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精选9篇)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甘泉小学 陈铁梅
内容摘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 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
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
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 怕学, 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
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大象伯伯当裁判,小猫、小鹿、小鸟、小马依次围在大象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猫开始数起,小猫、小鹿、小鸟、小马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猫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鸟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猫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小鹿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 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
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
程,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
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
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
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
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
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
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
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
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军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 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
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
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 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 周围放置0~9十朵花, 请学生将绿叶
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上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特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 学生将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做”数学, 变过去被动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为现在的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 和数学变得亲近了。计算机通过“问题情境创设”使数学变得深入浅出, 不再抽象高深。在日常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新《标准》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时代气息;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 使教材“活”起来。课程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目标。一方面, 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 学生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工具、发现学习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等。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通过学生做游戏和小猫玩球两幅动画来导入。画面上有两个小朋友, 又跑来一个小朋友;有一只小猫, 又跑来两只小猫, 使学生知道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算, 了解加法的意义。对于减法, 通过动画显示气球飞起、小鸟飞走, 还可利用将减去的部分慢慢移走, 然后逐渐隐去消失等形象的展示, 从而很好地说明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 求剩下多少, 用减法算。学生接受信息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又如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 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 (包括上网) 搜集有关数据, 课堂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国的人口数量, 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 有的是去年中国国民总收入……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 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孔子曾说过:“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至今这依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对数学课, 学生掌握程度不齐, 你要照顾差的, 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 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而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跟不上, 有的在低年级掉队, 有的在中年级掉队, 有的说不上在什么环节掉下队去再也没跟上来, 所以数学有时很难补。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须照顾整体, 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 这与新课标精神相违背。因此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 要因材施教, 就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如教学《分数的除法》, 在练习时, 我利用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 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 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显示, 起到了交互的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加深学习体验, 而且从中获得了教学反馈信息,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方法的整合
新《标准》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它们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 而且包含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信息。通过这些载体, 教师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 可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 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 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是交互性、开放性、多媒体化、全球化的全新视野。网络下的协作学习便是其中一种,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学生协作意识、技巧、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素质的培养。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这一内容时, 我先制作课件, 让学生打开系统后系统会自动提出学习目标, 并为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学习资源及其配套练习。我让学生从网上在线学生名单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 根据老师提前作出的协议, 独立自主, 尝试性地进行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又如在教授“单位换算的整理与复习”时, 我利用学校的局域网, 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整理常用的单位有哪几类?各类单位中相邻单位的进率又是多少?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又对又快又有特色?这样改变了学生在练习本上整理的传统方法, 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整理过程和效果的现象。网络的主动大量的信息传载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小组的整理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重点
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 利用网络内容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 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 既可丰富教学形式, 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是一门艺术, 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 才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有效地发挥其辅助、解释、巩固、再现等功能。
首先, 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体现其必要性、不可缺性, 避免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有位教师在进行口算复习时, 借助网络平台, 精心制作了可以实现个别化练习的复习题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想做的习题组, 同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融入富有鼓励和挑战性的评价, 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
其次, 在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 应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有效地结合, 避免简单化。目前,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中, 常见教师把文本教材简单地电子化, 这种文本低层次的电子化, 很难收到教师所期待的效果。相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摸索之后, 大家已认识到这一点了, 新课程实施更是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持,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适当运用、巧妙组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具有吸引力、挑战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程整合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是现代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课程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应该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个学科的教学工程中,从而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也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工具,丰富教学环境,并将它们全面地运用到教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进行相互融合,并在整体上产生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方法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兴趣对于他们接受新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使学生能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同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比如,在给小学生讲认识图形时,可以通过真实的正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样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的欲望也能提高,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就会进入求知境界。
(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大量的实践证明,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提供的外部刺激并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具有多种器官的综合刺激。这样多媒体计算机在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还能使知识得到保持。
