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精选8篇)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1

摘要: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中体现的很彻底,在发达的城市,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定,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听说等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可是在落后的地区,由于资源,教师团队等各方面的因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不能像发达城市那么普遍,但同样努力的有效的整合。同样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课程整合、教学环境

引言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技术课程与英语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英语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落后的地区,英语教学的资源,师资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仅仅利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对初中的学生来讲,他们要获得更好的方法和资源,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要提高。本文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中,使得落后地区的英语教学能够很好的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一、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分析

初中生是告别了小学,奔向高中,大学门槛的雄鹰,他们有着超越梦想的信念。然而生存在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在落后地区上学的孩子们,他们依然努力,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在这个人群中,他们都很优秀,唯有英语都比较差,这不是他们的智慧,也不是他们的过多因素,这是环境,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落后地区,又成长在那里。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到位

进入21世纪,国务院,教育部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都非常重视。尤其给一些落后中小学都给予了一定多媒体资源,有专门的机房,多媒体教师等设备。真正让学习参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活动和培养都很少,基本都是一种摆设,也没有几个教师能真正运用到教学中。

(二)教师不会用多媒体设备

很多教师都不会设计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教学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培养和培训,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延续的运用,不能够很好的转变教学观念。

二、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学是教师开展的活动,所有的流程都是教师安培的,有些内容需要很多方面的资源,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获得更多的信息,筛选、整合,合理的运用到教学。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能够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积极的学习技术,把知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三、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进行整合实验。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通常落后地区的一个教师带好几个班,教学任务紧张,教师试图采取不同的课程任务,在每个班制定不同的教学教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搜集有关的英语教学游戏,比如打字游戏,拼图游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生的动机。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初中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英语课程任务。信息技术可以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的创设扫清障碍。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学习策略的整合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在交际策略方面,我们可鼓励学生上网,下载简单英语歌曲,英语听力,以便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班学生可以建立qq群及其邮箱,对不懂得的问题可以交流,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水平;在资源策略方面,教师可以告诉他们一些英语学习网站,扩大其资源范围,让学生感受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四)信息技术与学习方式整合

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学习感觉和信息加工习惯两个方面。学习感觉通道是指学习者偏好和擅长的感觉方式是什么,例如,有的学习者偏好利用视觉来获取信息;有的偏好利用听觉获取信息;有的则偏好动手。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们所偏好的感觉通道各有不同,教师在选择课件和使用课件时,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化特点,将讲解(听)、呈现(看)和动手(触觉)几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信息加工习惯是指学生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有自己的一套方案,最终把知识加工成一种永久的记忆,以便使用。

学习者有自己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用“启发式”教学原则,让学生能主动的思考和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信息技术在落后地区英语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互联网上语言材料存在文化差异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选取资料和开展学生网上学习活动时要及时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和包容异域文化,又要合理的搜集资料,对网络资源的进一步认识和合理的运用。

(二)互联网上语言材料的难度较大,由于落后地区学生词汇量较少,对于互联网上英语资料中大量的词汇、鲜活地道的语言感到困难,这造成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应用网上语言素材。这也是影响教师运用互联网英语资源的主要原因。教师要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的难以程度,不断的在教学中形成评价,学生及时反馈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和学生要很好的沟通。

