸易发展快。自20世纪60年代,服务贸易就获得了良好发展,到90年代,服务贸易增长率达到了7%。在21世纪后,服务贸易的年增长率达到了9.5%,已经成为国际经济贸易重要内容。

二、国际经济贸易视角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一)创新对外贸易出口

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且给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在实际发展中,出口贸易结构与方式还存在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缺乏、出口产品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相关人员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因此,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时,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传统出口方式与结构进行改变,促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实现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并增加出口商品中高精端产品的占比,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完善。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对出口产品环保效益与质量的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理念与生产设备,促进出口产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产品生產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当前,在全球经济体一体化背景下,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了国家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我国必须做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区域范围中的各种资源与技术的利用,提高产品生产的质量与效率,以此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更好发展。具体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促使大陆与港澳台等地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大交流、沟通力度,并积极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以辩证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行正确认识,紧握一体化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一体化挑战。同时,还应该将一带一路倡议落到实处,加强和这一路线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三)落实战略贸易政策

对于汽车、钢铁等竞争力不高的产业,国家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从整体上看,这些产业发展较为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且核心技术来自国外。而由于上述产业会给我国工业体系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近些年,虽然我国科学技术有所发展,部分公司竞争力较强,但相较于国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为薄弱。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必须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其积极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并建立相应的成果转化机构,对有实力高科技产业进行培养。

(四)做好服务贸易建设

在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属于重要内容,服务贸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国家对外贸易水平体现出来。目前,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相对落后,市场竞争力不高,无法实现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服务贸易的重视,以传统服务行业平稳发展为前提,创新软件、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行业,促进我国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从而为服务贸易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人才、资金等的投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支持服务行业的发展,并建立健全服务贸易法规,对我国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另外,还可以把一些服务贸易市场当作试点,有效吸引国外资本,以此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水平的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合理制定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必须,并通过创新对外贸易出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落实战略贸易政策以及做好服务贸易建设等对策,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质量与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有效落实全面小康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周诗媛,林亚洁,刘缘.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1):31.

[2]杨振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1):53-55.

作者简介

涂修豪(1996.11.18—),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广西桂林兴安县;学历:在读本科;毕业学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学校: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涂修豪

第4篇: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开放思想的形成历程进行了总结。详细分析了作为我国一项长期基本国策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特色以及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挑战。最后根据这些战略重点以及新战略面临的国际背景.分析了新时期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及相关战略目标。

关键词: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一、 我国对外开放概述

(一)我国对外开放历程

自西方列强用武力敲开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后,我中华民族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清末的林则徐、康有为和梁启超已有了开放的思想,但并没能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实施。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开放”的思想,他认为要振兴中国必须实行开放主义,要实行“开放主义”,首先必须反对闭关主义和排外主义,其次必须反对“欧化主义”和“全盘西化”。但在没有主权和独立的中国依然不能实现孙先生的开放思想。

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对外开放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展对外经济关系,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历史上以及建国后前30年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表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时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他主持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并强调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来贯彻实施。

从1978年至2001年间我们可以称为是以改革促开放的阶段,首先开放沿海地带划定经济特区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跟着发展沿江沿边地区,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外贸体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取得初步成果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联系实际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的发展方针,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和国际接轨,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自2001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以开放促改革的阶段。中国开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根据WTO的规则和所做的承诺中国政府有计划地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进行了调整,中国直接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一部分,并且面临着与机遇共存的激烈市场竞争。

(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特点:

1、对外开放的思想符合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及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就会越出国界,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力,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认识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并促使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他们指出:“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2、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是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顺应了整体的趋势。(1)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的发生,使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迈入了新纪元,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联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新的调整,随着计算机电子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地域的距离和差距正在不断的缩小。国际大分工及世界性的生产使国家间的联系不断加深,国际交换和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了世界市场。完全封闭的独立经济体受资本技术市场等的限制很难发展达到高水平。开放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温床。(2)我国经济进步的需要。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美国这个新兴的超级大国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占据了世界市场的绝大部分技术和资本,而我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科技文化领域先进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对外开放,吸收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知识技术使我们快速发展的必要选择。(3)世界格局的变化。美苏两大阵营长期冷战的结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缓和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不仅如此东西方气氛的缓和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的对外开放渐渐成为必然选择。

3、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总结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重要思想瑰宝,从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了重要指导,是中国今后继续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对以往对外开放战略的评价

