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供电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实践上任重而道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仅仅满足于吸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亦步亦趋,是跟不上时代前进与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跨越式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正确理解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对供电企业的文化建设予以探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论文 篇1:

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分析:从企业到产业集群的演变

摘要:本文在全面回顾文化内涵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基础上,提出应该首先基于企业性质的视角分析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进而从治理、核心能力和全球化三方面探讨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分析了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和产业集群文化的互动机理及其取得的外在效应。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性质;产业集群;作用机制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文化作为存在事实首先引起管理学界的注意。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奇迹般成功引起大家广泛注意,人们开始从文化的角度解释其原因,根据他们共同的文化传统,人们称为儒家资本主义。但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中国却没有沐浴到儒家文化的恩泽。文化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中的不同际遇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作用。我们不能就文化论文化,主流经济学框架缺乏文化的变量不是完整的经济学。本文试图对企业文化进行初步的经济分析。

一、文化的内涵

学者对文化的内涵进行广泛的分析。牛津现代辞典认为文化是人类能力的高度发展,借训练与经验促成的身心的发展、锻炼、修养;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具有三个特点:铭刻人们心中;缓慢诞生;维持人们的法律意识。大卫?克雷认为支持组织中成员广泛持有的神话、象征、故事和人造物等价值观念的主体:代表了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共同团体;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共享、强制的、相互关联的符号。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共享的、普遍持有的一般信仰和价值,为群体定义什么是正确的。威廉?哈维兰认为文化是一系列规范或准则。当社会成员按照它行动时。所产生的行为应限于社会成员认为合适和可接受的变动范围内。沙因认为文化是由一些基本假设所构成的模式,这些假设是由某个团体在探索解决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内部的结合问题这一过程所发现、创造和形成的。笔者认为文化是特定群体共享、共有的认知体系。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学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性。约翰·科特认为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企业不同部门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现象。特雷斯·迪尔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和企业环境。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彼德斯·沃特曼认为企业文化是员工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从而产生有高度价值的目标感,该目标感来源于对生产和产品的热爱,提高质量、服务的愿望和鼓励创新。以及员工的贡献给予承认和荣誉。霍恩斯认为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体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被企业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塔格尤尔利特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通过物体布局所传达的感觉或气氛,以及企业成员与顾客或其它外界成员交往的方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共享、共有的认知体系,植根于企业中,具有动态演化的特点。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也不同于企业的其它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1 植根性

植根性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概念。原意指经济活动植根于社会结构中。企业文化植根性指企业文化植根于其载体——企业。企业文化与企业密不可分,企业文化不可能离开企业而独立存在。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具有强大的植根性,我们可以通过市场兼并实现企业的物质所有权的转移,但是却不能自由买卖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独特的植根性是企业间兼并的最大的潜在障碍。许多企业兼并失败的最终原因并非资本的原因,而是企业文化不能有效的兼容。投资分析者分析的对象是有形的成本和收益,而忽略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植根性虽然可以维持企业的存在,但是其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锁定效应使企业缺乏创新。

2 动态性

文化和企业都是动态演化的概念,所以基于文化和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动态性。企业文化是不断演化的。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内生变量。企业文化的动态性保持企业在不断变化环境中适应性。而不断变化的企业环境促进企业文化的动态演化。企业、企业文化和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企业文化的优化。

3 异质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企业文化是不同的,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的异质性使我们认识企业文化在不同企业的存在。没有统一标准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企业文化的形成是其不断演化的结果。不同企业的文化背景差异和企业发展的差异决定企业文化的异质性。

4 隐性

企业文化虽然无处不在,我们却难以对具体的企业文化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类似于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特征,企业文化难以描述的特点使企业文化具有隐性的特征。企业文化的隐性决定企业文化难以复制,从而形成基于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势,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化是一种资本。

5 间接生产性

企业文化不同于企业的传统资源的直接生产性。企业文化不可能直接产生产品和效益,而是通过间接方式促进其它资源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企业文化的间接生产性决定企业文化难以通过传统的投入产出进行评价。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基于企业性质视角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单纯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企业文化是不全面的。深刻理解企业文化首先要探讨企业的性质。