比如,小学数学中的常见问题—相遇问题,这是一类比较有难度的应用题,同时在教材中也是重点。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就可以使学生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形式得到强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屏幕上展示:用一条公路表示全程,在公路的两边有相对行驶的两个物体,路线用不同颜色表示。这样就会增加感知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策略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在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方面,首先,教师要转变“升学率为目标”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其次,要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从以往的单纯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以及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建构者。再次,教师要改变教育思想,从传统的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师生互动式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数学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自主性。
(二)加强师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加强培训,主要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比如,对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Word、Excel、Powerpoint以及网络的基本应用等。在教师熟练了这些基本技术以后,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和师生交流以及多媒体的演示等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和课程整合。这样,还能使教师搜索资料的能力提高,从而顺利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辅助资料和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制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评价体系
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等,这样质化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就可以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进行总体评价,使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认知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能有一定的提高。这时的教学评价量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资源的建设和课程环境创建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和体系是从会话评价、情境评价、意义建构评价和协作评价等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环境的四个基本要素。
(四)转变学生角色,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发挥着主要作用。要想提高整合的效果和水平,这要求学习者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改变基本的学习理念,接受新型的学习模式。学生要渐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协作、建构的学习者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水平。
四、结束语
总的说来,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比较重要的课程学习方式,同时,这也将会是以后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辛艾桐.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8).
[2]张永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3]王便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化教学,2009(8).
[4]张喜飞.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方式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因此,本文拟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谈谈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为完成目的,有意识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2、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任何教学改革,教师都是最初的创造者和最终的执行者,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根据初中数学
教学本身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实践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教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应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以学生为本、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3、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4、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代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5、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二、现代通过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确定新的教学观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已不会也不可能单一的是学校课堂这一渠道。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给数学的,从广义
来说,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含: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些观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这些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1、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定理证明”这一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任意改变线段的长短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形态变化,学生
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2、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计算机对初中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探究解决的数学问题,使探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探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探究步骤,优化自己的探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探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探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探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探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探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是充分建
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
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直接学习素材,可以是数学问题,而且这些学习素材都附带一定的情景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对比,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在进行“税收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税收咨询”的网站。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站上用“协作”与“对话”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各种税费的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税收政策。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学生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初中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扩展学生的视野。
总之,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数学课程整合,无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下,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成了相关人员研究的焦点。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呢?为简单起见,以下就简称“整合”。的重要课程资源,成为学科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家要更新对“课程”的认识,形成新的课程观。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使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其中,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均可由信息技术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应是课程的一个有机部分。那么,在“整合”条件的课程的概念是:课程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材、教学材料、教学背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动态系统。
二、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一般情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新的观点、新的教材全面推广之后,许多小学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和实验。在整合的探究研究当中,小学数学教师一直注重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人手,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突破原来单一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和探究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原有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开设了广阔的平台,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实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它有多方面的优点:
