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精选8篇)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1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教材及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有效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融会贯通,并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策略 探究分析

根据高中历史新大纲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很多历史教师尝试着去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模式,并要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和培养,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主要是探究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较放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他们同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概括,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一定能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我认为应做到准确精炼。教育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环节能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重视程度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在课堂上导入多种多样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述一些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来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科目,引导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其实,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它不仅可以跟语文结合起来,还可以跟包罗万象的地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综合这些学科间的相关性,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影响力及教学方法的独特性来吸引学生。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我们应不断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的答题技巧,比如,在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军事、农业等方面来进行评论,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合理利用图文,培养独特思维

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文史料,合理利用这些图文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只是对教材不断地简单重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心理。想必编者在教材中增添这些图文史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史料的学习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做到以史为鉴,史论结合。另外就是要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洋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概括。因此,我们要有一定的驾驭文献史料的能力。第一,注意合理选择史料,可来自课本,也可来自其他书籍或网络资源。第二,有层次地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可从容易到难。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对历史信息的筛选能力,并客观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历史事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互动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构建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经过实践的证明,我们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相观察、思考与交流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同伴分享的乐趣。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策略多样化,并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实现思维多样化。比如,在学到维新变法时,可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个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就是说,通过教材上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进而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2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师生的积极互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成为了教学的指导者, 与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伙伴。在新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产生兴趣, 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能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不断的提高。在构建高中历史互动教学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分析、探究方法, 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二、在问题情境中进行互动,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积极互动,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思考, 使他们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在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 针对重点知识提出具有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积极地阅读教材内容, 根据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有悬念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主动进行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思考,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造纸术的发明时,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没有发明纸之前人们都是用什么写字吗?在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使课堂教学得以高效进行。

(二) 由浅入深的设计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开展问题互动教学时,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他们在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由浅入深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对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终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具有梯度的问题中, 学生能透过知识的表面分析本质, 促进他们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在问题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使问题教学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他们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发现问题, 并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 促进他们历史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他们能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不能直接对这些问题作答, 而是要引导学生, 对他们的思路进行启发, 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和教师在互动中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高效进行。

三、采用灵活的互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历史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互动方式, 采用多样化的互动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新颖有趣的互动过程中探究知识, 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互动过程中,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 让全体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辩论。通过开展辩论会, 学生积极寻找支持论点的相关知识, 让他们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互换身份, 让学生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学生担任小教师的过程中, 认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 通过对教师工作的体验, 体会到教师的辛苦, 在课堂学习时能积极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四、构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中,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设计, 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课堂环节中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积极地思考和分析, 使课堂教学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高效进行。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 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通过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将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逐步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 让学生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的角色分析, 来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分组讨论不同的历史观点, 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搜集和分析能力等。在互动式教学方法当中, 优化课堂教学方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优化了的教学方案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改变了高中历史课堂低效的现状。在积极的互动教学中, 活跃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综合全面地对知识有了理解, 使他们的历史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给学生提供一个活跃、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效率。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追求高效教学的同时, 要积极的和学生进行互动,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探究和思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历史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在积极思考和分析过程中, 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获得同步提高, 使历史互动教学高效进行。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与策略探究 篇3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直以来,很多学生都把历史看成副科,对其不重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而且,学校在设置历史课程时,也没有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浅显的历史知识。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对学生学习高中历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从客观上看,历史具有发展性、延展性和规律性,高中历史是初中历史的延续和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才能有效地学习。然而,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没有发挥效用,且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不足,导致高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

(3)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一个因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率。然而,有些教师至今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掌控了整堂课,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更没有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其他方面的教学资源。

(4)由于在课程设置时,没有合理地安排历史教学时间,再加之有些教师没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有些教师为了完了教学任务,常常把几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上,不仅让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这么多的内容,分不清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二、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广大历史教师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去解决问题。

1.大胆创新备课,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在《历史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有超越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勇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观点,历史教学过程应当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以历史教材为基础,通过钻研和解读教材,大胆摒弃教材中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滞后性观点,重新整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形成自己的想法;其次,在备课时,教师应以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最后,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要解决显性存在的问题,又要解决学生内在隐藏的知识难点,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多种导课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故事法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适当地在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故事,通过讲解典型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音乐法

