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共9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1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课题组郑继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1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高级教师王际同、谢月平老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七、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2011.12——2012.1)、预备学习阶段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初步实施阶段(2012.3——2012.4)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

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3、具体研究阶段(2012.4——2013.3)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

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扩大成果阶段(2013.4——2013.6)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九、课题组人员结构

1、课题组顾问

王际同(特级教师)

谢月平(特级教师)

2、课题负责人:郑继锋

3、参与实验的人员:

郑继锋、姜春青、侯晓英、王春华、岳青云

十、经费投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2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 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从本校实际出发, 课题研究选择初中语文、生物、地理、化学、信息技术、一到两个学段 (年级) 开展实验,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结合各学科的特点, 构建易于实现学科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2) 利用教育技术优化各科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3) 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构建各学科知识的研究。

(4) 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5) 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 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整合的研究, 以优化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的难点: 应用教育技术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研究。

2 实施办法与步骤

实施办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个案分析法、教育叙事法。

实施步骤:

2.1 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2010 年 5 月至 12 月

(1) 成立由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参加的学校课题研究小组。写好课题论证报告, 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 组织课题申报。

(2)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 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

(3) 评审、确认课题项目, 编制和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课题开题。建立好课题研究档案。

2.2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2011 年 1 月至 6 月

(1) 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 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进行调查研究, 组织交流、研讨和分析, 得出科学的结论。

(2)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原则、方法、模式、层次, 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 不断积累经验,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数据, 建立实验资料档案。

(3) 开展优秀论文的征集、交流、评优, 总结、展示中期研究成果, 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全面的阶段性自我评价, 从而深化课题研究。

2.3 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2011 年 6 月至 5 月

(1) 提出课题研究结题鉴定申请, 进一步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数据资料, 并进行统计分析, 汇编实验成果,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对课题研究效果进行全面的自我评价, 做好课题结题相关准备工作。

(2) 评选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 展示和推广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迎接专家结题。

3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

《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 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 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与其他人 (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因此强调学生参与和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创设情境, 强调问题探究, 强调资源提供, 强调协作活动, 强调语言和文字的表达, 强调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 当他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 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 他们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五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 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 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会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 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 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 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4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支撑的研究数据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 课题组主要得出了五个的结论:

4.1 开展实验有利于学科课程的 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适当性使学科课程成多样化的“教”与“学”载体 , 能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学习资源, 具有交互性、超文本特征、网络特征, 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素养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1 (表中数字是指认为整合了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的学生占全部学生的百分比) 。

从表1中可以看到:运用信息技术后, 促进了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整合和渗透,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学科之间的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4.2 研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网络特性和教学资源的开阔性、丰富性、共享性、创造性, 决定了学生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和综合性, 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如:学生都自己动手创立网站, 搜集积累、整合、应用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拓展了学习空间, 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分析、检索和评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阅读、倾听、观察、鉴别、批判等能力, 尤其是能把信息技能灵活地动应用于自主学习与使用学习、探究学习上。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表2 (表中数字是指各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占整个学科教学中的百分比) 。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用信息技术后,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整个学科的学习中达到较高的比 例,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3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为学生 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整合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智能性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把学生 的互动探究学习推向深入, 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主动参与的准确方式和优越条件, 把课内、课外的师生互动推向了极致。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3 (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利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开展师生互动方式学习交流所占全部学生人数的比例较高, 有利于为学生学习创造主动参与的方式和条件。

4.4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实践性。从能力结构看, 综合性集中表现为认知、情感 (态度) 、操作 (实践) 等多种智力因素的综合;从内容来看, 综合性涉及跨学科知识、技能等的应用。实践性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参与社会、 生活等现实生活的体验, 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和态度,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性,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观察和思考问题, 善于质疑和批判, 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深入探究, 提出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5 开展实验研究有利于实行学 习评价类型和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整合,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协作、互动的过程。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学生的发展既存在差异性, 又呈现出全面性的特征。据此,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 可以是发展性评价, 也可以是表现评价, 更可以是学习成长袋记录的评价, 并由学生自己保管。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评价统计分析见下页表4 (四种学习评价方式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 。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学生四种评价都是积极、平衡的状态。

5 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近两年来, 为了落实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定和全国总课题组的课改精神, 结合信息化中心的具体要求, 在我校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的精心指导、安排下, 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 很多实验教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6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为了提高本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我校课题组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做文章。