1.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教师讲解来教授给学生的,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往往会发生一些困难。这是因为数学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特别是一些较难的数学公式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授,就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对于在思维方面还处在形象思维较具体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期望教师所教的内容能够具体、形象、丰富。所以如果教师在展示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时,能够适度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或者在课件中能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把一些固定不动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就更加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在教授“圆的知识”这一知识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看计算机演示的动画:小猴、小兔、小猫、小狗四个动物骑自行车比赛(小猴的自行车车轮是圆的,小兔的是正方形,小猫的也是圆的,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小狗的是三角形)。在演示这个动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猜测“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等问题,这样引入新课,就可以为教学创造生活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能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通过声音、动画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2.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科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大信息源。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朱口第一中心小学 肖莉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主攻方向,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积极参加我校“巧用信息化技术,‘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组研究,几年来,我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整合思想,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当中去呢?现在,我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兴趣使数学教学趣味化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借助丰富的影像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现出来,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国王与阿凡提比赛的情境,边叙述边课件动画演示(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后期测量验证时用课件演示(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得出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的呈现给学生。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二、恰当借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课程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学、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它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未来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小学生知识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感受空间想象,使数学教学体验化
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如“立体图形”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在难点,因为它要求学生有立体感,在一个平面内把几何图形的感想象出来,很多学生因为建立不了立体空间,就方面的知识就成了部分学生的死角。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现代信息教学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
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公式”时,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动态演示,屏幕中先将圆的底面分成8份相等的扇形,然后将圆柱切开,分成两半,一半为蓝色一半为红色,将蓝色的凸出齿峰部分对红色凹进去的谷底部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再平均分成16等份后拼图、平均分成32等份后拼图。然后让学生回忆求圆的面积,并提问学生:圆柱体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形体?(长方体)这时进行詹多媒体演示
1、将切分前圆柱的底面部分与拼合后长方体的底面部分同时闪烁、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
2、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同时闪烁进行比较,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
3、让学生结合演示讨论、思考、总结得出圆柱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这样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科整合渗透数学美
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有简洁美、对称美、逻辑美、奇异美、统一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整合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健康的和谐发展。“数学美还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在复习“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中,我为了引导学生领略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图案美,让学生结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借助多媒体画一幅图或者设计一种物品。这样又把美术整合渗透到数学课堂,将优美的平面图形通过对称、平移与旋转变成精彩的画,整个课堂被激活,学生的才能展示也有了广阔的舞台。
一、掌握信息技术独特优势,突显小学数学学科的实用性
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部分小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数学学习。一方面,部分学生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自觉性进行数学学习。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缺乏活力与激情,教师无法维持课堂的活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进一步突显出小学数学学科的实用性,即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实际效力,使学生愿意更主动积极的进行数学学习。
以《认识人民币》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使用大量的举例表明人民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但是,教师的阐述是相对空洞的,对于认知能力有限、人生阅历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学生而言也是相对无力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开展教学,能够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与学生紧密相关的情景展示,教师营造出了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更加深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得不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某种数学概念,要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其教学的内容相对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同时,局限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教师就能够将原本抽象、空洞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理解和掌握。
以《比较》这一节的教学为例,“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就是抽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材的讲解获得一点感悟,但这种感悟并不深刻,还无法上升成为理性的深刻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师完全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不同大小、不同长短、不同数量的同一种事物。通过直观具体的观察,学生对比较的认识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提高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互动交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便捷性、丰富性和趣味性,营造更加和谐更有活力的课堂,使学生感到放松,并愿意更积极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白板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的重要道具。通过电子白板,教师已经能够打造更加互动的课堂,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例如,在《对称》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开展课堂堂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小学课堂教学已经脱离了黑板与粉笔的限制。此时时,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对称图形,并通过简单的拖拽拽将其进行对称变换,使学生对图形的对称有更直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上,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画出特定的图形,并要求学生利用电子笔将图形形进行对称。
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教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让学生生亲自进行绘制的活动,无疑比单纯的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也达到调动学生兴趣,维持课堂活力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能够更有效效地开展。
四、信息技术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支撑
分层教学是立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所谓分层教学, 就就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条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进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最终达到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教师对分层教教学感到棘手。信息技术的成熟恰好解决了教学资源限制的问题,使教师能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有效率的开展分层教学。
例如,在《面积》这一章节的教学中。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以及数学基础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其次,教师要要求高层次的学生不但要掌握面积的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式,更要在此基础上推导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针对与低层次的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此时, 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高层次的学生展示出特定的组合图形,并给予一定定的提示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与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身的能力与基础,进而在数学领域获得更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信信息技术为低层次学生创设简单的生活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面积公式式的实际效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这部分学生推导长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简单的变换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与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脱离了教材与教案的限制,进而能够更更好地开展分层教学,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结束语
总地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势。这就促使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小学数学课程与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整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被众多教师灵活应用于现代教育领域,也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更加密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4445-02
Integration Practice of Info Technology with Math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Mi Yanming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info integration with school math course from three respects regarding activate situation, arousing interests; solving keystone, difficulty; developing view, initiative exploring.
