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节奏逐渐加快,高校大学生也面临着越加繁重的学习压力、越加复杂的就业竞争环境,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出现情绪困扰乃至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若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则会反之影响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因此近年来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深重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等文件出台也正彰显着一点。认知行为疗法(CBT)作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短程高效的实用技术在当前的局势下,被越来越多应用于高校心理咨询领域,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认知行为疗法的简介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1]阿龙·贝克首先提出这一疗法,他在其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与情感由他们了解世界、处世的方式所决定的,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的。因此CBT的目标就是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假设和负性的自动思维,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来调节情绪[2]。

三、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一)协助高校CBT咨询师牢牢把握大学生来访者成长史与问题的关联

传统认知行为治疗理论的观点认为,研究和治疗的焦点应该集中于患者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上,分析目前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事件以及自身因素与心理疾患的关系,一般不把患者当前的问题与过去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3]。实际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咨询师们仍然需要关注大学生来访者的成长史,但要明确的一点是如传统认知治疗理论所述“不能生搬硬套”。虽然咨询师可以从成长史中窥见其家庭背景和教养方式以及早期经历和重大生活事件给来访者带来的影响,但是仍然需要跟随着问题发生发展变化的脉络,牢牢把握来访者成长史与问题的关联,识别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易感因素、诱发因素、保护因素和维持因素并厘清他们是如何形成如今的行为模式和应对策略的。

(二)咨询目标及情景的具体化能够增加治疗的可操作性和来访者的动力

认知行为疗法在对于咨询目标的设置上有极大的要求,咨询目标必须具体化且遵循事实。这对于大多数咨询师是难点但也正是认知行为疗法相比其他心理疗法的优势,如果设定当前几乎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就是脱离了事实,咨询的目标具体化能够使之更有操作性,来访者更能够看到自己的治疗进展从而坚定治疗的信心。大多数咨询师对具体的情景进行工作时常常会忽略将情境具体化,而认知行为疗法同样要求将来访者阐述的情景具体化到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并客观的描述事实,这样才能帮助咨询师更清晰地看到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是怎样,是如何产生的,又带来什么样的情绪和对应的行为。

(三)对新旧想法的及时对比和总结强化了来访者的合理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强调在具体情境进行思维挑战后需要及时地进行新旧想法对比,如果没有这一点,来访者是不能深刻体会到新想法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对比,来访者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绪在想法改变后的转变,更深刻的意识到情绪和想法之间的关系——“改变想法就能够改变情绪”,从而树立意识以应对新情景或类似情景中产生的不合理自动思维。有了意识,才能够更好地使用新的想法去替换过去的不合理自动思维。此外,总结是认知行为疗法工作和体验的浓缩,便于咨询师确认来访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能够使来访者对于新旧想法的及时对比和领悟得到强化从而内化。

(四)认知概念化能够帮助咨询师将个案“拎起来”

认知概念化是指引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准航向的灯塔。认知概念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下到上的过程,抓典型情境,然后再到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再从相关生活经历中去核实。典型情境要如何去选择,主要看这个情境是否反映了指挥棒,在生活中是如何展现的,是否与来访者的主要关系、成长经历、症状等相关,是否是跨时间和跨情境的。而核心信念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不可爱—指向人际方面;我无能—指向成就,能力方面:我无价值—指向人的本质。

四、对高校CBT心理咨询师的要求

(一)时刻牢记认知行为疗法是循证研究

高校CBT心理咨询师需要时刻牢记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循证研究。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大学生来访者刚刚脱离青春期,生活阅历较浅,常常讲述的是他认为的事实(眼中的事实),咨询师从来访者口中听到是经过主观加工过的信息,不一定准确、真实或者说不够全面。因此认知行为疗法的咨询的过程是循证的,相关的认知治疗技术也是(如三栏表、五栏表等)。咨询师需要通过循证,通过对情境、对信息的具体化来判断来访者是夸大了或缩小了事实,还是符合事实。

(二)高校心理咨询师不能“下诊断”,但要具备诊断的能力

以往的咨询中常常会被“咨询师不能下诊断”这个误区所局限,一部分的人认为咨询师没有资格诊断,一部分的人认为咨询师没必要做诊断。实质上,高校心理咨询师虽然不能下诊断,但是一定要具备诊断的能力。如果咨询师没有诊断的能力,对来访者的病情没有鉴别,那咨询必定也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对症下药”。诊断直接影响治疗计划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咨询师要走出误区、摆脱茫然,必定要加强自己的诊断能力。

(三)CBT咨询师的成长离不开督导

高校心理咨询师需要成长,是离不开督导的。虽然大学生的各方面水平相对同质,但每个个案都是独立的,有共性的地方但有更多差异的地方。要更好的帮助来访者,高校心理咨询师就必须要锤炼自己的技术,这就需要督导师专业的指导。

(四)重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加强伦理修养

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承担两种角色,另一种是教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重视伦理问题,如果对学生呈现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就应该以咨询的伦理准则要求自己。学生邀请参加社交活动,咨询师应不应该去?为了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在考虑不伤害来访者的情况下应拒绝邀请,但是需要真诚地向来访者表达感谢并解释不去的原因。如果来访者不能接受这个解释,则要进一步探索是什么让咨询师的参与对他如此重要。咨询伦理实质是不光是对来访者的保护,也是对咨询师的保护。咨询中最忌讳的是双重关系,规避开双重关系,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为了避免咨询师陷入两难境地,从而避免对自身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创伤,也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咨询的目的。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必须加强伦理的学习,在咨询中遵循“善行、责任、尊重、公正、诚信”的原则。

(五)关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特殊性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特殊性:(1)大学生来访者具有特殊性,他们身心发展尚不稳定,也没有经济来源。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需要其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访者的治疗,高校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抓住”重要他人(家长),促进其得到更好的治疗和状态的改善。(2)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是团队工作,是来访者—亲属(支持力量)—咨询师—机构(学校、医院)四级联动的。在危机干预的实践工作中,咨询师会承担很大的心理负担。为了来访者的安全和咨询师的权益,高校需要有明确的对应危机的方案。危机评估后,对于有自杀风险的来访者需要与其签订承诺书和防消极协议,并告知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咨询过程中,高校心理咨询师应该留全面的记录,描述来访者的病症,对其评估的性质,所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摘要:CBT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简称,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校心理咨询领域。CBT作为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具有短程、持久效果的心理治疗技术,能够较好地缓解高校大学生的情绪困扰,改变其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更好地得到成长与发展。本文主要从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及观点出发,探讨其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并对高校CBT心理咨询师提出进一步要求。

关键词:CBT,心理咨询,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9-81.

[2] 邹蕴灵,陈珏.认知行为疗法在进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3):214-215.

[3] 樊双义,刘素刚.认知行为疗法概述[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4(04):264-267.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全麻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下一篇:平罗黄河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