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共8篇)
摘要: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虽然已初具规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也愿意将自己的房屋交由物业公司管理,使物业保值和增值。但是在物业管理企业内部,自身资金不足、资质不齐等;在物业管理行业上,法律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不足。面对现状,我们必须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的专业化与规模化,股权化与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智能化与法制化发展是我国物业管理改变现状、逐步打造自身的品牌的趋势。
关键词:物业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所谓物业管理,就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业主委托,依照合同约定对物业和相关附属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对它周围的环境和公共秩序进行管理,并且对业主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物业管理不仅能延长物业的使用寿命,使其保值增值,而且在改变城市面貌、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物业管理”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至今发展已有近一个半世纪了。而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由沿海一带地区接受香港的物业管理概念,然后逐渐传入内地,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较大,竞争激烈,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后续环节,自然逐渐成为人们购房时关注的热点,同时致使物业管理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但是,物业管理自引入中国以来才20多年,而在大陆内地则普遍只有1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发展速度快与发展历史较短的现状导致了物业管理市场正在建立的高楼显得根基不稳。因此,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对我国的物业管理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把握正确的发展趋势,才能将我国的物业管理打造得坚不可摧。
那么中国物业管理市场的现状是什么呢?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一、我国物业管理现状
(一)物业管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1、自管自建的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从体制上考察我国两万余家物业管理企业,80%以上的是国有体制;如果我们再从物业管理企业产生的来源来分析,全国有70%以上属于房地产开发商自办的企业,20%属于房管所或后勤单位改制,只有10%属于产权自主型的物业管理企业。
2、自身资金不足
物业管理企业的资金来源一方面由开发商支付管理基金以及开发商和业主一起提供的维修基金不能完全落实,不能及时收取维修费用。另一方面管理费收 1
取不规范,接管物业时的验收费、质量保证金以及城市维护费补贴等经费项目不能落实,使得业主反映的问题和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3、资质参差不齐
物业管理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才能接管物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要执证上岗。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相差主要表现在:
一个是企业的门槛低。物业管理企业的成立比较的简单,不需要其他的设备、厂房、成熟的产品,只是为业主提供有偿的服务,并且注册资金不高。
另一个是市场化较低。物业管理企业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四种途径组建起来的即由开发商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或附属的物业管理部、独立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房管所转换的物业管理公司、各大系统单位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其中最后一种途径只占少数,最多的是通过一两种途径组建起来的。而由开发商和房管所组建的物业管理公司不是把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的附属品,就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制约着物业管理的自由市场化发展。
(二)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关于物业管理的最高法律法规就是2005年才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由此可见法律体系的建构还需要时日。我国物业管理立法还滞后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存在着立法层次不高,法律体系框架未形成,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等问题。进一步导致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在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纠纷无法有效、正确地解决,造成了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很难和谐相处。
立法滞后带来的影响首先是消费者的利益无“法”保障。因缺乏法律依据,司法机关难以及时处理日益增多的物业管理案件,物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矛盾纠纷得不到迅速有效地解决;其次,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没有全国大法的统一规范,地方和行业性法规呈现出没有纲领的散乱,使企业难以适从,无法保证物业公司实现合同规定的经济利益。
(三)政府职能的问题
首先,政企没有完全分开,企业无法独立运作。其次,政府职能错位或越位,政府仍习惯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直接干预;第三,管理层、管理部门过多,物业管理手续繁杂,往往一个小区的物业企业要应付20多个部门的检查管理。以物业管理收费为例:既要报物业主管部门的资质检查证书;又要按照物价部门规定的等级打分确定收费标准,还要邀请行业主管部门、物价部门到小区现场查验通过,最后才能确定收费标准,领取收费许可证,一个许可证往往需要几个月乃至半年的时间。因此政府要协调好物业管理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人力物力,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四)市场化程度不高,但市场化正在启动
我国物业管理虽然是适应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但它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干扰,仍然在进行着一些非市场化的运作。
首先,物业管理项目的获取大多是暗箱操作,投标竞标的程序和制度的不严格执行,市场竞争机制还未真正形成。作为市场主体的业主对物业管理缺乏足够认识,业主委员会组建难度大,自治能力弱,作用还未真正发挥。而且,物业管理企业与建设单位、房管单位之间仍存在或多或少经济上的依赖关系,“谁开发、谁管理”的地方保护、垄断管理、建管不分、责任不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物业管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竞争的统一的市场。以北京市为例,北京的物业管理存在许多不符合市场化的问题,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不很在行,但因为是某个开发公司的下属企业,或者是某几个开发公司合资组成的股份企业,管理项目不愁没有。另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则更有手段,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政策、管理方面的漏洞,以非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暗箱操作,争夺市场。
其次,市场化程度不高还表现在物业管理的价格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其基本做法是政府定价或制定指导价,建设单位补贴,多种经营、以副补主。物业管理服务费标准偏低、收缴率偏低的结果,直接导致物业管理企业长期亏损经营、无发展后劲。物业管理长期低成本运作,使服务质量难以有本质提高,形成了制约物业管理发展的“瓶颈”。
(五)物管托管规模小,难以发挥综合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有一些城市或地区的规划与建设缺乏大手笔,20万平方米以上的成规模小区不多,有的开发商甚至见缝插针客观上给物业管理一带俩了难度。例如,目前常州有近百家物业管理企业,已形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但各自托管的面积不大,一般在10万平方米左右,而这个数字则是一般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保本底线。又如在武汉,注册物业管理的企业有300多家,但是真正具有一级资质的却只有三家,其中两家是具有国有资产背景的企业,而其他的大都是小打小闹,各据一方,不成规模。出现这种情况除了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壁垒不高、开发商盲目投资外,也是作为新兴行业的必然结果,经过整个行业激烈竞争“大浪淘沙”之后,物管企业将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转变。
(六)全国性的品牌格局没有形成首先缺乏专业人才使物业行业难以向高水平,深层次发展,目前物业管理的公司的中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普遍,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传统的继承型房产管理人才多,新的创新物业管理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多功能人才少,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
其次物业物业管理行业从业者素质偏低,管理服务不到位,物业管理公司忽视企业人员的建设,不经常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培训,又没有建立严格的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工作标准和考核标准,使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好。这种状况为未来物业管理市场的重新洗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专业化是指有专业服务公司来完成物业管理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一种是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对外承接物业项目;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物业管理公司将自己的物业管理项目以分包的方式委托给不同的专业公司进行管理。
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其优点在于一是将克服一体化管理中机构庞杂,人员众多,管理成本高的弊病;二是将有利于物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三是能使物业管理公司为业主或用户提供更完美、周到、专业的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使物业管理公司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
(2)集团化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集团化是指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物业管理企业集团,这也是物业管理市场发展的要求。作为由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微利行业,物业管理的规模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在客观上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走规模化、集团化之路;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使一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壮大,使物业管理集团化趋势能够形成。另外,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兼并、合作等方式,实现强联合,从而形成物业管理集团。
(3)智能化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智能化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借助智能化设备、设施对物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是未来物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应该说,智能化管理对物业承建商、企业、业主三方面都将产生吸引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发展商在新建物业时,会更多考虑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会增加物业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使物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对于物业企业来说,实行智能化管理,能降低物业管理的人力成本企业,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这会促使物业管理企业投资改造物业,增加物业的智能化程度,从而提高提高物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4)品牌化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品牌化是指物业管理行业走向以品牌为中心的发展之路。物业管理
