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的意义

2022-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读书的意义

读书谈:爱是平等的

1886年,一部伟大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原书名Cuose,英文为Heart)问世,这部作品是由意大利作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才完成的。时隔50年后,也就是在1923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作家夏丐尊先生流着眼泪、饱含深情地读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并立即着手翻译了该书。

夏先生认为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写出了理想教育的境界,即把学校、家庭、社会都建立在情感——爱的基础上,建立在爱与情感基础之上的教育,能发挥出教育的无穷魅力以及教育的真正育人作用。此外,他还认为此书不仅可以供活泼可爱的儿童来读,更可以作为普通读物,供童心未泯或涉世已深的成人来读,尤其是那些与儿童教育有直接关系的父母与教师。

当我还未读完《爱的教育》的时候,已心生惭愧并流下了感激之泪,这种情绪在我读完该书后愈加强烈,并促使我深入的思考:“爱”的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的教育》中“格拉勃利亚的小孩”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当格拉勃利亚小朋友来到陌生的地方时,先生给予的是发自内心的欢迎——“今天有一个从五百英里以外的格拉勃利亚的莱奇阿地方来的意大利小孩进了这学校了……请你们亲切地对待这小孩,使他忘记自己是离了故乡的,使他知道在意大利,无论到何处的学校里都是同胞。”“请你们好好记着我方才的话。格拉勃利亚的小孩到了丘林,要同住在自己家里一样。丘林的小孩到了格拉勃利亚,也应该毫不觉得寂寞。……如果有谁因为他不是本地人,对这新学友无礼,那就没有资格来见我们的三色旗!”

虽说我不知晓这个格拉勃利亚小孩处于哪个生活阶层,是处于弱势阶层还是强势阶层。可是,在学校里,他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友好的欢迎。由此可以想象的是他是幸福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先生:每一个同学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来自何方,哪个阶层。而这都是“爱是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一种生动体现。

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绅士的儿子,也有卖柴主、杂货店的儿子,也有居住在贫民窟的孩子……各种境地不同生活阶层的孩子都有,虽然各自的家庭背景大相径庭,不甚相同,然而在同一个教室里,每个人却没有卑尊贵贱之别,大家相处的其乐融融。而这样的教育情景,在当今幼儿教育的领域里,我们的教师能否在弱化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真诚努力与全心全意的付出下,能否达到这样的一种充满爱的教育蓝图和风景呢?

教师对孩子的爱,派生出来的是对孩子的帮助,不仅是对那些处于优势群体孩子的帮助,同时也是对那些处在弱势情景下以及相对弱势孩子的帮助,在充满爱的、热心的、富有智慧的帮助过程中,教师本人也在增强与丰富着自己的爱心,提高着自身的综合素质。像安利柯先生那样的充满爱的教育,不但培养出了热心而又正直的卡隆,优秀而又谦逊的代洛西,坚强而又和气的泼来可西与可莱蒂……而且他自己也收获了所有学生对他的爱,这种爱,足以成为他一生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滋润着他的爱的心灵以及爱的情感,教育的神圣性在此也显现无疑。现实生活中,倘若每位教师是抱着儿童家庭出身和地位差异的观念来对待与教育他们,可想而知这样的观念下育人的结果必是令人感到凄惨悲痛的,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也是让人感到鄙弃的,这种现象和行为本身就是对教师职业神圣性的一种无比嘲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爱的教育,本质就是平等的教育,一视同仁的教育,也是摈弃和杜绝功利性的,这不仅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处在这种爱的教育屋檐下的孩子,体验到的是爱的美好、爱的热忱,爱的神圣,爱的团结。所以,经由爱滋润和深刻体验到爱给自己带来美好感受的孩子,也是愿意付出自己的爱去关怀和关心别人的,这是爱的传递,传递出来的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以及和谐的人际理念。

但愿每一个为人师者都能在《爱的教育》中拨开迷雾,找到自己寻觅已久的东西,去丰富自己的爱心,付出自己的爱心,传递自己的爱心,让爱心之花盛开在自己热爱与追求的教育事业当中。

作者:刘 令

第2篇:谈人生修养的意义

在去年暑假,我有幸与来自全国的40多名游客一起参加了武当山举办的“体道”活动,对于道家的一些理念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养生、养食、养神之道。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力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

一、顺乎自然

二、清静虚无

三、以气养生

四、精神修练。

一、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

四、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2、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天君,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3、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 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4、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

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俗话说:“吃饭欢乐,胜吃良药”。这是说良好的情绪能增进食欲,有利消化。

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和人的道德品质息息相关,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大飞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

第3篇:读书漂流活动感想——读书的意义

作者 荼匕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代写公文 心得 软文请联系183355657 学校给孩子们组织了一场“读书漂流”活动,感慨良多,借次机会分享如下。

