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攀比行为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的攀比行为(精选4篇)

幼儿的攀比行为 篇1

一、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是将丰富幼儿攀比行为现状研究的研究,为幼儿攀比行为成因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为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提供矫治幼儿攀比行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消费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攀比最初的基本解释为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主动去接近另外的东西,后来的延伸意义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比如在消费等方面一味比高,不甘落于人后。

钱来娣(2012)在《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指出,从心理学角度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加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步建立,开始有了争胜心,这也就是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但是对于幼儿的争胜之心,不能一味否定,因为这也是促使幼儿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只要不过分,他们的模仿行为和好胜之心都应当加以保护,而不是压制。

沈贵鹏(2005)在《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中详细论述了攀比行为的内涵,而且沈教授对于攀比内涵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攀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的很多地区先后富裕起来,经济不再像之前那样紧张,所以人们开始追求更多,攀比之风也由此而生。生活中人们对攀比的理解通常是广义上的,即不顾自身的具体情况与条件,盲目与高标准比较。我们所理解的攀比,一方面是指盲目与他人比较,不顾自身实际、不管后续影响、不符教育要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积极进取的,在攀比的同时,看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取长补短的正面现象。我认为幼儿存在攀比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争强好胜,不肯接受落后于他人的情况,表现欲较强的幼儿甚至会因此而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更严重者还会发生行为上的纠纷。幼儿存在攀比行为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广大幼儿中。

(二)研究现状

攀比属于比较方法的一种,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总想自己比别人好,希望得到比别人更多的夸奖,获得自己心理上的满足。国内的有关学者对于幼儿的攀比行为一直比较重视,发表了很多著作来阐述这一行为的涵义及成因。

(1)幼儿攀比行为的危害

经常攀比,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在攀比中,视同伴为对手,视父母的拒绝或否定为不疼爱。长此以往,可能会扭曲儿童对人际关系的正确认知。消费攀比还容易使一些儿童形成崇尚物质、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性格。此外,攀比心会导致幼儿追求虚荣,追求同学的羡慕,增加精神负担,在攀比中孩子一旦处于下风,情绪容易低迷。

时间久了会导致幼儿滋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所以幼儿的攀比行为危害非常大。

(2)幼儿攀比行为的成因

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为幼儿攀比的行为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家长的溺爱,让幼儿的攀比行为有了经济基础;

③幼儿判断是非能力较差性为他们的攀比行为提供心理基础;(3)改善幼儿攀比行为的措施

①家长、教师要把握幼儿攀比行为的程度,适时予以纠正。②父母不要溺爱幼儿,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③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研究课题的切入点

现代社会对幼儿攀比行为的探讨除了分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外,同时应该更多关注如何减少幼儿攀比行为,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对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集中在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除了对幼儿攀比行为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还将对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本文的切入点就是幼儿攀比的具体行为分析。

(四)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2]王雨晴,陈英和,肖兴荣.幼儿心理理论和元认知发展关系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3]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4]田景荣.谈谈孩子的消费教育[J].父母必读,1994(8).[5]钱来娣.浅谈幼儿的攀比心理[J].教师,2012(1).[6]Matthias Kunze, Mathias Weske.Comparing Behaviour.Behavioural Models.2016.[7]Stephen J.Handel.Children’s competitive behavior: A challenging alternative.Current psychology,1989.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了解幼儿园中部分幼儿攀比的现状。2.分析幼儿攀比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中搜索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看法。2.访谈法

采用非结构式访谈,对5所幼儿园中抽样调查的30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以幼儿园中幼儿存在的具体攀比行为为主题进行访谈。3.问卷调查法

幼儿的攀比行为 篇2

一、幼儿攀比的原因及影响

1. 幼儿攀比的原因。

攀比心理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②家长的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③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④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幼儿攀比的心理分析。

(1)幼儿物质攀比的心理分析。在幼儿园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小朋友一大早就来跟你说:“老师,我今天穿了新鞋子。”“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新玩具。”……现在的小孩子,很注重物质方面的攀比。经常听到小朋友在嘀咕了:“今天我爸爸要开汽车来接我了。”“我家的是奔驰,你家有吗?”如此年幼的小孩,这样的攀比心理已经相当明显了。在幼儿园,女孩之间就会比谁的衣服好看,男孩之间就会比玩具是不是最新的,这些都是物质上的攀比,幼儿之间会这样比较大多是受家长的影响,家长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攀比之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穿得比其他孩子漂亮。

(2)幼儿荣誉感攀比的心理分析。幼儿之间除了物质方面的攀比外,还有在荣誉感上的攀比。小朋友们总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所以有的家长就拼命地让孩子利用休息的时间,学习这个,学习那个,为了能在学校里能当上小组长,有部分家长就产生了对教师送礼这样的滑稽想法。