五、总结

信息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缩小城乡教学差别,使得落后地区的学生同样获得更好的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如一味地否认信息技术手段,自然是不可取的观念,但过分夸大了信息技术手段以辅代主,会造成学生、教师被机器所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开展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应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落后地区的教师,同样要不断的追求更完美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需要教师运用辩证的思想,通过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正确地运用教育技术,加大步伐推动课改进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中, 老师单纯讲物理课本上的知识, 这样平铺直叙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 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不再那么枯燥单调,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动态画面, 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 以此来创设教学情境, 能够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非常愉悦的状态, 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再现飞行员抓子弹的画面, 学生们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然后接着问学生们飞行员为什么能这么厉害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这时学生就都非常投入地思考起这个问题, 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去。再如, 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 教师摆脱直接亮出“光沿直线传播”结论的做法, 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现日全食的情景来吸引学生, 学生们被美丽的日全食的形成过程深深吸引, 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探究里面包含的物理道理, 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起来了, 并且能够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二、利用信息技术演示物理难点,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很多物理知识和内容是非常抽象的, 仅凭老师的讲解和一般的演示是无法让学生深刻透彻的理解, 而通过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对物理现象进行直观形象, 而且相对准确地进行演示, 在演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够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三种条件下物、像大小变化, 物距、像距及像的虚实变化容易混淆, 这也导致学生们不能正确进行成像规律应用。而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凸透镜成像的过程进行动态演变, 在演变的过程中重点让学生观察二倍焦距内外是像放大、缩小的转折点的动态演示, 以及一倍焦距内外像虚实变化, 以及物体从远处到镜头近处, 像在整个变化过程动态、静态展示, 通过演示很容易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物理教学中的难点, 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三、通过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实验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以往的物理实验演示中, 由于受实验仪器设备的条件限制, 达不到理想的演示效果, 这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信息技术具有逼真模拟等功能, 在物理实验演示中通过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将一些普通演示实验中学生们不易看清楚的物理现象, 以及一些难于操作, 甚至现实中不可能再现的一些实验内容, 通过信息技术的功能, 将实验进行模拟再现、进行微观实验的放大和缩小, 从而使这些演示实验演示出来, 这样就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 并对实验形成感性认识, 并为学生将这些感性的物理概念、规律转化为理性认识提供了条件, 实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内容的教学中, 我们如果在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时, 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学生对这一结论存在很多疑惑, 甚至不能接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 让学生进行观察, 学生就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 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 这时候地球上也就会出现阴影, 从而形成日食。通过这样的模拟演示, 学生看得明白, 知识自然就会牢记不忘了。

四、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动手实验, 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和演示一些物理实验, 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动手实验, 我们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传统的学生物理实验中, 由于怕危险和意外, 实验室对学生的实验限制非常多, 有的实验因为会产生污染物, 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也被老师所限制, 还有的因为学校实验条件问题, 也限制了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还能使实验变得更形象逼真,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在“欧姆定律”的实验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学生在实验中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 导致他们的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电学知识, 实验后我通过一个以“电路的实物连接”为中心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在这个课件中有虚拟的电源、开关、电阻、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导线等器件。然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自选连接方法, 自选器材, 组成很多不同的电路形式按不同的电路图对实物进行连接,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 不仅克服了许多硬件条件上的不便之处, 还可以进行任意次的重复, 最后让他们自己比较两次实验的结论, 从而得出欧姆定律。因此将多媒体课件进行的模拟实验和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和便利, 有效地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效果。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道路上, 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勇于实践和创新, 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整合策略, 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整合好, 却是一个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整合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张天宝, 等.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彭立主.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科学教学;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信息化,而科学教学的改革也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促使当前的初中教学发展中,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呈现已经成为初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具备了积极意义,是未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科学课程的性质方面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初中科学课程包括了具体的科学现象和抽象的科学概念,显然在其教学实施过程中会用到丰富的材料,且具体的科学现象是科学概念与原理建立的基础,类似于现实生活中丰富复杂的事物,对于所有事物的接触,我们显然不可能借助第一手的直接经验来进行,所以,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信息技术可以为其提供丰富的具象资源,促进其教学的高效开展。

2.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

新时期初中科学课程教育发展中,技术的发展必将在其中呈现,在人们的生活等各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巨变的出现,但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与挑战,致使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方面的探讨备受各界关注,促使整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问题,成为当前科学教学发展的主命题,需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上的深刻理解,而科学课程则是实现这一需求的有效途径。

3.科学课程的组织与建构方面

就传统的科学课程来看,学科逻辑结构是其进行线性体系建立的基础,我脱离了现实生活,转而将科学概念和定理作为中心,学生对其兴趣不大,而对于这种线性体系,信息技术的非线性特点则可以打破,从而有机联合起了科学课程的各个内容,完美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综合特性。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对策

1.结合课型进行选择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主要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对难点的突破,这是新授课的教学需求,所以可通过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而对于与之不同的复习课教学,则重在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浓缩,真正意义上建立起科学认知体系,具备系统性,强化重难点,完善科学课程教学的实施。

如对于“异性磁极相互吸引,同性磁极相互排斥”这一教学内容,可以借助趣味性的动画情境创设去进行授课,从而使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更趋于直观形象,吸引学生,使其有兴趣参与教学。若是复习课,结合学习的需求,则应当将与该知识相关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侧重点,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创设课堂,如,交通、生产等,促使学生对该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当前发展的大条件下,初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其注意的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来实现,但应当注意的是,心理学研究得出,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使中学生大脑皮层变得疲惫,降低学生的视力等,这显然与长时间使用电脑相关。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时,应当注意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而不要让颜色太过于艳丽、乱、花等,此外,要切忌频繁泛滥,转而讲求适时适度,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模拟实验教学

