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方法(精选10篇)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情况, 我们开始思考, 到底怎样进行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历史到底是学习什么?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那么, 学生还会排斥历史吗?关于这一系列的问题, 下面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精彩的课堂开幕, 赢得学生的喝彩
精彩的课堂导入,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如果老师在导入历史课堂时能够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那么这一堂历史课就会进行地相对顺利。所以, 在老师开始历史教学之前, 完全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 让学生的目光专注着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去倾听每一段历史。
在课堂开始的时候,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播放一段历史记录的视频, 然后让学生细细品味视频中所传达的信息。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唐朝的繁荣”相关的历史知识时, 那么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选择一段与唐朝有关的记录视频, 其中, 视频中最好包含唐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等内容, 这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唐朝的繁荣, 而且老师播放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五分钟左右, 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的感觉。最后, 当课堂导入进行到最后阶段时, 老师可以说:“唐朝后面的故事, 将由老师来给你们聊聊。”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想要学习有关唐朝的故事, 而且在学生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慢慢地为唐朝的统治感到自豪。
所以, 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艺术感, 同时也需要技术, 如果老师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 那么, 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相对简单。
二、适当提问, 活跃学生思维
提问也是讲究一定的艺术和技术的, 如果老师在提问的时候总是以一副严肃的口吻问学生,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感到紧张, 或者感到无趣。有的时候, 很多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很少提问, 所以, 整个历史课堂就显得很沉闷, 这样学生也不会感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也可以适当向学生提一些灵活的问题, 这样课堂才会显得有活力。
比如, 当学习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 很多老师都会向学生传达中国古代人很伟大的信息, 这样, 学生也不会思考, 自然也会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伟大。但是, 当老师真正在进行教学时, 则应该适当引导学生, 向学生传达一些信息, 比如“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但是他们却用来放鞭炮, 而外国人却用它来发明了大炮, 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 但是他们却用来算命, 而外国人却用来航海。”关于这一段话, 自然也传达了一些信息, 那么, 此时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一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理解不一样, 那么他们思考的问题不一样, 那么, 作为老师, 就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 这样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发表看法的同时感受到中国古代人的弊端, 最后才能让学生去感悟历史。
三、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感悟历史, 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如果老师在历史课堂上一味地给学生讲道理, 或者一味地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历史时间, 那么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显得很呆滞, 当他们的脑袋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时, 那么, 他们学习再多的历史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 在历史课堂上, 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这样他们在探索历史的时候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新的知识和感悟。
比如, 当学生学习到“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相关内容时, 老师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再让每个组里的成员分任务进行学习, 老师留下一些问题, 如:“星星之火, 代表的是什么?这些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的?他们在其中做了哪些努力?“等等问题。那么, 当正式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 老师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或者向其他学生介绍相关的内容, 最后, 当学生展示完以后, 老师则可以做适当的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感受到交流的乐趣, 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才会慢慢地感悟历史所带来的道理与教训。
四、总结
倾听历史, 需要用心去静静地听;感悟历史, 需要用心去细细地品。学习历史, 不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老师, 还是学生, 只要带着激情去面对历史, 那么, 我们自然也会感受历史所带来的巨大魔力。
摘要:历史, 是需要我们用心倾听的, 而不是一味地听别人讲解。每个历史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而这些道理也需要每个人去感悟。如果, 一个人学习历史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 那么他也很难感受到历史故事的博大精深。所以, 想要学生真正学好历史, 那么, 老师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能够用心去倾听历史, 去感悟历史, 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博大精深,倾听,感悟
参考文献
[1]李宏.《初中历史之我见》[J].陕西师范大学, 2011年10月
【关键字】自主性 兴趣 多媒体 训练
六卷初中历史,第一本到第四本是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后两本书是关于外国历史,内容复杂,事件的跨越幅度非常大,学生不易掌握,而且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这门课的基础,也是中考涉及到的一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必要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使学生在教学中逐渐熟悉对历史学习的形式、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学习中也尤为重要。
目前初中历史学习方式的状态
1、教师教学方式不科学,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过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书本内容,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缺乏思考过程,如果没有激起学生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机械的,无聊的,程式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下的的学生,总是在被动依赖老师,缺失主动思维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刻板