3. 攀比心理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1)有利影响。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若将攀比的内容放在学习上,以学习成绩好的幼儿为榜样,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进步。

(2)不利影响。一方面,过分的攀比会使幼儿产生歧视的心理。幼儿自认为家里很富有,而看不起一般的同伴,不喜欢跟他们一起玩,这样久而久之,就使得幼儿与同伴间的关系产生了隔阂,会遭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一个班级中,如果大部分的小朋友产生了这样的心理,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体,很自然地产生集体攀比风。另一方面,过度的攀比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行为品格,严重的话,长大后会使部分幼儿产生犯罪的心理。

二、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的攀比心理

1. 家长要严格把握“适度”的原则。

家长的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幼儿攀比心理。因此,在满足孩子基本需要的同时,家长应将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对幼儿提出的过分要求坚决说“不”。当孩子爱攀比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将攀比变成动力,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比较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2. 老师首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进步,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

其次老师要多鼓励幼儿,尤其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环节。例如,在玩角色游戏时,老师可以表扬最遵守规则的幼儿,也可以表扬角色扮演得最好的幼儿,等等;在学习上,老师可以用评大红花的形式,鼓励幼儿遵守上课纪律,举手回答问题;在午餐、散步、午睡时,教师可以通过选“当小老师”的方法,鼓励幼儿争当“小老师”。这样,幼儿就很自觉地会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希望成为老师眼中的那个好孩子。通过生活中一系列简单的事例,我们使幼儿在努力获得教师表扬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让幼儿的“攀比风”向好的方面发展。

其实,大多数孩子有攀比心理,完全是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不知不觉给他们灌输了这样的思想。如何来帮助这些孩子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向好的一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改变以往对物质上的盲目追求的想法,正确地启蒙我们的孩子。作为学校教师,也要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以简朴实用的消费习惯对孩子进行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抱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

摘要:幼儿攀比是一种不可忽视、需要引导的现象,目前已经成为幼儿园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幼儿攀比心理的行为表现包括对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不当追求和跟风行为。引导家长把握好对孩子的爱与溺爱的程度,家长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教师平等关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是消除幼儿攀比心理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正确看待与孩子自主意识觉醒相伴随的竞争意识和不健康攀比心理的区别,合理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可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了减少幼儿的攀比现象,要探讨幼儿常见的攀比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攀比行为的形成原因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园合作,共同矫正这种不良行为的措施,以引导幼儿心理。

关键词:幼儿,攀比,心理分析,家园,合作

参考文献

[1]沈贵鹏.学生攀比现象透视与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5(22).

幼儿攀比心理的疏导策略 篇3

关键词 : 幼儿;攀比心理;疏导分析;

一、幼儿攀比心理根源

(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了滋生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吃饱穿暖已不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父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独生子女过的比别人差。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为幼儿攀比心理滋生提供了条件。现在独生子女,都由父母和老人共同抚养。家人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幼儿养成刁蛮任性性格,滋生攀比心理。除了溺爱,有些家长经济虽不太宽裕,但怕自己的孩子被人瞧不起。超越经济条件满足孩子需求。

(三)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缓慢为攀比现象提供心理基础。幼儿具有强大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接受能力比较强,学习什么都比较强。但幼儿思维简单幼稚、缺乏自控能力,所以在学习知识学本领的时候,容易养成全盘皆收的习惯,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跟着学,而未能辨别是非,真善美,因此,这一时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攀比现象提供了心理基础,常常被父母忽现。使得这一攀比现象越演越烈。

二、攀比心理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一)攀比不利于学前儿童的个体和心理的发展。当两个孩子在攀比的气氛下,一方被另一方比下去的时候,被比下去的这房很容易产生到自卑、失落、丢脸、生气、嫉妒等负面情绪。不仅损害身体健康,也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容易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使得幼儿难以一积极的心态面对事情,影响到个体的发展。

(二)不利于学前儿童正确价值观、金钱观的形成。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类人群的智力、情感等都未有形成;社会阅历和经验都不足,容易被周边的环境所影响。倘若一直生活在不良环境之中,势必会影响到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养成。使得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受到直接的影响,易出现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的扭曲,对幼儿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解决幼儿攀比行为的有效策略

(一)改善家庭环境,家长做好孩子的榜样。

1.适时引导。作为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哪个方面,从而引导孩子把攀比的对象从物质转移到其它方面,教孩子和小伙伴不比穿戴比学习,不比文具比志气,不比吃喝比成绩,不比家庭比能力。

2.学会转移。消减孩子物质攀比欲的根本途径是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适合他的兴趣爱好,转移孩子对物欲的注意力。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外出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书法、绘画、舞蹈等,让孩子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快乐世界”。孩子有了精神支柱,就会发觉盲目攀比、过分追求外表的东西是一件多么没有意义的事情,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进取,让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才能赢得别人的眼球,也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3.以身作则。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端正消费行为,以身立教。如果父母羡慕奢华,以新奇时髦、穿金戴银、追求名牌为美,那么孩子当然就会上行下效了。要让孩子明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提高内在的品质比表面的东西重要得多,从而让孩子学会珍惜。孩子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热衷于攀比了。