(一)传统企业性质分析

企业性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他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利益集合体。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把企业简单作为同质的生产函数,把企业作为黑箱看待。自然没有企业文化存在的空间。所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空间中自然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概念。长期以来,企业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注意,普遍假设企业天生应该存在。科斯提出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随之,科斯用交易成本的概念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替代市场的原因在于其具有相对低的交易成本。科斯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缔结的契约集合,契约关系中存在强权。威廉姆斯进一步深化交易成本的概念,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是决定交易成本的三大要素。不同于科斯和威廉姆斯的观点。阿尔钦和德塞姆茨基于联合生产提出团队理论,认为联合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个人行为的不可观察性。基于此认为监督成本决定了企业和市场两种组织形式的选择标准。他们提出最终监督人来解决团队理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监督人的行为激励来源其剩余索取权。无论是科斯还是阿尔钦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探讨企业,仅仅把企业作为

相对于市场具有比较效率优势的组织形式。而忽略企业的全部。虽然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突破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的黑箱的假设。但是仍然停留在基于效率解释企业的性质。在经济学家的视野中,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自然与文化无关。

(二)企业性质新分析框架:企业文化的引入与作用

虽然传统企业性质忽略企业文化。但是学者很早意识到企业文化,并提出类似的概念。巴纳德(1938)认为:组织持续性与控制组织的道德规范的广泛性相一致。远见、长远目标、典范是合作持久性的基础。穆勒(1992)认为:由于企业共同合作的伦理标准超越狭隘的个人机会主义,在这个范围内企业会取得成功。组织联系的强度和相对寿命,使企业在某些市场力所不及的领域取得成功。Hodgson认为企业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文化的传播促进企业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率oFoss认为企业文化不仅是分享信息,而且通过实践和思想习惯的共享。提供了学习的方法、氛围、价值观和语言,推动企业和个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通过契约、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正式制度约束企业成员的行为,但是由于法律和契约的不完备性决定企业不可能仅仅通过契约、法律和规章制度实现企业的有效的治理。因为治理的对象是复杂的人,而不是简单按照程序工作的机械设备。在此背景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协同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企业的治理。人们对非正式制度的描述非常混乱,凡是人们不能理解或难以界定的制度统统归为非正式制度,企业文化是我们通常注意的非正式制度之一。基于此,企业性质可以界定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综合体。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重要构成部分。企业文化作为无形资源和知识资源一起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正如博伊索特(2005)认为企业间的技术、制度惯例、传统和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同时,企业文化具有渗透性,日本分包研究证明了企业文化的组织边界可以大大超越企业的法定边界。

四、企业文化的作用机制:基于治理、核心能力和全球化视角

(一)基于治理的视角。

通常认为市场和企业是相互替代的经济组织。其通过不同的方式协调经济活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经济活动的协调,而企业通过层级结构和权威实现经济活动的治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大小决定两种组织形式的最终选择。市场过于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而企业股份强调契约、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忽略其它因素。众所周知。市场失灵和企业层级结构的僵化是广泛存在的,试图通过完备的契约和法律实现企业的治理是不可能。没有任何契约和法律可以完全解决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机会主义问题。况且制定近乎完美的契约和法律的成本是难以想象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契约不完备性仿佛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具体实践证明某种东西弥补以上的缺陷。正是以企业文化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缺陷。企业文化固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约束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无声告诉企业成员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即使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条件下,企业文化影响企业成员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影响企业成员的行为。在传统的基于契约和层级的治理框架下。企业文化作为有效的补充实现企业的治理。降低交易成本。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为囚徒困境提供合作解,强化企业文化中合作和诚信,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失灵。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

1990年哈默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认为核心能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的基础上。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随后,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核心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虽然广泛认可核心能力的存在,但是对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企业物质资源决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资源已经取代传统物质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知识资源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仅仅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要素之一。而与企业共生的植根于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看待。企业文化的存在促进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更有效发挥作用,提高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知识资源的载体——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从而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的异质性和植根性决定企业核心能力的难以复制。

(三)基于全球化的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经济活动已经超越国家的界限,具有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与企业文化的性质是相互矛盾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作为国家(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而企业在国外的子公司及其本土员工的本土文化与企业母国文化自然存在必然的冲突。如何协调不同文化冲突的问题已经成为基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跨国公司不可能抛弃母国文化,’因为母国文化是其发展的根本,是其核心能力的所在。但是其子公司所在的文化背景也不能忽略。如何兼容并蓄形成基于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是跨国公司开展全球业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但是文化的多元性阻碍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协调。基于不同文化综合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具有收敛和约束作用,有利于跨国公司是知识获取和利用、决策框架的构建和企业学习能力的提高。基于此,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不同国家文化不断冲突、动态演化的结果。跨国公司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企业文化的不断的演化,所以,企业文化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概念,企业文化的目标是更好适应在不同文化区域中协调经济活动。

