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现象浅析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歧义现象浅析(共8篇)

歧义现象浅析 篇1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

在语义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存在着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然而,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歧义.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和论述.

作 者:王丽丽 WANG Li-li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郑州,450044刊 名:中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年,卷(期):25(6)分类号:H03关键词:同义关系 反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 歧义

歧义现象浅析 篇2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有限的音素,错综交叉组合,同音词、同音词组势必大量存在;有限的书写符号,组合搭配拼写出众多的字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比比皆是;更为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呈现出种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一语二解、模棱两可的现象在所难免。

Kess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地发现普遍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区别对待语言创造性的积极的一面和因节约性而引发的消极的一面,无疑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歧义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句法歧义等。

2. 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其表现形式为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等造成的语音歧义。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Where’re those tools?

不同的单词组成的两个相同的呼吸组形成同音异形异义,导致了无意歧义的发生。但是如果在词与词之间少作停顿,或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中心词周围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成分,可避免无意歧义。如:

Where’re those stools for me to stand on?

Where’re those left-handed tools?

但在交际活动中,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可以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同音(形)异义词(组)(homonym)经常被用来进行有意识的巧妙安排。如flour(面粉)和flower(花朵),need(需要)和knead(揉面)等,它们发音相同,但意义各异。

3.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一个词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解释。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词义适合上下文,但如果语境对多义词制约不够严格,就会出现无意歧义。

词汇歧义形形色色,这里只略举数例:

Look out!There comes the train!(当心!火车来了!/看外面!火车来了!)

They passed the notice in the dark.(他们在暗中传递着通知。/他们在黑暗中传递着通知。)

这两个例子都是同形同音异义词(组)。

有时,词(组)有本意和转义之别而造成歧解:

We saw the light.(我们看见了灯。/我们明白了。)

He is well-known for his long face.(他因脸长而著名。/他因常闷闷不乐而著称。)

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必须由其语境来判断。语境不同或不明多会产生双关或暗指以达到词汇引起的蓄意歧义的特殊交际效果。比如:

“Fourth floor,please.”sai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ere you are,son.”

“How dare you call me son?”

“I brought you up,didn’t I?”(我带你上来的,不是吗?/我把你养大的,不是吗?)

因为英语中许多习语不能按其字面组成词的意思来解释,而是具有作为习语的特定含义,因此这也成了蓄意歧义的一种来源。

4. 句法歧义

当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解释时,就会得到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

(1)句子、句分或短语的词序不当引起的歧义。现举例说明这类语法歧义现象:

I know a man with a dog who has fleas.

上述句子语义含糊,可能有两个意思。句子的语义是模棱两可的,究竟是“The man has flees”,还是“The dog has fleas”。鉴于上述词序不当引起语义的两重性,我们只需对例句中的语序作一些调整,即能消除歧义现象:Know a man who hasfleas.This man has a dog.

(2)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现象。请看下列句子:

Tom wrapped the bread on the table.

句中的“on the table”既可修饰名词短语“the bread”,也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wrapped the bread”。那么该句就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语义解释:(A)汤姆包了放在桌子上的面包。(B)汤姆在桌子上包了面包。

(3)状语和宾语补足语混淆引起的歧义现象。

介词短语在句中除起状语的作用外,也可起宾语补足语的作用。例如:

My father lelf my mother with the customers.

如果我们把句子的介词短语“with the customers”视为状语的话,那么,该句应译为:“我爸爸和顾客们一起离开了我妈妈。”若把“with the customers”视为宾语补足语,那么就应解释为:“我爸爸让我妈妈和顾客们在一起。”若把句子改为下面的说法就不是歧义句了:

1.With the customers,my father left my mother.

2.My father left my mother to be with the customers.

在句1中“with the customers”是状语,而在句2中“with the customors”则是宾语补足语。

5. 结语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有的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有时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歧义研究有助于具体而生动地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关系,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语言。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

摘要:语言交际中的歧义现象是普遍的,英语的歧义现象在使语言活泼、生动有趣的同时,也给交际带来困难。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对英语歧义现象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歧义现象,语音,词汇,句法

参考文献

[1]章振邦等.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文炼,允贻.歧义问题[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英语歧义现象与交际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英语歧义 语音 词汇 交际教学 歧义理解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16-01

一、概述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当一个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命题时,我们便称之为歧义。歧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存在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中,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歧义结构多种多样,歧义句举不胜举。那么在英语中,这些歧义具体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应该如何理解歧义句?它们又有什么样的语用功能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

英语歧义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所以通常将歧义分为以下三类:

1.语音歧义。语音歧义主要是由于两个或更多的词同音异义或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这种歧义便自动消失。例如:There is no flow/floor in that building. a.那幢楼没有裂缝。b.那幢楼没有地板。

