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精选8篇)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篇1

石羊古镇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及意义探析摘要石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石羊镇政府着力挖掘这些可贵的红色文化,从“红色文化育心”的理念入手,着手打造“五馆一线”等红色文化品牌。综合分析石羊打造红色文化的一系列理念和方案,具有迎合趋势、深化教育、提升旅游、加强党建的功能和意义。(图片来源于百度)

一、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一红军长征过石羊

1936年4月18日至2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肖克、王震的带领下,长征过大姚,在大姚历时三天两夜。4月19日天未亮,红军离开七街,头戴柳帽,脚穿草鞋,冒着国民党飞机的侦察袭击和中央军、滇军的重兵尾追,向盐丰县城(今石羊镇)前进。上午10时左右,红军避开其碉堡工事,占领峡谷两侧高地,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攻城,伪兵守敌不支,纷纷溃逃山沟,以势如破竹之势进入了石羊。红军到石羊后开仓分盐,约向石羊的百姓发放盐30余万斤。红军还打开积谷仓,将粮食源源不断分给穷人,打开监狱,解救了60多名受冤囚徒。20日拂晓,红六军团撤离盐丰,经过王家庄、大石桥、络子箐、温竹箐、杨家箐、桥头哨出楚雄地区西进,经祥云、宾川与红二军团汇合,从丽江石鼓胜利渡过金沙江。在原盐丰县境,18名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送交龙云,不知下落;一名红军受伤被抢匪杀害,二名红军因病牺牲。当时来到石羊的红军,据文字记载是“三个师七个团”。红军长征过盐丰县城,途经40个村庄,行程180华里。广泛进行了革命宣传,红军所到之处,打土豪分浮财,解救工农群众,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在行军途中不断受到中央军和滇军的尾追堵截,红军、中央军、滇军都曾进驻过石羊,在石羊还流传着《红军帽、中央军衣、滇军裤》的故事:红军来到石羊,住宿到一户人家,走时留下了红军的帽子;中央军住宿到他家,走时落下了军衣;滇军也来他家住宿,走时忘将裤子带走了。这家的主人便将红军的帽子、中央军的军衣、滇军的裤子穿在身上,邻里人看到了都笑他不伦不类。这个故事再现了1936年4月红军、中央军、滇军分别进驻过石羊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红军危急的处境。王正枝是土生土长的石羊人,现年90岁,当年红军长征过石羊他13岁,对这段历史记忆颇深,他回忆说:“红军长征过石羊,我清晰的记得是民国的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在红军未来到之前,国民党的飞机就已经来侦察了。上午十点多,我去挑水就碰见了红军,他们和我打招呼,叫我“小鬼”、“小鸡蛋”,我叫他们喝水他们没喝,当时我才十三岁,感觉他们骑的马很高大。红军来到石羊,就拉通了电线,连接了通信。红军到地主家拿了衣服,分给乞讨的人和穷人,还开仓放盐,那时整个石羊锣声响起,叫人们到场署背盐,背盐的人很多,我差点被踩到,我那天抱了三个半盐回家,一个盐有十多公斤重。红军吃饭吃的是大锅饭、军队里的领导和军队人员一起吃,所以就看不出哪个是头头,他们穿着朴素,对百姓秋毫不犯。红军对老百姓是着实好了,老百姓由开始红军刚到时的门户紧闭到后来的陆续开店,卖荞粑粑、卖米粑粑、卖核桃的都出来卖了。当时红军用一个镍币买一个核桃,一个镍币在当地可以买二十碗米线,这看出了红军绝不白拿白吃百姓的东西。红军来石羊,只是批斗了石羊的四大家,红军去到别的地主家住宿,吃了用了都会留钱,走后地也会帮主人打扫出来。而后面来的中央军和滇军就不一样,中央军和滇军是专门叫厨子给他们一一做饭,要吃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穿的是呢子料的衣服,吃了用了百姓的还不给钱,还常常被叫去给他们干苦力,我父亲就被弄去给他们背过东西。第二天天还未亮,红军就用高竹竿、布条、油做成高高的火把,点着火把就又开始赶路了,石羊周围的山上都是火把形成的火龙。拉线的在最后,天亮了就全部走完了。红军走时,我想和他们一起走,红军问我几岁了,得知我才十三岁,就说再等几年,摸了摸我的头,笑着就走了。”二石羊人物与红色文化

石羊虽地处边陲,但因盐与外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能较早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洗礼。1928年,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就回大姚、盐丰开展革命活动。1931年,盐丰县原昆明市“青年努力会”会员王仲武组织领导青年学生游行示威,开展反对法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强征硬敛盐税以抵交庚子赔款的斗争。1938年11月,中华民族解放军先锋队(简称“民先”队员王子近(王信民)从昆明回到盐丰石羊镇,发展了封于齐、高粱、罗如森、张玉祖、李林等加入“民先”组织,进行了一些抗日救亡活动。学习、宣传马列思想,学习《新华日报》、《群众周刊》、《解放日报》、《解放周刊》等从外地带入石羊的刊物;组织歌咏队、大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戏剧。1939年6月,杨正芳到盐丰先后发展了王子近、高粱、封于齐、罗如森(女)、张玉祖(女)五人入党,并报经省工委批准,成立盐丰党支部,王子近为支部书记,高粱为宣传委员,封于齐为组织委员。创办了“大众壁报”及工农夜校,组织“羊城歌咏队”,进行革命宣传,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5年,昆明“一二·一”运动的《哀思录》、《中学的民主》、《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等书刊传到盐丰,盐丰中学进步师生季瘦红、陈典章(联大学生)即广为散发,并组织座谈会声援。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在石羊如火如荼进行着,石羊的百姓为之觉醒,一步步走向了自由解放之路。石羊人张之霖、陈子干、甘舜、布一民、高维桓、布青阳、罗衡、甘芳、华定周、甘廷芳、王子近等是石羊红色文化的的典型代表人物。综观石羊人物,与红色文化紧密相连。他们先走出家乡,后来又将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带到了家乡。革命的事业即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生命属于革命。石羊古镇自古就有文风昌盛,在盛世造就了文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创造了诸多武才,张之霖、陈子干、甘舜、布一民、高维桓、布青阳、罗衡、甘芳、华定周、甘廷芳、王子近等将国家、民族的兴盛安危系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可歌可泣。

