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浅析(精选8篇)
所在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
苏州的沧浪亭、艺圃、耦园、狮子林和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苏州产生了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文化内涵之丰,不仅独步江南,而且誉满中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此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苏州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式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经典布局。中国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这是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体现,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镜、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表现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
资料
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中都有大量典型实证。
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历代匠师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模拟自然,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野趣。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的.土石山,耦园、网师园的黄石假山,山体自然,神似真山;狮子林、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被推为中国园林假山的绝品;留园的石峰大多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的上品,具有“透、漏、瘦、皱”的特点,退思园各式建筑贴水而筑,轻巧错落,被誉为“贴水园”。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品种数以百计,具有季节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其中银杏、紫藤、桧柏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运用了多种意境创作手法:“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典雅隽永,深邃无尽”“安详恬适,内向温情”等等。此处着重分析其中的一种,即“安详恬适,内向温情”。从本义上理解,安详恬适,内向温情似乎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那么引申到古典园林中,这些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将逐一分析这一意境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1 安详
安详在形容人时强调神态平静,从容稳重,那么当用来表达一种意境时,则更注重其“静”和“稳重”这两层含义。
1.1 静
苏州园林居于城市之中,但内部环境却十分恬静,正是多种手法的运用才创造了这种怡情养性的场所。苏州古典园林把虚静推到了极境。例如,网师园中部池北有竹外一枝轩等建筑群(见图1),这里门窗空豁,轩廊虚灵,气息周流,四通八达,契合于道家“太虚”之象。竹外一枝轩后,有集虚斋,它所追求的也是这种境界。如果说竹外一枝轩的开敞是“虚而待物”,那么集虚斋则要旷然无忧,寂然无思,淡泊忘怀,“虚空其心”。集虚斋藏敛于敞显的竹外一枝轩后,较为幽暗深静,颇能生成收心忘怀的效应。
1.2 稳重
恬静怡人的环境使人修身养性,让处在城市喧嚣的人们体会到另一种情调,而苏州园林中的中国古建筑、山石的处理也使得整个园林体现出稳重的气氛。园林的“园”,写成繁体字是“園”。“口”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园林中,建筑和山石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园林毕竟是属于宅第的一部分,所以建筑还是要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的,约在20%,有些甚至达到30%。建筑物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有厅堂、轩、亭、斋、馆、榭、舫、楼阁和廊几种,如此多的建筑种类无不体现园林的稳重。例如沧浪亭的建筑以沧浪亭为中心,四周环绕有临水轩,明道堂,见山楼等建筑(见图2)。沧浪亭主体山丘是一个土石结合的假山,西边以石体为主,东边以土体为主,而沧浪亭则置于土体之上。亭由四个石柱作支撑。下部的梁与相应的装饰也为石材,显得整个亭子十分稳重。此外,园林中常用叠石造山的手法来创造其稳定的自然环境。叠山所用的石头主要有黄石、湖石两种。黄石横直成块,敲打之后能出现层层剥离的效果,园林中常用黄石来作池岸。湖石曲折凹凸,多孔多涡,讲究“瘦、漏、皱、透”,常用来叠假山,形成高低多变的各种造型。
2 恬适
恬适,它所强调的是安适、适意。苏州园林是结合建筑、园艺、绘画与文学的综合性艺术。山石、池水、植物、建筑和陈设布置,都是构成一幅园林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它把各种艺术元素都恰当的运用于其中,适于在有限的区域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走进园林,不论住宅与园林共处的小型园林,还是住宅与园林分离的中、大型园林都可以感受到一份恬静怡人的幽雅情调。中国园林,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苏州拙政园以动观为主,而玉兰堂、海棠春坞、鸳鸯厅,则辅以静观。网师园以静观为主,而循廊渡水,则佐以动观也,怡园则动观静观几参半矣。即小如畅园亦深悟静动组合之理。正是这种将多样化的手法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境界,才会使得整个园林富有恬适的意境。
3 内向