2.词汇歧义。词汇歧义是指句子中的某个词的意义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是由于词的多义性或同形异义等引起的歧义。有以下几种类型。(1)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如:He went to the bank.a. 他去银行了。b.他去河边了。(2)词义变化引起的歧义。如: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

3.语法结构歧义。语法结构的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由于英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的松散性,句法结构歧义大量存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句法结构中。(1)定语及其定语从句引起的歧义。英语句子中定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定语从句与先行词一般来说紧挨在一起,但有时由于习惯和结构的需要,灵活处置修饰语或从句的情况,这样就时常出现定语修饰语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使之从意义上有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因此产生歧义,产生不止一种解释。I know the girl next to the teacher watching TV.“Watching TV”既可修饰the girl,又可修饰 the teacher。(2)状语引起的歧义。英语中状语位置比较灵活,不仅会因状语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言效果,而且常会出现摸棱两可的修饰关系,如:The students will discuss their plan of having an English Speech Contest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classroom”究竟是修飾谓语动词discuss还是修饰介词短语of having an English Speech Contest不得而知。

三、英语歧义的理解

英语歧义句产生在语音、词汇和句子三个层面上。由同音词引起的歧义句,事实上只是说起来有歧义,写下来并没有歧义。在口头交际中,结合语境一般是可以消除歧义的。此外加上逻辑分析,结合会话原则,很少会产生误会.当然,如果听话人碰到带有歧义的句子而产生疑问时,必须认真思考一下,或者向对方询问清楚。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要求人们说话传达信息要准确明晰,不带歧义;另一方面,有时一些人说话故意使用歧义,以表现出幽默、诙谐的气质。特别是相声演员、小品表演者等语言艺术家有意使用歧义语言,以取得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而听众根据情景从歧义理解后产生了情感交流。一般来说,通过上下文,通过交际情景,都可以排除令人误解的歧义。并且同一个句子,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语法分析。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我们说出或写出的每一个句子都有一个深层结构。每一个深层结构的句子有时可能有不同的表层结构,形成同义句,使语言表达丰富。

四、蓄意歧义和交际教学

虽然无意歧义会给语言交际活动带来障碍甚至损害,是语言结构矛盾的显现。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如果对语言结构矛盾加以积极利用,又会产生一语双关、声东击西的效果,可帮助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蓄意歧义。

在交际活动中,最令学习者感到难以琢磨的应该算是语言幽默了,而它的根本特征就是利用语言上的歧义。它常常是说话者的故意安排,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层次上反映出来,利用语言细微的差别达到耐人寻味、或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

五、结语

对歧义现象的关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具有明显歧义或暗含歧义的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主流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语言结构及其运用规律,了解语言各层面之间的微妙关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实践方面,由于歧义是由语言结构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而生,因而在组织学生按照交际情景学习语言时,不应忽略语言结构形式的掌握;而同样在教授语言结构形式时,也不应放弃其交际功能的学习。在讲解词汇和结构形式时,不应单纯着眼于其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

总之,歧义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对其加以研究,有广泛而切实的意义。无意歧义会造成交际活动的障碍,应被避免和消解、排除;而蓄意歧义的巧妙使用,又可以达到特殊的交际效果。而交际教学强调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语言学习,交际活动中产生的大量语料又为歧义研究提供了活的研究素材。因此将英语歧义研究与交际教学相联系,无疑具有教学和语言学两方面的意义。歧义研究是个大课题,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意义非寥寥数言所能尽述,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更不应该忽视这一独特而不乏重要性的语言现象,在教学和科研中积极的对其加以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陈晨.英语歧义现象及其避免方法[J].福建师大福建分校学报.1996,(4)

雾霾现象浅析 篇4

【摘要】近年来,雾霾现象越来越频发,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的同时,也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总结和分析我国雾霾现象的成因以及改善途径。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雾霾出现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气溶胶粒子的产生和扩散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其具体因素为:工业废气的排放、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生活排放、基建扬尘、植被的破坏、气候、城市规划以及逆温层现象。同时,笔者认为,应该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法制建设、加强对民众的示范教育、合理规划城市等方面着手,解决雾霾问题。

【关键字】雾霾;气溶胶;生活方式;法律

一、研究背景

建国初期,我国确立了工业化道路,国民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更是极大地促进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倚重于能源密集型产业,这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和破坏,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的阻碍。

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我国着重关注的问题。党和政府也积极应对,制定和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刑法》中也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等的规定。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要求,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但是,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1年国庆节后第一天,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被秋雾围困,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能见度不足200米的浓雾,中央气象台于10月8日18时发布了当年秋季首个大雾蓝色预警。此次大雾天气从10月8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12日,给人们的交通出行造成严重影响。