二、政府主导下的红色文化 一红色文化的建构理念

关于石羊古镇“红色文化”的提法,在2011年之前未闻其声,一提到石羊文化,小镇人民对儒家文化、盐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侃侃而谈,但对“红色文化”就稍显生疏。不过另换一种方式,让小镇人谈谈关于红军长征过石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他们总能谈得有声有色。2011年底,以镇党委书记牵头的石羊镇领导班子将石羊红军长征过石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及其历史遗存提升到了“红色文化”的高度。石羊镇镇政府将红色文化的理念定位为“红色文化育心”。在石羊镇“三羊开泰”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中,将“富裕石羊”、“文化石羊”、“和谐石羊”作为“三羊”的三大抓手。在文化石羊方面,石羊古镇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古镇的盐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兼容并包、交相辉映。在如何做足、做强“文化石羊”方面,镇政府提出了“五心”工程,即“红色文化育心”、“儒家文化养心”、“绿色文化润心”、“廉政文化净心”、“大众文化凝心”。积极组织引导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争当先进文化领路人,打造文化石羊。“红色文化育心”理念在石羊镇“三羊开泰”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中提出,并作为“五心”工程之一与“儒家文化”、“绿色文化”、“廉政文化”、“大众文化”并驾齐驱,相得益彰,足以突显“红色文化”在打造“文化石羊”品牌的重要性。石羊是大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红军长征过石羊留下了许多红色足迹、红色故事和红色遗迹。石羊镇以“弘扬长征精神、重温党的历史、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党员意识”为主旨,着力实施红色文化育心工程。深入挖掘红军长征过石羊的红色足迹,打造“五馆一线”:石羊会馆、白井酒楼、安逸酒楼、红太阳宾馆、鑫茶轩茶馆和红军长征过石羊的行军路线。“五馆一线”的成功打造,图文并茂地向党员干部展示了红军长征过石羊的红色足迹和党在石羊的发展历程,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重走红军长征路,为广大干部职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二红色文化的实施方案01/建军节祭奠烈士塔烈士塔位于南关外的飞凤山山脚,于1955年由盐丰县人民政府建立,为纪念薛常灵、李辉堂、张光耀等在解放盐丰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烈士塔塔身的两侧有当时石羊籍云南省人民代表金佩丞“成仁取义,民不能忍”的题字和中共盐丰县委书记李子龙“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题字。塔尖上的三面棱角面上均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庄严刻字。1989年4月5日,为了方便管理和祭扫,经石羊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倡议,由石羊镇人民政府批准,政府将原安置在白石谷的薛常灵的坟墓迁至烈士塔,并对坟墓做了很好的修缮。现在烈士墓和烈士塔周围建了两套供人们休憩的桌椅,不逢建党节、清明节等特殊的节日,这也会时有前来参观、瞻仰烈士塔、烈士墓的人群。石羊古镇烈士塔的纪念碑上虽然只镌刻有薛常灵、李辉堂、张光耀的名字,但石羊的烈士不止这些,在《大姚县志》记载的石羊籍的烈士名录有:赵龙甲、武必兴、王罗宝、肖培高、罗德匡、朱友、甘希孔、张国泰、董怀先、姚庆明、陈刚、熊国辉、李玉书等。

02/打造“五馆”石羊镇政府为挖掘、打造红色文化,将要重点打造的“五馆”具体是:石羊会馆、白井酒楼、安逸酒楼、红太阳宾馆、鑫茶轩茶馆。石羊镇充分依托古镇旅游核心区1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子,着力打造红色廉政文化会馆。镇党委筹集资金20万元,建设了石羊红色会馆。一是创办红色廉政展室。收集整理了1936年4月红军六军团长征过石羊,开仓放盐救济民众,1939年6月成立全州较早的中共盐丰(石羊)支部,播撒革命火种等革命事迹和丰富史料,编辑成书,制作壁画、喷绘等,创办红色廉政展室。二是设立红色廉政专柜。从民间收集了毛泽东各类像章300余枚,毛主席语录、各类画像200余幅,各类留有革命遗迹的家具、生活用品、书籍等,设立实物红色廉政专柜。三是打造红色廉政教育基地。投资140余万元修建廉政教育基地,挖掘资源,提炼廉政精髓,积极开展教育。

03/重修红军桥 在石羊镇的杨家箐村桥头哨,至今有一座当地人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过石羊的历史而命名的“红军桥”。1936年4月20日拂晓,红军离开石羊镇急行了50多里的羊肠小道,到达哨所桥头哨才开饭。因为红军行走的路线与盐丰县的盐道大致吻合,桥头哨也便成了一个盐中转和转运的哨所。红军击退驻守哨所的税警队,将哨所的盐分给了桥头哨附近的彝族民众,并向当地民众宣传了革命的思想。当地彝族群众看到红军秋毫不犯,纷纷拿出蜂蜜、核桃、荞粑粑,来招待红军,送红军过孔仙桥进入祥云。红军途经桥头哨,与当地民众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桥头哨桥由于年久失修,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洪水冲垮了木桥,桥两岸的彝族只能涉水过河。大姚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桥头哨六十多户桥头哨村六十多户彝族人民,家家投工、户户献料。共投义务工1100人次,投石料90多立方,架了两孔三个桥墩,捐献木头、椽子25立方米和瓦片2000多片。新修复桥头哨大木桥,在长达31米的桥面上,两头盖有瓦屋,中间盖有高出瓦屋面1.5米的亭子。宽4.5米的桥面两边建有围栏和两尺宽的坐板,可坐五六十人。竣工剪彩那天,彝族群众将不好叫的“桥头哨”改为“红军桥”。“红军桥”的名字便这样一直叫到现在,只是现在的红军桥因年久失修,于2000后的一场大水再次坍塌,只剩下桥墩作为红军长征过石羊的历史见证,石羊镇在重建红军桥的建设上,再开发红军长征过石羊路线,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打造出一条石羊较有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

三、挖掘石羊红色文化的功能与意义 一迎合趋势

狭义的红色文化属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年代,但近十几年来,红色文化一词被重新提起,红色文化又以红色影视作品、红色小说、红色旅游、红歌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石羊以政府为主导的红色文化也正是在全国的红色文化走向复兴并一步步走向繁荣兴盛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正好迎合了红色文化热这样一种良好的趋势。红色文化俨然成了一个文化娱乐品牌,成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大餐。红色文化强大的吸引力,源于它深厚的内涵,红色文化洋溢的是凛然正气和昂扬激情,蕴含的是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展现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对光明的向往,体现的是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等的崇高品质,凝聚的是珍贵的历史记忆,这些内涵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老一辈人,他们始终对红色理想保持着坚定信念,这种情结诱发了他们对往昔那段激情岁月的怀念,重温红色记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慰藉。红色文化之所以在当代兴起,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人对理想和信仰的呼唤,对物质主义至上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取向的调适和变革要求。而红色文化热潮恰恰表达了当下人们的一种文化认同,即对革命历史、传统理想与信仰、红色精神的认同与尊崇。红色文化也就成为人们重塑信仰与理想、寻找精神支柱的最好文化资源与精神纽带。以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旅游为例,红色旅游可以让旅游者在领略自然景观、体验民俗风情中放松心情、娱乐休闲,在驻足人文景观,缅怀革命先烈,感悟历史文化中丰富人生的阅历,满足精神的享受,启迪思想。由此观之,石羊提出红色文化,重拾红军长征过盐丰、解放盐丰等红色文化记忆,并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通过访谈、座谈等方式充实丰满红色文化的记忆。通过修复、重建红色文化遗迹,收集、展示当地红色文化的展品,打造五馆为代表表的红色文化展示空间,多途径挖掘石羊的红色文化也正是迎合大环境下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追随。二深化教育