改革、开放和发展是中国30年来的三大主题,在已经过去的30多年中,对外开放既是推动改革的基本动力,也是解决经济发展矛盾的基本手段。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体制方面面临的巨大矛盾,是如何使已经持续了30年的传统体制顺利转轨。由于传统体制在意识形态方面拥有强大势力,以及长期”条块分割”所形成的部门与地方的独立利益,使中国在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经常面临着重重阻力 而中国通过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Le_使传统体制所把持的领域不断受到外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压缩,从而使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基本动力源。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说已基本上完成,如没有对外开放的促进,改革的成功是不可想象的。从发展方面看,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障碍。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的经济发展中, 中国由于采取了军重工业超前发展的特殊工业化战略,导致大量工业企业长期缺乏技术改造与更新,技术设备严重落后,而长期城乡分割的工业化政策, 又导致在农村内部积聚了巨大的剩余劳动力, 按照库兹涅茨等人的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中,非农业部门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最大为3.2倍,而中国1 978年为5.1 9倍。1 978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拥有的固定资本已经达到了人均3 000美元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却高达78% ,是典型的人均收入200美元以下国家的水平。在国内资本积累能力极度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兼顾城市大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与升级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1 978年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及时抓住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东亚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的机会,大量吸引国际投资,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促

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创汇,大量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也

为中国的工业结构升级创造了条件。在过去的28年中,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累计创汇约1.5亿美元,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近1.3万亿美元,进口机电设备约3.6万亿美元,使中国的城乡”二元 结构矛盾大为缓解,也极大地提升了国力.从而使中国经济创造出连续28年平均9.6%高增长的世界奇迹,若没有对外开放,这个世界奇迹也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许多领域的关键技术操控在外国手中,本国技术水平低,自主知识产权少,发展受制于发达国家。以贸易出口为例,尽管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已战整个货物出口的90%以上,但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制造环节上,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我国出口产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及10%。粗放型出口超高速增长同时带来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哦加剧和国家出口退税负担沉重等后果。

(二)贫富差距拉大,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社会负担重、存在不安定因素。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而80年代初期的基尼系数仅为0.288,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过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的进程,这些使部分民众负担过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金融市场不成熟,存在风险隐患。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政策体制还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仅以银行业为例,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总额已经达到GDP的40%,为世界坏账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业没有像美国一样遭受重创但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2008年-2009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股市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资源耗费多,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我们的经济发展靠的是土地、资金和其他稀缺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不仅造成对资源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的人口基数过大,也增大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如果中国继续走高能耗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四、关于“十二五”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战略措施

(一)、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应牢牢把握后危机时期国际格局剧烈变动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新兴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秩序与全球治理改革,为未来重构国际经济秩序奠定基础。

(二)、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十二五”时期,虽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压力加大等压力,由于在生产规模、配套能力、国内市场等方面的明显优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贸易大国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可持续外贸发展战略,实现外贸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全球资源,推进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

四、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五、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六、扩大国际资源产业投资,保障海外资源安全。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海外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进一步上升。保障海外资源安全是“十二五”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

七、优化对外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各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差异有密切关系。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八、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第5篇:浅析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世界性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我国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呢?本文从知识产权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入手,介绍了知识产权在我国的法律保障以及实施的现状,并对从知识产权中提取的工业产权中的商标及商标权、专利及专利权以及著作权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立法状况,介绍了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和分类,同时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进行了探讨。本文重点在于参照、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国情非常接近的韩国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特点,提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框架(即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并对在实施整个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有机体(包括政府、企业等)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对实施知识战略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 国际技术贸易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法目标模式

第6篇:浅析我国高铁发展战略

林芸 电子商务一班 20132463

关键词:高速铁路 发展战略 未来展望 自主创新

摘要:高速铁路(High Speed Rail)通常简称为高铁,是一种营运速度比较普通铁路高的铁路运输系统。一般来说,高速铁路,被称为高速铁路(高铁)是相对轨道交通系统的共轨高速运转。 2013年,在世界上运行的主要高速铁路系统的最高运行速度,设置为有系统的相对高速小约300公里部分。它在许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铁路,对社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经济一个显著的贡献,作为一个大容量的运输。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海运和公路等运输方式在我国迅速崛起和发展,铁路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发展趋势就促使铁路必须进行内部体制改革以及运输手段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速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和多式运输的立体化,进而实现铁路路网的现代化。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10月12日,随着长春开往北京的T60次列车经由沈阳北站驶入秦沈客运专线,预示着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高速客运铁路线——“秦沈客运专线”正式开通,也标志着我国从此迈入了高速铁路时代。不仅如此,我国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华之星”高速列车,而其以每小时250公里的试验速度更是迈出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一步,奏响了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的凯歌,揭开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序幕。