为了缓解学习任务重、教学实践紧的现状,可借助信息技术模拟探究模式教学,也可以让学生体悟科学思维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转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角色,而真正成为主动发现者和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新时期的初中教学发展中,生物、地理及物理、化学共同组成了其科学课程,其中以实验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很多课程内容需要学生去亲手探究和进行演示实验。具体分析来看,借助实验课的形式,可加深学生对一些实验步骤和相关结论的记忆,更促使学生实现了对产生实验结论过程的理解,掌握了研究物理学的方法,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制作活动的课件进行模拟,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用于弥补常规实验仪器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初中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助推了初中科学教学的更高效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期教学发展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势在必行,尤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将不断涌现出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助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强化了课程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合信息技术,也有助于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推动初中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丁爱娟.初中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版,2010(11):52-53.

[2]翁舟英.浅谈初中科学与IT教学整合的三步曲[J].学周刊,2011(10):63.

[3]沈利峰.浅谈初中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浙江教育技术,2011(2):24-25.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4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梁永双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个学科都把它应用到学科教育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内容比较枯燥而又难于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数学课堂总是令人感到枯燥和无味,教学效果也总是令人不太乐观。而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扩充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还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世界”。我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用相机录下了一个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通过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成一个课件,模仿现场进行统计,还能通过回放对不确切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让学生正确、准确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这是任何一个现场统计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又解决了学生自己去路口统计的不安全因素。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又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进行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使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可以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由于可视了,死死板板的书本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了,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对数学感兴趣了,也就激发他们学了其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减少想象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并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讲授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把多种可能的情况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重点。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小故事及证明方法,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的引导下,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信息海洋中冲浪,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也加大了课堂容量,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了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上让每个人展示自己收集的故事及证明方法,通过大量的动画、图片等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关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一)学科本位,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然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是一堂数学课,只是适时地借助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在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中来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发现真理。所以课程整合,必须以数学学科为本位,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看这节课中计算机用了多少时间,更不能依赖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技巧如何,而是首先评价这节课是不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其次再评价信息技术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一堂成功的整合课,既能“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又能“扬”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摈弃形式主义,注重教学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每天必用、每课必用,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浮华的形式主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不要抽象和证明,我们仍然需要思维的训练;需要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仍然

需要教师的“授业”“解惑”。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权衡把握。我们老师,也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恰到好处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万不可凉帽冬戴,弄巧成拙。

(三)辨证看待,正确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可能在短期内点石成金,很难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因此遭到了一些质疑和责难。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确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我们所期待的不是一个个捧着书袋子的两脚书柜。而是拥有缜密的思维推理,善于发现,勤于探索,勇于探究创新等综合实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发挥其最大功效。随着信息技术有效的使用,将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和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乐于创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天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2.王鹏远.北京市海淀区数学CAI课题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

3.硕博网中华硕博网数学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2008-5-3

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的整合. 篇5

咸安区官埠中学 佘潇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推出以后,它大力推进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使音乐课堂更具魅力。不但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是活跃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要以音乐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对音乐构成全新的诠释。促进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深刻的变化,从而打开学生学习音乐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扩充了音乐教学容量,优化了音乐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形象化,需要师生选用更多的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图像、资料,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教师课前准备许多有关资料,并制成相关课件,在学习歌曲之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图片、视频、文字、音响),缩小学生文化背景的不同差异。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随时让“课堂连接到网站”,让需要的内容、图片,甚至是影像进入到学生的视线,呈现出艺术资源共享的教学氛围。音乐课堂的延伸、补充与扩大,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优化。

二、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创设意境,突破教学难点,使音乐课堂生机勃勃。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有的音乐老师上《国歌》这一课时,通过听赏、高唱国歌,让学生感受国歌神圣、庄严的内涵,体会国歌巨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热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录像这一教学媒体,剪辑播放了电影《国歌》、《开国大典》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等片段,展现了激动人心、强大感召力的画面。学生听着国歌看有关画面,情不自禁的合着画面激动地高唱起国歌时,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国歌的巨大作用,被国歌神圣的内涵所感染、所震撼!由此可见,合理、恰当地创设意境,由静变动、由抽象变直观、由单一变多元不仅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促进了崭新、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建立和新课堂角色的转换。

三、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激活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使使学生学得生龙活虎。