Key words info technology; primary math; integration
Author's address Xinzhuang Campus, Julu County, Hebei 05525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已成为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以期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整合信息技术呢?下面以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为例,谈谈如何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很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创设贴切的情境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刺激,可有效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分数的大小”一课中是这样导入的:播放一段动画片:“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特别炎热,唐僧师徒四人口渴难忍,于是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叫嚷道:‘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五分之一,也得给我六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六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先前分的还少呢?’大家听了都笑了,八戒却莫名其妙。”灵活的动画,表明了故事情节,把可笑之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现得一览无余。同学们都笑了,这时教师停止了动画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了”。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地把学生思绪带进学习情境中。
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巧妙地引入课题,不仅活跃了课堂,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阀门,激发了联想,激励了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2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欲说说不清、学生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果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效果。如:“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利用长方形面积推导圆的面积是学习上的重点及难点。以前,教师试图运用教具演示突破这个难点,但很难较好地完成“由曲变直”的转换,而且在学生的意识中还有:“这不是平直的长方形,怎么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呢?”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的面积等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出将圆的面积等分成32份、64份直至无限,这样等分的过程具体、形象、清晰,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理解和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生成,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极、多元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拓宽视野、主动探究
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教学中最需要解决、需要重视的问题。例如:“年、月、日”一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数学网站或书目,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翻书,收集并初步整理资料。同时,我也准备一些有关年、月、日的资料上传到网上。上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配以解说和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宇宙,感知了年、月、日的来历,对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通过课件演示都迎刃而解。然后让学生发布自己找到的资料,对我的讲解进一步补充、质疑,我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处理这些信息。整个课堂充满了研究探讨的气氛,学生尽情展示自己或本组的研究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书本上要求的知识,而且也了解了2月的由来、闰年产生的原因等。此外,还有同学将扑克牌24节气与年、月、日结合起来。这样的学习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得到培养,使自己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问题的提出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是新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计算机单门学科的任务,各门学科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实施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意义重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手段,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必将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为此,信息技术必须加强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双赢。
2、立足我校的发展。近几年以来,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一方面大力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条件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并以宽带和互联 网连接,建成两个多媒体教室,并配备了高性能电脑和大屏幕,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并有许多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开发和制作上有一定的基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使用媒体辅助教学也仅仅是将媒体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充分确立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穿新鞋,走老路”严重地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成为我校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也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3、着眼学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指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
2、课程整合:有关的经典描述很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天顺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上提出:课程整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求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应用技术,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应用技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整合途径的研究;整合模式的研究;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与小学 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操作的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四、研究的层面与方法
1、理论研究:调查现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缺陷,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机理,提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设想与方案。
方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操作范式、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学校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方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程序
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2005年3月-4月)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2005年5月-2006年10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05年5月-2005年8月)
(1)组织实验教师理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教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各实验教师,对实验班学生及现行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多形式调查、研究,找到进行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实验的突破口。
(3)教师要普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适时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05年9月-2005年12月)
(1)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
(2)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
(3)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3、实验的深入提炼(2006年1月-2006年8月)
(1)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初步构建课题研究方面中具有特色的模式;
(2)组织优秀论文的评比,帮助教师疏理、提炼、总结出教学经验,形成优秀论文集。
(3)进行实验体系实施过程的研究,形成指导性的综合评估意见。(4)组织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完成实验阶段报告。
(三)实验的总结阶段(2006年8月-10月)
1、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2、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出具有特色的经验、成果。
3、举行课题实验的结题和鉴定活动。