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音乐,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时事法

虽然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历史与现实生活也有着密切联系。老师用时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设计恰当的课堂提问,才能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提问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应多问一些突破传统的新颖问题,在调动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提问的难度要适宜。既不能随意提问,也不能把问题设计得太难,让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探究论文 篇4

分层教学:(1)课前学疑前置,学生课前预习,因学生程度不同,所以所提问题程度不同,上课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2)课中分层提问,把简单易答的问题留给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把概括性难度大,不易解决的问题留给成绩好的学生。把联系现实,标新立异的问题留给思维敏捷的学生。评价的原则是能答多少就多少,尽量给以肯定,赞许的态度。(3)课后分层布置作业,原则上成绩不理想的多面向基础知识,成绩好的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加大史料的运用提炼概括能力。笔者认为,这样可以尽可能的解决大班额教学的片面化,实现分层教学。(4)平时分层管理,性格张扬型的要不时压制,让其不要骄傲,谦虚做人。性格谦虚,务实的要多鼓励,多表扬增强自信让其减轻压力轻装上阵。

再现式教学。当前历史教学窘困,中考只占40分,高考虽100分,但相对于语数外150分,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数理化虽分数比重小,但因理科录取院校多,就业门路广,重理轻文的观念等等诸如此类,初中到高中历史一直是副科中的副科,绝大多数学生初中没打好基础,高中现在的专题史,学生更是无处着手。而当前的高考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概括综合材料的历史素养的能力,这相对以前的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如何解除这一局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着重就要在提起学生的兴趣入手。如何引起兴趣,笔者认为,要多采用再现式教学模式。文字,影视材料再现,有可能还能引入学生历史剧排练再现。再现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较细腻的历史场景中融入历史,体验历史,感觉历史。

做个有文化的教师。再现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总结式教学,不同于教师按教参的设计总结概括式的教学。它要求教师对历史事件的掌握更细腻,更具体,并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不仅如此,还要求要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联系现实,让课堂让历史为现在为当下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的阅读,不断思索古今各个事件的联系,探索事件的真相,并由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感悟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其思索,让其去掉浮华回归本真,这就要求教师要做文化人。

评书式教学。知道一件事,不等于能讲清楚一件事,讲清楚一件事不等于能讲精彩一件事。常想大家都爱听相声评书,看百家讲坛历史剧,却为何不爱学历史?假期常有培训,有的讲的字字玑珠,句句精彩,很富文采给人美的享受;有的讲的风趣幽默,诙谐有度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当然也有史料详实,学识很丰富,但让人总想睡觉,不想听,不爱听的。怎么让学生爱听,多向评书艺术家,相声艺术家学习,我们也可以采用此办法,用评书相声的方式表达表现我们的课堂。先让学生爱上历史课。

教无定法,还是教有定法?新课改反思:当下全国都搞新课改,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及辽宁沈阳立人学校的整体教学系统和“124”模式等等。都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督促学生自学主动学习,让教师教学习方法,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灌输。这一指导思想没错,但问题是现在有些学校的模式环节太多,不管什么课,学生如何,都要照此模式上,就连音乐体育计算机课都要导学案,况且因为环节太多教师每天上课疲于完成环节,常有教师调侃完成一环节不知下一环节是什么,整节课都在为回忆完成环节步骤而忙碌。况且怎么做才算是完成环节,契合歩奏了,比如学生展示,学生上讲台回答问题就算完成环节,学生在座位上回答就不算,这不成了一刀切,形式主义。过去都说教无定法,现在却教有定法,一学校一定法,一校长一定法,教师全无自主权。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5

学中的运用 课题

“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课题实施方案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自主探究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探究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想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投入,有内在的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应当贯穿于教师的教学始终: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培养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以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心目中。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对学生的素质和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并有将其如何有效挖掘的意识,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思维方式上的主体和在思想感情上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久而久之,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这种主动正是主体精神的最佳表现。这就意味着教学目的的真正实现,意味着教学过程的完结,这也正是当前教学实践的终极目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但是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了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历史教学的现状,迫切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目前,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在进行,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在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题界定