2013年,“雾霾”更是成为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严重的雾霾天气,不仅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社会治安,更是严重的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问题的提出

雾霾,其实是两种天气现象。所谓雾,《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雾的描述为“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有雾时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所谓霾,《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对霾的定义为“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1]这里的干尘粒指得是干气溶胶粒子,也即我们经常说的PM2.5。事实上,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某些吸水性强的干气溶胶粒子会吸水、长大,并最终活化成云雾的凝结核,产生更多、更小的云雾滴,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低于1 km时被定义为雾,而能见度在1—10 km时则被定义为轻雾[2]。

雾霾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有干尘粒的大量存在,另一方面它还需要有适宜的环境,比如要有适宜的温度,相对的湿度和相对稳定的气流状态,也即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差。

雾霾天气不是一种新兴的天气现象,只不过古代雾霾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产生的微尘,由于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随着空气的流动和温度的变化,雾霾现象自然消失,持续时间也比较短。而当今的雾霾天气的产生更多的是人的原因。

因此,研究哪些具体的因素导致了雾霾的产生,对于我们对雾霾天气进行治理,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雾霾产生的原因

根据雾霾产生的机理,我们可以知道形成严重雾霾天气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干尘粒的产生,另一方面则是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差。我们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雾霾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干尘粒的产生

形成雾霾的干尘粒主要是细气溶胶粒子,其污染源主要有燃煤、燃油已经生活排放。同时,由于其他原因产生的直径在2.5-10pm之间的大气溶胶粒子对雾霾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2]。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渣

当前我国工业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其燃烧后产生的废气中既包括有机碳气溶胶、硫酸盐气溶胶,往往还有硝酸盐气溶胶。这些细气溶胶粒子的大量存在,经过数次的聚集和反应,形成了形成雾霾的主要成分。

2、机动车尾气

当前我国机动车的数量十分庞大,其每天消耗的燃油量以及排放的废气也同样巨大。而同工业废气一样,机动车燃烧燃油形成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碳气溶胶和硝酸盐气溶胶,这对雾霾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生活排放

这里指的生活排放内涵比较广泛,它既包括居民做饭燃烧煤炭、天然气或者植物秸秆等产生的排放,也包括生活中使用挥发性材料,比如油漆等形成的挥发性气体。这些生活排放导致空气中的硝酸盐气溶胶的含量增多,进而影响着雾霾天气的产生。

4、基建等逸散性粉尘

煤烟尘、城市本身的建筑工地、未覆盖道路、道路开挖没有及时回填以及道路没有及时清扫等都能产生一些大气溶胶粒子,这些粒子的大量产生,增加了空气中气溶胶粒子的数量,加剧了雾霾的程度。

5、环境的破坏

植被的破坏一方面导致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另一方面在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同时,还导致了大量扬尘的产生,再加上有些地区如黄土高原本身的土壤特性,更是加剧这种变化,这同样导致了空气中的大气溶胶粒子的增加,最终加剧雾霾的程度。

(二)污染物的扩散 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是指不考虑污染源的情况下,从气象角度出发对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聚积和清除能力进行评价,主要考虑的气象因素是温度、湿度、风速和天气现象[3]。空气污染物扩散气象条件差的天气主要有:久晴无雨、地面风速小、近地层出现逆温层,此类气象情况下空气水平垂直方向交换能力变弱,污染物不易扩散、稀释、清除,易在近地层积聚,从而导致霾天气的发生,进而使空气质量变差,污染程度加重。具体因素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气候

根据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湿度以及风速与空气污染物扩散有很大的影响,而这几个方面跟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通过实例可以看出,由于东南沿海城市湿度较高,因此在这些城市出现霾的数量就较少,而西北部地处大陆内部,湿度较低,往往雾霾天气频发。因此,气候毫无疑问是产生雾霾的一个重要影响。

2、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主要包括高楼的出现造成了地面物理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空气的流动。特别是有些城市布局不合理,加剧了建筑与空气的摩擦,减弱了空气的流动,从而形成静风[4],不但不利于城区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向外流动,而且为雾霾的产生创造了稳定的气流条件。

3、逆温层现象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5]。逆温层的出现,导致城市产生的污染不能通过气流向高空流动,反而被沉淀在城市中,这阻碍了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进而导致雾霾的出现。

4、雾的出现

雾的出现导致了空气中分散了许多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的存在,是的气溶胶粒子不易被风吹散。而事实上,由于雾的出现本身是由霾的存在导致的,因此,雾和霾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相伴而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环境问题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此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甚至在上述列举的因素中也有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笔者在此主要是从气溶胶粒子的形成和扩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基本上涵盖了雾霾形成的大多因素。