在我国,民航、公路、铁路单位运输量平均能耗比约为11∶8∶1,在完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实现类似欧美国家的高速铁路网络已不再是梦。

一、国内外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

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以来,法国、英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修建了高速铁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国高速铁路,其最高商业运行时速已突破300公里,同时新一代的TGV高速列车创造了时速515.3公里的超高速记录。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1],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里,约占30%。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

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概况及面对的问题

我国建设高速铁路方案于1990年进入决策层视野,到90年代末付诸实施。跨入21世纪,随着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颁布,我国高速铁路在短短的几年间取得了迅猛发展。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列车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铁路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2013年末,随着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更值得称道的是,我国高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高铁是我国少数成套系统领先世界的技术,无论是高速铁路线还是高速铁路列车,我们均掌握了绝大多数自主知识产权,并已经向国外出口。中国CRH高速铁路技术谱系以崭新的面貌,汇入了世界高铁技术体系之列。

尽管高铁发展给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但高速铁路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高铁是否需要发展、如何发展等论争贯穿在高铁发展全过程。甬温线动车组安全事故,以及融资债务、安全运营、施工质量、管理失控和领导腐败等问题的暴露,使高铁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压力。如何加强高速铁路技术设备的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高速铁路设备的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管理水平,如何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速度与安全、质量与工期、效益与效率、标准和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对高铁产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三、我国高速铁路未来展望及发展战略

(一)加速建设是当务之急

由于高铁投资巨大,票价高于普速列车的价格,社会上也有反对建高铁的声音,到底高铁该不该坚持建下去?

从民生角度看,高铁为旅客出行提供多样性选择,便捷舒适。2013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1.06亿人次,其中高铁线发送旅客5.3亿人次,比重超过25%。同时,高铁的建成也释放了既有线路的压力,缓解了春运难的问题,对客运、货运都有良好效应。只要通达高铁、动车的地方,“一票难求”的情况明显得到缓解。

从铁路建设拉动内需上看,有专家测算过,在高速铁路建设期,是1比10的投入带动,也就是说在高铁上1元的投入,就会带动10元的投资。高速铁路的建成,为扩大内需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高速铁路发展,有力带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了城市群的崛起。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多样化的技术经济优势。数百位国家政要和多国政府部门、专家纷纷来华参观考察中国高铁,表示愿意与中国加强在高速铁路领域的交流合作。高速铁路再度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热点。”中国铁路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表示,铁路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当前,我国正积极扩大内需以提振经济。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积极发挥铁路扩大内需的重要拉动作用,意义都十分明显,高铁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二)技术创新推动中国高速铁路走向世界前列

在2 l世纪初,建成一条时速达2 50~30Okm的高速客运专线,以后再逐步发展。十年中持续实施六次大提速的成功实践,大大加快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通过以全面引进核心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途径,科研人员整合和再创新研制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动车组及电力机车系列,完成了对既有铁路线的提速改造和对高速铁路技术的内化吸收,取得了重大成果。世界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的掌握,对于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大的开创意义。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中国高铁走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之路,没有创新,中国高铁的创造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高铁有铁路网完整和集中统一指挥的管理体制优势,有一支高素质特别能战斗的铁路职工队伍。中国高铁的跨越,贯穿着科学发展观这条红线,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身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可以说是中国高铁发展模式最具核心的价值和最大的成功之处。

中国高铁它所蕴含的制度优势、自主创新和高铁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让中国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创造了高铁的奇迹。

中国高速列车的发展,正是我们通过与有关国家双方自愿、互惠共赢的商业合作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取得的成果。外国向中国企业转让铁路技术都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依据协议进行的,不存在任何强迫转让和窃取的问题。中国时速250公里的动车组,都是中外企业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品牌高速列车。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是在时速250公里技术平台上,通过技术升级研制

的,主要技术指标全面领先世界。中国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是在学习借鉴、系统集成国外高速列车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再创新,突破制约速度提升的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生产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