处于视听世界,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学生已不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不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既为难了教师,更为难了学生。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图文声像,一片生机,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改变了过去教师生硬传授、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兴趣化。现代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有实、有机、有效的整合,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感知活动的效率,激发、内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激活了教材内容,激活了音乐课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了有效的认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四、运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以声动情,情景交融,交辉相映。

唱歌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律美、音质美、歌词美、意境美,如一首歌曲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唱歌谱,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在新的形势下,是很难使其发挥特有的功能,与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不相称的。但是我在教学生学唱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教学模式,整个音乐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她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深受人民的喜爱,同时让学生们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从而了解到了彝族的风土人情。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们的心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学唱时利用一字一音的特点,采用语言朗诵(用语言组合说节奏)模拟结构动作,创作节奏动作等多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会唱了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事实证明了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

总之,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是为音乐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运用不当喧兵夺主,也会冲淡教学本身,从而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实践》朱健 [2]《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兆君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 篇6

秦皇岛市抚宁县南戴河中学

陈子国

【摘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展示一些比较难以理解清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一个探索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虚拟环境。使学生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达到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教学目的。

【关键字】多媒体课堂教学 整合 教学软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思想、手段和技术方面的一次革命。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教育者的关注。运用得当,无疑可以发挥教学内容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恰当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谈一些体会。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图、色并茂的特点,有利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惯性、物体浮沉、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仍以讲授方式为主,同时借助教学软件,将讲课内容中不易直观形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以多媒体形式具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图片、录像、动画、图形以及色彩与声音的变化,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受,1 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印象,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吸收,收到了原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借助多媒体,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大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 充实物理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者无法听到的各种音响,可以说光学媒体是人眼的延伸,声像结合的媒体相当于人眼和人耳的延伸,电子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这一特性使课堂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

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用的时间更多,而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显示文本的功能,则任何一位老师就可以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里展示几

十、甚至几百个文字和图形。无形中就增大了教学容量。又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和录像资料,来解释和演示一些上课时用语言很难表达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这样就大大压缩了时间,使课堂中每个知识点都能用最合适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那些无法用语言很好地解释的知识点也可以在教学中被学生充分理解,从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自己设计多媒体链接,让学生了解许多著名物理科学家及其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价值,产生学习的愿望。特别是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教育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还有一部分科学资料,如各种物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为学生查阅资料、扩展知识提供帮助。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学生随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的文本、音响、动画、录像等信息适时传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

在课堂中学生必须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会乐在其中,学有成 2 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的问题产生好奇、提出置疑,之后,小组合作商讨,自行解决。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为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风景各边都好,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学生解决问题后的自信无不表现出求知欲,好奇心,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

例如,在讲授“变阻器”一节时,先由演示实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接着学生分组对照实物,观察变阻器的构造,了解其工作原理,并按活动卡做实验,初步理解它的使用和接线方法。教师巡视并提问实验结果。最后播放软件,动态模拟演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还让学生思考变阻器有哪几种接法,在什么情况下变阻器不起作用,为下节实验课做铺垫。

四、精当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总结出来的。有不少知识很抽象,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物理教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定律,进而形成物理理论,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由于物理学这种实践性强,抽象、概念多的特点,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直观教学手段的不足。合理的将信息技术嵌入物理教学,充分发挥它的声、光、色、形、动等优点,让学生有全方位的感受。

利用多媒体教学多视点、可变时空的蒙太奇表现手法,能够充分表现宏观、微观、瞬间和漫长的过程与事物,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有利于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观察、认识、理解和思考。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展示一些比较难以理解清楚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

例如在讲述内燃机等机械的工作原理时,利用精心设制的模拟投影片,在内燃机剖面图的基底上,附加可活动的活塞和进气阀的部件图,可将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完整地显示出来,十分生动、直观。再比如在讲解电学一章时,同时涉及到电流、电压、电阻等多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概念,而且比较抽象,又难用实验演示,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运用录像或投影把电荷的 3 定向移动过程和电压的作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就不难理解电流的形成和电压的作用,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大容量、易操作、高效率、快处理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健康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信息流量。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只有在自身的不断完善中才能探索出适合教学需要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为教学选择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创新教育模式》 北京教育出版社 总主编柳斌 田世昆 胡卫平《物理思维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钟志贤 徐洪建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中国电化教育》

姓名:陈子国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7

关键词:美术学科,信息技术,分层次课程整合

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资源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作用。国家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化进程,教育必将产生实质性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正是这场大变革的前奏。面对这一形势,我们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此,笔者想就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谈些实践的体会。