四、应对雾霾的措施

雾霾的存在,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带了很大了不便;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健康。同时,雾霾的持续存在,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从而有可能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快速的解决雾霾问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解决雾霾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对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减少对于煤炭和石油的倚重,另一方面要对生产流程和设备进行改进,使用更加节能的流程和设备,从而减少污染的排放。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就是发展第三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缩减能源消耗型的产业,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污染的产生。

(二)加快法制建设,通过法律途径保护环境

必须通过立法,利用完整的、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污染的排放和治理,规范资源的开发,规范城市的建设等。同时,在加快立法的同时,也要严格的执法,必须做到有法必依,依据法律对不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从而正真落实法律,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加强对民众教育示范,转变人们生活方式

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比比皆是。据《2012中国奢饰品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人奢侈品消费总额就达到3060亿元,数据之高几近于世界第一位[6]。而在这背后,是极大地浪费和污染。还有,中国拥有庞大数量的私家车,这不仅给交通带来了不便,汽车尾气的排放也使得环境遭受极大地污染。因此,转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树立环保意识,对于保护环境,解决雾霾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合理规划城市

合理规划城市一方面指的是合理城市布局,尽量减小城市对空气流动的影响,保持空气流动的畅通;另一方面也是指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比如增加城市绿化以及保证道路的畅通,以增加城市的自我净化能力和减小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当然,还应当重视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减少基建扬尘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对雾霾的出现进行制约和控制。

五、总结

雾霾天气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我们更加切身的体会到了环境破坏带来的灾难,因此,研究雾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中笔者通过文本研究发现,导致雾霾的原因主要包括气溶胶粒子的形成和扩散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工业废气的排放、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生活排放、基建扬尘、植被的破坏、气候、城市规划以及逆温层现象。笔者还发现,雾和霾往往同时出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根据研究,笔者认为,应当从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法制建设、加强对民众的示范教育、合理规划城市等方面着手,解决雾霾问题。

当然,雾霾天气并不是一个单个的问题,它与整个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解决雾霾问题也具有着巨大的复杂性,也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综合、统筹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歧义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辨析和分析语句歧义

2、了解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

3、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语句歧义产生的原因,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

三、教学方法

教师总结

习题分析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补充内容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让我们共同来看几则笑话,思考是什么使我们发笑?

为什么明明我们的话说得很明白,却被别人误解。明明我们认为自己理解的很清楚却不知不觉地被别人欺骗?那是因为这些话里有歧义,是歧义句。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因此,很有必要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大家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歧义句吧!

(二)什么叫歧义句?

定义:能够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句子我们称之为歧义句。

(三)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语音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2012年底,他还欠款5000元(人民币)。(“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二.停顿歧义

1、我正忙着炒蛋炒饭,突然停电了。(炒/蛋炒饭是说炒加了鸡蛋的炒饭,而炒蛋/炒饭说是把蛋和饭分开炒)

2、这苹果不大好吃。(一个意思说这苹果个头不大,但是味道好。另一个意思说这苹果不怎么好吃。“不大”是不怎么样的意思。三.多义词引起歧义 1.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可作为“车上没有锁”,也可作为“有锁但没有锁上”)2.王大夫看病去了。(“看病”可指“给别人看病”,也可指“给自己看病”)

四、语法上的歧义

(1)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例如:

1.三个师范学院的学生来到公园。(三个学生是从一个师范学院来的;或两个学生是分别来自两个师范学院)2.两个村办的小化肥厂。(数量定语两个是修饰村的还是修饰小化肥厂的的?)(2)多个定语产生搭配上的歧义。例如:

1.新学生宿舍盖好了.一个意思学生是新来的,另一种意思宿舍是新建的。

2.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七十岁了。(一种理解是水生瘦弱,另一种理解是祖父瘦弱)

(3)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1.张连和黄惠的爸爸到学校来了。(是两人的爸爸都到学校来了,还是黄惠的爸爸和张连来了?)