(三)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发展的迫切要求

铁路的发展水平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首先,我国每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铁路不到75公里,而德国等发达国家均超过1000公里。其次,发达国家的铁路运行时速已经达到200至300公里,而我国目前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每小时71.4公里。最后,客货分线运输是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互相干扰、互相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能否站在世界铁路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能否正确地看待与发达国家铁路的差距,对于加快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铁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中国铁路追赶发达国家铁路的发展水平,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缩短与世界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差距的过程。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铁路路网密度高、规模大,整个路网能力普遍富余。因此,在中国铁路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同时,迫切要求中国铁路必须缩短与发达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这是实现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届时,中国发达完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铁路运输能力总体上能够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展望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未来》 中广网 2013-09-11 16:35

[2] 齐 慧《我国高铁总营业里程达11028公里 为世界之最》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2014年03月22日

[3] 赵庆国《高速铁路产业发展政策》《江西财经大学》 2013年

[4] 薛战军《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战略意义》《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 第21期

[5] 唐佳蕾《中国高铁技术是自主创新的成果 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闻中心-中国网

[6] 冯晓芳《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展望》工业技术 2009 NO.01

第7篇:浅析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战略发展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

摘要: 我国 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 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 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我国 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二、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

科教育方面, 我国 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 我国 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 我国 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第8篇:浅析我国钢铁企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

论文关键词:钢铁企业 营销战略 国际市场

论文摘要:我国钢铁企业在全球市场营销中存在劣势及面临严重形势。在这一形势下,钢铁企业全球市场营销战略是: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研发高附加值产品;以直接投资方式开拓东南亚钢铁市场,对欧美发达国家着眼于技术开发和引进;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制定钢铁企业全球市场营销的人才战略和具体的促销策略等。

一、我国钢铁企业内部劣势的优化改革战略

1.集中建立钢铁巨头来提高市场集中度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起更大更强的钢铁企业,才能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钢铁企业重组,一是推动钢铁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推动钢材产业的重组,把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钢铁生产工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二是要节省单位生产成本,减少单位能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三是要集中力量研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我国钢铁企业的区域市场选择战略

1.钢铁产品对外直接出口的目标市场战略

在选择大型钢铁企业全球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时,主要考虑到三个方面:首先,大钢铁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如原料和能源,废除原先指令性计划指标而通过国内外市场组织和供应,其价格已经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尽管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劳动率很低,但是,劳务工资也远远低于国外主要产钢国。因此,在未来很多年内,钢铁生产成本仍会远远低于国外。其次,西方主要产钢国对环境保护采取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措施,其钢铁生产工艺从长流程大钢铁联合企业向短流程小钢铁厂转变。最后,亚洲、中东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对钢铁产品要求增加迅速,而国内一时难以全部满足要求,基于上述原因,结合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实际及本文的分析,作为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国际化经营重要组成部分的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战略,应采取差别销售策略与集中化销售策略结合的战略,将目标市场区分为美国及西欧国家和地区、日本和韩国、东南亚地区以及中东地区几个重要区域:一是向美国和西欧国家地区主要推销我们在技术、质量和规格上具有竞争优势,而该地区需求又较大的中厚钢板。二是向日本等国家主要推销普通钢材,如各类型材。日本的钢产量与消费量的差额主要是普通钢材,因为日本钢铁业近年来致力于开发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普通钢材进口量逐年增加。三是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水平相对低于我国,其经济又处于活跃发展阶段,国内钢铁业不能满足需要,而我们又有品种、规格比较齐全,价格水平较低的优势,故这一地区应作为中国大型钢铁企业的重要战略目标市场予以巩固和开拓。

2.钢铁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战略

(1)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区域选择战略。我国以贫矿为主,占总储量的97 %,矿石地质平均含铁品位仅为36%左右,分布不均匀且运输困难,因此国产矿石不能满足需求。

(2)直接建立钢铁企业。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可将东南亚地区作为直接投资、建立钢铁企业的重点,而以欧美发达国家作为技术开发和引进的重点。

三、我国钢铁企业的人才战略

由于大型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步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不是很长,因而国际化经营的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国际化经营稳定、迅速

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制定其国际化经营战略时,人才战略应予以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国内经营者所需的各项素质,还需要具有一系列在异质文化条件下的经营能力。

有鉴于此,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目前应采取母公司培养现有进出口贸易人才成为全方位国际化经营人才为主,利用投资所在地当地人才为辅的人才战略,迅速扩大人才资源量,以适应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钢铁企业的促销策略