是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和经营型的管理,进行市场化管理也就是通过市场物业管理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必定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优胜劣汰,有雄厚实力和好的品牌的优胜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实力不强、品牌不佳的企业会被淘汰,这些都会促使物业管理必须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5)国际质量标准化发展趋势
国际质量标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在对物业进行管理的同时遵守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有关要求。物业管理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引入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包括ISO9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ISO14001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对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运作,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物业管理品牌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将有众多的物业管理企业提高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并实行国际质量标准化管理。因此,国际质量标准化管理是物业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
(6)技术型、集约型发展趋势
技术型、集约型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以提高物业管理技术,提高物业管理生产水平为内涵的物业管理方式。目前,在普遍推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的情况下,物业管理在管理水平、国际标准、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越来越趋向同质化。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走技术型、集约化物业管理之路就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技术型、集约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可提高三大技术体系支持。一是管理技术:品质管理技术、持续教育技术、战略规划实施技术、营销技术、财务管理技术、组织机构及管理技术;二是营运技术:工程管理技术、智能化营运及管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信息化营运及管理技术、服务过程管理技术;三是研发技术:监控评价技术、试验创新技术、研发分析技术等。物业管理的市场竞争及物业管理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会促使物业管理向技术型、集约化方向发展。
(7)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化与法制化发展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扶持的关键是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要求的科学、合理、系统的政策体系,由于认识到物业管理行业在国民经济、城镇建设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肯定会继续为扶持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形成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化。
那么,政府的规范化发展就需要以成熟的行业法规、条例为基础,加大物业管理的立法力度,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彻底实现法制化。这不仅是企业的呼声,国家有关部门也在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以《物业管理条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国家是对物业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发展相当重视的。我相信,随着更加科学、合理、真正能体现法制精神的物业管理行业法规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的物业管理将会迎来它辉煌的未来
(8)品牌化发展趋势
物业管理品牌化是指物业管理行业走向以品牌为中心的发展之路。物业管理是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和经营型的管理,进行市场化管理也就是通过市场物业管理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最佳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行物业管理市场化的必定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优胜劣汰,有雄厚实力和好的品牌的优胜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实力不强、品牌不佳的企业会被淘汰,这些都会促使物业管理必须走向品牌化发展道路。
结束语:物业管理企业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智能化、国际标准化、法制化、品牌化、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物业管理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建设,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不断的进行创新是解决目前的现状及迎合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叉车的发展现状
1.1叉车的种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 时至今日叉车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 目前可将叉车做如下分类:
1.1.1按动力源:内燃叉车、电动叉车、混合动力叉车、手动叉车。目前, 国内企业制造销售的叉车中内燃叉车仍然占据大比例, 以中叉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从2007年至2015年, 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的销量占比超过69%, 而电动叉车的比例不到31%。值得关注的是, 电动叉车的比例虽然明显低于内燃叉车, 但在近几年却呈现了一定的增长趋势。而在国外, 尤其是欧美日等国家, 电动叉车应用更为广泛。
1.1.2按结构特点:插腿式叉车、平衡重式叉车、前移式车站、拣选式叉车、侧面式叉车等。其中平衡重式叉车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车型。
1.1.3按起升重量:小吨位叉车 (3t以下) , 中吨位叉车 (4—10t) , 大吨位叉车 (10t以上) 。目前叉车的最大起重量可达到80t, 最小的仅为0.25t。
1.1.4按行走方式:电动托盘堆垛车、侧面叉车、固定平台搬运车、集装箱正面吊、三向堆垛叉车。
1.2叉车的市场现状
1.2.1生产企业与品牌现状。目前, 我国各类叉车批量生产企业已超过200余家, 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外, 还有部分出口国外, 供应海外市场。国内市场的叉车品牌, 既有本土的国产品牌, 如:合力、杭叉、龙工、柳工等;又有进口品牌, 如:林德 (德国) 、三菱 (日本) 、丰田 (日本) 等;还有一批合资品牌, 如:TCM (安徽) 、斗山、小松等。近些年世界排名前列的叉车品牌纷纷在中国开辟市场, 可见我国叉车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
1.2.2保有量及产销量现状。据相关数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国内叉车的保有量在200万台左右, 基数比较庞大。从2012年开始, 叉车产量的增速有所放缓, 但仍然保持着每年28万台的总产量, 其中电动叉车的产销比例有明显的增长。
1.2.3市场需求。尽管近几年叉车的销量增速有所放缓, 但并不代表市场对叉车的需求在减弱。叉车的销量与其现有保有量、企业生产量以及全社会物流总额增速息息相关。在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市场对叉车的需求有增无减, 尤其是对节能环保的电动叉车需求更大。
2叉车的发展趋势
进入到21世纪后, 我国叉车在设计、制造水平方面都有了迅速的提升, 叉车行业蓬勃发展, 但随之而来的是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无疑, 只有更先进稳定的性能, 更合理经济的能耗, 更舒适人性的操控, 才能使产品更具竞争力。纵观全球叉车市场, 未来的叉车行业将会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
2.1节能环保。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是维护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是社会各行业需要思考和践行的课题, 叉车行业同样如此。内燃叉车具有功率大、应用广等优势, 但其排放量大、对环境污染大, 未来使用的比例将会逐渐缩小。而更符合节能环保需求的电动叉车的应用, 必会进一步增大。在日本, 电动叉车的产量已超过其总产量的1/3, 德国、意大利等部分欧洲国家电动叉车的比例超过50%, 而我国仍不足10%。在“十二五”规划中, 国家提出加快推动环保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也将有助于叉车行业向着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因此电动叉车将会是未来叉车发展的趋势。
2.2产品系列化。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通过产品系列化, 减少产品种类, 既可以降低产品研发成本, 提高设计质量, 减少产品开发的风险;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加快更新换代。另外, 系列化的产品有较高的结构相似性和零部件通用性, 对产品的售后维修也有积极的帮助。因此, 产品系列化能够用较少品种的产品满足市场较大范围的需求, 是叉车行业发展的又一趋势。
2.3产品专业化。针对特定的作业环境, 像是室内搬运作业, 狭窄作业场所、货站、仓位、地下作业等特定环境, 对叉车的专业化设计提出了要求。产品专业化, 也是叉车企业向精细化转变的必然要求。
2.4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叉车上配备车载电脑, 通过连接网络, 可以方便的记录进出物流控制中心的货物信息。通过外接条码扫描仪, 可以随时提供关于货物存储、定位或搬运的相关数据。
2.5人机工程将得到更多的重视。随着叉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了叉车本身的性能指标外, 将更多的考虑人机工程在叉车设计中的体现。通过更为合理的外形设计、驾驶室操作按钮的合理布置、驾驶员座椅的优化设计等方面, 整体提高操纵的舒适性和准确性, 进而提高作业效率。
2.6产品的安全性将得到强化。叉车的安全性设计, 是叉车驾驶员、货物以及叉车本身安全的必要保障。在未来叉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产品的安全性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因素, 产品安全化, 是叉车发展的又一趋势。
3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 叉车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增加。国内叉车生产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研发、设计以及生产水平, 叉车产量稳定。但与此同时, 叉车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 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在持续加大, 所以叉车行业在未来必须朝着节能环保化、系列化、专业化、智能化、操作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叉车作为一种装卸、搬运设备, 在现代物流行业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其功能强、用途广, 集装卸、堆垛、搬运功能于一身, 种类丰富, 已被广泛应用在港口、货场、仓库、车间、机场等作业场所。从世界上第一台自行式叉车诞生至今, 叉车的发展已近百年的历史。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叉车的技术、功能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加强。近几年, 国内外市场对叉车的需求量也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 而技术创新、低碳环保、系列化、智能化已成为叉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叉车,现状,发展趋势,系列化,智能化,人机工程
参考文献
[1]尹祖德, 林同玉.叉车构造使用维护一本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2]项峻松.港口装卸搬运机械[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4.