2.高个的男生和女生都来了。(是来到的男生和女生都是高个,还是全体女生和高个男生来了?)五.指代不明引起歧义

慎重使用两种代词(这里主要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这两类代用得好,可以使语言表达精炼。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就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a)人称代词,如‘我、你、他、我们、咱们、自己、人家’; b)指示代词,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些, 那么些’。1.李明告诉张伟,他爸爸出差了。(谁的爸爸?)2.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他对他笑了笑。(他对小张笑,还是小张对他笑?)六.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1.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学校工作。(谁在医院工作?他,还是儿子?)2.看到你那年才八岁。(你八岁?我八岁?)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 如何修改下面的歧义句? 1.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2.新建的故宫的大门吸引了我 3.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4.我倒了杯饮料。5电视机不用退回.1.添加词语。(某些句子由于随意省略了某个字或词而造成句子的多义,这样的句子可以用填字法消除歧义。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1.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2.调整语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如例③可调整为“故宫的新建的大门”。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3.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4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如“你快喝一口吧!”,全句的意思即为“我斟上一杯饮料”。5 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如:可改为“电视机,不要退回”,或“电视机不要,退回。”等。

八、相关故事

左右逢源看歧义 篇6

哈三中 韩冰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题型也日渐成熟,单纯考查语法的题型正在被淘汰,而词语使用方面的内容则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并且考题越出越细,考查面越来越广。其中,大纲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部分中“歧义”一项一直是近些年考查的重点。通过对这类题的深入探究,我们发现了一些近似于规律性的东西,现归纳如下。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歧义”一词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两歧或多歧的意义,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歧义的发生有多种原因,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分成六类。

第一类,断句造成的歧义。

例(1)

“歧义”绝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许多经典传说中获得佐证。如一则古代小故事中这样讲道:

“一位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不巧的是快要返家时天下起了大雨,眼看着无法回家,客人希望主人留自己住宿,于是就写了一行字来探问: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由于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于是主人就故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这句话读成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心有灵犀的客人哈哈一笑,重新读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释例:(1)这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三种断句法,就有三种合情合理的解释,正是一个“断句歧义”的经典案例。

例(2)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释例:(2)这句话有两种句内停顿,表示两种不同的意思: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妈妈难眠)

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女儿难眠)

若想消除歧义,在口语表达时,就不要一气读完这个句子,应在斜线处略作停顿;书面表达时,则必须在斜线处加上逗号,以明确语意,消除歧义。

第二类,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例(1)

鸡吃了吗?

例(2)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例(3)

走进屋里,只见主人坐在一把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释例:(1)中的“吃”是一个主动与被动合一的词。因此,句中的主语“鸡” 既可以是动作的发出者(即“鸡吃(饲料)了吗?”),又可以是动作的被动承受者(即“(你们把)鸡吃了吗?”)。

(2)中的“保管”有两种意义,一是“保证”,一是“保存和管理”。因此,句意可以是“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也可以是“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没问题”。

(3)“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对于在做此类题目过程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必须多加注意,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这类因词义而起的歧义。

第三类,一词多性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这种一个词多种词性的情况也是歧义发生的潜在因素。

例(1)

一道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是这样的:“铁锤锤碗锤不碎,这是为什么?”它的答案是:“因为铁锤比碗结实,所以铁锤锤碗锤(子)不碎。”

例(2)

这车没有锁。

例(3)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释例:(1)这道题的题眼正是“锤”字的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2)“锁”字有两种词性,即名词和动词。

(3)这道题的题眼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一类的词还有许多,如“钉”、“扣”、“盖”(都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跟”“同”“与”(都兼有连词和介词词性)。做练习时碰到这类词语应该提高警惕。

第四类,多个修饰语造成的歧义。

句子中的修饰语超过一个就可能引起句子歧义。这种情况往往会发生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因为多个定语既可以存在修饰关系,又可以“多对一”地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

例(1)几个学校的老师出席了这次大会。

例(2)在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例(3)几个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释例:(1)中,“几个学校的`老师”既可以理解为“一个学校的几个老师”,又可以理解为“‘几个学校的’老师”。

(2)中“落后的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既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国民党,又可以理解为“落后”的是旧中国。因此两个句子都是歧义句。

(3)中“已故的政协委员的妻子”虽然也有多个修饰语,但如解释成“‘政协委员的已故妻子’参加活动”显然是荒唐的,因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政协委员的遗孀’参加了活动”。因此,例(3)不能算是歧义句。举此例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细心分辨,不能疏忽。

第五类,代词使用不当造成的歧义。

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适当运用可以避免上下句同一名词的反复出现,使语言表达精练。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1)

小明和小刚在学校图书馆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班级篮球对获胜的好消息告诉了他。

例(2)

哈尔滨在长春的北面,沈阳在长春的南面。这是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城市。

释例:(1)句中出现三个“他”,到底是谁告诉了谁,人称代词指代不明造成了歧义。

(2)句中前面出现了三个城市,后面的指示代词“这”是指哪一个,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第六类,缺少必要词语造成的歧义。

我们平时说话时,往往会为了省事而去掉许多虚词,但并不是说虚词可有可无,更多的时候虚词的省略不当会在句子中造成歧义。

例(1)

参加这次校庆的有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10000多人。

例(2)