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研讨、提出见解、发现规律的过程。

互动式教学:是指由教师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中介(教材、教法、媒体等)互动,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主动地建构新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原则(一)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建构与知识结构相对应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1、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在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元化、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程目标上,提出要“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创新教育理论: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使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样才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着引导作用,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是主体参与的最重要行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落实主体地位。

5、活动教学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只有在充满主动性,开放式的思维活动中才能逐渐形成。因此,在创新课堂上,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学生认识掌握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主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探讨性活动和重新发现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以达到在活动中求知,活动中形成学习能力的目的。

6、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成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

(二)研究原则:

1、“三为主”课堂教学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主线,通过“三为主”教学,使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手段形成优化组合。

2、开放性原则: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呈发散状态,他们自主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大胆质疑、善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究性原则: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师生互动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处理学生反馈信息,并帮助学生搜寻各种相关资料,引导并组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除了遵循以上四个主要原则外,本课题研究还要遵循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开展“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进而形成一定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满人格的形成。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查找资料进行论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4、通过本课题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怀疑和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的科学素养。

5、通过研究本课题,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主动地进行“充电”,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素质水平。

五、研究的内容及方法(一)目标体系

1、总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形成“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方法、途径、模式,形成一套的完整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方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良好的、互动式教学具体实施操作方法的的模式。

2、理论性成果目标

(1)完成《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一篇。(2)完成《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结题报告。(3)“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型教学案例。(二)内容体系

本课题研究主要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探讨“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理论。

2、研究自主探究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3、“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法研究。(三)方法体系

1、工作方法

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总体规划与阶段目标相结合,把教育、学习观念的树立和各阶段研究的任务紧密结合,通过问卷、座谈、分析、调查、交流经验、理论学习等手段,整理出构建教师“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研究资料,全面展开研究。

2、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上查阅,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国内外关于“自主探究”和“互动教学”的理论和经验,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形成和完善自主探究理论体系。

(2)教学试验法。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指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改革试验,积累第一手材料,并及时进行总结。

(3)调查分析法。通过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调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了解进行课题试验后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学习成绩的变化。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课题将以兰州市52中学高一高二两个年级180名学生及相关教师作为研究范围和对象。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准备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7月,查找、收集相关资料,调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学习新课程理论和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 1、2010年8月-2011年1月:主要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2、2011年2月-2011年4月:主要研究自主探究形式;“互动式教学”的操作方法;“自主探究、互动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总结阶段:在每一次历史教学研究后,对行动过程和行动后教师、学生的反应进行考察,包括

1、课堂行动观察,如对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录像纪录;

2、问卷调查(分别对学生和任课教师);

3、任课教师以教学日志方式写下感受;

4、与其他参与观察者(听课教师)座谈,交流感受并记录;

5、与学生座谈交流等。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6

这一问题实际上是目前高中课堂教学要着力解决的,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把教学中运用的让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学

实践证明,一位优秀教师的成功之处固然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可少的,那就是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是快乐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展快乐学习的必要条件。

1.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接受式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一个照本宣科的教师当前可以说是最差劲的教师。“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美国学者贺拉斯曼的这句名言鞭挞了灌输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要深挖教材,力争使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相一致,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快乐和愉悦中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时,教师可将其内容编成口诀:“割让台澎辽,赔款两亿两,开放沙重和苏杭,还要投资开工厂。”教师还可以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在内容中与祖国宝岛台湾有关的是哪些?这样既让学生动了脑子,又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繁多的知识系统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效果较好。

2. 让学生说出来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说出来,努力营造尊重别人、尊重知识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演讲法、写小论文等,使学生感觉到常听常新,善于探索发现,有较强的思维力和批判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为让每一名学生尝试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可安排学生即兴演讲,时间为5—6分钟,内容或评述人物事件,或一家之言,或困惑,或心得。为了演讲,学生课下找资料,上网查找信息,有的还在演讲中运用了图片、录音机等多种手法。尽管演讲时间短,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至于学生们盼着上历史课,盼着自己登台演讲的一天。这样的历史课,学生是盼着上,效果可想而之。

二、探究多样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会学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知道它的重要性,“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就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把“学会学习”列于未来教育四大支柱之首,可见学生会学何等重要。