4.说“不”,并坚持到底。攀比心态的形成与物欲膨胀有关。在周围小伙伴都是穿名牌衣服、用名牌产品的环境中,孩子很难抵住诱惑,也会向父母提出物质要求。此时,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的要求不是他生活学习的正常需要,或者超出家庭经济能力范围时,要狠得下心予以坚决拒绝,千万不要抱着“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或者在孩子耍赖哭闹中屈服。

(二)改善班级氛围,教师做好支持者与引导者。

1.教師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例如:我们班的楠楠小朋友,平时很爱漂亮,经常穿名牌衣服,每次都会引来幼儿们羡慕的目光,大家也都学着她,叫爸妈买好看的衣服穿,这个影响十分深刻,我知道了这样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了她的父母,一方面让他父母少给她买漂亮衣服,一方面找楠楠谈话,我这样告诉她:“宝贝,其实你本来就是个大美女,所以穿什么衣服都是很漂亮的,楠楠听了可高兴了,回去就叫他的家长不要买好看衣服了。第二天,便把园服穿来,嘴巴里得意的说着:“马老师说了,我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园服也漂亮。”小朋友们听了,也都竞相模仿,很快这个攀比风气就被遏制下去了。可见,教师适时的鼓励,会给幼儿带来信心,并且能防止攀比风的盛行。

2.从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有一次,我听到我们班的乐乐和婷婷的谈话。乐乐说:“我家是开厂的,爸妈都很有钱。”婷婷说:“这有什么稀奇啊?我爸妈还开公司呢。而且有很多车呢!比你家可有钱多了!”听到了这样的话,我不动声色。在课堂上,我为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会攀比的呼噜猪》。这个故事生动形象的再现了攀比的现象,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经过我的引导和讲解,大家能明白攀比带来的坏处,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帮助幼儿走出攀比,改正缺点。

3.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比如当有小朋友相互攀比时,教师应上前制止,并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经过几次的教育,幼儿就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相互攀比是不对的,知错能改。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西娅·怀特罕.怎样对孩子说不[M].武汉出版社.

[3]夏洛特·梅森.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全书[M].中国发展出版社.

幼儿的攀比行为 篇4

【活动目标】

1、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养成不与别人攀比的习惯。

2、引导幼儿明白不要因为对方的穿着朴素就不愿意与对方做朋友,要学会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儒灵童教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幼儿随着儒灵童歌曲做律动。

2、带领幼儿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二、新授课程

1、“听”故事提问导入:小朋友你见过长满蝴蝶的裙子吗?请听故事《长满花蝴蝶的裙子》。

2、安静听《儒灵童》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安妮为什么想要一条长满花蝴蝶的裙子?

故事总结:安妮看到小朋友都夸奖萌萌的裙子漂亮,回家又是吵又是闹的问妈妈要更漂亮的裙子,后来穿上漂亮的裙子被蝴蝶带到了天上才知道自己错了,小朋友们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与他人攀比,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看”动画提问导入:小朋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衣着打扮最好看?

4、认真看《儒灵童》动画,启发思考,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豆豆戴了与萌萌一样的花帽子之后有没有得到赞扬?

(2)第二天豆豆来到幼儿园之后,为什么会受到赞扬?

(3)如果你是豆豆你会不会与萌萌和壮壮攀比?为什么?

5、幼儿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幼儿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幼儿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

教师总结:豆豆喜欢与人攀比,总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总是向妈妈要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衣物。可是这些衣物都不适合他,所以他并没有受到称赞。小朋友们要记得,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图谱演示,判断对错教师出示两张图片让幼儿判断对错。

教师看图总结:小朋友穿衣服不是比谁的衣服是新买的,谁的衣服漂亮,只要是干净整洁、大方得体的衣服就是漂亮的衣服。

四、游戏互动,巩固主题名称:衣食住行不攀比

规则:教师事先准备孩子的衣服,请几名幼儿参加,首先让幼儿认识其他孩子的衣服鞋子,然后请坐在椅子上的幼儿将鞋子脱下后放入圆圈内,老师将鞋子打乱,游戏开始,幼儿从圆圈内找出自己伙伴的衣服鞋子,并帮伙伴穿好,先穿好的为胜利者。让失败的幼儿说说这节课教会了什么本领。

五、活动延伸,主题内化

(1)带领幼儿诵读《弟子规》经典。

(2)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有幼儿穿着朴素干净。

(3)和家长联系,习惯养成延续至家庭中落实。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上一篇:最新精品作文:勿忘国耻振兴中华_800字作文下一篇:我长大了作文初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