不管是钢铁企业还是别的企业,促销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促销能使钢铁企业通过CIS、品牌及广告等促销战略与策略,使国际目标市场对中国钢铁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与信赖感,从而在行业结构中取得特定的、牢固的地位。

1.采取战略性促销策略

(1)CIS促销。CIS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设计系统)的简称,即运用高度统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将企业的文化理念、产品品质及其他特质予以具体化、系统化、规格化,以增进外界(市场)对企业的全面联想,并产生认同感与亲切感。(2)品牌促销。我国钢铁企业在海外进行营销时,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被国际品牌咨询公司估计为1 000亿美元,相当于该企业销售额的5倍。企业的品牌战略毫无疑问是最根本、最具战略性的促销策略,未来占主导的促销竞争形式,将是一家拥有一个品牌或控制多个品牌的企业与其他同样具有自身品牌优势的企业,在消费群中竞相开展对各自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移植与培养的活动,谁的品牌更具亲和力,谁的促销努力就更可能事半功倍。事实上,对品牌的追求,既是企业追求市场个性化,以达到市场价值最优化实现的需要,也是顾客追求个性化消费、寻求同类商品中最佳代表的需要。品牌给顾客传递的信息,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承诺与暗示,并且这种承诺与暗示是多重的,包括:良好的品质、完善的服务、附加价值、无风险、高品位等等。好的品牌经营把价值相同的产品变得不同,把较小的质量差距拉大,把竞争优势保持持久。同时,由于品牌具有持久性、可渗透性、多维性、联想性等特点,其扩张力、延伸力异常强大,所以品牌战略的本质是一种增长性战略。

2.采取灵活多样的战术性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广告是战术性促销策略中运用最广泛、收效最大的手段,具有公众性、渗透性、表现性、非人力推行等特点。我国钢铁企业应该在国外增加广告投人,如公司制作各国语言的名片、在国外进行户外广告宣传、在大型国际展览会上进行公司产品的展览促销、对公司内部开展广告费用的预算及执行管理、进行样本制作、与国外媒体和国外政府机构保持良好的联络、赠送产品试用等,这样才能更加快捷有效地打开国外钢铁市场。

(2)公关促销。我国钢铁企业应该通过与社会各具影响力的机构、团体、利益势力、压力势力等的有效联系,或者通过制造新闻或借助事件以牵动、吸引大量的媒体,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信赖、支持与合作。在这一方面我国钢铁企业尚处于被动局面,作为在他国营销的钢铁企业,与当地政府、团体的关系较之本土企业往往不占据优势,而这一方面正是我国钢铁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公关供销人员应该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尽量减少非本国企业带来的劣势,尽一切力量,与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构建长期的“战略联盟”。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旦与国外客户建立起了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直至战略伙伴关系,并根据客户的要求改进产品与工艺,就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确保自己有稳定的市场和稳定的效益。

(3)网络促销。钢铁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具有很多优势,如提高钢铁营销效率,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钢铁厂家和顾客可以在网上双向交流,方便客户提出钢铁产品的特殊要求,而且能够更大限度地延伸钢铁营销市场。钢铁企业国际市场营销很大程度要依赖于

网络,如阿里巴巴、yahoo等网络每天会有成百上千的供求信息,我国钢铁企业应该树立网络营销的观念,在网上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细致地开展工作,用网络营销调整原有销售通道,为客户提供便利。

(4)促销组合。每一种促销手段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所以企业在进行促销活动时,往往是把以上几种促销工具(形式)综合运用和择优搭配,以达到全面的效果,也即采取促销组合策略。促销组合策略的运用原则:一是根据促销对象的具体性质确定最优组合;二是把握好促销成本,在各促销工具之间合理分配促销预算。

根据具体情况,钢铁企业也可以同时运用多种促销方法进行灵活的市场开拓。总而言之,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营销比在本国更有挑战性,企业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的营销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高效率的促销。

第9篇:200922034《浅析对外贸易管制及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范文模版)

浅析对外贸易管制及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

2010-10-

31摘要: 对外贸易离不开对外贸易管制,因为对外贸易活动是一种涉外经济活动,而涉外经济活动必然产生涉外经济关系,在纵向层面这种关系由国家或政府颁布的具有公法性质的法律和政策加以调整和管理。

