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共10篇)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1

摘 要:在外部需求减弱的背景下,要实现保增长的工作目标,必须要扩内需。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增长方式的失败和破产,迫切需要进入到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

关键词:保增长;内部需求;投资;消费;经济结构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只能更多的刺激内需。而内部需求分为投资和消费,如果说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扩大消费则是长远之计。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保增长最能鼓舞大众信心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人民信心充足时,消费者敢于消费,投资者敢于投资,整个经济就有了活力。当前的经济危机对各国人民的信心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样是往市场上投入一笔资金,这笔资金被消费者、投资者或者银行贮藏起来,还是被运用并在整个市场中流通,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些货币被贮藏还是马上进入流通,关键在于人民的信心。我个人认为欧美国家上万亿美元的大手笔救市方案之所以被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人民信心的降低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很准确、很关键的。

很多的学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出发,向大家阐述了一个问题:我国经济有各种各样的优势,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啊!我觉得更直观的给百姓带来信心的,还是经济增长率。太多的经济指标,专家懂得但是老百姓不懂,老百姓能懂的经济指标不多,经济增长率多数人还是能简单地理解一些的。如果今年我国连续几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是5%、6%,那学者们说再多的有利因素,百姓也不会认为经济已经好转,信心也不会增加。从保持信心方面来讲,不论何种方法先让经济增长率涨上来是十分必要的。保增长,短期还要靠投资

2.1 消费短期内难以启动

在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的形势下,为了保增长就必须要扩大内需,而内需又分为投资和消费。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看,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靠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应该是更合理的发展方向,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就是这样的。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远不是一年内能够完成的,为了恢复人民的信心,就要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的来保增长,从短期看,我国也靠消费来保增长却是不太现实。目前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人民没有钱花和即使有了钱也不敢乱花的问题,无论是增加人民的收入,还是完善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短期内都不易实现。因此,在保增长的巨额投入中,必将有大部分作为投资。

2.2 从投资的特点看,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投资具有见效快、持久性强等特点。虽然当前民间资本“惜投”心理较重,投资乘数比以往都小,但巨额投资对经济和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涉及基础性产品需求,其关联产业多且传导时间长,因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持久一些。

其次,从操作层面看,投资项目储备已久,便于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实施。同时,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过热、通胀压力较大等原因,各地一直想上而未上的项目都被搁置或延缓建设,可以借此机会落实这些项目。

再次,从保增长的方案内容看,其结构较为科学合理,预计效果会比较好。中央4万亿投资既有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也兼顾了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灾后重建和农村民生等方面的需求,总体上结构比较合理,符合我国国情,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各界的诉求,特别是自主创新、民生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对增强技术拉动增长作用、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3 保增长,长期应该靠消费,扩大消费必须要经济结构调整

3.1 没有金融危机,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30年来,我们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和重商主义政策,一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内外经济失衡,经济结构扭曲,分配不公等等。目前的经济困难,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也有经济体制中的弊端的积累和反映。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增长方式的失败和破产。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伟大而非凡。但这种完全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和环境的耗竭让全世界不堪重负,中国GDP只占全世界的6%,但万元GDP能耗却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目前不仅要解决好近期内保增长的问题,更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大调整的长期战略,以改变结构失衡和实现体制转型,并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比较而言,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比短期救急保增长更重要、更根本、更困难。因为,救急是必要的,而关键则在于治疗和康复。如果说在解决短期问题上,可以利用政府主导的体制优势,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一些重大措施,那么,在解决长期战略问题上,行为短期化显然是不足的。

3.2 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协调好两者比例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轻消费”,两者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假如消费长期乏力,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踩空”,形成产能过剩;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及消费品质的提升,则可以反过来拉动投资,并对投资的方向构成“倒逼”,驱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消费扩张带动经济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早在去年中共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中就有明确表述,这符合市场规律和全球潮流。

消费特别是结构合理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国虽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但迫切需要进入到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从消费率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即最终消费率从1979年的64.4%下降到2008年的48.6%,而1980年-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一直维持在70%-80%。从消费主体结构看,政府消费比重从1994年的25.3%上升到2005年的27.2%,同期居民消费比重则从74.7%下降为72.8%。从消费的城乡市场结构看,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全国消费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从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看,住房、医疗、教育和保险等支出约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47%,食品、服装和通讯等生活消费占33%,储蓄约为20%。可见,过高的房价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压缩了家庭消费支出,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转型,也与我国发展经济的初衷相违背。

所以必须要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协调好两者比例关系,把刺激消费需求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最好把政府消费和大众消费区分开来。弗里德曼说过:自己为自己花钱物美价廉,别人为别人花钱物次价高。这说的是一个效率问题,政府消费和投资相当于为民众花钱,普遍而言,这种行政配置资源的效率要低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2

