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共8篇)
抗美援朝是一个艰难的,同时又是一个伟大战略眼光的抉择。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和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不仅给予朝鲜人民以有力地支援,而且对于保卫新中国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的警告;抗美援朝对于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和开展各项建设事业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给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警告,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建设的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宣布公开干涉朝鲜并武装援助南朝鲜;同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并声称“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公开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借机实行武装干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并且轰炸我国东北。在邻国受到侵略,我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出战朝鲜,同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打了一场为期三年的苦战,并且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这场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虽然已经过去64年之久,但是这场战争的胜利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是“立国之本”。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世界上除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其政权外,大部分国家依旧承认蒋介石政权。但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大部分国家承认了新中国的同时,也奠定了我国的外交基础和国际地位,使我国在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并传承了中朝两国的友谊和世代的友好。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中国的历史无不写满了屈辱和沧桑。而在新中国成立一年间,就敢于出兵朝鲜同世界头号强国抗衡,这一举动不仅洗刷了百余年来中国所受的屈辱和轻视,也开创了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历史新篇章。彭德怀曾经这样说过:“从此,西方列强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战争后,美国上将麦克阿瑟也不得不承认:“朝鲜半岛的战争,是我们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从此,中国人一改“东亚病夫”的旧形象,以崭新的面貌傲然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这场战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刚刚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面对着长期战争带来的千疮百孔和各种严重问题。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和朝鲜人民请求中国出兵援救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政权然出兵,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一起抵抗美国军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正气和决心。尤其是我国的武器装备如此落后于美国的前提下,我国的胜利及大地震惊了世界,包括当时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对我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制止美国对我领土和邻邦的侵略作出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如果不把美国打回到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战争的胜利把敌军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附近,避免了在漫长的中朝边境设防而不必要的浪费,使原定的南满工业搬迁计划取消,东北地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又成为建设的重点。
其次,战争的胜利,彻底打碎了蒋介石集团反攻大陆的梦想,稳定了东南沿海的局势,避免了我国东北东南两面同时对敌的危险。朝战的爆发,使 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大喜过望,以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叫嚣要反攻大陆,积极筹划以30万兵力攻打上海。与此同时派遣大批特务潜回大陆,与留在大陆的国民党溃军勾结在一起,大搞暗杀活动、攻打政府、残杀我干部群众,造成社会动荡。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给予蒋介石集团以沉重打击,使他们明白 “反攻大陆” 无异于痴人说梦,“反攻大陆” 的口号最后不得不改为 “光复大陆”。战争的胜利,对于残留在大陆的国民党人员的心理打击也是沉重的,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他们明白 顽抗只有死路一条,不少国民党残留部队纷纷放下武器,弃暗投明,使人民解放军迅速稳定了国内严峻形势,稳固了人民政权。
最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我国的军威、国威,使美国不敢小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使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更充分认识到中国捍卫自身战略利益的决心和力量,认识到和则两利、战则俱损的现实。
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军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锻炼,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宝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促进了我军现代化建设。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场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局部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动用了除原子弹外的几乎所有的最新式、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此前我军对现代战争几乎一无所知,是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学习战争,并凭借落后的武器与美军对抗并最终取得胜利。这场战争使我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积累了在现代条件下作战的宝贵经验,促进了我军的现代化建设。我军的装备水平较国内战争时期也有了显著提高,参战军兵种之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是空前的。