6.1 更新观念

课题申报成功后, 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 在保证资料、时间到位的前提下, 每年根据各教学改革研究学校的发展趋势,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及时更新观念, 调整课题试验的具体方案, 从而保证课题试验研究的先进性、前瞻性。

6.2 明确目标

我校每年制定好实验方案后, 还要根据各学科、各教师的具体特点, 每学期为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具体目标, 学期、学年结束后由教科研室牵头, 对每个学科、每位教师的试验研究量化评分, 评出先进, 从精神和物质等方面进行激励表彰。

6.3 整合“技术”

为了有效地开展本试验研究,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添置了许多设备, 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硬件环境。在课件制作过程中, 学校鼓励试验教师有效地进行“技术”整合, 即学科教师和电脑教师共同设计、制作课件。

6.4 成果共享

课题试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多出有推广价值的成果, 让大家共享。由于网络传输的快速方便, 我校利用自己建立的 网站 (http://jqdlzx.30edu.com/) , 让试验教师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 以便及时将自己的试验成果、感想等及时发布, 便于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

7 学术价值的自我评价及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实验研究, 根据对参与研究的四个学科的教师进行评价统计分析见表5 (认为有促进作用的教师占调查教师的百分比) 。

从表5中可以看到开展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8 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1) 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层次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与通用性受到限制, 课件有利于教师的“辅教”, 但就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助学”以及师生的互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 因此在今后的实验研究过程中, 不仅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教与助学的工具, 更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2) 由于实验的科学性强 , 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又要懂得现代教育理论, 并具备选择及熟练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 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344-01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候使用的所有技术的一个总称,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管理工作的作用,还可以承担提供信息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来自教材中,然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内容还比较单调落后,这样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从中选出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身水平,丰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方面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现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性和探知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这一堂课的学习中,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知,并带动情商。对于农村的孩子,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陌生是没有去真正的看看,“美丽”一词是那么的缥缈。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就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使学生仿佛亲临其中,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红墙、黄瓦、庄严、美丽”,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变得积极踊跃。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古诗、诗歌、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如文言文《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此篇让小学生理解确有难处,非注释所能解决,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是生搬硬套。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大全动画片》,通过视频,学生不需教师多讲,自然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讲的道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了变革,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开始,应该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法生动形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进行学习,查阅、浏览、欣赏等。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教学活动可以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从以上这些方面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小学语文学习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出创造力、操作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此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充分合乎当今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打破传统教材的资源限制,使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被广泛应用。

(上接第343页)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的进行有效评价

教师在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地评价。教师的有效评价能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有创见性的回答者教师不仅要充分肯定,更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首先要给予肯定,再进一步启发他们进行全面的思考;而对于回答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及时地帮助;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先表扬他们敢于举手、敢于回答,再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并给予他们再次回答的勇气和机会。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总结报告 篇4

从2006年起,我校承担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试验,我作为语文科实验老师,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承担课题研究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老师和学生面对的教材是不同版本的,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依靠《语文课程标准》,至于教材中所需的鲜活素材主要靠师生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收集,要靠自己去挖掘,去嫁接,去整合。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信息技术手段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从形、声、色方面感知事物,使教学活动也从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如我在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在课中插播有关渡江战役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真切的看到当年人民解放军冒着枪林弹雨、横渡长江天堑的宏伟景象,从而印象深刻地明确了这则消息的主体内容,了解了渡江战役为推翻南京国民政府22年反动统治、统一全中国起到的历史意义。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历史事实结合起来。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学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学生通过对照媒体示图,很轻松地理清《故宫博物馆》的说明思路,学习《苏州园林》也变为很轻松的学习过程,大家都感到媒体手段方便多了,课堂浓度大了,学生学的也轻松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老师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推进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学习《桥之美》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及我校先进的网络条件,在新课学习之前要求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收集。在上课时,出示师生共同上网查询的大量图片,先让学生对桥进行自主审美。然后阅读课文看作者认为桥的美在哪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把语文课本中的文字与鲜明的视听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感官作用于大脑,充分发挥大脑“接触、判断、贮存、想象”四个智力区作用,从而使学生充分感知材料。学生也通过老师的多次使用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方便,学习到了一些实用的技能技巧,他们的操作水平提高的很快,如今许多学生能将老师布置的内容方便地在网上查找,自己找寻相应的答案,个别学生还向我的邮箱中发送小作文,还向我讨教问题呢。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验,我感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成功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绩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5、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

语文学科的实验过程,也就是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不断探索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将远端资源较轻松地应用到语文教学中,要感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方便、轻松、肯出成绩才行。我们语文组逐渐摸索出一些实用的东西。