1. 要学生自主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调查,学会获得和运用资料。人们一般把历史看成一门很“死”的学科,学历史要记性好,要靠背功,这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未能看到历史学科的本质。事实上,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历史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以“声情并茂”达到动之以情的做法,很依赖于“环境效应”,效果是明显的。但是,如果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去经历,更能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客观地说,每一件历史事实都要学生在课堂上用情感经历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力挖掘,用贴近学生的语言跟学生讲历史。如近现代史中与当今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有直接关系且易直接观察的内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前苏联个人崇拜等,对于这些学生特别感兴趣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调查和资料阐述,最后以剪报和心得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发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扩大视野,懂得“用史实说话”中“史”与“实”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变成真正的指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

2. 让学生学会协作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对历史的认识是否深刻,理解是否到位,仅依据占有的材料的丰富性是不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人的社会阅历和见识。显然中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然后再结合高中的知识使本节知识得到升华。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成果,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7

一,确立开展探究学习的目标定位

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水平,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形成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意识和兴趣,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程序,逐步形成质疑、探究、求知、乐学的学习品质,从而形成科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教师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认真阅读教科书内容,并将获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逐步提高思维力度,引导学生深化认识,逐步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系统认识。围绕学习内容,创设和谐、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师生合作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精选教学资源,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教学应采用教师设问、追问,学生提问、置疑,师生互答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同时,适时回放有关资料,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思维火花,予以引导和延伸,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创设良好地课堂探究学习环境与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相互尊重、沟通与理解,教师应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务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困,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困难。要科学合理地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机生成、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情况,并不罕见。它说明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和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开放思想,敢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探究学习创设了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境因素。

三、开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究学习

开展探究学习核心问题在于促进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思维品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此,教师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①明确采用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正确处理好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与实施教学方法的联系性和对应性的关系。使课程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整体落实。

②正确处理好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与探究历史知识内在联系,深化认識间的关系。高中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体现探究学习过程的层次性和渐进性。逐步做到培养学生由解决学科教学单一问题向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性知识,深化对学习内容的思考,养成良好思维品质的方向发展,进而逐步形成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

③正确处理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到规律,由失败到成功的发展过程,充分体验一个“疑惑——思考—分析——提出问题——置疑交流——讨论——发散迁移——灵活运用”的思维活动过程,以及知行统一的学习过程。同时,他们还应当深刻感受教师的循循善诱、方法指导、问题点拨、师生交流和有效训练的教学艺术,从整体上获取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并切实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与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加强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探究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开展探究学习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内容的掌握,和形成正确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要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开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为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学习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学习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过程,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介绍相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确保学习指导目标和内容的完成。

五、整体设计模块教学的探究学习目标,形成体系化的培养过程

探究学习的最大效益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从而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严谨学习态度。偶尔、间断、不系统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无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无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需要整体把握模块学习内容,整体思考和设计模块探究学习的目标,有计划地实施探究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对探究学习方式由认识感知,到学习体验,进而发展形成自己所适应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提出整体模块构思,探究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分别确立各专题的探究学习目标与内容,明确具体要求,逐题予以落实。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具体情况。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方式,着力培养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思维品质。

六、结束语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探究学习方法,也能够引发广大历史教师的思考,促进教学实践探索,从而丰富中学历史教学论坛,启迪我们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冯克诚,田晓娜.素质教育与教学的成功模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篇8

作者:福州三中 马平

关键词:协作探究 素质教育 主体 创新 合作 团队精神

当人类跨入21世纪时,我国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迫使我们必须对固有的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新的现代历史教学模式已成为历史教育一项迫切的任务。

“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诠释教材为己任,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它以讲授知识、记忆知识为基本特征,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学习内容轻学生学法指导,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往往只考虑教师教的活动,而忽略学生学的活动,更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及其研究,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少,或仅仅作为点缀。如此教学,即使教师“本事”再大,“教学艺术”再高,终究脱不出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的窠臼。而这种单向型、封闭性的教学方式带来的后果也显而易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严重抑制和挫伤,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潜能的挖掘、发挥被严重限制,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进行彻底改造。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我们提出在历史教学中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运用这一模式的目的