朦胧中听见广播到奉节。停泊时天已微明。

释例:(1)句有两种理解:一是参加这次校庆的在校学生、教师和老校友的总数是10000多人。另一种是参加这次校庆的除了在校学生、教师外,还有10000多名老校友。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前一种意思,可以在在“老校友”后加“共”、“总共”一类词;如果想要表达的是后一种意思,则可以在“老校友”前增添“还有”、“此外还有”一类词来表示区分。

(2)中“听见广播到奉节”有两种理解,一是,广播的内容提到奉节,另一种是,广播报站说船已经到了奉节。根据句意,应为后一种理解,那么就应该在“广播”后面加上“说船”二字,意思就清楚了。

语境歧义现象浅谈 篇7

本文探讨的语境歧义是歧义中的一个小类, 它是与句法歧义完全不同的一种歧义现象。语境歧义一般指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理解。语境歧义的产生是话语的语义内容和种种语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听、读者的结果, 语境因素使语义内容歧解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一、语境歧义的分类

从写作的角度出发, 语境歧义可分为有意制造的语境歧义和无意制造的语境歧义两类, 此为第一种分类。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 语境歧义常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作家撰著的作品中。因此, 我们又可以将语境歧义分为会话中的口头歧义和书面创作中的语境歧义, 此为第二种分类。

(一) 口头会话中的语境歧义

它是在会话中听、说一方使话语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如:

(1) 她一见秀敏就说:“秀敏同志, 你那发言稿哪?”“啥?啥稿?”“讲话的稿。”“讲话还带镐。”“不用稿也得有个提纲吧?”“啥缸?”“拿张纸把你要说的内容大概写下来, 提防忘了, 说溜了。”秀敏一听说“写”, 楞了, 她抗着脖子:“我不会写。”

(黄宗英《小丫抗大旗》)

这是一例由于词语同音而产生的语境歧义。“稿”和“镐”是两对同音字, 小丫所处的环境变化引起同音字的意义不同, 从而, 话语的主题改变。产生这一歧义的原因是秀敏第一次参加这种要有发言稿和提纲的会议, 同时侧面体现秀敏不识字、率直的特征。

(二) 书面创作中的语境歧义

它是作者在写文章时创作出读者暂时不理解而产生的语境歧义。一般出现在小说、诗歌等文体中。在小说中, 作者通常利用别解或利用词的本义与比喻义、引申义、临时转义的混淆而形成语境歧义。如:

(2) 程副司令向他们挥手致意, 针对叛乱平息, 百万农奴即将解放, 欣然地说:“乡亲们, 天亮了!”天本来就没黑, 太阳刚偏西, 怎么又天亮了?别处乡亲极易理解的话, 这里的乡亲不知所云, 但因为尊敬大军, 还是躬腰应到:“是啊, 天亮了。” (刘克《古碉堡》)

程副司令的话“天亮了”, 在表达时利用的是社会文化的具有间接性和不确定性的外部语境, 在汉语中常用“天亮了”来比喻翻身解放。这种用法在汉族人中, 或者和汉族人比较相熟的少数民族中, 都是很熟悉的。然而, 即将解放的西藏边远地区的农奴却并不熟悉。“天亮了”在内部语境不能得到解释时, 就要外部语境来帮助理解了, 所以就自然地利用现场语境中的时间来帮助解释, 因而感到疑惑“天本来就没黑, 太阳刚偏西, 怎么又天亮了?”

二、语境歧义的作用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 在其产生后, 也必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语境歧义现象也不例外。在交际中, 语境歧义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

(一) 语境歧义的消极作用

语境中的歧义不能得到消解, 便造成误解。误解是语境歧义现象中一种典型的具有消极作用的表现形式, 它能对言语交际或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它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有时甚至会误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下例:

(3) 某晨, A君过女生宿舍, 见一漂亮女生在宿舍前向自己一挥手, 然后含羞转身而去, 随后几日皆如此。A君窃喜, 邀出女生:“作为男生, 我应该主动一些。”“啥意思?”“频频向我挥手暗示我好感动。”“哦!误解了, 那是我向窗外扔梳头时梳下的碎发。” (《知识窗》1998)

语境功能实现的条件有语境本身的显隐程度。显性语境[3]是由显性因素构成的语境。如:话语、语气、眼神、手势、时间、地点等因素。这里男生A君之所以产生误解, 是现场语境中女生的挥手这个十分外显的动作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使A君以为女孩对自己有好感。通常情况下, 外显性语境的功能总是最先得到实现的, 但误导了A君的的思想。