内向,通常形容人内敛而圆通,含蓄而丰盈,而苏州古典园林也处处彰显着它内敛的一面,它善于用内敛不夸张的手法来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意境。苏州园林往往都是院墙高筑,门庭虚掩,不管墙外的世界多匆忙,墙内的世界却是另一番光景。探身进门,看见的是一道窄门,门后留着条路,深入内部,蜿蜒小路的一边还是墙,墙上开一排漏窗。窗那边绿荫浓密,有亭欲飞的景象隐约可见;再走几步,又见奇石峥嵘一角,箬竹斜横几枝;再疾步向前,漏窗上竟有蝴蝶翩然滴翠,定睛一看才知是墙那边几片枫叶探进了漏窗。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又一拐弯,一处庭院豁然眼前。庭前有溪,溪下有桥,过桥是山,山间有路,拾级而行,忽上忽下。眼中所见,远近高低,各有丰姿:以石见山,以树见林,以桥凌波,以亭驾云。庭内更是琳琅满目,门上的雕花,墙上的字画,几案上的盆景,边侧的落地钟。绕过屏风出后门,院廊下蛇行几步,见一门洞框下如画一景,当你入画后蓦然回首,方觉刚才也在画中。几番出画入画,你就会觉得眼中所见似曾相识又别有意趣,原来你已绕园一周,开始第二轮循环了。就这样,高墙隔而不断,引人入胜,让你领悟内敛中的圆通;小径曲而不塞,渐行渐深,让你领略含蓄中的丰盈。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情趣所在。在苏州园林中会经常采用“遮挡”的手法。假山、小院、漏窗等,都能适度地阻隔视线,让人只能看到园景一角,无法一眼看完全景,非得几经盘绕、迂回,才能得窥园林全貌。
苏州园林的内敛在很多细部设计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铺地。园林在设计之初就会用非常巧妙的手法,不加夸张地适当变化,继而产生丰富的效果。在室外比较常见的是以砖为骨,以石填心的铺地。在碎石之间还用不同色彩的土、沙填塞,不仅有图案变化,还有色彩变化。还有一种铺地是用砖瓦构成,其图案构成主要靠砖瓦和缝隙之间嵌填的各色卵石及碎瓦片,和砖石相间的铺地风格迥然不同。大体来说,苏州园林的铺地多为几何图案,但有时也用色彩鲜艳的瓷片或缸片铺成植物、动物的图案。
墙顶通常做成波浪形起伏,墙面上做漏窗,门洞边框的形状各异,变化让人叫绝。除此之外,“书条石”在苏州园林中也是很常见的,它是镶嵌在墙上的小型石碑。因为园林中有许多廊,廊间除了设置各种漏窗以外,仍有许多墙壁空着,若张挂字画易受风吹雨打,所以就用书条石取代字画,如此种种细节无一不包含着它内敛、含蓄的情趣。
4 温情
走进苏州园林,粉墙黛瓦构成了园林的基本色调,在那里尽显着温情的一面。温和柔情的色彩与皇家园林色彩丰富、金碧辉煌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苏州园林里的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的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柔和、谨慎。
温情的园林到处弥漫着春天般的气息让人倍感柔和。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而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有一种文理上的缠绵,正如“梧竹幽居亭”上的那一幅对联所示: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从窄门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水榭里的窗是空透的,与长廊上的漏窗形成对比,一个像是清式家具,一个像是明式家具。留园的精华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这种温和柔情的意境在春夏秋冬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5 结语
上文所述只是对苏州园林其中的一种意境进行分析,然而在这种综合的艺术载体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还有更多,比如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比如苏州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比如多种意境的创作手法等等。上述内容充分体现出苏州园林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质,也更丰富的营造了安详恬适,内向温情的意境。
摘要:对苏州古典园林中意境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安详恬适,内向温情”这一意境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揭示了苏州园林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质,对当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园林,意境,环境,建筑
参考文献
[1]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8-21.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1-202.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5]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61年3月4日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仅有四座古代园林,它们是: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它们被公认为中国最优秀的四大名园。
网师园
以精致小巧著称的网师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我国出口的第一座园林“明轩”也是以此园中“殿春”为蓝本仿建的。其古典夜花园作为国家旅游局的保留节目,被誉为“令人难忘的赏心乐事”。1997年12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耦 园
三面環水的清代名园耦园之趣皆在耦字上,花园成双,建筑、景物、诗句多与“耦”有关,故而中外游人特别是新婚夫妻都特地来此寄托百年之好。正在举办的“水乡风光游”活动可以让游客充分领略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景色和民俗风情。2000年11月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