作战形式也更趋多样,既有运动战,又有阵地战。这场战争的作战经验,从战争决策、战略指导和战役战术等各个层面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宝库,为后来我军自卫作战及援外作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成为我军实行军事变革、迈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契机。这场战争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科学的发展。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部队后勤补给﹑陆军的炮兵和空军更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的英雄部队,这也使得世界的霸权主义国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一支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强大的军队。这场战争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的宝贵经验。这场战争是一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现代化程度最高和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强敌最为典型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军事变革,使我军作战观念发生了许多重要转变,主要是:由单一步兵作战向现代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转变;由单纯地面作战向现代立体作战的转变;由主要实行运动战向既注重运动战又注重阵地战的转变;由单纯前方作战向现代前后方全面作战的转变;后勤保障由 “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 向组织现代后勤保障的转变等等。
这场战争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共产主义国家的信念,保护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它到处侵略扩张,恃强称霸,不可一世,然而侵略朝鲜时,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共同反抗面前,却碰得头破血流,遭到了惨重的失败。这场战争是美国自独立战争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胜利班师的战争。毛泽东说: “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证明:这个政党领导下的军队同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军队的战斗力要强悍得多,与国家领导的向心力与民族凝聚力也要强大得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向世界有力的宣告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诞生了!西方强权靠武力已经无法扼制这个共产党国家在世界东方的兀然矗立。西方列强从朝鲜战争的失败中意识到,中国一百多年任人宰割的历史结束了,他们从此再也不能向中国颐指气使了,那个架起几门大炮在海上轰几下就能让中国政府吓得哆哆嗦嗦从而签下屈辱城下之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站稳了脚跟!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敢武力进犯中国。并在漫长的若干年后,越南战争使美国人又一次领教了中国的厉害,美军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8度线一步,忌的就是一旦靠近中国会引来解放军直接参战,朝鲜战争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美军出道以来,也就仅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时或有中国背景的战争中败北,这使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心理上留下浓重的阴影,同时,本能的对中国军情特别关注、特别敏感。也就是在这几次与世界最强军事大国较量中都取胜的战绩,使世界都对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陆军刮目相看,其强悍的战斗力得到公认。当年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后来在访问东欧几个国家的时,得到了超乎常规的隆重接待,实在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以美军为核心的联合国军的由衷肯定与褒扬,同时,这一战,也使西方再也不敢轻易武力干涉东欧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让这几个国家一扫阴霾、扬眉吐气!
一、“一条鞭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明朝中叶, 地主豪强兼并土地的行为愈演愈烈。地主们纷纷勾结官府, 强占农民的土地, 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土地兼并的不断加速, 使得朝廷掌握的税田越来越少。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 明朝登记在册的税田总额为850.7万余顷, 但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1502年) , 这一数字降到了422.8万余顷。较之明初, 税田流失了一半。这些流失的税田大多都为地主豪强隐瞒。
(二) 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土地兼并不但减少了税田数额, 同时也破坏了明朝的黄册制度。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破产, 但是依附于土地的赋税并未因此而转移。这就加重了无地农民的赋役负担, 导致了赋役不均, 迫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而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人口的不规则流动给人口管理造成了困难, 再加上一些官员在修订黄册时的“粗心大意”, 致使黄册信息严重失真, 黄册制度逐步走向崩溃。
税田的流失和人口管理的失控, 严重冲击了明朝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明朝的赋役收入因此而迅速下降。
(三) 严重的财政危机
明朝中叶, 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皇室支出不断膨胀, 大兴土木, 劳民伤财。此外, 明朝中期官员队伍大为增加, 冗员冗官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因而, 明朝中叶, 国家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在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之下, 明朝财政不可避免地出现连年亏空 (见下表) , 危机显现。
(四) 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 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的提高, 使得封建体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力被削弱。不少农民弃农从商, 促进了明朝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商品经济向前迈进, 而商品经济的繁荣带动了白银货币的流通。白银的广泛使用为“一条鞭法”实施折银征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一条鞭法”的内容