投资、外贸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本文主要研究这三者对经济增长率的作用, 以期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适合的增长方式。

二、投资、外贸和消费占 GDP的比重与 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1978~2012)

本节绘制了1978~2012年投资、外贸和消费占GDP比重的曲线及经济增长率曲线 (如图2.1) , 所有数据均以1978年为基期, 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扣除通货膨胀影响。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 55 年统计资料汇编》。

由图1可知, 1978~1991年间, 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 这既是因为改革初期或保守或开放的思想交锋影响了经济政策的稳定性, 也是改革摸索期经济发展必然会呈现的特点, 这是发展的阶段, 也是积累经验和打基础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1992~2006年间, 经济经过短暂调整后进入平稳较快发展的通道, 这既是因为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完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 同时也是在前一时期打下的基础上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 改革进一步深入, 这是迅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

2007~2012年间, 经济增长率总体下降, 这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因素, 同时也因为中央政府有意降低发展速度, 增强发展质量, 缓解和治理经济多年快速发展下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 为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注重转变增长方式的阶段, 因此将这一时期作为一个阶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将1978~2012年分作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实证分析, 是为了探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投资、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三、投资、外贸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 的实证分析

本节通过Eviews软件选取ARCH (自回归异方差) 模型, 分别对1978~1991年、1992~2006年和2007~2012年进行实证分析。对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可使其趋势线性化, 并削弱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共线性、异方差和非平稳性等现象, 因此对投资、进出口总额、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自然对数变换后建立以下模型:

其中, GDP为国内生产总值, V为投资, T为进出口总额, E为消费。单位:亿元。

数据采集和处理:1978~1996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 1997~2012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所有数据均按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折算。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5877, F统计值543.4090。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1.1992~2006年实证检验

回归结果显示, 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9224, F统计值1717.024。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2.2007~2012年实证分析

回归结果显示, 国内生产总值、投资、进出口总额和消费存在如下关系:

括号内第一行是Z统计值, 第二行是概率。

R2=0.999210, DW 值 2.247。

残差检验:

对ARCH (1, 1) 模型的残差序列做ARCH-LM检验, 可得到如下结果:

以上三个方程中, R2>0.95说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理想, F值较大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比较显著, 也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各项指标检验概率较小, 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解释变量显著。残差检验中概率较大, 说明不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

实证分析表明, 1978~1991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9%;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9%;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91%。1992~2006年投资每增加1%, GDP增加0.06%;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07%;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86%。2007~2012年投资每增加1%, GDP减少0.11%;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 GDP增加0.12%;消费每增加1%, GDP增加0.89%。

四、结 论

1978~1991年, 投资抑制经济增长。我们认为这是两种作用的结果, 一是投资本身增加了GDP的值, 对经济增长是正向作用;二是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主导的投资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这些项目直接产出有限且受当时经济水平的限制导致利用不够充分, 虽然长期而言会促进贸易和消费, 但短期内由于减少了社会保障投入并加重了税费负担, 事实上限制了贸易和消费, 对经济增长是负向作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 这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阶段必须付出的成本。

1992~2006年, 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投资逐渐从基础设施向钢铁、石化等有直接产出的大型项目转移, 拉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贸易和消费的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 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逐步显现;同时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更多投资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所有这些正向作用共同促成了这一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2007~2012年, 投资抑制经济增长。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投资继续增加GDP值, 但由于效益低下, 导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能力减弱。在此期间, 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四万亿救市措施, 避免了经济硬着陆, 而手握巨量资金的国有企业也挤压了民企的生存空间, 削弱了更有效率的民营经济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政府主导的投资型增长方式, 即使多数人都获益, 但也使少数群体从中获得不对称的高额利益, 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少数群体掌握大量财富, 削弱了社会消费的同时也削弱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能力。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投资限制了经济增长, 这说明当社会经济发展较充分时, 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适应发展需要。

在这三个阶段, 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这既因为外贸和消费本身会增加GDP值, 也因为这两者的发展会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长, 最终共同促进经济增长。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外贸和消费均促进经济增长, 这也说明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是持续性的。

五、政策建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所有经济活动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依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是最根本的增长方式, 对国家而言, 意味着经济风险更可控, 同时, 如果希望多数人都能消费敢消费, 这样的立足点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更公平。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加对地方政府环境指标和债务的考核。严格的环境考核将降低地方政府对钢铁、石化等高投资项目的热情;对债务的考核将限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和投资冲动。