教师依据教材的知识结构,设置各类问题,根据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将知识的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通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会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的历史学科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的新世纪的公民素质和科研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把问题引向深入,通过精心指导,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运用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而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到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教育学”流派对师生关系的论述

以雷先科娃、沙塔洛夫和阿莫纳什维利等人倡导的、被视为前苏联教育新思维突破口的合作教育思潮强调在教育上要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一种合作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使他们乐意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他们主张师生之间要真 诚地合作。学生在相互平等和尊重他们人格的基础上努力地与教师进行合作,成为与教师合作的“志同道合者 ”,教师认真地对待学生并且真诚地与他们合作,成为他们的“合作者”。

3.探究学习理论

探究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导的,目前已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探究学习是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严密的学术性的创造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进而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4.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人的发展是一个由他律走向自律,即依赖性日益减弱、主体性日益强化,不断地扩大对现实的自由度的过程。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各种潜能中最重要和最高层次的潜能,教育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才会使学生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的主体的转变,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丰富、和谐的主体性才有形成的可能。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正是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主体性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5.“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模式的时代特色是: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必须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统一”、“知识与智能统一”的现代教学观。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研究、推行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和发挥学生、教师两个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的条件和机会,引导他们积极思维探讨,启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自己去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去主动地探求真理。唯有这样,才可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使学生健康、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三、运用这一模式的原则

其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合作和创造精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精诚协作,充分讨论、切磋和争论,在探索中学会合作,在争论中学会辨析,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这一模式的操作程序

该教学模式流程如下图:

探究准备 探究实施 总结提高

下面以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上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一)准备阶段(课堂内进行,约半课时):.1、介绍课题背景资料。本环节为教师有针对性的集中精讲。本节课的主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初中世界史学习和对本课预习的基础上,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教学课件,创设情境,把有关课本内容的知识以活生生的形象展示出来,激发感知,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提出问题做准备。同时教师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供学生探究时参考。

2、.确定探究课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探究总课题和若干个子课题。如本节课确定的课题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何异同点?”,下再分“背景”、“过程内容”、“后果影响”三个子课题,三个子课题之下再细化为若干个孙课题,如“背景”分为“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意识形态背景”;“过程内容”分为“经过”、“方式”、“指导思想”、“范围”、“领导者与参与者”;“后果影响”分为“对欧洲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教师把总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环节、要求和作用等,都明确的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积极参与配合,3、划分课题小组,明确职能。小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自由组成,每一小组选定组长1人。每组人数以4-6人一组为宜,人数过少学生负担太重,不利于课题的深入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人数过多则耽误时间,不利于小组长控制和集中正确意见。对小组长的任命十分关键,必须是能力比较强,比较负责的学生。要求小组内同学间要明确分工,谁负责查图书资料,谁负责查网上资料,谁执笔写发言稿,谁制作电子课件,谁代表本组同学发言,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各尽所能,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二、实施阶段:(这是探究的主要过程,由学生课外进行。)

1.查阅资料。要求学生带着课题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料),查阅前,教师要适当地加以指导,给学生指出查询途径。下面是资料检索的一般流程图:

如:有一组同学选定了“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过程的异同”他们首先分析了课题,拟出以下提纲:

① 什么是文艺复兴? ② 什么是宗教改革? ③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过程如何? ④ 两者有何异同?

⑤ 有谁对该问题已经发表看法?

⑥ 这些看法有那些?

⑦ 对这些看法该如何取舍呢?

他们分析了上述问题,发现实际上是三类问题。前三个属于史实的,可以从百科全书、通史著作中查到;后几个问题属于史论的,要查阅有关论文,可以利用《全国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和相关网站查找;而最后一个问题可查阅历史基本理论书籍或领袖著作。因此,四人进行了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再将各自的收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基本思路和基本观点,为随后的讨论作好准备。

2.讨论切磋。在个人形成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同一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迪,拓宽了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小组的统一观点。确定出小组课题报告的基本思路。

3.撰写课题报告。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出课题报告。报告可由一位同学执笔;也可多人各写一部分,由一人汇总。在实践中,不少组都采用了后一种方法,这样更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课题报告要求应包括:课题题目、报告摘要、正文(基本观点与论据)、参考资料等。