万历九年 (公元1581) 张居正在完成了土地清丈的基础上, 开始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其主要内容有:
1、“总括一州县之赋役”。即将各种田赋徭役等一律合并征收, 将原来分开的“两税”放在一起课征。“一条鞭法”把原来纷繁复杂的赋役科目简化, 将赋和役合为一项, 简化了赋役制度, 方便了征管。
2、量地计丁, 计亩征银。即把各种徭役摊入土地, 随同田赋一并征收, 征收的依据是土地的大小, 土地大的多征, 土地少的少征。同时, 除少数地区用实物缴税外, 其他地方一律将各种赋役都折合成白银来缴纳征收。
3、“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 也就是改变明初以来征收力役的做法, 用雇佣劳役的方式来代替。官府一年所需要的力役由官府出钱来雇人应役, 不再由百姓无偿负担。
4、将赋役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京库岁需”, 归中央所有, 由地方上解;另一部分为“留存”, 供地方官府开支所用。
5、官收官解。为避免中间人对税银的侵蚀, “一条鞭法”规定所有的税银都由纳税户直接缴纳给官府, 不再采用由里甲代为征收的办法。
三、“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
(一) 简化了税制, 方便了赋役征管
在实施“一条鞭法”以前, 明朝实行两税法, 依据《鱼鳞图册》和《黄册》对赋役进行征收管理, 而且税种比较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征收和管理都比较复杂、繁琐。推行“一条鞭法”后, 各种赋税和徭役都合并在一起征收, 减轻了地方官府征收赋役的工作量, 使得税制较之以前更加清晰易懂。官府的征税成本和百姓的纳税成本都有所降低, 从而提高了明朝赋役征管的效率。
(二) 平衡了赋役负担
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令赋役产生不均, 加重了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张居正在重新丈量土地后, 推行的“一条鞭法”把土地的多少作为重要的计税依据, 即计亩征银。土地多的, 相应的赋役负担也就较重;土地少的, 相应的赋役负担也就较轻。“一条鞭法”的实施改变了当时失地农民承担大量税负而拥有大量田地的地主豪强税负极轻的奇怪现象, 平衡了两者间的赋役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
(三) 进步的雇佣劳役制
一改以往强征力役的做法, 用更为理性的雇佣制度来替代。其实质是农本思想的体现。这一转变, 减轻了广大农民的徭役负担, 使得农民不必被强迫参加劳役, 增加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时间,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 征收白银
“一条鞭法”要求除少数赋役以外的其他各种赋役都折合成白银征收。这项规定有效避免了实物缴纳过程中实物质量参差不齐的可能, 同时也方便了地方赋役收入的上解。另外, 白银在征收入库后也便于存放和管理, 在使用时也比较的便利。征收白银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为它扩大了白银的使用和流通范围。
四、“一条鞭法”的现实意义
(一) 简化税制
税制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征税成本的高低。一般而言, 税制越复杂, 征税成本也越高;税制越简单, 征税成本也越底。在我国现行税制中, 所得税制相当复杂。尤其是所得税制中的大量关于税收优惠的规定, 极大地增加了税制的复杂程度, 也不利于纳税人对于税制的学习与理解。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为例, 除了要对其会计利润做相应的增减调整之外, 还要考虑大量对于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计算量相当大, 对征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征税成本也较高。因而, 国家应该适当考虑减少或者归并一些税种和部分税收优惠条款, 降低税制的复杂程度, 尽可能将征税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
(二) 公平税负
税负的公平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横向公平强调有同等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缴纳相同的税收。纵向公平则强调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纳税人缴纳不同的税收, 以做到所得多者多征, 所得少者少征。
张居正认识到明中叶赋役负担不均的问题, 于是他推行“一条鞭法”通过“量地计丁, 计亩征银”的方式以土地来确定每个人的赋役水平, 从而有效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赋役负担, 公平了税负。我国目前也存在税负不公平的问题。譬如, 国家对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统一征收20%的所得税, 而并不是以利息所得的多少而加以区别对待。显然这是有悖于税收公平原则的。
(三) 税制设计要考虑地方差异
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时遇到了不能适应不同地区的情形。“盖南境气候既燠, 物产富饶, 有木棉粳稻之产, 有蚕丝楮紽之业, 又地阔力余, 营植不碍, 民间贫富不甚相悬, 一切取齐条鞭, 奚不可?北境则不然, 地寒凉, 产瘠薄, 即中路, 又苦冲烦, 贫富相去, 何啻倍蓰?”, 即南方商品经济发达货币化程度较高, 适于折银纳赋, 而北方相对落后且货币化程度有限, 更适于缴纳力役与实物。在北方推行“一条鞭法”反而有加重农民负担的嫌疑。
我国现行的税制改革应当注意这一问题。尽可能顾及各个地区的差异, 尤其是东部与西部地区。在税制设计时, 不能只看到东部沿海城市人均收入高、经济发展快, 也要注意西部地区依然比较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的现实。国家可以尝试在不同地区间实施有差异的税制形式, 通过适当下放税收调整的权限让各省自行对国家出台的税制进行微调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与需要。
参考文献
[1]、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231至235页。
[2]、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31至570页。
[3]、胡怡建:《税收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第30至43页。
[4]、郑学檬:《中国赋役制度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531页。
柏林墙倒塌意味着冷战结束,这是没有异议的,但说得还不完整。笔者要补充一句,那就是,它标志着美国从此成为惟一的超级强国。这个事实迄今为止还没有改变,所以柏林墙倒塌的影响依然在持续。
那么,中国是否在崛起?这不是任何人说了就算的,自己说也不算,因为还要看别人是否感觉到中国在崛起。所以,笔者们首先看一下外部世界是怎么反应的。
笔者曾经多次采访七国集团的峰会,对它的分量还是比较了解的。只要比较一下就更清楚了。简单地说,七国集团虽然不是联合国安理会,但却胜似联合国安理会。这是因为,它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主导着整个世界的经济,包括货币政策和能源政策。凭什么?当然是凭实力。
可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世界经济中出现了一个“不速之客”,那就是中国。2003年,七国集团在多哈举行半年一次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中国副财长和副行长首次应邀列席。这是不寻常的事情。俄罗斯是八国集团成员,但一直没有资格出席财长会议;而中国不是成员国,却反而被邀出席;七国集团不只讨论自己的事情,而且还把人民币作为主要话题。
这是为什么?很简单,七国集团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关起门来密谋和主宰世界经贸事务。为什么不能?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主角之一。主角不上台,戏就唱不起来。实际上,最近几年,在七国集团或者八国集团会议上,中国可谓是“喧宾夺主”,其他七国好像也乐见如此。