(二) 语境歧义的积极作用

从作者和说话人去分析, 作者或说话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有时会故意创造一种语境歧义现象, 可产生使人物形象和个性变得更加丰满, 使语言产生含蓄、生动、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 某大学举行晚会忽然灯灭了, 学生利用这个黑暗的空隙谈起来。一个说:“我是修大气物理的。”一个说:“我是修生物学的。”一个说:“我是修国际贸易的。”这时, 背后传来辅导员的声音:“谁是修保险丝的?” (《巧换概念见幽默》—《青年文摘》)

这里说话者话语语义的逻辑发展突然中断, 结局在意料之外, 然而在情理之中, 造成一种顿悟式的笑。整个对话中三个学生说的:修大气物理、修生物学、修国际贸易, 使听话人 (或读者) 感受到一种明确的方向动势, 然后辅导员巧妙地利用“修”的多义性构成歧义, 大学生们说的“修”是进修、深造、学习之意, 而辅导员说的“修”是“修理”之意, 从而俏语发问, 机趣横生。

三、语境歧义的消解

语境歧义消除的方法有多种, 我们将运用语境的解释功能理论和添加语境因素的方法来对语境歧义进行消解。

(一) 排列组合法

我们认为对文意进行理解, 经过三个理解阶段后, 会话双方都会找到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言语内容与语境匹配的语境歧义, 它合乎会话双方的逻辑思维和共同的认知背景, 会话双方对话语意思的领会都达到统一,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是语境解释功能[4]实现, 所以语境歧义消解。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对语境歧义进行消解。如:

(5) 周朴园:“我听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周萍 (惊) :“什——什么?”周朴园 (走到周萍的面前) :“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对不起你的母亲么?”周萍 (失措) :“爸爸!”周朴园 (仁慈地) :“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稍停,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 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周萍 (更惊恐) :“爸, 没有的事, 没有。”周朴园:“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周萍 (失色) :“爸!”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场里鬼混, 尤其是这两个月, 喝酒、赌钱, 整夜地不回家。”周萍:“哦, (放下心) 您说的是——”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 (半晌) 说实话”周萍:“真的, 爸爸 (红了脸) ”

(曹禺《雷雨》)

现实认知语境中,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会融入自己的心境, 促成虚拟的语境。由于周萍和他的后母有失伦理道德的不正当关系。他把这件事和父亲的话联系起来, 误以为父亲知道了他们之间的秘密, 从而感到惶恐, 直到会话的最后, 他才恍然大悟。

这段对话中有歧义的句子是:“我 (周萍) 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

第一阶段确定八项不同的义项, 任意分为两组。

第二阶段选择命题内容时, 按自然科学中的排列组合的方法进行组合。有123456, ABCDEF, 12345F, ABCDE6, 1234EF, ABCD56

第三阶段遵循解释规则, 选取匹配的组合。

通过语言翻译有五个句子 (123456与ABCD56同) 。

(a) 我 (周萍) 做对不起父亲、母亲 (生母梅侍萍) 的事 (在外鬼混) 。

(b) 我 (周萍) 做对不起父亲、母亲 (蘩漪) 的事 (与蘩漪有不伦关系) 。

(c) 我 (周萍) 做对不起父亲、母亲 (生母梅侍萍) 的事 (与后母蘩漪有不伦关系) 。

(d) 我 (周萍) 做对不起父亲、母亲 (蘩漪) 的事 (在外鬼混) 。

(e) 我 (周萍) 做对不起父亲、母亲 (生母梅侍萍) 的事 (在外鬼混) 。

在周萍看来, 听来, (b) , (d) 的语言和语境是他知晓的。在周朴园看来, (a) , (d) , (e) 的语言和语境是他知晓的。

周萍, 周朴园知道第 (c) 句的部分内容。他们明白的部分事实却又不为对方知道。这是语境歧义产生的症结所在。

(d) 句的全部内容是会话双方语境与言语最匹配的组合, 周萍和周朴园都知道, 所以当时的语境歧义才消解。

(二) 添加语境因素法

以下是一首谐音双关的小诗:

(6)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有语境歧义的小诗, 其中问题没有明朗化, 属于书面创作中的语境歧义的一类消极现象。诗的大概内容是:女子怀着深深的离别情出行, 船将离岸时, 听到一男子为表达愉悦的心情而歌唱。西边的雨未停, 东边的太阳又高高地挂起天气是有晴也有雨。虽然内容可机械地组合, 但原诗中的语境因素却不能消除歧义。

诗中最后一句是产生歧义的根源。所以我将为此诗添加语境因素。这首诗若加入其中一种语境因素, 如:体态语言中的动作—— (唱歌的) 男子向女子挥手, 女子就能断定男子不是因为天将变晴表达愉悦的心情而唱歌, 而是为引起她的注意而唱, 并满怀惜别之情向她挥手。从而, 可推断这首谐音双关小诗中的“晴”字是感情的意思。于是, 这首诗中的语境歧义消解。

