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计算机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最有利便捷的工具, 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强弱, 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就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育体系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我国计算机技术还比较落后, 计算机应用范围狭小,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处在课程开发实践、课程结构体系逐渐形成的阶段, 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教学。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范畴的不断拓宽, 经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 设计制定了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自实施以来, 主要经过了两次重大改革。

(1) 20世纪90年代, 计算机硬件技术突飞猛进, 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采用图形界面, 使得计算机的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计算机技术发展成为各行各业中重要的应用工具, 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须,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高教司在1997年颁发“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 (简称155号文件) , 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 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正真符合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2) 进入21世纪,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计算机技术应用成熟。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不管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体系都大大落后于当前的技术需求。2006年, 高教司经过深入研究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简称“白皮书”) , 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改进当时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特别是突出实践部分的教学指导, 使计算机基础课程再次与实际情况接轨。

2 当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

高职高专教育属于高校大专学历阶段的教育, 其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同样参照高教司的要求进行编排, 分为理论和实训操作两个部分。

2006年课改以来, 教学实施改进缓慢, 教学内容陈旧, 实训操作项目呆板, 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 又到了需要进一步改革的时期。经过对教学实践的分析后发现,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理论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实训教材项目片面。

本学院使用的教材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计算机应用实训指导》。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为理论教材, 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系列教材,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编写。从2003年至今, 虽然经过几次修订, 教材中关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技术知识, 还是远远落后于当前技术水平, 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新技术知识匮乏, 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操作教材为学院计算机教学中心编撰的《计算机应用实训指导》, 教材内容完全依照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进行编排, 包含大量复习试题和资料。教材中实训操作部分章节太少, 且实训项目完全为考试内容, 缺少大量实际应用中的操作项目。

(2) 实训操作项目数量少, 安排不合理, 效果差。

现在的计算机实训操作教材是围绕等级考试而制定的, 主要是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项目操作, 在理论课教学中占有重要部分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网络都没有相应的实训项目的操作课程, 更加忽略了日常使用中的其他常见问题的操作实训项目, 比如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安装与应用、计算机日常维护、计算机相关设备操作等等。现有的实训项目, 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 学生通过应用软件实现项目的实训操作。这样的安排缺少了实物操作方面的技能培训, 使得很多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训操作的检验, 实训操作效果不理想, 教与学的成效低下。

(3) 课程教学结构设计安排不合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与操作两部分, 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按1:1的课时量进行安排。这样的课时安排, 虽然增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课时, 但是实训操作课时太少, 学生经常因为操作时间少而失去实训操作的机会, 还有一些实训操作半途而废。并且, 学生计算机掌握程度存在很大个体差异, 现在的课程安排比较笼统, 阻碍了很多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 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脱离教学的实际情况。

3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如何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 作如下针对性的改革探索。

(1) 一门课程的基础是支撑课程的教材, 教材的内容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设计, 所以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是对教材的革新。针对教材问题进行改善, 本人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教材的内容进行精简。有些课程内容比较深奥, 特别是针对计算机本科专业学习的技术知识, 高职高专学生不必要深入研究, 只需要知道或者简单了解, 这些内容往往占有很多章节, 教学过程中占用过多讲授与学习的精力, 应进行缩减和删除;还有些技术知识内容陈旧或早已被淘汰, 这些章节应该进行删除, 比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和技术规范等等。

(2) 丰富实训操作教材内容。目前的实训操作项目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进行规划, 学生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全面提高, 等级考试的成绩也比较理想。但是缺乏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其他应用技能的掌握, 而且理论知识得不到实践的支撑, 就更加容易忘记。所以应该在实训中增加更多的计算机日常维护项目和具有针对性的应用操作技能项目, 丰富实训操作教材内容。

(3) 教材中增加一些动态章节或选修手册。任何课程教材的编写和更新都受到人力和课程体系的制约, 它的内容落后于相应的前沿技术。为了减缓教材中技术内容的落后速度, 也为了减少教材编写者工作, 可以在教材中增加一些动态的章节, 专门用于新技术的讲授和未来技术发展的规划。建议附加一本选修手册, 专门用于新技术的讲解和实训新技能项目的操作实践。

(2) 实训操作项目的片面性, 制约了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全面发展。应该增设和加强以下六个各方面的实训操作项目, 丰富实训操作经验, 扩充知识领域, 提高应用能力。

(1) 计算机硬件组装。学习计算机首先应该明白它的基本构造和运行原理。在实训操作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和拆卸计算机硬件, 知道计算机的硬件构造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自的技术规范, 对于学好计算机知识和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计算机故障, 可以判断出问题所在部位, 并学会替换法, 排除解决简单的机器故障。