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古典园林。也是全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建筑多临水而筑,以荷花命名居多,具有江南水乡的天然景色。每年春夏季节举办的杜鹃花展和荷花节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虎丘山
“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宋·苏东坡。虎丘山向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虎丘塔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塔,也是苏州城的象征。虎丘风光四时诱人,古迹随处可见。
留 园
在中国园林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凝聚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儒佛道的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山水诗画的艺术,抒发着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而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与艺术的,无疑就是它那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空间了。在此,我将对其丰富多样的空间手法进行浅析。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江南古典园林就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造成丰富的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就如同我们从城市的街道进入园林,首先必须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方法,如同在一幅山水长卷迂回辗转地逐个勾勒美景,采用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就是空间的延伸——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空间的延伸对于为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能有效地丰富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进行处理,将其内部空间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空间的延伸与渗透就使得分隔空间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如水池不种荷花,露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尺度得当——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使建筑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得当的尺度可以给人塑造各种丰富的空间,或亲近,或疏离,或典雅,或静谧。
春轻柳,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
山冈栽松,岸边种柳,山间挂藤,水上放莲,庭中植桂,古屋绕梅,疏竹沿墙,芭蕉立角。中国人讲究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重水复。
亭子的顶圆的,基座方:天圆地方。以圆法天,以方系地,纳宇宙芥粒
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
佛教“空无学说”;道教“出世思想”儒家“隐逸主张”避世,淡泊为主题。
空间安排: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连续流动的空间,表现诗一般的严谨、散文般精炼的章法。
《拙政园》 兰雪堂——清风洒兰雪 李白 象征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山岛、荷池、松岗、竹坞
水芙蓉——指荷花。芙蓉最早即为莲(荷花)的别名。《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芙蓉,莲华也。”今则多称木芙蓉为芙蓉。也代指美女。
漏窗花纹:水波纹、冰凌纹。水波纹的漏窗更加渲染了水文化的氛围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待霜亭——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别有洞天,香远益清。玲珑管、嘉实亭、听雨轩、海棠春坞,鸳鸯馆,卅:卅 sà 会意。字从一,从川。“一”指“一世”,等于“三十年”。(《说文》:一世三十年。《字汇》:父子相代为一世。)“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引申指“归向王者”、“随从王者”。“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一生一世顺从王者”。本义:顺民的一世。转义:三十(年)。说明:古代文字都掌握在帝王的御用学者手里,故汉字的音形义里面渗透着皇权思想。汉字本来就是一种统治工具。
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干支纪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配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hai)。十二地支配五行:、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丑、戌、未、辰属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在命相学来说是两个并行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联系比较少,而天干地支可以表示不同的时辰,而不同的时辰能配五行,这样就可以把天干地支跟五行联系起来 甲骨文;象形字;民族特色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水,太极,金乌 金乌 即 三足乌。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1] 中的神鸟[2],也称金乌[3],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4] ”。居于日中,有三足。三足鸟(日神)、蟾蜍与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图。