适当降低GDP增长目标。较低的增长目标能减轻地方政府的投资压力, 降低对投资的依赖, 削弱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为市场进一步发挥作用腾出更多空间, 更充分的市场经济将带来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使社会更公平, 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而且将增强人们的消费意愿, 为投资驱动型增长向消费驱动型增长迈出关键一步。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3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一、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但是人均排名并不高,2009年河南万元GDP能耗值为1.156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1.077吨标准煤;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为29.3%,低于全国43.4%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河南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河南省的情况基本上与中原经济区的一致,本文借用河南的数据研究中原经济区。

(一)能源消费总量大、增速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迅速,据统计,能源消费由1978年的3353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9751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0%。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00年之前基本上呈线性增长的状态,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加快。能源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能源供应的较大压力,中原经济区能源自给率逐渐下降,部分能源品种净流入量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迅速攀升。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图1是2003—2009年中原经济区一次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最大,而且基本上变化不大;石油所占的比重较小,而且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其他较为清洁的能源所占的比重较低,基本上较为稳定,增长缓慢。煤炭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煤炭开采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开采方式还易造成对生态和地下水的破坏,相比其他能源,煤炭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因此,提高其他能源品种所占比重有重要的意义。

(三)能源利用效率低

中原经济区能源效率低,主要表现在能源强度高,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依赖较大。2009年中原经济区万元GDP能耗为1.156吨标准煤,同全国平均水平1.077吨标准煤以及周边部分省份安徽、山东的1.017吨标准煤、1.072吨标准煤相比,能源消耗依然较高,能源利用效率低。主要原因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工艺技术装备落后,工业生产能耗高以及能源管理水平低等。

(四)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状况

中原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9480.46亿元(按当年价格),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10%,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2.9%的速度。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2003—2009年以来,中原经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缓慢增加,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步降低。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二产业比重过大,而且略有增加,而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以及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等诸多问题。

二、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选择1978—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经济增长数据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反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用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单位:万吨标准煤,GDP表示中原经济区区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1978—2009年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模型如下:

E=0.98GDP-4249

R2=0.81,F=100,DW=1.64

从上述的回归结果来看,从可决系数可以看出中原经济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81%可由GDP增长得到解释。能源消费与GDP的关系分析可得出GDP每提高1亿元,能源消费增长0.98万吨标准煤。说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能源消费,即经济增长存在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GDP的增长会引起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是以高耗能为代价的。

三、中原经济区促进节能减排的措施

(一)优化产业结构

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发展缓慢,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能源依赖较大。当前要想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实验区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取得巨大成就,与其独特的工业密不可分,中原经济区在诸多行业具有独特优势,为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是遏制第二产业,相反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第二产业。

其次,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由于生产过程和产品特点等原因,不同产业生产同等产值所需的能源消耗是不相同的,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以及吸纳就业多的诸多特点,因此,最优的产业结构应该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尽量大(美国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0%)。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就是要让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量超过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从而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第三,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否定现有产业,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综合来讲,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传统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只有做到工业、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彼此衔接,可持续发展能力才会显著增强。

(二)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中原经济区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资源回收以及节能建材等低碳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推广,注重高效率的能源传输和转换技术的开发,注重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中原经济区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当务之急是把与这些技术关联的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对于抢占未来我国乃至世界低碳改造市场至关重要。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应属于先进制造业,而且先进制造业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加大国土绿化工作力度,有利于增强“碳汇”能力,还可以发展新型的碳捕捉、碳转化产业,促进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注重提升传统产业,一般来说,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而且能源利用效率低,碳排放强度较大,应加大传统产业和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淘汰力度,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要积极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从中央的各种文件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其目的在于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定价,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引导市场自觉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建设中原经济区伟大战略,必须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试点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①李华丽. 能源利用效率的文献研究综述[J]. 市场论坛,2009(10):62—65

②刘润生.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变迁研究动态[J].经济论坛,2009(4):35—36

③马远鑫. 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3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能源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B703);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均衡下河南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A630037)阶段性成果〕

(梁广华,1982年生,河南新蔡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系统工程)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4

基于我国1990—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阐明了我国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现状,通过构建两者的面板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了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性;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影响最大的是西部,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小的地区为东部。对此,提出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根据6月《水利发展规划(—)》,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与50%~60%的中小型灌区存在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等问题,大型灌排泵站的设备完好率不足60%,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凸显。水利设施的缺乏、老化或者失修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而阻碍农业经济的增长。所以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水利建设投入规模,根据水利部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8万亿,相比“十一五”期间实际投资规模增长156%,年均复合增长20.7%。而我国如此大规模的水利投资是否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经济的增长又能否反过来提高水利投资水平?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提高我国水利投资效率,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地区抗灾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诸多探索。有学者基于水利社会核算矩阵的分析发现,水利投资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部门能产生较大的拉动效应,但是不同水利部门的投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具体拉动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别[1]。也有学者基于C-D生产函数的研究发现,增加水利投资对提高粮食产出有促进作用[2]。基于水利投资和经济发展历史数据,深入分析水利投资对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发现水利投资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有学者通过构建生产函数模型讨论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投资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4]。周世香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全国各个省份的农业水利投资效率,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大多数省份的农业水利投资效率都相对低下[5]。