石羊的红色文化挖掘好、开发好了,对石羊的民众将会产生较为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首先民众可以接受党成长史的熏陶,党的思想洗礼,增强对党的正确认识。从红军长征过石羊的历史来看,红军长征过石羊,积极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是其目的之一,用以安定民心,洗礼民众的思想。在红军长征过石羊安定下来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党的良好形象。当下石羊古镇的民众,或老或少,无论是自己亲身经历也好,听老一辈回忆也好,红军给他们留下了较好的形象,从认识党之初,就对党有了正确的认识。其次民众可以得到关于社会历史的教育,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责任感。红色文化是在特定的时代里孕育的特定的文化,当时的中国处于积贫积弱,内交外困的局面,不经历那样一个特定年代的人很难读懂那个时代的痛楚。李有德老人吐露着他的辛酸苦楚:“我们经历过旧社会,经历过新社会的人太不容易了。当时年幼的时候,我的父亲吹大烟,母亲为灶户背柴挣一家的生计,我八九岁就给地主放牛。一早出门被父亲打,晚上放牛回来被地主打,在放牛时还要担心被山上的狼吃掉。到了十二、三岁都还没衣服穿。1955年我十七岁,因为家里太穷无路可走,我就去参加了验兵,当时验兵是在石羊孔庙门口,验上了,军队里边招待我的第一顿饭我最记得是洋花菜炒老肥肉,是我十七年里吃过的最好的饭,我1956年就参加了进藏剿匪,剿匪期间,穿的胶鞋底都磨破了很多双。在部队里,我学会了开车。我能活到现在是幸运的,最要感谢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党给了我新的生命,在军队的生活里,是党教会我了生存的本领,我现在领的一个月近一千五的工资也是党发给我的。现在我的孙子辈是不理解我们的,我给他讲我缺衣少食的艰难困苦年代,他说是我不成器,是他太不了解那段历史了。”

挖掘红色文化,宣扬石羊的红色文化,让石羊古镇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更为直接地接触到红色文化孕育、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便可以借以增加对历史的厚重感,由过去观现在,并借以增加对现实的使命感。红色文化精神具有坚定的信念,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战斗,具有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红军长征过石羊就是红色文化精神的最具体、最生动活泼的写照。红军不计较环境,总是为人民谋利,为了大的革命胜利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石羊民众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三提升旅游

首先,将红色旅游置于石羊古镇这一地理空间来看,红色文化的挖掘将助于当地旅游品质的提升。石羊古镇是著名的滇国盐都、祭孔圣地、文化名邦,石羊古镇自1995年被评为“云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后,小镇的发展渐渐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石羊古镇于2010年5月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现存的文物古迹众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石羊古盐井群于2012年年初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不难看到现在的石羊古镇结合旅游做古镇的开发与发展已经收到了卓有效果的成绩。石羊古镇现在打的是“千年盐都,祭孔圣地、文化名邦”的旅游品牌,近几年在打造石羊古镇的儒家文化和盐文化上倾注了较多的政策与资金,但对“文化名邦”的挖掘还显不足,石羊古镇的旅游产业优势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另一方面,却也给外来游客产生对石羊文化只有盐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误解,也使政府等相关部门在相关发展规划中,忽略对石羊古镇跟多丰厚文化如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景观文化、红色文化、节庆文化等的挖掘与开发。当下石羊政府“红色文化”提出,无疑给石羊古镇的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与特色。石羊在旅游产业的开发过程中,也渐已发现了旅游产业卖点不足,景点拓展延伸不足,比较优势不够凸显的问题。针对石羊古镇旅游留不住人的现实问题,政府也在做精景点,拉长游程方面下工夫。而时下开始对石羊红色文化的挖掘中,可作为石羊古镇提升旅游的良好契机,对石羊红色文化标志性展出空间“五馆一线”的打造中,可拓展延伸古镇的旅游景点,可游的景点多了,并且将景点作出自己的特色来,那么留住游客将成为可能。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篇2

1 红色文化的定义综述

何为红色文化?纵观学术界近年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 对于什么是红色文化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归纳各种资料对红色文化定义的界定, 大概有如下6个方面:

(1)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和新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革命文化。

(2) 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 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 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

(4) 红色资源是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和精神为一体的内容体系。

(5) 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 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6) 综合各种理解, 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红色文化。从文化的边界范围来看, 广义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整个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人类进步文明的总和。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 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 中国红色文化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文明形态。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 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 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的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

2 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及其本质属性

何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所谓“意义”, 在《汉语大词典》里主要有以下3种理解:第一, 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如, 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和道理。第二, 价值或作用, 即事物存在的原因及其作用。如, 积极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第三, 美名, 声誉。如, 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重大意义就是一件事情对其他事物的重大影响。通过本文第一部分对“红色文化”定义的分析, 结合这里对“意义”的不同理解, 笔者认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 就是指对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内容、价值、影响力进行扩展和提升。增加“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内容, 这是对红色文化内在属性的充实;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这是对红色文化外在属性的扩展。综合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 即通过增加“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内容来充实“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 通过提升“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来扩展“红色文化”的外在属性。从本质上讲, “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

既然“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 而实践活动具有与时俱进的属性, 这就要求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与时俱进, 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 丰富红色文化的内容, 使之在保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网络时代文化的特点, 使之成为一种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而使红色文化既在内在属性上充实其内涵与内容, 又在外在属性上提升其积极的影响力。这不仅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是提升国家红色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在网络时代要推动红色文化意义拓展, 必须准确把握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与新趋势, 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共同开创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新方法。

3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主要方法

(1)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 必须要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否则, 通过意义拓展后的红色文化将失去其归宿。红色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富, 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库, 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又可以丰富红色文化的内容, 还可以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奠定物质基础。因此, 我们要充分挖掘散落在民间的红色文物、封存在档案馆的红色文字资料, 保护好正在被毁坏的红色遗址等, 这些都是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充与完善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挖掘, 做好保护, 避免和杜绝红色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与损坏, 为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提供物质条件。

(2) 增加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内涵。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 就是要扩展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既是一种先进文化, 也是一种开放的文化, 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正好体现为它的实践性与开放性;红色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 结合不同的国情,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红色文化的内涵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 不断吸收新的优秀文化内容。时代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它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社会各项事业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优良品格, 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激励一个民族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展现同时代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例如, 20世纪60年代以“螺丝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雷锋精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科技工作者以崇高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在当时异常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实现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 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 这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大无畏精神。[1]这些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20世纪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意义。新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新的发展, 被赋予新的时代特征。新时期的红色文化在精神内涵上更加强调普通人的价值, 与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特别突出领袖的作用不同, 新时期红色文化的代表, 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精神、2003年的抗击非典精神、2008年的抗震救灾精神等, 更加体现集体英雄主义特色, 愈发突出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和平民间的相互协助、关爱精神, 这些时代精神很好地体现了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2]例如, 21世纪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使中国牢牢掌握了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 这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紧密结合与生动体现, 是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以“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抗震救灾精神和抗洪抢险精神, 则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形成了以“改革创新、责任奉献、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 “作为时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她是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实践注解, 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革故鼎新、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的时代升华, 更是对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1]因此以时代精神的建设为依托, 拓展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增加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 这既是实现红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1]苏东霞, 文玉忠.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思考[J].理论学习, 2011 (7) :50-54.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篇3