福绿寿等吉祥文字
植物:牡丹、荷花、月季、松、竹、梅、连翘,水葱,水石榕,玉兰、海棠、丁香,梧桐,荷花、垂柳,玉兰(玉堂富贵)蔓草: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称它为“唐草”。春梅,垂丝海棠,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荷花。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枣树——早生贵子,石榴——多子多福。
造园手法:
框景,障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
国色:中国红(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琉璃黄(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营造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铺装景墙贴面建筑座椅等小品)突显宁静典雅、玉脂白(地面散石,景墙,雕塑)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植物色彩)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琉璃黄与中国红、青花蓝、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青花蓝——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象征着文明与创造。
清能早达: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年发达。
太师椅: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福寿禄:五福临门,高官厚禄,长命百岁。
蟾宫折桂——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藻耀高翔:;“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
喜鹊在梅花上——喜上眉梢 蝙蝠——变福 松鹤——延年。
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意指: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
殿春堂——尚留芍药殿春风。
月到风来亭——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北周文学家 庾信:小山则从桂留人。“小山丛桂”寓意留宾客之意。
蟹眼天井——为何称蟹眼天井呢?这种天井比较小巧,一左一右两井并存,高处望去,就像螃蟹的两只眼睛,因此得名。
古木交柯:古柏+山茶树 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连理:连理枝: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地面用软式、缸片、瓦片拼成各色图案,俗称花街。金鱼:年年有余,莲藕:百年好合,仙鹤:健康长寿。暗八仙
秀才帽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思想
刘海戏金蟾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德者则景行之。
前榉后朴 榉树——中举之意,且榉树树质坚硬是栋梁之材。朴树,树质软次于榉树,但生长力顽强,树冠婆娑,寓意只要勤俭朴素,治家有方,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前榉后朴——苏州地方风情之物。
沧浪亭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寄托。
退思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左传)
中间寿字,旁边五只蝙蝠——长寿五福 逍遥于城市之外,仿佛乎山水之间。诗酒联欢
花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取平安,太平等意。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 为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聚之处, 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多为文人、官僚和地主修造, 基本上保持着正统的士流园林格调。苏州园林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 应更加注重植物的审美需求。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苏州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中有许多著名景点, 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殿春簃、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怡园的藕香榭和虎丘的万松堂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诱人的芳香、绚丽的变化、隽永的意境及被赋予的人文内涵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美。
1 形态美
形态美是指植物的形状和姿态美, 对园林境界的创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形状的树木经过科学的配植, 可以产生韵律感和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苏州古典园林十分注重植物的形态, 如网师园水池之南有1株古老而较高大的二乔玉兰, 斜向逸生, 虬曲临空, 其大枝小枝俯仰交叉, 参差不一。开花时, 枝头疏疏密密, 花朵上呈素白、下现粉紫, 一瓣瓣、一朵朵, 似水彩渗化, 犹美玉琢成。花开时由于枝头还没有生叶, 因而其深色的丛枝在空中更为突出。二乔玉兰枝条虽密, 但多而不乱, 既不重叠, 又不相犯, 充满画意, 完全可以作为画家写生与临摹的天然范本。曲栏畔的白皮松, 斜出水面, 姿态优美, 掩映于“月到风来亭”前, 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左侧的大叶黄杨, 其干斜展, 枝叶盘旋于清澈的池水之上, 与小轩正立面后侧的樟树形成错落的层次。留园中部、拙政园中部及沧浪亭假山的花草树木, 以乔木出于丛竹或灌木之上, 薜荔和络石藤萝攀附, 远远望去, 整个山林莽莽苍苍, 青翠欲滴, 一副文人写意的山水画意油然而生[1]。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留园的银杏与朴树、怡园的桂花和松树姿态古雅, 耦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等树木, 虬枝旁水, 盘根错节, 画意盎然, 皆为一园之胜。