[3]吴晖, 赖永贵, 院方.物流装备技术与实务——叉车篇[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4]尹祖德, 杨岩.叉车精编使用维修150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5]罗毅, 王清娟.物流装卸搬运设备与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肉鸡 消费 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78-03
近年来,我国肉鸡产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1020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32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达4.39%,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在整个肉类产品消费结构里,鸡肉消费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从1982年的5%上升到目前的17%左右[1],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很可能到2030年左右,鸡肉消费将超过猪肉而成为主要的肉类消费品。本文旨在引导消费者科学正确的认识肉鸡消费现状,以助于更好地提升消费者对肉鸡产品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促进肉鸡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1 我国肉鸡消费现状
1.1 消费情况
中国肉鸡消费区别于国际肉鸡消费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有快大系(白羽肉鸡)外,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三黄鸡(黄羽肉鸡),并且占有份额比较大。2011年我国肉鸡出栏量近90亿只,其中白羽肉鸡出栏量达44亿只;黄羽肉鸡出栏量约43.29亿只,比重达50%。
白羽肉鸡以工厂、学校、航空、快餐及出口为主要消费渠道,白羽肉鸡的胸肉、腿肉广受欢迎其主要消费形式为加工分割制品,具有品种丰富、肉质细嫩、性价比高的优势,不但适合于高消费者,对我国广大低水平的消费群体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黄羽肉鸡的生产及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我国不同地区对黄鸡的消费习惯不同,如上海地区喜食以吃白斩鸡,“无鸡不成宴”的广东人喜食鸡煲,四川人喜食棒棒鸡,湖南地区以消费母鸡为主,海南地区以消费文昌鸡为主。现有的黄羽肉鸡加工制品种类较少,市场上现售的主要是传统鸡肉制品。黄羽肉鸡比白羽肉鸡的屠宰加工率相对较低,产业链不完整,商业化程度不高,市场发展显得相对滞后,但也说明其有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消费者食用鸡肉时,最多的人会选择整鸡。例如:在农贸市场购买活鸡后,然后在家烹制;在餐馆点餐时,会选择整鸡烹制的菜品。就具体部位而言,中国消费者最喜欢食用鸡爪、鸡腿和鸡翅。例如:在快餐店,消费者会选择炸鸡翅、炸鸡腿。一半左右的鸡腿和鸡中翅被普通家庭消费,其余的主要供应餐馆和深加工企业。四川人喜欢食用泡椒鸡爪和卤鸡爪,卤制品熟食店遍布农贸市场、街道、小区、超市等。
1.2 肉鸡消费的主要种类
目前,市售的肉鸡产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西装鸡”(去头去内脏)。二是“分割鸡”,即分割成鸡翅、鸡爪、鸡腿、鸡脯等;三是基于传统产品基础上的深加工鸡。
1.3 熟制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快餐业迅猛发展,卫生、快捷、营养、味美的饮食观念已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迫切需要大量的方便食品应市,促进了熟制鸡肉制品的消费量;另一方面,近年来频发的禽流感影响了活鸡的消费量,加之国家对活鸡市场经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大城市开始限制或禁止活鸡销售,导致熟制鸡肉的发展呈明显的上升势头,即使在禽流感疫情暴发期间,生产熟制鸡肉的企业产量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2 制约我国鸡肉消费的因素
2.1 频发的鸡肉安全问题
如“禽流感”、“速生鸡”、“抗生素养鸡”事件等,虽然问题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并且其危害性从专业角度分析也不一定都很严重,但是由于鸡肉行业生产透明度不高,加之缺少与消费者的沟通,导致消费者对吃鸡肉心存顾虑,这个心理因素对鸡肉的销售有明显负面影响。
2.2 传统饮食习惯对鸡肉消费的影响
我国的鸡肉制品人均消费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肉类消费仍以猪肉为主。消费地点和消费形式单一化,主要购买活鸡和熟食,半成品消费较少,比如鸡肉丸,一般仅是在外就餐吃火锅会点餐,家庭菜谱和餐馆菜谱主要是传统鸡肉制品和传统烹饪方法。
2.3 目前市场上的鸡肉产品品种较少
主要是地区特产的简易加工,比如通过采用成熟的包装技术提高保质期,装潢精美度等,但较少在产品的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消费群体较少,且市场已接近饱和。其产品结构不合理之处表现在: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高温制品多,低温制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名特优产品少;餐桌食品多。所以,若能开发出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引导消费习惯的产品,将会激发鸡肉的消费潜力。
2.4 肉类加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
近年来,虽有许多新建肉制品加工企业,但其不规范的生产行为也经常被电视等媒体予以曝光,但因监管机制不完善,仍有一些伪劣产品流通到消费者手中,这是肉类生产行业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5 产品包装技术落后
由于我国包装技术和对产品装潢的观念相对落后,很多传统鸡肉产品几乎没有包装,产品容易感菌,从而导致产品货架期寿命短,如棒棒鸡、道口烧鸡等。一部分虽然有简易包装,但有些产品的包装方式不合理,反而破坏了产品原有的风味,如扒鸡等的铝箔蒸煮袋软包装,在经过高温高压后已失去了产品原有的风味。另外,部分产品加热后口感更佳,或要保持酥脆的表皮,这些都是目前包装技术不能达到的,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也相对较少。还有,传统鸡肉制品主要采用家庭包装,市场上小包装形式的休闲鸡肉制品少,这样也限制了消费人群。
3 我国肉鸡消费的趋势
3.1 产区转移,消费区域的延伸
nlc202309021636
近年来,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黄羽肉鸡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群体也向北方延伸,原来的广东、福建、港澳地区是黄羽肉鸡的消费大省,现在安徽、浙江、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市也逐渐接受并普及。因此常州立华畜禽有限公司最早于2003年率先在长江以北的安徽省合肥地区开展黄羽肉鸡的繁育和推广,随后温氏集团以及两广地区诸多老牌的黄鸡生产企业纷纷渡江北上,在长江以北地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黄鸡市场争夺战,这正是大家所熟知的“黄鸡北上”。与此同时,由于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升高、疫病危害严重等因素,白羽肉鸡主产区也逐渐从原来的长江以北地区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业内人士称之为“白鸡南下”,这也将促进南方地区对白羽肉鸡的消费。
3.2 黄羽肉鸡需求增加
喜食黄玉肉鸡是我国的传统消费习惯。虽然国黄羽肉鸡的生产和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肉质好,味道鲜美的黄羽肉鸡更加符合民众高消费需求,目前黄羽肉鸡市场向北延伸和扩展的势头已显现。
黄羽肉鸡的消费趋势以冰鲜鸡销售为主,即从公司销售平台到个体屠宰户或屠宰场,再到超市、饭店和农贸市场,最后由消费者购买,加工更加方便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鸡肉的消费量。由此可见,我国黄羽肉鸡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消费量将逐步增长。
3.3 走精深加工之路
鸡肉加工业将沿着肉鸡业内部结构调整和拉长产业链条的方向发展,旨在有效加大鸡肉产品附加值的力度。据调查分析,欧美国家80%的鸡肉为加工产品,30%以上是深加工产品,每次精深加工均能提高20%-40%的附加值,而目前我国用于深加工的肉鸡只占总量的5.8%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3.3.1 熟肉制品开发
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鸡肉制品的美感,客观上提高了人们对鸡肉制品的消费品位,也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发。一方面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营养保健、美味可口、方便快捷、包装多样化的鸡肉制品,如鸡肉肠、鸡肉松、鸡肉串、鸡肉干和小包装调味鸡块等。另一方面将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将我国传统鸡肉制品,如道口烧鸡、德州扒鸡、常熟叫花鸡、上海白斩鸡、长沙油淋鸡、姚安封鸡、重庆泡椒鸡爪等实行专业化批量生产,尤其是旅游、休闲系列鸡肉食品,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与竞争,使美味、可口、色香味俱佳的中国传统风味鸡肉制品走向国际市场,光大我国饮食文化。第三,应快速生活节奏的需要,开发方便快捷的微波方便食品。例如:杨玉宝等[4]开发出鸡肉榛蘑方便食品,以鸡肉和榛蘑为原料,加入一些辅料进行烹制,烹制好后冷却分装,用真空封装机封口,经过杀菌后即制成鸡肉榛蘑方便食品,用微波炉加热后即可食用,方便快捷。
3.3.2 将现代新食品加工技术应用到鸡肉加工中
将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到鸡肉精深加工领域,开发出品种多样、口感丰富、营养安全的多功能包装产品。如为使鸡肉制品根据细嫩,可以将酶工程技术应用在鸡肉加工行业,能有效提高产品的消化吸收率;使用超高压处理增加鸡肉制品保水性的效果[5,6];将肌肉蛋白凝胶技术应用于糜类鸡肉制品的开发,可解决鸡肉切片性和咀嚼性较差的缺陷;采用CO2超临界萃取、酶水解等技术提取肉鸡的自然风味成分,用于制备鸡肉香精,以提高快大型肉鸡肉风味;利用栅栏技术、辐照技术、气调包装、冷链管理等现代贮运保鲜技术,延长产品的货架期;应用电子舌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鸡肉与肉制品新鲜度、进行肉制品定量分析、肉品质量鉴定和肉品卫生质量鉴定[7]。
3.3.3 发展鸡肉冰鲜制品和低温制品
近年来,禽流感等时有发生,活禽消费量下降,冰鲜鸡肉以其营养、安全、美味和货架期长的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活禽售卖方式被取消或严格规范后,冰鲜禽在超市的销售量呈上升趋势。冰鲜鸡由于经过了冷却排酸过程,鸡肉的嫩度得到改善,芳香味提高;冷却排酸过程还可以除去肌肉中含有的酸性物质和体液中的激素类物质,使其不至于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卫生性。此外由于经过活禽检验验收、宰后检验、预冷杀菌、金属探测、冷藏,各种危害因子得到严格控制,可以大大增加了鸡肉制品的安全。并且通过采用羧甲基壳聚糖(CCS)、乳酸链球菌素(Nisin)、溶菌酶(lysozyme)等生物保鲜剂增加冰鲜鸡肉保鲜效果[8]。
鸡肉低温制品是在常压下通过注射、滚揉、蒸煮、烟熏等加工过程,使其中心温度达到75℃~80℃,成品的运输、贮藏、销售原则上要求在低温(0-4℃)条件下进行。产品的货架期一般比较短,保质期数天至十多天,不便长途运输和保存;但因其具有鲜嫩、可口、风味佳、营养损失少等优点,现已风靡欧美市场。
3.4 走经营品牌化之路
品牌经营是我国肉鸡行业要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保健越来越重视,因而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鸡肉产品时会更加看重品牌。无公害肉类食品、绿色肉食品,已成为我国今后应对肉制品市场竞争的当务之急,品牌战略昭示了生产企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是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结合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济民.我国肉鸡业发展现状与转型建议[J].农村养殖技术,2012,17:6-7.