在省(市)层面,有学者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认为,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具有积极作用[6];基于四川省的研究发现,农田水利基建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并未形成双向因果关系,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增长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而农业经济增长并未显著带动农田水利基建投资的增加[7]。有学者研究了重庆市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农村经济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8]。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农田水利投资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基本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却成果寥寥;对于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不同的学者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但仍缺乏基于全国层面的双向机制的研究。相关成果和分析思路都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1990—20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并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和面板VAR方法,对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近期我国政府的水利投资方向和渠道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采用面板VAR模型分析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了以下模型: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建国以来,水利投资的统计口径经过多次调整,其中水利基建投资数据较为完整,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2]。因此,选取农田水利基建投资完成额(irr)作为农田水利投资的分析指标,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agr)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9],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水利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为了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将重庆市归入四川省;由于西藏地区存在大量数据的缺失,因此不纳入讨论范围;时间跨度为1990—年。考虑到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本研究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分别进行分析[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1个省(市、自治区);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西10个省(市、自治区)]。为了剔除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同年份数据不具备可比性的问题,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0年=100)对农田水利投资数据进行可比价格调整(个别省份存在少量数据缺失的问题,以有数据年为基期进行调整),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1990年=100)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进行可比价格调整。同时,为避免异方差和数据的强烈波动影响,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对数处理,并分别用lirr、lagr来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农田水利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本研究构建了涵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个地区、29个省(市)23年的面板数据,共有667组观测值。

本研究基于调整价格影响后的可比价数据绘制了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图(图1)。可以看出,1990—2012年间全国农田水利投资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都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59 4。但是,农田水利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在以后却呈下降的`趋势,表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或者是现有规模的水利投资已经满足需要,而造成农业产出增幅高于水利投资增幅。那么,农田水利投资的效率如何?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由于水利项目的投资存在滞后性,其效益可能需要在下一年或更长时间后才会产生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动态层面来衡量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由于做VAR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特征[10],因此有必要对农林牧渔业总产值(lagr)、水利投资完成额(lirr)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避免采用非平稳数据拟合模型而造成“伪回归”。STATA12.0软件为面板数据提供了5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分别为LLC检验、HT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Fisher检验,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利用上述5种检验法得到了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当检验3个地区2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时,均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而原值序列不能完全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这2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值为平稳序列,即两者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2 面板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2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在单位根检验基础上对数据序列进行协整检验。Westerlund构造了4个统计量,2个组统计量Gt、Ga,2个面板统计量Pt、Pa[11]。组统计量说明在允许面板异质性的条件下存在协整关系,面板统计量是在考虑面板同质性的条件下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2组统计量的原假设均为不存在协整关系。由表2可知,2组面板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基本是一致的,均显著地拒绝了原假设。因此,东、中、西3个地区的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也就是说,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从长期看来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误差修正机制,保持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

2.3 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为了检验农田水利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短期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建立了面板数据误差修正模型。做误差修正模型之前还应该正确确定滞后期k,如果滞后期太少,误差项的自相关会很严重,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在模型中适当加大k值(增加滞后变量个数),可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是k值又不宜过大,因为过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12]。本研究主要采用当前较为常用的3种确定滞后约束的检验方法: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R)统计量、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施瓦茨信息准则(Schwartz criterion,SC)。由表3可知,根据选择最优k值的原则,即在增加k值的过程中使AIC、SC值达到最小,确定滞后期数为2期。

由表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误差修正项ECM(-1)在模型(2)、模型(3)中均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长期看来,农田水利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因,反之亦成立,即东部地区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东部地区仅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西部地区都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2.4 面板VAR模型

2.4.1 面板矩估计 为了说明变量之间的回归关系,首先进行面板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采用均值差分法消除时间效应,前向差分法消除固定效应。由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全国3个地区而言,无论是滞后1期还是2期,农田水利投资都显著地表现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也说明了农田水利投资的效益存在滞后性,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滞后期数相同的情况下,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大于中部、东部地区,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西部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加可以获得更多的边际效益。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作用在不同地区表现不同。滞后2期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表现出对农田水利投资的负向显著,而在滞后1期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其政策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开发,从而挤出了农田水利的投资。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于农田水利投资的作用不显著。