2 色彩美
绿色是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最主要的色彩, 占据着色彩的主要时间和空间。早春树木嫩芽泛着黄绿, 盛夏植物枝繁叶茂一片浓绿, 秋天众多常绿树转为苍绿;怡园听松涛处种植的松树苍翠挺拔;沧浪亭山边的箬竹布满山坡, 苍翠欲滴;远香堂南的广玉兰, 浓荫匝地。苏州古典园林以“绿”为主题的园林景点也很多, 如拙政园里的“绿漪亭”“晓丹晚翠”“浮翠阁”以及留园里的“涵碧山房”和“绿翠轩”等。同时, 苏州古典园林中也有着大量色彩丰富可供观赏的四季花卉, 如秋日留园西部的鸡爪槭红叶斑斓;怡园锄月轩前成片的牡丹, 色彩缤纷;夏日拙政园中部盛开的粉红色的荷花点缀在田田荷叶之间。东南部的枇杷园中一片片金黄的枇杷, 果实煞是壮观。待霜亭旁的柑橘林, 也是秋日赏景的佳处[2]。
3 动态美
江南气候温和湿润, 植物生长良好, 种类繁多。园林植物以落叶树为主, 搭配若干常绿树, 再辅以藤萝、竹、芭蕉和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 充分利用了植物生长的季节性, 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 如落叶植物的萌芽与落叶, 常绿植物的花开花落和叶荣叶枯等物候变化展现了植物的动态美。一年四季, 朝暮阴晴都能欣赏到各具魅力的良辰美景, 例如春季园林厅堂前种植的玉兰、海棠和牡丹, 夏季种植紫薇、石榴、荷花, 秋季种植枫树、桂花、菊花, 冬季种植山茶、南天竹、腊梅。同时在厅堂前的庭院内, 还配有可供四季观赏的植物, 用花期的交替衔接形成四季景色的变化。以网师园中部为例, 春季一丛丛迎春花率先开放, 翠条黄花, 散布池畔, 倒垂崖隙;夏季, 水池东巧妙地以黄石叠岩为架的紫藤, 盘曲在嶙峋的枝干上, 紫英累累;秋季, 小山丛桂轩一带丛桂溢香, 馥郁清远, 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 也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 同时山间轩旁的观叶类植物鸡爪槭, 由绿变红;冬季, 万花纷谢, 池北看松读画轩前的苍松翠柏, 高大凌空, 老而弥健, 依然不改青葱之色。此外, 园林植物的反光、发声、生姿以及含烟带雨、阴重凉生、雪枝露华等能够强调出时间的特色和动态的感觉, 增强气氛, 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4 芳香美
许多国家的园林都设有芳香园, 即利用各种香花植物配置而成的植物园, 使人的欣赏从视觉延伸到嗅觉, 进而拓展到味觉、触觉和听觉。苏州古典园林在利用芳香植物上有悠久的历史, 拙政园中的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秫香馆和雪香云蔚亭等, 荷花清馥远香, 梅花暗香浮动[3]。留园的闻木樨香轩, 怡园的金粟亭, 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周围种植的桂花, 入秋芳香四溢。
5 象征美
苏州古典园林是一个文人园林, 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文人气息。在建园时, 就配置和栽植了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追求, 或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这些植物以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一种隽永内蕴的文化美。
竹类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各个角落均有种植, 尤其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 至少栽有14种竹子。亭中有3间小馆, 名为翠玲珑, 四周遍植翠竹, 象征着文人的清高名节。拙政园的初代园主王献臣之所以广植荷花, 表达出了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4]。此外, 苏州园林中也有以树喻情的实例, 如种植棒树象征中举;栽种置草, 忘忧解愁;紫荆喻夫妻和睦;石榴喻子孙满堂;松柏谓长青和永贞;玉兰、海棠、牡丹和桂花配置一起, 则象征着玉堂富贵。柳树蕴涵的文化意义也颇为深厚, 婀娜多姿, 风流可爱, “柳”与“留”谐音, 表示依恋, 古有“杨柳依依”的诗句。折柳送别表示难舍难分, 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 为了安慰游子, 客舍旁植柳, 以营造客至如归的氛围[5]。
总之,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内容。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 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 其光辉成就已载入世界园林史册, 成为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艺术美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园林植物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变化、诱人的芳香和隽永的意境映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芳香美和象征美, 创造了无限的艺术美, 实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交融契合。
关键词:园林植物,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陈骅, 卜复鸣.拙政园“与谁同坐轩”[J].园林, 2007 (3) :12-13.
[2]周红卫.从拙政园看苏州园林的色彩美[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2 (3) :64-65.
[3]赵爱华, 李冬梅, 胡海燕, 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4, 19 (4) :170-173.