[2]刘登勇,周光宏,徐幸莲.我国肉鸡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科学.2005,26(11):266~269.
[3]徐幸莲,王虎虎.我国肉鸡加工业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食品科学,2010,07:1-5.
[4]杨玉宝.鸡肉榛蘑方便食品最佳工艺与配方的研究[J].肉类工业,2013,01:3-7.
[5]李莹.超高压对添加低浓度复合磷酸盐鸡肉制品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2.
[6]马力量.超高压及亲水胶体对鸡肉凝胶品质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7.
[7]田晓静,刘丽霞,王俊.电子舌技术在肉与肉制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3,07:397-400.
[8]王勋,解万翠,杨锡洪,姜石红.3种生物保鲜剂对冰鲜鸡肉保鲜效果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01:87-89.
内容摘要
中文摘要
仓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到现代物流业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物流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多数企业研究和规划以及实施的重点。高效合理的仓储可以帮助厂商加快物资流动的速度,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保障加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可以有效实现对资源自动化控制和管理。仓储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从原始的人工操纵仓储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仓储,通过各种高新科技对仓储的技术支持,仓储的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企业仓储,并通过案例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仓储业发展状况和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基本解决方法。
关键词 : 企业;物流;仓储;仓储管理
英文摘要
Storage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has been to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logistics system in the play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effect, is currently most enterprise research an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key.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storage can help speed up the material flow speed of the manufacturer, reduce unnecessary costs, security processing production run smoothly, and can realize the automatic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Warehousing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and phase, from the original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storage to the present automation intelligent storage, through all kinds of high and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warehouse of the technical support, the storage efficiency has been dramatic increase.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enterprise warehouse,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storage property of some problems in them,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methods to solve them.Keywords: enterprise;Logistics;Storage;Warehouse management
目录
一、仓储管理的内容和作用...........................................1
(一)什么是仓储管理...............................................1(二)仓储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
二、企业仓储物流管理案例及分析.....................................2
(一)海尔物流仓储管理模式与分析...................................2
(二)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仓储管理现状与分析„„„„„„„„„„„„7
三、我国目前仓储也发展现状分析....................................10
(一)我国仓储业现状..............................................10
(二)存在的问题„„„„„„„„„„„„„„„„„„„„„„„„„„10
(三)对策研究„„„„„„„„„„„„„„„„„„„„„„„„„„„11
四、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14
(一)、实现“零库存”管理........................................17
(二)、整合化管理................................................17
(三)、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17
五、结论..........................................................17
六、主要参考文献„„„„„„„„„„„„„„„„„„„„„„„„„„„„„15
一、仓储管理的内容与作用
(一)什么是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就是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具体来说,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多种管理工作及相关的操作。
仓储管理的内涵是随着其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扩大而变化。仓储管理,即库管,是指对仓库及其库存物品的管理。仓储系统是企业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子系统。物流系统的整体目标是以最低成本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而仓储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仓储活动能够促进企业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仓储管理已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仓储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制造企业的发展,仓储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就导致了仓储管理的迅速发展。对仓储进行管理,使仓库空间的利用与库存货品的处置成本实现平衡,降低仓储物流成本。对于制造企业来说,仓储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因为仓储是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交叉点,衔接采购与生产、生产与销售以及批发与零售等重要环节。不仅如此,仓储还是物资流转的重要枢纽,也是信息流通的重要环节。一些特殊行业的大型生产企业、部分大型流通企业在仓储设施上加大了投资力度,近些年新建了大量的立体仓库、甚至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立体库,在组织体系上,组建了独立的仓储或物流公司,在承担自身仓储与运输业务的同时也为社会服务。生产企业,以大型烟草公司(烟厂)、大型医药公司(药厂)较为普遍,家电生产企业以海尔比较突出;零售企业以一些大型连锁超市公司为代表,如上海华联、苏宁电器等。中小制造企业常常选择自营仓库而不是公共仓库,目前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自营仓库采用的是将分拣|备货和存储场所混合在一起的布局设计,即利用现有的存储区域,在必要时对堆码高度|相对于出库站台的存货位置|货位的尺寸加以调节,提高效率。中小制造企业的仓库之所以会形成目前混合使用的状况,是受到我国制造业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制造企业自营仓库的作用仅限于存储物料,而对于仓库的存储成本和空间利用地很少考虑,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库存成本。
仓储及其管理对于物流系统的重要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供给和需求之间既存在实物的“流动”,同时也存在实物的“静止”,静
止状态既是将实物进行储存(包括仓储),处于静止是为了更好的衔接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动态的过程。还有就是仓库是连接生产、供应、销售的中转站,是生产过程中必备的周转场所,参与生产经营,编制物料供应计划,跟踪物料消耗情况,提供物资信息已成为现代仓库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仓库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对促进生产提高效率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二、企业仓储物流管理案例及分析
(一)海尔物流仓储管理模式与分析
1.海尔仓储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内向物流
海尔市场链流程再造与创新过程中,JIT采购配送中心整合海尔集团的采购与配送业务,形成了极具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的JIT采购及配送体系。
海尔物流JIT采购管理体系:实施统一采购,以达到在全集团最低总成本下提供JIT(Just in time及时)采购,实现为订单而采购,降低物流采购成本;建立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与供应商的双赢合作。目前,JIT采购面向包括50余个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实施全球化采购业务,在全面推进实施寄售采购模式的同时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到位的第三方服务业务。这一体系的建立,做到了三个同步:信息同步,一体化的计划保障了信息的准确性,实现了准时采购;采购和备料同步,使供应链上原材料的库存降低了7天;距离同步,建立国际工业园,吸引国际供应商在园区设厂,保障JIT的采购与配送。
海尔物流JIT配送管理体系:JIT配送全面推广信息替代库存,使用电子标签,条码扫描等国际先进的无纸化办公方法,实现物料出入库系统的自动记账,达到按单采购,按单拉料,按单拣配,按单核算投入产出,按单计酬的目标。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看单配送体系。
海尔制定了合理的物流改革实施计划,选择空调的部件库为试点,建设现代化的立体高架库,以此推动面向部件采购配送物流及车间物料配送系统的物流改革,并向集团各事业部全面推进。全自动立体库
空调事业部首先开始建造海尔现代化物流中心库,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硬件及管理软件系统,由世界权威的物料搬运设备供应商林德集团提供窄通道三向高位堆垛车;重型货架由世界著名的货架供应商精确公司提供。软件系统由世界著名的企
业ERP供应商SAP公司提供。该库共有9168个库位,日进出托盘1600个。
海尔国际化物流中心立体高架库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仓储管理,促使集团在采购订单的管理,生产计划内的调度,资金流的管理方面与物流中心相配套,推动集团资源管理系统(ERP)的实施。外向物流
海尔物流使用SAP LES(物流执行系统)进行全球物流运作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管理:
资源管理,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降低物流成本; 订单管理,订单信息同步共享,提高订单相应速度; 运输管理,配送,运输系统监控,在途库存监控; 仓库管理,库存信息共享,实时查询,库存报警。
海尔物流自主开发的全球HLES条码扫描系统,通过对人码,物码,机码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产品的全程的单品追踪及先进先出的系统控制以及供应链全过程的透明追踪。物流服务
海尔物流在一级配送网络,区域内分拨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间配送体系。各配送中心的网络,除了能满足区域内配送外,还建立了直接送达其他配送中心的区域间配送网络,使以前的单点和线,形成星罗棋布的网,形成完善的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与返回物流体系。
2.海尔物流仓储分析
(1)新经济时代海尔仓储经营模式的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一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第三,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
至上”。用户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四,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的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捐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六,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再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2)海尔仓储管理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
海尔能够迅速实施全方位物流改革,主要是基于拥有和利用了下述基础资源; 规模资源
规模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企业有了规模,可以在供应链网络化,研究开发,营销等方面有更多的协调能力和发言权。海尔经过15年的不断发展,整个集团已经拥有了较大规模。如果海尔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能有效的将物流改革的意图贯穿到相关分供方,由其迅速实施,物流改革的进程就可能大大推迟,甚至
影响生产,偏离改革的目标。良好的基础管理
OEC管理是海尔独创的有效管理模式,它是指对每件事,每个人,每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每个海尔员工都需要对本日工作进行总结,对比目标,找出问题点或工作的最短板(木桶原理),及时采取纠偏措施。OEC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员工的活力和创造精神,为海尔实现物流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整个集团和物流改革涉及到18个产品制造事业部的采购,仓储,库存管理,零部件配送,分装,物流规划,成品配送,分装,物流规划,成品配送运输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各环节能够明确服务的目标,可以分清责任,对实施物流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创新精神
海尔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创新。海尔认为,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其实质就是体现在管理人员的创新精神上。海尔进行的物流改革,对原有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进行了巨大创新,减少了条块分割。它能够顺利进行,没有从上到下的每一位参与者的创新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借力发展
为了保证物流改革的科学性,海尔邀请了专业的物流公司协助确定企业物流系统设计方案,并成立物流专家委员会作为海尔物流改革的智囊团,向海尔介绍世界最新物流理论和系统设计方法,使海尔的物流改革能紧紧把握住世界物流管理的最新成果及潮流。
(3)海尔仓储管理模式的普遍意义