2.4.2 面板方差分解 为了更好地分析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利用面板方差分解来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表6为第10个、第20个预测期的方差分解结果。由结果可知,第10个预测期与第20个预测期的结果比较接近,说明系统在第10个预测期已基本趋于稳定,农业经济增长与农田水利投资之间的动态关系已达到均衡;系统内2个变量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均大于受对方冲击的影响,对自身波动的贡献率均在60%以上;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在18%~30%之间,其中西部最高,东部最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且水资源极度匮乏,因此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保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 13%~30% 之间,其中中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东部。对于东部地区来说,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极大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在各类型水利设施基本配套的情况下,单位水利投资的效益到达拐点,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需要依赖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全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和农田水利投资的情况。通过构建面板VAR模型,探析了我国东、中、西部3个地区农田水利投资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对全国而言,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东部,还是中部、西部,从长远看来,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的推动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的影响却因地而异。

第二,农田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强的区域差异。短期内,东部地区仅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到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而长期内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对于中部地区而言,长期内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是短期内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西部地区都只存在从农田水利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

第三,方差分解的结果证明农业经济增长对农田水利投资影响最大的是西部,农田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小的地区为东部,可能的原因在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条件的差异。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5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引申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采取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放大。可以说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由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将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和原因;再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根据这一思路,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目前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选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并运用实际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几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同时,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对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二,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引入农村经济范畴进行探索性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与定位,实现功能与作用的互补,共同发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必须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解决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6

金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定量研究

摘要:选取金华市1998年-2007年环境及人均GDP数据,建立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同的计量模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金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特征.实证研究表明:从工业“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研究来看,工业“三度”排放量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呈倒U型加U型特征.这些特征和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倒U型不一致.作 者:曾小梅    Zeng Xiaomei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10, 35(5) 分类号:X22 关键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工业“三度”    金华市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篇7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同时也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人类社会生产活动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区域,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可以说能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最基本的驱动力之一。

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水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先进程度。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们经历了长期以柴薪为能源的时代。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使用使得人们对能源的消费转向煤炭,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提供了物质基础。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代石油工业的诞生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在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出现和大规模的应用无疑是最大的推动因素,在这其中,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开展,能源消费量迅速扩大。因此,清楚地认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间的变动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能源消费相关经济理论

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主要有三种: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的诞生及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的特征,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时代问题呈现在人们面前,如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有限的能源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需求的矛盾等等。因此,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传统经济理论已不足以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之上,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应运而生,下面对两种新型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地介绍。

(一)低碳经济理论

当前,中国地区生产总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却为全球第一。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实现资源与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先提出由英国政府在2003的能源白皮书,主要面对人类的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压力。低碳经济是典型的能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产生废弃物少的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

1.大力开发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以低碳技术作为动力支撑,积极开发“三低”的新型能源。因此,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低碳能源。

2.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脱钩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变量的增长率呈现分离状态甚至是相反方向的变动。将脱钩理论运用到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当中,就可理解成能源资源的脱钩。如下图所示:

图1 资源与经济、环境“脱钩”的两种情形

3.低碳经济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之上赋予时代的特色后发展起来的,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替代而是进一步的发展和升级。它的发展并不是摒弃了一些传统的产业,而是运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将传统的“三高”产业发展成“三低”产业。通过科技的发展,使得传统行业转变成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源头上的保障。

(二)循环经济增长理论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该理论体系建立的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就在于当今社会面临的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外环境破坏程度的加剧以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也迫使人们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主要是考虑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及周期环境之间的关系,已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求生产的清洁化;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废物综合利用,将两方面融合到一起,使得经济系统的投入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最终达到一种“非物质化”的状态。综合来看,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如下图所示:

图2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尤其是经过几次“石油危机”之后。能源消费,开始作为一个新的变量被众多的学者纳入到古典的生产函数当中,作为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而被人们广泛地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下面分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历年变化趋势的相关性。纵观能源发展过程,每一次世界经济腾飞的背后无一不是以能源革命作为支撑,这种能源的变革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从能源消费总量上来看,通过比较各个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二者的变化方向几乎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明能源消费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结构上来看,为适应不同时代背景下对不同能源的需求的不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断变化的,人类使用的能源从柴薪到原煤,到石油,到电力,再到新能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种能源结构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是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能源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动力支持,极大地扩充了经济规模。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动力,也带动了资本主义的产业革命,为此,煤炭被更好、更有效地利用。19世纪中期,一场伟大的能源革命伴随着石油资源的发现而开启,这一重大发现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世纪末期,电力开始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当时最基本的动力源泉,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现阶段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的创造和利用更是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一个经济体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投入的要素的多少,能源作为必备条件,它的供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因此,能源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循环中,从而使得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能源消费带动技术进步,同时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几次能源革命中可以看出,能源不同的消费需求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如蒸汽机、电动机的发明。由此可见,对于能源的不同需求促使人们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从而有了一系列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第三,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能源不仅为社会的生产提供源动力,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交通、运输、建筑等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行业同样需要能源的支撑,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下,能源深加工产品如药物、衣物等丰富了人们的选择,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2.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性。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能源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会伴随着负面效果的产生,如资源枯竭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事情的本质,才能使得能源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因此,在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防止负面影响的产生。