颜色一词出现是语言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现在文化交流的比较频繁,文化融合现象也存在,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对于颜色词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还是存在差异的。红色在汉族文化和壮族文化中都是基础色,但他们在对红色象征意义的认识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异议。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载体,颜色词是一种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的词汇,想要理解它就要理解它出现的环境和想要代表的含义,而对于不同民族中出现的相同的颜色词会根据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象征意义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是红色在汉族和壮族文化中象征意义异同点的比较。

人们总是说希望生活多姿多彩,不仅是因为色彩充斥在现实生活中,色彩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也是人们寄托希望的原因。没有色彩,生活将会暗淡,为了区别那么多的色彩,颜色词相继出现,颜色词不仅是为了代表色彩,它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人们把看到色彩想起其他事物的现象称为色彩的联想。看到红色,我们会想到鲜血、太阳、火、红旗等物像,想到生命、热情、奋斗等意念;看到绿色,我们会想到绿草、森林等物像,想到生命、自由、温和等意念。这些色彩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想到它时,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就牵连出来了,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客观事物联想出来的。对于红色,汉族和壮族由于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以及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红色的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

红色在汉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红色是汉族最常用最喜欢用的颜色。在古代,红色被称作“赤、绯、丹、朱绛”,现代科技支持下,红色又将它的家族扩大,很多叫不出来的红色出现在大家视野里,全都是源于对红色的喜爱。

红色自古就有祝福、喜庆之意,庆祝春节、元宵节这种传统节日我们会用红纸剪“福”,挂红灯笼,放红炮。红色还有新生和美好的寓意,产妇要吃红鸡蛋,结婚要点红烛,贴红囍,戴红花,婚贴和红包都是红色,一片鸿运满满。红色还被赋予了社会意义,事业上的成功、顺利誉为鸿运,红色脸谱代表一个人的品行刚正,佛教称凡尘为“红尘”,对于美好的女子誉为“红颜”。但红色还有一个贬义,那就是一个人的妒忌心被叫做“眼红”。

红色在建国初期意味着战争、硝烟、鲜血,这时的红都是有特定的含义的,红旗、红军、红十字、红色政权等等,这时的红色是时代的颜色。

红色在壮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红色是壮族的吉祥色,他们对红色的喜爱和尊崇就像我们汉族对龙图腾的喜爱一样,深厚且不可动摇。壮族文化中的红色象征着“生”,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的都是吉祥喜庆的角色。童年的记忆里最鲜艳的颜色就是红色,逢年过节都会给小孩子红鸡蛋,寓意祝福,他们会把红鸡蛋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小孩子由于对红色的喜爱都舍不得拿下来。过年时的对联,结婚时的婚联都是红艳艳的,壮族人将红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对于有喜事时的颜色都是红色,又被称为“红事”,结婚、生子、新年、新居,新生的祝福都是带着红色的印记。此外,壮族的红色还有驱邪的作用,民间巫术就有在门梁上用红纸剪裁的驱邪图案,镇宅驱魔、保佑安宁的作用。

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中红色象征意义的影响

汉朝时,汉族文化就与壮族文化有了交流和融合,壮族借鉴汉字六书构造“土俗字”,与此同时红色的象征意义也被壮族人们借鉴,他们相信红色带来的祝福和美好,以及当时关于红色辟邪的说法。但是,随着壮族与外界的交流减少,汉族文化中红色的象征意义被丰富,但并没有影响到壮族文化关于红色的象征意义。

汉壮文化中红色象征意义的异同点

汉族文化中对红色的崇尚历史久远,可以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据考古学家证实,当时山顶洞人的墓穴里,死者的遗骨周围有赤铁粉围成的圆圈,红色在那时就被赋予新生命的意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没和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家族融合前,壮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特色鲜明的文化气息,他们对色彩的选择很独特,可以看出他们对色彩的审美要求和色彩中的文化内涵。

汉族文化和壮族文化对于红色象征意义的共同点就是生命、祝福,主要体现在风俗中的红色是喜庆和吉祥的意思。汉文化对于红色象征意义的认识与壮族文化的不同点就是在革命的特殊时期的意义以及汉族文化中关于红色在祭祀中的意义。汉族中祭祀会出现红色,在老人福寿双全去世时,被称为“喜丧”,孙子辈的女孩白孝带下扎红头绳、男孩白孝帽上缀红布条。对于壮族祭祀中只有白色,红色的“喜丧”意义就没有了。对于红色的战争时期,壮族人们可能感受不深,其中“红”的敬意和深沉只有汉族人们独自体会了。

结语

社会文化对颜色词词义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只要语言、文化存在差异,不同民族的语言在颜色词上的使用是不能达成一致的。美国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信念,语言需要一个环境。他的学生更将语言理解为思想的工具。总的来说,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能反映所有文化现象,而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高级产物,想要理解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意义,就要理解颜色词的文化背景,这样才不会阻碍民族间的交流。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

当下重新唱响红色经典的意义 篇4

九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组织下,中华民族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所创作的歌颂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光明进步等优秀文艺作品,也就是优秀的革命文学艺术,都是属于红色经典的范畴。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新唱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经典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经典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学者强调的,“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在精神意义上保存经典的原汁原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该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创新和商业利润的双赢,“红色经典”才能真正“红”起来!

一、红色经典塑造了很多生动鲜活的人民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导下,革命文艺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以人民形象尤其是劳动人民为主体形象的文艺创作倾向得以确立、发展、繁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发展史上的新景观。

二、红色经典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之情。不胜枚举的表现爱国主题的红色经典,展示了对祖**亲的挚爱,宣扬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唱响了高亢的强音。

三、红色经典张扬着豪迈的革命激情是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诞生,是新文化的崛起,是新的生活观念方式的改变。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和生产革命的浪潮,红色经典始终以充满高昂革命激情、拥有磅礴雄浑气势的形象催人奋进,一往无前。

四、红色经典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经典记录了战争岁月革命者用血肉之躯书写的理想信念,表现了和平年代普通劳动者用汗水浇灌的理想信念之花,展示了一个时代从革命者到人民大众充实、健康、高尚的精神世界。

五、红色经典澎湃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九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始终呈现出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旺盛活力。红色经典所澎湃着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对那个时代革命者精神世界心理律动的真实写照,透视出他们有意义的生活观、价值观和大公无私的境界,深化了对革命意义的理解和阐发。

青少年红色国防教育意义 篇5

一、国防教育要从广大青少年抓起原因

从长远来看;青少年、儿童的国防教育这是一项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国防建设基础工程,这是大事之中的大事。

从少年所处的历史地位来看;现在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承前起后的光荣历史革命重任,国家的前途民运如何,将取决于21世纪的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觉悟,道德和奋斗精神。