再举几个例子,看看外部世界是否承认中国在崛起。第一,最近这些年,欧盟和美国对中国贸易都出现了巨额逆差,但它们不愿意或者不能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反而要依赖中国,把解决贸易不平衡的希望,都寄托在人民币的升值之上。
第二,中美和中欧的贸易越来越多,很多人都说这不是什么好事,没有错。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事实本身就能证明中国在崛起。在全世界,有实力、有能力与欧美发生贸易摩擦的国家是不多的,过去只有日本而已,中国现在已经取代了日本。
第三是外部世界对待中国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如何讨厌和瞧不起中国,不论是否希望中国强大,为了自身的利益都要避免得罪中国,都要与中国保持接触,至少在表面上要显得恭敬一点。畏中有敬,敬中有畏,这是面对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国时,一般人都会有的心态。
除了外部世界的反应,中国崛起之势大致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第四大经济体,仅在美、日、德之后,而这个次序很快就要改变;世界第三大贸易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东亚和世界经济的引擎作用日益明显;发展潜力和方向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最后一点值得强调一下。当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被全世界所关注时,那就意味着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彼此的前途已经系在一起。不要忽视这一点,因为其中的含义非同小可。
第二,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布局正在形成。首先是周边地区的传统威胁大多已经化解。看一下中国地图,从北到西再到南,就知道中国的安全感空前增强。其次是在全球战略上,中国可以拿来运用的方法越来越多,能够有效牵制战略对手的对华政策,包括安全的、经济的和外交的。再次是中国已开始参与主导国际事务,甚至参与主导全球事务的日程。这样的例子近年来有很多,包括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之内,不能一一列举。
有些人说感受不到中国的崛起,这只能怪自己太麻木。事实上,中国崛起的影响所及,不只是改变了世界的现状,而且更改变了历史的面貌。
第一,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在1498年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开创了欧洲文明主宰世界命运的历史。500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附在实力之上的中华文明也在觉醒和复兴,虽然现在影响力依然赢弱,但它的复苏,毕竟终结了欧洲文明唱独角戏的历史。
第二,西方国家过去一直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因为其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都是“异类”,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模式到现在是成功的。保守一点说,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打破了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模式的历史。
第三,对中国崛起这个现象,世界上所有现成的理论都不能进行完整的解释。也就是说,中国的崛起使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都暴露出来。
认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性。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掌握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大致过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重点
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的英勇事迹;“最可爱的人”。难点
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奔赴朝鲜的原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路高歌奔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浴血奋战。他们为什么要远赴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见证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抗美援朝的原因
史料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南北分界线,分别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世界舆论的谴责,调兵遣将于1950年组成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麦克阿瑟率领下在朝鲜半岛的仁川登陆,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直打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1950年10月1日,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朴宪永紧急致函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史料2 1950年8月27日,美军出动B-29重型轰炸机、P-51战斗机等先后5批13架次,侵入中国东北境内的辑安、临江、安东地区上空轰炸扫射,炸死中国居民3人,炸伤21人,炸坏火车机车、客车、守护车5辆,炸坏卡车2辆。
史料3 美国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教师:朝鲜战争初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侵华措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史料4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史料5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就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彭德怀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能按兵不动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家卫国。2.抗美援朝的经过
史料1 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次战役是指自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参战起至1951年6月10日期间发生的五次战役级战斗。主要作战目标为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李承晚政府的南朝鲜军。
史料2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
史料3 一个错误的时间,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国五星上将布莱德利 史料4 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谁? 学生:1950年10月;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
教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战役?结果如何?
