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教学法培养历史思维的实践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为基础, 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历史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史料教学具有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深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及创造性认识等诸多方面能力的作用, 运用形式上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具有材料来源的广泛性, 无论是在认知历史事实方面, 还是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是当今历史课堂教学所倡导的重要教学方法。

史料的运用, 就是去认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 去认识历史或解释历史。落实在教学中, 关注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历史的方法, 思考历史的一种思维方式, 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一种途径。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获得一些体会, 并将之总结如下。

1 通过双向史料教学训练, 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我们知道中学生具备了认识和理解一定历史问题的能力, 但如果能根据主题引用相关的原始图文资料来唤起他们的直观感性体验, 则更有助于理性思维的激发。此外, 史料教学法还可以超越课本过于浓缩过于公文式的枯燥文字, 拓展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使得历史课堂更有历史的“味道”。形成了解读史料的习惯, 学生定会感知到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论从史出”, 从而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思维水平也得到提升。故根据史料的解读分析得出历史结论是当今历史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但是, 若要强化“论从史出”这一方法的掌握, 使之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有时也可以来个逆向思维, 根据教材给出的一些重大事件的结论性的评价和观点, 然后追问学生“为什么教材会有这样的结论?你能否找到相关证据来证明?”,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为这个结论寻找依据,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避免知识点的零散, 更可以强化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概念。例如教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笔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先讲《南京条约》的内容, 再分析其影响, 而是直接给出课本上关于鸦片战争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资料, 来证明“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结果, 学生先罗列出了教材中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五大变化, 然后笔者再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结果学生又结合了补充材料和《南京条约》的条款来论证这些变化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从而对课本的结论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

2 通过同主题史料的比较和解读, 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根据历史教学目标, 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主要是指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同一类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有关史料, 找出异同, 使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的本质差异。例如, 涉及到土地问题的理解, 可以列出各个时期、多个国家的土地政策, 来进行对比和甄别。

如: (1) 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私产后, 因为赎买了土地, 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 而成为拥有完全自由的农民。—引自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法令

(2) 解决土地问题办法, 现在我们所用的办法是很容易的, 这办法就是平均地权。……照我们国民党的办法, 现在的地主还是很可以安心的。这种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引自孙中山《民生主义》

(3) 土地私有权永远废除, 一切土地不论是国家的、地主的或农民的, 一律无偿地取消其原主所有权, 成为全民财产并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引自1917年全俄苏维埃二大《土地法令》

阅读后回答: (1) 材料1、2的共同之处何在? (2) 材料3是如何处置土地问题的?材料3与材料1、2相比, 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这是一道较简单的史料应用练习题,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史料的比较鉴别, 区分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期对待农民土地问题的态度及作法, 最终了解问题的实质。这比纯粹的解释某一时期土地问题的特点更有说服力。以此类推, 在教学政治制度、科技革命、国际关系等主题时均可以采用类似的史料比较教学方法, 通过原始材料的解读, 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均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3 通过史料的分析,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唯物历史观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纵深发展, 新史观融入历史课堂教学也成必然。新史观中较为重要的一般有现代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等, 它们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对于这些新史观又不可能通过教师直接告知其含义而获得, 所以运用史料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树立看问题的正确角度, 成为培养学生史观的不二选择。

比如, 在教学中国明清历史的时候, 要想弄清楚明清时期边境危机四起的外部原因, 就务必要通过引入同一时期世界历史相关事件的史料, 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来进行对照和分析, 这样, 学生就学会把重大历史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 看问题更加全面、客观, 不会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这就是所谓从整体性、全球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学生掌握了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也形成一种历史思维。

总之, 把史料的研习引入历史教学过程中, 使历史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过程, 一种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 一种掌握历史学习与方法的过程, 一种提供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的过程, 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史料的运用与研究, 多层次、多方位地导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活动中来, 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史料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认识史实和培养学生能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史料运用得当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 从而提升历史思维品质,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思维

上一篇:关于对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受益情况的探析下一篇:浅谈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