五、产业集群中企业文化作用机制:中观视角

(一)产业集群文化分析

产业集群在国外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国外学者迈克·E·波特(1998)J.ATheo,Rolelanclt&Pim denHertog(1998)、Rosenfeld(1997)、swaIIn&Prevezer(1998)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进行界定。在产业集群的文献研究中。更多的研究焦点集中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生产网络。而对产业集群的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虽然在对国外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的研究中,开始关注地方文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由于文化的无形和难以系统描述。对产业集群文化和产业集群中企业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事实上,产业集群是存在特定区域文化背景中,特定区域文化背景是产业集群文化的规范和约束,而产业集群文化又是对产业集群中企业文化的规范和约束,鉴于此Meyer-Stam(2002)探讨如何克服

文化对合作的不利影响,最后提出如何通过企业合作来营造创新的环境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好的文化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正好解释了资源禀赋类似的区域并没有产生类似产业集群的原因。例如,江浙人的文化中创业意识使江浙地区产生了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而具有接近主机厂优势的武汉和长春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之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文化的力量使没有先天优势的地方形成产业集群,具有先天优势的地方却没有形成产业集群。

(二)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和产业集群文化互动机理

众多的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区域的集中形成了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要么是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要么是产业链中某些关键环节。在构成产业集群的企业中,每个企业具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企业发展背景、企业管理风格、员工来源和产品特定决定每个企业的文化具有异质性。但是共同处于相同地理空间决定了企业文化产生的大文化背景的共同,尤其是产业集群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在推进企业间生产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的同时,也使企业间企业文化相互作用,企业文化相互作用有利于企业间企业文化的融合。在文化融合过程中。产业集群的文化深深影响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趋同。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趋同又推动产业集群中合作、信任和学习的深入,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新进入产业集群的企业,为了融入产业集群中。必须认同产业集群文化,并使自己的企业文化与产业集群文化兼容。互动过程是文化不断融合和趋同的过程。文化互动有助于企业间合作层次提升和合作效率提高,大大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竞争合作中,企业通过知识整合和更专注于所擅长的业务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和产业集群文化互动机理。

六、结论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文化的子系统。深刻理解企业文化需要探讨企业的经济性质。在传统的经济学框架中,没有企业文化存在的空间,企业文化仅仅是管理学的概念。在构成企业的正式制度之外,非正式制度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性为企业文化提供可能存在的空间。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共同形成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和文化的共同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具有植根性、动态性、异质性、隐性和间接生产性的特征。基于治理的视角,企业文化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基于核心能力的视角,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跨国公司的视角,企业文化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动态演化的产物。在产业集群中。基于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的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共同推动了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并最终走向趋同,形成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集群文化氛围,集群文化氛围提升产业集群和集群中企业的区域认同感和忠诚度。

作者:陈剑锋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论文 篇2: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究

摘要:供电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实践上任重而道远。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仅仅满足于吸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亦步亦趋,是跟不上时代前进与发展的。只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立足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跨越式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从正确理解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对供电企业的文化建设予以探究。

关键词:供电企业;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作者简介:薛恩志(1979-),男,辽宁丹东人,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政工师。(辽宁 丹东 118000)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也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供电企业的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其他行业企业文化的翻板,它必然具有供电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管用。目前,尽管供电体制改革越发深化,各种矛盾不可避免地日益凸显,但是供电企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看好的前景,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找准企业文化适合并促进企业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达到指导工作、规范行为、激励员工的实际效果。

一、正确理解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

供电企业归于一张大电网,不可能政出多门,高度的集中性是它的鲜明的行业特征。特别是供电企业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全过程实施精益化管理,全方位深化标准化建设,全方位落实责任制,这就是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要求。所以,从国家电网公司的层面上及省电力公司和市级供电公司的层面上,必须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逐步形成大电网下的企业战略统一、企业宗旨统一、企业精神统一、企业核心理念统一、企业品牌统一、企业标识统一的企业文化建设“大统一”的新格局。当然,“大统一”也不是没有灵活多样的个性,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关键要适应其生长的土壤,实现它应用的功能价值,也就是常说的因地制宜。