六、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探索过程
(一)课题开设之初
现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如何呢?在课题开设之前,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有个别的语文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部分教师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公开课、评职称等)才应用,大部分教师虽有计算机证,但上课很少用,另外还有个别教师根本就不会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情况又如何呢?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表现在: 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大材小用,计算机只起到演示工具的作用。或用多媒体代替教师的教,误认为应用越多越好,结果是学生课上大饱眼福,课下大脑空空。
教师应用技术水平低。部分教师上课时手忙脚乱,一人上课,几个人跟着忙;教师在课上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来自各方面学生的信息,课上教学秩序混乱;部分教师信息来源局限于与教材有关的文字材料,课外的扩展信息材料很少。
学校设施中存在问题。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较少,往往需要教师提前一周排队登记,而且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还是由教师单机操作,学生机房相关设施不配套,不能达到学生人人参与的要求。
(二)原因
教学理念的滞后。许多教师在课前按照教学内容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路提前设想出来,并将资料保存在文件夹或内部网站里,等上课堂时再根据情况来选择。尽管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方法陈旧,探索的少、验证的多,创新的少、重复的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停留在简单的组合上。另外,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仅局限在教师使用,很少让学生使用。即使有学生参与,也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提供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走,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和知识灌输的接受者。
课堂教学与制作课件本末倒置。一些年轻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制作课件上,既费时费劲,效果还不理想,有些甚至是重复性劳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我们不提倡每个教师都必须会自己制作课件,课件的来源最好是教师能利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取其长为我所用。
不能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辩证关系。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曾说:“技术能够在瞬间把信息传遍全世界。但是,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盲从,摆花架子、形式化。而有些教师又过分地依赖计算机,用计算机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我们说,人机对话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的接触有情感在里面。不管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到何种地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可少。
由于资金、时间的关系,学校的硬件环境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解决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方面的问题。
(三)我们的研究过程
1、根据总课题,切实选择制定具体可行,有研究价值的子课题实验方案。
2、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确定实验组成员,明确各人分工、职责。
3、建立课题档案资料、教研、总结、汇报等管理制度,加强课题过程管理。
4、培训教师
“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素质必须跟上甚至超过软、硬件环境的发展,应改变教师的思维模式并全面提升其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首先从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更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使教师跟上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用于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继续教育考核为手段,以竞赛、奖励为激励措施,对课题组乃至全校教职员工进行了轮训。通过系列化的、滚动的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各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操作能力。
5、请专家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一次专题讲座,以对课题组进行再次培训,便于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的整合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强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认识,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较好模式,注重实验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实验质量。将整合内容深化,由低年级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向高年级网络教学过渡。
6、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外出学习交流,以跳出自己的圈子来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学习他人的经验。
7、召开实验教师座谈,对实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予以指导,形成实验中后期指导性意见。
8、组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评比,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积累个案资料。并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整理资料进行提炼、总结,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七、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及取得的成果
为了提高课题组全体教师运用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机培训,使其能熟练操作微机,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目前,很多实验教师在网络化教学中都安排了学生使用课件学习的环节,课件库中大量的视频、动画和交互性学习媒体,以及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和智能化反馈、检测功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研究课150多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举行了讲座、展示课、研究课、课件比赛等一列活动,以期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教师参与到信息化的进程中来,一部分教师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在全区录像课、课件、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频频获奖。其中,呼金玲老师《虎王开会》录像课获一等奖,张俊琴老师论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获区级二等奖,李菊香和魏冬妍老师的论文《运用网络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张敏老师的《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和李海霞老师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思考》分别获区级论文三等奖。在去年举行的区级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中,李菊香、李海霞、方瑛、吴雁飞、张敏、王慧荣等老师的课件(共7个)和教 学设计(共5个),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八、研究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对过去存在的难以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可以通过整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互促互动,结合重组;在学科教学的结果上,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克服过去难以解决的矛盾。整合可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学科教学的彻底变革。
九、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理念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的基点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时会和教学要求产生一定的距离。例如,计算机手写输入已经发展到可以识别倒笔顺写的字;仅从输入汉字的角度,可以不去 理会使用的汉语拼音是否规范,笔画笔顺是否正确。但是,根据当前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来看,汉语拼音和笔画笔顺的规范,在教学中,还是应当注重和要求的。因此,研究整合,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是达到双赢,也就是说,既达到运用了信息技术,又符合了教学规范,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深入研究学科教学的特点,研究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需求,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服从学科教学的要求,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信息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配角,是一个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10-14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基于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09-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11-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