伴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副产品随之产生。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毒物质容易破坏臭氧层,并且形成酸雨,而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废水会严重污染地球的水循环系统。固体废弃物会严重破坏耕地,造成地表环境的污染。总之,一方面能源消费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其副产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能源要素投入,导致能源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能源产业市场。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作为保障,所以对能源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能源作为一种商品,同样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市场需求较大而供给不足时,该行业就会有利润空间,从而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能源产业市场得到扩大,供给增多,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另外,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仅表现在量的提高上,更表现在对于能源质量的更高要求,如清洁煤、核电、天然气等高品质能源的运用。同时,促进了能源产业的结构升级。

第二,经济增长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支撑。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带来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层出不穷,加速了主导能源的更替。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普及使人们提高了对能源开采、利用的认识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了能源产品的深加工。

第三,经济增长为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和有效的市场需求。不管是能源的开采还是能源的深加工,还有新能源的研制,都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浩大工程,并且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作为保障,能源就不会得到永续的发展。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下,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才能有人、财、物及技术的投入的保障。

四、结论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能源消费能给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地促进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则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投入要素才能使得社会化生产持续展开;另外一方面,伴随着能源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附带产物会给外界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冲减了能源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就显得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刘敏.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北方经济,2011(6)

[3]周宏春.低碳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杨志,刘丹萍.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1

[5]吴季松.循环经济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6]张瑞,郝传波.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7]刘志雄,刘覃波.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3(1)

[8]Asafu-Adjaye,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and GD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lawi[J].Energy Economics,2009(10)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8

关键词:教育投资;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策

对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指出,教育的结果可看作资本的一种形式,即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但是它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要投资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即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教育投资主要是一种为了增加未来收入和满足而进行的长期性投资。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增加了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的扩张可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成为实现整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源泉。舒尔茨还运用“余数分析法”计算出美国1929-1957年间,由教育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总国民收入增加部分的33%,通过定量分析来证明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

对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国学者主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论述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如曲桢森计算出我国1952-1978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额的贡献率为17.6%,史清琪、秦宝庭计算了我国1952-196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贡献为12.72%,周天勇则计算出1952-1990年我国由于教育而导致的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为22%。这些研究的结论就是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

本文采用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分析方法,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考察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探讨教育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欠发达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指标与样本的选择

教育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向教育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其投资的形式有政府教育投资、企业教育投资和居民私人教育投资等。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日益成为提供教育投资这一准公共产品的主体,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占各云南地区教育投资绝对主体的政府教育投入取人均值作为教育投入(RJEI)的代表变量。对于经济增长,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RJGDP。分别对变量RJGDP、RJEI取自然对数,记为lnRJGDP、lnRJEI。本文就是利用这两个指标对云南1952、1957、1962、1965、1970、1975、1980、1985-2003年的统计数据,根据上述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来研究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云南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1.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时间序列是否平稳。本文采用ADF方法(增广迪基—富勒方法)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计算由Eviews3.1完成,结果见表1:

表1的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和教育投资指标LNRJEI的ADF检验值皆大于各自的临界值。由此可以判定,LNRJGDP和LNRJEI都存在单位根,即它们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过程。

2.协整性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是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必须具备协整性。由Eviews3.1计算得出,LNRJGDP和lnRJEI之间存在着一种协整关系。因此云南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协整向量进行标准化,得到LNRJGDP和lnRJEI的协整关系为

LNRJGDP=1.16894LNRJEI-12.55975

此模型表明,云南教育投资与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弹性约为1.17,即教育投资每增长1%,经济增长1.17%。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经济增长指标LNRJGDP和教育投资指标lnRJEI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时用LNRJGDP和lnRJEI两个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就不会造成伪回归,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因此可以对LNRJGDP和lnRJEI两个序列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利用上述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运用Eviews3.1对LNRJGDP和LNRJEI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相关计算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格兰杰的理论观点,表2的计算结果表明,教育投资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增长效应,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互馈关系。因此,加快云南教育投资的步伐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云南教育投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1.云南教育投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教育投资规模增大、速度加快。1980—2003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云南教育投资规模总量不断增加。2003年度政府财政支出教育事业费达到1173755万元,比1990年度的23032万元增长了近50倍。体现出教育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历史增长趋势。另外,从教育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对比来看,这一时期云南的教育投资增长也基本上符合经济起飞时期教育投资的一般变动趋势,即教育投资规模的增长要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1980—2003年这24年间,财政支出教育事业费年平均增长幅度为17.8%,高于GDP的年平均增长幅度15.1%。