供电企业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决不是一家供电公司力所能及,起码制定者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统筹全局的气势,显而易见这是高级管理层面上或者说是企业家集团的决策。企业家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经营思想等每时每刻都对企业员工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供电企业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固然要经过上上下下群策群力的过程,建立在适应并促进供电企业发展的肥沃土壤的基础上,但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在建设统一的优秀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责无旁贷。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

当前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从而导致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形式主义泛滥。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铸造员工心灵的系统工程。要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物质载体上,特别是要深入到员工的内心深处,用优良的文化纯洁员工的灵魂,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必须经历长期不懈的倡导、培育、优化、确定和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所证明。而有的单位把企业文化当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自以为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就能使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岂不知这正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容易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偏离方向,走向形式主义的歧途。实际上,供电企业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却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有的单纯地把企业的一般性管理活动当成企业文化,有的单纯地把企业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当成企业文化。殊不知企业文化博大精深,人企合一才能达到终极目标,远非蜻蜓点水、浅尝轭止、开展几次活动就能奏效。

所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求真务实。一是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三是明晰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四是深化载体创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总而言之,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精心谋划,周密部署。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历史文化、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等方面作通盘考虑,整体运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用文化来凝心聚力,立足科学发展,加强电网发展,保证安全发展,强化集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破解难题,积极进取,稳健经营,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转变”。这样,企业文化建设就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与之相随,发挥不可替代的功用。

实际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导致的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两层皮”,把企业文化建设当成虚的,把企业生产经营当成实的,似乎运行在两条互不干扰的平行线上,这或许就是开展企业文化活动这么多年仍是“过雨仅仅地皮湿”的缘故。

三、企业文化环境建设重在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作为根植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与社会文化背景与环境相适应。

应该说,供电企业文化环境建设是取得有目共睹的业绩,其主要标志在于供电企业积极履行了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供电企业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能否得到政府和公众认可、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供电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供电企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中央企业,必须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着眼于关爱社会民生、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是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职责,当然供电企业文化必须与之推波助澜、相辅相成。国家电网公司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感受到国家电网公司做出的努力,可以把握住国家电网公司推进社会责任发展的脉搏,提升了国家电网公司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之处、精彩之处。

四、叫响企业文化产品

品牌是企业的名片,企业文化产品就是叫得响的品牌。一个城市的精神集中反映了其地域文化的特点,所以在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品牌效应下,供电企业应该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品牌。

具有卓越品牌价值的优秀企业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深为企业领导人和员工所信奉、深为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所认同的文化主张(品牌),成为企业长久的文化信仰,成为铸造企业百年基业的文化灵魂。

丹东供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成绩卓著,取得了数不胜数的各项荣誉称号,但是总给人一种泛泛的感觉,没有形成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品牌。如果要说是企业文化生产方面存在问题的话,这就是美中不足。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但丹东供电公司的品牌产生的条件业已成熟,关键在于很好地总结、提炼,并把它推向社会,在社会造成广泛影响,使人们认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企业文化没有个性特征很难立足,很难形成气势,所以丹东供电公司当务之急要锤炼自己的企业文化产品,即丹东供电公司的品牌。

五、企业文化活动怎样落地生根

开展企业文化活动贵在持之以恒,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常流水,不断线”。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到系统,不能忽冷忽热,紧一阵松一阵。要说开展企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大概这是其中突出的一点。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系统规划、精心组织、逐步深化,确保落地生根。要在实践中形成“立身以德为本、治企以人为本、服务以情为本”的文化体系。这个体系正是包括了人企合一的终极目标。首先应该明确,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自觉建设,而不是任其自发形成,实际上自发也不可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觉意识的培育上,充分调动每个企业乃至每个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固然没有既定的程序可循,不过毕竟还是有着一定的常规模式。一般说来,无外乎全员审计、文化评估、性质定位、制定规划、确立主体、分工负责、制定计划、全员培训、检查考核、文化传播等若干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是大家的事需要大家来办。