一、基于“小整合论”的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分层次整合

在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专著和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上出现了概念上的分歧,为此笔者在探究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理论指导上的问题。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深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从双方定义中可以看出,当目前大多数的教育界同行们还在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忙个不亦乐乎的时候,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大整合”似乎显得有些遥远。如果说“大整合”是方向的话,“小整合”就是道路。作为一线的教师,笔者尝试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也就是学科)的小整合。大整合理论实践的难度巨大。就目前我区新课程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设施水平来说,实践“大整合论”的课程整合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即使是想全面的实践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小整合都困难重重。基于此,笔者才将实践定位与基于“小整合论”的研究。

二、分层次整合的含义

在最初的尝试中,我发现在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美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覆盖面很广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非常广泛的领域,这些领域有些可以非常好的与信息技术整合,比如说计算机美术,从师生收集素材、软件应用学习、完成作业到交作业的方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等都可以和信息技术完美地整合。而一些以材料加工为主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显得勉强,很多时候,教师们除了在公开课上作作秀外,平时不见得就会在学校里坚持使用有限的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房,用动画或视屏来演示可以由教师更真实完成的示范工作。所以,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否应该全面进行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综合比较之后,笔者产生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分层次整合的设想:出于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区新课程改革现状和学校教学实际,对于美术学科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活动特点、作业形式、评价标准上存在明显差异的部分,应当采取分层次的整合观。

与一些论著中描述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不同的是,在那些论述中把当前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的实际应用程度作为划定层次的标准,以此说明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不同水平或阶段,阐述了当前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不平衡的现状,但是与学科教学并不产生联系。而笔者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际、从美术学科内容的设置出发,比较美术学科中不同的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可整合度,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分层次整合的可行性,并提出具体的整合策略。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不同层次的整合标准及适用范围

1. 层次的划分及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发展的趋势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教学环境构建的工具。

基于美术学科课程设置的特点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辅助),标准:教师偶尔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氛围更活跃、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多样,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第二层次(支持),标准:师生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完成,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学习工具、创作工具和资源环境在教学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层次(整合),标准: (1)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2)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主要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视为学习的主要工具、方法和一种程序,信息技术的使用显得自然和必须。

由于各层次整合程度的不同,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不同。一般说来,层次越高,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

2. 各层次标准适用的范围

第一层次适用范围:传统造型表现类。这一类型的教学内容如:手绘线条图象、对印的乐趣、墨与彩的韵味、一版多色版画、纸板的联想———坐椅设计等。

这一类型课程的特点是注重对美术基础技能的培养,而这些技能的训练更依赖于传统工具、技术和物质材料,以及信息技术无法虚拟替代的造型表现方式。就像只看游泳比赛并不能学会游泳一样,不使用画笔、剪刀,这一类课程就失去了意义。这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无法替代原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对于这些课程,信息技术的介入也只能起辅助的作用。信息技术水平再高,也没有完全意义上整合的必要和可能。

第二层次适用范围:艺术设计类。这一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居室的色彩搭配、海报设计、布置理想的家居、柜架陈设的艺术、美化生活的装饰布等。

这一类型的课程特点为: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完成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富创意和效率的开展教学活动。信息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作为更先进、更有力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改善了教学质量。

第三层次适用范围:计算机美术、美术欣赏类。这一类型的教学内容如:奇异的结果、电脑制作山水画、文艺复兴的颂歌、捣练图等。

这一类课程有着课程整合良好的条件,计算机美术需要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实现与美术学科的整合,计算机美术包括电脑美术设计、电脑绘画。设计的素材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而教学演示则完全依靠教师操作计算机完成,或通过软件将教师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制成课件在电脑中播放,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依赖计算机完成。可以说,这一类课程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撑,也体现了当今美术适应信息化发展在形式上的变化和技术上的进步。

美术欣赏课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美术欣赏类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笔者认为非常值得推广的。互联网上美术素材取之不尽,有关画家、作品的点评百家争鸣,海阔天空。学生资料的获取数量、对信息的解读、对内容的理解甚至可以超越老师。

四、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分层次整合教学的优点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随着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每天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的新知识和信息,教师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师生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加之年轻人敏锐的接受能力,教师反而处在了劣势。所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才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只要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就能发挥起教学上特有的优势。从实践看,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分层次整合教学有以下优点:

1. 便于操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由来已久,然而各地实践的过程中却感觉困难重重。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各地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上的;有来自教学观念、方法、手段转变上的;也有可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本身就是超前的。但是从当前新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的情况看来,各学科着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坚信信息技术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优势,学科教学如果继续长期和信息技术割裂必将严重阻碍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难度大。如果采取分层次整合的观念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2. 促进教学。

采用分层次整合的观念可以更自由地进行美术课程设计。使传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重新得到定位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极大地推动新课程改革。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上,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后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美术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信息技术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一种感受教育。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要让学生学会去感悟艺术的语言。但感悟艺术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境界。学生会画画或知道这张画出自何人之手并不等于已经学会了欣赏艺术,理解了作品。利用网络使学生尽可能多得接触到绘画、雕塑等作品,感受到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艺术语言的卓越多姿。所以,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更能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

3. 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教育的渗透必将带来未来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说,在信息技术领域,教师相对于学生并没有多少优势。所以,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师必然要相应的提高个人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分层次整合使全体美术教师都有参与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实践的可能,并以此为契机促进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分层次整合中的问题

1. 分层次整合的依据是美术学科课程内容上的差异,这一标准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2. 从理论上说,信息技术与课程分层次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包含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上的融合。所以在现实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同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避免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数字化翻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炫耀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要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3. 信息技术与课程分层次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从当前我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现状来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为如此,美术教师们面临着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六、教师如何在技术层面实践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分层次整合

在实践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中,教师面临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转变,笔者在这些领域积累不够,在本文中想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层面的问题谈些体会。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上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积累。笔者认为,建立教师个人的多媒体资料库和学习多媒体技术是十分关键的。

1. 建立属于个人的资料库

这需要我们平时留心和积累, 注意对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制作,即对文本、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等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准备与制作,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自己构建一个对制作美术教学课件方便而有效的素材库。

2. 多媒体软件技术的学习

素材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础,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手段。常用的工具有Microsoft Power Poi nt、Aut hor war e、方正奥思等。无论哪一种软件,教师要想熟练应用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课件的设计制作并没有一些教师想象中那么专业和复杂,并非只有那些专业和功能强大的软件才能设计出精妙的课件。笔者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想象力才是做课件最重要的,一些常见、简单的软件,经常可以作出迷人的效果。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经常是这样。

在拥有足够的多媒体素材和掌握了基本的多媒体制作手段后,教师应该对美术新课程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探索如何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当发现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产生合适的契合点后,就要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开发课件,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探索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结构。实现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不同层次的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不同程度的整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模式、师生关系等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是少数人可以完成的,在实践中,争取设备、编写课件、设计教学等多方面的工作常使人觉得力不从心。基础建设上的工作需要学校、政府的投入;理论上的指导需要教育专家们的工作;教学平台的开发需要软件工程师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笔者坚信,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必将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一定可以开创出美术教学的全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访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3]何克抗.基于Int ernet的教育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革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中国教育部.2001.10.27第四版

[4]解月光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8

[5]杜作润.课程整合的现实性解说.现代大学教育.2001.1.18—23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数学教学

一、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过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必将对数学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以及师资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结构、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

二、解决的方法

1.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現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具体来讲,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问题,如代数中的函数教学;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问题,如圆锥曲线概念教学;从平面图形向空间图形的过渡问题,如立体几何的教学;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问题,如数形结合教学等,都可以“融合”多媒体技术去解决,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引入一个新概念,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学观。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多种教与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目前,数学信息化教学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不恰当的评价体系往往引发功利行为。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践过程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过程。所以,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应该看它是否以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体;是否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或顺应,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具体说来,评价一节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功与否,可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实用性等多元化角度进行衡量,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重点、难点突出,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和技能训练,有创新性,注重能力的培养;(2)内容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模拟仿真形象,课件的演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3)媒体多样,选材适度,设置恰当,创意新颖,构思巧妙,节奏合理,界面简洁;(4)能创造一个轻松、自然、活泼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良好。

4.加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时代的潮流,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有必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层次的学科教师群体,各成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互补,彼此交流,互相学习。数学虽然是一门基础课程,但它的专业性很强,课件开发中的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编辑制作还是要以数学教师为核心,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出发点不是使用计算机,而是课程和教学。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数学教师精通计算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他们应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能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阅和访问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对选择出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储存和运用,会运用多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的最佳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更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三、研究的案例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在这种模式下,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教具模型、投影片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将这些资料组合起来。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

上一篇:关于清洗地毯的请示下一篇:学校开展森林防火五个一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