大家熟知的海尔集团,有人称其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2001年10月又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了“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因为海尔集团从1999年开始创新了一套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兴建了现代化的立体自动化仓库,构筑了将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使呆滞物资降低了73.8%,仓库面积减少50%,库存资金减少67%。同时,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吸收投资,也迫切需要 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按照英国的研究表明,各种物流费用平均占货价总额的14.8%;而美国的研究表明,各种商品的物流费用百分比,最低占10%,而最高可达32%;而中国的研究表明,一般商品物流成本占商品总成本50%~60%以上,水果,食品等商品的流通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60%~70%,玻璃,陶瓷的运输破损率高达2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
间几乎占整个生产经营流程的90%。据统计,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物流成本在15%~30%之间。如此多的数据表,企业加强物流管理具有很现实的意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的经营组织已越来越多显示出新的特点;经营过程中一些独立的生产和销售由其他实体来承担,地区性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客户的个性化服务要求多,所以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需要极大程度地改进经营过程和向客户提供产品的过程,在改善企业自身的经营机能的同时,并努力改进由提供产品到客户服务整个过程中的各种管理行为,提高客户的满意度,降低总的生成成本,因此,必须把物流管理提升到核心竞争力的新高度。
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与外国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国企业中,采购,制造,运输,仓储,代理,配送,销售等各个环节,彼此分割,造成一方面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产品成本上升;另一方面运输,仓储等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利用。综上所述,物流管理对企业的意义不能一言而誉。一个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物流管理能力,而每一个企业的物流管理方式都必须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要求,不能照部就搬。但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
1、采购方面。加强与上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有效地为上游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与上游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供应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对企业实体及资金的双向流动进行管理;加快速度和集成化步伐,提高物流运行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使物流管理系统得到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沃尔玛公司的采购方式,在沃尔玛有一个全球采购网络,其全球采购网络就像是一个独立的内部服务公司,在买家和全球供应商之间架起买卖之间的桥梁。
2、运输方面。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左右,占商品价格的4%—10%。运输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物流运输方式中无论是自营物流,合营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隐性成本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隐性成本在物流运输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返程或起程空驶,空车无货载行驶,是不合理运输的最严重形式。在实际运输组织中,必须调运空车。因此,选择期望的运输方式时,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运输服务的速度和成本,计算总成本,按照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路线和运输方式。
3、库存方面。各企业都期望低库存而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流畅生产环境,以适应当今激烈竞争微利时代。物料资金一般占企业运营资金55%—80%,而生产进度依时完成,直接影响客户合作满意程度。鉴此,物料库存管理及仓储管理掌握企业生产及物料运作的总调度和命脉,直接涉及影响生产部,生产工程部,采购,货仓,品控部,开发与设计部,设备工程,人力资源及财务成本预算控制等。在国内竞争国际化,企业生存社会化,同业竞争残酷化的今天,“客户—企业—供应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个独立的运作 单位,正如同运作管理平台正在从传统的“ERP”跃升为“SCM”一样,没有合作伙伴的积极参与,企业的供应链系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库存计划的控制管理也同样有赖于对“客户—企业—供应商”三者关系的定义和策略性双赢联盟的形成和维系。
(二)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仓储管理现状与分析
1现状分析
(1)、盲目建设低档次的仓储设施
由于我国仓储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投资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加
上
国家的大力支持。大量的仓储设施随之建立。导致仓储能力相对的结构性过剩。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仓储业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病。大量的仓储设施却 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我国的仓储业需要在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上做出调整,针对市场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以适应企业的市场需求。中集物流也在这种大环境下盲目建设了大量低档次的仓储设施。(2)、缺乏仓储零库存技术
重庆中集物流有限公司的原材料平均库存期集中在l周至3个月;成品库存期集中在10天至3个月;库存期集中在15天至3个月。很明显,它的库存周期过长,这也是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库存成本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很大,要控制总成本,就要加强库存管理,加快库存周转,压缩平均库存量。过量的库存被认为是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供货率不及时的“万恶之首”,因此许多企业盲目压缩库存量,试图达到真正意义的“零库存”。其实,零库存技术(zero-inventory logistics)是指在生产与流通领域按照JIT组织物资供应,使整个过程库存最小化的技术的总称,而并非单纯的从数量上使得库存为零。(3)、仓储机械化、自动化应用程度不高,大多数还是传统的手工人员作业,且机械设备落后,完全属于国外淘汰产品和一些人工操作的机械,工作效率低下且
成本高。
(4)、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普遍较低
我国社会上普遍对仓库工作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仓库不需要知识,也不需要技术,致使仓库人员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2、改进方案
(1)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现有仓库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陈旧老化的仓库,更新使用现代化的仓储设备。既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贪大贪多,形成科学合理的仓储设施网络。
(2)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
。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网络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3)引进并培育仓储专业人才,完善培训体系。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发展仓储企业,就要有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完善自动化仓库的管理机制 物流设备要实现高效能利用,需要有相适应的物流环境和科学管理,这些都要求有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才能更地生存。
(4)改善仓储部的构成
1、在库区实行5S管理.5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 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5S管理是现场管理的基础,5S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着管理者对现场管理认识的高低,这又决定了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而现场管理水平的高低,制约着ISO、TPM、TQM活动能否顺利、有效地推行。通过5S管理活动,从现场管理着手改进企业“体质”,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的方法,但又和自己的习惯做法不同,就要坚定不移地改进自己的思维定式。只有这样,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素质才能与时俱进,永远站在变革的最前列,不被时代所淘汰。
2、对货物实行ABC分类法.ABC分类法对于库存的所有物料,按照全年货币价值从大到小排序,然后划分为三大类,分别称为A类、B类和C类。A类物料价值最高,受到高度重视,处于中间的B类物料受重视程度稍差,而C类物料价值低,仅进行例行控制管理。ABC分类法的原则是通过放松对低值物料的控制管理而节省精力,从而可以把高值物料的库存管理做得
更好。ABC分类法是一种常用的物料分类管理法,将库存物料按一定标准分为A/B/C三类,对重要物料进行重点管理的方法。
通常A类物料占物料种类的10%左右,金额占总金额65%左右。对于A类物料应重点管理,严格控制库存,并定期盘点,严加记录,加强进货、发货、运货管理;
B类物料占物料种类的25%左右,金额占总金额25%左右。B类物料主要为专用零部件和少数通用零部件,因此可以按常规方式管理; C类物料占物料种类的65%左右,金额占总金额10%左右。C类物料应实行宽松管理,大量采购,大量库存,简单计算,简单控制。ABC分类法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物料分类管理方法,适用于物料管理部门的几乎所有职能,包括物料的计划和控制、采购、物料和采购的研究、收货、仓储和库存控制等,同样适用于来料质量控制。我公司也采用ABC分类法对零部件实施不同的设计、采购、仓储、检验方案。例如,在设计过程中,对于A类部件,我公司技术部门仅向供应商提供接口信息,而部件详细设计由供应商自行完成,公司质量部门按照技术规格书对部件进行首件检查,对供应商的所有试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以确认部件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于B类部件,详细设计由我公司技术部门完成,供应商严格按照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加工制造,质量部门按照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公司对ABC分类法会有不同的实施方案,所以不同公司所运用的ABC分类法会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其实质和运用原则是相同的。
(5)引进零库存管理。零库存是一种特殊的库存概念,零库存是指某种或某些种物品的在库储存数量为“零”,或接近“零”,即某种或某些种物品无库存或有极少库存,但不表示企业没有某种或某些种物品。不以库存形式存在的物品,就可以免去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零”库存可以通过准时制、看板方式、托管方式等来实现。对零库存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管理活动就是零库存管理。(6)提高仓储机械化、自动化应用程度加强信息处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自动化功能是实现仓储现代化的基础,只有大力提高库区的机械化、自动化才能真正的提高仓储的物流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加强仓储的信息化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及人工费用,可以提高仓储作业操作效率,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性,还有助于高效管理。
三、我国目前仓储业发展现状分析
物流业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仓储业现状
我国的仓储业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推动下,提升了其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凸显了其发展的良好势头。
1.仓储业务量增大,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较快。随着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仓储业务量不断增大,货物吞吐量、平均库存量、货物周转次数等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储运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很快,仓储保管收入、运输配送收入、流通加工收入等的年增幅基本都达到了10%以上。
2.我国对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持续增长。仓储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也加大了对仓储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近几年对仓储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具体数据可见下表:
3.仓储技术获得较快发展。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仓储技术的重要支柱,自动货架、自动识别和自动分拣等系统,以及条码技术、RFID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和应用。供应商管理库存、零库存等技术也开始在一些大型企业中使用。
4.仓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内的仓储设施无法满足物流活动的需要,原有的仓储企业缺乏改造基础设施需要的资金,外国的物流公司纷纷投资建库。我国的大型企业也不断建设现代化仓库作为发展物流的平台。这种趋势加大了仓储企业间的竞争力度。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仓储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是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其弊端。
1.仓库数量大,但布局不够合理。由于各行业各部门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纷纷建立自己的仓库,导致仓库数量众多,他们都在经济集中地区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仓库,以至于仓储布局极不合理,造成了部分地区仓储大量剩余和部分地区仓储能力不足的两极分化局面。
.2 仓储技术发展不平衡,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1)很多企业对提高仓库作业自动化、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一些大型企业的现代化仓库拥有非常先进的仓储设备,包括各种先进的装卸搬运设备、高层货架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而很多企业的仓
库作业仍旧靠人工操作。这种仓储技术方面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会严重影响我国仓储行业整体的运作效率。(2)信息化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是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对物流信息化认识和了解不足,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推进慢,整体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其信息化建设也很少从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出发进行规划。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物流信息化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甚至出现了物流信息化鸿沟。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如运输、仓储、配送的成本以及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大,运力浪费。