从青少年面临的时代背景来看;当今世界是相对和平时期、国内比较平安和稳定,因此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容易谈化,加上市场经济也容易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少年儿童也不能不计算在内。“三个主义的滋长”以及家庭结构向独生子女家庭过渡,使青少年谈忘国家利益,那种追求享受,害怕艰苦的寄生心里不断增长。这些问题同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4 从经济建设与国防教育的关系来看;国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效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综合的,国防教育激发的国家安危,民族兴衰的责任感是一种群体的进取精神,在军事上能直接表现出战斗力,在经济上能转化为生产力。

从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后备人才的需要看;今天的青少年再过几年就成了国防建设和国防安全、国防力量的人员,一个军人或者说主体。

在小学阶段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科学、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奋进、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毅力,有利于学生练就强健的体魄。

二、在青少年国防教育中要增强“三个意识”的教育

在广大青少年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要增强“三个意识”的教育:(1)国家版图意识。(2)历史文化意识。(3)国防意识。

我们的国家有多大?我们的国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今天我们讲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具体准确的讲我们国家的面积应该是1260多万平方公里。青少年将来被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国家版图意识,不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大,有多少陆地,多少海洋,多少岛屿,将来怎样去建设和接班呢?增强国家版图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

青少年还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增强文化意识。59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打开了中国同许多国家来往的门户,对中国同其他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中国和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实际上在当时对促进中国对外开放其意义是深远的。郑和下西洋航程之长,历史之久,次数之多,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骄傲的地方、事情和人物。比如指南针的发明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对增强祖国历史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少年儿童长大之后一是建设祖国,二是保卫祖国,所以青少年从小就要增强国防意识,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多学一点军事常识,国防知识。加强少年儿童的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全国青少年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开展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这根红线,在实践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在改革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在教学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从而使我校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读书活动扎扎实实、硕果累累。

一、拓探德育内涵,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事半功倍。

我们认为,在新时期,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读书活动,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断拓深德育内涵。我们深知,所谓德育,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的核心内容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而“爱国主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普通教育学》余本祜,安徽大学出版社]基于以上认识,十五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坚持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中心,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例如,我们通过演讲会、知识竞赛等专题读书活动,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同学们认识东西方文明、价值观的差异,使同学们意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做人之本,激发同学们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特邀乡武装部长来进行国防形势报告会,以此激发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特别是我们抓住港澳回归,建国五十周年契机,举办香港、澳门回归读书会、文艺演出,参观我县文史遗迹太平天国枞阳大会会址,渡江中线指挥部,黄镇纪念展等,来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八年夏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对地处江心洲的铁铜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危急关头,人民解放军襄阳特工团奉命进驻铁铜和当地干群一起战天斗地,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这支部队就是当年从铁铜渡江的英雄部队,有十几位指战员长眠于这片土地。在乡团委的安排下,我们一方面不失时机地组织青年学生凭吊烈士的丰功伟绩,一方面组织团员青年直接参加抗洪抢险。面临洲头崩岸,大面积塌方的危急情势,广大团员青年与官兵们一起抢运沙袋、土方、抛石护岸,个个生龙活虎。刚从我校毕业已考上安庆师范的陶飞同学主动请战,为堵“管涌”而中暑。全体参战团员青年还受到了来安徽视察水灾的时任团中央书记周强同志的接见,为团旗增添了光彩,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活生生的教材,使我们同学的心灵得以净化、洗礼,更加激发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强信念,也有力地促进了读书活动的蓬勃开展。曾记得方某是一名非玩劣的学生,在家父母管不了,还经常辍学,流落社会与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少年混,为了挽救他,我们通过几次家访,以诚心感化他,并有目的地让他参加读书活动小组。通过读书活动的熏陶,特别是读本中伟大人物精神的感召,他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也刻苦勤奋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市重点中学。就这样,通过十多年的读书活动的开展,我校涌现了一大批锐意进取的同学,他们正刻苦钻研文化科学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而时刻准备着。

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事半功倍。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渗透爱国主义的有效途径。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磁场,精神文明的辐射源,理应更好的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落到实处。为此,我们结合历届读书活动主题,以文科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科教书育人,信息量大,贴近生活的优势,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中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帮助学生把树立远大理想与报效祖国联系起来,树立新的人生观,使学生成为未来生活的强者,事业的强者,生存和竞争的强者,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新需求。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课题,在这两个课题中,“热爱和平又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体现。”(1995年读本),中国人民正是秉承这一精神来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各种霸权主义行为,这是中国人民的一贯传统。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旧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多国部队”“北约维和”,尤其是我驻南使馆遭轰炸、中美撞机、伊拉克战争等是思想政治课具体生动的教材。我们既教育学生“心系祖国”,又要让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奋发有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崇尚科学、传播文明的”文化校园,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学习革命的严峻挑战。例如从南湖木船走向新中国是一次“红色之旅”,当今的国际竞争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新的长征。同学们通过读本的阅读学习,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深感国家的统一迫在眉睫,祖国之强大任重而道远,使民族的忧患意识、科技强国意识化为无声的春雨,“润物细无声”,更加激发其励精图治,报效祖国的热情。从此,在读书活动中,同学们自觉地用爱国主义严格要求自己,具备了强烈的主人意识、开拓意识、竟争意识。例如,随着“爱祖国、讲文明”读书活动的深入,我们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读本”、深挖“读本”内涵,有意识地备好爱国主义教育课,并使之有一个长期计划、具体的实施途径。我们结合举国上下素质教育大讨论,成立学校的读书领导小组,广泛交流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通过讨论、交流,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与读书活动的开展并得不悖,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得不悖,相反,只要把握得好,及时,能更有效的地促进读书活动的蒸蒸日上,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认真加以总结,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爱祖国、讲文明是二十一世纪对公民的起码要求,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真正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老师的画龙点睛的评析,使同学们获益匪浅,人人学雷锋、人人讲文明已成为校园时尚。同学们还自发利用校广播在早操前组织学习“爱祖国、讲文明”读本中有关章节和文明礼貌月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同学们认识到爱国主义也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同学们读书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增强了。不仅如此,我们还开展了以这次读书活动为中心的作文竟赛,利用班级的“习作园地”,以“美,就在我身边”为题,引导学生抒写真人真事,交流读书心得,巩固了这次活动成果,其中,王蓓同学的作文还获得了全国征文二等奖。

三、拓宽课外活动空间,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有机统一,事半功倍。列宁有一段名言,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热爱家庭,不热爱家乡,就谈不上热爱祖国和世界人民。

为此,我们结合历次读书活动的主题,优化课外读书活动小组,使之成为中坚力量,并经常组织春游、参观访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等有益的课外活动来增强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感,让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用心泉去抒写家乡、祖国的巨变、万象更新,歌颂改革开放的新人新事,和谐社会的小康生活。

铁铜四面环水,大江东去、浩浩荡荡、不失雄浑和坚韧。如果说山是父亲的口性,那这水则是母亲的情怀,杨柳依依、楼宇林立,如在画中,她哺育我们成长。因此,我们每届毕业生都要写一篇真情实感的作文《可爱的家乡》,作为教者,也力求率先重范。

