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家谈读书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人名家谈读书(精选6篇)

名人名家谈读书 篇1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与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

对我来说,三日不读书,则头脑麻木。有人不解:读书要费那么大的劲,又发不了财,读它做什么?那是他不能体会读书带来的巨大乐趣。只有当读书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发财,甚至不是为了学业,你才能深刻体味到这种乐趣。这种乐趣让我至今读书不倦,而且兴趣越来越浓。

文字阅读的快乐是不能替代的。阅读需要想象力,书应该慢慢读,需要用心去感受。现代人恰恰对感受毫无耐心,往往只关心结果。

有人说,现代化的生活会使人们阅读的兴趣降低,我觉得,其实这是对阅读的尊敬程度不够。如果你乘国际航班,就能看到许多外国人在安静地看书。我在很多发达国家也看到,人们仍然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我觉得不少国人应该检讨一下,买很多东西——比如生活用品甚至奢侈品时毫不犹豫,却没有买书看书的愿望,这是很不好的。

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学了都一定要用,一定要有立竿见影的成效呢?其实,我们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来阅读吧。当你进入到这个境界,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我也不大主张大家去赶阅读的时髦。倒不是一味地排斥畅销书,而是要对所谓的“时尚阅读”保持警惕。与其跟风,不如找几本符合自己性情爱好的、真正启发人思考的书来读,可能更有收获。

今天,年轻人工作的压力很大,各方面的诱惑也很多,更需要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哪怕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一首诗,或者读几句话也行,只要养成习惯,阅读就会成为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古人说: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我也是这种感觉。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过去中国人见面经常打招呼说:“吃了吗?”将来我希望人们见面时都打招呼说:“读了吗?”

以前我们那个时代,到处找书去读。现如今书多了,但“读什么”却成了一个问题,难题是要筛选信息,淘汰信息。选择“正经书”的能力从何而来呢?就是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风吹不昏,沙打不迷”。经典该怎么读?第一,要相信前人的话,不要总是怀疑前人。第二,要读你专业所需。第三,适当地读一点热门书,对完善知识结构有好处。

世界少儿读物联盟有句话叫“阅读的人,他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如今儿童阅读量的减少令人担忧。

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很功利,觉得看作文书的效果明显,就只让孩子读作文书,这不是阅读。其实,作文书仅仅是工具书,它只教给孩子“切”蛋糕,而阅读就像“做”蛋糕,适当读点闲书,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名人名家谈读书 篇2

《扬子晚报》消息, 2009年,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 网易读书频道策划了一个百人读书名单, 首次推出了10位演艺名人的读书报告, 在这里批露其中几位的具体情况:知名主持人赵忠祥2009读书不超过10本, 他最喜欢阅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演员兼主持人伊能静最想给读者推荐的是《与神对话》, 这是她去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书;导演贾樟柯去年读书不少于30本。他向读者推荐的是《吴法宪回忆录》。谈起新年阅读计划, 他透露, 以晚清历史和武术书籍为主, 因为要拍《在清朝》, 力争再出一本书;主持人戴军一个星期读一本书, 一年读了52本, 每次出国休假都带十几本书出去, 看完了送当地华人, 然后再扛一堆书回来;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汪涵去年大概读了30多本书, 时常翻阅的一本小册子是马以浮先生的《泰合宜山会语》;著名青年演员赵薇2009年读了很多文学作品, 其中有张爱玲的《重访边城》, 格非的《山河入梦》, 还有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 卢基扬年科瓦西里耶夫的《守日人》等……

名人读书雅号 篇3

1.“通天晓”——孙中山

孙中山10岁进私塾读书,从12岁起,又接受西式教育14年。由于老师用英语讲课,他就白天专心致志听讲,晚上还请人辅导英语。孙中山读书具有勤学好问的精神,他说:“学问学问,不学不问,怎么能知!”由于他知识极为广博,所以同学们给他取了个“通天晓”的雅号。

2.“毛夫子”——毛泽东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虽然斗争紧张,工作繁忙,但他仍然抓紧时间学习。在他的住宅中,床头、桌上、藤椅的扶手上,常常堆放着长沙、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出版的书刊。他每天回到住处,不是学习、读报,就是来回踱步,思考问题。在他周围的湖南青年都亲切地称他为“毛夫子”。

3.“刘九书柜”——刘少奇

刘少奇少年时就很喜欢读书,他除了不断阅读、研究当时传播新思想的报刊和书籍外,还大量阅读古书,涉猎极广。人们见他坐也读书,站也读书,又排行第九,就给他取了个雅号“刘九书柜”。

4.“书呆子”——闻一多

闻一多自幼就专注于读书,以至废寝忘食。有一次,他正在读书,一只大蜈蚣爬到他的裤脚上,他的侄子喊了起来,他却无动于衷。结果还是侄子赶上去用扇子将蜈蚣赶走,这才惊动了他。他反而责备侄子:“大惊小怪干什么!”为了完成读书计划,他对人来客往、聊天度日等人情世故那一套十分反感。所以家里人都叫他“书呆子”。

5.“蛀书虫”——吴晗

吴晗小时侯就很爱看书,特别爱看历史方面的书。家里的书看完后,他就到处借书。有时为借一本书,他能跑几十里路。遇到人家不肯借,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看;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经常是刚到家,书已看完了,然后又立即去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看过,考问他书中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因看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他为“蛀书虫”。

6.“发狂的读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人读书故事刻苦读书 篇4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名人名家谈读书 篇5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范仲淹断齑划粥:

宋代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范仲淹,一生大起大落,十分有成就,可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悬梁刺骨:

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到用时方恨少。——佚名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的数字读书法 篇6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心两结合读书法——近代徐锡麟读书法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上一篇:关于加强基层派出所的队伍廉政建设下一篇:《构建生命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