4.制作电子课件。为便于下一阶段全班交流的开展,我们要求每一小组必须将研究成果制成电子课件,课件要求简练(演示时间不超过2-3分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并要展示必要的论据。

三、总结阶段:(课堂内进行,约1-2课时)在各组探究基本完成后,开设全班探究总结课,以最终完成探究全过程。该阶段程序如下:

1.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各小组汇报时,由一人演讲,另一人操作课件配合。要求简明扼要地阐明基本观点及相关论据,还可谈谈探索的基本思路、途径、遇到的困难与解决的方法等。因课时有限,要求各组汇报限制在3-5分钟。

2.教师、同学质疑,各小组答辩。对各组汇报存在的问题或内容不清之处,教师和其他同学可进行提问,由该小组同学回答解决。对该组报告不足之处,其他组同学也可给予补充,加以完善。

3.教师总结。学生汇报后,教师适时总结,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矫正偏差。对学生在自学、质疑中提出的带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提供学生进行反思的步骤、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探究全过程中的行为,考虑如何修正、提高。同时教师提出新问题。如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就提出:①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前,15世纪初捷克的胡司也曾反对免罪符,倡导宗教改革,却被火刑烧死。为什么两人命运不同?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以后的启蒙运动又有何异同?这样就创设了新的情境激发学生再进行下一轮协作探究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重新审视所学知识,加深对重难点的领悟,进一步补充完善知识结构,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

五、这一模式的实施策略

1.“协作探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表达的欲望,主动思考,主动参与讨论分析。个人思考要与同伴合作相结合,个人思考探索是开展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的基础,而开展协作探究的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认知,还为了培养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因此,在划分课题小组时,教师要注意将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能力(如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学适当搭配。要注意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在讨论的时候,首先让那些学习略差的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让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避免小组内一人讲别人听的做法,要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问题思考之中,通过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完成课题的探究。

2.“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但不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里的关键是把握好课题的设计:设置的问题应囊括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特别要切中重难点;问题要具有吸引力和可探索性,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问题要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感,适合不同学生;问题应具有示范性,使学生可以借之举一反三;要着眼于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水平的提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探究课题的背景知识、资料查询途径、探究指导思想,组织目的、意义、环节、要求和作用等,都明确的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积极参与。当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缺乏背景知识或认知策略陷于困境时,教师必须给以启发指导。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自学质疑和教师的释疑点拨二环节是紧密结合进行的,特别是对个别学生的解疑,是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完成的。此外,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后指导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参与,善于启发思维,控制学生的探讨思路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学生活动的余地大,需要较多的时间,准备阶段一般用半课时,以教师的活动为主。实施阶段一般利用2-4周的课余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前后为宜。总结阶段用1-2课时,学生汇报时要求尽量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它既使学生汇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又做到图、文、声并茂、生动活泼、活跃课堂气氛;在制作电子课件过程中,小组间互相竞争,激发探究兴趣;还使得课堂安排紧凑、节省了课时。

六、这一模式的评价

1、较好地满足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提高;自我意识发展,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和被承认等)。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实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较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较为明显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协作探究”过程中,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流来完成任务。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产生极大的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热情而不断地探索。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协作探究”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们积极跑图书馆、上因特网,认真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反过来,它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教材,解决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协作,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使其经常改变思维角度,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总之,课上课下的自由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和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协作探究”初步实验后,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协作探究”并不排斥竞争与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之纳入了“协作探究”的过程之中,使它们融合统一,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合作群体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一定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因而顺应了教育社会化的需求,也使教育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

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争论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当“导演”,给学生提供锻炼的场合,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探索中查资料、写论文、制课件等种种困难、挫折磨砺了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5、冲破师生的隔阂,较好地满足教学双方信息交流的需要。传统历史教学中史论多由教师强行注入到学生脑海中,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认为我知非我所想所愿,从而产生师生间的隐形代沟:讲者辛苦,听者索然。而“协作探究”中,结论是他们自己探索得出的,便没了被说教的感觉,他们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基本的历史史论观点。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全方位协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况且,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学生在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的驱使下,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

总之,“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变知识为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书目:

① 张建伟 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② 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K12教研论文库》

上一篇:初升的太阳400字作文下一篇:六年级金沙滩作文精选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