三十多年前,我大约比现在的儿子还小一点的时候,母亲买来一本《唐诗一百首》,一字一句教我读背。母亲是一名平凡的工人,不懂得拼音,更不会讲普通话,但这并不妨碍她教授我那些启蒙诗句,以至于我现在还牢牢记得那一口纯正安康方言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当然还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待我稍大一点,学习了拼音,母亲开始让我独立学习——她每日上班前,挑一首诗让背诵,下班回来检查。若是背会了便用铅笔画个对勾;若背不熟则罚我跪在搓衣板上继续背,背熟为止;若是完全不会,则免不了一顿“竹面片”。日复一日,从无断绝,读书背诗这件事情从母亲的硬性要求逐渐化为我的日常习惯。随着我年岁渐长,母亲便不怎么监督了我,我自动自觉背完了《唐诗一百首》,读熟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上下五千年》,到了小学毕业,我已经可以读《西游记》了。这三十余年来,其它的兴趣爱好,譬如足球乒乓、电脑游戏、唱歌跳舞等等,跟随年龄段和朋友圈的更替不断转变,唯有读书始终未变,直至今日,一日不读书便如一日不吃饭。

后来结婚生子,在教育孩子读书方面,我与母亲达成了一致,只是方法上略有不同。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兴趣使然”之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便是这么一个道理。读书与学习并非完全是一件事情,莫约可以理解为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但在方法和态度上大体相通,总体而言,便是“兴趣乃是引导入门的最好导师”。

所以对于儿子,我并没有强行要求他识多少字、读多少书、考多少分,只是见缝插针,在他不反抗的情况下引导他的兴趣。他玩王者荣耀,对李白有了兴趣,便教他背李白的诗;他看西游记,便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让他自己创作以西游记为基础的童话;他玩植物大战僵尸,便引导他讲关于大战僵尸的幻想故事……儿子乐此不疲,讲了不少或富含诗意或童真无忌的语句,我也乐在其中且成就感十足。

之所以不强求孩子读书,是因为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待某一事物同样有“好”“恶”的能力和权利,作为成人,我们能做的不是“强迫”,而是“引领”。不断引导他读书而非对其它事物的兴趣,无非是在我的三观众,读书之于学习,之于工作,之于社交,甚至整个人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 读书让我不再孤独!

自入读书之门,人生便进入了一层新的境界。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因无论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日,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时,身边终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相伴,他们带你穿梭于广阔的宇宙之间,欣赏无尽的风景;他们带你徜徉在灵魂的深处,领略思想的星光……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相告:“比知识更重要的,是爱和怜悯;比成功更令人愉悦的,是谦卑和坦然;令失败不再可怕的,是拥有陪伴和丰富。”

愿“读书漂流”活动引领更多的小朋友步入“读书”之门,在“读书”的道路上“富足”一生!

第4篇:读书的重要意义

读书的意义

人,为什么要读书? 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最近很多人都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

他在演讲中讲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自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便是教育巨大的缺失与悲哀。

乐嘉发微博说:“我有点激动,听了两遍,荡气回肠,依旧激动。我们痛斥中国教育的操蛋,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听到这篇演讲。”

“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董仲蠡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是呀,如他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 无比仓惶地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声誉而教学。乃至于对于知识文化本身不做思索探究,只问“这有啥用?”,或者说“这对考试加分有啥用?”

尤为喜欢董仲蠡演讲最后说的那段话,他的语调很温和,他说:

“所以,下一次我在讲课的时候我还会在课程的规定时间之内交给同学们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会多讲5分钟,我多讲5分钟的林语堂,多讲5分钟许渊冲,多讲5分钟的王佐良。请别再问我:这有啥用?这5分钟,我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

早在文化的缘起就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立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图腾。

而对于教育的执念即便在最困苦的岁月、最艰难的日子里,总有人不抛弃,总有人把教育重新拾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而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它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人重视。

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曲赋、历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部分。

不为考试、不为声誉、不为高分、不为卖弄,只为修心。

第5篇:浅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关键词:美术鉴赏艺术

我们都知道德智体美劳这五点正是我们青年在长期在成长过程中所要学习的五种必不

可少的美德。而在这五点要素中,是缺一不可的。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美育”更显得尤为重要了,而我们也正是通过学习美术鉴赏来提高我们的对于美育的认识,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相信我们都是爱美和恶丑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不仅要学习和

掌握各种专门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完善美好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完满和有意义的。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培养审美的眼睛。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一是欣赏大自然;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我们许多同学可能都喜欢旅游,希望到北京去看看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到黄山去观赏烟波浩淼的云海和壮观美丽的日出。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当我们置身自然景观中的时候,我们似乎完全融入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而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都会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和神圣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来自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空间和周围的建筑,更来自我们对天安门的认知、回忆和想象。表面上看,天安门只是一座古建筑,但从审美角度说,它已成为象征中国历史的一个审美符号。它经历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和奋起,更见证了中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说,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越深入,从中获得的审美想象就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已经蕴涵了美术鉴赏的基本特征。

审美功能还决定于欣赏者的心境和情绪状态。同样的自然山川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是山