家乡变化的点点滴滴,同学们感同身受。为突出历届读书活动的特点,我们着重指导学生从认真阅读“读本”入手,结合乡土教材,用真情去发掘生活的美,去体味美的生活、美的家乡、美的祖国。用心良久,必形之于文字。何彩同学的作文获“祖国万岁”读书活动全国二等奖,陶凯同学歌颂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家乡巨变的文章《园梦》在《皖枞报》上发表,获县委宣传部、县教委主办“光辉的五十年”征文一等奖,吴青青同学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的佳作《我心中的太阳》获县委宣传部、县教委主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并在《皖枞报》主版刊登。受到广泛的社会好评。党的十六大提出到二0二0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特别是胡总书记在西柏坡的讲话站在新世纪的高度,语重心长。我们更深切的意识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将是继承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因此,重走长征路,重温从西柏坡走向北平的经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为配合广大青少年开展读书活动,县教育局两次举行了中学生校园歌手大赛,歌颂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歌唱党的阳光雨露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我校选手朱秀秀两次均荣获全县一等奖,这在我县农村中学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荣丽同学在参加“红色之旅”读书演讲比赛中荣获全县二等奖,对于我们农村中学而言更显著弥 足珍贵。

当前,党的十七大已胜利召开,嫦娥一号已成功奔月,这一切都昭示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又将启程跨超期历史的时空腾飞,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2008.北京”,它将迎接2000多年来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奥林匹克盛会,“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它将使万古的中华大地勃发青春与活力,“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我们的希望,因此,我们要通过读书活动让广大青少年知道,和谐的世界需要我们建设好和谐的中国,和谐的家乡、和谐的校园、和谐的家园,惟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的以主人公的姿态来“迎奥运,促和谐”,将来才能以实际行动为党的十七大所描绘的宏伟蓝图添砖加瓦。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篇6

每当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的 耳边就会回想起这首歌: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每每听到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激流,激荡着我的内心。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地因为“红色”而典藏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袭,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用勤劳和智慧、用坚定与执着,写下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我们传承红色基因?2014年4月29日下午,习近平参观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展示了这支创建于陕甘边根据地的英雄部队的战斗历程。习近平叮嘱部队领导,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我们身边,确有许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先锋,从雷锋到郭明义,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钱学森到吴孟超,从吴运铎到丁晓兵……他们用奋斗与牺牲,书写着对真理和信仰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事迹令人叹服,其品格光彩照人,其精神感天动地。

听过王二小这个名字吗?播放视频《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节选一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想更深入地认识他吗?我们以一首主题视频进行介绍,播放视频。

近来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十送红军》表现的就是十位最普通的红军战士经过长征的跋涉、战斗与牺牲,以自己的生命,熔铸和诠释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信念的历程。它生动地展示了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惧牺牲、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凝结一体,就是红色基因。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和发扬这种传统,将之融入血脉中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延续下去。当然,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

播放《红星照我去战斗》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红色基因之所以代代相传,显示出红色精神作为党性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正如歌词说:前赴后继跟党走。我们要将习爷爷教导记心间 从小立志争做时代新人,大家来说说如何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时代新人? 在学校,我们爱学习。上学从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并独立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家里,我非常听家长的话,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照看我,他们年龄都大了,我经常主动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扫地、擦桌子、洗袜子,对我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我喜欢给爷爷奶奶端端水、捶捶背…… 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吧!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美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就是最美时代新人!我们会拥有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三冬腊蕴千钧力,春来必发万重花”。我坚信,只要品学兼优,在不久的将来,必定吐露芳蕊,开出璀璨的花朵,香满校园,显示出勃勃生机!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篇7

1 中国文化与红色

1.1 象征喜庆欢乐与吉祥

在是日常生活中, 红色是庆典活动或欢庆场面的主色调。如春节期间, 家家户户要张贴红色的春联和福字, 挂红灯笼;传统的婚礼中, 新娘要穿红色的衣服、蒙红盖头、坐红色的花轿、贴红色的喜字、点红色的蜡烛, 连参加婚礼的人们也要送一份“红包”表示祝贺;民间喜得贵子的人家要用“红鸡蛋”分送亲友以共享喜悦等。就是现在的一些商业庆典活动中, 比如典基、落成、开业剪彩等活动中, 人们也用大红绸缎做成红花表示喜庆。

1.2 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

在政治生活中, 红色象征革命和政治觉悟高。在革命战争时期有“红色政权”、“红军”、“红色根据地”、“赤卫队”等;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 与“红”相关的词语更是铺天盖地, 如“红旗手”、“红色江山”、“红卫兵”、“红司令”、“红宝书”、“红心”等。

1.3 象征顺利和成功

在事业中, 红色象征着成功, 受人重视。如开门红、满堂红、红红火火、红日高照等表示发达、兴旺、顺利;而红榜、红角儿、红极一时、红得发紫、走红、红人都表示备受欢迎, 事业成功。

1.4 象征美丽和健康

在表述人的体态和特性方面, 红色常常象征着美丽和健康。如汉语里常讲的“孩子的脸红扑扑的”, 意思是说他 (她) 长得乖巧可爱;而形容一个人“红光满面”, 是说这个人很健康、有精神。在旧时, 人们对青年女子有很多的称呼:“红妆”、“红粉”、“红粉青蛾”、“红颜”, 少女的住房称“红闺”, 所用的信笺称“红笺”, 化妆所用的胭脂和铅粉称为“朱粉”, 美人的肌色称“红玉”等。

2 西方文化与red

2.1 象征喜庆

在西方文化中, red虽也象征喜庆, 但意义并不广泛。Redcarpet (红地毯) 是迎接贵宾用的, 表示隆重欢迎;red-letterday是指的纪念或庆贺的日子, 这是因为古时候天主教会用红色的文字把节日和神圣的日子写在日程表上。但对于西方的婚礼, 新娘的礼服却是白色的。

2.2 象征鲜血与暴力

在西方文化中, red的意义恰恰相反, 多是血腥、暴力、危险的代名词。如red reve ng e (血腥复仇) , r ed re vo lu t io n (赤色革命) , red activity (左翼激进活动) , the red r u l e s o f t o o t h a n d c l a w (残杀的暴力统治) , red battle (血战) 。同时, red在表共产党或共产主义的意义时, 有时会含有辱骂的意味, 如red belt指前苏联或共产党控制的赤化区。

2.3 象征不受欢迎, 令人讨厌

在西方文化中, red还用来形容不受欢迎的事物。如:red eye (红眼) 是指因为喝了些廉价低劣的威十忌, 眼睛就会发红, 故称“红眼”, 当然这与汉语的“红眼病”完全是两码事;red chicken指粗制的海洛因, 俗称“红鸡”;red tape (红带) 是指繁文缛节、, 官样文章;red flag是指使人生气的事。

2.4 象征亏损与负债

在西方国家, 会议上习惯用红墨水记借款, 因而现在常常用red来形容亏损和负责。如be in the red负债, out of the red扭亏为盈, red ink/figure赤字, red-baiting在美口语中指扣赤色分子帽子进行政治迫害, red balance赤字差额, a red month赤字月等。