由于中考历史所占分值较低,初中历史老师和学生对历史课普遍都不是很重视,虽然每个学期会进行一次历史考试,但都是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些老师所给出的重点内容。历史课不听、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常常发生,教师的讲授也倍感无力。因此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是刻板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以形成不良习惯。虽然他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历史知识,接受教育。但是,这是一种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的历史学习方式。
3.学生死记硬背,自主性不高
目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的注定形成的是机械性记忆,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若长期持续的运用,会使历史教育丧失其最重要的人文教育功能,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他们的终身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实践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总之,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是学习历史的障碍,与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转变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已成为历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初中历史学习新方式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电视、录像等现代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开拓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在一节课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彼此之间有了交流时间,让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将课堂转变成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也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根据初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和猜测,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历史。在进入新课知识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回忆、表述、整理,调动多种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教给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的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关性的特殊交流的过程,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教与学的结合点。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唐代历史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读一首诗《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随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意识、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精神和责任心。
在训练中学会创新
学生普遍认为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练不练并不影响什么。课程改革之后,历史试题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且命题方式、知识考查也千变万化。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同学做材料题时,觉得不知如何写答案,平时学的知识不知该怎样和材料联系起来,经老师讲解后又感到题并不难,答案中的知识点也很熟悉。这是学生的能力分析缺乏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列举、材料、问答是历史考试的基本题型,若是想要正确解答就要观察问题和答案中的材料,要注意解题时思考问题的关联性、条理性和系统性。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也会进一步掌握所学内容。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育改革研究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逐步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从枯燥的、乏味的记忆中解放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上方式方法,都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真正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中想得到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新社.探析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J]《学周刊B版 》 2013(10)
[2]龙爱湘.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实效性初探.[J]《课外阅读》 2013年(6)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方法之见
摘要: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方法;实践探究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思想。教师要“还学于生”,使教学课堂回归学生本体。因此,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就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执教者都应实践探究的课题。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初中历史期末复习方法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是考生形成能力的基础,是解答好试题的基本保证。考生复习时一定要依据《中考说明》中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的单元进行梳理、掌握,要熟记基础知识,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要理解基础知识,不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加强理解记忆,尝试进行回忆,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抓住重点,适度拓展
考生要在复习重点知识上狠下功夫,要着重掌握好中外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特征等,借助老师的帮助,学会把分散的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变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专题复习可把握以下几点:一个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两个关键──关键词、切入点。三个模式──小切口、深分析;大跨度、高概括;多层次、多视角。四个思考──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外问题对比的思考;热点问题的综合思考。
进行纵横联系,融会贯通。可采用多种方法,如横向比较法,即把发生在同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是中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复习,找出异同点;采用纵向比较法,即把发生在不同时期的相关历史放在一起复习。
同时还可适度拓展,细致把握,利用课文的插图、小字、表格等已学过的知识对课文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来弥补教材,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强化训练,重视反思
初中生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文科要多记,理科要多练,特别是上课40分钟要集中精力,多做笔记,去掉一切杂念把全部精力放在学习上,及时找出自己的差距。
五、历史: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方法。祝学习成功!