应该注意的是,安全、服务是供电企业的两大主题,企业文化建设的侧重点要放在安全文化和服务文化上。

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精品工程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每年进行一次,评选上一年度精神产品中五个方面的精品佳作。这五个方面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片)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部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和一首好歌。“五个一”活动意义非常深远,影响非常广泛。

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和丹东供电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精品工程是适时的,是符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必然会受到热烈欢迎。

这“五个一”可以是一个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优秀集体(班组、供电所)、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企业文化品牌(也可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研究成果)、一次弘扬企业文化的活动、一个道德明星、一部职工自己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简称一个集体、一个品牌、一次活动、一个明星、一部作品。

“五个一”精品工程每年评选一次,分为三级——国家电网公司级、省电力公司级、丹东供电公司级,即国家、省、市供电企业三级。

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评选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超越。

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是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具体化,企业的产品、服务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是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先进评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同样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评选,项目应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项目:

一是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人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既然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先进人物理所当然就要包括为企业文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安全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服务文化、班组文化、廉洁文化等等可以说都是企业文化的分枝与延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共性在于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促进发展、突出特色,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实现人企价值同增。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不必求全责备,要发现和挖掘其闪光点。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成果。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从来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不可能永远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要紧紧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博采众家之长,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谓成果,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成果,既要有观点鲜明的论文又要有成功经验的总结文章。

四是企业文化建设产品(品牌)。每个单位都可以打造出具有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产品(品牌)。

八、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加强公共关系建设

公共关系建设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案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的电力文化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建设,积极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主动向媒体介绍电力情况,努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美国电力公司确定公共关系,遵循以诚取信和坚持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相协调的原则,主要方法是密切与新闻界、政府、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的关系,吸引公众对电力的注意,进行企业活动的宣传报道,开展企业联谊活动、游说立法机关与政府官员,处理顾客抱怨等。

供电企业服务的对象不是个别的群体,而是全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公共关系建设尤为重要。如突发自然灾害造成的大面积停电就是对于公共关系建设的试金石,处理得不好,民众难免怨声载道,处理得好就能取得公众的理解与信任,甚至得到高度赞扬。供电企业在应对自然灾害中不仅仅将自然灾害给电力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而是全面树立了供电职工抗灾保电精神,因而社会民众对供电企业赞赏有加。

作者:薛恩志

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论文 篇3:

京粮集团 企业文化传导体系的构建

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导入,是推动文化落地的桥梁和纽带,是每一个致力于实现文化管理的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文化的传播和导入,没有统一和现成的模式,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不断推动和实践。京粮集团努力构建的具有京粮特色的企业文化传播导入体系,有力促进了京粮集团的健康发展。

缘起

京粮集团构建企业文化传导体系,既缘于企业文化的特性,又缘于京粮集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1999年,京粮集团与北京市粮食局实行政企分开,全面步入市场,但当年即亏损近亿元。之后,京粮集团用三年多的时间实现扭亏为盈。2004年,全面完成集团“第一个五年”战略目标,实现了集团发展的“一级跳”。这期间,尽管在市场经济的砺练中,新的变革理念有所蕴育和萌芽,但是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管得最紧、统得最死、限得最严、步入市场经济较晚的国有企业,京粮集团要实现基业长青、永续发展,必须用先进的理念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超越自身发展的局限。因此,传播和导入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传导体系就成为了京粮集团的必然选择。

历程

基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重要意义的高度认识,京粮集团党委将企业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不断探索、推进和深化,着力打造“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平台”的传导体系。

一个核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培育一套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2004年,集团党委秉承“不图虚名、注重实际,继承创新、体现特色”的方针,组织专家对北京粮食50年文化积淀和京粮自身发展中蕴育的新文化进行盘点和清理、整合与提升,制作完成涵盖完整的文化理念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的京粮《企业文化手册》。

在京粮文化理念体系中,突出了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愿景领航。京粮的愿景: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粮食产业集团。这一愿景的提出,描绘了京粮集团发展的蓝图,回答了发展目标的问题,为全体京粮人树立起一面共同奋斗的旗帜。

二是注重社会责任。京粮的使命:为民承重,兴粮富国。京粮企业价值观:粮比天大,信比物重。京粮品牌理念:用精良铸就京粮。作为有着50年历史的国有粮食企业,京粮集团传承着北京粮食“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和“爱国敬业、全心为民、朴实本分、诚实守信”的责任意识和淳朴理念。核心理念的提出,既与北京粮食诚实守信的文化特质一脉相承,又与时代对于社会责任的呼唤息息相通,明示了京粮做人做事的评价标准,明示了京粮所肩负的最大责任和最根本目的,使诚信与责任成为京粮最具特色、最为厚重的文化内核。