学生:中国人民志愿军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中方面和“联合国军”代表正式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3.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史料1 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捐献的款项,折合新人民币为55 650亿元,可买飞机3 710架。史料2 1992年3月22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常香玉号”飞机。这架米格-15歼击机是50多年前,常香玉为支援抗美援朝,用义演所得的15亿270万元(人民币旧币)购买,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史料3 这场战争美国动用了自己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1/2,直接军费达200多亿美元。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先进武器,几易主帅,仍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美国侵略者不得不承认“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失败”。
教师: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方国内人民坚决支持和拥护。全国人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以实际行动支援战争。
教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指出:
(1)战争的正义性。
(2)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3)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4)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教师:抗美援朝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它的胜利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归纳:
(1)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使我国建立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经验。
(5)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全国人民由于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1 上甘岭战役
敌我反复争夺阵地59次,敌人共发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 000余枚,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击落击伤敌人飞机270余架,山头被削低2米,随手抓把土,就可以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一米不到的树杆上,嵌进了100多个弹头和弹片。这片3.8平方公里的山头,已经被鲜血浸透了。
史料2 黄继光和邱少云。
史料3 黄继光(1931-1952),四川中江人,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掩护部队前进而英勇牺牲。
史料4 邱少云(1926-1952),四川铜梁人,在潜伏时,为了保证战斗胜利和部队的安全,严守纪律,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教师:黄继光与邱少云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人们为什么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继光和邱少云身上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无私的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等。
因为他们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为保家卫国、支援朝鲜,赴朝作战。他们在战斗中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赢得这场战争,伸张了正义,援助了朝鲜,保卫了祖国,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崇高的国际荣誉。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彭德怀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黄继光、邱少云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2课 抗美援朝
一、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1.原因 2.经过 3.结果 4.意义
【摘要】中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历史教学则是中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故事教学作为当前较为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已在众多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运用。本文从历史故事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出发,对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介绍,希望进一步指导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应用综合性、人文性、初中教育论文发表
作为历史学科最为鲜明的特点,不仅仅要求历史教学突出重点,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脉络,更加注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实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而历史课堂教学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环节,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对于改善历史教学效果、强化历史教学思维大有益处。历史故事抓住了历史规律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生动体现了趣味性教学的道理。本文将以历史故事教学实践为例,深入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此为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关建议。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历史学科拥有庞大的知识结构和繁杂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历史学习不仅要有学习时间作为保障,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支撑。兴趣是学生迈向历史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以独特的思维眼光看待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从而探究历史规律,是历史教学中关键性的环节,也是众多高校及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历史故事的史实细节趣味性鲜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动力,而教师对于历史故事的拓展则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深度,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逐渐形成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2、有利于思想教育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历史知识、总结历史规律、获得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转化为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已不仅仅关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历史故事作为一门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含较多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而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历史故事的德育功能。因此,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将极大地强化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例如,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黄花岗战役中牺牲的战士们?”对于此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则要运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战役时期发生的.小故事,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细节讲述,学生将进一步体会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归属感,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的思想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沉淀,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分析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难点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讲究典型事例的讲解和分析,通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将进一步明晰学习目的。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利用当时发生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注重对历史故事细节的把握。通过以上的说明,学生将自然而然的明白历史事件的形成过程,这也是中国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知识获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把握,减轻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果。