在实验中,我能主动积极地寻求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联接点和交叉处,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所教学科相整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展示出来的观摩课比以往生动多了,进而更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验班成绩始终位于平行班前列。

6、整合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

“一个人的提高不算提高,整体提高才算真高”。将好的东西与其他语文教师分享这才是课题实验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利用教研活动、公开课等与同课头语文教师广泛交流,和他们一起共享远端资源,交流心得体会,互学操作技能技巧,和语文科白明艳校长、张颖主任积极学习Powerpoint的制作和网络搜索、课件修改整合技术,积极与他们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带动了语文组其他教师的参与,实验辐射作用正在变大变强,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总之,通过四年多的整合实验工作,语文学科整合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找不足,大胆向领导请教,虚心向兄弟学校学习,争取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镶黄旗小学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5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之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 整合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决不是勉强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拼合”在一起,而是真正“结合”在一起,国家也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语文——作为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把信息技术与它很好地整合起来,将会大大地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和个性化,使课堂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会大大发展教师的业务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好了,将会大大的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指导思想

1、在课程整合中,需要深刻地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与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将信息技术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现有的资源设施为基础,熟练应用信息化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

2、在课程整合中,立足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探讨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课程整合不等同于课程混合,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强调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提高学习效果。

3、在课程整合中,对于学生来说应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

教学。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信息技术是一种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基本认知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搜索、筛选、传播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语文教育责无旁贷。语文课程和信息化的整合,能提高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具有选择和鉴别信息的眼光,在大量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筛选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储存和记忆有用的信息,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传递、发布、交流信息。

2、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了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之下,写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媒体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3、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在人、机、网络、教学资源高度整

合的环境下,学生通过协作、探究、讨论、交流、互相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这样,学生就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信息化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开放、信息资源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和教学的个性化、社会化、生活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有效应用

1、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现代信息技术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参加思维,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多数儿童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动画以及视频图像等进行适时处理,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对小学生而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特殊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音响、声音、动画集于一体,既不受时空限制,又可大幅度增加课堂教学中的信息输入量,倍受师生青睐。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大教学密度,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魅力。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多得的有效手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在短时间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方面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易于引导学生进入一定情境,活跃思维过程,丰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信息技术,重视情感因素,构建情感课堂。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情感对于心智正趋向成熟的小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小学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教师也应当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或创设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情感因素,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以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能为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并能随时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辅助教学,就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语文教学中,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从受压抑的心态中解放出来,达到学习心理的开放自由;可以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可以改变知识水平的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大语文教学思想。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突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读、写写、想想、练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教学贯穿于“团结合作、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查找、取舍、收集、交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使之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参考资料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蒋华程、赵淑贞:《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于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调查报告 篇6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的开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必须重视发挥信息技术、实验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但目前通过多种渠道反映出,我市高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不规范,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针对此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 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韩城各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我20xx年10月20至11月18日抽取了新城一中、新天二中、芝阳中学、龙门镇中学、王峰初级中学等五所初中的部分老师和学生座谈并发放了问卷,对一些老师和学生走访。以更深入的了解学校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情况。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发放问卷565份,收回540份。通过对问卷和座谈会了解

的情况,我发现各学校目前都在积极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问其资源整合问题时,大部分都不理解什么是资源整合。通过对调查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市初中在此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资源整合认识有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就等于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也有一部分教师课程整合目标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甚至有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多媒体效果,把课件中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也想尽办法让它动了起来,结果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不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对 这一些问题,说明了目前有些教师课程整合的立足点不对,他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偏得到了多媒体上,而乎视了课程。我认为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对于这个问题,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道: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 “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真是一语中的。

2、对资源整合的理解不准确。

在调查的五所学校都配备了机房,新城一中、二中和龙门镇中学还专门配备了电子阅览室和电子备课教室,网络环境也较好,但是他们对课程资源整合的理解极为不准,例如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为了培养这种素养,他们也开发了一些网站或平台,提供了一些网址, 这样不是把教师对

信息素养的能力仅理解为学会网上浏览、提高打字速度、会发送E—mail了吗,他们极为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加工、批判、处理或综合运用等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他们只是不会了上网、下载,教师从来没有过其它要求。

3、弄不清在资整合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调查在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导致了学生主体极端化的出现。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我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各教学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4、整合中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提供相关网页资源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以便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四、 措施与建议

1、课程整合中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地位。

信息技术仅作为演示交流的工具,而不是替代教师的地位。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方便、快速地集成,将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后,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信息技术要能形象地展示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用图标、动画等展示动态变化的过程和理论模型)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通过留言簿、电子邮件、论坛等交流工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思路。