三是注重变革理念。京粮的精神:思危、思进、思变。强烈的危机意识,驱动京粮集团实现思想认识的快速转型和改革发展的重大跨越。这一企业精神的提出,体现了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变革理念,是京粮集团永不懈怠、永攀高峰、向着企业愿景迈进的精神动力。

两个支撑——打造以文化人的传播体系和人文关怀体系

制定企业文化理念系统,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开端,如果没有真正把它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观念,就只是门面的装饰。集团党委将打造文化传播体系和人文关怀体系作为以文化人、内化于心的重要途径,构筑文化理念向员工心灵辐射、渗透、融合的畅通渠道。

支撑一:立体多元、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体系。集团党委着力构建立体多元的文化传播体系,使员工明确为什么要发展京粮,要发展成什么样子,京粮人应遵循怎样的思想,京粮对社会、对员工的价值取向又是什么,以增强员工对京粮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一是持续宣贯增强渗透力。2005年,集团党委召开《企业文化手册》宣贯动员大会,发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员令。几年来,组织专家演示京粮文化,阐释京粮文化的形成背景、深刻内涵;将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制作成标牌,在直属企业广泛悬挂、张贴,营造举目可见的文化氛围。同时,集团各级领导抓住各种机会讲文化、讲战略。通过持之以恒的深入传播,增强员工对京粮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二是搭建平台增强亲和力。集团党委通过创办“一会、一刊、一网、一馆”,搭建企业文化传播的平台。“一会”,即2003年成立的“京粮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企业文化协会”,坚持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两会”理事会暨研讨会,加强企业文化重点难点问题的研讨、交流和成功经验的借鉴、推广。“一刊”,即《京粮文化》,形成覆盖面广、易于接受、稳定有效的文化传播载体。“一网”,即京粮网,将京粮文化和《京粮文化》刊物置于因特网,扩大京粮文化的影响力。“一馆”,即京粮展览馆。以“为民承重,兴粮富国”为主题,用古今交融、生动立体的表现形式,展现北京粮食文化与京粮沧桑变化的奋斗画卷,激励广大员工记历史、传承文化,肩负起京粮发展的历史责任。

三是设计载体增强融合力。集团党委因时制宜,精心设计载体,先后举办了“传播京粮文化,展示青春风采”拓展培训、“我认同的京粮文化”演讲会、“传播京粮文化,倡导文明礼仪”礼仪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用员工的亲身经历,在互动中把核心价值理念传递给员工,增强对京粮文化的认同。

支撑二: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人文关怀体系。集团党委将建设和谐企业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用京粮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增强员工的文化归属意识,使“京粮人”的称号成为全体员工的骄傲和自豪,从而自觉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京粮的目标愿景与价值理念上。

一是建设典型引路、激励的创新京粮。集团党委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效应,坚持开展“四好”班子、创先争优、职工明星、销售状元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开展“劳动模范”、“奥运立功”、“优秀党员”等不同主题的系列报告会,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激励广大员工。同时,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依托,以“当好主力军,创新促发展,岗位做贡献”劳动竞赛为主线,激励员工岗位建功立业,创造出一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先后在全国、北京市粮食行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二是建设关心爱护、帮扶解困的温暖京粮。集团党委坚持把“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第一原则,引导企业通过建立领导接待日、民主对话日,设立职工热线等形式,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加强民主协商和利益协调,搭建企业与职工沟通交流的桥梁。以“送温暖”工程为核心,倡导设立“京粮集团援助资金”,提出“不让一名困难职工生活没着落,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的目标,逐步形成以两节送温暖、三八助单亲、五一关爱劳模、金秋助学为内容的帮扶体系,真正做到为员工送“恒温”,用真切的关怀,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信赖感。

三是建设同建共创、和谐共进的文化京粮。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团各级党组织精心设计主题、创新载体,以职工书屋、员工之家为载体,以家园文化、兴趣小组为纽带,以志愿服务、城乡结对为平台,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众性活动,建设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活动阵地,培育员工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和谐氛围。