一、初中开展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1.历史人物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俗话说:以史为鉴,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说,目前的状况就是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全面,需要在逐渐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通过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习历史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做出历史贡献的历史人物进行学习,学习这些优秀人物的优秀品质和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从中也能从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吸取相应的历史教训。在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继续传承英雄人物的精神,让学生可以树立起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使命感,也有利于学生保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
2.历史人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在历史的教学中,包括很多方面的知识,例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等。在这些知识面中都有涉及到历史人物,不管历史人物的做出的贡献有多大,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行为和人格在历史上都会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会包含着一段历史故事,这些故事对学生有着很深的意义,通过故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近,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历史人物的讲授方法
1.以人传事、以事带人
所谓的以人传事就是围绕着历史人物进行讲述,主要讲述的就是和这个历史人物有关的事迹和历史有关的史实。例如:在讲到屈原的时候,就可以用到以人传事的方法,首先对屈原的个人资料,生活背景有一个初步的讲解,虽然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抱负没有得到施展,但是在文学的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很长时间的流放生活中,利用楚国的语言,通过民谣的形式,写出了一种新的诗歌载体,后来人叫作“楚辞”。这样的诗歌载体通过长短句的句式,打破了原有四字一句的呆板格式。众所周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在作品中,屈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传达了对楚国人民的热爱之情。
以事带人主要就是通过历史事件来进行讲解,把历史中的人物放在历史事件中来讲解,讲述一些爱国人士、民族英雄、民族起义的代表以及一些军事家和政治家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这两种方法,不管是以人传事还是以事带人,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将历史中的人物更加的突出,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知道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2.对历史人物进行串联的讲解
所谓的串联讲解主要有横向、纵向的举例,来对历史人物进行连带的讲解。通过连带的讲述,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串联方法。例如:在讲解韩非子的时候,韩非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讲到个人经历的时候就提到韩非子的遭遇情况,韩非子是怎么死的、是谁害死的?等等,这样就能提到一连串的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引出另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有关历史中的历史人物,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以历史事件来讲授
很多的历史老师都是把历史事件通过扩散式的方法来进行讲课的,但是以一类事物为线索讲解的方法不是很多。例如:在讲到初秋战国这段时间的历史时,会提到和氏璧,就会想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教师就会给学生提到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很广泛的知识面,这样的讲述方式还是很多的。
4.教学方法要灵活
在历史的教学中,对历史人物和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很常见的方法。在讲到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只是对这两个的变法措施进行了讲解,很少对这两个变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商鞅虽被车裂而法不变,王安石下台之后为什么变法都基本废除了。这都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原因让商鞅变法尽显其效。一千多年后的宋朝由于儒家思想已经扎根,各种的封建礼教难以撼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王安石新法也已经瓦解了。只有更深入的了解来进行比较,才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才有所启发。
5.适当的进行角色扮演
初中的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特性,如果一堂课一直讲解的是历史概念性的东西,就不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亲自的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所具备的特点,方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历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三、结束语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它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阅读是采集知识、积累学识的源泉,是智慧的构建者,更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方法如下:
1.概括性阅读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绪论、引言及年限表,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内在联系,了解本学期历史课程的大致范围,掌握重点和难点。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要学好历史,仅靠表面阅读是不够的,要将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边读书、边动脑。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具体史实,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要让学生通过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根本上加深记忆。同时,要边读书,边做记号。将课本上的重点、难点标记出来,便于反复阅读;还要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更好地复习知识、总结难点。
3.重视课本上的插图、地图和注释等重点知识环节
历史课本上的地图、插图往往是诠释知识点的核心所在,我们不能忽视。看图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图形和区域上寻找到突破口,从而深化学生对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书下注解则起到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层次、提高学习兴趣、了解不同学术观点的作用。
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
课堂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继承知识财富、发展认知能力的活动过程。教师依靠课堂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课堂积累知识,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回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搜集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大胆发言、参与讨论知识点,做课堂笔记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听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传授新知识、新内容的时候更要做好讲解工作,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别是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本章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学习规律。
三、复习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记忆
教师在课上强调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通常是印象深刻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课下多复习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知识点,避免错记、漏记等;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历史有关、对于历史学习有帮助的参考书籍,让学生通过这类书籍来拓展知识、深化所学内容;要求学生的课堂笔记一定要书写准确且全面。课堂笔记是期末预习的有效工具,一份完整的笔记,可以节省很多翻书、找课本的时间,并且能更准确地抓住考试的重点和记忆里的薄弱环节,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四、独立完成教师交与的任务
每一章节课后的参考题,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这些参考题基本上每一道都与课堂教学重点相联系,它们以巩固知识、增强记忆为目的,是教师必须讲解的知识的组成部分,是历史教学大纲的基础要求,也是学生学习范围内的义务之一。所以,课后参考题学生不但要认真去做,还要把每一道题做对做好。当然,较难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因为这是更高层次的训练,有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同时,要监督学生独立完成,不能抄袭同学的作业,避免学生养成依赖性。此外,教师要做好参考题的分析、点评、解惑工作,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保持更佳的学习状态。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喜欢历史、热爱历史,让学生会看、会读、会说、会写。看,可以分为初看、细看、反复看。初看就是预习,要看课本中的概况和本学期所要接触与学习的范围;细看,就是认真仔细地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反复看,也就是复习部分。对印象模糊的,还有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学生要反复熟悉,巩固记忆。会读,指的是阅读与历史知识相关的资料、史实,并加以运用。会说,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讨论,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回答问题,说出自己所想。会写,则是懂得总结重点和难点知识,抓住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统计,完整且全面地完成读书笔记,从而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四种方法,并且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简单、愉快。教师要细心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中学历史学科覆盖面广,纵横古今中外,上下跨度达几千年之久。学生要想学好这些历史知识,就要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并得出结论。只要学生热爱历史学科,教师能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找到学习的乐趣。