3.仓储方面的人才缺乏。发展仓储行业,既需要掌握一定专业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操作型人才,更需要仓储管理型人才,而我国目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很匮乏。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的物流人才缺口50万,仓储物流方面的人才缺乏也很严重。
4.仓储管理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我国已经建立的仓储方面的规章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已经不适合实际情况。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仓库法》,我国仓储管理人员的法制观念不强,仓储内部的依法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所以仓储企业很难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企业的利益。5自动化仓储资源利用率不高
当前我国自动化仓库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用率低、效果不明显、规模不确定、优势不突出,造成许多库场资源闲置,特别是一些产品批量小而单一的生产企业实现仓库自动化,库场设施设备资源闲置与重复配置矛盾突出。
(三)对策研究
仓储管理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保证流畅的进货、发货和库存控制。将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服务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针对我国仓储业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仓储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仓储管理:
3.1 优化仓储布局,充分发挥本土优势
许多国家的仓储业均地处都市城区、交通要道以及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物资仓储企业要充分利用都市商流活跃、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这一优势,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针和策略,调整好自己的经营结构。尤其是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优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通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
合作,解决仓储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不是的问题,调整库区布局,更新库房,进行必要的技改,使之适应物资大流通的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面向社会经营,参与竞争。
3.2 加强技术改造,强化经营管理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将传统的纸和笔的手工记录信息、人工操作管理方式改为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计算机管理和机械化、自动化的操作管理方式。仓储管理技术改造方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确定仓储硬件设施建设与改造,做好仓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和仓储管理的效率。
(2)建设完善的功能强大的仓储管理系统,做好仓储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改造。在软件设施方面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供选择:①单项的仓储、运输管理软件;②本企业局域网;③通过企业外部网和因特网,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在仓储管理的出入库管理、货物分拣、盘点、库存控制等各个环节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和仓储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减少差错,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企业外部网实现本企业仓储信息与合作伙伴的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如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叉车、堆垛机、自动导引车和传送带等搬运设备上,移动式机器人也作为柔性物流工具在柔性生产中、仓储和产品发送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浅谈我国现代仓储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2)收费毕业论文 [2009-10-08 06:00] 4383.3 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 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我国不同行业的仓储企业的储运设
3.3 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走国际化道路
要适应开放市场的要求,做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各项准备工作,关键是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仓储资源的整合,不断完善仓储标准化体系。我国不同行业的仓储企业的储运设施不能共用,影响了企业合理统筹仓储 资源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物流要求,要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仓储网络,必须按照国际物流标准模数尺寸来设计仓库、托盘、货架等储运设施和设备。仓储标准化不仅是为了实现仓储环节和其他环节的密切配合,也是仓储内部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效手段。
3.4 加强仓储人才培养
仓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必须加大物流实践教学的投入经费,将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3.5 延伸服务领域,提供仓储增值服务
仓储业的利润越来越薄,死守传统的仓储业务不放,势必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积极开拓业务渠道,实行多方位经营,向贸易、货代、流通加工方向发展,是许多经营管理者的明智之举。除了提供传统意义上的服务项目,现代仓储企业还要努力向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符合客户需求的增值服务,以提升仓储企业的内在价值、保持竞争能力,赢得更多的客户。仓储企业可以增加以下增值服务: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与咨询服务等。原有仓库,原有人员,通过延伸服务领域,创新了仓储业务,增强了仓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 合理选择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库存管理是仓储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我国仓储业由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管理观念滞后,在库存控制的管理上还需要更新观念,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先进的供应连库存管理策略,如JIT零库存管理策略、并行和平行工艺策略、延迟产品差异策略、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策略、联合库存管理策略等,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达到降低总的库存成本,提高仓储利用率的目的。
3.7 盘活资产,提高仓储资源的利用率
开发闲置资源,盘活资产存量,提高设备利用率,是物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措施。把闲置的资源充分置于开放的市场中,打破行业与行政区域界限,让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专业机构经营闲置设备,扩展设备信息交流渠道,增强信息服务手段。通过正常渠道有偿转让、拍卖、租赁、换用闲置设备。
3.8 加快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
要提高仓库利用率、实现有效的库存控制,就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实现仓储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企业仓储管理信息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仓储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结合,提升企业仓储信息化水平。
四、仓储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新月异,仓储管理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是:
(一)实现“零库存”管理
目前,“零库存”的概念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设库存,而是对某一企业或组织来说,把自己库存向上转移给供应商或向下转移给零售商,以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零库存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例如丰田公司的准时制生产方式完全有效地消除了库存,实现了零库存。从物流运动合理化的角度来研究问题,零库存概念应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库存对象物的数量趋于零或等于零(即近乎于无库存);二是库存设施、设备的数量及库存劳动耗费同时趋于零或等于零(即不存在库存活动)。而后一种意义上的零库存,实际上是社会库存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库存集中化的表现,就其经济而言,它并不来自通常意义上的库场物资数量的合理减少。
(二)整合化管理
整合化管理就是指把社会的仓储设施,各相关供应商、零售商、制作商、批发商,甚至客户的仓储设施进行整合,以达到企业库存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在供应链管理的框架下,实行仓储管理,把相关仓储管理的作业或设施进行重建。
供应链管理下的仓储管理,能够在动态中达到最优化这一目标,在满足顾客要求的前提下,争取尽最大努力降低库存,从而可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三)计算机化与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它具有高强度记忆功能,能把负责的仓储管理工作进一步简化并大大提高效率;它具有准确计算能力,使人们增强了对它的信赖;它可以对临时变化进行应付,对临时需要进行适时处理。因此,计算机已经成为库存控制信息系统的核心,作为对各项管理业务发出企业指令的指挥中心而起到重大的作用。
五、结论
仓储管理的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它不仅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提升了整体物
流业的水平,还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而是保存物资原有使用价值,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实现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要认清仓储管理在物流业和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研究仓储管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促进我国仓储业健康发展。
六、主要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在一定水平的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教育。它的特点是强调职业道德培养,着重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培训,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从当前情况看,要办出受企业欢迎、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职业技术教育,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
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这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重要枢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长远、积极的就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和调整,促进劳动者再就业,化解社会矛盾,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并且现有的技工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12.5%。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的来看,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工人才是当务之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短,起点低,再加上各级政府及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而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是上不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的学生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农村,农民对职业教育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还没有真正形成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因此,不愿把子女送入职业学校就读,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摆脱贫困。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普高热”现象,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职业学校却出现招生困难的态势,特别是农村职业学校的生源更为短缺,即使招了一些学生,其生源的素质也是相对较差的,这直接影响到职业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三)就业形势严峻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业人口已达1200万,过剩的失业、待岗人群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资源错配”,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四)职业教育改革缺乏力度
目前,虽然职业学校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及时适应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模式相对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缺少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活力。有的学校领导的职业教育观念陈旧,不思变革,有的学校专业课程和教材内容不能较好地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再者,职业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专业设置重复,资源不能共享,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没有学到科技致富的真本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五)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热的专业过热,供过于求;冷的专业过冷,虽社会急需,但无人问津。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之间、课程设置和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之间出现脱节,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影响了办学的质量和声誉。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时代特色。职业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在规范化建设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逐渐体系化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要求“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高等相互衔接,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在纵向上的几个层次自行衔接,横向上又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