(2) 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应用。操作系统是个宏大而复杂的体系, 是连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桥梁, 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应用, 将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带来很大收益。计算机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故障大部分都来自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问题, 学会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备份以及所需应用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都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素养。

(3) 计算机网络实施。现今的社会是网络的社会, 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网络实训操作项目, 主要是针对Internet网络和局域网的技术规范与搭建, 实施操作校园网络、家庭网络、社区网络及相应无线网络的网络设计和硬件的配置与安装。让学生掌握网络技术, 熟练应用网络资源。

(4) 计算机相关设备应用。为了使让计算机发挥行业优势, 衍生出大量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行业设备。比如打印机、扫描仪、移动硬盘、U盘、数码相机、投影仪、雕刻机、数字车床等等。增加相关专业设备针对性的实训操作项目, 拓宽了技术应用范围, 扩充了学习工作方式, 促进学业进步和增加工作效率。

(5) 常见故障的解决与处理。计算机技术是不断更新的技术, 但是其运行原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实训操作中增加一些处理常见问题的项目, 让学生学会一些故障的处理方法。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固本培元的作用。比如, 黑屏、主机报警、死机、开机故障、网络连接故障等等。

(6) 计算机信息安全。这里说得计算机信息安全主要是指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相关数据的保护, 不被偶然或者恶意的破坏、更改、泄露, 系统和应用软件能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 数据不丢失。为了保障这些信息的安全, 首先要使自己的系统软件安全, 安装杀毒软件, 实时更新系统补丁和病毒库。其次做好数据备份, 保护重要数据的私密和安全, 设置计算机管理员密码和对重要文件加密。最后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不开启有危险服务, 不登陆不健康网站。实训操作项目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这些事件的操作方法, 并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3) 设计教学结构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课程的教学结构将影响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现针对本课程课程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 作如下解析。

1) 计算机理论与实训操作的课时分配。一直以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训是按照1:1的课时分配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分配, 虽然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 但是在实训操作过程中, 却因为课时量的不足致使教师缩减实训项目, 只对等级考试的项目内容进行实训操作, 从而或略了计算机日常应用技能的教学和实训。所以, 应该调整和改变现在的教学课时分配, 缩减部分理论课时, 增加实训操作课时。通过8年的教学实践, 作者认为理论与实训应该按照1:3的结构分配课时量, 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针对改善的理论教材内容) , 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 调整课时分配加强学生计算机实训操作技能, 不仅提升学生的日常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范畴, 增加了知识含量, 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

2) 以人为本, 针对不同学生增加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 使教学切合实际情况。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现今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但是由于经济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新生的计算机能力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 总体情况是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 城市好于农村。如果把所有的学生放在一起上课, 会的学生不愿意上课, 没有基础的学生往往又听不懂, 这样就使得教学开展不顺畅, 教学效果差, 教学质量低。所以, 应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 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 调整计算机教学课程结构, 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

(1) 为部分基础差, 主要是缺少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学生, 增加开设选修课程,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设置简单实训操作项目, 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具有现今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2) 针对一些动手能力强, 但是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的学生 (这些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计算机) , 开设部分选修项目, 把理论知识融入到项目的操作中,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搭配和应用学生自身的资源优势。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先进带落后, 会的教不会的, 互相帮助, 相互学习, 这样即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又带动学习氛围, 并强化了知识的学习掌握, 教学效果显著, 学业水平提升迅速。

4 结语

探索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从教学实践出发, 创新教学思路, 优化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方案, 更新落后的内容, 解析课程知识结构体系, 增加基础实训操作应用。与时具进, 深入研究, 逐步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结构, 让教学目的更加明确, 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让学生学有所求, 学有所用。

本人学识水平有限, 对问题的研究分析还比较粗浅, 虽然很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做出过深入的研究, 但是本人所做的日常教学实践分析还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析研究, 希望能对推动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竭尽微薄之力。

摘要:如何改革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 使之更加符合教学的实际需求, 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任务。文章通过分析研究, 认为课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操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 黄刚, 邵晓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福建电脑, 2005 (8) :149~150.

[4] 卢雪松.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J].

[5] 李剑波.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第10卷, 第3期) :77~79.

[6] 吕明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J].福建电脑, 2008 (1) :204, 191.

[7] 郑捷.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07 (8) :30~31.

[8] 张福炎, 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

上一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中公共利益认定的对策下一篇: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催化剂及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