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研究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发现, 人口统计学变量能揭示情感平衡变异的6%, 虽然没有人格揭示的百分比高, 但是并不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说明问题的有效性, 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状况、单亲非单亲家庭等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好的预测力。

1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不同性别的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精神质、外向性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 (见表1) , 不同性别在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神经质、外向性上不存在统计显著性差异, 不同性别的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这一结论符合国内外研究者的结论, 即在幸福感的体验上性别并不起主导作用。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精神质得分上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其中女研究生在这个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研究生。但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精神质的信度指标只是达到标准, 因此这一项上的得分显著并不能一定说明女研究生肯定比男研究生更精神质。对照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国版常模, 男、女研究生在精神质上得分都低于常模平均分, 但都在标准差范围内。在外向性得分上, 男、女研究生得分都接近常模, 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与外倾性得分相同, 在神经质得分上, 男、女研究生也都接近常模, 并且在标准差范围内。本文对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 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并不显著, 也就是说在幸福感方面, 男研究生和女研究生并不存在差异。但有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李志, 彭建国等2000年对780名重庆学生的调查发现, 幸福感上男女差异极其显著。郑雪, 王玲等2003年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但并不能说明本研究在不同性别的幸福感差异的结论上存在问题, 因为还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男女在幸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段建华1996年发现, 总体幸福感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郑雪, 严标宾等对广州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无论哪个维度, 男女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男性和女性大学生在对幸福感的体验上不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我们的结论是, 不同性别的研究生在幸福感上是否存在差异并不能下定论,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眼于本文中, 第一, 我们研究的群体素质比较高, 我们调查的多为国内比较好的大学的研究生群体, 他们多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很多人是一路读重点学校考上来的, 因此这部分人相比起同龄人在学业上有比较大的成就感。第二, 本文调查的研究生被试在就业方面, 虽然很多人还是存在压力的, 但是毕竟将来有比较好的毕业背景, 并不十分担心找不到工作, 而是担心是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这方面如果处理的好的话压力反而是动力。第三, 本研究发放问卷的院校都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大学, 各学科实力都比较高, 这就避免了有些师范类院校中女生认同感高于男生而导致的女生幸福感高于男生的偏差。

在研究生精神质的性别差异t检验的结果达到显著, 而且是男生高于女生。精神质, 在艾森克人格简式量表中, 它代表一种粗暴强横、倔强固执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 冷酷的、缺乏同情心的, 对他人不关心的, 而且通常不关心他人的权力和福利”[1]。而得分低的人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特点表现明显, 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 神经质与精神质纬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各种精神病。因此, 该维度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男研究生在该维度上的得分并没有达到高分的水平, 但是显著高于女研究生, 这也说明在精神质的表现形式上男研究生确实要多于女研究生, 例如男研究生可能更冷酷、自我中心、攻击性, 而女研究生则多表现出温柔、善感、有同情心等等。

2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描述与分析

对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做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表明 (见表2) , 在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得分方面, 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主观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体验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研究生幸福感的是否独生差异t检验结果表明独生和非独生子女研究生之间总体幸福感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就文献检索来看, 目前国内针对这一人口学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的结论是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我们认为导致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方面非独生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兄弟姐妹, 这样相对独生子女来讲在社会支持网络上更有优势, 遇到事情可以跟自己的兄弟姐妹倾诉, 可以缓解压力, 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另一方面, 非独生子女研究生在将来赡养父母问题上压力相对小些, 赡养父母可以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担, 不用过分担心自己将来要一个人承担赡养义务。但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并未得出相似结论, 一般独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点本研究并不敢妄下结论, 因为幸福感有很多影响因素, 例如调查的地域、学校类型、时间等等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科学性。只能说在本研究调查的地区、学校等得出的结论是在独生和非独生研究生群体里主观幸福感水平上非独生子女研究生确实比独生子女研究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些, 并且达到显著水平。

摘要:本研究使用了总体幸福感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 用SPSS11.5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与有关分析。针对南京地区三所大学一至三年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随机发放问卷500份, 对其主观幸福感与人口学统计变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ysenck, H.J. (1 98 1) .A model f orpersonality.Berlin, Germany:Springerverlag.

上一篇:我国民间金融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下一篇:税务系统信息化是提高集团企业税务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