对语境歧义的探索和研究,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本文限于篇幅, 只是针对当前在语境歧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更多的问题以后再进行深入探讨。

摘要:语境歧义一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产生的不同的理解, 大致可分为口头与书面创作中的语境歧义有两大类。它既有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如果在会话中产生误解, 那么就会使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误导人的思想, 阻碍人的行为。在消除语境歧义的具体过程中, 我们可以采用排列组合和添加语境因素法将语境歧义进行消解。

关键词:歧义,语境歧义,歧义的消解,语境因素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法研究入门[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王建华.语境歧义分析[J].中国语文, 1987, (1) .

[3]王建华.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论现代汉语当中的歧义现象 篇8

[关键词] 歧义 词汇 语法 语用 语用价值

歧义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对歧义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在当今的汉语言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一、歧义的类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作过概括的论述,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角度: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的语境中,把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否有意造成歧义,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等。

现在,我们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的根源角度,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语法歧义、语用歧义。这三种分类最能反映语言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种种关系。

二、歧义的消除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歧义并不是一种稀有的现象。词典里的单词,除专门名词外,很少不是多义的,而单词组合也往往可以作不止一种分析。然而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单词或单词的组合就只能有一种意义,真正存在歧义的情况是很少的。”(《现代汉语研究和探索》(三)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这是因为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手段,利用一定的环境来消除歧义。消除歧义的手段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利用语音

1.轻声。轻声可以帮助区别词性和词义,有时还能区别不同的语法关系。例如:⑴他爬过山没有?⑵我想起来了。例⑴“过”读去声是趋向动词,读轻声是动态助词,意思不一样。例⑵“起来”不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宾关系,全句意思是“我不想睡了”;“起来”读轻声时,与“想”构成述补关系,全句意思是“我刚才忘了,现在想起来了”。

2.重音。重音可以显示强调的重点,利用重音可以明确语法成分的语义指向。例如:“他最喜欢游泳。”(“最”语义指向“他”,句意为“那些人当中,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停顿可以起到显示结构层次的作用。例如:⑴没有穿破的/衣服;⑵没有穿/破的衣服;⑶没有/穿破的衣服。

(二)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往往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参加会议的有三个医院的领导。(有歧义)

B.参加会议的有三所医院的领导。(无歧义)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这个人谁都不认识。(有歧义)

B.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无歧义)

3.变换句式,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例如:

A.台上摆着酒席。 B.酒席摆在台上。

(三)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这样有歧义的短语一旦进入句子,绝大多数就消除了歧义。

A.发现敌人的哨兵。(有歧义)

B.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C.我们在不远处发现了敌人的哨兵。(无歧义)

2.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也能够消除有歧义的句子。例如:A.鸡不吃了。(有歧义)B.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无歧义)C.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无歧义)

3.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的对象、场景、身份等等,这些都对说话的内容起到了限制作用。

三、歧义的语用价值

歧义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巧妙地运用歧义现象,突出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含蓄、表里双关,体现特定的语用价值。

(一)歧义可拓展文学的意义空间。作者有效地利用歧义的意义未确定性和多义性特点,使语言明晰又含蓄,以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使之含义深远,从而使作品富有美学价值,显示出语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歧义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语言是语言劝说的一种形式,好的广告词具有巨大的诱惑力。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多种理解,这就是它受到广告主欢迎的原因。一方面它具有一字千金的巨大优越性;另一方面,含有歧义的语句使广告语一明一暗,一真一假,既引人注目,又使人联想。例如:

不打不相识。——打字机广告。

一毛不拔。——牙刷广告。

(三)歧义可以产生幽默。北齐时有一位大腕级的笑星——石动筒,一次皇家学院的院士们在讨论儒学,说到“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这个很草根的问题却难住了所有的学界泰斗,因为存世的典籍都没有记载这个问题。但是石笑星却自有解释:《论语》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三十,成年人为三十人;六七四十二,未成年人为四十二人,加起来正好七十二人。这样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这个幽默实例的密码就在于利用了汉字的歧义性。石动筒用《论语》解儒学本身就有说服力,再加上数字上的天然巧合,最终成为天衣无缝的幽默佳作。

总之,歧义是语言的一种内在现象,也是语言本身的一种优越特征。恰当地使用歧义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考《考试大纲》指出的六种类型的病句中,有一种就是“歧义”。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可以消除歧义。另外,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其积极的作用,使之为人类的语言增色,为交际服务。

(作者单位:辽宁省盘山县高级中学)

上一篇:生产部安全生产职责下一篇: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