2、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误区 篇7

一、对信息技术认识的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必然会用到些许新技术, 而这些技术对于一些相对年长的语文教师而言是陌生的。有些老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会有弃而不用的想法, 而且认为用原来的老方法教学生也能把学生教好, 所以就不必再搞神秘新花样了。

一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存在偏差无可厚非, 但是一些相对年轻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最易出现的认识误区就是把课程和信息技术简单地整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课文内容或者题目通过屏幕呈现出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这样虽然可以加大课堂信息量, 加快课堂教学进度, 但在教师追求“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的背后, 是对学生记忆力、接受力、理解力的强大考验。教师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或者练习题呈现在屏幕上, 并且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全体学生有相似的学习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任何一个课堂内的学生都不可能是处在同一层次的, 所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要有机结合, 而非简单地叠加, 这不是“1+1=2”这样的算术题。另外, 容易出现的误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 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 特别是汇报课、展示课, 一定要用到先进技术处理一些环节。在课件制作上, 有些老师热烈地追求着课件的完美、色彩的鲜艳、多媒体的展示, 从而忽略课堂最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学生反应。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的管理层在理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存在误区, 他们认为在这个整合过程中要注重硬件设施, 所以盲目地购买电子计算机, 而忽略软件的建设及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这也是造成部分老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误区的原因之一。

二、整合中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在教学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比较大。其中最大的误区有两个, 一是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 降低了“学”的地位。

1.过于依赖网络资源。

二十一世纪, 网络可以说无所不能, 它基本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 特别是课程信息的获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有些语文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源时大多注重网络资源, 有的甚至只用网络资源, 而忽视了其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文言文教学是一大重点。在文言文教学中, 文言文的背景离现在比较遥远, 对于其中相关内容, 需要借助一些课外的教学资源。有的老师在查找教学资源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使用网络, 在网络上“百度”一下, 然后将上面的内容搬到课堂教学中。其实,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 不能只是简单了解某篇文言文的作者是谁, 基本内容是什么, 而是应花时间揣摩与文言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如作品的时代, 作者的身世经历, 抑或当时的社会风气, 等等, 这样才能将一篇文言文讲授得完整而到位。在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时, 可以依靠网络资源, 但是更应联系相关书籍及历史资料。

2.以“教”为主, 降低“学”的地位。

教学,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 不能偏废某个方面。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 学生的“学”的地位逐渐降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所教的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 也就是教师更应该将学习的能力与方法传授给学生。但综观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 更多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 是在向学生传达知识而并非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 为学生准备好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源, 这就剥夺了学生自主挖掘学习资源的乐趣和体会感悟, 久而久之, 就降低了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辨别能力, 找寻学习资源的能力, 甚至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 在学习中被动学习。

因此,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过程中, 语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应用要有一定的区分度, 要不断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使得学生得到最大的学习乐趣和收获, 而并非应用信息技术, 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依赖性。

三、整合中教学方法使用的误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教师对于如何结合信息技术正确使用教学方法也存在误区。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 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 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等。比如在教学《凡尔赛宫》这篇课文的时候 , 教师势必会通过一些多媒体及网络介绍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通过影像资料和图片, 让学生直观感受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但是,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并非单纯体会凡尔赛宫的富丽堂皇和艺术价值, 而是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本文是一片说明文, 教学的重点应当是让学生学习与感悟说明文的语言的精确性和说明方法的使用, 以及本篇文章的行文章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文章的教学目标而服务, 并非单纯地展示课文内容。如在出示凡尔赛正宫前面的法兰西式大花园的各个景点时, 其目的应该定位于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及直观感受来体会作者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同时通过角度转换, 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构思本段文字时采用了“移步换影”的方法, 结合“总分”的表达方式, 在说明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性。这样才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机整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实, 在语文课堂中, 还有另外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有误区。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标要求, 将课堂还给学生, 便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谈论的环节解决问题。但是在这样的环节中, 教师只是利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下达命令, 没有下达要求让学生真正“自主”去做。这样的后果是学生只知道要做什么, 但是对具体该如何做、每个人又该做些什么仍旧含糊不清。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 在这样的活动中, 他们完全体会不到自己被认同的成就感。这样, 部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是教师的说辞罢了。

所以, 结合信息技术, 依据教学目标, 选取正确的教学方法, 方能令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最大的课堂成就感, 进而爱上语文课堂, 使得语文课堂由死气沉沉转向生气勃勃。