三个平台——构建文化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集团党委坚持以文兴企,全方位推动京粮文化与改革发展的有机融合,搭建企业文化展示与实践的平台。

一是搭建履行社会责任的平台。几年来,集团始终秉承“为民承重,兴粮富国”的企业使命,将市场与责任并重,充分履行国有粮食企业的社会责任。2003年“非典”期间,京粮集团为政府分忧,急百姓所急,组织企业连夜奋战、紧急出库,一天出动118部车,仅用一天半的时间就平息了抢购风波,做到“质量一丝一毫不降,价格一分一厘不涨”。2004年在粮食价格波动之际,集团的古船企业不计成本,率先将大包装和小包装面粉价格分别下调13%和18%,其他品牌产品也随之降价,迅速稳定了粮食市场价格。2007~2008年,在粮油价格迅速上涨的情况下,古船面粉、古船油脂、绿宝油脂严格执行限价政策,不囤积、不惜售、不调价,维护了首都粮油市场稳定。2008~2009年,京粮集团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制定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粮油加工系统、配送服务系统、安全保障系统,圆满完成北京奥运和国庆60周年粮油供应保障任务,向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是搭建塑造品牌形象的平台。集团始终奉行“粮比天大,信比物重”的企业价值观、“用精良铸就京粮”的品牌理念和“为健康的每一天”的行动准则,倡导“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理念,为京粮品牌注入诚信与责任的文化元素。从2001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安全放心粮油食品工程”,率先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系列活动,率先承诺小包装面粉不含任何添加剂,率先推出“7+1”营养强化面粉……在向消费者庄严承诺保证销售粮油食品质量的同时,统一启用“健康生活保证”标识。“古船”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2004年、2007年两度荣膺“中国名牌”称号;品牌价值从2003年的15.56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36.66亿元;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

三是搭建重组企业整合的平台。集团注重发挥文化整合的作用。2004年5月、2009年12月,京粮集团先后与怀柔源益盛粮油总公司、华北京海实业总公司实施重组。重组后,除了输入京粮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使员工尽快熟悉京粮、认同京粮、融入京粮,使重组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华北京海公司一名员工说,京粮集团的价值观正逐渐成为京海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相信一个有了灵魂的企业必将会做得更好。重组后,两家企业的效益快速提升,充分显示出企业文化在资本扩张中的力量。

一个核心、两个支撑、三个平台,有效地构建起由表及里、由内到外、有机联系、相互衔接的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传导体系,使京粮文化理念有效地支撑起集团发展的平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相互支持、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

启示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扎根企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才能铸就企业之魂。京粮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责任文化与变革理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萌芽于京粮的土壤,融汇着历史的积淀。“为民承重,兴粮富国”企业使命和“粮比天大,信比物重”企业价值观共同铸就的京粮责任文化,体现出京粮人做大事业、做强企业、造福各方的志向,为粮食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思危、思进、思变”的京粮精神,把“变”的思想观念植入员工头脑之中,时刻增强忧患意识,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为粮食传统文化注入京粮特质。正是由于京粮文化生于京粮、长于京粮、具有鲜明的粮食特色,才能得到京粮员工的高度认同和强烈响应,融入京粮人的血脉,成为引领京粮发展的灵魂和支撑。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经营、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才能实现文化兴企。为促进集团的改革发展,集团党委发出了“为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粮食产业集团而奋斗”的号召,引导集团以企业愿景为航标,制定和实施集团“十一五”发展战略,以“用精良铸就京粮”为导向,确立“打造奥运品质”的目标,形成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精益品质、改革创新的有机融合,使京粮文化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大势、抓住契机予以深化,才能不断提升境界。几年来,集团党委紧紧围绕重大任务、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8年,集团党委将“为民承重,兴粮富国”的企业使命与“保障奥运,为国争光”的历史责任有机衔接,吹响“向北京奥运集结”的号角,提出“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转化为工作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员工素质更强的实际行动”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员工的热情与干劲,赢得奥运粮油保障的全面胜利。2009年,结合集团成立10周年,举办系列活动,用文化彰显京粮的个性、魅力和实力,用文化凝聚员工的思想、精神和力量,筑起同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坚定信念。正是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极大地提升了京粮文化的实践性、包容性与延展性,为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境界。

(作者单位: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王红霞

上一篇:综治工作要点(通用3篇)下一篇:上半年总结三篇