3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对比“红色”在中西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热烈的情感, 多用于褒义的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 red, 总是象征着暴力、鲜血的消极的情感, 代指不好的事物, 多用于贬义的表达。

探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中对认识事物的背景和角度不同。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因为烈日如火, 其色赤红。我们的初祖在祭祀巫舞的过程中, 对阳光有—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人还认为:“日至而万物生” (《淮南子·天文训》) , 太阳是使万物繁茂, 生机勃勃, 令人振奋的原因, 对代表太阳的红色产生了特别亲切的感情, 把红色用于美丽健康, 顺利成功等褒义含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 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 因西方文化中的red主要指blood (血) 颜色, 而blood在西方人心日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源”, 一旦血液流失, 生命之花也就凋谢了。所以red就会使西方人联想到了“暴力”和“危险”等不好的含义, 因而对红色产生了一种禁忌。所以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 (Dawid Hawks) 在翻泽《红楼梦》时, 考虑到红色会引起西方人不好的联想, 就按原书名《石头记》来译为“The Story of t h e S t o n e”, 同样, 美国作家霍桑 (H a w thorne) 的小说The Scarlet Letter在大多数译文中都直泽为《红字》, 所以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根据这—书名很难联想到其内容和婚外情有关的, 和罪恶有关, 也更难解读文中“血红的A字”的真正含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西方对红色 (red) 的含义的理解是不同的, 而这些理解的差异正代表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差异。因些, 对颜色词语的研究, 可以探寻中西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风俗和价值取向及语言表达等。伴随着中英两种文化交际的广泛与深入, 通过对颜色词的显性文化现象的分析, 将会对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 1994.

[3]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红色文化的时代意义 篇8

阿维尼翁论坛全称为 “文化、经济与媒体发展论坛”,是一个非盈利性论坛,它是由法国公共和民间文化机构、文化创意从业人士、媒体人士、学者等积极参与构成的民间论坛。法国文化和通讯部从论坛设立以来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近年来,论坛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了品牌文化论坛。该论坛还专门设立网站,每年将论坛有影响力的讲演及讨论结集出版。

论坛每年11月在法国的阿维尼翁举办,每年设立一个主题,2011年的主题为“投资文化”,2012年的主题为 “文化,期盼的理由”,2013年的主题为“文化的能力”。从近三年论坛举办情况看,2011年论坛的影响力最大,参加人士的规格也最高。而从其主题上看,也是与经济最紧密相关的,具有很强大的现实意义。这次论坛中,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参加了分组论坛并做主旨发言,从政策层面为法国力图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走出欧洲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思路。下文就萨科齐的发言以及讨论归纳法国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的设想进行了分析,供从业者、读者借鉴。

投资文化的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重要,但很多国家领导人对此的理解不尽一致,在金融危机后,普遍的认识是,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扶植,以通盘考虑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就此议题,原法国总统萨科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也是法国文化发展的一种政策导向。萨科齐认为:“正是有了经济危机,才应当谈论文化,因为文化才是回应危机的首要问题。问题不是危机也不是文化,法国面对危机给出的答案是,要在文化领域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法国是经济危机三年以来唯一没有削减文化预算的发达国家。”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文化创造力

萨科齐在讲演中特别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他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及文化创造者的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的存在日益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因为文化使生活更有意义,它创造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为在个性化情感基础上更好地体会人类共同的情怀创造了前提。这种全球化的倾向导致了世界公民的一种共同的诉求,而这恰恰缘起于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发现、理解和认同。但目前在数字文化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发行和销售渠道受到空前的挑战,不同的文化要素交织在一起甚至相互冲突,传统的书籍、唱片和电影的发行及销售渠道仅过了几年就已分崩离析,不论从系统,还是从运营角度看,在保障知识产权的前提下,都需要对文化经济发展的模式重新考虑。

为此,萨科齐鲜明地阐述了法国的立场,这就是坚决捍卫作者的权利,因为不尊重作者的知识产权就没有文化创造。法国是个保护艺术家知识产权历史悠久的国家。

从十八世纪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时代开始就产生了知识产权的概念。过去王公贵族迷恋于艺术家的作品,这实际上也是对其进行保护。后来艺术家挣脱了这种依附,有了独立性,而赋予这种独立性和尊严的恰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产权,依赖于私人性的慷慨是根本无法获得独立性的,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创作。萨科齐说:“我坚决不能接受,技术革命,不管它是多么有用或是多么正面,都不可颠覆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基本原则。面对无节制的盗版行为,任何文化经济,任何法律形式都不可持续。”正是基于这种信念,萨科齐说,2005至2006年,正值总统竞选,有很亲近的朋友告诉我说,别提这些思想,以免丢掉年轻人的选票。有人甚至说,如果你不能理解这场改变了一切的特殊革命,你将丧失掉这场竞选。尽管盗版已形成趋势和习惯,但这不能成为理由。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萨科齐推动成立了网络著作传播与权利保护高级机构(简称HADOPI)。“仅仅在这一法律实施几个月后,法国的盗版行为就消退了35%。因此,可以说这场战斗并没有输,越往前走,网民越会明白,虚拟社会无论如何是需要一个起码准则的,如同在任何一个民主社会中一样。”同时,萨科齐也指出,所有互联网都是依靠丰富内容的网站而吸引网民,达到盈利的。内容和渠道应当是平等的,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在需要互联网传播作品的同时,也需要保护。

正是由于互联网的革命,文化传播才真正促成所谓世界化的趋势,而这其中最大的收益者是那些互联网的巨人,但问题是,这些巨型互联网公司在利用跨越国家的文化产品盈利时,纳税却是不平等的。“著作权人的权益不是个空洞的词汇,而是数字化产品的财政问题。因为,我们要问的是:谁为能够使我们在互联网上通联的基础设施买单?世界化使得互联网巨头在法国市场上赚了很多的钱,但他们却没有给法国缴赋任何的税,我不想说倒霉的是我们,我不接受这种状况。应当有一种平衡。不可以接受的是这类公司所有的客户在一个国家,而出于多缴税的担心将其合作者安排在另一个国家,但公司的税却缴在第三国!”