① 初等职技教育,培养熟练工、初级技术工人。
②中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初级的技术员、专业人员、管理人员。③高等职技教育,培养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师(或高级工)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招收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技校的毕业生。同时规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名称,并体现了职业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教育的总体规模,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得到了历史性改变,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二)在管理体制方面,在中央统一领导下,逐步加强了地方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扩大地方政府的管理职权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对职业技术教育更为重要。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是发展区域经济,即要求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以自己特定的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构建起体现本地区产业和技术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推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服从并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受地区的统筹和管理。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和管理权,要求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三)在办学体制方面,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格局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特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政府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和具体的,要求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同时使公民个人、合资企业等成为办学主体的需求成为现实。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类型是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办学主体决定着办学的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因此,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主体多元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生产模式的引进,近年来,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以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1)先进制造技术的体系结构及分类
先进制造技术是系统的工程技术,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和四个大类。
三个层次:一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基础制造技术。这一层次的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主要由生产中大量采用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保护、机械加工等基础工艺优化而成。二是新型的制造单元技术。这是制造技术与高技术结合而成的崭新制造技术。如制造业自动化单元技术、极限加工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技术、新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激光与高密度能源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三是先进制造的集成技术。这是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对上述两个层次进行技术集成的结果,系统驾驭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如成组技术(CT)、系统集成技术(SIT)、独立制造岛(AM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
四个大类:一是现代设计技术,是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知识,制定方案并使方案付诸实施的技术。它是门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技术。现代设计技术主要包括:现代设计方法,设计自动化技术,工业设计技术等;二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表而改性、制模和涂层技术;三是制造自动化技术,其中包括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检测及信号识别技术和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技术等;四是系统管理技术,包括工程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以及现代制造模式(如精益生产、CIMS、敏捷制造、智能制造等)、集成化的管理技术、企业组织结构与虚拟公司等生产组织方法。
(2)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先进性:作为先进技术的基础——制造技术,必须是经过优化的先进工艺。因此,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必须是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的工艺。它从传统工艺发展起来,并与新技术实现了局部或系统集成。
通用性:先进制造技术不是单独分割在制造过程的某一环节,它覆盖了产品设计、生产设备、加工制造、维修服务、甚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
系统性:随着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信息生成、采集、传递、反馈、调整的信息流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集成性:先进制造技术由于专业、学科间的不断渗透、交叉、融合,界限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技术趋于系统化,已发展成为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和管理技术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因此有人称其为制造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更紧密结合对市场变化做出更敏捷的反应及对最佳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先进制造技术十分重视生产过程的合理化和最佳化。
二先进制造技术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20多年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机械工业是我国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2.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
在产品设计方面,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CAE)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加工技术方面,已实现了底层(车间层)的自动化,包括广泛地采用加工中心(或数控技术)、自动引导小车(AGV)等.近10余年来,发达国家主要从具有全新制造理念的制造系统自动化方面寻找出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造系统它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及其软件,将制造厂全部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是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总体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系统。首先在功能上,它包含了一个工厂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即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制造、管理至售后服务以及报废处理的全部活动.因此它比传统的工厂自动化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工厂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制造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相比还存在这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档次低,高水平产品所占比例小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主导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5%,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5%,答到80年代水平的占40%。
(2)创新开发能力差,新产品贡献率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生产的2000多种主导产品的平均生命周期为10.5年,而美国一般仅有3-4年。美国制造业的新产品的贡献率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2%。
(3)专业化生产水平低我国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专业化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比较存在很大的差距。
(4)企业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管理依旧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管理方式上,现金管理模式和手段未能得到实施。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先进水平相比较,从总体上看差距达20年左右。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解决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目前问题应:(1)提高认识,全面规划,力促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3)将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自主开发创新相结合。(4)大力发展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及其产业。
(5)积极培养创造性人才,努力提高制造业的全员素质。
四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精”是“精密化”。它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指对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有了前者,才要求有后者;有了后者,才促使前者得以发展。“精”是指加工精度及其发展,精密加工,细微加工,纳米加工,如此等等。20世纪初,超精密加工的误差是10微米,30年代达1微米,50年代达0.1微米,70至80年代达0.01微米,至今达0.001微米,即1纳米。再由以下一组数据可以看到微电子产品对加工精度的依赖程度,电子元件制造误差为,一般晶体管50微米,一般磁盘5微米,一般磁头磁鼓0.5微米,集成电路0.05微米,超大型集成电路达0.005微米,而合成半导体为1纳米。
(2)自动化
机械自动化, 主要指在机械制造业中应用自动化技术, 实现加工对象的连续自动生产, 实现优化有效的自动生产过程, 加快生产投入物的加工变换和流动速度。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的技术水准, 不仅影响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而且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直接影响。如何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 应实事求是, 一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走中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之路(3)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4)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5)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6)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我国存在的差距与可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 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7]。
1、突出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农村的金融改革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改革在农村开展的有声有色, 深层次改革稳步推进;二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迅速, “三农”贷款数量持续增长, 六成以上的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2、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支付和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和票据化, 覆盖的地域范围小, 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 不利于农村居民的便捷的办理相关业务。二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盈利水平偏低。农村现有金融机构主要以经营传统的商业保险产品和信贷产品为主, 而对于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这样的农民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则缺乏创新, 造成金融产品过于单一, 盈利能力不足,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造成一部分非正规的贴近农民需求的农村金融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但是伴随着这些金融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农村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加剧。三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银行业改革以来, 原来分布在农村的几家商业银行大批撤出了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几家“坚守阵地”, 伴随着商业银行的退出, 服务“三农”的新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响应的跟上, 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 通过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远远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 致使农村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甚至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利。
►►二、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监管方式落后