虽然云南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值是逐年增长较为迅速,但其占GDP的比重,发展缓慢。由1980年的2.73%到1990年的2.72%,稍有下滑的态势。到了2000年也只是3.19%,距离我国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规定的2000年达到4%的目标尚有一段距离。到了2003年才突破了4%,达到了4.76%。

2.云南教育投资不足的原因

由于对整个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资的来源呈现出来源主体和来源渠道多元化、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比例递减而预算外教育投资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格局和态势。尽管如此,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仍然占绝对的比重,即教育投资仍是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因此,政府对教育投资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教育投资总量的大小。从云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1980年是13.8%,到了90年代,1990年发展到占17.1%,此后一直下滑,到了2000年是9.2%,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2003年也只是保持在9.2%,未能回到90年代初的高度。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减小,云南省级财力的不足,直接导致了教育投资的不足。

除此之外,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政府部门的财力分散,管理不规范。按照国际通行的政府收入口径来计算,我国各地区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未纳入预算外管理体制的制度外收入和财政收入退库等。由于大量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不受财政部门监督,其管理陷于混乱,易造成教育资金流失,而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收入这一块,使政府在安排教育投资支出问题上陷入困境。

3.扩大云南教育投资规模的政策建议

(1)首先要思想上到位,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必须从思想上深入解决重物质资源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倾向。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还是增强综合实力参与区域间的竞争,都将取决于国民素质和大批高水平专门人才,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则是一种高度智力密集和高度科技密集型的事业,其成就和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这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2)继续保持政府教育投资一定规模的增长

由于政府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非其他投资主体所能替代,在教育投资来源构成中,政府财政支出仍占主体地位,其它来源成份只能是对政府教育投资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因此,政府要充分挖掘财政增加教育投入的潜力,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切实保证政府对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地位。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证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

考虑到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弱化、其能为教育提供的经费比较有限,教育投资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确保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投入,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是解决目前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有效手段。

作者单位:李继云 红河学院商学院

孙良涛 红河学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姚益龙.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J].学术研究, 2004,3:32-36.

[2] 韦进.关于教育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3,12:84-86.

[3]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 1999,2:39-48.

[4] 云南统计局.云南省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31-231.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9

摘 要

改革开放打开了奢侈品消费的大门,随着我国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奢侈品消费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如何看待日益增长的奢侈品消费规模,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成为了学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 - 年经济增长和奢侈品消费的相关数据,以人均GDP 和奢侈品消费总额为序列,建立 VAR 模型,分析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首先,介绍相关理论分析和方法概述。介绍了奢侈品的相关概念、奢侈品消费的经济学分析以及 VAR 模型的相关理论。

其次,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奢侈品消费的现状。从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从市场规模、消费者结构、市场供求结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心理五方面分析了奢侈品消费的现状。

再次,选取奢侈品消费总额和人均 GDP 为两个时间序列,通过 ADF 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 VAR 模型,使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是奢侈品消费的原因,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

最后,依据经济增长是奢侈品消费的原因这一结论,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从企业、政府、社会、消费者四个层面提出以发展本土奢侈品产业为核心的完善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经济增长;奢侈品消费;本土奢侈品产业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 2 章 相关理论分析和方法概述

2.1 奢侈品的相关概念

2.1.1 奢侈品的含义

2.1.2 奢侈品的特征

2.1.3 奢侈品的分类

2.2 奢侈品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2.2.1 基于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和恩格尔定律的分析

2.2.2 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分析

2.2.3 基于垄断模型的分析

2.2.4 基于对外贸易的分析

2.3 VAR 模型的相关理论

2.3.1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2.3.2 协整检验

2.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3.4 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2.3.5 方差分解

2.4 本章小结

第 3 章 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1 我国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2 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3.2.1 奢侈品市场规模分析

3.2.2 奢侈品消费者结构分析

3.2.3 奢侈品市场供求结构分析

3.2.4 奢侈品销售渠道分析

3.2.5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我国奢侈品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4.1 数据选取

4.2 模型选取

4.3 模型构建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协整检验

4.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4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4.4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完善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5.1 企业层面

5.1.1 培育本土奢侈品产业

5.1.2 加大自主创新能力

5.1.3 借鉴国际知名品牌发展经验

5.2 政府层面

5.2.1 调整进口关税税率

5.2.2 规范奢侈品市场秩序

5.3 社会层面

5.3.1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5.3.2 加强国内外奢侈品文化交流

5.4 消费者层面

5.4.1 建立正确的奢侈品消费观念

5.4.2 合理利用消费信贷

5.5 本章小结

结 论

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解读 篇10

[摘 要]很多投资项目都能够对我国城市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便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该投资项目的还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245-01