就此,萨科齐总结说,文化和互联网不是对立的,而是需要两者汇集,相互理解,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基础,而它应当使互联网文化的创造和运营者在不损害(传统)文化创造者的前提下收益。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萨科齐在讨论文化与旅游业关系时说:“法国每年接待8000多万游客,如果法国没有文化,没有画家、作家、建筑设计师、文化遗产,凭什么吸引这么多游客?政治家也同样认为文化是沟通的桥梁。文化是素不相识的男女可以得到共同感受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不是位于生活的边缘,文化是我们自身的认同。文化与固步自封、宗派主义、俗旧老套、保守主义、俯首帖耳、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格格不入。”

正是这种文化创新动力才使法国在摆脱金融危机的道路上另辟蹊径。萨科齐举了几个旅游与文化结合创造新型文化经济的实例:

西班牙钢铁城比尔堡被经济危机拖垮了,整个城市和关联区域沦为废墟,因为那里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和冶金业相关的。但这个城市却找到一种拯救的方法,拿它的独特建筑和文化做赌注重建经济。建筑艺术方面独树一帜是弗兰克·盖里的设计,而文化方面则以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设吸引游客。正是这两个文化方面的创意每年为比尔堡带来2.1亿欧元的文化活动收入,仅博物馆相关的旅游活动就为比尔堡市带来额外的3000万欧元的财政收入。可以说,文化投资拯救了比尔堡。

nlc202309012219

两个德国统一后,定都在柏林,而柏林确实是个建筑非常奇特的城市。柏林能够成为首都,其重要原因就是文化。最初吸引企业进驻柏林还是挺费劲的,但这个城市却吸引了大量的艺术家,今天德国首都13%的就业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

英国利物浦曾遭受灾难,一度衰落,但史无前例的文化产业投资却拯救了这个城市,还有鲁尔(德国)、艾森(德国)、多特蒙德(德国)、杜森博格(荷兰)也都是通过大规模的文化投资获得转机,重振经济。

法国也经历了这种城市功能的改造。莫塞勒区和梅兹市原来是法国的军事要地,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事与军事相关的服务行业。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决定撤销这个军事基地后,梅兹市就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于是萨科齐政府做出决定,建设梅兹市蓬皮杜艺术中心,尽管有金融危机,但政府没有削减任何建设经费,中心建成后仅一年多时间就接待了超过100万的游客。萨科齐说,梅兹的现状就说明了一切,政府大规模投入是值得的。不仅于此,法国政府还做出决定,在楞斯开设卢浮宫分馆,展出非凡绝伦的收藏,因为楞斯曾经受两次剧烈的产业革命,传统的矿业和纺织业在经历危机后纷纷关闭。萨科齐很有信心地认为,卢浮宫分馆也会像梅兹蓬皮杜艺术中心一样获得成功。另外,萨科齐还说,政府还计划在马赛开设地中海博物馆,在诺曼底省开设奥塞博物馆。尽管危机仍在肆虐,但文化投资在法国始终没有停止。

而就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萨科齐说,法国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启动了一个4亿欧元的修缮文化遗产的预算,另有1亿多欧元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投入计划。这个计划旨在修缮50座大教堂和一般教堂。同样法国政府也在财政上支持将来会成为文化遗产的活态演出(Spectacle Vivant)。作为结论,萨科齐认为:“文化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介入,一种信念。投资文化以应对金融危机,就如同我们投资航天和健康领域一样。这也正是法国的优势所在。”

而就法国电影为何长盛不衰,萨科齐总结道:“如果要说明法国电影现状,可以很幸运地说,法国电影行业的前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健全的我们仍旧沿袭的行业体系。这才导致法国没有落入世界或欧洲一些国家电影行业明日黄花的境况。即或没有政府政策支持电影业的发展,这一体系仍然对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培养青少年文化消费习惯与文化普及

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一切所需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如游戏,电影,各类视频,图片,甚至数字化艺术品等。这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萨科齐直言不讳地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家庭条件不好的青少年,甚至家庭条件好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文化消费的家庭的孩子,也渐渐地失去对电影院和博物馆的兴趣。

为了重新培养孩子们的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法国政府在文化与通讯部的牵头下做了一个实验项目,这个项目名称为“电影——中学”(CINE-LYCEE),政府出资买了200部电影版权并在中学放映,这种做法并不构成与商业电影院的竞争,相反,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在学校看电影的习惯,一旦出了学校门,这些孩子就可能形成新的电影消费群体。法国有264个受资助的演出场所、600多个演艺公司和数量庞大的演出节目,但这些演出有多少人看呢?文化演艺所需要的费用如何通过观众的文化消费得到补偿呢?这些问题是网络时代产生的,并不是说传统艺术场所,如电影院、剧场等相对网络没有竞争力,而是年轻人没有机会去享受,甚至不知道还有比网络文化消费更好的形式。因此,培养新一代的电影和各类演出的观众兴趣势在必行。这一思路如果可行,也许可从根本上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问题。

实际上,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化普及的问题,只有让所有大众可以方便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大众的文化素质才会提高,相应的文化需求也就会被激发出来。为此,法国政府发起了一个名为“流动的博堡格”(Beaunourg Mobile)的高端艺术品普及项目。萨科齐在视察法国小镇寿蒙时发现这个项目很受欢迎。小镇有25000名居民,其中10000人参观了“流动的博堡格”,欣赏了包括克林(Klein)和毕加索在内的14个艺术家的顶级艺术品。萨科齐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一项研究表明,马尼市中19%的居民曾经去过博物馆。因此,这个项目说明将大博物馆的收藏分散在中小城市展出是很有需求的,对普及艺术很有帮助。一听说毕加索来了,市民们排队参观。很多人即使去巴黎路过博堡格也未见得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流动的博堡格”使大师的作品融入小城小镇,大师不再陌生。

从艺术普及角度看,萨科齐说,法国目前对18-25岁的青年及教师参观博物馆是免费的,这项举措实施以来收到较好的效果,萨科齐认为应当鼓励教师多参观博物馆,这样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参观兴趣,形成新的观众群体。但萨科齐认为,博物馆免费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是有价值的,同时博物馆也需要收入以维持其运转。

通过税收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法国的增值税为19.6%,数字化的产品也一样,但纸本图书的销售增值税为7%,而新闻和活态剧行业却享受更低的2.1%增值税率。这也反映出法国政府通过税收扶持文化产业的意图。但数字文化产品却没有享受到与传统文化产品一样的优惠,为了扶持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亚马逊这类数字文化巨头竞争,萨科齐坚决主张将数字化产品的增值税率降至与纸本图书一样。萨科齐政府的这一提案得到法国议会投票通过,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作为结语,我们要说的是,之所以介绍2011年的阿维尼翁文化论坛,其意义就在于这一年论坛主题最贴近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法国和中国一样,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和丰富文化遗产的文化大国。法国和中国分别代表着西方和东方的文明。法国政府投资文化的切入点和实践对中国大规模投资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文化投资的热点是文化科技园区、文化消费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文化产品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文化旅游等;而法国则注重因地制宜地将过时的产业向文化旅游转型,同时投资对文化遗产的修缮,以及传统艺术和经典艺术的普及。法国的思路是在文化投资过程中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普及,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并愿意欣赏、消费文化,这样才能使无法再生的文化经典不断创造价值,保持人们到法国旅游的兴趣。萨科齐在讨论文化时反复强调文化是人类共同情感的激发,从某种角度看,萨科齐的观点包含着更深层的经济因素。文化是情感表现不断延续的过程。不断阐释文化的内涵,激发并认同文化所蕴含的情感,这种需求正是人们到法国旅游,偿愿却情的原因,而这也是延续文化的基础,当文化真正成为人类精神归宿和不可或缺的食粮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自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也许,这也是投资文化在哲学和人类发展层面上的理由。

上一篇:国防教育认知下一篇: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