关键字:对外贸易管制WTO基本原则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

对外贸易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国内外政策需要以及履行所缔结或加入国际条约的义务,确立实行各种制度、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和规范对外贸易活动的总称。

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为了对外贸易管制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为了保护本国产品和国内市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间经常会发生贸易摩擦。以“美国201钢铁案”为例,2002年3月,美国以欧盟、日本等8国出口的钢铁产品损害了美国钢铁业为由,动用“201条款”,宣布对多种钢材加征为期3年的进口税,税率总水平达30%。为报复美国提高进口钢材关税,6月,欧盟对美国部分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墨西哥、日本、韩国等也纷纷提高关税或采取紧急保障措施。虽然世贸组织最终裁定美国违反WTO规则,但钢铁贸易战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估计,单是欧盟2002年就损失高达2.4亿美元。而美国在承受近数亿元损失的同时,更导致了7.4万个钢铁消费者失业,弊大于利。美国公布对进口钢铁201保护措施调查案的最终救济方案后,中国政府表示强烈不满;美国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不能归咎于外来进口,中国钢铁产品的少量对美出口更是不足以对美国钢铁企业构成损害或损害威胁;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政府将保留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申诉的权利。可见,各国实施对外贸易管制的目的是在于进行自身的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的目的除了进行贸易保护,还有协调个人、企业的围观利益——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冲突,微观经济个体之间的冲突的目的。如对毒品走私和进口洋垃圾的行为进行贸易管制。

除了正常的贸易管制,各国之间还存在恶性贸易管制的竞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不公平贸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历时约一年的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然而中国仍被排除在放松出口管制的名单之外。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日前发布了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新规——《战略贸易许可例外规定》,这项被称作“美国出口管制体系改革重要一步”的规定,将中国排除在44个可享受贸易便利措施的国家和地区之外。这是美国出口管制新规定继续歧视我国的表现。作为美国出口管制重点限制国,多次在双边战略对话等场合呼吁美方能放松对华出口管制,促进双边贸易平衡。而美国也曾多次做出承诺称“正在考虑放松在中美贸易中纠葛已久的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但是却迟迟没有履行承诺。美国实施这种不合理管制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国内仍保持着冷战思维,认为中国如果掌握了高技术就会用于军事。另一方面,美国担心中国获取了美方技术,会进一步缩短与美国的技术差距,与美国相关产业形成竞争。就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快

速增长,但高技术产品远远滞后于农产品等商品。不合理的出口管制政策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也直接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减少美国就业机会。

为防止类似的各国之间的恶性贸易管制竞争导致的不公平贸易,WTO规定了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同时,WTO要求其成员国放松对外汇的管制。

但是WTO规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从单边保护转向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WTO规则被利用。从WTO规则中寻求保护措施成为新贸易主义保护的新策略,反倾销,反补贴等WTO允许的贸易保护救济措施成为当今各国最主要的政治措施。无论是反倾销,反补贴还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歧视问题。例如,我国的一些日用品进入美国市场时,美国常常夸大其实,认为其对市场造成威胁,单边采取反倾销措施。而且在多边贸易体制内部,形成发达国家一直操控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在多边贸易谈判规定自己的目标,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对其不利的条件。

为克服WTO自身的缺陷,应严格限制争端解决程序重新被提起的次数,将报复水平限制在WTO允许的范围内,;杜绝一切未经授权的单边贸易措施,确保规则得到平等地遵守,;减轻发展中国家的负担,增设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的基本框架包括:关税制度,海关监管力度,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管理制度,进出口许可制度,进出境检验检疫制度,进出货物收付汇管理制度以及贸易救济制度。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地过程中。

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分享了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各种权利,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伴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贸易壁垒的拆除,国内工业将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在出口激励手段受限的情况下,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必将碰到一定困难。在世贸组织规则下,实施有治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则是我国现实的选择。这一战略的核心在于低程度的产业保护、灵活规范的进口限制和暖和的出口鼓励政策相结合,强调政府对结构调整的积极干预,通过综合运用世贸组织答应的关税、反倾销与反补贴、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手段,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定位趋向于中性化,具体政策手段趋向于弹性化、柔性化。

在我国对外贸易管制制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给我国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距离世界先进对外贸易管制制度应有一定的距离,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吸取各国及自身的经验,帮助我国真正成为对外贸易的强国、大国。

参考文献:

《技术壁垒: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彭红斌

《美出口管制新规继续歧视中国》—广州日报

上一篇:行政支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中英语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