2、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感性认识是提高初中历史学习灵活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中的主要环节,对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感、培养学生历史形象思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对待历史事件,学生要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辩证的分析其历史作用。而历史故事教学则更多的赋予了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对历史人物身上的一些历史故事的分析,学生将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功过是非做出判断。同时,初中生由于历史思维水平还不高,对于历史的思考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引入则有利于学生端正历史思维,开拓历史眼光。在对一些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时,感性认识的获得和理性认识同样重要,因为某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并不是仅仅要从一个方面加以考量的,而是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历史故事的发生也是处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虽然历史故事中的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却不可忽视其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本质特征认识本质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历史故事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多数历史知识都具有相应的配图,配图主要包括地图、图表、人物画像、影像资料等,这些配图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复杂的历史关系和社会矛盾,再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配图中发生的历史故事,并对细节之处进行讲解,通过表层内容的讲解,学生将对即将学习的重难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讲解历史故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锢,将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经验至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中加以考量,增强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初中生的历史素养还不是很高,对于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对于学生历史素养要求较高,同时,对于一些事件性质的把握也是需要突出其本质的,因此,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生动活泼的手法将历史事件的本质转换了表达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理解。
4、奠基后续教学历史是永远没有结局的,因为这一秒发生的事件在下一秒到来时都成为了历史,因此,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是没有尽头的,即历史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奠基后续教学不仅仅是历史教学的需要,也是弘扬历史学科精神的首要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历史故事,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正式的历史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一些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和探究,历史故事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而此种联系也是学生培养历史素养必须要明确的内容,注重对联系的细节把握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点。教师通过前期的历史故事引入,将有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历史内容学习,极大的减轻学习难度,有利于增强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此改善历史学习效果,彰显历史学习对于知识探究和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历史教师要从分析重点难点、增强感性认识、认识本质特征、奠基后续教学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历史故事的内容和形式,优化历史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认识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矛盾、总结历史规律,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0:220.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12:142,213.
1. 历史教学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支撑
自古以来, 历史便承担了彰善瘅恶、革故鼎新、察古鉴今、警醒世人的任务。可以说, 史学是一部挖不完的道德教育教材, 它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评骘, 使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流芳千古, 而使独夫民贼、宵小奸宄之徒遗臭万年。历史教学的道德教育, 正是通过饱满的人物刻画、发人深省的事迹描述、振聋发聩的道德评判, 使得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陋如一面镜子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我们要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为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支撑。
2. 历史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祖国”, 历史教学可使学生了解祖国辉煌的历程, 了解国情,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文明, 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只有对祖国历史深刻了解, 才能谈得上爱国之情。其次, 要教育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历史上一些仁人志士忧国忧民, 心系天下, 甚至为了国家、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爱国之举, 无一不是历史大书特书的对象。通过历史教学, 可以让学生感受先贤的奉献精神,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教学,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有力的途径。整个一部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史, 是列强的侵略史, 也是中国人民的反抗史、探索史。通过历史教学, 可以激起学生对外来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 可使学生自然升腾起振兴中华、奋发向上、勤奋读书、报效祖国的强烈感情。
3. 历史教学是培养民族意识的重要依据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 关系到各民族的融洽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民族意识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平等意识。 (1) 民族认同感。所谓民族认同感即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每个民族都是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 各民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种民族认同感可以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的内聚力。 (2) 民族平等意识。正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个平等的主体, 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极其重要的一员, 所以各民族应该平等相处, 相互尊重。我们每一位公民, 必须正视民族关系, 增强民族意识, 做维护民族统一的坚定支持者, 做促进民族友好的积极参与者。我们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让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获得正确民族意识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从小牢固树立平等、尊重和团结的民族意识。
4. 历史教学是培养中学生优秀人格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乡土历史;实践活动;网络资源
乡土,它是人们生长和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人最先认识并与之有强烈情感与认同的地方。所谓乡土史,也称“地方史,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空间范围内人的活动的历史,是相对全国的历史而言”。乡土历史作为乡土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乡土历史教育落实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更好地落实乡土历史教育,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乡土历史教学所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对乡土历史秉承一个客观的态度,不能因为夹杂个人感情而对本土历史进行美化,或一味地“说好话”“不揭短”,这不符合历史“真实”的特点,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二,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乡土历史教育很难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乡土历史的教育仍以一个模糊的课程穿插于其他课程,就历史科目而言,教师在穿插乡土历史时应注意以现行教材为主,乡土历史为辅,明确并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忌就乡土历史讲乡土历史,偏离教学的初衷。
第三,组织相关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不能将历史考察搞成简单的旅游活动,实践结束要有一个相关的成果反馈和相应的评价机制。