[4]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 2005, 28 (4) :14-19.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生态园林城市;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3-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十八大提出“倡导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这既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说明了人类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境域。
当前,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超标天数为114天(按国家新标准评价)。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园林之乡的美誉,要在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头,笔者认为,城市建设者们不但要有国际视野,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尤其是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的精巧技艺。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学习与借鉴。
1 “朴素生态观”思想起源
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关系,也逐渐熟悉了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生长特点。早期的城市规划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置于首要位置,反映出人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城市建设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观理解为一种迫于环境压力、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朴素生态观”。
1.1国外朴素生态观起源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曾粗略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栖居地,并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公元前3世纪,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等均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1]。
1.2国内朴素生态观起源
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
2 “朴素生态观”的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在设计手法上讲,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模山范水、追求生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域。其造园精髓是“朴素生态观”的最好体现。
2.1“道法自然”的设计源泉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2]。“道法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也决定了文人对“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追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成排的行道树,没有修剪规整的绿篱,没有图案式的花坛,而是效仿自然生长势,所种植的花草树木三五成丛,有聚有散,有高有低,水陆两栖,搭配自然,野趣横生,生态和谐。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意趣附着于园林,人的审美心理、人工建造的园林与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设计一直受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园林设计师在认真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人工山水、建筑的空间位置。通过展现园林独具匠心的构思、前庭后院的布局、小中见大的手法、四季分明的景致,造就“人与天调”的合理境界。
2.3“城市山林”的理想范式
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工程技术,将亭台楼阁、山水林泉、假山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力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创造了“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空间[3]。苏州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景与配景、对景与分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繁华的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景观。
2.4最简式表达是“适地适树”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等规律,以乡土树种资源为基调树种。在植物配置上始终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效果的乡土树种,常用的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银杏Ginkgo biloba L.、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梅花Prunus mume Apricot、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碧桃Prunus persica、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等,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组景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组成了层次分明、稳定性好、林缘线和天际线优美、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同时注重将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nlc202309032217
3“朴素生态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实践
“朴素生态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2007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因此,苏州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每年新增约500万㎡的城市公共绿地。“十一五”期间,以“四角山水”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绿肺“公园,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这既是对苏州古典园林以“水”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打造现代“东方水城”的有力举措。同时,也建成了一批以“植物”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塘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相城花卉植物园、盛泽湖月季园等,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因素”之一,这是古为今用、营心造境的最好案例。
无论是建造湿地公园,还是建造植物专类园,都离不开植物的生态效益。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均应提倡采用自然的生态驳岸。因为生态驳岸可充分保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为岸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并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公园建设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多用自然式散石驳岸或原木桩驳岸,同时在石或木之间配植苏州乡土的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醉鱼草Buddie ja L.、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灯芯草Juncus effusus、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水中片植荷花Nelumbo nucifer、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spp、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水底种植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近岸桃红柳绿相依、云南黄馨Jasminump mesnyi或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相伴,一泓池水,荡漾弥渺,水天一色。大量研究表明,湿生植物对重金属锌、铬、铅、镉、钴、镍、铜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也能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还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细化绿地指标和绿地分类,重视绿地的布局结构,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正实施太湖湖滨新城绿化、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风景区东进南扩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
目前,苏州已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应注意城市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等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生态”一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套模式,并带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彻底改变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现代城市发展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2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沈洁,张京祥.从朴素生态观到景观生态观——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再回顾[J].规划师,2006 (1):73-76.
[2]谭芳.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绿色启示[J].中外建筑,2009(12):66-67.
[3]周国平.“城市山林”的哲学根据在于道家[J].文化大讲堂,2006(3):7-9.
审稿编辑:赵晓铭 潘建非
【苏州古典园林浅析】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教案09-22
《苏州园林》说课稿06-09
苏州园林优秀课件09-28
古典园林在现代小区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0-30
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06-24
苏州园林获奖优质课07-27
苏州园林介绍导游词07-1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板书10-26
苏州园林景观调研报告11-10
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手法的应用论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