随着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共同发展, 许多学校都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条件。但是理论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 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才明白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并非那么简单。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限制,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其中最大的限制。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 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 当然也与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有关,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 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大有作为。

摘要:新世纪, 随着电子科技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为适应时代需求, 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必须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到教育之中。但是, 在这一有机融合的过程中, 有些老师在理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上出现了一些误区, 导致这一整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这些误区的原因是有些老师理解信息技术有偏差、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只有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 才能更好地与语文课程相结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8

(一)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既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思想,“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促进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创造型人材培养的要求

当前,我们教育主题转向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语文能力是生存能力的一部分,中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现代语文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能力。要培养学生现代语文能力,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老师加课本的课堂结构组合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多媒体网络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活动交互等特点,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和传输渠道,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大纲的“旧瓶”装着新课程标准的“新酒”:在“教学目的”中,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再把语文教学目的机械地分成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将原大纲的“教学要求”、“教材内容”、“作文教学”以及“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四者整合为一,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课文”五部分内容的框架,从读、写、听、说、综合性学习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28项具体目标。将“教学目的”中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方面的目标中。并且单独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重视语文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一部分中,完全摈弃了旧大纲中“勤学苦练、激发兴趣、加强课外活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陈旧语文教育理念,代之以“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重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重视知识与能力整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师生平等对话和沟通,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特别是新增加了“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内容,指出评价学生要过程、结果并重,要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科学素养;评价教师要过程、效果并重,学校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本地区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二、研究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解决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份理论联系实践、操作性较强、涵盖面较广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施指南;并要在此行动研究过程中,渐次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能力。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

(一)理论价值

在理论上,可以完善学科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理论。对学科教学理论进行补充,也对现代教育技术作用进行新的诠释,将教学设计理论优化和具体化。本课题以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研究基点,着重探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产生的影响,归纳总结出整合的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学科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实践价值

在实践上,可以指导学科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操作性策略,探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策略和方法,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科教学的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并以语文学科为代表,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模式

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的“models of teaching”(教学模式)里所提的观点: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它场合教学的设计或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除了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进行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范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既是教学理论的应用,对教学实践起着直接指导作用,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化、简约化概括,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研究“主导——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并借以改造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迫切。

(二)信息技术

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是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上比较明显的优势包括: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变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性、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合智慧,传承优秀教师、专家的经验和方法。

四、研究实践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作用和方式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等特点,我们只要将这些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并通过屏幕呈现出来,学生就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就可完成交互操作进行学习。因此,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可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学生可通过这些教学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之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所具有的功能是我们的理论依据,其功能有:

1.以图形交互界面方式,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2.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多媒体计算机可作为认知工具实现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实现教材内容的直观、形象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教师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挥教师的指导监控作用,又可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实现意义建构(指学生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发展自身能力。阅读、写作、口才、研究性学习等语文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得以更高效、深刻地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必然走向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阶段。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实践

典型课例:杜甫诗《登高》欣赏。文学欣赏是一个创作性的过程,学生的欣赏过程绝不等于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如果按传统讲授方式,难以充分展示作品的背景资料,更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的分析描述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费时多而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最终意义建构的目标。因此,本课是这样设计的:用三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使用网络教室。

第一课时:尝试研讨

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

1.熟悉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协作交流的态度。

3.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掌握必要的知识。

4.学习欣赏诗词的方法。

5.进行诗词欣赏的初步尝试。

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

1.学生选择阅读网站内关于杜甫诗的有关资料。

2.(1)用文本写出作者写作背景简介,要求语言简洁。(2)你认为作者在写作此诗时的心境如何?将这些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论坛内。

3.要求阅读网站内系列文章,学会欣赏诗词的方法。

4.任选杜甫的二首诗尝试进行赏析,并在论坛中发表文章。

5.阅读有关杜甫的资料,写一首诗介绍杜甫,诗体不限,发表在论坛内。

第二课时:引导研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进一步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并引导学生实现自己对作品的意义建构。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将学生诗作投影到大屏幕,一方面了解了作者,提供理解诗作的背景,另一方面把学生自己的诗作展示出来,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

2.欣赏配乐朗诵。教师选用了《二泉映月》作为配乐,为后面的问题作了铺垫。

3.语文论坛讨论,在以下思考题中任选其一,进行讨论,如有其他问题也可在论坛中提出。

(1)《登高》与《二泉映月》意境是否一致?