武美丽
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实验中学
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授基础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智力。历史的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对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课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课程。成功地上好一堂历史课并不容易,也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背一背就能学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是要具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业。
1教师应投入激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是在渴望的刺激下直接促进学生进行专项活动,最后达到追求目标的心理活动过程。兴趣是智能发展的起点,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刻苦学习的“原动力”,“催化剂”,有了兴趣才能去学、去想、去做。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动、善疑、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日常生活中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有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日常接触反差比较大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某门功课产生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这时就要求老师在讲授时一定要主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积累是很重要的。为此,课余时间我留心积累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故事,教材上教到相关知识时,我及时补充,让历史人物更加丰富,历史事件更加生动。因为教材上没有,学生就喜欢听,这样就强化了课本上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学生爱听,自然就爱学了。
2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支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时,笔者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笔者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笔者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3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4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候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笔者在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于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在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6善加肯定,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获得成就感觉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评价。这种激励往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做出针对性地评价。例如,在每节课的复习环节,教师可将一些简单内容设计成问题提问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使他们能顺利回答出来,这时教师及时表扬,让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为他们喝彩。让以前听惯批评的后进生觉得自己也有很多值得表扬的优点,从而充满了自信,慢慢消除厌学情绪,同时也就喜欢历史这门功课。对于优秀学生,教师在表扬的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来提问他们,让听惯表扬的他们正视自己,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不足,自己还需要努力。这种因人而异的激励方式可以让每一位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历史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探索,才能寻找最佳方案,从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提高学生的参与、合理使用历史材料、调动情感力量到把握教材,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要用心思考,才能出现功倍效果。
一、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目前不少学生觉得历史课比较闷,不喜欢学历史。其实“历史”原本是有生命、是很生动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增强他的学习动力与自信心是学好的前提;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象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一样,生动睿智,善于设问,用老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受“人”在历史之中真切“跃动”着的生命;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其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以陶冶与美化;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连接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很近,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历史教学要利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
三、科学合理使用历史材料
利用历史材料首先要使用好教材中的材料、插图。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插图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同。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彩图、插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与课文结合,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插图有的描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景,如《三大战役示意图》;有的以简洁的线条勾勒人物的面貌,如《康有为》、《秋瑾》;有的描摹器物的形态,如《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有的展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况,如《聚集在上海的美国军队》。这些直观的画面再现了历史的风貌,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
对历史材料的使用,要仔细斟酌、恰当选用,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的材料得到自己的观点,做到“论从史出”,从而把许多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的事例,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历史教学要运用语言与情感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教学大 “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台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历史教学中,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上的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才能。为此教学过程更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设置问题,促使深入研究。在讲课的开头、重难点、街接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文讲解中加强历史知识的连接,对各个时期历史进行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变法方式诸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在教学中把历史上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考、分析,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很多时候学生可以为我们提供比我们讲解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不要粗暴的打断学生的语言,最后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于方向正确的内容给予引导,若方向有误,就要及时的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引起其他学生的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另外,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讲解历史问题时关键是要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理出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思考。如分析事件爆发原因时,要着眼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矛盾。经济上的矛盾必然会反映到政治上,这样就要分析当时的阶级关系。事件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爆发?这就需要分析当时的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一定引起社会变化,还需要有领导人的努力。即分析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是:分析社会经济矛盾、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领导人的活动,有时候还要指出事件爆发的导火线。运用这种方法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太平天国发生的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努力,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