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精选3篇)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篇1

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的亮点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意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堂课是“古为今用”的充分体现。以往在讲授百家争鸣时,往往是老师列表,将诸子百家的思想往表里一填,学生课下死记完事。但我们认为这样没有任何的益处,而应该使其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百家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其积极的一面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利用古代的`传统思想来解决现代的问题。

3.此课的讨论又为后面的课程做了铺垫。比如:秦朝运用了法家思想;汉初采取黄老思想;汉武帝之后则使用了儒家思想等等。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连贯,更加系统。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篇2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2. 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

C. 法家学派——韩非子 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

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4.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 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③晚年对《诗》、《礼》、《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5.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6.下列言论中,属于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是 ( )

A.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7.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它被后世哪位封建帝王所经常引用(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康熙帝

8. 在关于 “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性相近” B. 孟子:“性善论”

C. 荀子:“性恶论” D. “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

9.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0. 以下各言论与其相关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节用而爱人” B.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老子—— 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荀子——人们具有“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11. 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12.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二、材料解析题

13.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图意为孔子的书籍)。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

参考答案:(1)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2)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

(3)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荀子在《天论》中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规律)。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又说:“始则终,终则始,若环(循环)之无端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之谓本。”对此,郭沫若指出:“(荀子)只承认变化而看不出进化,只承认循环而看不出发展。”

请回答:

(1)荀子有哪些重要主张?

(2)根据上引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3)荀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之处?

(4)根据材料及荀子的主张说明荀子思想的阶级属性。

参考答案:(1)主张: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根源: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随着铁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他的思想正是这种社会情况的反映。

(3)荀子认为事物运动只是无穷的简单循环,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而没能指出其实质。荀子的主张只是维护其本阶级的利益的。

历史《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列举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结合必修1和必修2专题,帮助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难点: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教学方法】探究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那是一个遗憾相随的时代导入,通过当时东西方思想对比 引出明清情况。(课件1—3)

【讲述新课】学生阅读ppt5、6,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课件5---7)老师总结:

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经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盛行,束缚思想,阻碍进步;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开阔国人视野,注入新的生机。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特别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课件8---12)教师简述李贽有关生平。

学生阅读ppt5、6,概括李贽主要思想: 老师讲解概括: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 道学家的虚伪;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合作探究】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老师总结:强调一分为二

(1)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3)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主观唯心的哲学思想;很多方面仍然坚持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的是假道学,对真道学还是肯定的;不能提出一套新的标准与封建正统标准相对抗)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课件13---17)

(一)1.教师简述黄宗羲有关生平: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其父为东林党名士,被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后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屡拒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代表作是《明夷待访录》。2.学生看书总结黄宗羲观点: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a、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c、臣民平等(实质:反君主专制)

d、限制君权的主张

②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

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老师点拨:对黄宗羲思想评价:

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是明朝末年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二)、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生平:(学生讲)

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他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社会的危机,家境的窘迫,逐渐孕发为学以救世的思想,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2)主要思想:(老师点拨)

(A)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B)提出了“众治”的主张(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3)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三、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王夫之的生平:(学生讲)

字而农,号姜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出身于没落地主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代,他关心国家大事,注重研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明亡,他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匿于湘西山区,闭门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刊行的共70种。(2)主要思想:(老师点拨)

(A)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B)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C)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合作探究】(3)评价(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2)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合作探究】填表: 老师总结: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生平反宦官,抗清隐居著述作品《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王夫之江苏昆山人湖南衡阳人反宦官,抗清抗清隐居著述。隐居著述《天下郡国《读通鉴论》利病书》①抨击君主专制①倡导经世致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提出“天下为主用②事物是可认主张君为客”,以天下②把亡国和亡识的。③静止之法代一家之法天下相区分是相对的,运②农工商皆本动是绝对的明末清初人,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相同点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猛烈抨击君倡导经世致用朴素唯物论和不同点主专制制度和爱国精神辩证法思想

四、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学生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老师总结: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本课小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

2、继承: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继承:新思想体系。【板书设计】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

二、李贽及其“异端”思想: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上一篇:08元旦暨迎新晚会策划书下一篇: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