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能够帮助政府起到不可忽视的调控作用,还可以增强小城镇和发达区域两者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最终有效拉近地区之间的发展进度。虽然该基础设施相关投资项目有利于经济增强,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对小城?地区还具有一定的挤出效益。在该设施投资项目实际进行过程中还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对当地信息设施加强建设、对当地基础设施投资进行市场化变革、科学协调当地产业结构与投资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等等。目前我国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城镇有关基础设施投资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三大环节,如在相关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无法有效确保当地基础设施投资质量。或者在相关投资项目后期没有监督机制,存在着很多染污腐败情况。在项目实施前期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小城镇的耕田、房屋等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等等。

1.1 其投资项目后期监督不足且质量低下

其投资项目后期监督不足,存在质量低下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当地的交通投资项目,大部分公路的施工质量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标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现象,致使最终质量偏低,给之后的维修带来高昂的成本、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导致其投资项目质量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缺少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缺乏对应的监督机构,人才不够致使项目实施之初就存在设计规划缺陷;二是项目进行过程中没有对应的监督机构,催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

1.2 其投资项目规划不合理且经济效应差

在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中,许多投资项目规划不合理,缺乏良好经济效应。首先,在有关项目实际规划环节没有对其经济效益以及施工成本加以重视,从而导致出现资源浪费现象,也给之后的改造带来了昂贵的成本。其次,经济效益的缺乏也损害了小城镇原有的生态环境以及农地、耕地等。

1.3 其投资项目市场竞争不足且主体太过单一

很多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并不是市场而是政府,因此导致其相关投资项目长期投资的动力不足,也给之后的维修管理环节造成不便,其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可以在其项目的后期环节中引入市场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引入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2.1 该投资项目对小城镇区域经济产生的的乘数效应

政府投资具有很多重要的理论支持,乘数效应便是其宏观理论主要基础之一,对小城镇来说政府投资起到的效果并不是一比一,而是乘数比例。因为其还能够对当地上下游企业的经济增长起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乘数效应是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指政府对某一领域的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会远远超过这个领域的投资成本,举例来讲,当政府对该城市的某个企业进行投资,该企业又会给内部员工发放薪水,这些员工领走薪水就会去进行消费从而引发原材料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该投资项目对小城镇区域经济的成本效应

基础设施的发展对小城镇来说具有累积资源的作用,其能够提升相关单位的集聚效应,有效减少相关企业的成本,如物品运输、信息传递等等。同时因为相关单位公司的资本累积又会间接带动该城镇人民的可支配财产的提升,然后经过成本效应又会促进内生性增长。例如,当政府对小城镇的公路项目进行投资后,就能够促使当地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从而使得其在相关领域市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卖出更多的商品,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

2.3 该投资项目对小城镇区域经济的空间效应

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归属自然资源禀赋,例如公路等是信息资源沟通联系的重要载体,是两个空间位置彼此之间有效联系的重要路径,其能够科学促进两个空间区域彼此之间劳动力与资源的相互流动。投资项目对小城镇区域有着巨大的空间效应,是该地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不但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还能够对当地市场配置进行合理优化、大幅度减少其交易成本。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小城镇经济增长的对策

3.1 完善小城镇的信息系统

通常而言,政府对小部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道路建设与水电改善等,而信息系统作为小镇城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部分,平常不太受政府的重视,甚至被有关人员有意忽略。但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所以小城镇的信息系统建设不容忽视,只有完善小城镇的信息系统,创建方便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才能让小城镇真正与外界社会接轨,才能更方便地了解外界社会的各类产品、各种信息、各种思潮,从而真正融入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来。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还可以提高小城镇的教育水平与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2 对小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投资进行市场化改革

所谓对小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投资进行市场化改革就是指把小城镇的各项基础设施投资推入市场大潮中,扩大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主体范围,摆脱政府作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单一投资主体的不良现状。因为如果单纯地将政府作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唯一投资主体,很多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责任不清,后期维护不力。只有把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彻底置入市场经济中,形成有效的投资市场机制,才能在投资竞争中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质量与激发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同时小城镇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还可以面向全社会进行融资,并实施收益共享,从而吸引众多的金融企业、大型集团进行投资,创建完善成熟的良性投资机制。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在小城镇基础设施方面投资方面存在着投资项目质量低、投资规划不合理、投资主体太单一等问题。而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成本效应等方式极大地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政府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加以科学的调控与适当的引导,不断加大小镇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从而切实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本期总结下一篇:组工干部形象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