河无限好,在另一些人看来,又可以是满目萧条的残山剩水。大自然作为审美客体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之所以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完全与审美主体的心境、情绪和他们不同的生活阅历有关。但是,不论他们的感受有多么大的不同,作为美术的审美功能,其作用都能使审美主体在或优美、或恬适、或悲壮、或苍凉、或雄浑、或冷寂的一种意蕴中得到审美体验,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解脱和慰籍。

我曾经听到过一位老学者常用的一句话叫做“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行为方式”。举个例

子:我们都知道人分为事业型和消闲型两种。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自己是吃饭为了活着还是活着为了吃饭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我认为你就属于“事业型”的人,如果是后者我认为就是“消闲型”的人我们都会看到,对一个“事业型”的人来讲,他对于吃什么,穿什么都是摆在第二位的,他把事业和工作是摆在首位。而对于“消闲型”的人来说,他所看重的是吃喝玩乐等享乐方面的东西。由于这两种人的追求不同,就明显显露出不同心灵美丑。这个例子是我们对于以上那个观点的诠释。进而我们可以引出另一个观点:人的审美观和一个人的世界观

是一致的。(比较通俗地解释世界观就是一个人他为什么要活着。)从以上的一段话中,相信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美育的重要性了吧

美术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指的是客观存在与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中,并且通过艺术家主观

能动性用一种表现形式再现给观者所以艺术应该高于生活,可以打动人,陶冶人。因为艺术

品体现着艺术家的思想,及他想表达给观者的某种心灵深处的,甚至和灵魂有关的东西。所以说一个真正的杰出的艺术家一定是一个会做人的人。所以我认为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不为过。就我个人而言,我没有看到过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趾高气昂,目中无人的。相反地,我从小接触的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们,都是谦和有礼,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光辉的人。但是他们在人群中,决不显得突兀,因为他们因为有艺术为伴,因此显得和蔼与平静。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家吧。但是我要在这里提醒大家,在学完这本美术鉴赏之后,千万不要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画家画画得好。因为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好画是把汗流在画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区别。而且往往几幅画的价钱天差地别,也和这两句话有关系。所谓真正的好画应该是画家的功底极为深厚,绘画技术炉火纯青。他们的笔锋轻松成熟,许多成熟的名画绝对不会是看起来磕磕绊绊,让人看出这幅画画家是费了多大功夫画出来的。

第6篇: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并用五句话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即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高度概括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深刻把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也赋予了科学发展观在指导我国21世纪发展中的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概括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这一科学理论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其主题始终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键词。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成就的深刻总结。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身是开放和不断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形成时期。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各种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我们究竟应该谋求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目的和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尖锐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如果不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在思想认识上的混乱,而且必然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序和扭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代表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思想,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针对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已经出现和可能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发展仍是第一要务,但这种发展的核心必须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的目的与本质、手段与方法等重大理论问题,使我们党的治国方针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具有更科学的指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显然,深刻认识和领会十七大报告赋予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理论地位,对于我们党今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以此指导中国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这一概括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在新的历史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

我们注意到,在以上所引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概括中,前面四句话,在以往党的文件中都有过表述,而最后一句话将科学发展观界定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到。这一新的提法,突出强调了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

对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看到,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才能妥善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各项重大关系,把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纳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而破解我国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引领和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却正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本质体现。

总之,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清楚地表明了我们党未来的治国方略和我国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思路,包含着许多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对此我们应更深入地领会和思考。

第7篇:浅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创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时俱进的品格、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为我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我们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重大的现实实践意义。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继承和创新的集中体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正确认识和深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创新。没有一定社会实践矛盾发展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理论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创立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共产主义、科学发展观产生和贯彻的动力都是人民群众思想和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逐步突显出来,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破解这些矛盾与问题,引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这一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有效整合与超越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这样理解发展的:增长不等于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增长。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不等于增长,但离开了经济增长,发展就无法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本条件的,在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呈现发展的内涵和成果。

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全面重大的指导作用。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一论述充分表明,科学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和全面的指导作用。作为战略思想,它将成为谋划所有工作的准绳,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引领全体人民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加以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这正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程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受益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为了人民群众,同时也要依靠人民群众。可以说,离开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失去了本真意义和力量源泉,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众所周知,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路在于发展,希望在于发展,前途命运系于发展。然而,怎样发展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是几代人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既有加快发展的经验,又有发展受挫的教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了不少弯路,这一切都与我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执政兴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崭新理论,使之成为包括发展指导思想、方向与目标、实现途径与评价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发展理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关于发展的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还是从总体到局部,都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逐步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对指导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罗文东 山东社会科学 2009,(7) 《科学发展观基本价值取向探析》潘先建 硕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2006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

胡锦涛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引领和谐社会构建探析》 毕红芳,李丁宁 求实

2010,(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

人民日报,2007.10.25(1)

上一篇:教师怎样立德树人下一篇:汽车专业毕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