二、实践乡土历史教育的途径
1.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
要落实乡土历史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必须做出改变。乡土史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增强学生爱乡、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随着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推行,教师也要深入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并在教学活动中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我们要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以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及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与教师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承担这一任务的能力,不仅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有组织活动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就专业知识而言:作为一名称职的历史教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就组织活动能力上:包括如何进行学生之间的分组,任务的分配,如何积极引导、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等。一般来说,历史课外活动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激发兴趣,自主参与的原则;积极开放,因地制宜的原则;因材施教,培养特长的原則。”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结束实践活动后安全返回。
3.在历史课堂上穿插讲解乡土历史
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上乡土历史很难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乡土历史的教育仍以一个模糊的课程穿插于其他课程。在历史课堂上,现行的“中学教材的叙述篇幅有严格的限制,用极其有限的文字表述繁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约和枯燥在所难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也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儿童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儿童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而要消除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这种脱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史的融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黏合剂。
教师可以通过在平时课堂中,将乡土历史教育与历史教材的很好结合这种方式来落实乡土历史教学。如在课堂的导课、举例中穿插乡土历史,目的是要学生在了解乡土历史的同时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并感到愉快,他才能使学习兴趣变成推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才能达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以致欲罢不能的境界,才能学好所学的课程。”乡土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他们更容易去借此理解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与此同时真正地对学生进行乡土历史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下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
4.以乡土历史为内容开辟第二课堂
受课时的限制,可以利用正常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来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如开辟第二课堂:进行乡土历史的交流会或知识竞赛进行相关的板报设计展览,通过邀请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调查访问等。以此来锻炼学生对于资料搜集、整理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如讲到岳麓版教材的必修二第四单元“经济腾飞与社会巨变”,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自己家庭或社区在近几十年内的快速变化,可以从多反面进行调查:吃穿住行,最后可以将调查结果通过板报的方式用文字、图像等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变化深切感受到我国在建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历史,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也不失为一种进行乡土历史教育的方式,而且更为直接具体。因为遗迹、文物等都是历史直接形象的遗存,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通常来说:“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考察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面去,使这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者能够进行对教科书的批判,给予删削与补充。”通过亲自观察、亲身体验的方式,加上教师的引导,触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可以就相关的问题进行论述探讨,写出小论文,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甚至可以提出有效策略,这对于学生以及当地的长远发展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也使得历史可真正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历史学科的价值感,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使命感。
5.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时代,从电教到现在的网络利用,越来越方便师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作为新生代力量,对于网络多媒体的兴趣和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的教师,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点优势,鼓励学生比如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或某个历史遗迹的PPT或视频,或说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建立一个相关网站,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该网站,做到资源共享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特长,帮助他们建立成就感,同时体会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多途径摄取知识,成为一个会学习、主动学习的人。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乡土历史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历史感悟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的积极意义,它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历史,进一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历史情感,更加优化历史课堂,带给学生以现实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初中历史乡土史材料的挖掘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
[2]方伟君.乡土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静,李晓凤,姚岚.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孟思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抗日战争是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2、抗日战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的全民族抗战。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起决定性的作用。
4、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作战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三、抗日战争胜利给我们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
力
3、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
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
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四、牢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1、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抗日战争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这一财富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重要意义?
【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推荐阅读:
历史教育的意义和作用09-12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06-17
建筑的历史背景喝意义10-30
污水处理历史意义06-14
论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07-15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意义12-13
读《生命的意义》有感:活出生命的意义11-19
实践的意义10-06
帮助的意义作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