(2)对诗中你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分析。

学生在课文参考资料中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在论坛中发表观点,进行实时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学生的文章及时反馈,提出指导意见或给与适当评价。

4.小结。

5.开放性研讨题目。

(1)根据登高诗意写一首诗。

(2)选几首表现秋意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如《山居秋暝》、《沁园春·长沙》等。

6.诵读《登高》。

教师制作了《登高》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了《登高》的配乐、配画朗诵,学生跟读品味。通过声、图、文并貌的配乐诗朗诵,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营造符合诗歌背景的氛围,把学生带入到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诗人杜甫流寓夔州时深秋登高感怀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的“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课时:深入研究,总结成果

通过以上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诗歌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可自己尝试进行研究。教师在论坛中转贴了几篇诗歌欣赏的论文作为范例供学生参考,并提供了部分研究杜甫的题目,然后要求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篇目进行研究,在论坛中进行讨论,教师在论坛中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诗歌欣赏的心得或论文。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课例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网络教学活动的几个突出的特点:

1.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大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不受教师和时间的限制。

2.加大了学生交流的空间,在网络课上,改变了以往以师生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口头交流与网上交流相结合,实现了多元交流,开创了生机、生生、师生交流的新局面。

3.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也是掌握信息技术的过程。

4.真正实现了学习的意义建构,这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情况建构知识框架。尤其对于这样一次文学欣赏课来说,学生的个性创造表现得更为突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整合策略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也在快速提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发生了很大转变,信息技术的加入,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出了盲目化与简单化的模式。

一、借助信息技术,补充历史文化信息

师生学科信息的不对称,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所掌握的关于某一领域的信息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教师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要多于小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教师,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导者,也是学科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这样的角色与身份决定了教师头脑中信息

量的存储情况。作为学科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习方法的传授者,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必定多于学生。正所谓教会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片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针对课本内容寻找大量的资源,丰富个人见识。而这也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所掌握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这种不对称性会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越发不平衡。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师就要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与相关知识信息的掌握者,平衡好师生之间的信息掌握量。减小信息不对称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小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受到信息获取途径的影响,学生将教师的课堂讲解作为个人学科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信息,却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无法保证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内掌握个人所传递出来的所有信息。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教师搜集与传递学科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与高效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像多媒体设备以及网络资源,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枯燥文字转换成为图片、音频与视频。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并以此丰富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理解学习内容。

比如在讲解《王二小》时,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王二小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语言简炼,并不能有效描绘出当时的

历史情境,也不能使学生完全体会感受到王二小的英雄形象。与教师相比,学生不是很了解王二小的行为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深远意义。因此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信息掌握量的平衡化,教师就要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并适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有关于民族英雄王二小的动画视频或者影视资料,利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获取语文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同时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间中利用信息手段更新个人语文学习行为。像在学习《王二小》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王二小的资料(图片、音频、视频等),带到课堂中与同学分享。让学生也成为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者,有益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能让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借助信息技术,打造听说读写教学平台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会利用班级授课制实施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一位教师要面向全班四五十个学生实

施教学,教师需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活动,向学生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并以此为凭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及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其他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小学语文的各个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相互弥补与促进的关系,然而,受到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中有不同的收获。教育理论的快速发展,鼓励教育工作者支持小学生寻找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班级授课模式的大环境中,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很多教师会选择统一的教学目标,并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独立学习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获取通道,也让课堂训练方法日益灵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听说读写的训练平台,是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比如在讲解《回乡偶书》与《赠汪伦》这类古诗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为学生配乐,然后学生在配乐中朗诵古诗词,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过程的形象性。这样以声情并茂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又如在讲解科技性较强的说明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说明文内容主题

相关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也让学生意识到说明文的重要性。又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为了突破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教学瓶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去搜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加以记录。从而使写作由难到易。

三、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形象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知文字、领会文字、理解文字、应用文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快乐的学习体验是最重要的。借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营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优化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学科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上有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做好课堂情境创设环节,让学生从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氛围出发理解文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助于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美感。

比如在讲解《独坐敬亭山》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李白作诗时所在的地点,展示当时的天气与风景,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李白,表达自己的感受。抑或是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作诗,然后再给学生展示要学习的内容。在形象的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在赏景过程中作诗,有利于语文课堂文学氛围的浓重化。又如在讲解《蝙蝠

和雷达》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短片的播放,让学生了解动物对于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散思维。当学生融入到科技氛围中,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很有利于情境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小结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课内外的教学资源,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认清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将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的点缀与实用工具,让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协管站,信息报告制度下一篇:路桥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