合规性监管是指通过行政手段, 对银行执行的法规、制度和规章等情况进行监管, 以规范银行经营行为, 维护银行业内秩序的一种行为。目前, 合规性监管的不足之处日益突出, 正在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冲击:我国现有行政规章和制度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规范力量不足, 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严重落后;合规性监管立足于国家的法律法规, 强调的是按章办事, 是一种相对静态和刚性的管理, 无法与瞬息多变的企业金融风险同步, 无法实现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农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也导致了立法与执法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农村金融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着眼于商业银行和城市的金融环境, 农村由于金融市场不活跃, 没有专门针对农村金融所颁布的法律法规, 也没有把农村金融和社区金融的特点囊括进来, 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导致了金融监管和农村金融环境的不匹配。这几年, 农村金融市场变化很大, 而我们还用根据城市金融环境制定的法律法规来调整农村金融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甚至还会造成冲突, 减损法规的权威性。
3、农村金融监管的定位缺乏明确性
我国对金融业的监管历来就是崇尚安全第一, 体现在农村金融监管上更是如此。我国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和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村金融市场风险的降低, 但从长期来看, 对金融的约束政策并没有使农村金融市场逐步走向繁荣, 商业金融机构进入缓慢,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占有主宰地位, 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的低效率, 抑制了农村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同时, 许多各种样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仍然不断发展壮大, 在监控之外的各类借贷行为会突破传统的界限, 致使金融风险的无限放大, 最终导致了诸如福建福安市标会倒闭的恶性事件。
►►三、发展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 以及经营背景的分析可以看出,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更好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裨益乡民, 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要出台相关政策, 积极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 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恰当的利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杠杆两种手段实行资金补偿和税收优惠, 通过财政补贴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投资倾斜, 使得农村资金得到高效率的利用;二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搞金融创新和产品创新, 鼓励邮政银行参股农村信用社, 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 试办村镇银行或者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三是建立相应的制度, 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
2、建立风险补偿规划。财政部门要尽快偿还拖欠的相关贴息, 同事强制性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的不良贷款和历史欠账, 地方政府应及时完善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制度, 建立健康有序的金融秩序, 降低农业贷款的风险。
3、完善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机制, 尤其是加强农村经济基础建设, 进一步增强农村、农业的风险承载能力, 提高农户的盈利能力, 建议逐步向农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增强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 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有计划的提高农村组织化建设, 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政府要建立金融风险补偿金, 鼓励县、市、区等地方政府出资参与成立担保公司, 并不断追加注资, 提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有条件的乡镇可以考虑建立村镇银行, 探索新的金融创新手段, 服务农村金融市场。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 增加农作物的收益权, 确保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探索御用动产质押等形式, 根据农村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 采取“一户一策”的方式解决贷款难, 抵押难的问题。
4、按照《农业投资法》的规定, 要求县域金融机构在自身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要将固定比例的新增贷款投放在当地, 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 按照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划分富裕县和贫困县, 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 稍微富裕点的县市区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建立区域内资金流动监测和预警机制, 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自行上调存资金比例, 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 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 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近些年来, 金融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农村信用社等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 一大批农村信用社撤离偏远落后地区, 面对这种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况, 要采取有效措施, 弥补偏远和落后地区金融服务的缺失。实践证明, 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四、国外农村金融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世界各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在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善, 已建立起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 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 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 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我国要结合中国农村自身的具体的情况,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打好基础。
1、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加强金融知识教育
要在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活动, 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转变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 要努力营造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利用市场的杠杆作用, 撬动农村金融市场, 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2、鼓励金融组织和金融机构创新, 加速业务品种更新
要根据农村现实需要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 大力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家创办村镇银行和担保机构, 或者引进域外金融机构, 为农民提供多种选择的农村金融产品。
3、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 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 (镇) 、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 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 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 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 按照商业化原则,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摘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趋完善, 农村的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和关心下, 我们形成了一套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但是,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 使得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存在一些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改革的现状谈起, 分析了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缺陷, 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旨在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现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2007, (7) .
[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金融与发展, 2005, (2) :24-27.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为此,本文首先对我国水利的发展历程作了简单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我国水利科技的最新进展,最后又指出了我国水利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水利科技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0 引言
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 我国水利科技最新进展
在充分总结历史上治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中国水利围绕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这一历史性任务,组织科技力量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对水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合理配置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全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20m3,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与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700m3用水紧张的标准相接近。水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危机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水文工作是水利的基础工作。水文自动测报技术日趋成熟,自动化程度和观测精度有所提高。在水文分析、水文基本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水文内循环研究中开拓了联系水圈和大气圈研究的新领域。水文要素常规监测仪器设备已实现本地化、标准化,测验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2 防洪减灾 防洪策略调整上的重大突破,是在建设方面强调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工程建设。在管理方面运用系统论理论和风险管理方法,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防洪战略的转变为抵御今年夏天淮河特大洪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法防洪、科学调度和政府应急机制的有效运用为战胜洪水提供了保证。
1.3 水环境与生态 近十年来,针对流域污染成因,开展了海河、淮河、松辽、黄河、长江、珠江六大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研究,对10317个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100多万组数据。采用系统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排污规律,列出了严重污染区域,分析了污染发展趋势。针对山区河段、平原河段、湖泊、水库等典型水体,开展了利用生态方法修复污染水体的示范性研究。
1.4 农村水利 目前中国众多单项节水灌溉技术已趋于成熟,趋近国际先进水平,如在水稻调亏灌溉机理研究方面,提出了水稻水分生产函数及“非充分灌溉”理论,该理论是节水农业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波涌灌溉技术和水平畦田灌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可使田间水利用率提高30~40%,接近先进国家水平。半干旱山区雨水集蓄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在总结传统雨水利用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提升雨水利用技术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有效解决了人畜用水和部分农业用水问题,效果良好。
1.5 泥沙研究 中国在泥沙运动研究方面总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近年来一直保持了这种领先态势,表现在实体模型相似理论、轻质模型沙特性和试验技术、泥沙运动的统计理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高含沙水流泥沙的数学模拟等方面。
1.6 水土保持 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草场沙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2 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2.1 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2.2 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
2.3 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
2.4 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
【浅析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10-23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浅析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发展前瞻07-17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06-07
影子银行浅析及对我国的启示06-10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09-17
浅析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06-10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我国连锁超市现状与发展趋势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